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工委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那么如何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青少年呢?运城市各级关工委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研究育人新理论,更新育人观念,革新育人方法,创新育人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一、研究育人新理论,确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统帅地位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多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并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运城市关工委在对一部分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在刻苦学习,他们为的是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既能为国家做事,又能为自己挣钱;有31%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的是能接触新事物,开拓新思路,增加新知识,学到新本领;有13%的学生追求钱物,贪图享受,为的是“潇洒走一回”;有8%的学生因受不良文化影响,心理扭曲,行为出轨。这组数据表明:当代中学生,79%思想活跃,积极向上:21%受到一些精神污染,心灵扭曲。有的流浪社会,有的无所作为,有的行为不轨,有的失足犯罪,严重影响了这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到家庭、校园、社会的安定和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育人理论不明确,不系统,未成体系。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举行个故事会,明天举行个演讲会,一会儿请“五老”讲传统,一会儿组织学生读“经典”……虽然这些做法都很好,但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再加之“三贴近”不够,所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终是很不得手。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运城市关工委的做法是:组织各级关工委老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重点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做到了“四个坚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青少年,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少年,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少年,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青少年。通过这“四个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地扎根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不管社会文化出现了多少个“元”,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元”作统帅。
怎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文化观念呢?他们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疏导为主,循循善诱的方法,达到求同存异,共育新人的目的。对各种腐朽错误的思想观念,则通过正反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识别和抵制能力,取缔其在青少年中滋生蔓延的市场。例如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有的地方拿出封建社会留下的《二十四孝》图文教育青少年。市关工委发现后立即指出:《二十四孝》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只能取其精华部分,和当代孝道精神结合起来教育青少年,对其中的糟粕部分必须剔除。并将这一精神撰文登报,下发文件,使各级关工委老同志取得共识,达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帅孝道教育的目的,保证了感恩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作用,运城市关工委近年来还努力打造了一批长效教育阵地,包括千名五老宣讲团、2575所家长学校、1046所法制学校、94所科技学校,1232个农村图书室、11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一大批校外辅导站和文化大院,在每个阵地上都高高竖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帅旗,统领着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广大青少年在学校、家庭、社会处处都能受到红色教育,得到健康成长。
二、更新育人观念,由培养模式化人才向培养个性化人才转变
运城市关工委认为:按照我国传统模式化的育人观念,一张考卷定终身,一个标准衡量人。凡是中考、高考金榜题名者,皆是“人才”,凡落榜考生都不是“人才”。而这些落榜生又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一旦流人社会,不但失学,而且失业,少数人还会失足犯罪,成为放荡自己,拖累家庭,危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人们称他们是“三失青少年”。从教育的角度讲,如何看待“三失青少年”,如何教育“三失青少年”,如何把这批人由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就成了当前各级关工委的一个燃眉之急。河津市关工委副主任马骝和他带领的农业科技服务小组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十多年来,他们通过技术夜校讲课,街头巷尾咨询,田间地头传授,以师带徒手把手教等方式,向广大中学毕业回乡青年传授了农业科学技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兴趣、家庭情况、生产条件,先后帮助1500多名青年学成了果树、蔬菜、花卉、粮棉的科技能手,造就了一大批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有力提高了农民素质,推动了新
农村建设。
位于中条山腹地的垣曲县关工委在这方面更是突破传统,锐意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他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全县每年都有约计1500多名“三失青少年“流人社会,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和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开始他们认为,这些青少年都是高考、中考淘汰下来的落榜生,是游手好闲,滋事生非,危及社会安定的“危险”群体。但深
入调查后发现,这些青年大都在18岁左右,思想十分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有一定文化基础,喜欢学习一技之长,急于脱贫致富,企盼自食其力,人人身上都有亮点和潜能。在接受调查的1400多名“三失青少年”中,喜欢学电焊的155名,占11.1%;喜欢学电子的195名,占14%;喜欢学汽修的280名,占20%;喜欢学电脑的275名,占19.6%;喜欢学机电的390名,占27.9%;喜欢学烹饪、缝纫等其他专业的105名,占7.5%。由此他们改变了对“三失青少年”的看法——这些青少年不是“危险”品,而是“积极向上“,各有“潜能”、“独特有为”的“阳光群体”。但因他们大多家庭贫困,缺少外援,文化较低,社会经验不足,又是一个“弱势群体”,亟待社会各方面关爱和救助。
随着对“三失青少年“观念的更新,垣曲县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也拓宽了工作思路。他们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把老同志的政治、威望优势和社会上有识之士的资金优势结合起来,从2004年开始,相继创办了六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电焊、电子、电脑、汽修、机电、烹饪、缝纫等多个专业,和有关部门联手,采取短期学习、订单培训的办法,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先后对3900多名“三失青少年”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学政治,树理想;学道德,会做人;学技术,会做事。除1100人正在校学习外,已有2800人分期分批带着技术走出大山,上岗就业,月工资均在千元以上,有9名还走出国门就业,月工均在万元以上。他们把工资收入寄给父母,解除了家庭贫困;他们把工作业绩留给社会,为祖国作出了贡献;他们把自尊自强留给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关工委拓展出这条帮助“三失青少年”成才就业的道路,为破解“三农”难题作出了贡献,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表扬。
