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寻降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探寻降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特别关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最大的风险隐患,更是全社会沉重的“不良包袱”,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恶症”之一。据了解,2002年初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额为3.2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占了1.8万亿元。经过近年来多方的努力,不良贷款率己有所下降。据中国人民银行2月20日公布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
1、按累收累放计,2002年银行、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2.1万亿元,增长25.4%,贷款周转次数为0.88次,比上年加快0.05次。
2、按四级分类标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19.8%,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640亿,不良贷款率下降3.9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1.4%。
3、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7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92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6.1%。2002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达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上述的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有所下降,但是数额仍然很巨大,如此巨额的不良贷款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及银行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过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因此,存在不良资产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是不良贷款过多,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不利于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不良资产过多,许多贷款不能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无法支付到期存款、发生存款支付危机的可能。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现在存款支付没有发生问题,是因为有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国有银行还有国家作为其强大后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
散风险。银行核心功能是进行风险的交易,其盈利模式就是买进风险与卖出风险之间的价格差。
在中国,为什么银行的不良贷款会越来越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是在政府的管制下。比如银行业,在严格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国内银行既没有自主权来确定其自身产品的价格(存款利息管制),也没有权利对购买的产品按市场情况确定其竞标价格(贷款利息管制),银行只有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来出售风险产品。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要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的。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借款,甚至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这就使一些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大量银行贷款被用做铺底资金,到期收不回来。
3、许多企业甚至银行存在不正确的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国有银行是国家的管钱部门,向国有银行借款就是向国家借款,多多益善。还有的国有企业认为,我是国家的企业,资金上有了困难,不拖欠国有银行的借款拖欠谁的!而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存在类似看法,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也抓得不紧。
4、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国有银行直属中央政府,盈亏最终都归全国人民享有和承受。而国有企业虽然也属于全民所有,但由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管理,包含着地方或部门的一定利益。因此,在企业拖欠国有银行贷款,想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银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往往持默许的态度,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帮助企业拖欠贷款、逃债赖债。
5、信用观念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货款和银行到期贷款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且大多数拖欠者的利益不但没有因此受到损害,有的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人们的信用观念淡化、扭曲,甚至是非颠倒,认为遵守信用是笨蛋,不会算计;不遵守信用才算有能耐、会算计。
国有银行面对数额如此巨大的不良贷款,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显然是刻不容缓的,而且必须下大力气,协调全社会力量,对症下药解决不良贷款的风险隐患问题,使我国经济进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
四、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深化国企改革是有效防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途经:不良贷款产生在国有商业银行是标,而在大量的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机制不活,仍然在制造亏损则是本。因此,治标必须先治本。要彻底根治不良贷款问题,必须深化国企改革,消灭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
1、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改造国有企业。要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在加快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上深化改革。建立与政府行政管理彻底脱钩的国有资产运营部门,并由其派出股东代表、董事会成员;聘用符合条件的经理人,并设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奖惩制度,改变产权不明晰、所有人主体缺位以及法人治理结构缺损的现状,借此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
2、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除了那些关系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部门外,国有企业要尽快退出竞争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服务性行业。
3、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规范破产、鼓励兼并、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路子。积极推进企业的重组,解决效率不高规模小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约束和监督,防止继续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发生。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审慎会计制度,强化和完善对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5、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引导企业按照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摆脱困境,从而最终提高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6.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规范的企业破产淘汰机制、失业救济机制等社会保障机制,使政府在企业、银行改革中无后顾之忧,直接按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政策和信贷原则切实得以贯彻,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机会。
