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时间:2019-05-13 21:3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第一篇: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 2009/02/25 10:21来源:YNET.com 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赵中伟

实体经济衰退正构成对金融市场的反向冲击。由于市场需求下降,近期一些大型企业盈利大幅下滑或陷入经营困境。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业绩下滑使金融市场面临的冲击由次贷业务扩展到企业债业务。企业业绩的下滑导致企业债务违约的风险上升;企业业绩下滑后,证券市场对企业价值进行重估,结果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不得不实施去杠杆化,资产价格进一步跳水;企业业绩的下滑导致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世界经济衰退加剧

美国经济自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衰退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剧。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回落,证券市场加速下跌。到今年1月为止,道指已经连续5个月下挫,跌幅共计31%,是该指数1937年底以来5个月时间内累计下跌最多的一次。道琼斯指数1月累计下跌8.84%,为其113年历史上的同月最差表现。从美国历史上看,股市1月的表现通常预示其全年走势。最近30年中,有26年道琼斯指数1月走势与全年走势吻合。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下滑将使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信贷市场的收缩和经济衰退促使投资和消费萎缩。美元汇率的走强将降低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度。民主党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新方案或成为驱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去年四季度,由于全球经济滑坡,日本的出口大幅减少,设备投资也陷入低迷不振局面,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季度大幅下滑了3.3%,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2.7%。至此,日本经济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这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近35年来最大季度跌幅。

欧元区从去年二季度已经进入负增长。欧元区金融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深。欧洲中央银行2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该行已连续降息225个基点,但欧元区内个人和企业信贷状况仍然日益紧张。商业银行出于经济前景不佳和回避风险,到去年四季度,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紧信贷。欧洲统计局报告显示,按照年率计算,去年12月欧元区工业产出下滑12%,为历史最大跌幅,超出此前预期。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虽好于发达经济体,但下滑严重。毕马威公司2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经济危机影响,俄罗斯的商业信心指数是21.2,不及上一期调查的63.2;巴西为-3.0,上期为65.3;印度为-1.6,也不及上期调查的62.9。制造企业信心指数的下降说明,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下,金砖四国的经济形势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作者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全面认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才能科学认识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科学的应对方法。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就不断出现,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使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程度有所缓和而已。

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按照流通领域中的事件,如交易所的恐慌、银行倒闭等来确定危机的开始,回避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分析原因。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看来,生产领域中的事件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周期性重复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必然崩溃的本质原因,都是生产的社会性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使生产者享受不到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资本主义市场便不可能按照资本增殖其价值的需求来扩大容量。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中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但他们更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不是不经波折的持续增长,而会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揭示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本质原因,又重视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机器大工业下诸如固定资本更新等体制、技术层面的一般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整个经济结构中某些部分对其余部分的影响,并意识到了局部或部门的危机、波动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马克思深刻阐明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要实现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涉及的两大部类平衡问题。这种平衡既包括使用价值的方面,也包括价值的方面;既有相对稳定的简单再生产分析,也有比较复杂的动态的扩大再生产分析。

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在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若不能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就无法在扩大的规模上顺利进行,就会产生大的波动和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

晚期和90年代,美国金融资本的力量日益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正是凭借于此,美国在国内事务和世界事务中的获利能力和支配地位日益提高。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弱点和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它像一柄双刃剑,在推进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使这一经济体和世界经济产生新的薄弱环节,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平衡关系变得不可持续。

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研究金融危机基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不研究体制、技术层面问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把有关国际金融危机体制、技术层面原因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可以更紧密地把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联系起来,更清楚地说明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基础作用。

虚拟资本积累对于实体资本积累的效率有着巨大影响,它在适应实体资本积累时,可以使市场交易更加方便,从而加速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但它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是不能脱离实体资本积累而单独发展的。否则,不仅不能促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工具创新,使虚拟资本的积累服务于实体资本的积累,保持社会再生产各产业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前提。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年多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只有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发展规律的结果,从中暴露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端。我国能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减到最小,得益于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势头,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受到的冲击也说明,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方法,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还将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既切实

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解决眼前的难题;又着眼长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生命活力。

第三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9月华尔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7日美国政府果断出手,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已经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美林公司被收购;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联储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接管;9月29日,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被收购......至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大幕,然后,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失业率上升,金融秩序遭到破坏,发达国家经济遭遇重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陷于动荡的风险。直到五年后的今天,这场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在美利坚和欧洲的上空,久久无法散去。

