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如何配置资金,才能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自身盈利的决策活动,其内容包括:管理信贷关系;管理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管理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加强结算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科学的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内,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由市场评估导向机制、审贷决策管理和跟踪规范管理三个紧密相连的机制构成,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督的三贷原则,识别企业贷款风险并做到过程有效控制,从而使贷款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由此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征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监督机制,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录
一、引言„„„„„„„„„„„„„„„„„„„„„„„„„„„„„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4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6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6
2、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6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7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7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7(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7(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8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8(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8(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9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9(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9(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9(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
善„„„„„„„„„„„„„„„„„„„„„„„„„„„„„10(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10(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人员
监督管理。„„„„„„„„„„„„„„„„„„„„„„„„„11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内,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就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寻求新利润并保持现有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与措失,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考核制,以权责分明,分工协调为基础,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一中心,在分析目前我国银行 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市场竞争 能力,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巩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历史回顾:存统贷的管理(1953年-19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0年试编业务收支计划,标志着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计划管理阶段。1953年起,为了适应第一个一年计划的要求,银行信贷计划加强了计划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集中总行统一支配,贷款由总行统一核批指标,存贷不挂钩,不利于存贷款主动性管理。“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体制(1959年-1961年),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除中央财政存款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管理外,其余存款、贷款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特别是对农业贷款计划下入由人民公社安排,银行只管着额。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严重,这种体制对经济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1981年,中国人民银 3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行总行把实行30年之久的“统收统支”的信贷计划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方式,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人而加强了各坟业银行的组织运用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加强对高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入了历史新时代。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①信贷管理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信贷管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化期,政府依然在经济中发挥着有形的手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贷款占相当比例,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贷款,一旦无法偿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环帐,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商业银行埋单,从而破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运行管理和效率。其次中央银行的贷币政策周期对银行的信贷的收放有较显著的影响,尤其现在国内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一旦央行放松政策,充足的流动性又会使银行过度放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激励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创新,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②信贷管理运行的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直线型向矩阵型的转变,按照职能划分部门,随着买方在资金市场占据主动地位,转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类型和部门专业职能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但是银行的信贷授权模式依然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的信息渠道为分级管理,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一程度上淡化了责任,造成一种缺乏由一个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发展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的控制的惩罚,而缺乏对过程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已经造成,缺少一个能够监控整个信贷流程,并能够随时提供风险预警的体系。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看,风险补偿机制依然较落后,体现在信贷损失的补偿渠道单一,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银行对冲 4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风险的能力明显受到限制,因此信贷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国内银行普遍缺失从获得客户需求,到产品部门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到实施的完整创新链条。首先,没有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即使发现了新需求,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的反馈,其次,由于国内各种金融市场不完善,一些比较先进的信贷技术无法复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创新模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乱批贷款、乱投资等行为的发生,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委托信贷人员去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银行不明确的惩罚措施和忽视道德风险,使得信贷人员最后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操作而受到的惩罚成本,即贷款的安全性与人人利益不挂钩,在这种情况之下,腐败行为就很容易在信贷人员中滋生,使贷款“寻租”等现象成为普遍。一些信贷人员会利用银行对自已的信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向上级提交信贷材料,影响信贷部门的决策,这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和信贷风险。