事实说明,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工作。关工委老同志只有顺应我国正在由工业化经济向知识化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变革,破除一张考卷定终身,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传统观念,树立针对每个青少年的独特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新观念,才能使青少年人人成才,下姿百态,在社会主义大花园中各吐芬芳。
三、革新育人方法。由向青少年灌输道德向引导青少年追寻道德转变
运城市关工委认为:在社会变迁中,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我们是站在他们面前居高临下地说教,还是深入他们中间引导他们成才?这不仅是一个把青少年看成教育中的“主体”还是“客体”的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向青少年“传授灌输道德”和引领青少年“自主追寻道德”相结合的方法问题。
永济市东姚温村关工委几位同志,在2006年春季开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不但给本村小学生讲解“八荣八耻”,而且带领百余名学生清扫全村200多米长的巷道,每周一次,坚持不断,使孩子们在清扫巷道的实践中一次又一次体会到“辛勤劳动光荣”、“服务人民光荣”,在心灵中一次又一次积累了道德素养,自主参与了实践,自主追寻了道德,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绛县睢村关工委主任李其明在这方面做得更好。退休前他是卫庄中学的教导主任,2002年退休后,接管了本村图书室。他从中小学牛读者中组织了 30名热爱写作的孩子,学当小记者,经常给小记者们讲写作知识、采访技巧,并帮助他们修改文稿,先后在报刊上发表5篇,还有9篇获省、市征文奖。2006年春天,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李其明立即辅导小记者们学习理解,并结合本村实际,拟出了八个方面的采访题目,让小记者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问,采访了本村“八荣八耻”的典型人和事.写出了50多篇生动鲜活的文稿。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小记者的文稿在全村连续广播,在宣传栏里逐篇张贴,大张旗鼓地宣扬了村里的“八荣”之人和事,批评了“八耻”之人和事,有力地弘扬了正气,批评了歪风,推进了乡俗文明,促进了新农村建没小记者们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从头到尾自主参与,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人,每个环节都伞身心投入,亲身感悟了“八荣八耻”,内心积累了“八荣八耻”,历练了本领,升华了道德,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充分彰显了“引领孩子学习道德,推动孩子追寻道德”这种自主教育力‘法的优越性。
绛县关工委主任赵森同志抓住睢村“小记者”活动这个典型,立即在全县推广。在县委宣传部、教育局等单位支持下,目前已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小记者网络。县级小记者14名,由县委宣传部发给小记者证,有权采访书记、县长、政府官员及平民百姓,他们采访的文稿在县新闻媒体上优先宣传;乡级小记者68名,在本乡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本乡媒体优先宣传;村级小记者1980名,在本村范围内自南采访,本村媒体优先宣传。在最近召开的县人大、政协大会上,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和广电局领导提前对小记者进行了专业培训。大会召开之日,14名小记者身着记者服,头戴记者帽,胸佩记者证,走进会场聆听报告。会前会后,随即采访官员或代表,写出了30多篇采访文稿,县级媒体大力宣传,反映了民心民声,传达了官方意见,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力促进了“两会”效应,对全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记者在这些活动中处处自主参与,主动追寻真理,增进了知识,学到了本领,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育人途径,由校园封闭育人向大社会开放育人转变
运城市关工委认为:新时期,对青少年教育必须开辟新途径。过去的老途径多是把青少年封闭在校园里传道授业。现在的新途径必须从大教育观出发,将青少年引入社会大课堂,重视实践过程、创造过程、道德过程。这样青少年才能获得真知,求到真理,注人心田,融入灵魂。
盐湖区关工委在这方面拓展了一条青少年教育社会化的新途径。他们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教育活动中,配合教育部门,引导青少年广泛开展了“我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活动。活动的全过程为“听、看、议、写、讲、做”六个环节,在解放路第三小学,全校3000多名学生人人参加,第一步是“我听改革开放”,组织学生听老师和“五老”宣讲改革开放的背景、起因、过程、成果、经验;第二步是“我看改革开放”,引导学生走千家访万户,开展了“访爹问娘”、“访爷问奶”的社会调查活动,亲眼看到了一个城市、一条街道、一个村庄、一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变化;第三步是“我议改革开放”,帮助学生召开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共议自己在社会调查中所看到的改革开放成果;第四步是“我写改革开放”,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人人动笔写文章,写出自己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所看到的大好形势;第五步是“我讲改革开放”,组织全体学生召开“我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讲演比赛大会,各班推出优秀选手,登台讲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受到教育的精神风采;第六步是引导学生“为改革开放作贡献”,同学们自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牛皮癣”,为美化市容和企业环境作出了贡献。
特别是实验小学六(1)班84名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家庭30年巨变,看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30年前后相比较,人均年总收入增加了28.8倍,人均年消费额增加了26.8倍,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3倍。在灶具方面,84个家庭在1978年只有105个土炉灶,现在则有67个蜂窝煤炉,111个煤气炉,93个电磁炉,70个微波炉,9个光波炉,21个烤箱,102个电冰箱;在交通工具方面,1978年84个家庭只有自行车98辆,摩托车6辆,现在有自行车156辆,摩托车70辆,电动车53辆,小汽车58辆,有小汽车的家庭占到69%:1978年84个家庭没有一台电视、电脑,现在拥有电脑83台,电视171台;1978年84个家庭只有6部固定电话,现在拥有110部固定电话,235部移动电话。孩子们从这些巨大变化中懂得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必须永远坚持走下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盐湖区关工委开展的这一活动,为“五老”教育青少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改变了过去“关门育人”的老做法,走出了“社会育人”的新路子,使青少年在社会实践大课堂经风雨,见世面,获真知,求真理,增知识,长才干,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推动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运城市关工委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之所以能出现新意,闪亮春光,主要是因为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休系的统帅地位。在此指导下,更新了育人观念,创新了育人方法,革新了育人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运城特色的育人道路,所以才收到了新的育人效果。目前,他们正在以此为起点,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大胆实践,锐意创新,进一步绘染关心下一代事业的满园春色。
第二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浅谈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罗强
每逢同老教师一起聊到教育学生时,他们都有一个普遍意识: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那么听话,学习自觉主动性很差,对自己教过几遍的知识还是会一错再错,有的甚至对自己的谆谆教诲置之不理。
现在的青少年难教吗?难,而且难度相当大,而且农村的学生也越来越难教了。在乡下中学从事“传道授业”十几年的我,生命的行囊里早已收获了很多感慨,当然,这些感慨让我有了许多沉思。
当今的青少年为什么这么难教呢?怎么去教好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的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即我们的德育工作目前显得过于简单化。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造成了学生中存在的言行不一和'知行'脱节现象。”
