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摘要】从08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四余年,它爆发的原因复杂难解,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深远。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引起我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危机过后,中国当局通过调整政策与完善制度,力使中国摆脱金融危机的牢笼。本文着力于08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提出个人的思考与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中国影响及应对,世界经济走势预测
08金融危机的爆发来,美国的经济一路呈现滑坡趋势,有学者认为美国至少削弱了自己在未来3~5年内的世界经济地位,然而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地位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超越的。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所引发的一些列从金融行业到经济实体的蝴蝶效应,波及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降温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深层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以求得世界经济健康,快速复苏。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专家学者对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分解,有学者将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因于生产过剩,有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信用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是因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的不对称,总之,一切原因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美国在急于扩张的同时没有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
而我认为,危机的形成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忽略了群众的收入与有限消费。首先,资本主义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忽略市场原本的消费能力与限度,急于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金融衍生品为保证追求更高的资金贷款,妄想用杠杆原理以小点撬动大点,从而导致生产的极度过剩,人民的超前消费;其次,新自由主义的时兴,使得国家在自由贸易中丧失了一部分的发言权,金融市场脱于管制,导致21世纪初,虚拟经济早不再附着实体经济,而是自我孵化,自我膨胀;再者,市场上的投机者昌盛,总是想通过投机谋取更大的利益;最后,金融危机的爆发 1
更是因为美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选择产业时,将具有丰厚利润的电子高新产业锁定在国内,将人力密集型、高污染的制造业等投放在中国等发达国家,以此建造空中楼阁,以使自己在面临危机是不能做出有效调整,没法保证基础产业。
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应适当干预经济的理论,以自由发展贸易为信条,使得美国政府丧失了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能力。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由于与私有制的矛盾,必然会周而复始的产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相配合。新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想,资本主义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至此,资本的弊端在经济危机中得以严重凸显。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的出口贸易缩水
大批出口导向型中小公司倒闭破产。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主的不少发达国家,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到中国,随着西方经济泡沫,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必定大大减少,导致中国的加工企业濒临瘫痪,甚至破产。
(二)中国股市动荡,出现大幅下跌局面
2012年10月26日,华尔街日报又爆出周五全线股市大幅下挫的报道,中国股市再稍稍回暖后,又出现反复,可见在中国未能摆脱金融危机的余震。
(三)中国外汇的极度缩水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中国一直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策略,因此在长期贸易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美元,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外汇缩水严重。
(四)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的贸易摩擦
众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提起其他国家对中国商品进口的警觉性,从而引起了羊群效应。
而我认为除此原因之外,更是由于全球经济的滑坡,使得一些国家想趁机钻中国市场不规范的空隙,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以保护国内产业同时,利用罚款等谋取额外的利益以补贴本国企业。
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应该及时调整政策方针,第一,应该加大力度研发,减
弱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依赖;第二,加大对股市交易的管制,防止一些个人或国家以套汇为目的扰乱本国股市;第三,中国持有美元比重较大,金融危机后不少学者分析了其利弊,中国当局应该调整一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比例,利用提供美元贷款、进口采取美元支付等措施消耗一些美元的外汇;第四,有关于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侵犯、反补贴贸易等贸易摩擦方面,中国在与他国保持友好关系同时,应该尽快建立起有关预警机制,能够达到预防摩擦的效用,此外,还应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专人,在出现摩擦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第五,美国金融业酿成的信任危机也提醒中国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管制,切忌信用泛滥酿成大祸。
另外在探讨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些潜在的威胁,这些潜在的威胁很大可能会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自身保卫措施。比如美国,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会采取怎样的战略,来挽回眼前局势,而这些策略是否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与威胁。有学者认为美国第一步将先逐渐收回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第二步再利用回笼的资金注入一个或几个成本最低的发展中国家,等到赚取足够利润,就会实施第三步,将资本迅速抽离投资国,收回美国本土。我同意这种观点,数据显示,美国在华投资款项已经有初步回收趋势。中在现阶段应该严格规范美国投资及收资的审核程序,防止自己成为美国阴谋酝酿的战场。
三.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走向
(一)世界经济的增长缓慢,某些国家持续衰退
