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8-8-29
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 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造 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张的现象。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内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内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三是信贷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 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
(五)积极拓展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银监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借鉴其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经验,不断寻找通过资产置换、打包出售、软贷款、还本免息等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六)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对基层行和工作人员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章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基层行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力度,增加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工作在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中考核权重,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激励机制,同时对清收转化工作不力,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部门进行处罚。
作者:王恭让 李国科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年2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第二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③不良贷款盘活率;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结 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农行本着励精图治精神,较好的实现了各项财务指标,经营成果一年上一个台阶,扭转了长期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形势可喜可贺。但是,冷静回顾经营状况,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深入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是促进农行长远发展的举措之一。
一、问题综述
(一)擅自调节利润
1、手工增减应付利息。有的支行在年底经营结果大致落定后,差欠或多余数额较大时,通过手工冲减或增加应付利息调节,多则百万元,少则十数万元。有的为了调节某一考核期利润,上划一些网点的应付利息,网点支付利息时,则以应付利息不足为由,直接在利息支出中列支,造成表面“合规”,实则利润不实。
2、不按规定核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有的支行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收到客户利息,不相应冲减应收利息,直接进利息收入科目,有的对到期的应收利息不予冲减,造成重计收入以及应收利息虚假。还有的支行,擅自计提投资收益,形成投资收益高于本金,结果形成虚假利润。
3、下甩费用。对应由本期列支的费用,由于利润完不成,有的行采取不结算,或压票,或挂其他应收款,或进长期待摊费用。
4、长期待摊费用管理混乱。一是不按规定摊销,有的前面几个季度已摊销,到了年底,有长期待摊费用指标了,又原数冲回;二是手续不严,列支未经审批。三是列支混乱,不少当期费用,也进长期待摊费用。该项列支名目繁多,不合规比例较大。
(二)成本管理不严,虚列费用。
1、个人费用挤占成本。一是清收不良贷款手续费,有的以各种理由搭车,在职员工清收也进行计提;二是无有效文件发放个人补贴;三是公私不分,个人消费,农行买单。这方面招待费是个例子,虽有严格规定,但是没有严格执行。
2、“三项费用”进成本。一是应由福利费列支的,进费用开支;二是员工培训费用、工会费用通过差旅费等相关子目出帐。
3、突破费用,转移到营业外科目出帐。金额比较大的是招待费,绝大部分支行超过了规定的列支比例,年底转入营业外支出。其他突破的费用,除了违规进长期待摊费用外,也基本转入营业外支出反映,以逃避费用的专项考核。
4、假发票列帐。此类情况,以前比较多,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大,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是还是时有发生。
(三)固定资产管理失控
1、越权购置固定资产。主要反映在违规购车子、购房子、购机具上。一是挤占修理费;二是通过贷款或其他应收款挂帐;三是利用处置资产收益或帐外款;四是擅自启用以资抵贷资产。
2、违规处置固定资产。一是处置不经过有权单位批准;二是处置阶段不公开运作,造成资产收益流失三是处置资金不及时收回,处置收益不及时归帐,甚至购置帐外资产。
3、固定资产帐实不符。年年要清理,年年不了了之,有的问题一拖上十年,有的这边没整改到位,那边又形成新的帐外资产。于是,违规报废后,有帐无物,擅自购置,形成有物无帐。
(四)财务收入方面的跑、冒、滴、漏
1、凭证费。按照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凭证成本,制订收费标准,现阶段,只对重要空白凭证(如现金支票)收取了相关费用,普通凭证一直无偿供应,个别网点非正式收了费,也不规范。仅此一项,数额巨大。
2、结算手续费。去年底,省分行制定下发了统一的收费标准,但是对非计算机自动收费或控制的项目,不少网点以稳定客户为由,或少收,或不收,这项损失不是小数。
3、处置资产收入。个别支行,帐外设帐,挪作他用,特别是处置帐外资产,未按照规定收入大帐。
二、原因浅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观、利益观和发展观不端正
1、重眼前,不顾长远发展。诸如冲减应付利息、超期不冲销应收利息、大额费用下甩等,都是不顾长远发展,寅吃卯粮的典型做法,既违反财经纪律,又为长远发展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2、当小团体利益与全行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小团体利益为重。有的支行借口员工收入低,工作辛苦,不顾财务制度规定,挤占费用变相发各种补助。
3、政策观念淡薄。口头汇报后,不按程序报批。检查发现手续不符合规定,开口就是已向某某领导汇报。
(二)计划的偏差与考核不到位
1、全年计划如何更趋合理,始终是争论的焦点。一些支行资产、负债、网点、员工情况大致相同,目标利润却相差较大?从一个方面反映,计划的制订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有的支行由于当地的特殊原因,引起费用非正常增加,也未在计划中体现。
2、年终增加利润计划,不少行反映没有体现公平的原则。由于完成计划与激励机制联动,计划利润较轻的,完
成后,班子成员能获得高额奖励,而经营成效较好的,由于计划利润较重,跳起来摘不到桃子,在利益驱动下,就动用非正常手段。