而且“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这就是说要真正以青少年为本,重要的是应先改变自己态度。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向医生学习,即先查找病因,然后在对症下药,最后以养来护病。
因此,我们遇到问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一颗冷静平和的心,去不断地接近学生,了解他们性格和爱好,而且更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的话,老师们就会想着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更会想着完成自己的使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有心去了解,我们就发现其中难教的原因了。因为:
现在的信息网络发达,各种思想文化都能够和我们一样,有时候它比我们家长,比我们老师还灵、更快,而且我们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能够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容易受时代的影响,这使得学校进行的东西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具有权威性,更使得青少年对老师、家长也不再那么信赖和尊敬。
而且现在的青少年更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被尊重,反感束缚,追求主动认知。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所以这一代青少年不愿意多
听我们的教训,更不愿意让我们灌输他们东西,更期望的是自我发展,能够有自己的认识。
家庭教育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家庭的溺爱或疏于管理,加上家长自身一些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引发了青少年一些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可能没有办法以我为本,把多种多样的人都塑造成同一个苹果,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人为本,推动他个体的发展。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校、社会、家庭为基地,在教育方式上变“堵”为“引”,变“包办”为“监控”,变“单一”为“全程”,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抓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加强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研讨,深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要求形成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较容易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我校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由心理健康辅导员,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疏导心理的灰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围绕“爱国守法、读书求知、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20字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了“爱读书会做人”、“做文明中学生系列教育”、“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绿色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校园、年级之星”评比等一系列专项教育活动。
特别是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的教育,我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宣
传周活动,并通过播放广播、组织观看有关电视节目,开辟报刊专栏、专版,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使青少年接受生动直观的教育。
在今年我国西南部大旱灾期间,我校结合“心系西南旱情,倾注爱心之水”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元捐,凝众志,抗旱情”募捐活动,使学生在为抗旱情尽了一份义务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地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抓活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们围绕全县青少年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文明创建活动,把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深化,结合不同层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校还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结合实际,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实施了争创“四星”工程:
一是开展了学模范、树规范,争做“文明之星”活动。两年来,我校通过校级、班级活动,以画漫画、写故事、演小品、说道德等形式引导学生查找自身和周围存在的不道德行为给予批评纠正,并倡导学生签订文明协议,互相监督,互相激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学校校风校纪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细化入心,并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
二是开展了学习环保知识,争做校园“卫士之星”活动。依托环保教育基地,引导中小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美好校园。在校园普遍开展了:不乱丢垃圾,随手拾捡垃圾;清除野广告,不乱涂乱画;清理街道卫生大行动;珍惜粮食、水资源等系列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了植绿护绿和环保宣传活动,为美化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开展了乐于助人,争做“爱心之星”活动。我校积极开展了爱心助学、爱心助残等团结互助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付出一份爱心、收获一种品格,在活动中体验真情、感悟人生。
四是开展了诚实守信,争当“诚信之星”活动。围绕培育和践行和谐校园精神,广泛开展了主题教育,通过征集诚信格言、制作诚信格言小名片|、建立诚信档案、开设诚信考场、举办诚信学生读
书教育活动,倡导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实践诚信诺言,做诚信学生,使创和谐校园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我校坚持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教育活动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读书教育活动中来。如读名著、读《庐陵文化》、读《鄱阳湖生态文化》等,通过读书、写读书体会和观后感等,使广大青少年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第三:抓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社会氛围
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我校注重抓好软、硬件环境建设,不断拓展德育建设的内涵和领域。
在软环境建设上,第一个就是狠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和优化校园文化。“三项纪律八项注意”让我们的军队成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的人民军队。因此,我校健全了班主任下班、行政和教师值周制度。于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让广大青少年感受的比给我们讲很多道理还管用。
二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活动。启动实施了家长教育素质工程,以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结合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举办家长会、告家长一封信,利用网络开设家长邮箱,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子的能力。还组织了亲子同读一本书《傅雷家书》;倡导学生与家长签订文明协议;编撰家庭道德格言等活动,使学生和家长增强了互相尊重理解、积极沟通的意识。
