第一篇:公务员道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公务员道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一、公务员与公务员道德
1.公务员概念
根据2005年十届人大常委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公务员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参与公务活动,依法旅行公职。
行政行为,以调整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这是十分必要的。
(3)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忠于职守,一心为公;实事求是,秉公执法;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平等待人;以身作则,遵纪守法。
3.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意义
(1)公务员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这是对为政者的伦理和民风的生动比喻。当权者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只要统治者能以德行事,老百姓自然就会好起来。所以,为政者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励精图治,居安思危,自己率先循礼守法,上行下效,法令才行得通。
(2)公务员道德建设有利于防治公务员行政行为的道德失范道德危机
由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导致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道德失范以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在政治上软弱无力,经济上贪污腐败,工作上官僚主义,生活上奢侈腐化,纪律上懒散怠慢。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影响十分恶劣。所以急需进行公务员的道德伦理建设。
(3)公务员道德建设有利于公务员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和依法行政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公务员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在某种情况下依据自己的判断力和伦理心,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判断力和伦理心而做出公务行为的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符合行使该权力的行政人员的价值观及良心,而不是受外界的制约。然而事实上很大程度存在滥用的现象,法律却无法对其作出硬性规定,这时就需要伦理和道德的介入并发挥作用。
(4)公务员道德建设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创建和党的执政能力与威信的提高
我国自古以来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德是第一,才是第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只有树立服务之德,才能有服务之行。同时,公务员是国家公共事物管理的主体,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如果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道德丧失殆尽,必将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问题
1.个人主义膨胀,公仆意识淡化
有些公务员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置自己于群众之上,置个人利益于人民利益之上,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甚至为了个人的目的不择手段损害人民的利益。具体表现为:
(1)为了个人利益得失、升迁,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官位,跑官要官,完全忘记了一切身为公务员所要担任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2)不关心群众和基层单位的疾苦、困难,以权压人,仗势欺人,伸手向群众要钱要物,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3)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官僚主义思想和作风严重,横行霸道,欺善怕恶,徇私行贿,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威信
2.享乐主义泛滥,腐败现象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公务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的蔓延。具体表现为:
(1)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不是把手中掌握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而是用于为自己谋私利,贪污、受贿。
(2)奢侈浪费,沉溺于物质享受,挥霍公款,吃喝玩乐等,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3.思想意识不高,敬业与为人民服务精神殆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一系列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部分公务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明显不符合新时期对公务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思想懒惰,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无所适从,反应迟钝。
(2)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上级领导的指示机械地完成,缺乏个人的主见,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精神。
(3)对工作不负责,缺乏责任感,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互相推诿,以至担误时间,影响事情的正常发展,给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确指导思想,重视理论学习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道德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德才兼备”和“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为方向,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为目标。重视理论学习,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和政治上的坚定,让它更好的指导着我们以后的一切工作。
2、增强公务员职业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公务员道德自律意识是推进“官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所谓加强自律,就是指通过理想、信念、道德等的思想意识教育,提高为官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增强其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力。现阶段公务员职业道德所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失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所致。所以,增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首要条件是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与其地位和职务相称的职业道德,自觉地规范其职业活动。对公务员思想道德教育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着力使之具有高于普通公民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加强公务员的道德自律,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应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
3、借助他律的补充和支持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以强化自律为本,但他律的作用也不能忽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通常是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这些方式实现的,而不是像法律那样依赖于国家的强制力。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自我约束道德行为的外部力量,那么内心信念则是自我约束的内在力量,它们就构成道德约束机制的主要形式。在道德约束机制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官德”建设就更需要借助他律的补充和支持。所谓加强他律,就是通过制度、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对公务员活动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失范现象,以保证“官德”的落实。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应特别注重制度的建设,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行为形成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正如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整套制度,就有法可依,不论谁违反了都要一视同仁,照章处罚,以保证公务员的职业活动得到有效的约束。
其次:要强化对公务员的公共监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执政党内的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在信息时代,更要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只有用不同形式的公共监督,才能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从而对公务员的言行举止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有效增强其道德自律意识。
4、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借鉴与创新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公务员职业道德特别是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使我国社会主义公务员职业道德更具民族特色;其次,大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有益成果,既要肯定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吸收、借鉴其优秀的遗产,又要认识到它在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范畴,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烙印;在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中,既要大胆吸收、继承、借鉴中西方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剔除其中的糟粕,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讨论话题:
