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读《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水文四班 1101010414 应碧茜
作者白落梅以她一贯的优雅文艺的笔调记叙了民国奇女子张爱玲的辉煌却又悲剧的一生。而作为一个“资深多年”的理科生,我只想从我较为纯粹的理性角度浅谈关于张爱玲倾城的一生。
所谓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父亲也就是清朝名臣张佩伦之子,母亲是满清大将黄翼升的女儿黄素琼,后母也是满清大臣孙宝琦的爱女孙用蕃。
可是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张爱玲却非常不幸福:父亲张廷重是个大烟鬼,一辈子只干了几年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抽大烟、逛妓院、娶姨太太上了,无数家产也被他败坏光了。张爱玲的生母不堪忍受丈夫的恶行,在张爱玲四岁时就离家出走远赴欧洲。在张爱玲10岁时,生母与其父离婚。张爱玲的后母也是一个大烟鬼,对张爱玲经常打骂。十七八岁时,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又遭受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煎熬,险些丧命。
而在张爱玲长大成人后,遇到第一个心动的男人却是“大汉奸”、“负心郎”、花花公子式的男人――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让张爱玲身心备受折磨。胡兰成由开始对张爱玲的穷追不舍,到秘密结婚,再到3年后的不告而别、狠心抛弃,对情窦初开的张爱玲可以说是极大的精神折磨。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
回顾张爱玲的一生,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似乎都辜负了她,唯有文字与她不离不弃。哲学上总是首先是家庭环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年正是塑造一个人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认为内因才是根本,但是我认为造成张爱玲的悲剧的根源在于环境。观的时候,童年时期遇到的人和事即使能渐渐地被时光抛弃、被岁月遗忘,也定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重重的印记,尤其是那些负面的事情所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毕竟,不记得不代表不存在。张爱玲的父亲曾经狠狠地打过她,甚至把她关在房间里软禁,有病也不给她医治,对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她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在对张爱玲的父亲失望以后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发展上面,没有任何犹豫地远赴欧洲,抛下自己的一双儿女。至于张爱玲的继母,如同童话故事里永远的恶毒继母一样,没有给予张爱玲任何关爱。从童年到老年,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孤独如影随形,张爱玲就这样被困在寂寞这座围城里,直到生命的终结。
正是这样自私无情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性格上的缺陷和骨子里的冷漠。张爱玲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她本人的风格特点,比如孤僻,悲观,斤斤计较,甚至是厌世。
其次是社会环境。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岁月,是华夏大地上最黑暗的时光。外有帝国主义洋枪鸦片的攻击,内有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统治,还有各地人民或为了国家或为了生存而爆发的反抗和起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处在极度的动荡之中,不论是所谓的贵族还是百姓都是终日惶惶不安。张爱玲自然也不能幸免。她确实是文学上的才女,但是在那样一个硝烟弥漫的社会,当吃饱穿暖都可能成为问题,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精神的食粮?或许在很多百姓眼里,不论怎样的文字都只能称之为无病呻吟吧。这样的局面使得只能以文字为生的张爱玲饱受贫穷的困扰,她渴望早早地出名的心态也无可厚非了。
如果一定要从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寻找一个最根本的诱因,我认为那必然是社会环境了。倘若没有列强的掠夺,没有鸦片的倾销,就凭张爱玲的家世即使啃老本也不致落到这样的地步。也许曾经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黑暗之中的张爱玲可以如此幻想,但后世的我们在翻阅那段屈辱历史的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没有如果,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