3、考核兑现前,核查不严。近几年,出台了一些专项激励政策,兑现了不少奖励,但是,滞后的真实性检查,总会发现一些虚假情况,对虚假的整改,以至奖励再兑现,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三)业务素质不高
1、政策把握不准。有些财会人员,对政策掌握一知半解,对于要提交行领导决策的事项,不能从政策上当好参谋,对行领导的一些思路,不能提供详细的政策解释,没有兼顾参谋和办事员的职能。甚至有的当歪参谋,想歪点子。
2、应对能力不强。对财务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对多年形成的一些常规,也没有办法处置。比如,有些费用、指标,上级行都要根据全辖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平衡,在年终一二日下达,这种情况已经多年。有的行就强调没有实施时间,为违规列帐辩解。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习惯做法的延续。
在一些人的意念中,利润不够,应付利息凑;费用不足,营业外支出走;不好出帐,假发票帮忙,形成了习惯。近几年,法制观念有所加强,但是,在考核力度之大的今天,还有市场。在感到确实没有办法的时候,又“轻车熟路”,踏这违规的小径。
(五)规章制度执法不力
在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和执行信贷新规则中,对各种违规违纪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责任,较好的防范了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而在财经纪律执法中,给人的印象是大事化小,以罚代处,形成常态,以至违规累查累犯。这与执法力度不大有很大关联。
三、对策
(一)加强法规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1、认真学习,提高执行制度自觉性。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要象信贷管理人员熟悉信贷新规则一样,熟练地掌握财务制度。职能部门对学习情况要进行检查和测试,保证合格上岗。
2、建立责任制。对每个财务管理岗位,要定岗,定责,定人,对每项财务事项的处理过程,必须明确责任交接点;对自己处理的事项,责任人员要负相关的永久责任和连带责任。
3、执法要严,违规必究。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要严格对照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分清责任轻重,分别处置。
(二)公平下达计划,确保奖优罚劣
1、计划制订的参数要符合公平性原则。建议采用人均利润率等公正性指标,考核进步分,考核贡献率。对辖属核算单位非人为因素的特殊情况,要在计划中予以考虑。
2、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奖优罚劣原则。一是不搞照顾落后。适度的压力,增强动力,能促进落后赶先进。二是不鞭打快牛。对贡献大的,费用和奖励要相应配套。
3、综合考虑全行计划的实现。对个别可能完不成计划的单位,可以加大全行利润考核基数,而不是轻易调减可能完不成计划的单位的任务。
4、计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实施。非上级行调整及特别情况出现,一般不轻易调整。对上级行增调利润,应参照增调原因及本行制订计划的原则,按比例及时下配各行。
(三)严格考核兑现,促进合规经营
1、明确支行领导班子对经营结果合法性、真实性负全责。以后发现违规或虚假情况,要追究当时领导班子责任。已获取的奖金,要按比例退回;获得的荣誉,要按规定撤消;同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
2、经营成果的考核兑现,应实行严格的真实性核查,特别是对有些敏感项目。没有核查的经营成果,不应急于兑现,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3、对经营成果的核查,要有规范性的检查方案。核查人员对核查结果负责,对应检查未检查,已检查未发现问题以及发现问题不报告的,在以后被查出的,要严肃追究核查人员责任。
(四)提高综合素质,认真履行职责
1、财务管理人员要强化素质修养。
2、坚持把关守口,当好领导参谋。
3、强化全面预测、统筹安排和灵活应对能力的养成。比如长期待摊费用列帐,指标到手后处置时间较短,事前就应先准备意向性进帐清单,从急到缓,逐一填列。指标一到,按要求列支,计算机也就几分钟。
第四篇:公司组织生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公司组织生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公司党组织机构概况
公司党委共有基层党委10个(直属9个、托管1个),基层党总支5个(直属5个),基层党支部200个(直属11个,托管2个),现有党员总数2899名,其中在岗党员2580名,离退休党员319名。
二、公司党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及案例
党组织生活是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有着突出的作用。当前,公司各级党组织坚持开展党组织生活整体落实较好。
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方面,公司党委每年年底前统一部署安排所属党组织严格按照确定召开时间和主题——深入学习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谈话——撰写发言材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措施——情况通报——会议记录的流程组织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达到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在“三会一课”方面,公司党委要求各所属党支部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并将“三会一课”要求纳入到“创先争优”考评标准中,每季度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并督促改进,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以及党组织书记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评价的依据。今年“七一”前后,公司党委除按照要求由支部书记讲党课外,党委委员也分别到所在党支部为支部党员讲党课,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党性意识。公司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以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主要内容,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党课,公司领导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该支部的党课活动。
在党日活动开展方面,公司党委按照“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党日活动的程序、内容以及时间要求,绝大多数党支部均能按照每月一次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七一”前后各所属党组织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奉献岗位、义务劳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公司党委通过制度约束与指导,做到了党日活动开展有方案、有资料、有总结、有评比、有落实。通过活动经费的拨付对党日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党日活动按流程、按要求开展起到了督导作用。