2、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和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这样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概念,以非个人感情为主的关系,其命令的指示和情况的汇报都具有较为严格的指挥链条,下经机构的信息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这会降低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而且层层截留导致信息的失真,表现为信息的漏损率很高,最终到达执行者手中的有效信息不准确或偏面,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选择信贷风险。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确,导致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只极拓展国内业务的今天,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商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中资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信贷人员队伍较高的流动性会降商业银行对其客户尤其是借款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来自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的压力,但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而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简单归结为安全性管理,在直接监管目标上存在偏差,忽视监 管效率,导致监管成本过大。不能能时预警,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同时应对风险的措施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落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以时应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的应对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按照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设计了矩型信贷管理模式,但是,有些银行或其分行在矩型管理体制下,仍然地按照直线型管理模式运行的,新成立的市场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新体制下虽然原来的信贷人员,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两类相互独立的岗位,但由于未能相应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机制和信贷责任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忧。
这个矩阵结构就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以客户为导向重组信贷 6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机构,将原来的按信贷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改为按客户类型和专业职能设立信贷机构的模式,可分别设个人、公司、金融同业三大市场部门(分行层次)和客户经理(支行层次),有的还设立了政府机构部,在后台设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部门,这样改革后,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时,只要与某一个市场部门接洽就可以了,市场部门作为银行的前台,对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揽子服务,对内与后台的多个部门(产品部门)进行业务协调。也就是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信贷组织改革后,各家银行信贷人员的岗位也作了调整,原体制下的信贷员在新体制下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或产品组合等项职能,隶属于前台市场部门,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等项职能,隶属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至于客户经理是否对贷款质量负责,各行的做法不一。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不对资产质量负责,只对业务发展负责;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以对来务发展负责为主,对资产质量负责为辅,而信贷风险经理则以对资产质量负责为主,对业和民展负责为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大大增强。近年来,银行网点开进了住宅区,银行终端摆上了客户的办公台,手机银行随身带;以前客户办理一项业务要找银行的多个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可能要找多家银行,现在不但一个客户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只要找一个市场部门就可以了,而且客户的多个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业务,都可以在一个银行内就完成,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二是实行流程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改革有可能走出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国有商业银行以往都是以部门(机构)管理而不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其实,问题常常出现在流程上,而不是机构有问题,如果因为流程有问题而把机构改掉,那时本末倒置。因为先有机构后有流程,流程跟着机构走,而不是机构跟着流程走,机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流程则可以不断优化。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根据业务不断优化流程、同时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定提供了可能。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有望走出业务发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今客户经理负责发展,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质量,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有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兼顾质量 7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和发展的有力制度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建立,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下放信贷决策权力,根据对于客户经别的分类,按照客户大小,风险级别等给予不同级别的分支行不同的权限,以提供客户便捷,一站式的服务。在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专职贷款审批人会议加高风险审查制度其和国外的审查委员制度相近,虽然效率较低但是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不些银行也在实行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双签制,这种制度对于市场环境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这一部门更偏向于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受到同级银行行长的影响较小,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且有利于对各项贷款进行系统的,长效的过程监督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未然。(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在信贷的营销模式上,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分层次的营销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其对于优质的大型客户,由牵头营销转变为直接营销,也就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同时在信贷流程上开始简化,压缩审查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这种营销体系使得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馈,从而使产品开发部门能够更直接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发挥信贷管理的作用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才是生存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在一级分行设立信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其由总行直接任命和考核,并独立管理信贷审批部门,与同级行行长实行信贷双签制,在风险控制上直接向总行首度风险官负责,并对贷款承担第一审批责任。二是在二级分行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这些 8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分部和分中心都直接隶属于一级分行,其考核由一级分行直接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业务上的独立,从而不会受到更偏好业绩的同级分行的影响,独立作出判断,严格执行总行的风险控制要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且定期轮岗交流,独立考核。只有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而不会被特别的个人和客户影响,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目标区风。(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都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才是企业成功的经验。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合理的管理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在信贷规模约束中要设定具体的总量,行业和客户规模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严防规模失控。在信贷投向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占略,在行业、企业和产品三方面都设定明确的可考核指标,做到将有限的信贷投入增长行业的优质企业中去,真正做到贷款的优化配置。信贷质量约束上要切实将不良资产比例和信贷呆帐损失指标纳入到信贷人员的考核中去,同时要将上述所有的指标分解到不同层次和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同他们的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建立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管理。在激励机制上要以以鼓励 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改变原来单一的财务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管理体制,包括期权,养老计划,升职考核,业务培训等,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信贷管理顺畅运行。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处于剧烈变化当中,当时有效的管理有可能会渐渐失去作用,因些要建 立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保持整个信贷管理 的自我新陈代谢。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客户需求获取和分析部门,并且同产品设计部门整合。能够通过基层的信贷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反映给产品部门,从而将产品设计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真实理解上,同时做好新型产品的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解决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问题。其次要完善考核督制度,不但要考核相关人员,并且要创新部门考核制度,在对相关部门的效率,成果等方面做出系统持续的跟踪监督,将考核结果交由相应的战略部门,使其可以结合新的竞争环境,内部运行情况,对于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使 9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他们更加了解内部工作的不足,并且通过全员的参民也会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保持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变。