时代造就了张爱玲命运之中的种种悲剧,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失必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那样的乱世成就了张爱玲。都说乱世出枭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之路太难走了,唯有当遍地都是荆棘的时候,只要能开辟出一条道路的人都是英雄。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在汪精卫等人的统治之下,一切带政治色彩的文学都会被镇压,因此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些别的东西来活跃文坛,而张爱玲的文字正合他们的心。再加上大上海的开放思想和所谓上流人士的各种派对给了张爱玲一个接触中西各种时尚和文化的机会,也给了她一个出名的舞台。一身旗袍的张爱玲惊艳了那个年代的上海滩,她成了民国才女之一。直到后来,即使居于美国,张爱玲依然在中国文坛有一席之地,也让她的生活得以维持。
张爱玲有女人的一切资本:美丽的外表,丰富的内涵,高贵的气质。但她却没有得到女人最想要的东西。我想,即使思想再怎么与时俱进,一个中国女人在骨子里还是不会改变的,她们追求的就是相夫教子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写的那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幸的是胡兰成并非她的良人。他毫不迟疑地给出了这样打动人心的承诺,却未曾真正做到过。现世安稳的不可得或许可以说是时代的问题,他给不起;然而岁月静好却是他可以实现的,但他不愿意付出,不愿意以一颗同样的真心来对待满心满眼都是对他的爱的张爱玲。她把心低到了尘埃里开出花来,却等不来胡兰成的珍惜与呵护,那么,张爱玲就只能就此萎谢了。但是她是不后悔的,对这一份不能长久的感情;她最终也是不怨恨的,对那个辜负她的人。胡兰成曾对张爱玲说过,因为相知,所以懂得。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的这一生总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中度过。她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她的一生却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她走边了山河,看遍了人间百态。起初是因为流离而寂寞,晚年想要独处却总是被现实打扰不得不频繁搬家。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认为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为什么出名了却想要离开社会呢?其实,她的一次一次的搬家是在逃避吧。她厌倦了这个冷漠的社会,她逃到美国想找到一块清净的地方,她要逃离世人的眼光,她要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的“喧闹”的角落。既然想要平静又为何想要出名呢?这样相互矛盾的想法恰恰证明张爱玲其实并不是想要纯粹的平静。她想过平常人的生活,也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存在过的痕迹。她想要让社会承认她的才华,也想让社会尊重她的生活。她想让人们记住她,也想让人们不要打扰她。
如此矛盾而独特的女子,就是张爱玲,也唯有张爱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爱玲。民国的月亮早已下沉,张爱玲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消逝。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在民国风雨中走来的一身华美旗袍的女子,她注定是灰暗的民国年代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摘录
临水照花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2.在她不曾邂逅爱情的时候,已知爱是一场局,聪明如她,也只能做个局外人,无法真正知晓局内的境况。当她过尽千帆,抵达那个久违的渡口,却不知,流年偷换,岁月山河早已物是人非。明知飞蛾扑火,可她还是不管不顾地纵容自己,直到在最绚烂的时候灰飞烟灭,化作一地残雪,终肯作罢。
3.并非她情迷双目,而是她需要一场不同凡响的爱,来装扮青青韶华。沉沦之时,亦是清醒。
4.是否幸福,已不重要。是否可以走到终点,亦是无谓。当她誓与红尘决绝,就打算再也不回去了。显赫的家世,没落的贵族,风华的过往,都做了浮萍漂水。那些费尽心思来算计自己结局的人,其实早被命运算计。莫如做一个寡淡的人,任凭世事桑田沧海,我自从容不迫,无痛无恙。
5.日子原该这样朴素无华的,是时间左右了我们太多,才给了我们闯荡江湖的勇气,给了我们踏遍河山的决心。然而,岁月终究不肯饶恕,你走过的一山一水,要用一朝一夕来偿还。许多时候,以为幸福触手可及,可它却在天明的窗外,需要等到朝霞破暝的晨晓,才能将门环叩响。
6.在她韶华初好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该是怎样明澈的女子,能够悟得如此醒透。仿佛她真的是个天才少女,可以煮字论命,卜算前世今生之卦。她明白,人生从来就不是唐诗宋词,不是阳春白雪。所以有一天,如若遭遇了种种风霜不幸,实属寻常。而尘世于她,不过是一件遮身蔽体的旗袍,褪去了,便什么也不是。