(二)抓紧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提高其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
银行是不良贷款直接的产生和承载者,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完全有可能提高其“免疫能力”,从而制止不良贷款的继续产生。
1、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转变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最根本的举措。现代公司制银行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法人财产权和公司机关权力构造即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法人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商业银行有明确的法人产权,即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确立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银行法人财产,确保商业银行能够独立自主经营。当前,要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化解不良贷款及财务包袱,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逐渐实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待条件成熟时,推荐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实行股份制,建立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根行,允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股,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股份有限责任商业银行,以便建立多元性权力机关的现代公司运行机制,使决策权力、管理权力、监督权力分开。与此相适应,搭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配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实现微观经营机制脱胎换骨的全面转换,并借此提高资本充足率,乘势加强外部监督。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
2、解决财务困难问题,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化解不良贷款的良性循环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与其财务状况困难,不能自我消化不良贷款高度相关。对国有商业银行最现实最根本的改革,就是解决财务困难的问题,使其具有自我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去年虽然帐面都有利润,但如果剔除掉表内应收息垫付和表内应付息少提的因素,四家银行仍然亏损。
(1)建议取消银行表内应收息科目,将应收未收利息列入表外核算。取消把银行应收而未收到的利息当作实现收入记入银行帐的作法,从根本上剔除银行虚盈实亏的因素,促使银行财务问题浮出水面,及早解决。目前缩短由表内应收进人表外未收科目时间的作法,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收问题,还将拖延财务问题的解决时间,增加亏损和最终解决问题的难度。
(2)确立在发展中解决国有银行财务困难的指导思想。要鼓励国有银行创新,增强其竞争能力。在我国入世后的过渡期内,国家尤其要注重有意识地扶持国有大银行。特别在利率政策上,在入世后5年过渡场内,保持住一个相对足够的利差空间,延缓利差收窄的速度,使得国有很行保持较大盈利空间,更多地消化资产和财务包袱。
(3)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税赋负担是解决国有银行财务困难的充要条件。要改变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竭泽而渔的税收方式,将营业税8%下调至5%仍然太高,应当在今年内就减至5%,而不是3年后才减到5%。并且应在减至5%的基础上,一年下降2个百分点,至2005年完全取消营业税。取消和减少的营业税,银行同比例用于消化不良资产和财务问题,促使国有银行5年内解决财务困难。
3、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是化解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我国经济增长、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扩大对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风险小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支持。配合扩大内需的政策,继续增加对个人住房等消费贷款的投放,提高优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使贷款结构趋于合理。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届:
2015届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学
号:
2011610023
指导老师:
李淑钗
职
称:
讲师
2016年3月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摘要]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持续膨胀,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并且制约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在一定条件下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业的风险也将随之加大。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旧有体制造成。除此之外,政府、银行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对不艮贷款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贷款呈现出新的特色。笔者就不良贷款成因的特殊性、不良贷款治理过程、及其治疗后果等思路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包袱;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最后,给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论文认为,我们应该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让商业银行真正按商业原则经营,成为真正的银行。
[关键词] 不良贷款;成因;债转股;对策
The cause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non-performing assets of banks and huge non-performing loans relies on the presence the bank's own strength is difficult to solve, and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furth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ystemic risks in the banking system will endanger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ecurity.With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fter the pace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banking risk also will subsequently increase.China'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s mainly due to the old system.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enterprises as stakeholders on the formation of Gen loan bears some responsibility.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sset Management Co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Bank shareholding reform, non-performing loans has shown new features.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bad loan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bad loans, and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and so on.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historical burden of commercial banks;seco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ommercial banks.At the end of the paper, reducing non-performing loans measures.Author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reduc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banking, commercial bank according to the real commercial principles, business and become the real bank.[Key words] Loans Causes Debt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引