再度回首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不禁对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积极投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得不承认,这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福利”。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有被我们熟知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有消极的方面。第一,它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第二,它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三,它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第四,它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而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了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面对这场金融海啸,我国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下,在国家作出的迅速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成功的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对中国的现有国情来说,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加繁荣富强的机遇。那么,在这个充满着挑战的机遇期里,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五点:一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从人口密集型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二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进行改革开放,并不断调整结构,使之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思想。四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避免国内外的投机分子,拒绝产业泡沫,科学发展,以国家经济安全为中心。

在这个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各种打压政策,面对周边国家的示威,我们不应该慌张,不应该害怕,更不应该盲目自信,骄傲自满。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三个自信”,依据我国的现有国情制定政策,合理布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努力奋斗!

第四篇: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和走势

电子商务0802:赵建

指导教师;陈凤新

【摘要】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

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一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积极扩大进口、调整税收政策、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抑制顺差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要求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本文从历史的视角,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作出初步判断。

【关键词】 贸易顺差 走势分析 国际贸易我国贸易现状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1.1 改革效应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是输入导向的增长,是依靠投资和劳动力。但事实上,效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效益的取得源于中国的改革。

1.2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将持续。在服务业方面,中国正积极开放,比如银行业正逐步对外资开放。

1.3 教育和技术

中国对教育和技术非常重视,在过去20年当中,中国政府对教育研发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和资本,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是一个“缓慢的变量”,但这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4 城市化的开展

城市化对市场的需求来说是很重要的驱动力,对于经济的增长也是很大的驱动力。2010年我国将成世界最大贸易国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今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达到2.1万亿美元,增速在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商务部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表明,在未来几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外贸大概保持10%的增速。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根据我们的研究,外贸增速要超过10%,有可能达到12%~15%。到201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大国。”2007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走势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在高位运行,全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10.6%。下半年投资增速将会保持平稳增长的走势,贷款增速会有所放缓。2季度末到3季度,CPI依然存在一定的上行压力。但这种上行压力的持续性不强,4季度开始CPI可能有所回落,全年涨幅在3%左右。预计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不减,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仍将持续增长。对外投资迅速增加,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可能继续缩小。外汇储备还将再创新高,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将提高外汇投资效率并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将稳健偏紧。其基本特征是:在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做好总量调节的同时,注重价格型工具的应用和结构调整。2 我国贸易顺差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2.1 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2.2 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

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处于下游的出口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

2.3 出口增速回归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贸组织统计,2007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9689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11111亿美元。按照两国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从出口增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我们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在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达到顶峰,即4000亿美元左右,然后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顺差增幅也将由2005年的74%下降到2010年的10%以内。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将继续维持顺差。我国出口基数远远大于进口基数。2006年,出口总额9690亿美元,为进口总额7916亿美元的1.22倍。考虑到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各种长期因素,我国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格局短期内难于改变,我国顺差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还将继续存在。

2010年我国外贸走势总体会趋于改善,专家一致认为,出口额将逐步增长,但短时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可以预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5.1%。此外,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困扰国际贸易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外需环境的改善,无疑有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从而使我国外贸在明年有望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走势,加之今年基数较低,因此,一些机构预计明年我国外贸出口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能够取得10%以上的增速。

不过,专家也提醒,对外需和出口形势不宜过于乐观,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还存在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以及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都会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可以说,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任务也将更加艰巨。

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短期内很难再开足马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严峻的形势,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既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贸易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包括适时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结构,加快推进涉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贸易融资政策创新力度,以及进一步完善贸易便利化政策等。

然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外贸最急需解决的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即改变过去依赖低廉价格、数量扩张型的发展策略,注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带动出口,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总之,中国外贸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科学规划,继续努力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拉动出口贸易提升的新思路,《进出口经理人》,2006年10期

[2] 我国外贸顺差解决机制的问题思考,《发展》,2007年05期

[3] 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论坛》,2007年10期

[4] 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经济导刊》,2007年09期

[5] 产经资讯•视野,《重庆科技》,2007年04期

第五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金融危机

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

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CPI有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以后,CPI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

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5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5月末,外汇储备是17970万亿美元,1~5月份增加了26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亿美元,增幅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5个月同比多增2920亿,同比增幅在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各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25.6%,高于30年来的平均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不到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下降。