7.一切众生皆有情,一切众生皆过往。愿此时平淡,若彼时灿烂。唯有真正拥有,才不负一世光阴。风流云转,又是清秋时节。也许我们真该相信,那个叫张爱玲的女子,着一袭华美旗袍,穿过民国烟雨,穿过旧上海悠长的弄堂,正风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簪缨世族
1.落霞孤鹜,秋水无尘。倚一扇老旧的轩窗,看过落花飞雨,又见明月中天。终于明白,只要内心澄明,哪怕处身乱世,风云骤起,日子亦可以简静清朗。李白有诗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确,无论世事山河覆雨翻云,那一轮明月,始终净若琉璃,千里澄辉。
2.人世浩荡,我们只不过是寥廓银河里的一颗星子,是碧蓝沧海里的一朵浪花。关于如何降落到这人间,我们一无所知;关于降临到哪里,亦是无从选择。总之,前世的荣华与清苦,喧闹与岑寂,都和今生无关。生命原本就充满了太多的惊奇与杜撰,没有谁可以清楚地诠释那些隐藏在剧幕后的谜底。
3.世间因缘和合,并非偶然。多年以后,她写了这么一句话:“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4.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历史就像一场散去的戏,可那气焰熏天的繁闹,在时代的夜空久久回荡,不肯退去。
5.在民国初年,这样没落的贵族家庭数不胜数。他们从宾客如云的盛景,刹那间跌入了无人问津的角落。有人满腹牢骚,有人醉生梦死,有人惶恐不安,也有人简朴度日。他们寄居在祖上遗留的房舍里,隔着轩窗看纷呈万象。曾几何时,属于他们的绚丽时光,如今成了别人的风景。
6.一个人的才华与出生没有瓜葛,一切因果,缘于前生。岂不知,命运之神,早已守候在你今生必经的路口,不期然地与你相遇。之后用它认定的方式,主宰你的一生。张爱玲,这颗闪亮的星辰,亦跳不出柔软时光,逃不过尘世的种种劫数。
春意迟迟
1.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荒凉。
2.春山如黛,垂柳画桥。白云出岫,倦鸟还巢。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的秋千架;看几只燕子筑巢,或和几只蚂蚁对话。这样美好的时光,仿佛留在那个叫童年的记忆里。悠长,不复与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无论幸与不幸,但欢乐总是比苦闷多。因为任凭世事飞沙走石,那颗童心始终光洁如镜,纯真美好。少年就开始做雨打芭蕉的梦,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后那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像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怎么也看不到晴天。再往后的岁月,日影如飞,说老就老了。
3.童年是锁在抽屉里,那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光阴过去越久,越值得怀想、回味。4.从雾霭迷蒙的晨晓,到烟霞云敛的黄昏。窗外稀疏的星光,挂在梧桐树上,清辉洒地。几只倦鸟返巢,江岸垂钓的老翁,也踏着山径归来。
5.没有值与不值,没有对与不对。因为人生的方向,从来就没有标准。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是穷途末路还是一马平川,都要无悔。
6.既然没有力气去爱陌生的别人,那么就爱珍贵的自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归来海上
1.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2.如今想来,那些身处民国时代的前朝遗少,大可不必怨天尤人,醉生梦死。要知道,江山经历无数次的更改,沧海无数次变幻桑田,只不过恰好被你遇见而已。多少人,被烟熏火燎的历史给呛伤,但物转星移,时间会修复所有伤痕。那时候,山河寂静,盛世平宁。
3.天地沙鸥,同样微如芥子。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溺在乱世烟火中,自暴自弃。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挣脱俗世藩篱,渡船远去。人生如一场梦,只是醒梦谈何容易。哪怕选择自己最想走的路,也无法做到彻底地洒脱。
4.人生就像一部起伏有致的小说,情节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步,或者任何一个地方做了删改,都无法按照从前的安排走到终点。既是注定,亦不必患得患失,顺应自然走下去。无论路途有多少沟壑,都需要自己去填满。逃避无用,这世上,别人无法代替你去成熟。
孤独的云
1.那些梨花似雪、晨鸟歌唱的日子,就这样不见了。童年的矮墙下,那株梧桐早已高过屋檐。午后阳光下,那只轻盈的粉蝶,是否也会红颜老去。还有萤火虫的夜晚,那个未曾讲完的故事,又该由谁来继续说下去。岁月总是趁人不备的时候,渐渐地爬满了你我的双肩。童年那场惺忪未醒的梦,支付给了流年,唯有光阴如影相随,至死不渝。
2.世上再无寻找珍贵事物的地方,她所能做的,是让自己更加干净,更加洒脱。
3.时光如绣,岁月结茧。记忆里所认为应当的美好,与现实总是南辕北辙。尽管这样,这流云般的日子还是要固执地过下去,哪怕行至山穷水尽处,亦会有一个转弯的路口,让你走出来。只是那一剪挂在窗前的明月,醒时我知,醉后谁解?