(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结构为垂直总分行信货审批机构,下级和上级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信贷权限分配会导致发放信贷效率的低下,还会导致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不到融资使得商业银行错失了盈利的机会。作为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整体地、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调节,在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的工作下,弹性地处理总分支行的信贷权限分配,充分利用分支行信息优越的有利条件,调动分行的信贷营销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弹性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体现在总行对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授权方面上。在信贷授权上,不但要保证授权规章的明确和稳定,也要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下工夫。明确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商业银行总行一旦做出授权决定,分支行就必须严格遵守;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总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适当给分支行一些权限,使授权具有一定弹性。如果总行的授权没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分支行的短视行为,带来信贷风险,也影响客户资源的稳定性;如果总行的授权一成不变,不具有灵活性,会错失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使得信贷资金盈利不高。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在信贷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变通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追逐盈利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发展。(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 监督管理。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对企业所能承受的负债最大限度分析,可以有效地抑制借款企业过分的借款欲望,控制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其次,注意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及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反映和判断。再次注意预期收入分析,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每笔贷款的安全性,把好贷款的“质量关”。最后,根据对不同客户的资信考察等级结果,进行相应的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对每笔贷款进行综合评定坚持贷款“本查”制度,把好贷款“投向关”。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用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标准代替以定性为主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测算模 10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型、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模型、内部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银行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针对信贷权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建议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腐败。将“信贷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调查系统,不同部门行使相应的职权并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明确职能范围和目标,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额贷款和有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和决策,避免出现类似贷款寻租等腐败行为。具体而言,信贷管理部门行使制定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各项信贷政策,制定有效的信贷寂批流程;贷款发放权由信贷业务部门执行,负责贷前贷后的调查和跟踪管理。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处理各类不良贷款的问题资产。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提高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理清信贷信息的传输途径,优化信息专递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杜绝多头传递,政出多门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途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坚持精简、效率、效能和效益的原则。精简的核心意义是要求银行人员精明干练、工作高效、机构设置少而精,功能多样,适合需要;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从际需要出发,精简层次,坚持层次精简和幅度适当的原则,层次的设置不能过多,信贷信息传输环节也不能过繁,特别要重视对关键传输点的设计,因为这是影响信贷信息传导通畅有序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各种信息,规范信贷信息的传导,让信息的传输更合理,既不会出现信息传导的盲区,也不会出现信息的重叠和漏损。对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主要是要减少信息传递的上下层级,加强对信息传输的监督,减少信息转输的时滞时间,使得信息能够尽快地传递到终端。另外,由某一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既能使信息进出一个口,不出现政出多门,也便地银行查找、考核,还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要加强内部的控制与监督,做到集体决策,权力平衡。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真正做到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5月出版; 〔2〕郭远绍:《浅谈基层信贷风险防范》,《当代经济》,2008.11 〔3〕王瑶:《浅析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及防范》,《时代金融》,2012年;
〔4〕朱明磊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初探》,《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孔翔:《基于博弈分析的银企信贷机制研究及优化策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周远洪、曹志彬:《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对策》,《银行管理》,2010出版;
〔7〕张建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质量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刘朝阳、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郭田勇:《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管理》,《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 〔10〕叶静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刘飏:《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银行家》,2012年(3)(12)彭智、陈阳:《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4)(1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13(2)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14)赵征:《风险配置的内在冲突、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改进》上海金融,2012(8)
(15)伍雪玲:《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1307(16)李月:《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时代金融》2012第24(17)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
产品》,2011年第21期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不同的经济形势鳞次栉比的出现。之前,银行仅仅只是有中央银行及投资银行两种形式,而现在,投资者为了更好地获得经济利益,便出现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模式。同时,商业银行的存在,也为贷款提供了便利。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使信贷更加的合理化、系统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了管理。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现状介绍的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现状
对策
第一章:引言
信贷风险治管理是古代贸易银行风险治理的焦点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贷风险治理成为贸易银行风险治理中最症结也最具挑衅性的范畴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还处于较低的程度,现行信贷风险治理轨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信贷组织构造、信贷运作流程、信贷支撑系统中和事迹考察系统等方面仍有缺乏,而且我国的贸易银行还不能够真正完成风险收益最优化的银行运营目的。本文试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剖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近况和这些成绩发生的缘由,而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对信贷风险治理的成长偏向、树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的体制状况、加速构建合适我国经济和金融情况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机制。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 2.1.1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信贷放出后本金和利息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2.1.2 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贷业务是我国银行的主体业务,不管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无一例外。而各银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也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而之所以会高引起风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a.信贷道德风险 b.信贷操作风险c.信贷体制风险