三、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目前公司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个别党组织在坚持开展党组织生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的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一些党支部将“三会一课”简单地理解为党日活动,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落实不到位。有些党支部把支委会开成了工作会,对组织生活会的具体要求一知半解。
二是组织生活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个别党组织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
三是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创新。部分党组织大多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且党组织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党组织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四是组织生活系统策划不到位。个别党支部未按照要求对组织生活进行系统策划,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导致组织生活目标不明确,效果不理想。
五是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组织生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员干部存在“重经营,轻党建”的思想,不能真正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把组织生活等同于一般工作会议,仅停留在执行制度的要求上。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组织生活对党的组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党组织建设以及促进经营管理有多大的促进等。
二是缺乏组织生活抓落实的管理体系。个别单位未建立起针对党组织生活落实情况的监督落实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内容记录上的检查,而忽略了质量上的指导和评估。
三是党组织书记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各所属单位党支部中,支部书记大多为兼职,个别支部书记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专业技能上表现优秀,但对党务工作不重视、不精通,理论水平不高,造成党建工作打不开局面,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四是开展组织生活与经营管理工作脱节。个别党组织对组织生活需解决的问题、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把握不准,把开展组织生活与经营管理工作完全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组织生活就是纯粹的党建工作,导致开展组织生活缺乏实效,难以产生具体工作价值,得不到广大党员、职工的认同。
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
要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精心安排。
一是要充分认识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在思想认识上要上水平,这是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的关键之所在。
二是要明确组织生活的制度。各所属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组织生活相关制度要求,加强组织生活日常管理,用制度管人,凭制度管事,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生活评价制度,真正把着眼点放在促进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三是要加强党务工作人员培训。要落实党务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使党组织负责人指导自己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四是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组织生活要在内容上要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当前经营管理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广大党员的思想现状相结合,立足时效性和针对性。力求通过组织生活这一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改革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五是要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党员的参与热情,选择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可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加生动而富有成效。因此,组织生活的形式应当呈现出多样性,对传统的活动形式要有选择的继承和创新。如可通过组织开展“微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大赛、“创意党课”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篇: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劳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
对策
“>
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需要认真重视、分析,加以解决。
一、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现代市场竞争的形势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我们企业 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
二是少数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有的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只说不做,应付上级;有的虽然做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深入,不实际,不注意总结经验。
三是竞赛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年初上级下发通知、提出要求、喊出口号,便只等基层上报结果,疏于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
四是没有使企业文化融入劳动竞赛之中。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多年来经