4.沉默的时光,在你倚着窗牖听雨,坐在楼阁看云的时候,飘然远去。人在世间行走,必须戴着不同面具。不是因为虚伪,而是很多时候需要遵循自然,顺应环境。如果你不能改变生活,就必然要为生活改变。
5.所以每个人都有多重性格,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不同的自我。或开朗,或冷漠;或单纯,或世故。人也许在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才会摘下行走于世俗的面具,看到最真的自我。因为就算和自己执手相依的人在一起,也难免会有疏离和寥落。
“6.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多么无奈又清醒的文字,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那时候的张爱玲,早已习惯了人生的离合聚散,并且面对离别,她学会人前淡漠,转身落泪。她知道,万水千山的人生旅程,多半只能是一个人独行。
7.在那色彩缤纷、目不暇接的春天里,她感叹人生韶华稍纵即逝,竟不如朝生暮死的蝴蝶那般令人可羡。在她这样的花样年华,看到的该是青山碧水的葱郁风景。可她却怀着百转千回的心事,感叹人生烟云,美人迟暮。或许这就是张爱玲的超脱之处,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守在花样的黄昏,看流水光阴,缓缓远去,远去。
青青校园
1.这个漫长又短暂的中学时代,在企盼又不经意的时候走至尾声。仿佛还有一场善感的梦,留在某个春天的晨晓,不曾醒转。还有一个温润少年,在校园外的路灯下,不曾牵手,便已错过。曾经想要省略而过的青春时光,就如璀璨烟花那样,灰飞烟灭,了无痕迹。
2.但那条年少的河流,已然清可见底。过往的记忆,在水底沉静、安然。看着看着,让人有落泪的冲动。那是因为我们都曾美丽过,只是不再年轻。
3.别了,朝露纯净的校园。别了,青春作伴的时光。要相信,在岁月的岸口,会有一艘渡河的船,载着我们去另一个未知的远方。掩上过往的重门,在流光依依的巷陌,仿佛总是有声音在问:是否有那么一种青春,叫重来。
劫后重生
1.凡是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2.时光苍绿,那是因为我们都在老去。如今再看披着锦衣华服的上海滩,高贵而妖娆,绝世独立。这座城,在三十年代,也曾经历了乱世的战火硝烟,掀起过无数江湖风浪。只是沧海桑田,所有的一切都被锁在那座叫过往的城里,早已寂静安然。
3.这世上,爱才是债,恨不是。
4.可是谁的人生不是如此,你期待日子就这样安静过去下,却总会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扰。所幸,失散的人,有一天会在林下重逢。错过的事,终会以另外的方式补偿。世事洪荒,沧溟万里,走过去了,便山青水静,云淡风轻。
港岛岁月
1.有一座城,叫香港。又或者说,这不单纯是一座城,也是一座港岛。曾几何时,这座城离我们很远,山长水远地隔了国度;又离我们很近,只是一朝一夕的距离。而我们都是这座城里游走的微尘,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来来去去,飘零就是最好的归宿。
2.只是一个人的贵贱,又岂是你能选择?张爱玲算是簪缨世族,豪门之后,可短短数十载,所有的荣华被一场风吹得荡然无存。人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稳,困境之中,唯有自救,方能解脱。
3.不是她抗拒绽放,而是还遇不到一个她值得为之灿烂的人。她看似薄弱的身段,带着一种无言的坚韧。没有人,敢轻易敲叩她的心门。内心的梦想始终不能圆满,她只好在缺憾中简洁度日。整个校园,乃至整座城,都蔓延着那似火的繁花。而她的世界,梨花胜雪,洁如初生。
4.置身图书馆,犹如坐落在历史的殿堂,可以往返于各个朝代,收获许多莫名的惊喜。悠长的岁月,在这里缓慢地流淌,真实又虚幻。偶尔抬眉看着窗外,雾雨和青山,她的心,是那么安静,静到连尘埃都不忍下落。
5.原来,一个人只要内心沉静,无论你处身于怎样的繁华闹市,亦可以清明简然。没有一段人生,不是风雨相携,也许做不到敬畏,却要尊重。但我们还是要走下去,按照俗世的规律,走下去,不偏不倚,不惊不扰。我相信,香港这座城,带给张爱玲的,绝对不只是这么多。
天才梦想
1.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2.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邂逅几段或深或浅的缘分。只是时光长短,萍聚云散,由不得你我做主。穿行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缘分会指引你,找到那个与你心意相通的人。或许这世间没有谁,能够陪你真正走到终点,但我们依然要感恩那些深刻的相逢。
