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郯城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与思考终稿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郯城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与思考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30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东郯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飞速增长,百姓生活富足安康,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在改革中迅猛发展。为全面客观的分析改革开放对我县发展变化的作用,我深入到县区,乡村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并经过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此篇调查报告。
关键词 :郯城,经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不平衡,县城街道又脏又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
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可以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商品。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随着改革开放,吃饭靠粮票、油票去换的日子已经过去。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逐步提高,从追求温饱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还有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行:30年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正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在城里,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30年前,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飞跃,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有火车、汽车、飞机、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前,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30年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现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微波炉,煤气灶,太阳能,空调等电器配套齐全。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里还有不少人到外地去工作,村里的活儿忙完了,人们就到城里去打工,有的开车跑长途,有的在外地建立了工厂,有的比如到饭店当厨师等等。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屡屡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在少数。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而且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了人年老的后顾之忧。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城镇和农村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在我们为取得骄傲成绩而欢呼时,也要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农村,虽然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加工能力低,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了农民的增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随着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城镇建设发展不均衡,有的区域大中型超市比较集中,商业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有的却很冷清,没有投资商,经济发展缓慢。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和浪费,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严重。加上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人口过多,造成环境与人口不协调,交通拥堵,停车问题,步行问题时有发生,住房问题亟待解决,房价居高不下,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人口过多带来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贴身利益,然而,人多工作少的现实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但我们要下最大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积极利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资源,控制工业污染和改善环境。强化宣传,努力提升居民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意识。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解决地下水、垃圾城市绿化和交通问题。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求,为群众诚心诚意排忧解难,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追求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政绩。努力为居民营造布局合理、尺度宜人、环境亲民的生活空间。
改革给郯城插上了翅膀,让它如雄鹰般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这些身边细小的变化更向我们昭示着郯城三十年改革的成果。通过这次调查,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改革开放给郯城
带来的发展,也让我看到了郯城的美好明天。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郯城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祝愿郯城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参考文献:王光旭.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2009.王金龙.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2008.张祥.县城镇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的调查报告.2010.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一、关于改革开放对我家乡变化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2年4月30日———5月1日
调查地点:家中,村街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方法:1.上网查询信息
2.村民走访
3.询问村干部
调查人:李某某
三、1.前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极大丰富,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为了解家乡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利用假期时间我做了一次关于家乡变化的报告。
2.调查结果: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子,少有平方,没有楼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枯枝落叶,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动车是必备品,燃料也更加清洁,主要使用煤气,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千篇一律,很单一,只为穿衣而穿衣,而现在穿的是时尚,款式多种多样,想找到街道上穿一样衣服都很难;那时人们吃的是解决温饱的口粮,仅是能填饱肚子,人们收割时都是人力居多,打粮食要许多时间,现在多用收割机,一天就能够收收割好,省去了很多人力,吃的是享受,饭菜种类多式多样,温饱已不是人们的主要问题。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有的是轿车。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村那是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上学的许多很早就下来了干农活。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
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经常由村民讨论决定。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外公外婆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记得小时候家乡许多河流清澈透明,一到夏天许多人到河里游泳,而现在河水变脏,浑浊,到处飘着药瓶和长满水草,近年我们村得癌症的人数上升很快,这些不良方面让我感到忧虑。
2.结果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而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技化,高产化;
大力发展林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林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林业成效显著,我的家乡许多地方因为银杏树的种植而走上了致富路;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村欠缺,没能抓住这一次良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 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 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 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面向社会和世界。
3、合理化建议 1.在改革中家乡取的了丰硕成果,经济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坚持下去,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决策。
总之,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红旗渠”故乡的辉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的发展变化调查
序 言
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林州市的发展变化,本人于2011年10月2日至5日对林州一些典型农村和主要街区进行了走访,一个个感动地故事从侧面映射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认真学习改革当中的经验与成果,可以使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的加强。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街区居民,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小商人,有一些下岗工人,还有耕作在农田的庄稼人。通过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的口述,可以大概反应出林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是全面深刻的了解林州的发展状况,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取得的成就与辉煌,总结改革当中所走的曲折与弯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教育素材
三、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记录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一些所见所感,调研范围广,主要有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和农民等,涉及不同的阶层人士,所以可信度比较高。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46个行政村、2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0万。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周属卫,秦属邯郸郡,西汉置县。因西有隆虑山,故名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县。金贞佑三年(1215年)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林县,属彰德府。民国废府,改属河北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行区革命根据地第五专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随安阳专区划归河南省,1958年划归新乡专区,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1983年10月实行市带县体制后,改安阳市辖。1994年元月24日,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林州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达到9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500元。2007年是近年来我市投入最大、发展最快、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年份之一。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林州投资环境优越。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2种。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安(阳)林(州)高速公路也已建成,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林州风景名胜众多,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经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
五、调研体会及建议
水是关系林州人民生存,制约林州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林州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州恶劣的生存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自然环境。这是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一个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锻炼出的大批能工巧匠,纷纷走出山门,有组织地外出搞建筑业,并迅速形成“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发展外出建筑业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二个阶段。
