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多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造成的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认识社会的新变化,才能正确地把握青少年思想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青少年的心思。只有懂得青少年的心思,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一、影响青少年思想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现象层面看主要是出现了六个“多样化”。这些社会变化,就是新的社会现实,就是分析青少年思想产生变化的基础和根据。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青少年及其教育者必须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青少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城市的社会组织多种多样。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与过去不同了。人们头脑中“单位”的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和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这个复杂的结局显然对学生教育工作不利。
利益关系多样化,这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底层的状况,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好处。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采取的对策
1.加强读书指导入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青少年阅读的误区,我们要在校里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老师对话,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成为生活习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榜样是身体力行,在读书活动中作出榜样。在课程改革中,学校要编制阅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设置阅读课。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在其中,给青少年提供有益的阅读空间,宣传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在读书中激励青少年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从中吸取力量。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书刊作品,提高阅读品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2.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对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广播电视台等,要积极向青少年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片、戏剧、歌曲和图书民演、展播、展销,并组织他们剧评、影评、书评,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成为青少年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
3.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就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网络
加强网络法制、网络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配合和引导。首先,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并教育子女要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其次,学校要开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学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下载把关工作,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给网络提供安全保证。第三,社会上有关单位及学校要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
总之,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要把家庭、学校与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挖掘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德育教育网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关心青少年,体现人文精神,不断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用先进文化武装青少年,用先进文化塑造四有新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篇: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009-04-14 17:56:16)
转载
标签:
教育
内容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精神文明身教三位一体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
(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家庭,就是凭借家庭的力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管教,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一要管子女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培养他们自立。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象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我们要借鉴国内、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良好的家教传统,把子女培养成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家庭成员。现在的青少年群体,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庭中铲除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观念的温床,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所有的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忍让、合作、助人方面的行为引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善意地与别人合作共事,以增强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各种活动,阐释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和人生道理,并有意识地安排子女参加一些社会交往,对一些事情和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子女对周围的事物抱正确的态度,懂得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同时,家长要运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实事求是地、公正合理地表扬子女的优秀品德,批评子女的一些不良倾向,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准则,改正不良的习气和错误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学校,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传播知识、造就新人的功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少年。学校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改革中。落实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原则,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要明确寓德育于教学过程的要求,坚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中国国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学雷锋和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贯彻学生守则和落实校训、校规、校歌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抓住升旗仪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军训、课外、校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等主要德育途径,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学生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就是全民动员,“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一要抓好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明确规范,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在理论上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分清道德建设的层次性,明确地告诉青少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要在实践中严惩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毒害青少年思想的社会垃圾。二是抓好社会义务服务制度建设。建议组织13岁至22岁成长期内的每一个青少年,通过每年的寒假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或其他特定时间,参加助老敬老、助残扶弱、扫盲扶贫、保护环境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以逐步累计的方式,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一定量义务社会服务工作,以培养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精神。
另外,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聘请革命前辈和英模到学校讲传统、作报告,现身说法,也不失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就会造成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篇:浅析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析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华山小学黄宗凯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得党心民心、顺应时代要求、令人振奋鼓舞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一朝一夕或几个部门开展几个活动难以奏效,必须深入下去,做一些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切实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使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浅出、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对此,笔者认为,青少年思想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仿佛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感应链”,在发生着一系列传感效应,教育效果的好坏其实就是链条效应的现实体现。
教育链条效应的这个链条,是由“知”、“情”、“意”、“行”四个“环”组成,每个“环”均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因素共同锻制而成。具体讲,“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告知青少年应掌握的知识和应明白的道理;“情”是通过综合因素的积极影响,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好恶趋向,进而产生实施受教育知识和道理的认同感和主观愿望,即所谓的责任意愿;“意”既“意志”,一旦意愿形成,并保持长期坚持做下去的顽强毅力,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特点;至于“行”,乃是链条效应的阶段性结果,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受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积极的愿望要求,加上持之以恒的意志强制,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现实行动,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最终现实体现。这其中每一个“环”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同等重要,并由之发生着传感效应。“行”的目标一旦实现,本“链条”的“知”不仅得到了巩固,“情”和“意”得到了加强,也同时为进一步迈向新“知”的境界,发生新一轮“链条”效应做出积极准备。