3.生命是一场漫长不可预知的远行,晓风冷月,杨柳落英,都只是刹那风景。那些结伴同行的,不只是爱情,还有不可缺少的亲情和友情。不管有一天会不会成为漠然转身的路人,但任何一桩缘分,我们都要珍爱。
4.或许张爱玲从来就不是一个向往唯美的女子,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人生是用来宰割,用来修剪的。所以她从来都不惧怕破碎,春水东流,秋月残缺,多少温情故事会被榨干。岁月给得起旺盛的记忆,也同样可以掏空一切。
5.当我们披着华美的旗袍,在镜前打量柔美的身段,自以为风姿万种的时候,张爱玲却在远处,冷冷地看着。也许有过短暂的沉默,但那句她不忍心说的话,终究还是说了出来。说得那么响亮,那么清脆,那么彻底。
6.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乱世风烟
1.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
2.张爱玲看着那些生生死死,心里生出抵触和冷漠。不是因为她自私,而是她知道,生死本寻常,没有谁可以逆转。坐在时代的车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3.无论你是名将,还是白骨,有一天,都会被历史的烟尘给淹没。
4.好在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成为烟云。时光依旧美丽,尽管我们早已忘记当年星空。日子是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但终有生生不息的风景,供你我赏阅。
5.有些人,无需寻找,依旧在灯火阑珊处。有些人,想要留住,但轻舟已过万重山。
风华绝代
1.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2.褪去夜色的华装,清晨的上海滩,有种洗尽铅华的美丽。黄浦江的水,似乎淘尽了悲欢,此刻流淌得那般从容。那些在睡梦中刚刚醒来的人,依旧有些微醉。他们又将在新的一天里,继续那场漫长的旅程,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走下去。哪怕穷尽一生,也要走到终点,那时候,天地明朗,水滴石穿。
3.写作是一种漫长的煎熬过程,唯有不断地经历春种秋耕,才能收获一场文字的盛宴。就像一场戏,许多人只看到锣鼓喧天的繁闹,不知道剧幕后面,那些伶人的倾心付出。
第三篇:《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书笔记
在读了白落梅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之后,我更加的了解了张爱玲。我也庆幸我爱的是张爱玲。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生在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缺少了爱、温暖,剩下来的只是痛苦和无奈。但张爱玲并没有逆来顺受,他有反抗,并且是那么的强烈。她是那么的迫切地想要自由,当她自由的同时另一个魔鬼又找上了她,可张爱玲并没有后悔,他宁愿这样的活着,也不要幸福的苦着。张爱玲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这名字是她母亲取的,真是人如其名。在那个**的年代,张爱玲考上了大学,可还没有等到毕业他就辍学了,因为没有学费,一个连生计都成问题的人怎可能去奢求上学,即便他是多么的渴望,从此她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因为他找不到母亲同时被父亲的抛弃。贫穷没错,可贫穷却在无形中成了耻辱。他找了一份翻译的工作,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像她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张爱玲开始了写作,当第一部小说得到大家的追捧时,张爱玲成了作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作家。她喜欢写小说,她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很像她亦或不像她。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正是这样,张爱玲开始了她的惨伤——情伤。她的成名让一些人开始关注她并追捧她和追求她,那么胡兰成就是最明显的那一个,在胡兰成给她送去了一张纸条后,张爱玲便对胡兰成有了一点想要见上一面的想法。当在一次长谈过后,张爱玲此时已经对胡兰成有了些许想法,但是在那次长谈后胡兰成却对张爱玲失去了追求的愿望,也许胡兰成爱着的不是那人而是爱玲的才华。