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政府行政干预不良贷款是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银行的负债经营管理不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探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不良贷款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三)不良贷款阻碍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运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来平衡不良贷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二)采用债转股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三)利用上市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结
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致 谢 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引
言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财力所限,只能依靠银行扩大信贷投放资金,一些企业盲目扩大投资,造成企业利润率低,重复贷款,占了大量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质量的下降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目前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偏大,不良贷款结构严峻,关注类贷款大量增加,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信贷风险期不仅仅表现在表内业务的长短期贷款上,表外业务如梦担保等中间业务所包含的信贷风险也不断增加。巨大的不良贷款酝酿着经济危机,因此,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找出合理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改革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大量的发放贷款,把钱大量的贷给了国内的大企业、房地产商,使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和股价飞速上涨,接着又以这些高估了的房地产和股票作抵押继续向这些企业贷款。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由来已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表明,2006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 5.3 万亿元,不良资产比重在 20%以上。2007 年底根据“一逾两呆”的分类标准,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已达 25%。可以说,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问题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作为主体的商业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2013年初,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额为 3.2 万亿元,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就占1.8 万亿元。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 2.44 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 17.80%,比年初下降 5.32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达 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17.39%,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7.92%。笔者认为,这些数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贷款质量的稳步提升,但是由于 2013 年我国新增贷款 2.99 万亿,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因此不良贷款率的进一步降低,仍然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率在下降,可见贷款规模同不良贷款率呈反比的,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两者的关系理解成:贷款规模越大,则不良贷款率越低;贷款规模越小,则不良贷款率越高,归根结底,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从根本上还是跟信贷质量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其中,表1为2014年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增长率和不良贷款上升率。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探析
(一)政府行政干预不良贷款是主要原因
四大商业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政府常常干预不良贷款。2004年,中国政府出资救助四大银行,但异乎寻常的注资方式和非常规的渠道(动用中国的外汇储备)使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仅仅会助长银行长期以来的盲目放贷行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此次注资限定不能用于冲减不良贷款。这笔资金是以美元方式注入的,这对调整银行的资本机构是有益的,但对冲销人民币不良贷款毫无用处。从这可以看出,银行内大量的不良贷款中行政干预发放的贷款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有时把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部分,经济过热时让其压缩贷款,经济萧条和需求不足时又让其增加贷款。在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缓解不良贷款,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但我们不应忽视准备金率上调的隐性含义,即经过了这些宏观调控举措,中国的经济仍处于过热的风险之中。上调准备金率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是银行被迫调整资产负债表,被迫将越来越多的资产转为央行的负债,无法自由放贷、自定利率的结果是使得银行资产劣质化,导致银行不愿意吸引过多的存款,然而不良贷款又没有办法真正的下降。
第二,中央级政府把商业银行贷款于财政资金的替代。例如在安排大型项目建设计划时,部分资金缺口留给商业银行贷款安排;援助性贷款,例如灾后贷款、工人安定团结贷款;政策性的扶贫贷款,等等。
第三,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和形式很多。各级政府通过指令性贷款、强制贷款、关系贷款、强制担保等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例如通过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取得银行贷款,导致政企不分,官商套取贷款不还,有些行为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腐败。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施加压力,以便为本地区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在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的过程中,则对本地企业竭力维护,甚至帮助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等途径逃废银行债务。利用地方司法部门帮助地方企业逃废贷款债务
(二)银行的负债经营管理不当
“银行是企业,不是政府的提款机。”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实际上,目前商业银行仍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提款机的角色。本来银行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货币资本商品的企业。但由于货币资本商品是价值形式,与千差万别的普通商品不同,资本商品具