三是净化软环境,开展了青少年保护行动。如经常查禁学生中危险器具、不健康书籍书画、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健全门卫制度、强化女教师夜晚守女生寝室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净化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上,我校坚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我校高度重视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为此我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很多,开设了教育信息网网站,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第四:抓保障,建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
为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利,我校成立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设立了校长信箱和邮箱。还经常开展了一法两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为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我校组织实施了保护青少年爱心计划,积极开展帮教工作,开展上门走访、个别谈心、实践体验等耐心细致的工作,帮助他们迷途知返,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留守生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校园如家园般的温情。这些活动使这些问题青少年同样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立自强的信心。
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对家庭来说,是关系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学校要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刻不容缓的。
因此,面对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所存在的不足,我们教育者应该有超前的眼光。与其过多的抱怨,还不如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用春风化雨的关心,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合理的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
第三篇: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夏宝龙: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欲成才先成人,“德”乃为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思想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志向不远大、爱国不强烈,必定难有大作为。因此,成才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基石。那么,何为成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后天精心培育和锤炼的结果。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阶段,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二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着力完善德育体系。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科学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探索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教育,使之紧贴时代、紧贴发展、紧贴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科学编纂符合浙江实际的学生德育教材,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小学德育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进一步夯实青少年德育教学的基础。要依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规范各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适时推广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强化德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我们之所以矢志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必须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自觉把德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着力优化德育环境。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智,则民族智。当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青
少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形成共同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合力和关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宁波推行的“社区四点钟学校”,免费接收放学后的小学生,由退休老同志和大学生担任义务老师,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受到了广泛赞誉和欢迎。
四是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创新德育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浙江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要积极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到“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努力把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继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和家校联动制度,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使德育融入到高中教学各环节;要继续深化完善本科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促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得更充分;要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好地涵养年轻一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浙江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把青少年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更为突出的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贵在“润物细无声”
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联系当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应解决如何更好地“进头脑”的问题,我以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能实现“润物细无声”呢?关键是能不能让这种教育“随风潜入夜”。思想道德教育要随的“风”,最主要的当然是“说”和“教”。而“说”和“教”最根本的是要讲求艺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的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达理,青少年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这种教育在内心深处发生作用,产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脑,入脑才能见效。
“随风潜入夜”,贵在借好“风”。比如,借助于业务课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应极力提倡的教育方式。知识是传播真理的媒介,知识也是触发思想的火石。一旦化入思想道德教育,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使做人的道理随着业务知识的讲授而进入学生的心灵,教书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育人的过程。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抓学生的教育首先应从抓教职工的教育入手,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和工作作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从中受到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认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还在于事实本身就是看 1