也许胡兰成自己都不清楚,亦或他清楚了也要留她在身边。张爱玲爱上了那句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张爱玲的爱情,来的不动声色。张爱玲是这样一个理性和聪明的人,却偏偏地爱上了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的、且只爱自己的汉奸,也许是胡兰成懂得她,也许是她糊涂了。胡兰成一开始就没有爱上张爱玲,她只是被他这样欣赏着,然后就淡了,他们之间的话开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着,有时又是都说,说不完。他们沉浸于此,但胡兰成从来没有说过爱她,胡兰成只说过她是他的腻友,只是腻友而已。要不是妻子全慧文提出与他离婚,他是不会与张爱玲结婚的。她是开心的,他是无奈的。后来的婚姻生活他们还是那样只是说话,而因时间的漫长,让胡兰成感觉到了烦恼,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让他很乏味,确实是这样,与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乏了、累了就开始怨起来了。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一定会的,更何况是一个花心的男人,胡兰成有发妻玉凤,妻子全慧文,情人英娣,后妻张爱玲,又有武汉小周和秀美,张爱玲只是其中的一个。此时只觉得胡兰成是如此的混蛋,张爱玲以为可以挽救这段她看重的爱情,所以她从上海去了温州,当她到温州看到的一切和听到胡兰成说的一切时,他就知道自己来错了,可她不死心,还是后着脸皮问了胡兰成是否爱自己,可张爱玲再一次错了。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人,张爱玲只好离开了温州,此次来她足足呆了20天,可她还是走得那么不情愿,她还是不舍胡兰成,即便胡兰成不爱他。张爱玲不是自愿走的,而是被胡兰成赶走的,胡兰成容不下她,秀美也容不下她,所以她走了。胡兰成说;“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可张爱玲还是不舍得,数日后她从上海来信说‘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旋边,对着滔滔黄浪,伫啼泣久之’。张爱玲结束了一段婚姻,是那么的令她痛心,她真不该,不该遇上胡兰成,也许这就是宿命虽然她不信这些迷信,但是她却说,有一只乌鸦站在她的窗户上,她不在乎,但当乌鸦飞走时,她又是那么的开心。原来她也那么普通和平凡,对于爱情也只是凡夫俗子一个。
张爱玲说过,像这一类(甜言蜜语)的假话,在一个女人听来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没一个女人能例外。既然没有一个女人能例外,那么张爱玲也不是例外。这就解释了张爱玲为什么爱上胡兰成这类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轻信和多情,张爱玲也是一个轻信和多情的女人。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可之后胡兰成却还是给她写了信。当张爱玲写了一封决绝信给胡兰成之后,大意为不要再给我写信了,即便写了我也不会看一眼的。而后胡兰成也就当真没有再写过信给她,而是给她的好友炎樱写过一封信,也正如他预想的那样没有得到回复,慢慢也就断了联系。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那么像她这样有原则的人也会离开那个伤心地,即便他说过任何一个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爱上海,她懂得中国。张爱玲先离开上海,然后又出境去了香港,当胡兰成回到上海准备去找张爱玲的时候已是人去楼空了。胡兰成说过,“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兰成绝情的抛弃了张爱玲,可之后还是去找了她,胡兰成是出于怎样的心里,我不得而知,或许他不习惯找不着人说话,少了一个腻友。张爱玲去了香港后又移民到了美国,他在美国只有两个认识的人,一个还说不上认识,因为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面,那就是胡适。