据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到,经济复苏再继续但势头有所减弱。在先进经济体,当前增长率过低,失业状况五大得到显著调整,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日,一度强劲的增长已放缓。相对于2012年4月的预测,将2014年先进经济体增长率有2.0%调低到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从6.0%调低到5.6%。
(二)新兴市场热度大减
亚洲作为新兴市场的最大根据地,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海外投资必然会随之减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必然会受到冲击而降低其经济收益。
(三)美国经济地位下滑,将减弱其在世界范围的发言权
短期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是长期观摩,美国的经济地位已经在逐渐下滑,世界经济环境也因为信贷紧缩、欧美地区房价下降、家庭收支不平衡等因素而变得动荡不安,美国已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应接不暇,美国当局放缓对外投资脚步、紧缩信贷等措施不足以维持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使得美国国际信誉受损,这将减弱美国在世界的控制发言权。
(四)中国有望在金融危机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最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中国当局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积极措施,抑制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在2009年3月,中国在美国遭到金融危机侵袭后,不仅没有抛售美元,反而买进美元,以致使中国成为美元的最大持有国,可见中国有实力、并勇于演好稳定器这一角色。
但是持有衰弱国外汇必然会对中国自身造成一定滞碍,中国可趁西方经济疲软之际,促进海外投资,伸出援助之手,以促进本国经济向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逐渐转型。
参考文献:
[1] 杨继业.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探析[A] .江西金融经济大学学报2010年4月,F831.59.
[2] 左安磊.后金融时代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特点趋势及对策[A]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2,F752.
[3] 甄炳禧.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A] .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问题专论 2009,F113.
[4] 赵春明.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A] .观察家札记 2012,F721.
[5] 张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A]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题.ECONOMIC FOCUS 2012.[6] 孙杰.全球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A] .“金融危机与欧洲经济”研究专题 2012,F382.
[7] 张远.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及中国的应对之策[A] .解 放军南京政治学院.[8] IMF对外关系部.新闻发布稿第12、358号.2012年9月
IMF《世界经济展望》2012年10月修正版,等等
(来自IMF官网)
第二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浅谈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9月华尔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7日美国政府果断出手,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已经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美林公司被收购;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联储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接管;9月29日,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被收购......至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大幕,然后,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失业率上升,金融秩序遭到破坏,发达国家经济遭遇重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陷于动荡的风险。直到五年后的今天,这场危机的阴影仍然笼罩在美利坚和欧洲的上空,久久无法散去。
再度回首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不禁对经济全球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积极投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11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得不承认,这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福利”。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有被我们熟知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有消极的方面。第一,它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第二,它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率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三,它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第四,它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而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了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面对这场金融海啸,我国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下,在国家作出的迅速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成功的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对中国的现有国情来说,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加繁荣富强的机遇。那么,在这个充满着挑战的机遇期里,我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五点:一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从人口密集型模式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二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入的进行改革开放,并不断调整结构,使之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思想。四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避免国内外的投机分子,拒绝产业泡沫,科学发展,以国家经济安全为中心。
在这个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各种打压政策,面对周边国家的示威,我们不应该慌张,不应该害怕,更不应该盲目自信,骄傲自满。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三个自信”,依据我国的现有国情制定政策,合理布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努力奋斗!