过顽强拼搏而得来的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劳动竞赛中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两者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是我们每个竞赛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使劳动竞赛能够适应企业同步发展时代需要。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生产”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尤其是在我们企业以劳务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体力型竞赛自然成为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型、智力型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要求不仅是指挥者、管理者还是一般作业者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在作业层中,一些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不能满足施工生产的要求。
二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的部门,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不会抓或不敢抓,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验收的组织格局,必然将造成“大虚松”的缺点,产生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
三是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所以往往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劳动竞赛年年搞,每年的内容一成不变,往往造成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发不发通知一个样,都是自己搞。穿旧鞋走老路,没有新鲜感。因此,从领导者的主观上就产生了厌倦心理或应付态度。直接影响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最终的效果。
四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 的培养,而传统的竞赛更重视物质成果的量化,使劳动竞赛没有跟上国企改革的步阀。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在开展竞赛中只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的积累和宣传教育。
五是在我们开展的劳动竞赛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的业主开展的“百日大干”、劳动竞赛等活动相冲突。基层更重视业主的活动而无暇顾及本单位上级的活动。
四、对策
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生机和
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⒈要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一是要引入竞争意识。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学好本领,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水平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把竞争意识引入劳动竞赛,才能赛出水平,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的加
强学习才适应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在竞赛中,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⒉要用新形式丰富劳动竞赛。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抓住职工的兴趣,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新时期我们要把劳动竞赛融入新的元素。
一是要灵活多样。竞赛形式要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要充分利网络资源,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与奖评的效果。竞赛的范围可以涉及到多层次,不仅限于操作层,还要引入管理层。认真开展各环节、全方位的劳动的竞赛,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竞赛的效果可以用多角
度衡量,注重刚性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柔性成果。
二是要突出特色。竞赛活动要有让员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增强职工参与的热情。
⒊要用新内容深化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深化内容。要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劳动竞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代表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一是突出经济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施工项目的科技含量是企业致胜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劳动竞赛,用科学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是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
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及行为规范,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从制度化管理向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转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在劳动竞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⒋要用新机制组织劳动竞赛。
一是要健全组织,形成新的劳动竞赛领导格局。把由工会牵头主抓、党政工团配合的组织机制,变成由工会宣传发动、相关业务部门主抓、工党政工团配合,工会表彰验收的组织机制。随着企业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领导者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命运紧密相连,由工会主抓变成相关业务部门管理主抓,能够更
深入发现问题、更直接的解决问题,对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切中要害,便于工作的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二是要量化考核。竞赛要制定严密科学的考核方案,细化每一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力求实效。
三是要奖罚分明。竞赛,顾名思义,就是超常规的做法,按部就班不行。竞赛中员工要付出超长规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奖罚分明就是要该奖必奖,该罚必罚,毫不手软。通过竞赛让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物质奖励、张贴光荣榜等形式,积极营造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氛围,使竞赛充分发挥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