有同质性,体现了购买能力。这种同质性在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市场供求,这就使银行具有二重性,既是企业,又直接影响经济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在公有制银行体制下,各级行长必然以贷款为筹码作交易,交易对象可能是各级政府,高级官员,也可能是非政府企业或个人。决策权过分集中,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依然具有行政色彩,机构庞杂,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稽核审查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的信贷行为时有发生。
此外,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统计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机构内部上下之间也不知道真实信息,业务经营的透明度极差,违规经营、账外账现象普遍。此外,商业银行“自愿”的不良贷款。有许多贷款在发放之时就知道收不回来,从银行方面看完全是“自愿”造成不良贷款。这里边有个人行为,也有机构行为,有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易行为,也有以贷谋私、违法行为。
(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为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从宏观体制上讲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实行供给制,无风险约束的影响。银行的放款意识不强,只是政府部门的出纳;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由政府计划,产品的销售也由计划决定,企业没有压力。但自从实行改革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企业受到市场的冲击,有些负债经营的企业大量亏损,在银行的账户上则表现为不良贷款的增加。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银行替财政还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以往受体制的约束,国有企业只重视向国家上缴利润,忽视自身积累,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缺乏资金。现在,面对市场竞争,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难以得到上级拨款,只有依靠银行大量贷款。一旦企业效益滑坡,债务负担就会增大。可以形象地说,传统的利润分配体制对企业的“抽血”,在新体制下由银行承担了“补血”、“输血”的任务。同时,传统财政体制下不重视呆帐的冲销,银行提取的呆帐准备金比例也很低,冲销就更少,致使呆帐越积越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提高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但也很有限,实际上不仅无法对付过去遗留的呆帐,也难以应付不断新增的呆帐,因为国有企业中仍存在一大批没有转轨变型的企业,不良贷款仍在大量出现。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探析
我国不良贷款已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沉重的包袱,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的最大隐患,是我国最大的金融风险源。有以下几点。
(一)不良贷款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中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产生不良,就意味着贷款利息不能按时或足额收回,甚至本金也难以或无法收回时,这就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另外由于贷款本金可能也无法收回这就从一矩意义上在潜在地吞 着银行资本金。因此,不良贷款过高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方式,当金融风险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必须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是银行体制的改革,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隐患,也大大的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上升到很高水平,明显高于警界线,直接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但这样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还蕴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支付能力及金融稳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尤其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的商业银行如果在不良贷款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就进行股份改造,这种由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更会暴露无遗。虽然为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政府先后采取了注资、剥离等措施,但这都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面对外资银行大批量入住中国金融市场,如果我国银行业在处理不良贷款问题上仍組酷不前,势必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自主与安定。
(二)不良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事实上,银行的资倍取决于它的资金经营及实力,如果银行不良贷款增多,收益能力下降,必然影响到银行的资倍状况,现金流入减少,筹资成本增加严艰到支付困难就会发挤兑,引发银行危机,迫使银行倒闭。从2006年的12月13日开始,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将可以享受和商业银行完全相同的待遇。换句话说,所有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人民币业务,不管是面向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的业务,外资银行全部可以经营。从那一天开始,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人民币存到花旗,汇丰,渣打等任何一个银行,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些国际银行巨头和国内的银行比较起来,国际银行巨头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更有优势。由于外国银行与商业银行相互竞争,再加上国内股票市场活跃度加大,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就大面积缩水。“投资”这两字,已成为很敏感的话题。商业银行既受到外资的竞争,又因为股票市场火暴,所以本身存款大福度的缩水,目前最主要的是努力增加业务,维持生存,已经顾不上提高其竞争力。
(三)不良贷款阻碍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有存才有贷,银行贷出去的款项主要来自储户的存款,如果不良贷款过多,银行原本计划将到期的贷款收回用以支付到期的存款,但由于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导致无法支付,从而发生支付危机。不良资产的存在是长久以来的事,但银行之所以一直都没出现存款支付问题,是因为其有强大的靠山——国家,才能吸收到大量的新存款来支付旧存款。这一方面使得银行产生依赖性,不去想办法吸收存款,而是“守株待兔”地等储户来存钱,久而久之将会导致银行内部人员丧失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一切变得机械。而且,假如当某天有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如战争,天灾等,将会使得银行的新存款急剧下降,旧存款的支付面临困难,借款人到期得不到存款用以维持生产经营,由各行业组成的链条只要断掉任何一节,其他的也将无法继续转动,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
在改革中就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治理。既要注重源头的控制,防范新的再度产生或扩大,同时,又要做好现有存量风险的化解,两者都不可偏废。
(一)运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来平衡不良贷款
目前,国内银行控制不良贷款比例要求提高,即便银行能够很好地识别不良贷款的风险,但如何对风险予以确切地定价也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摆在我国银行面前的一个挑战。在公开交易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集合竞价的竞争性定价中,投资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但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不同,尽管存在竞争,但在对某一具体的企业发放贷款时的风险定价的竞争并不是完全的,银行并不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但在利率管制下,中国的银行业没有对风险进行自主定价的余地,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并没有开发出相应的风险定价技术。合理的风险定价既要保证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得到应有的补偿,同时也应保证风险定价不要太低而产生新的逆向选择。于是就让市场这只看见的手来发挥作用吧。
