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作
者 学籍批次
51毕业论文网
0903 学习中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生本
金融学
内
容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 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1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内部因素................................................................3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3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3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3 参考文献......................................................................5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 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根据我国几家主要国有控股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报的数据,工行截至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800.72亿元,不良率1.26%。农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070.8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1.55亿元,不良贷款率2.32%,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2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188.44%。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为651.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2%,较上年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交行2010年中期末公司不良贷款25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 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 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 由表2 可见, 整体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 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 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2007 年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构成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 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 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 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 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
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 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 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 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 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 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首先,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 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 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 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 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
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 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 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二)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 信贷审查不严。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 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 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 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 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 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 贷时审查流于形式, 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 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 信贷监督不力。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 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 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 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 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 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 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 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 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 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 严格信用执法, 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 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 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 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 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 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 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 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 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 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 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 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 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 尽快落实五级分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 2003:《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陈一夫,2002:《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3.石朝格,2002:《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
4.吴钺柳、岳强, 2004:《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外资。5.赵耀,2003:《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安金融。
第二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③不良贷款盘活率;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结 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 问题 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
金融 是 经济 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 发展 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的任务,简要 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 社会 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法律 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 现代 企业 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产权经济学 理论 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
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落后经营效率低下公司治理上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其他两家银行的改革也在有序地推进而此次改革焦点问题就是改革能否真正促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健全【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四大国有银行居于金融体系的中心位臵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开始了短兵相接的竞争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相继成功上市并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穿新鞋走新路”通过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安全、健康、高效的发展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过程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为经济转轨提供金融支持 的任务简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发展过程可以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5年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治理
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198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不再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由工、农、中、建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各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直属局级实体对下垂直领导自成体系接受人民银行在信贷计划、货币发行等方面的领导和管理在这种传统的行政式治理结构下政府直接负责国有资本的经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行长由国务院任命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总行内部也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各分支行也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利具有准法人性质其行长也相当于相应级别的行政官员当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干预屡有发生同时行政式治理使党政部门参与对商业银行领导层的考核、评价、监督、处罚失去社会对银行的监督机制
(二)1995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向公司化治理方向努力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后银行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的脚步明显加快
1.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体系的需要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立法的经验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明确四大银行的性质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设股东会由国家授权的机构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设立监事会从法律层面看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某些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2.1995年四家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后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对专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明显减少专业银行之间分工淡化出现业务的交叉和市场化竞争;
3.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
4.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而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等价给付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改观抗风险能力加强
5.2004年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帮助两家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
6.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上市成功可以说中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农行也正在酝酿上市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按照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督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银行公司治理经验建立起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构架银行的大多数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已经到位还引进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银行家作为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国家的直接帮助扶持下通过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注资、财务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建立起了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从“标”上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本”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权虚臵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产权经济学理论认为产权的界定必须是清晰、明确和完整的在建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前四大国有银行均为国有独资银行产权安排是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位一体的国家所有制产权但是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对四大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2002年中、建实现股份制改造从形式上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但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中央汇金公司通过注资的形式成为中行、建行的国有股东与原来的国资委不同的只是中央汇金是公司派出董事参与分红但是中央汇金本身也是国务院下设的国有
独资机构也面临这“廉价投票权“的考验如果它未解决好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央汇金无非也是一个变相的政府职能部门而已它的设立也只不过在原来冗长的委托代理链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产权的明晰界定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明显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
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本质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目前现有的国有商业银分=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委托人一个(国家)而代理人多个所引致的多重且链条过长的委托代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将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决策失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委托人角度看因信息不对称、不充分造成监控失效导致监控成本扩大从而增大了代理成本;从代理人角度看因代理链条过长导致决策难以及时有效造成代理成本增大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来说其拥有银行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他们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
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缺乏必然的联系再加上这些经营管理者是无需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因此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行政性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这样不但很难激发其通过努力工作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灰色收入另外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发展迟缓银行财务状况不透明因此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无论是来自所有者还是来自市场的约束都很微弱
(四)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事实上缺位加上激励机制薄弱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行长和经理人员在获得一定的控制权以后,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力求摆脱所有者控制,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经营层的个人独断专行现象;过分的在职消费侵蚀利润等此外商业银行经理层还利用委托人缺位和信息不对称推脱责任将经营性亏损归为政策性亏损由此转嫁自己的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
是与规范化的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始终不渝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单一产权结构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委托代理的效率问题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而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的边界是控制公司权利的基础因此建立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有效途径
2005年8月美国银行出价25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174.82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9%新加坡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出价14.66亿美元向汇金购入了99.06亿股建行股份占全球发售前建行股份的5.1%;同时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斥资31亿美元收购中行10%的股份美国高盛集团斥资40亿美元收购工行10%的股份汇丰银行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名义144.61亿人民币购入交通银行19.9%的股权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改变
单一产权结构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僵局还可以吸收境外投资者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产品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
(二)实行多级法人制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问题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减少从初始委托人到最终代理人之间的层次缩短委托代理的半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因此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过长的一个现实的做法是将目前的一级法人制改为多级法人制即在现在的总分行制基础上按股份制原则将发达地区经营较好、具备条件的分支行改组成独立的股份制银行由总行控股;每一家分行分别成为总行下属的控股银行由总行控股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但业务经营和职员管理都由总行通过股权纽带控制实际上仍是总行的下属机构不过总行与下属机构的关系已由现在的行政隶属关系转为股权控制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的多级法人制一方面易于理顺总分行之间的“集权—分权”关系缩短了委托代理链条;另一方面有利
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内部管理减少自上而下的干预提高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
1.加强董事会建设一个全面且相对独立并为银行有效运行负责的董事会有利于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给银行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长远利益一要确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只有那些确实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能做董事;二要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三要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专门委员会来辅助和监督董事会的决策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四是董事会内部要建立起效率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董事还要重点履行受托职责和看管职责董事应以个人身份为银行所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承担责任
2.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及其独立性在监事会成员的构成上要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的独立性是其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的核心要素监事会除了股东代表和公司职员代表外还应引进一定比例的外部监事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还要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力包括对银行业务和财务的审计权对管理层和员工行为的监察权对董事会成员的弹劾权对董事长和行长(经理)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提议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权及代表国
有商业银行利益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等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是对于员工工作的回报更是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手段因此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改变按行政级别分配按人员平均分配的做法形成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票期权和股票持有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体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重点倾斜建立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多维激励机制
在约束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督、处罚制度实现激励与约束对等同时发挥人才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独立的、市场化配臵强化经理人才市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
【参考文献】
1黄湃王桂堂.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钟俊葛志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3易宪容.泥沼中的大象—转型中的中国金融改革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曹幸仁赵新杰.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4.
5曾康霖.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焦点.2005.
6杨有振.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2006.
第五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
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