背景:江苏省南通市首次出台《公务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简称《行为规范》
案例一:2011年4月21日,荆楚网的一篇文章,邓线平《公务员道德并不必然高于普通百姓》中认为公务员“道德规不规范与他做好公务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公务员公务做得很好,道德生活却一塌糊涂(观看黄色录像、不见义勇为、婚外情、违章搭建),在不犯罪的情况下,尽可进行道德谴责就可以了,至少他还是一个好的公务员”。
思考:公务员道德水平与普通老百姓道德水平的关系
案例二:南通市《公务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的不当之处
《行为规范》第七条:坚决执行党和政府以及所在单位的有关决定、决议。有不同意见的,应在坚决执行的同时,通过正常渠道逐级反映,不得拒绝执行、消极抵制或变相抵制。《国家公务员法》第54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公务员法54条中“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承认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的选择权和自我保护的权利。而《规范》剥夺了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这是领导出于自身的权威意识,本能地将此权利剥夺了。思考:两部法律规范的比较。
注:此文稿为本人伦理学课讲课资料
第二篇: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德和吏德思想,借鉴国外公务员伦理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道德考核体系,提高公务员道德修养等建设路径。
关键词:公务员 行政道德建设
问题
路径选择
一、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概念
所谓公务员行政道德,就是行政领域中的道德。国家行政学院王伟等人认为:从国家公务员个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国家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意识、行政道德活动以及行政道德规范现象的总和;在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和行政道德的总和①。
本文认为,公务员行政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
二、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内涵
(一)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
行政道德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公共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约束,又体现着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履行的伦理责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行政道德是高层次的社会道德
由于公务员在现代国家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在履行职责时不仅涉及一般的社会公共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用社会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不足以对其言行进行必要的限制,需要有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社会道德来进行规范。另外,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客观上对其它社会成员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所以说,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又高于社会道德,是高层次的社会道德。
(三)行政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务员行政道德要以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要求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是由于社会赋予他们的特殊社会地位而决定的。
三、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伦理。由此可见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在道德形式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道德要求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圣人文化为主流的人治:一是主张“内圣外王”的贤人政治,要求由完美的、高尚的道德“完人”来统治;二是强调普通人和圣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个人通过自身修养可达到圣人的道德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对行政主体的伦理要求和人格目标被定格在社会道德的典型层次;另一方面随处可见的道德腐化,为官不仁,丧失起码道德人格的人又大量存在。从而使过高的伦理要求成为一种虚伪形式和摆设。
2、道德典型塑造上的空想主义
公务员特别是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如果道德沦丧,对人们心灵的震撼非常之大,对人们的道德信念的冲击力也是相当之大。一个个贪官在金钱、美色面前相继落马,一个个大案要案背后天文数字般的公共财产的流失,让人们在感到震惊和愤怒的同时,在心理上更多的是感到失望和沮丧,因为很难一下子从心理上抹去这些腐败分子曾经在公众面前一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表演,很难再对我们塑造的道德典型产生信任感。
3、道德价值整合乏力
道德价值整合是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是对道德发展与培养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道德观,必然是既与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的缺陷
行政道德规范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有明确的导向和约束功能,对其他类型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对社会道德风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脱离实际的后果只会导致道德空想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是根本得不到行政主体的内心认同的。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规范文件太多。不便于公务员自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监督者来讲,也不便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规范的权威性。二是规定变化太快,缺乏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行为规范要体现时代特点,不能一成不变,但变化太快就会让公务员觉得无所适从,以走过场的心态来应付了事。三是制定与执行脱钩,也就是说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只是体现在纸面上,落实不下去或执行不力。
四、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要走一条以教育为基础,结合公共行政道德化和行政道德制度化,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机制和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修养的道路。
(一)、优化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实效性
“道德生活的每一种形式、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哲学世界观功能发挥等,都离不开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反映着每一种道德生活的形式特征,而且是培养和维持这种形式的必要条件。”②由此可见,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特别重要,不仅有助于公务员对自身的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1、设置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结合,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只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作为行政道德建设的教育内容,才能确保公务员将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上,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而得到人民的信任。
(2)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在考察人生时关于人生的意义和态度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各级公务员应对面临的挑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利益观。
(3)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公务员的基本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立身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公务员能否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权力究竟属于谁,这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首要问题。让公务员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个正确认识,以及对公共权力性质的正确把握。强化“公仆”意识,权力是以责任为前提,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权力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行。
2、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是有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而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无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当然也不可否认隐形教育的负面影响。道德教育积极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显性与隐性二者的结合与互补。
