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时间:2019-05-13 21: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第一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

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CPI有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以后,CPI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

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5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5月末,外汇储备是17970万亿美元,1~5月份增加了26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增幅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5个月同比多增2920亿,同比增幅在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各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25.6%,高于30年来的平均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不到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下降。

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2003~2004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只要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 二是政府管制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

5.对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银行呆坏账增加要早谋对策。首先,要注意城市隐性失业问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的企业大量外迁或倒闭,主要影响的是农民工就业,这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会凸现出来。其次,在股市大起大落之后,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过程。如果销售持续萎缩、资金持续紧张,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房价相对于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是偏高的,与股市估值过高有相似之处。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三、关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问题

专家们总体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出台要慎重,要考虑时机和力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要防止矫枉过正,要防止造成经济的萎缩和经济的急速下滑。即使是继续实行从紧的政策,也要在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

1.紧运行的环境与企业结构调整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匹配关系。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趋紧,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相对收缩等多因素“叠加”“碰头”所导致的累积效应,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自觉或被迫进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我们应当探索和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环境收紧的程度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达到逼而不死、死而不多、增量调整阔步前进、存量调整逐步推进的效果。因此对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政策调整要特别慎重。

2.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适度平衡。从紧的政策还要坚持,因为总需求是推动通胀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将通胀压得太低(比如说4.8%),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压通胀肯定会导致增长率下降。根据测算,0.4%的通胀率可以换取1%的增长。反过来说,压0.4%的通胀率,就会压低1个点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一种适度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3.政策调整短期内不能太频繁,太密集。政策调整短期内太频繁,太密集,对企业的成本和出口竞争的影响很大,就深圳情况而言,企业综合成本要上升30%,这是很难靠企业自己消化的。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做出的判断是深圳出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江苏、浙江、上海基本上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4.调整和稳定我国的出口政策是重中之重。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的出口是个位数增长,那就意味着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是我国出口制造业和宏观经济绝对不能承受的,会面临像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调整政策,稳定出口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过去有些政策调整或是调整时机不对,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或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出发,这种情况绝不能再次出现。

四、关于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在的国内通货膨胀仍然属于结构性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不能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紧缩银根来解决。也不应过多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寄托于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否则会得不偿失。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指数控制在4.8%的目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并认为全年6%~7%的物价控制目标是适合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格局并没有变,更多表现在输入性增长压力加大上。最近全球通胀可以反映和印证这一点。因此靠单个国家完全解决通胀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全球通胀的压力向我国传递,也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是简单地通过贸易进出口渠道传递的,既有心理预期的传递,也有热钱流入的因素,等等。总之,在全球经济联系特别密切,尤其是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输入型、结构性是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整个通货膨胀的动因归结为货币因素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结构性因素太明显。上半年食品起了主要的作用,下半年的因素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能源、原材料推动PPI上升,扩散到CPI,这可能成为主导的因素。所以,要客观的对待通胀率,而不能采用行政干预等不适当的方式来对付通货膨胀。

关于通胀的动因,有关专家认为,国内因素仍是最主要的,外部冲击虽有直接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动。尽管我们看到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但这和过去五年经济高速增长有极大关系。过去五年,中国现实经济增长率大致高于潜在增长

率一到两个百分点。这显然在不断积累通胀压力,一定会有一个爆发。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需求拉动——也就是说与过去五年全球的强劲增长有关。其次是成本推动。特别是要素价格在向一个合理比价回归。不过成本推动也与总需求有关。因为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会带动要素价格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粮食价格上涨也有很大的推动。第三才是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有几方面,有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政策层面,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扩张性政策的影响。当然,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对国内通胀也有向下的压力。孤立地看输入性通胀肯定不合适。因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上升有直接关系。所以,从通胀的动因来看,总需求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希望过多寄托在汇率升值上,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理论上讲,本币升值使得进口石油等产品更加便宜,可抵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这是因为:第一,抵消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需要几乎与涨价幅度相当的汇率升值,而这是做不到的。第二,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通胀是全球性的,无论货币贬值的美国,还是货币升值的欧洲,都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有专家认为,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有限,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放到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抑制作用不是很大。这两种价格都是由于供给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生产周期的影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受国际炒作的影响。并不是货币供给多少所能左右的,因此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价格的上涨。相对来说,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还有一些防火墙,还有可短期出台一些应急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和贸易干预。人民币升值是错误性的导向。因为升值预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升值对经济基本面,对进出口的价格产品的影响。人民币哪怕再升值20%~30%,对物价的作用也很有限,但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即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有专家认为,要注意平衡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只要在9%~10%,就应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毕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杀伤力太大,其黏性也比较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会对长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它对整个CPI上涨的贡献率一般都在84%~85%。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既要重视,大力抑制,又不能压得太过。和过去几个高通胀的时期比,现在8%左右,全年降到6%~7%的CPI,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再退一步,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我们实际上还有一些手段可用,如加息、保值储蓄等。