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1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当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狭窄,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与此同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期的临时性贷款,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较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其经营总方针的要求。由此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2.2.1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3.1.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但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资产质量,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四大国有银行与国际上同类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2)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在信贷风险中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同时,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不大,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单一化。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使银行经营的风险以信贷风险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严重影响银行生存和发展。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二者合计几乎占全部短期贷款的一半,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二者加起来还不足十个百分点,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多。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4)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份通告当前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而言,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由于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数是集团企业,在前几年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众多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使其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企业行业中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其承担的信贷风险增大,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3.1.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
3.1.2.成因主要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因:(1)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
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
(3)法律机制不健全
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二、内因: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水平不高是形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缺陷,主要是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缺乏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制度化。
3.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信贷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1)横向信贷组织结构的缺陷
由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前后台没有分离,相关信贷部门的经营目标存在模糊性。一方面,银行内部缺乏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部分管理者不顾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冲动,从而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信贷人员的权利和行为,信贷人员自我自我利益目标存在,使其与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融资的道德风险成为可能。因此,营销职能和风险控制职能的混同无法识别和防范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2)纵向信贷组织结构的缺陷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呈现块状管理格局。由于没有形成对立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信贷管理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力、标注不一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按照行政区域层层设置分支机构,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捆绑在一起,不利于满足市场融资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要求,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使用效率低,不利于银行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不利于信贷风险的整体控制。3.2.2信贷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防范风险为中心,难以实现流程的“增值”
(a)前台部门多点接触客户
各产品部门相对独立,各信贷人员对客户的需求形成“都管与都不管”的现象,等着客户自己找上门来,疏于关心客户的情况,难以开拓市场,各个部门只关心自身管辖的营销工作,且受专业产品知识的限制,往往忽略了客户提出的其他产品和金融组织的需求,难以形成整体营销力,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b)营销层次低,营销能力弱
转型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结构单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性客户金融方案的复杂化,融资额度的逐步提高,而支行收到内部授权的限制,难以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直接影响银行对外的形象。(c)业务流程缺乏创新性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单一,没有进行分类设计,区别对待,在主业务流程后缺乏辅助流程和特殊流程的设计,对于所有的客户、区域、产品、风险都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业务处理,缺乏差异性和多元化。
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业务流程服务于管理流程
(a)受传统信贷管理观念的制约,信贷监督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由于受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思维模式的影响,严重滞后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设法解决“重贷轻管”的问题,但由于思想认识尚未转变,一些贷款规律制度任“挂在嘴上”、“印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形式主义阶段。
(b)信贷风险管理过程管理缺乏整体规划,重点不突出,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信贷控制的要求。
贷后管理对客户而言,其内容、操作要求等都没有差别性。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风险客户的区别对待政策,导致贷后管理执行成本较高,工作量大,从而使得贷后贷后监管人员疲于应付。在这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控制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单个风险点上,导致部分管理工作重复与管理不到位现象并存。
(c)信贷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尚不能完全适应贷后监督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在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管理理念的实践都应该是建立在人员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没有针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自己摸索,从而使得信贷人员敏感性较差,贷后管理意识不强,往往凭经验和习惯性操作进行。
3.2.3信贷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a)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能力管理能力不强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相关系统的硬约束,控制操作风险,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期初,不少银行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缺失,而且缺乏信贷风险管理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
(b)信贷业务人员录入数据准确性有待加强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要从银行相关相关核算系统获取,早期的信贷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同时在数据的录入过程当中,存在错录、漏录、随意录等情况,这些都是导致后期数据的不准确性的原因。
(c)系统用户广泛开发,培训、管理、推广未能及时跟进