(2)外部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外部灌输是自我修养的前提,自我修养的提高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主流、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公务员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更要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在没有组织监督独处的情况下,能够洁身自爱,淡泊名利;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
(3)树立典型,用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鼓舞了千百万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地创造出新业绩。在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教育中也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
(二)、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制度化建设
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制度化使公务员行政道德在实践中获得了制度性保障。
1、行政道德立法
行政道德立法是世界各国在探索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公务员行政行为中的规范与要求,结合公务员制度,进行制度化设计,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把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高度。可以更好的发挥制度约束在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建设,除了依靠公务员的良知和责任感外,还必须使权力道德法律化,通过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来保障公务员道德和素质。”③
2、公务员日常行为规范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涉及八个方面: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务员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引导和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过于抽象和笼统,缺乏个别研究与具体分析,与行政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具体细化性相矛盾。上述八项还要内容规范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
(三)、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监督体系既是道德制度化的内容,也是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强社会化监督的力度
目前对公务员的监督有管理监督、纪律监督、法律监督和民意监督四个层面。前三者发展的比较完善,基本建立了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监督工作机制,由人民群众实施的民意监督发展不规范,且力度不大。需要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借助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便捷、高效、全面的优势,让监督无处不在,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公务员道德监督工作。
2、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不仅是政府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公务员行政道德能得到很好监督的抓手,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更透明,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监督。
3、健全道德监督的激励和惩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条规定:“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对公务员的道德监督既要保障监督主体的权利,也要维护好监督客体的利益。做到激励和惩处有章可循。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
行政道德建设要正常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把行政道德建设纳入行政目标管理的考核之中,统筹安排公务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量化标准,协调推进公务员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
1、道德考核体系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实践进行经常性的考核,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公务员进行相应的奖惩。这样做,不仅能够督促公务员认真践行行政道德要求与规范,而且能够激励公务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思想道德、社会道德等。
(2)考核的形式。考核的形式不应固定为一种或几种模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考核时实行公示和举报查实制度,通过整合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机构、社区、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公务员行政道德方面的考核。此外可以创新考核形式,召集机关全体对某一名公务员进行民主测评,面向基层群众进行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投票等等。
(3)考核的结果。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考核结果进行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四档次。道德评价不仅要计入公务员个人年终综合考核档案,而且要把道德评价与奖惩统一起来。
(4)考核的原则。要本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的同时,可以量化的道德考核指标体系则是规范公务员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指标既要涵盖阶段性考核、年终考核的内容,也要有日常考核的内容。
2、道德考核体系的实践
道德考核体系的确立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好入口,贯穿全过程,切实发挥道德考核体系的作用。
(1)要把好“入口关”。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声誉等作为录用公务员的首要标准,量化道德考核标准,严格审查其道德品行,防止缺德少才之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确保国家公务员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把好“过程关”。对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要从各方面长期观察公务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引入道德考核机制,在考核、任职考察、晋升考察以及组织鉴定等方面重点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赏善罚恶,即对那些道德模范者,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不予提拔,并采取一定措施,处理虽有工作能力但道德败坏的人,以形成用人机制上的道德赏罚导向。
(3)要把好“导向关”。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在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针对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对行政道德水平比较高的典型,积极宣传并给予适当奖励,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敬。对公务员中以权谋私、道德失范的现象公开“曝光”,揭露抨击其不道德的行为,既可以教育警示广大公务员,又可以遏制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促进形成“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重,不讲道德受人批评”的氛围。
(五)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修养 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需要客观的制约和监督,同样也需要公务员主体内在的道德素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强化外在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行政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以提高行政主体的道德修养来弥补法律法规有限的作用。
1、提高行政道德认识
充分理解和认识行政道德的原则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公务员只有对行政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有明确的认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或伪道德的侵蚀,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评价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2、锻炼行政道德意志
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往往要受到个人内心欲望和外部环境等诸方面的困惑和压力,这个时候能否以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抵制诱惑、抗拒腐蚀就需要道德意志发挥作用,排除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做的行为决定,更好地履行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和责任,有效地克服公共行政道德的失范和行政行为的越轨,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付诸实现。
3、养成行政道德习惯
道德修养的直接目的,就是将行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行政道德品质。公务员道德教育和培养的道德习惯,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如:热心服务的习惯;密切联系群众的习惯;公正严明的习惯;廉洁奉公的习惯;科学决策的习惯;团结合作的习惯等④,从而做到公务员的个人理性与公共选择的集体理性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李洪伟、王玉,[韩]徐锡《中韩行政伦理与廉政建设对比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1998,第73页.