五、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随时会受到国际环境重大事件和波动的影响。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许多重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动荡以及国际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在这种形势下,有专家认为我国更应重视调整自己的出口政策,并且有效防止热钱的涌入。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外部风险: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世界金融动荡;二是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与石油有关的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三是 “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方,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因此,中国从现在起就必须做好同时应对三场危机的准备即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政策选择处于两难境地,政策力度难以把握,意见分歧前所未有。关于越南出现金融危机苗头,有专家认为,其根源是国内经济过热引起的,基本上不会引起货币、金融危机。加之现在周边国家大多数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因此越南的问题不会对周边国家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对我国的影响也不会大。但是越南出现金融危机的苗头,给我们一个信号,说明次贷危机首先在发达国家传递和扩散,引起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普遍的波动后,现在已经开始向新兴市场扩散和蔓延,表明这些新兴市场内在的经济结构有问题,以及大量热钱流入导致本币过度的升值和泡沫经济风险,都会使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经济危机。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有专家认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提出减顺差的宏观调控目标是错误的导向,不仅没有办法实现,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目前产生顺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产业竞争力提高,产能过大,投资高于消费,是基本面的因素决定的,不是出口政策补贴导致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下转第43页)(上接第37页)如果把它作为短期的宏观调控目标来实现,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来看,顺差的短期调节与国外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有关,当国内经济过热的时候,即投资及需求过旺,自然是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顺差下降,甚至会出现逆差。而国内经济紧缩的时候,则是相反,会出现较大顺差的增长。我们恰恰在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出现大幅度的顺差,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投资结构的紧缩和减顺差目标是矛盾的,是没有办法平衡的。因此,我们现在所有采取的那些调整出口的政策,对减顺差目标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

有专家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下半年可能出现很大的转折,面临多重压力,首先是世界经济外需形势可能全面恶化,美国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面临更复杂和困难的局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有可能同时出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很多国家出口下降,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说明全球经济走低。其次是如果以越南货币金融危机为先兆,整个新兴市场货币汇率面临转折,即由过去和我们一样的持续升值变为大幅贬值,如果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发生急剧贬值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出口造成更直接的打击。而这种风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今年4月份,印度的卢比对美元已经贬值了5%,泰铢已经贬值了4.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了3.2%,越南盾贬值了3%,这仅仅是一个先兆。如果美元由过去持续贬值变成升值的话,就会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介入。大量的热钱向新兴货币市场回流,就会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那个风险和打击可能会更大。

有专家认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套利正在变成越来越大的一个威胁。第一,热钱的套利造成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失;第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今天可以大量流入,明天就可以大量流出;第三,导致货币的强制发行,这对我们宏观调控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么大量的热钱流入,光考虑汇率问题,光考虑调整准备金率,没有有效的行政性的控制手段是不行的。

此外,专家们在讨论中还建议尽可能在发展当中推进改革,以解决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研究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等。

第二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着成效,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

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是健康的。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金融行业运行平稳,通货膨胀的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其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部分金融企业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数量很小,不可能从根基上动摇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最主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在保持经济快速回升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新时期,我国面临很多经济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农民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导致的购买力不足,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必须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才能释放出来;只要农村消费市场得到启动,我国就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使我国经济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我们坚信,党会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春风,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最低工资,产业化,产业升级

摘要: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着新的形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一、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010年特别是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情况和变化。这些新情况将对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工作会议明确未来的政策导向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这意味着6月初实施的针对新疆地区的资源税改革政策将推广到西部12个省份。2010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汇报。明确提出开展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将对新形势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规划的实施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国家批复的区域规划与2009年相比明显减少,区域规划处于加快推进实施阶段。目前,区域规划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政策针对性不明显。规划区域的范围不是以类型区为标准划分的,而是以行政区为标准划分的,导致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不明显,地区之间的政策大同小异。二是区域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从区域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各省市区积极要求将本行政辖区或辖区内一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加强生态保护,某种程度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冲突。三是区域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不一致,且又涉及多个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规划协调实施的难度非常大。

(三)全国部分省区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进入2010年三季度以来,许多地方为突击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限制正常的生产、生活性用电,一场强制性的限电风暴正在暗中涌动。如,河北邯郸、唐山钢企被“拉闸限电”,安平县甚至“全民

限电”,浙江温州、宁波部分区域拉闸限电。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的错误做法,并提出要认真开展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目标分解、重点工程、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四)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以温州市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调研发现,自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关停并转。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500多家企业,现在只剩下100家左右。除打火机外,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二、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第四篇: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一味求进,大局难稳;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艰巨性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剧变力、震荡力广度交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一波三折,贻害连连。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经济体,尤其是经济大国,无一脱身于危机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乃至欧盟、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的冲击力仍在扩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

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还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仍然艰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加之成本推动、输入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关键就是要统筹处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的关系。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需求结构,着力提高社会最终消费在内需中的比例。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性转变,根本上要依靠深化改革,依靠市场体制机制的保障。

第五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但是,投资终将形成产能,假如未来一段时期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外需持久不振,将从下游蔓延到中上游,从生产蔓延到投资。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进而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的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渡过难关还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实招来稳定外需,须臾不能松懈。毕竟,在财税、金融支持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至于应对贸易摩擦,有待我们拿出更强大的合力更积极的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金融和债务危机波澜起伏,军事干预北非政局将欧盟拖入困局,欧盟财政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也打乱了日美经济安全合作计划,但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

下载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模版)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2003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和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2011形势与政策题:如何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了解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以下是我的一些了解和看法:2009、2010年的经济形势全球经济运行进入了“后危......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合集]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2 学期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摘 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原因 政策建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代经济形势分析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范文

    论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内容摘要 2011年,国内经济出现经济增速同比下降但物价涨幅同比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抓住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共5篇)

    2011-11-7 11:36 最佳答案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

    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评析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