银行信贷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总行分支机构的各级负债人,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审查审批人员,客户经理,贷后检查人员,放款中心人员,统计分析人员等,覆盖了银行的三分之一,各职能之间存在交叉,导致后期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第四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4.1明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a)以成本收益为最优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运作流程(b)按照权利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c)以系统人员为支撑,建立完备的信贷支持体系 4.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a)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体制(b)强化外部监管与市场约束体制(c)培养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d)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4.3 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a)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测评系统(b)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c)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五章: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观念的陈旧保守,导致体制的不完善,沟通的不及时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在后期,只要认真落实,职责清晰,都是可以避免的。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试着论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帮助。参考文献: [1]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J].甘肃农业,2006(12). [2]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J].中国市场,2006(11). [3]范昕昕.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 成因与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6. [4]刘澜飚,王博.国有商业银行处置迟缓 现象分析[J].金融研究,2006. [5]赵洪丹,李海红.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 风险成因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 [6]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 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
[7]皇月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思考对策[D]成都,西南大学,2009 [8]王志东,孟剑锋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学术研究,2008 [9]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 [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0]刘胜军、王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商业经济 2008
第三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研究2 中文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的研究
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基本特征入手,具体展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最后对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根据经济学家Timothy W.Koch的观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不能按签订合同贷款本息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即是贷款安全没有固定保障,借款人没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收益变动。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情,信贷风险种类可以如下划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本息或者恶意拒绝还款导致银行损失的行为。在直接原因方面,信用风险的起因有三个:破产倒闭。资金紧张。恶意拖欠。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化导致资产变值或银行业务协议利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脱节带来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经济形势变化,市场价格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下金融资产对银行放款造成的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人为错误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
(5)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的漏洞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三)信贷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普遍性,信贷风险总是伴随银行信贷业务同时发生,信贷业务必然会有风险。
2、隐藏性,信贷风险形成的早期很难被发现,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3、扩散性,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后影响
会迅速扩展到借款的相关企业和银行自身,4、可控性,在信贷业务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发生之后,银行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信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内容来讲,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 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以及信息交流与反馈五方面的内容
(二)信贷风险的控制技术与手段
1.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调查、分析、评价、测定和审核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各项指标与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估分析,全面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评价结果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
2.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内容
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是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具体内容。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评判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指标包括是否有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甚至因此受到影响。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前预知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陆续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推行股份制改革。虽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变化很大,但还不是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现阶段,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银行实行了部门分离的制度,但无论是早期的人员分离和现在的部门分离,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位,有权审批人会对监管部门造成影响,譬如行长任命风险监控部门的主管,直接对行长负责,这样职权之便可以使得贷款行长决定贷款的发放。
2.信息不同步
现在,利润最大的支撑是信息,这同样适用与商业银行。当前发生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就是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信息只是片面的或者涂改过,而不是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真实信息;这样必然增加了信贷风险。甚至在银行业之间都没有进行资源共享的方法,无法共享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及信用状况,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一家银行没有偿还到期贷款,通过改个名字到其他银
行还能借到钱。
3.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以风险评估作为前提与基础,风险评估在完整,准确及时反映信贷风险中起关键作用。现阶段,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够健全。银行采取的是定性的,人为控制的风险评估,如贷审会制度,属于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风险评估体制。对于已标准化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与零售业务,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实现以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定量风险评估。
4.信贷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章制度中,唯一对贷审会的约束就是评议其决策能力,而在经济和行政不做出任何处罚。贷款投放的效益和贷审会成员利益几乎毫不相干,在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中,唯一的约束就是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贷审会习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贷款决策,所以也就没有因个人决策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依据。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繁琐的审批环节也会影响放贷。在锦赤铁路等项目上大中型项目的贷款营销上,就差点因为审批制度繁琐而丧失机会。