②迈斤太尔,田成仁等译.《对立的道德探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03页.
③赵辉, 王海阳,《浅论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蔡华,李媛媛,《论国家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山西省团校学报,2002年第4期.
第三篇:公务员的道德问题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务员是政府的代言人,是社会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解者,其道德操守和职业行为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效能,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也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
公务员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时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指公务员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它包括公务员的政治品德“忠于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我国公务员的道德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日益加强,公务员道德的主流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公务员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还比较严重。
主要问题有:公务员的道德建设水平总体较低,社会公众对公务员道德评价普遍不高;公务员对公务员道德规范较为熟悉,但不能完全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具体表现在:一些公务员不修政治品德,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个人私欲膨胀;一些公务员不讲职业道德,官僚作风严重,经常弄虚作假,工作敷衍了事,大搞权钱交易;一些公务员不顾社会公德,大耍特权,铺张浪费,言行失范,情趣低俗。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了公务员自身的形象,而且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公务员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导致公务员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实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道德约束力的匮乏,即内在约束力的弱化和外在约束机制的缺位。所谓道德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即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称为自律;外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监督和约束,称为他律。它往往以家规戒律、社会舆论、善恶评价等方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从而对人们的道德实践产生无形的威慑力。
在现实中,道德对公务员的外在约束力量却十分有限,主要是由于外在约束机制的缺位所致。一是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不到位,缺乏全面系统的、提升到法律层面的对公务员道德操守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导致了无规可依、无矩可循。二是道德评价机制不到位,往往只注重公务员系统的内部评价,突出了对公务员个人工作业绩的考核,缺乏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公务员的个人品行和职业行为进行评判的外部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三是道德监督机制不到位,只注重公务员系统的内部监督(包括专门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如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四是道德赏罚机制不到位,只注重对德性高尚者(如道德楷模)的精神层面的奖赏以及对德性低下者(如贪腐分子)的惩罚,缺乏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激励性的奖赏机制和警示性的惩罚机制以及与个人利益有密切关联(如选拔干部、职务升迁、工资福利、退休待遇等)的赏罚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务员道德调控机制:
1、加强道德教育,深化内在过程,不断提高公务员自律能力。
2、注重制度建设,构建合理机制,充分发挥外在约束力的作用。(1)加强和完善道德立法,加紧制定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及法律实施细则,如《反腐败法》《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登记法》。(2)完善道德评价机制。(3)强化道德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监督主体对公务员监督的作用,使监督主客体分开,大力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4)构建合理的赏罚机制。将公务员的道德责任赏罚纳入到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任免、升降、福利等环节。
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示范:
关于反对行贿受贿的制度,关于财产公开的制度,关于回避制度,关于滥用政府财物的规定,在政府财产方面,偷盗、挪用国家财产的,将会受到罚款和10年以下徒刑的惩罚。另外,为了防止政府官员运用政府财产开展院外活动,任何与国会相关的财产都不能脱离国会的监控。而任何向外国政府泄漏国家机密的工作人员都会受到判处10年以下徒刑的惩罚。
在道德规范建设的观念基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的特点,美国公务员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是人性本“恶”的观点,在立法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人性观的权力制约思想。因为在他们看来“权力容易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使人腐化”(阿克顿语)。我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把教化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主要方式,基于这种方式我们倡导公务员的道德修养,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为公务员描绘出一个理想的人格目标,这种正面引导的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涌现出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一大批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干部。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干部在金钱与利益面前抵制不住诱惑,出现了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等不道德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形象。美国作为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尽管与我们在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建设法治政府的今天,其公务员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建立法治政府的今天,我们不仅仅需要道德上的说教,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邓小平曾说过:“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改革开放使我国传统道德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腐蚀,有些公务员在思想和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其行为严重违背党纪国法,给党和政府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奥地利生态行为学家洛仑兹说过,对于人的行为,道德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补偿机制。因此为了保障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时能够做到公正合法,必须将道德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以此来制约公务员的行为,并对违背法律者进行惩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预防和打击作用。
在具体技术层面,尽管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我国公务员制度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具体内容存在本质区别,但是美国在公务员道德规范建构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美国公务员道德规范建设中关于行贿受贿惩处标准的具体规定,不仅明确罚金数额,还规定严厉的刑期,这对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公务员道德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量化收受礼品数额及行贿受贿后增加经济处罚力度的规定。
公务员道德应该由专门的机构负责。作为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公务员道德进行管理。根据我国现实,可将其与公务员管理机构相互补充,把主要任务放在公务员道德堵训、预防犯罪以及财产审查等方面。另外,如果能制定相应的公务员道德法,专门机构组织学习法律内容将成为促进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更好方式,因为具体化的法律将更能够加深公务员对“公务员道德”这个抽象问题的认识,比宽泛的公务员义务的规定更易接受。同时,现在国家正在开展“八荣八耻”的全民道德教育,公务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代表国家形象,更应该将“八荣八耻”加以深化,形成符合公务员身份的道德观。
第四篇:关于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