还有一个朋友就是炎樱,离开香港上船的时候她又哭了,不知为何哭得那么悲惨,就像上一次离开温州那样,现在张爱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样的自信和坚强,她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她说过,“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从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单调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她依然那么才华横溢,以至影响中外,初到美国的张爱玲住在简陋的贫房里,大家都觉得住在这里是可耻的,可张爱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那只是一个过度,熬过去就好了。后来她搬进了文化营,终于来到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并遇到了一个爱她的人——赖雅。并且她也爱着他,可是张爱玲并没有感到安定,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既寂寞又像这片无根之萍,尽管已搬到彼得堡来了,但这种居无定处,事无定职的漂泊感却依旧如故,她为自己朦胧的未来心中无数而感到焦虑,像她这样知道连父母都无法依靠的人,又怎会去依靠一个外国男人。张爱玲再一次漂泊。可后来他们还是相爱了并结婚,可是好景不长,赖雅中风生病,并且是接二连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销全都是爱玲在支撑着,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张爱玲却还是觉得很幸福。但张爱玲终究是不幸的,她还是走了她妈妈的路,像她妈妈那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我突然想问一句这个也可以遗传吗?开始不懂了。但这并不是遗传,只是影响,上代的影响而已,更或者只是一个巧合,仅此而已,没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这对张爱玲是一种解脱,她丢掉了一个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爱的人的痛心,在后面的几年里,张爱玲劳累于各种疾痛。他开始烦了,可她又是那种不赞成自杀的人,她朋友对她说三毛自杀了,她是那么的不以为然,可在后来,张爱玲安静的死去了,没有什么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间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证件都放进了他的包里,可见她已经明显的知道自己将离开人世,把后事都准备好了。张爱玲写过这样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真如她所说她赶上了,真与虱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摆脱不掉的烦恼。最后张爱玲死于心血管病,张爱玲的遗嘱写到:死后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仪式,骨灰洒向空无人处。遗物全部寄给宋淇先生,最后,张爱玲的骨灰撒向空旷的太平洋。这是一个空旷无垠的地方。张爱玲就这样陨落了,在那个月圆之夜,消失在人群中。
天涯此去隔山和,情天孽海两离索。千百年来,世道皆是如此,成与败,喜和悲只隔了一道光阴的距离。张爱玲这样说着:“于千万年中遇见你所想遇见的人,于千万人中所遇见你所想遇见的人,在时间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了,唯有说一声:哦!你也在这里。”‘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是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张爱玲回敬给胡兰成。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就是张爱玲的一生。
第四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演讲稿
听完了这节书法课,我想到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否这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最真挚的传承呢?
书法老师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其造诣自不必说,这一节课一点一滴地讲解,一笔一划地指导,从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身上,没有看到任何的懈怠,只有不遗余力,只有苦口婆心,只有一丝不苟。而这,是否又因了一份懂得呢?
