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对策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和基本精神面貌。但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在认识大学生思想道德进步并视之为主流的同时,应客观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仍然矛盾重重。
一、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偏颇,同时也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渗透的结果。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社会转型的冲击是根本原因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自20 世纪80 年代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现行社会的系统改造,这标志着中
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其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改造虽然并不以改变现行社会形态为目的,但改造者的种种努力,多半达于对现行社会形态迄今赖以支撑的许多重要的社会观念与社会制度的基本否定。”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中,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躲避的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扩大,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等造成冲击。而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吸收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加上价值观不成熟、求知欲强烈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大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精神提出强烈要求,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而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尊崇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却伴随着道德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一种金钱关系,在政治与业务、知识与金钱之间的价值选择逐渐偏重于后者。当代许多大学生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看待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上,他们不再高呼知识的力量,而是高呼知识就是金钱。除此之外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也会伴随而至,并与我国相应的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可控性较差这一切都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们将不得不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复杂的选择。
(二)学校教育的疏忽
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方法与现实社会脱轨,现行的大学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结果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造成受教育者道德欠缺。这种断裂观主要表现在将受教育者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分割开来,要么只重内容的灌输,要么只重形式的发展;将受教育者当做理性的存在,忽视非理性在其德性生成中的作用;将受教育者与其德性生成和发展的土壤隔离。二是道德教育内容不新颖。大学道
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于缺乏探索和创新,确实陈旧、保守、老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道德教育及其活动本身,而在于缺少针对性和魅力,在内容上缺少生活基础,在方法上缺少互动、讨论和对话,失去了道德学习者的内在热情与动力特征。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得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当他们在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中产生各种困惑时,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高校德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深受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比较宽。正如道德是法律、政治等其他价值的基础一样,在道德自身的价值体系中,责任又居于基础地位。道德责任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人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社会规定和价值诉求。人是道德责任的主体,道德责任生成的内在根据也只能从人的社会本性和实践需要中去探寻。人的尊严,体现在只有人才能对他们所做的事负起道德上的责任。道德责任是人高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标志。实质上,目前的信用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责任感的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本质要求讲也是一个具体内化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问题。解决好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问题,其他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如何用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与个体价值,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接班人。可见,高等学校在转型时期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的责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高校道德教育应从责任教育入手,强化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把握,努力使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要求达到有机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所谓理论灌输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分清是非、明辨事理,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过程。但是理论灌输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把
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行为习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复杂问题的辨别能力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青年学生汲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其作用有:第一,知识结构的弥补作用。学校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能涵盖所有内容,而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去认识。第二,实践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思想上得到锤炼。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校园里,对一些问题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可是参加社会实践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师德与师风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要靠广大教育者。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一个好的教育者身上应该具有两种力量:知识和人格。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靠的正是这两种力量。而教育者要言教和身教相想结合,其中言教就是展示知识的力量,身教就是展示人格的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学无术和品行不端的人固然不配成为教育者,而言行不一的人同样没有教育人的资格。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自己宣传的道理,自己要坚信不移;对自己提倡的品德,自己要力求具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应切实做到。教师不仅要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此外,还要加强教育者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8-329.
第二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德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来说,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视的课题。在这里我将自己的作法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联系教材,教材就是一部具有品德教育性的丰富读物 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论性说教是不行的。在我们的教材中:弘扬民族思想文化,歌颂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描绘祖国山河锦绣壮丽,记述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等等的课文举不胜举。我在平时课文教学中,慢慢结合课程内容介绍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使学生了解到那些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了解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品的思想教育的首要目的。
例如在讲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3》这篇课文时。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然而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图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习,并通过朗读感受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
二、榜样示范,提高教师班主任思想素质
榜样示范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是知识和文化的传递者,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和人格的塑造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在平时尽量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朴素、整洁,上课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在参加义务劳动时,跟学生一起动手,顶着烈日,坚持到最后。无论课堂内外,都以平等姿态与学生交流,即使在批评他们时,也注意不使用过激的言语和动作,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要时刻注意不要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三、活动育人,在活动中习得良好品德
“玩”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小学思想教育必须要通过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感知、感悟,而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将德育教育与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组织学生们开展形势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体验中获取人生宝贵的经验。
我在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 “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活动。要求我们班的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穿衣、扣扣子、正确刷牙、自己叠被、整理教室。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到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面对当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关注孩子的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灵,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让孩子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让每一次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点真实感受,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升华,思想上有所收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未成年人心中的宝贵财富和成长的坚实足迹!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胡锦涛总书记
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方向。如今大学校园中,书声琅琅、大谈国事的越来越少,天天睡懒觉、打DOTA的越来越多;尊老爱幼,公车让座的越来越少,闲散烂漫,常闯红灯的越来越多;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越来越少,以“老爸是李刚”而为所欲为的越来越多......一个高素质的民族,其他民族对他有的只是敬畏,决不会轻易侵犯。可悲的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基础不太壮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民族素质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下。不说大的方面,就在校园中,用过了水龙头不关就离开的时常可见,教师墙壁上乱涂乱画,大爆粗口的随处可见,上过厕所从不冲厕得不在少数,不说什么尊师重教,就连和老师大打出手的竟然也有。突然想起一句话,从大学生教室墙壁上的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就能看出当今大学生的素质。
现阶段南海岛屿及资源被侵占,日本右翼势力活动猖獗,台湾、西藏问题仍待解决„„内忧外患,振兴祖国大学生们责无旁贷。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刻不容缓。
培养大学生身系社会,身系祖国,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树立社会责任感。从教学、从媒体,从网络、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来人性化的培养激发大学生以及全体国民的素质。
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所处的地位,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利用自身的先进性带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民提高素质,从媒体做起,从校园教育做起才是根本。这是我的观点,请老师批阅。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优良素质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这种变化表现为个人摆脱精神上的束缚,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有的人道德沦丧,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端自私自利,对待国家、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个别学生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甚至违法乱纪。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表现出历史责任感不强,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有的人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甚至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从原有的平均主义转变为出现差别,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高薪阶层的物质生活和一夜暴富的个案刺激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挑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个人权力,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伴随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二)精神躁动,道德观念弱化。
客观地说,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近年来,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传统美德大打折扣。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和一些社会丑陋现象,大学生表现出精神不满足及追求迷误,传统的依靠良心控制行为的道德观念明显弱化。
(三)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应该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于利欲熏心,不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良心,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只强调自己应得到的权利、荣誉和金钱,而很少考虑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愿考虑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需要。这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品格的完善都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妨碍他们自身的成长,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发展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荣辱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给大学生在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了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八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八耻”正是大学生行为的镜子,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全否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空间。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是衡量社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是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八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表现。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将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社会风气呈现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和社会丑陋现象,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三)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全面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总结[定稿]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撰稿人:钱跃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慨,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二是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公德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而人才的素质又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对学生的价值观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英国教育部颁发的道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信用、尊重别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日本则以其良好的国人素质,让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是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而优良的育人环境,优良的校风校纪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在行动上却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里,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我们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好的文明行为将得到巩固,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并不是片面强调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强“养成”教育。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 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允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尽早使用 先进设备进行学习,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并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科 学文化素质。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试点高校的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素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一是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
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
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