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花费了很大力气,效果却不甚理想。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和谐一致,还没有认真炼制好教育链条的四个“环”,没能切实构建好这条“链”。具体表现在:
一是只求其一,不求其二,导致“链”的缺失。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央再三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仍有一部分没有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奉行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知识教育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许多学生的家长,也在推波助澜,不断给天真烂漫的孩子施行获取高分的高压政策。社会方面,由于正处转型特殊时期,本身就给孩子增添了许多消极性诱惑。鉴于这种状况,仅正面性“知”这一“环”就很难完全形成,更何谈“情”、“意”和“行”的养成。当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许多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按照《若干意见》提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的标准要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何况,由于现实中简单化的工作方式,一些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教育形式,又人为割裂了四个“环”的科学连接,直接过渡到“行”的层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走向理想的反面。譬如,一些家长自己都不明白或不愿遵循的道理,却坚持让孩子去做,结果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是单兵作战,缺乏合力,导致“环”的缺口。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如一方面作用发挥不好,“环”就不能闭合,出现“缺口”,也就不能顺利实现“链”的连动。在现实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方面,除个别教育者失范、少数家长失责外,基本上都有着好的愿望,也有切实的行动。但从社会层面来看,存在问题还非常突出。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
三是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导致“环”的劣质。
撇开青少年家庭,但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层面来讲,目前在个别部门或少数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重宏观、轻细微,重利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倾向,致使一些地方或领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短期行为严重,负面作用加剧。究其原因,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严重影响每一个“环”的炼制质量,在“链条”形成的过程中,“环”就会变形,甚至开裂,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教育效果弱化。
四是盲目行事,不求规范,“链”的效应难以发挥。
教育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必须研究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启蒙阶段,是一个特殊关键时期,有着典型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感情用事多,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宏观把握,抓住未成年好奇心强这个优势,持久性强化做好“知”的养成教育;也要进行中观分析,利用其感情用事等特点,及时跟进在“知”基础上“情”的养成教育和“意”的磨练教育;还要有微观解剖,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如闲散青少年、犯罪边缘青少年等需要特殊关注。但是,在目前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规范性和非系统性,致使教育“链条”各“环”之间的链接出现无序状态,“链”的效应发挥得也不理想。
综合以上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体系出现危机。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应在坚持《若干意见》提出的十个方面二十八条要求的基础上,以养成青少年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锻制教育“链条”中的每个“环”,循序渐进建好环环相扣的教育“链”,进而科学发挥好教育“链条”的实际效应,不断促使思想教育“链条”的积极循环。为实现这一良好愿望,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正确理解和科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青少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根本性环节。青少年作为人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仿佛就像刚刚破土的幼苗,迫切需要一切组织和成年群体的精心培育和细致呵护。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媒体和载体,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的浓厚氛围,突出强化青少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特点,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参与青少年教育事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二是建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从青少年开始着手进行全面素质的养成教育。以“学而优则仕”为代表的儒家观点,几千年来一度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激发人们求知欲望的同时,也促使形成了长期性扭曲了的人才观。上个世纪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日益到来,又曾以唯“学历热”为代表的意识潮流,再度让人们的知识追求和素质养成相背离。经过一个时期的反思和探索后,人们已逐步意识到,当今社会更需要有“德”有“才”之人,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具备务实工作能力,更需要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素质,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马加爵一案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才的科学内涵。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认识领域,还是在实际工作领域,都必须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即“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要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开始,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人格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同知识教育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好良好素质的养成教育。让孩子们从小认为,仅仅学习好算不上人才,还必须品质好、素质高、毅力强、乐于奉献社会。这一观念的形成,将有利青少年形成健康向上的好恶倾向,有利顽强意志的积极磨练,这对“情”和“意”的养成非常必要。同时还要通过倡导科学人才观的大力实践,切实转变教师、家长的成才理念,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
三是政府带头在全社会倡导责任意识,为青少年“情”和“意”的积极养成树立榜样。责任感是做人的基本,做事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赖以进步的柱石。教育“链条”中,青少年积极的“情”和“意”的养成,以及“行”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而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仅靠说教就能解决,必须要用一种榜样的力量去激发,用长期性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细想一下,我们目前有多少家长、有多少老师在认真地履行培养孩子的责任;我们的个别部门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失信于民的现象,将会给成长中的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如,一位家长在说教孩子爱护环境的同时,自己却随地吐痰,无论他多么的振振有词,都将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必须转变作风,积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政府;成年人要以身作则,给身边的孩子们当好榜样。同时建议,在全社会推行志愿义务工制度,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老板,还是社区居民,都必须在每从事一定时间和工效的义务劳动,学校及家庭带领青少年参与其中,相信会对责任意识的形成有一些积极效果。
以上是我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粗浅思考,也是现实生活的切实感受,希望能对今后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有所裨益。同时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凭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贴近青少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一定会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把未成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
鹤城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青少年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三、目标任务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青少年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主要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体制和保障机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成立鹤城镇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布置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计划与安排意见。
(二)切实加强村委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 “中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整合村教育资源,充实村教育队伍,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剖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对本村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
(三)积极借助镇中小学、镇团委、妇联、综治办、文化站等部门的推力,加强与诸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强化对家长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不仅深知村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而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比较系统的思想道德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村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
(五)创立创新为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方法,发挥村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
(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强化其遵纪守法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定期举行讲座或广播会。
第五篇: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夏宝龙: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
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宁波推行的“社区四点钟学校”,免费接收放学后的小学生,由退休老同志和大学生担任义务老师,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欢迎。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