得见、摸得着的“无声语言”。给学生在课堂上用有声语言多少遍都讲不透的道理,可能让学生到实践中看一遍就都解决了。比如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在看中学,在干中学,受直观教育,就能收到心悦诚服之效。
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其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时代特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随着当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日益活跃,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鼓励学生自己去思、去想、去试、去闯,启人以思考,教人以智慧。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无声的受教育过程。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自转”能力强,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表现,也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针对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要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道德教育应该各有侧重。要重视道德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把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第五篇: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009-04-14 17:56:16)
转载
标签:
教育
内容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精神文明身教三位一体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
(一)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之所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主宰,决定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本职工作表现出深沉的爱,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科学文化素质好比人的双手和工具,是实现目的,奔向目标的手段。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就能建功立业,有所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身教胜于言教,培养良好习惯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古语也说:“善歌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自古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培养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网络
家庭,就是凭借家庭的力量,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管教,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一要管子女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培养他们自立。古人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象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起作用。我们要借鉴国内、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良好的家教传统,把子女培养成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家庭成员。现在的青少年群体,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庭中铲除独生子女那种“唯我独尊”观念的温床,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所有的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忍让、合作、助人方面的行为引导,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善意地与别人合作共事,以增强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结合子女的各种活动,阐释一些基本的社会道理和人生道理,并有意识地安排子女参加一些社会交往,对一些事情和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子女对周围的事物抱正确的态度,懂得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同时,家长要运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实事求是地、公正合理地表扬子女的优秀品德,批评子女的一些不良倾向,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准则,改正不良的习气和错误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学校,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传播知识、造就新人的功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少年。学校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改革中。落实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的原则,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要明确寓德育于教学过程的要求,坚持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中国国情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学雷锋和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贯彻学生守则和落实校训、校规、校歌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抓住升旗仪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军训、课外、校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等主要德育途径,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学生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就是全民动员,“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一要抓好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明确规范,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要在理论上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分清道德建设的层次性,明确地告诉青少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要在实践中严惩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毒害青少年思想的社会垃圾。二是抓好社会义务服务制度建设。建议组织13岁至22岁成长期内的每一个青少年,通过每年的寒假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或其他特定时间,参加助老敬老、助残扶弱、扫盲扶贫、保护环境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以逐步累计的方式,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一定量义务社会服务工作,以培养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精神。
另外,利用”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聘请革命前辈和英模到学校讲传统、作报告,现身说法,也不失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就会造成一个教育、引导、影响青少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