所谓公务员考核就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各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所管理的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的了解、核实和评价。它是公务员制度的“中枢”,是评价和激励公务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评价, 主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从而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及晋级增资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自1994年3月8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2007年1月4日,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印发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对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程序、结果使用及相关事宜作了全面规定。至此,公务员考核工作逐步迈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实施《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极大地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同时,通过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如何改进公务员考核工作、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公务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汲取了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优点,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程序日趋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 1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具体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主观不重视,考核流于形式
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宣传不力,许多人缺乏参与意识,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优秀等次实行轮流坐庄,搞平衡,搞照顾或者搞论资排辈。甚至有的考核者认为“考核年年搞,哪有精力搞”,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认为“工作好不好,领导说了算”,考核不过是走个过场,摆摆样子;有的情面观念重,考核中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得罪,等等。而不少被考核者则敷衍了事,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于是经常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部分单位领导虽然表面上履行了考核的规定程序,但考核中并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而是个人说了算,凭个人的好恶搞内定,结果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部分单位领导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将优秀等次的确定交由群众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失去了考核的应有之义。
(二)考核内容缺乏定量标准,具体操作难以把握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二章第四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一方面,很多公务员的职位职责没有详细的职位说明书,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公务员的履职情况也就缺乏相应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各部门在具体考核过程中,一般只是对德、能、勤、绩、廉五大考核内容进行些定性说明,但对考核的重点即工作实绩缺乏细化的指标设计,定性有余,定量不足,使参考人员无从把握,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同一个部门来说,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难度、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很难进行同类比较,参加考核时只能凭印象、随感觉对每个人进行测评打分,因而使考核工作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缺乏客观的考核依据,就难以保证考核结 2 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考核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可能导致考核结果不够客观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考核基本形式和方法,考核一般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等形式和方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图懒省事,简化程序,简单操作,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轻视平时考核,只重年终考核,甚至只重年终评优;不看工作好坏,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等。有的领导则是把考核优秀作为领导的“关怀”,而不是客观的评价,对领导身边的人大加赞赏,对距离远的人一般评价,直接导致考核走样,失去激励作用。有的部门则过于强调民主,让群众来打分测评,结果“老好人”一致评价优秀,讲原则但实绩好的人却排名靠后,导致考核工作丧失了公平、公正和客观性。
(四)考核等次依然偏少,考核结果激励作用不明显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六条规定:“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和旧《规定》相比,虽然增加了“基本称职”等次,使称职和不称职之间有了一个过度,但实际考核中被评为不称职和基本称职的人是少之又少,因此“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将予以辞退”的情况微乎其微,致使这一条规定几乎形同虚设,考核制度的威慑力大大减小。加之优秀等次人数有比例限制,这就使称职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没有任何差别,大多数的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不管实际工作表现如何都能享受相同待遇,使得考核激励功能弱化。另外,为了照顾到大小不同部门,一般做法是按照各部门实际人数按15%的比例和四舍五入的方法,分配优秀名额,结果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管部门工作优劣,大部分都按15%分配优秀指标,少数优秀部门增加5%的比例,对少数工作成绩不够突出、但人数较多的部门,也同样产生较多的考核优秀人 3 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四舍五入的办法使人数少的部门获得的评优机会,反而比人数多的部门相应比例高。这些情况都直接导致考核工作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五)考核结果使用不当,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如根据《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规定,“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公务员在近两年考核中被确定为称职,另一公务员被确定为优秀,其结果都一样只能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如果某一公务员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优秀、称职、优秀、优秀,那么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
同时,对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1.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2.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3.不享受考核奖金;4.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第二十五条规定,“受处分公务员的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1.受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2.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期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其考核不受原处分影响。”根据这两条规定,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而且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将予以辞退。相反,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影响晋级增资而已。以 4 上两条相比,对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这样显然有失公平,对不称职人员的处罚过重。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对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或被评为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各方面完全达到优秀等次,但也无法表达个人意愿。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公务员考核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重视程度