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叠加效应”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2003~2004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只要增长速度在8%以下,通货膨胀在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2007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2008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 二是政府管制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

5.对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银行呆坏账增加要早谋对策。首先,要注意城市隐性失业问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的企业大量外迁或倒闭,主要影响的是农民工就业,这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会凸现出来。其次,在股市大起大落之后,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过程。如果销售持续萎缩、资金持续紧张,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房价相对于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是偏高的,与股市估值过高有相似之处。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三、关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问题

专家们总体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出台要慎重,要考虑时机和力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要防止矫枉过正,要防止造成经济的萎缩和经济的急速下滑。即使是继续实行从紧的政策,也要在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

1.紧运行的环境与企业结构调整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匹配关系。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趋紧,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相对收缩等多因素“叠加”“碰头”所导致的累积效应,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自觉或被迫进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我们应当探索和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环境收紧的程度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达到逼而不死、死而不多、增量调整阔步前进、存量调整逐步推进的效果。因此对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政策调整要特别慎重。

2.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适度平衡。从紧的政策还要坚持,因为总需求是推动通胀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将通胀压得太低(比如说4.8%),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压通胀肯定会导致增长率下降。根据测算,0.4%的通胀率可以换取1%的增长。反过来说,压0.4%的通胀率,就会压低1个点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一种适度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3.政策调整短期内不能太频繁,太密集。政策调整短期内太频繁,太密集,对企业的成本和出口竞争的影响很大,就深圳情况而言,企业综合成本要上升30%,这是很难靠企业自己消化的。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做出的判断是深圳出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江苏、浙江、上海基本上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4.调整和稳定我国的出口政策是重中之重。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的出口是个位数增长,那就意味着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是我国出口制造业和宏观经济绝对不能承受的,会面临像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调整政策,稳定出口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过去有些政策调整或是调整时机不对,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或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出发,这种情况绝不能再次出现。

四、关于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在的国内通货膨胀仍然属于结构性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不能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紧缩银根来解决。也不应过多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寄托于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否则会得不偿失。专家普遍认为,今年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指数控制在4.8%的目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并认为全年6%~7%的物价控制目标是适合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格局并没有变,更多表现在输入性增长压力加大上。最近全球通胀可以反映和印证这一点。因此靠单个国家完全解决通胀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全球通胀的压力向我国传递,也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是简单地通过贸易进出口渠道传递的,既有心理预期的传递,也有热钱流入的因素,等等。总之,在全球经济联系特别密切,尤其是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输入型、结构性是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整个通货膨胀的动因归结为货币因素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结构性因素太明显。上半年食品起了主要的作用,下半年的因素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能源、原材料推动PPI上升,扩散到CPI,这可能成为主导的因素。所以,要客观的对待通胀率,而不能采用行政干预等不适当的方式来对付通货膨胀。

关于通胀的动因,有关专家认为,国内因素仍是最主要的,外部冲击虽有直接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动。尽管我们看到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但这和过去五年经济高速增长有极大关系。过去五年,中国现实经济增长率大致高于潜在增长

率一到两个百分点。这显然在不断积累通胀压力,一定会有一个爆发。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需求拉动——也就是说与过去五年全球的强劲增长有关。其次是成本推动。特别是要素价格在向一个合理比价回归。不过成本推动也与总需求有关。因为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会带动要素价格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粮食价格上涨也有很大的推动。第三才是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有几方面,有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政策层面,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扩张性政策的影响。当然,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对国内通胀也有向下的压力。孤立地看输入性通胀肯定不合适。因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上升有直接关系。所以,从通胀的动因来看,总需求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希望过多寄托在汇率升值上,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理论上讲,本币升值使得进口石油等产品更加便宜,可抵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这是因为:第一,抵消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需要几乎与涨价幅度相当的汇率升值,而这是做不到的。第二,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通胀是全球性的,无论货币贬值的美国,还是货币升值的欧洲,都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有专家认为,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有限,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放到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抑制作用不是很大。这两种价格都是由于供给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生产周期的影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受国际炒作的影响。并不是货币供给多少所能左右的,因此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价格的上涨。相对来说,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还有一些防火墙,还有可短期出台一些应急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和贸易干预。人民币升值是错误性的导向。因为升值预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升值对经济基本面,对进出口的价格产品的影响。人民币哪怕再升值20%~30%,对物价的作用也很有限,但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即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有专家认为,要注意平衡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只要在9%~10%,就应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毕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杀伤力太大,其黏性也比较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会对长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食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它对整个CPI上涨的贡献率一般都在84%~85%。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既要重视,大力抑制,又不能压得太过。和过去几个高通胀的时期比,现在8%左右,全年降到6%~7%的CPI,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再退一步,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我们实际上还有一些手段可用,如加息、保值储蓄等。