随着中国进入WTO,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压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运用财政政策解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问题,应逐步成为财政政策的重点。任何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案,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不良贷款实际上是银行资产的亏空。然而单靠银行的自身盈利能力难以消解数额巨大的
贷款呆、坏账。剥离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而实行的金融调整政策。通过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接收、管理、处置银行划转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并通过合并收购、资产重组、债转股和股票上市等方式盘活不良贷款所对应的不良资产,以实现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化解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二)采用债转股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企业重组是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核心的环节。只有企业搞活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发生转变,相应的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逐级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由银行不良贷款所构成的企业,国家实行特殊的企业重组和改造政策,这包括:第一,允许这些企业突破所有制结构限制,实行合并与收购,把它们作为国企改革的优先发展部门。第二,允许这些企业依据行业特点和产品特点进行民营改造,或者实施职工持股制度。第三,允许出售存量资产。由国家统筹分类不良贷款所对应的企业资产状况,对于重叠的企业和产品可以按行业和地域重组;对于需要退出的行业,可以折价变现等。第四,允许这些企业优先实施激励机制,如四中全会文件中所提出的年薪制,股票权制和利润挂购分成的奖励制度。奖励比例可以提高,足以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节约成本,开拓市场起到激励与约束作用。
(三)利用上市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低
商业银行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银行,确非易事,不是一上市就能行的。虽然上市不能够完全的解决目前不良资产的存量问题,但为了上市,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多管齐下”的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率。所以上市可以部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和补充资本充足率,然而上市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解决不良资产和补充资本金。而要通过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控制和解决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谓上市喜人,就是中行、交行、建行在香港上市后,招行、工行也跑步进入香港市场,从这些国内银行2006年的中期报表来看,其资产迅速上升,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0%以上,而不良贷款率则下降4%。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从正面看,可以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其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将会完全暴露在资本市场和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之下,处理得好,将大大推动银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锻炼和提高银行的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处理得不好,则将在严酷的竞
争中被市场所淘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的监督和检验下,对现有运行机制和股权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巩固财务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果,防止不良贷款出现反弹,使我国的不良贷款真正的降下来。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同时,银行本身的产权关系的模糊、资本非人格化,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内部机制上的漏洞,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两类。其中政策性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行为在信贷分配中过度介入,因政策不合理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经营性不良贷款则是由于银行在信息不完全、信贷评估失误以及内部控制不严所造成的结果。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上一直受到政府的巨大干预。而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和机制不够现代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以至于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减少政府对银行的干预,让商业银行真正按商业原则经营,成为真正的银行。同时在银行内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
致 谢 语
本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得以完成的,老师对课题的选题、指导等各个环节都注入心血,在我的整个论文过程中给予全程的指导。老师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他的为人师表以及对科学一丝不苟的作风让我获益匪浅。老师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还时刻关心我的学习、工作、生活,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此次毕业论文。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致以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胡兵.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D].西南财经大学,2000.[2]易红.论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与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3.[3]陈红艳,张琳,孙玉玲.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实证研究-基于羊群效应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1:86-89.[4]梁秋霞.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69-74.[5]张婕妤.试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J].知识经济,2012,01:62-63.[6]罗丽萍,劳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54-56.[7]王海兵,郎铸.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55-59.[8]方秋月.关于不良贷款“撇账出表”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5,03:27-32.[9]李宏瑾.不良贷款、经济增长与制度[J].金融评论,2014,05:1-15+123.[10]刘毅,孙碧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中的虚假诉讼研究[J].南方金融,2015,03:90-95.[11]舒冰青.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30-31.[12]段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规制[J].运城学院学报,2015,02:68-71.