第三篇:审计体制改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推荐]
农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整体风险较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银行股份制公司挂牌成立,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中高端客户、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业务创新,这对于增强我们农行盈利能力,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客观上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业务风险,通过调研
我们认为还得靠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内审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对各项业务的监督,把握风险重点,多方着力,严格风险管理,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才能求得农业银行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当前蔓延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
农行内部审计现状与当前新形势下农行业务的内控与审计监督的操作模式要求的差距。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加强银行公司治理》文件第40条提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识别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问题方面,可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性:
认识并在全行上下强调审计和内部控制流程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地运用审计成果,并要求管理层及时纠正问题;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如通过向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报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评价关键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中国银监会第44次主席会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要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为增加银行价值方面的作用,尽快设立审计委员会,建立独立于各级经营管理层、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足够数量和胜任审计专业工作的人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报告路线,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与上述国际准则和银监会要求相比,农业银行审计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差距:
(一)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统一。从总体来看,农总行及大部分分支行对审计工作较为重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的配置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审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审计职能作用发挥较好。但是,在商业化经营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分支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片面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片面地以数字论英雄,重发展,轻管理;重短期效益,轻风险防范,忽视了审计等监督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时觉得成了他们发展业务的“绊脚石”。他们对审计监督采取回避甚至对抗的态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或狡辩,或“疏通”,问题暴露后又消极整改,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及审计成果利用。
(二)审计体制的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从理论上讲,审计是经营委托人对经营代理人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于经营代理人,直接受经营委托人管理才能保证其开展工作的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因而农行的审计部门只有实行垂直管理,并由总行行长直接领导(股改后直属董事会领导),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在以前的专业银行时期,农业银行的审计体制是典型的条块分割型,在县级支行及以上的管理机构普遍设置审计部门,各级审计部门直接对本级行行长负责。随着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审计体制改革也逐步推进,1987年实行二级分行对县级支行的审计派驻制,2002二级分行彻底上收了县级支行的审计职能,2003年起农总行分期分批地在部分一级分行建立审计特派办,2004年至2006年分三批上收二级分行的审计职能至一级分行,实行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审计派驻制。但是,目前农行审计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只是实现了不彻底的省级分行以下的审计部门垂直管理,在一级分行乃至二级分行审计委托人和经营代理人合二为一,审计人员又受到分支行牵制,其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农行股份份制公司挂牌后、总行完善总行审计局的建设、科学设置审计分局。上收一级分行及以下审计职能,通过整合审计特派办、审计处和审计办事处,在全行按区域设置若干个审计分局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进行改革的。
(三)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审计职能的特殊性,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西方商业银行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做过多年业务的技术专家,甚至主管过某一项业务,能够准确判断特定业务是否该做,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处理是否得法。但从总体来看,农行内审人员熟悉部分业务的多,熟悉全面业务的少;操作型的人员多,专家型的人员少;熟悉传统业务的多,熟悉新业务的少,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银行全能化、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四)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审计理念不新、审计人员素质不优、审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农行内部审计还是以经验式、手工式、现场式操作为主,导致审计覆盖面不完全、重点不突出,不少问题、风险甚至案件没有充分及时地发现和揭露,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程式化、空洞化问题较为突出。
(五)审计成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利用。在现行人事和分配体制下,一些分支机构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考核指标,实现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目标,往往会采取一些违法违规手段,虚构、扭曲财务报表、资产质量等信息。审计问题反映以后往往不能引起经营管理行的高度重视和及时纠正,审计建议难利用、难推广、难见效。从现实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经营管理行的主
管领导默许甚至授意形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审计部门讳莫如深,经营管理行“心安理得”;有一部分木已成舟,无法纠正;有一部分本可以整改,但由于审计部门缺乏督导权威性难以纠正。因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还不太理想。