建筑业的发展,让林州人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培养了人才,集聚了资金,提供了信息,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属工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属工业迅猛发展,林州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林州人民艰苦创业的第三个阶段。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磨练和发展,林州从贫困的阴影中走出,迈向了辉煌的明天。但是,现阶段,林州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矛盾也逐渐凸显,所以现阶段的林州不能忽视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一同分享改革发展的硕果。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查
关于家乡人们收入构成及其原因调查
暑假期间发现家乡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于是调查了一下家乡人们当前收入构成的主要部分及其变化的原因。经过调查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人们收入情况的变化的各项数据和分配情况进行比较,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人们经济发展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实习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学生除了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重点内容及重要理论观点以外,还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社会调查实习就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但这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感性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因而,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活动,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认识我国国情,把书本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8月10日
三、调查地点:南凌村
四、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五、调查问题(内容):
Ⅰ.你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那么你认为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Ⅱ.你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Ⅲ.你认为家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什么地方? Ⅳ.你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Ⅴ.村里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六、调查方法
1、走访村民2、查阅本村的调查记录 3、询问相关的村干部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主要参照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将农民人均收入分为包括四方面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本文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镇南凌村5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调查抽样50户,涉及劳动力137人,被调查户耕地共621亩。
首先,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64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其中,被调查农户去年有42人务工,17人在本地从事建筑业,有25人在外地打工,实现收入39.14万元,平均每个打工劳动力赚取收入9320元,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3355元,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60.7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39元,其中,农业纯收入人均221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业纯收入人均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9.57%。再次,二、三产业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等,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被调查户农民人均二、三产业纯收入达到316元,在收入构成中占到5.72%。
八、结果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以上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的增长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真的动因主要体现在:
一、党的农村政策效应作用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二十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强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如全面落实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推动农业多种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以及对农村小康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二、各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
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收入的重要杠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制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入出现两个阶段性的飞跃看,无不与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有关。最为突出的是2003年由于我村的大宗产品如干鲜果品、鲜菜和2009年的各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09年更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第一次有了生产自主权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便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市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是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从我村不同从业类型农户收入差异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收入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人均纯收入相差2034.6元,劳务输出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我村人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四、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
村级党支部在我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自治的实行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村党支部给我们家乡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力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九、合理化建议
首先,确立实现我村农民稳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其次,国家应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克服制约农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健全制度,按规范的程序进行。
再次,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中小银行,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
总之,当前增加我村人们收入应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抓好村民教育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村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从而拉动村民收入较快增长。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十一长假期间利用放假时间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下调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时候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就此,我对我们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目的:
掌握村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态度,了解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的村委及村民。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7日
五、调查地点: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七、调查结果:
首先就是农村农业税减免的问题。2004年春一系列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政策陆续出台。虽然这部分税并不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年收入仅有几千元的农民来说,一年减去几百上千元的税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免征农业税不仅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所在,还是稳定地方治安、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途径。但是免除农业税给镇乡一级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困难。
再次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五年前我们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这个政策为无力承担上学费用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为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使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但是,关于农业技术教育却遭到忽略。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而且我们村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所以很多青少年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村里平时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更新增加困难,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最后就是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建设。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2003年,国家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和监管手段都已日趋完善.但我们村里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一)管理落后,监管不力其一,由于培训的不到位和业务知识的匮乏,村中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识别假单据能力不高的问题。其二,对乡镇新农合要害部位人员实施监督的主体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法规和系统的监督体系。其三,参合农民利用政策漏洞套取新农合基金。
(二)药价虚高,损害患者利益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去医院开方,到药店买药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宁可选择个体诊所而不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高药费抵消,以致造成“医院挣了钱,农民不受益”现象。
(三)违规套现,增加风险由于新农合制度采用第三方(即新农合基金)付费模式。少数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和垄断地位诱导需求,提供过度服务,继而影响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
八、调查思考:
第一、我认为要解决乡村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可多渠道缓解乡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为农民增收做出制度性安排。
第二、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基金运行机制可以:
1、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足额保证经办机构的公用和专项经费,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还应就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2、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 一是完全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营利性质,对乡镇卫生院采取公益性改革,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实,抑制其营利冲动。二是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主体,改变目前乡镇卫生院“一店独大”的局面。有条件地适当降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进入门槛,让市场规范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3、改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管理模式一是中央财政资金直拔到县,省略中间环节,以免出现资金滞留和挪用。二是借助外部力量,打破管办一家的运行格局。三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合基金运行模式。
4、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管理。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第三、农村教育这问题解决还要靠政府的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同时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一定要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村中领导人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村中龙头产业。要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3、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种植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3、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对农村的变化有了更深刻了解,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