懂得书法的艺术,懂得传承的责任,懂得引领的力量。所以用慈悲的心怀关注每一个教学的细节:纠正不正确的握笔,提醒端正的坐姿,不厌其烦地讲解字的结构,用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责任有多重,结果就有多美,看着眼前一个个用心书写的孩子,看着一本本端正秀美的字,不只是愉悦,更多的是欣慰。
也许,我们很渺小。在中国教育的沃土上,每个教师都宛若是一棵细嫩的小草,但因为有了绿的勇气,有了蓬勃的生命状态,我们便会懂得如何去发挥我们的作用,如何去尽我们的本职,如何去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懂得了每一节课,孩子都是有期待的,家长又是对每一个孩子寄予众望的,我们便不忍去懈怠我们的教学,我们一定会细致地备好课,认真地讲好课,这一份慈悲换来的便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懂得与慈悲,不仅仅属于世间的种种情与爱,有一份责任,需要用懂得的心去践履;有一份使命需要用慈悲的力量去实现。若我们可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请让我们问问自己:我懂得教育的使命了吗?我懂得为师者的责任了吗?我懂得我的学生吗?我懂得教育的种种理念吗?我懂得学校的发展目标吗?如果,皆懂得,一切,皆慈悲;如果慈悲,便可以为善。善良为师,善良为学,善良为人,善良为教。
当然,为师需懂得,为人,亦需懂得。正如每个人都喜欢的那句“懂你”。让人温暖,让人不孤单。
所以,做一个教学管理者,我愿意懂得学校,懂得老师,懂得学生;做一个女人,我愿意懂得父母,懂得爱人,懂得孩子,懂得亲人;做一个朋友,我同样愿意:懂你。
然后,我便选择慈悲。为每一个我愿意懂,也想懂的人和事。是否,因为这样的一份懂得和慈悲,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流溢芬芳呢?
我想会的。
第五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后感
随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最近读了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主要介绍张爱玲的倾城往事,虽不详细但让我对张爱玲的人生境遇也略知一二了。
对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可以以此形容“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之前看有人评价胡兰成是二等好男人,也许就是从“人不风流枉少年”这点去评论的吧!有才情却也多情,张爱玲在这场婚姻中过于慈悲,胡兰成把他风流韵事头天晚上诉说给站爱玲的时候,他自己评论“未见其妒忌”,实际上,第二天早上张爱玲泪流满面饱含深情的一声呼唤可知,其内心还是悲愤矛盾万分,只是她未严明,她说他欣喜胡兰成在外已有佳人相伴不至于孤寂,然自己苦苦守候换来的也只是一时欢愉,我只认为二人皆有错才导致这场婚姻夭折,张爱玲也在这场婚姻中如花的萎谢,是心境乃至她之后的作品都进入一段的低迷期。胡兰成避难离家,她给胡兰成一封信以及大额稿费,平淡的一句话:“我不再喜欢你了,因为你早已经不喜欢我了”,至此二人感情上结束了。张爱玲对其感言:“那个人就是这样一直的存在了,不管遇见的时间长与短,就是忘不了,挥不去,直至最后,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被“原谅”。”
白落梅说张爱玲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在我看来张爱玲虽是这样想,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除了可数的几个朋友,亲情不浓郁,这点免了多少世俗情感外,她的一生并未一直安稳,颠沛流离
过,辗转落魄过,四处碰壁过。
张爱玲的爱是执着,亦是干脆。她是善于言辞但是却不予直接表达与人。纵使心中已经千涛骇浪,面容依旧平淡如水。她将情感溶于浓墨,谱写出一篇篇人生百态,让读者为之倾慕。
我很钦佩的是她不屈的顽强,面对命运的从容淡定,寻找自我的安适,努力活出自己的信心和尊严,父亲吸食阿芙蓉,后母不亲,母亲出国游历,恋人太多情……尽管如此,在那样的家庭中并没有自我颓废,面对感情也并没有迷失自我,她苦心经营的人生虽不尽如人意但是她本人如梅如菊,傲骨清雅,散发着迷人魅力,让时下多少青年为之着迷。无外乎外貌,只因其渗透人心的才情。
做个淡定从容的女子,处世不惊,不争凡尘冷暖朝暮,不惧人生悲喜消磨,闲庭信步,赏花落花开,看云卷云舒。
做个博学多才的女子,纵使伤心难却,仍可找个慰藉,在字里行间遨游,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岛,不必依靠,不必懊悔,只是这样独立存在,过着未知的生活。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她看透人生,苦中作乐去享受,豁达又悲怆,让人不得不感叹才女的与众不同。
如此,现实的我们只需更加珍惜此时此刻的幸福,珍惜握在手心的温暖,遗漏指间的泪伤,做一个温暖的女子,淡而不忧、从容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