第三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文章标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
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
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
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
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贷款五级分类资本充足率核销以物抵贷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29578.377598.7821.56
中国建设银行17663.882679.6011.90
中国农业银行19129.606982.0330.07
中国银行18161.894085.3118.07
合计84533.7421345.72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
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
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
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
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
表2-1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
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
197075.323.90.8-
197564.434.41.6-
198044.736.511.77.2198526.440.423.010.2
199013.243.223.620.0
199110.243.128.118.6
19945.051.025.718.319964.650.923.720.8
19987.049.923.319.8
200010.445.325.219.1200112.347.923.116.7
2.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
2.3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
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
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
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
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
3.1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
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14.9,不良贷款率为19.6。总的说来,其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重缺失。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不少的变动很多信贷员已经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而放款的数额其实已经严重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
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停产或倒闭。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工商银行的不少不良贷款牵扯到不少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起诉企业的话,很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这样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
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影响。
3.2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
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就是说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放贷款,可以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说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
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显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何况我国的大企业,目前尚是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由于产权虚设,易得“国企病”,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也会不少(过去国有企业曾给我们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不良资产包袱)。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四是没有明确的贷后管理制度,致使贷后管理不善,出现风险不能很好的控制风险,使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以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地反映情况,不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不能及时的起诉企业追偿贷款,一拖再拖,导致银行丧失两年的诉讼时效,造成贷款全部损失。由抵押的贷款也是如此,由于贷款逾期以后银行不能及时地处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时起诉企业,导致抵押物年久失修,价值流失殆尽,给贷款造成了更大的风险。
当然,我们只是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候看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的缺陷,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的完善信贷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因素和经济体制制度转变的影响不复存在的今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我们解决不良资产困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4.1借鉴对比和完善国有银行信贷制度的必要性
4.1.1不良贷款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不良贷款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在商言商,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采用利润冲销坏帐的方法来消化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总利润减去不良资产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
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贷款本金的损失!”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呆账,按年收益率2计算(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年收益为两万元;如果该笔贷款发生风险,冲销还账100万元,则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补偿。如果考虑银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实践价值的因素、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来补偿。”
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是坏账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信誉对银行来说就是生命线,如果银行失去了信誉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采用的是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得利润,而银行的信誉如果受到影响,负债(简单一点说就是存款)就会在短时间在内减少,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短时间内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使存款出现风险,显然不会放心的将存款放在一个频频出现坏帐银行或坏账相对较多的银行。
其次是坏账对社会诚信环境和贷款客户信用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客户在同一银行贷款100万元,其中一个客户贷款出现了风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该客户逃避债务50万元,那么另外的客户显然心里不平衡,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银行的债务,这样的话银行的信贷环境就会恶化,则加了贷款出现出现风险的可能行。从大环境来讲,过多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就会影响社会的信用,使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受到影响。
其他方面:1.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银行是国家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国家税赋收入就会减少。2.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诱发通货膨胀。4.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5.引发金融危机。等等。
4.1.2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现不良资产的转化不仅使银行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不良资产的转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综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从制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才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
怎样实现从总量上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呢?关键是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信贷制度,怎样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呢?让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中寻找答案吧:
4.2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
相比较来看,外资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的制度化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出现和增加。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
4.2.1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制度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纵横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
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这样既实现了银行内部的商业化管理和权责制约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结构与外国银行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这种制度结构极易发生领导或者贷款主管人员利用政策进行非正式的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新增不良贷款。