第四篇: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正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不断强化这一关键时期,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相关对策。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且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从实物形态来看,银行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及交通工具、电子设备、出纳机具等器具设备。作为银行持续经营和开展各项业务的实物载体,固定资产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就构成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值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不断强化这一关键时期,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相关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含在建工程管理,下同)沿袭着“财政部——总行——各级分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即财政部作为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计划需求申请,综合考虑银行业务发展、物价变动及上计划执行情况等因素,核批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当年的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购建资金计划。这个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不得突破,对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提出的是总体要求,即绝对额控制。但这种要求是粗放式的,计划的分配、执行及监管、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等均需通过银行自身的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因此,在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从纵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分级管理、授权有限”的原则。与计划的逐层分配相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在银行内部实行总行、一级分行(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二级分行(即各地市分行)、三级分行(即各城区、县支行)共四个层次的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机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由于财政部的考核以总行为单位,出于管理、控制的需要,固定资产的采购、竣工决算、处置、报废、盘盈、盘亏等审批权限集中于总行。
从横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集中管理、监督到位”的原则。在各级机构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集中在财会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组织计划的编报、执行和监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接受稽核部门的监督。行政部门、信息科技部门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备案及领用制度,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财会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的监督。
在上述管理体制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配置固定资产购建资金资源,合理安排计划指标,强化各项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保证计划管理的有效性;二是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确保其账务处理的合规性,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信
息。为此,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处置管理制度、核算制度与内部考核制度等,这些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成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前提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工作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加强,管理的有序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正在抓紧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发展目标,因此,提高资产质量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计划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加强监管检查成为了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要求。由于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一些基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体制不完善之处而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一)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项目的计划指标被挪用,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越权违规购建固定资产,但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国有商业银行曾在1995年进行了清产核资,在1999年和2000年开展了账外并账检查,相当于在全辖进行了大盘点,规范了固定资产的入账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账实不符问题来源于多年的积累,并未得到根除。
(二)固定资产计划执行的偏差问题
固定资产购建资金计划作为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工具,是指令性指标,必须做到层层负责、不得突破。但一些分行在计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目标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超计划执行、计划被挪用、擅自购建新项目、擅自换项目等。由于银行业务本身的特殊性,其资金流入、流出十分频繁,金额十分庞大,因此,正常情况下银行固定资产的购建资金来源也就非常充裕,从而需要指令性计划对固定资产的购建加以控制。上述种种计划执行偏差现象则使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与指令性,管理机构的管理意图未被落实,造成了固定资产计划管理的失控,如程度严重时还将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房地产未确权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实现上市目标,就必须保证其资产的产权清晰,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表现是房地产。由于历史上银行办公用地多采用划拨形式、管理制度的松散造成房地产购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办证意识淡薄等原因,银行内部无论是正常入账还是账外并账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的现象,即未做好房地产的确权工作。这些房地产长期归银行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进行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须补办相关证照,这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
(四)基建项目竣工决算造价不完整问题
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代表了基建资金循环的终结,决算造价是基建项目成本的准确反映,是入账原值的确定依据,因此,银行内部都有一套完整的竣工决算审批操作规程。但在 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已经办理竣工决算的基建项目仍需要追加投资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利益的驱使及基建项目主管机构的干预下,一些独立审计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掩盖基建项目中存在的或有债务(如税务机构口头承诺的税费减免),将决算造价从表面上控制在批准的预算总投资内,以逃避监管,可一旦或有债务发生,银行必须面临付款问题。二是客观上的原因,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一些基建项目靠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面临着支付土地出让金的局面,从而需要追加投资。
(五)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银行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这种处罚的权力集中在人事部门,而一些责任人往往现任或曾担任过领导岗位,由于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国有企业监管不利的通病。由于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容易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此外,责任人处罚不到位的问题也影响到了基建项目决算、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等业务的审批。近年来,随着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及三令五申,逐步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有关负责人的职位升迁挂钩,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
(六)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不需用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闲置房地产及闲置电子设备。闲置固定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种因素:一是银行内部流程整合产生的闲置,在 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推行“减员增效”措施,甩掉历史包袱,对一些经营效益差、无发展潜力的县支行以下机构进行了撤并,造成了撤并机构房地产闲置;二是科技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而产生的闲置,这在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违规途径产生的闲置,即一些分行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总行监管,购建账外固定资产却未实际发生使用效益。这些闲置固定资产属于非生息资产,占用了银行大量资金,需要积极加以盘活处置。在处置的过程中要确保程序的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积淀,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权责分工明确、管理高效有序、过程公开透明、监督检查到位”,具体对策如下:
(一)完善人事约束机制
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各级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即负责人及经办)的活动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而目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得不到落实的状况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通病,是产生各种违规现象的症结所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人事约束机制必须受到银行高层的重视与认可,具体措施如: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实行竞聘上岗;对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其发放个人绩效奖金的依据;将