五、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随时会受到国际环境重大事件和波动的影响。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许多重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动荡以及国际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在这种形势下,有专家认为我国更应重视调整自己的出口政策,并且有效防止热钱的涌入。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外部风险: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世界金融动荡;二是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与石油有关的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三是 “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方,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因此,中国从现在起就必须做好同时应对三场危机的准备即金融危机、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更为复杂,政策选择处于两难境地,政策力度难以把握,意见分歧前所未有。关于越南出现金融危机苗头,有专家认为,其根源是国内经济过热引起的,基本上不会引起货币、金融危机。加之现在周边国家大多数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因此越南的问题不会对周边国家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对我国的影响也不会大。但是越南出现金融危机的苗头,给我们一个信号,说明次贷危机首先在发达国家传递和扩散,引起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普遍的波动后,现在已经开始向新兴市场扩散和蔓延,表明这些新兴市场内在的经济结构有问题,以及大量热钱流入导致本币过度的升值和泡沫经济风险,都会使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经济危机。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有专家认为,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提出减顺差的宏观调控目标是错误的导向,不仅没有办法实现,而且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我国目前产生顺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产业竞争力提高,产能过大,投资高于消费,是基本面的因素决定的,不是出口政策补贴导致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下转第43页)(上接第37页)如果把它作为短期的宏观调控目标来实现,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按照一般经济规律来看,顺差的短期调节与国外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有关,当国内经济过热的时候,即投资及需求过旺,自然是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顺差下降,甚至会出现逆差。而国内经济紧缩的时候,则是相反,会出现较大顺差的增长。我们恰恰在经济比较热的时候出现大幅度的顺差,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投资结构的紧缩和减顺差目标是矛盾的,是没有办法平衡的。因此,我们现在所有采取的那些调整出口的政策,对减顺差目标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

有专家分析,我国的出口形势下半年可能出现很大的转折,面临多重压力,首先是世界经济外需形势可能全面恶化,美国以及以它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危机,面临更复杂和困难的局面,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有可能同时出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很多国家出口下降,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说明全球经济走低。其次是如果以越南货币金融危机为先兆,整个新兴市场货币汇率面临转折,即由过去和我们一样的持续升值变为大幅贬值,如果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发生急剧贬值的话,就会对我们的出口造成更直接的打击。而这种风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今年4月份,印度的卢比对美元已经贬值了5%,泰铢已经贬值了4.4%,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了3.2%,越南盾贬值了3%,这仅仅是一个先兆。如果美元由过去持续贬值变成升值的话,就会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介入。大量的热钱向新兴货币市场回流,就会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那个风险和打击可能会更大。

有专家认为,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套利正在变成越来越大的一个威胁。第一,热钱的套利造成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失;第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今天可以大量流入,明天就可以大量流出;第三,导致货币的强制发行,这对我们宏观调控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么大量的热钱流入,光考虑汇率问题,光考虑调整准备金率,没有有效的行政性的控制手段是不行的。

此外,专家们在讨论中还建议尽可能在发展当中推进改革,以解决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研究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等。

下载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金融危机现状与走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

    国际金融危机与政府管理关系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这次国际研讨会把交流“各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作为一个重要主题,顺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有利于及时总结交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推荐五篇)

    读《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有感 《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主要展示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不同场合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讲稿、公开发表的文章,同时......

    什么是国际黄金,国际现货黄金走势分析

    什么是国际现货黄金?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000年前)人类就已识别了黄金。千百年来,拥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黄金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又被人们赋予怎样的功能?黄金课堂......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摘要】从08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四余年,它爆发的原因复杂难解,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深远。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引起我......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美国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快速升级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的金融危机,成为2......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措施

    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措施 2009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非常巨大,必须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针对......

    珠宝行业现状分析及走势预测5篇

    珠宝行业现状分析及走势预测中国珠宝行业现状简析 (1)、珠宝行业产品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一、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抄袭行为较为突出。珠宝首饰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设计和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