4.2.2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
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
4.2.3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在国际金融论著里,银行的主要职能中有一条银行应该参与所贷款的企业的策略制定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银行指导管理企业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们仍需改进。
5.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比较得出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与外资银行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贷款的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5.1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我们应该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
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5.2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
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5.3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
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
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5.4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监控
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即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算,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地(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贷款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当企业改制或关停并转破时,一定要认真积极主动参与,随时关注,坚决维护银行正当权益,防止企业趁机丢包袱、卸责任,搞“金蝉脱壳”或“过河拆桥”。当贷款出现风险时,一方面要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亡羊补牢”。对呆帐贷款进行认定和核销时,一定要追根到底,查出究竟,防止企业通过弄虚作假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5.5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也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发放到帐户,银行可严格控制此笔贷款的支付,贷款单位如需支付使用,须先经信贷部门对实际使用用途进行符合式核准后,会计部门才可办理付出。(2)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贷款投入到企业并经第一次使用变成贷款单位的流动资产或固定资产后,银行更应加强贷款管理,严防贷款在周转使用过程中被逐步挤占挪用和转存他行。信贷部门除勤下贷款单位明查暗访贷款的实际周转使用情况和贷款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外,还应通过书面签约方式要求贷款单位将货款回笼到贷款银行,不得搞体外循环。同时,应通过参与企业管理,直接管理贷款的日常周转使用。(3)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凡贷款单位货款不回笼到贷款银行、违约使用贷款、不按时归还到期贷款本息或经营管理状况恶化危及贷款安全,银行可采取停止发放新贷、在帐户上直接扣收贷款本息、拍卖抵押品还贷、向担保单位收贷或登上企业黑名单等制裁措施,如果贷款单位逃避贷款银行制裁,贷款银行可要求金融同业联手制裁甚至采取法律手段收贷。
[1]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中国市场出版社,200
4[2]杨凯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王晓芳.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季爱东.银行新存贷业务与法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易宪容.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新解释.香港商报,200
3[6]李杨,刘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7]肖汉奇主编《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8]郭俊秀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注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范从来、夏江主编《主券投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刘国主编《国际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梁春满、陈静主编《现代银行内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13]庄思岳主编《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出版社,1998版。
[14]大和证券业务开发部编著《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版
[15]klingebiel,daniela.theuseofassetmanagementcompaniesintheresolutionofbankingcrisis——cross-countryexperiences.wordbankworkingpaperworldbankwashingtondc,2001
[16]liu,guangming.cooperationbetweentheamcsandbanksinnpldisposition,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ofthestatecouncil,beijing,200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作
者 学籍批次
51毕业论文网
0903 学习中心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专生本
金融学
内
容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还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本文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并深入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目 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1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内部因素................................................................3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3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3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3 参考文献......................................................................5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浅析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但仍是我国金融业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 其面临的信贷风险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而且危及了整个金融业的生存与发展, 不得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 信贷资产安全性差
根据我国几家主要国有控股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报的数据,工行截至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800.72亿元,不良率1.26%。农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1070.8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1.55亿元,不良贷款率2.32%,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1.20%,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升至188.44%。建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为651.6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9.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2%,较上年末下降了0.28个百分点。交行2010年中期末公司不良贷款253.33亿元,不良贷款率1.22%。
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整体上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是却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同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信贷风险。如果不良贷款转化为真实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将遭受相当大的负面冲击, 甚至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 流动性差
我国的银行机构普遍存在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过高的现象, 由表2 可见, 整体上, 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中约有50%是中长期贷款。机构资产的流动性过差, 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容易加剧信贷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的贷款投放于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 资金周转非常缓慢。而部分承兑汇票因到期无法兑付形成垫款被迫转贷, 大量流动资金贷款被企业长期占用, 进而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这些都进一步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2007 年9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构成
(三)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 盈利能力差
我国一年期存贷基准利差有明显的走低趋势。随着2006年12 月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我国金融市场, 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化, 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的危险,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有银行本身也有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趋势, 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国有银行的筹资成本并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根源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府对银行干预过于频繁。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国有银行对信贷资金的支配受到众多限制, 资金投入的方向和数量