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管理责任人的职位升迁挂钩,对有关责任人应及时、合理地进行处罚;将固定资产违规现象与责任人所在机构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挂钩,按违规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指标等。
(二)树立计划的权威性
在目前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计划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线,必须向各级机构树立起计划的权威性,防止计划管理扭曲、失控,实现预期目标。各级机构应形成“没有计划、不得执行;执行计划、不得突破;专项计划,不得挪用”的观念;跨使用计划,必须重新申请;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计划相配套。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计划的执行实施认真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计划,减少超计划情况的发生。作为处罚措施,对于出现超计划等违规问题的机构,总行可在处罚责任人的同时,按违规金额的一定比例扣减违规机构下一计划。
(三)减少管理层次,科学上收固定资产管理权、核算权
管理层次多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乃至其他各项工作的共同特点,其弊端在于管理效率低下、风险点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监管难度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推行机构“扁平化管理”政策,即减少管理层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可以考虑将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和核算权统一上收至一级分行,由一级分行负责辖内的资本性支出及日常核算等职能,未经一级分行批准,其辖内各机构不能动用固定资产账户对外支付款项,辖内固定资产的入账和计提折旧也全部由一级分行来完成。管理层次的减少将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效
率,降低管理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按照管理权上收的原则设置相应系统管理权限,与文件审批流程同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银行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固定资产应定期或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盘点往往因为人手少、工作任务重而流于形式,这也是账实不符等违规现象长期未被发现、整改的直接原因。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使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六)加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
固定资产采购是银行对外付款、发生现金流出的环节,也是逃避计划管理、风险最大的环节。加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积极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对于大额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供应商,项目决策通过集体评议,项目效果进行后评价;电子设备、运钞
车、业务用车、出纳机具等固定资产可由总行集中采购,后分配至各一级分行,以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对于在建工程要严格落实建设工期,执行投资预算,按期决算并交付使用。
(七)积极盘活闲置固定资产
为了实现“上市”目标,提高资产质量,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闲置固定资产应及时处置盘活。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引入资产评估程序,首选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最大限度回收资金。同时,为了提高各分行处置闲置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可采用处置闲置固定资产规模与分配计划等奖惩方式相挂钩的办法,以努力压缩闲置固定资产存量。
总之,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深入,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将日益严格。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予以健全、完善,必将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为国有商业银行成功转型、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信贷风险的定义: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而导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终经营目标企业,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绝对比重,因此,信贷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有以下三种:一是自然风险,即地震、水火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二是社会风险,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三是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在信贷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决策行为、主观努力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首先,要考虑贷款损失潜在性的大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及流动性。其次,要考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目的是防范风险,尽可能减少或控制影响信贷资金安全性的风险因素。最后,要考虑收益和损失间的关系,目的是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我国评估银行贷款质量,对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正常贷款,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贷款,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贷款,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贷款,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贷款,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根据各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得不到有效处理是银行经营失败或爆发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后三类不良贷款。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存在着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来源分析,可将风险分成以下几方面:来自借款人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自身原因造成的风险以及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
1、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第一,企业体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完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降低了信贷风险的可控性。由于企业经营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自有资金比例过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使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另外,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应转未转,虚盈实亏现象普遍,大量贷款被企业亏损、挪用、潜亏和资产损失所占用,无力还贷,即使有些企业具有还贷的能力,但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层出不穷,如虚报利润额、非法转移资金、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
第二,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蓄意诈骗贷款,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一些借款人乘机报送不完整的个人信息资料,在同一家银行的不同部门多头借款或透支;更有甚者,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手段,诈骗银行的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
第三,贷款担保形同虚设。在贷款无法偿还时,银行将贷款抵押物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第四,借款人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寻租行为时常发生。近些年,寻租行为愈演愈烈,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银行自身方面原因造成信贷风险
第一,银行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严重短缺。目前,有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致使信贷档案资料缺漏严重。由于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资料,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增加了收贷的难度也加大了信贷风险。
第二,银行决策行为不规范,缺乏独立性。我国银行贷款管理的现状,银行对贷款对象进行可行性的研究,确定贷款投向、投量,往往只注重依靠贷款“三查”,对日常的资料积累和信息收集不够重视,对市场状况、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预见不力,把握不准,最终导致贷款决策失误,产生贷款风险。另外,银行贷款的决策权常常受到地方政府不正当的干预,而我国基层专业银行又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当来自行政干预的政治风险与贷款风险发生矛盾时,往往以贷款风险替代政治风险,牺牲银行自身利益。因此,商业银行在决策行为的不规范,缺乏独立性,也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第三,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虽然各行信贷管理上都强调“三查”,但往往重贷轻管,由于贷前调查不细致、贷中审查执行不到位、贷后监督不得力而最终流于形式。首先,贷前调查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帐,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它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但有些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细致,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摘录、整合,作出的结论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其次,有些银行贷中审查执行不到位,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例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等等。最后,贷后监督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贷款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了,贷后检查表面化,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还贷的可控性。
