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邓庆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结合我校情况,本人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宣传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当地贯穿思想道德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结合起来。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本着以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通过宣传栏与墙报等形式展现学生的风姿与作品,使学生受到教育与鼓舞,从而不断进步。如利用墙报,展示的有学生搜集的有关学科的小知识及趣味故事,有学生的作品,有在学科竞赛中优胜者的名单等。环保宣传以环保知识、学生环保作品为主。科技专栏有学生的科幻画,有中国航天之路“神舟巡天”的宣传专栏,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明天为祖国作贡献。大队部分别以节日、环保、安全等为主题,出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墙报。各班级的墙报使浓郁的文化氛围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在那里有老师的期望,有学生的进步,有知识的交流,有心灵的碰撞,还有学生的梦想与蓝图。人性化的设计、学生的主体体现,使育人环境得以提升。
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是我校德育工作重要的、长期的宣传阵地。利用这些有利阵地,加强对学生“十不”行为规范教育,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的培养,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有关法律约束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加强班级建设,促进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爱好,是否能够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除了共同教育外,更要实事求是、积极有效、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班主任角色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权威型向对话型、限制型向发展型、高耗型向高效型、经验型向科研型、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封闭型向开放型、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为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艺术、教育方法及组织管理能力,学校经常举办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取得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信息及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的新思路,积极参与了“当前班主任工作困境及其对策”的研讨。针对我校情况,学校定期、不定期与班主任沟通、交流,以学生间的融洽相处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工作重点,结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常规》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爱学习,尊敬师长,讲文明、有礼貌,严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常规的良好品德。通过升旗、学习、做操、劳动、卫生、文明礼貌等,抓住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三、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定期、力、好家长学校,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让家长与老师相互交流,相互认识,也让老师更了解学生,老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对策,以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四、参与社会实践,充实学生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让学生健康、快
乐地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参观和实践劳动,积极参与手工艺制作,让学生展示才能,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经验重组人生的过程,通过经验的获得产生体验和感悟,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检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德育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工程,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重视联合其他一切社会力量,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整合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拓宽德育渠道,增强教育实效,才能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只有积极主动地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二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贵在“润物细无声”
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联系当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应解决如何更好地“进头脑”的问题,我以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能实现“润物细无声”呢?关键是能不能让这种教育“随风潜入夜”。思想道德教育要随的“风”,最主要的当然是“说”和“教”。而“说”和“教”最根本的是要讲求艺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的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达理,青少年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这种教育在内心深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见效。
“随风潜入夜”,贵在借好“风”。比如,借助于业务课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应极力提倡的教育方式。知识是传播真理的媒介,知识也是触发思想的火石。一旦化入思想道德教育,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使做人的道理随着业务知识的讲授而进入学生的心灵,教书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育人的过程。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抓学生的教育首先应从抓教职工的教育入手,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和工作作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从中受到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认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还在于事实本身就是看 1
得见、摸得着的“无声语言”。给学生在课堂上用有声语言多少遍都讲不透的道理,可能让学生到实践中看一遍就都解决了。比如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在看中学,在干中学,受直观教育,就能收到心悦诚服之效。
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其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时代特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随着当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日益活跃,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鼓励学生自己去思、去想、去试、去闯,启人以思考,教人以智慧。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无声的受教育过程。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自转”能力强,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表现,也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针对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要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道德教育应该各有侧重。要重视道德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把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第三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明溪县第二实小陈岚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具体措施和经验教训,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绿色通道,就成为摆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了。几年来,笔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前提下,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更新德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等,有统一的校标与校卡,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处景点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加强品德与生活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行小学政治素质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为目的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品德与生活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使品德与生活课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学
生进行“五爱”、“三观”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和材料,凭借感人的榜样,凭借教师的激情讲授,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去推动学生相信和追求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倾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注重心理调适。
改善师生关系以塑造学生完美个性。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还应是一个精神饱满、情绪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人。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营造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使师生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杜绝“我教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领悟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做到自强自理。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是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达到自强自立。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多途径特征。
小学各学科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教育的示范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德青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用插图激趣法、语句激情法、情景再现法、生情法、人物赏析法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总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教育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科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四、以班团队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促进德育目标全面落实。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德育工作者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也应以此为基础,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团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应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为载体,以“跨世纪雏鹰行动”为活动中心,以团队的基础工作为重点,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比如:开展以学英雄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抒发爱国情怀,继承革命传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起点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祖国、爱家乡,学好知识,保卫祖国,建设家乡,开展“我是集体小主人”、“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将德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之中,必须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做到道理从大处讲、要求从小事提,训练从行为起,效果从实处求,扎扎实实,有的放矢,切不可空洞说教和盲目“拔高”。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时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才能使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才能肩负起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因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中,请不要忽视思想道德建设这项工作,它才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夏宝龙: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
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宁波推行的“社区四点钟学校”,免费接收放学后的小学生,由退休老同志和大学生担任义务老师,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欢迎。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五篇: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009-04-14 17:56:16)
转载
标签:
教育
内容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精神文明身教三位一体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
(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家庭,就是凭借家庭的力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管教,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一要管子女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培养他们自立。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象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我们要借鉴国内、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良好的家教传统,把子女培养成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家庭成员。现在的青少年群体,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庭中铲除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观念的温床,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所有的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忍让、合作、助人方面的行为引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善意地与别人合作共事,以增强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各种活动,阐释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和人生道理,并有意识地安排子女参加一些社会交往,对一些事情和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子女对周围的事物抱正确的态度,懂得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同时,家长要运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实事求是地、公正合理地表扬子女的优秀品德,批评子女的一些不良倾向,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准则,改正不良的习气和错误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学校,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传播知识、造就新人的功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少年。学校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改革中。落实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原则,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要明确寓德育于教学过程的要求,坚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中国国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学雷锋和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贯彻学生守则和落实校训、校规、校歌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抓住升旗仪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军训、课外、校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等主要德育途径,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学生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就是全民动员,“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一要抓好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明确规范,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在理论上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分清道德建设的层次性,明确地告诉青少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要在实践中严惩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毒害青少年思想的社会垃圾。二是抓好社会义务服务制度建设。建议组织13岁至22岁成长期内的每一个青少年,通过每年的寒假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或其他特定时间,参加助老敬老、助残扶弱、扫盲扶贫、保护环境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以逐步累计的方式,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一定量义务社会服务工作,以培养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精神。
另外,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聘请革命前辈和英模到学校讲传统、作报告,现身说法,也不失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就会造成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