近年来,公务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考核者对考核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失误、领导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深化考核,突破解决考核中的难题,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对考核的重视提高到推动和促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来认识,考核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此首先要加强考核者的再教育,把考核的有关规定和措施作为考核者任职学习的主要内容,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并对被考核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配合考核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把考核工作列入考核者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范畴中,从机制和制度的高度来加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并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
(二)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 5 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对“能”和“勤”要有细化可量的标准,要有相应的行为描述,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特别是对“绩”,一定要有真正反映出工作实绩的具体量化的数据,对于同类岗位的考核就能够便于比较,使考核更加客观、科学、合理。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适当明确基本称职、不称职考核比例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考核成绩排名,既有排名靠前的15%以上的优秀比例,也有排名靠后的5%或10%以上的基本称职、不称职比例,既要让表现突出的公务员得以表彰,也要让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公务员感到压力,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让“混日子”、“捣糨糊”的人无所遁形。
(五)强化考核结果使用,切实提高考核激励作用
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6 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对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使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但在合理性上还可以适当完善。同时,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比如,对连续被评为优秀的人员,规定了“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部门、单位对连续三年优秀的公务员晋升职务,也只是“可以优先考虑”,没有硬性规定,执行的就不是很好,建议明确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考虑”;另外在物质奖励上称职与优秀的等次差别不大,难以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加大物质奖励力度,比如,第一年获得了优秀等次,享受了当年的考核奖金,第二年又获得了优秀等次,那当年的考核奖金就应该加倍,以此类推。
(六)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
考核是对公务员工作绩效乃至德能的评价,公正公平是最重要的。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畅通的权益保障渠道和考核监督机制,对考核结果或评价有异议的,不论是什么等次,都容许公务员向上级领导和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必要时,可组织专门的委员会进行调解和仲裁。同时,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对各部门的考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对各部门考核工作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2011年1月16日
第五篇:市公务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市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各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人事部和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发现不管是单位领导还是一般公务员在思想上对培训和再教育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在新时期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些人抱有“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态度,有的认为培训就要花钱,而且眼前效益不明显,培训不培训一个样,对培训教育工作持消极应付态度,为了培训而培训。
2、培训设施不健全。一是缺乏硬件设施。有培训任务时,临时租用学校的教室或其它单位会议室,遇到和被租用单位在使用时间上冲突时,需临时更换地方。二是缺乏一套完备的适应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培训成为“无米之炊”。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公务员培训师资队伍,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四是培训经费不足。公务员培训经费一般由政府财政划拨,但由于地方财力的不足,导致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3、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目前,公务员培训除了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的开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选择余地较小,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望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对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大多带有临时补课的性质,培训重点不突出,培训内容脱离经济社会管理的实际,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公务员学习的积极性。
4、培训方法陈旧单一。目前的公务员培训仍大多采取“满堂灌”的讲授方法,而很少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公务员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以解决,促进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更加卓有成效的开展,使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领导要自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树立培训是最具效益的投资理念,树立学习既是权利又是责任的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的权利,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与精神追求,牢固确立“终身教育,不断培训”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形成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公务员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
2、加强硬软件建设,创造培训条件。一是加快施教机构建设。尽快建设公务员培训场所,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新时期培训工作的要求,为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市委党校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聘请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建立与公务员培训工作相关的高层次教师信息库,为我市公务员培训工作服务。
3、大胆创新,转变培训方式。从过去那种适应性的岗位培训转变到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加大公务员培训工作力度。在分级培训方面,重点加大科级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力度,我市的科级公务员对贯彻执行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抓好面上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和年轻骨干公务员的培训,科级公务员的任职培训应到地市级以上的培训机构进行集中脱产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为广大公务员起示范表率作用。在分类培训方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以增强教学效果。
4、建章立制,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法制度,坚持依法培训。首先以《国家公务员法》为准绳,建立和完善关于培训工作的单项法规,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以全国人大、国务院及人事部门关于培训工作的法律规定为指导,结合新密实际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公务员培训实施办法,为公务员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二是综合运用考核、职务任免、工资审批、奖惩等综合管理职能,对各单位培训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充分调动我市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培训的组织、审批、经费投入、教学考核、发证、入档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培训的各个管理环节,严格按章管理,促进公务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确保培训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四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新时期行政管理的要求,认真制定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