第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忽视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监督执行不力,出现违规帐外经营。违规帐外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用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信贷业务管理中,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致使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出现以权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等不正常现象。另外,一些银行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低下,不能充分意识到信贷资产存在的各种风险,有的甚至丧失职业道德,骗取银行贷款,直接威胁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的形成与累积,保证银行体系安全稳健的运行,商业银行必须深入了解信贷风险的成因,对症下药,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3、外部环境的原因
第一,社会信用环境不健全。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使银行为确保自身利益不敢轻易发放贷款,致使“惜贷”现象盛行,导致信贷风险的加剧。
第二,法律不健全,关于信贷的法律尚不规范。我国已经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关于信贷的法律还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实际操作性较差,有些甚至与国家的一些政策向悖,致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发生纠纷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大了银行潜在的风险。
第三,政府行政干预多。实证研究证明,地方政府干预是信贷风险的最主要
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资本化现象频频出现,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投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各级银行都受制于当地政府,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可能。行政干预导致银行贷款自主权难以落实,银行成为供给财政资金的口袋和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的牺牲品。有的地方政府则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完全寄托于银行贷款数量的多寡,为提高任职政绩,地方官员会千方百计令银行放贷,贷款一经发放,银行就犹如掉进了无底洞,因为这些项目往往由地方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每年都在透支,拆东墙补西墙,银行出于终止贷款会得不偿失的考虑,只能给企业展期或要求企业资产重组。地方干预导致银行贷出了不少不合规的款项,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四,金融市场发育迟缓且不规范使信贷风险产生成为必然。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居民投资屋门,大量资金已存款储蓄形式涌入银行。对借款人的软债权和对存款人的硬债券,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聚集地,在当前我国信贷衍生工具较为匮乏的条件下,银行只好被动的接收风险。另外,利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也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下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比率问题十分突出。为吸引资金,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随着融资成本的提高,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大批低风险借款人更倾向于私人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这导致大量优质资金流出银行,更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综合上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第一,审批部门独立。建立独立的审批部门,真正落实信贷审批制度,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定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要互相监督。
第二,管理部门独立。为提高信贷业务审批质量,强化信贷审批责任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需要建立独立的信贷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专家审批制度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建立专职贷款审批人制度,对信贷业务进行管理。凡有信贷业务审批权的各级机构,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贷款审批人。贷款审批人以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出发,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贷经营策略,审查每一笔待批信贷业务的技术、经济及商业可行性,并根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匹配程度及风险可控性,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
务。
第三,评估部门独立。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由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评估部门来完成,有利于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
2、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体系
建立独立的决策体系,实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垂直管理。参照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做法,当前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负责信贷政策、信贷经营方针的制定等,并根据分支机构风险管理的成熟程度、业务特点及贷款项目大小、贷款决策人资格等,采取分级授权方式,授予下一级行信贷审批权,行长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集中精力从更高层次上把握全行贷款投向投量,掌握全行信贷资产运行状况。如支行信贷风险经理由支行信贷主管行长任命,支行信贷主管行长由分行信贷主管行长任命,总行行长或主管信贷副行长任命分行信贷主管行长。在信贷业务上,由上级信贷主管行长实现垂直授权管理,从而使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从上而下,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具体授权方面,由于信贷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因此,对于程序化决策权可以授予个人,非程序化决策才有必要实行集体审批。
3、建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制度,建设新型信贷文化
建立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岗位相分离。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应包括风险成本的范畴,对信贷风险经理既要考核工作过程,也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同时要合理界定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职、权相统一。为了有利于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的横向协调,对信贷风险经理的考核应包括贷款增长任务,但重要是考核其资产质量任务完成情况。
要建设新型的信贷文化。首先,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如风险管理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市场营销的理念,并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不遗余力地把先进的信贷理念传递、推广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其次,推进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理念,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在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可按实际工作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中,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潜在风险性,淡化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
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4、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并使贷款与保险结合完善贷款担保制度,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抵押担保制度,其抵押担保成功之处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因此,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首先,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信贷担保机构,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最后,国家应规定在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为担保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
将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可降低由于借款人的健康状况、偿还能力的变化而造成的风险。比如,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必须购买死亡险,借以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额应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既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与信贷风险,又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5、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具体可分为基本情况评分、业务状况评分、特殊业务奖罚分,最后根据累积积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还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贷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