常常取决于计划而非风险效益评价。银行的自主经营原则让位于国家宏观政策, 不仅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也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关系。同时, 原应由财政部承担的各种支出经常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成为解决财政支出不足的途径。政府的干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使银行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也加剧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出资、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骗取银行贷款, 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往往通过股权拆分、转让、兼并、联营和重组等方式来逃避银行债务, 最后的损失往往只能由银行来承担。某些地方政府处于自身利益考虑, 不仅参与、保护企业逃废债行为, 有的甚至为其逃避债务责任提供政策支持, 充当企业逃债的“保护伞”。中介机构诚信度低下, 出具虚假报告, 为企业骗取、逃废银行的债务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使得我国社会信用严重缺失。
3.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首先, 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 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 承担了资金融通中的绝大部分压力, 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不足, 金融工具的缺乏。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 资产证券化缺乏二级市场支持, 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化解和转移工具及手段。目
前许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行的金融工具,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尚未引入。而金融数据的不完善、技术不成熟以及基础设施的脱节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难上加难。最后, 金融监管不力。银行同业间竞争无序, 造成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 银行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信贷风险不断提高。
(二)内部因素
1.信息过于闭塞, 信贷审查不严。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用系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情况及关联企业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共享。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情况了解不全面, 过分信赖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从而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查, 都可能形成信贷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证》制度, 但没能解决好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贷款控制问题, 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 贷款“三查”制度也未落到实处, 贷前缺少没有严格的论证, 贷时审查流于形式, 贷后又不及时跟踪检查, 往往容易积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风险预警不及时, 信贷监督不力。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 特别是在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方面缺乏全面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后的管理不力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处置上的另一大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争取实现双赢目标。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 往往急于通过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抽出贷款, 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 不良资产可能变成真实损失。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 常常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相对落后。由于风险分析工具较少,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评估系统中定量分析相对较少, 对全局的分析把握不够, 偏重于事后分析,对潜在风险无法及时预见, 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依据目前采用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 如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而不是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 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 难以准确揭示并量化企业面临的特定风险。迄今为止, 国有商业银行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仍较为落后,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使用较少, 难以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明确失信行为、信息源的信息缺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严格信用信息发布和管理, 严格信用执法, 同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市场, 规范信用中介管理,完善社会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确保银行能方便地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记录, 改善银行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后, 加大全民信用教育力度,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商业道德素质, 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 加大对缺失社会信用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首先, 强化贷前调查。通过详细的贷前调查, 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 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准确预测, 为贷款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其次, 加强贷款审批关。建立科学、严格、高效的贷款决策机制, 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最后,注重贷后管理,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 准确把握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 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
(三)采用全新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银行开始重视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模型和模拟计算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起步较晚, 难以直接采用国际模型。要在展开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 按新巴塞尔协议要求, 在国际通用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 较为准确地评估信贷风险, 以便于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内部评级仅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关于违约数据库、转移矩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必须要加快步伐, 尽快落实五级分类法加快内部评级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高林、倪锦忠 2003:《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陈一夫,2002:《构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框架城市》,金融论坛。3.石朝格,2002:《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经济观察报。
4.吴钺柳、岳强, 2004:《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外资。5.赵耀,2003:《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安金融。
第五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定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不规范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金融业所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限定于国有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贷款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重组、改制等原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
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金融风险往往是动态的,商业银行业务层面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对于具体业务中的风险往往最为敏感,了解的最为透彻。所以,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意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注风险的重要意义,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化治理结构,集中监督力量,树立正确的监督方向。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由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监督事权的内在集中统一,外在监督机制的引入,达到合理运行监督机构,理顺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制衡银行内部人员控制的目的,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
(3)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加强业务标准化,实行有专门管理层负责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起与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发展同步延伸的反馈机制,系统地加强风险管理职能。
(4)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管理策略,通过独立且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部各个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