(六)对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评估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害怕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介入银行审计,国务院对外部审计部门介入银行审计也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外部审计较少,内部审计检讨机制还没有形成,内审部门工作的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无从评估,内审工作质效问题、内审作用发挥问题不能及时检讨和改进。
农行股份制公司挂牌后,围绕当前业务积极推进农行内控与审计监督的操作模式的创新,以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根据中央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农行将过渡为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2006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引入外部审计和开展固定资产清理等股改前的准备工作。但是,农行股份制公司挂牌后,农行内控与审计监督的操作模式现状难以新的市场定位下的农行业务的要求,必须把新的市场定位下农行内控与审计监督的操作模式改革纳入股份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要求在审计环境、审计理念、审计体制、报告线路、审计方法、审计业务、人员素质、审计制度等各个方面大力开展审计创新。
(一)审计环境的创新。一是要提高全行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审计资源投入。二是要培养全员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事前防范经营风险,减轻审计工作负荷。三是要增强自觉接受审计的意识,由规避对抗审计、被动接受审计向主动接受审计转变。
(二)审计体制的创新。根据有关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并对内部审计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在成立董事会前,审计委员会人员组成及负责人由高级管理层确定。在成立董事会后,内部审计部门由向高级管理层负责改为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并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为了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尽快完成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由总行垂直管理的改革目标,建立总行审计部门直通车格局。提高各级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职务级别,首席审计官享受总行副行长级待遇,一级分行以下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享受同级经营行正行级待遇。审计经费预算、人 员的人事及薪酬等关系与分支行彻底脱钩,直属总行管理。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自己解决一切后勤事宜,严禁被审计单位招待审计人员,否则招待方和被招待方都必须接受严厉的处罚。从而真正形成直接对一级法人负责的相对独立的审计监控体系,实现审计机构高度的超脱性和权威性。
(三)报告线路的创新。健全审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之间层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审计委员会按季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通报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定期报告审计工作情况的同时,在每次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及时向他们报送项目审计报告。在股份制改革后,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委员会或其他主要由独立人士组成的架构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是一种稳健的做法。独立董事应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在银行管理层不出席的情况下,直接与外部审计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会谈。这有助于增强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执行董事会政策进行监督的能力,确保银行的经营策略和风险敞口符合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度。同时要注重审计成果的充分利 用,董事会应当明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主要由高级管理层负责,改变以前主要由审计部门督导问题整改的误区,提高整改效率,实现有错必纠。
(四)审计理念的创新。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围绕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树立四种新的理念。一是审计目标多元化的理念。由传统的以合规审计为主要目标向促进被审单位合规经营、控制风险、增加价值相结合,通过推广风险审计和效益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实现银行效益和股东权益、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二是审计监督系统化的理念。建立内部审计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工作协作机制,坚持审计监督与业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审监督与外部监管相结合,形成监管合力。三是审计方式现代化的理念。通过推广计算机在线审计,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实时审计与事后及事前审计的有机结合。四是审计程序规范化的理念。严格按照国际及国家内部审计准则来开展审计活 动,实行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五)审计方法的创新。目前,农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存款、信贷、汇兑、银行卡、国际业务、网上银行等主要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据集中化,以综合应用系统(abis)和信贷管理系统(cms)为主体的网络系统成为国内最为庞大且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网络,基于上述两大系统的实时在线会计监控系统和信贷在线监测系统也已全面上线。虽然农行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s)已经开发成功并试运行,但是由于软硬件投入不足及科技人才匮乏,计算机审计应用面还比较狭窄,仍然是以现场审计和手工操作为主,导致审计效率低、审计覆盖面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因而必须充实非现场审计机构和人员,大力增加审计部门电子设备投入,加快分析性软件系统开发,加强非现场审计人员培训,实现审计信息系统与业务运行及监控制系统的联网,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实时化、经常化、全面化。同时,在每个审计项目实施前,都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主要的风险点,并结合其他部门检查资料和现有的审计资料来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单位、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效率性。
(六)审计业务的创新。目前农行内部审计的主要项目有经营指标真实性审计、信贷资产专项审计、行长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等审计项目,主要局限于合规审计范畴。今后应当努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探索风险审计和效益审计,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风险审计与内控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对经营机构和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相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把效益审计与经营指标完成真实性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在保证合规经营的同时,实现控制风险和增加价值等多重目标。
(七)人才观念的创新。适应现代商业银行治理要求的审计人员,应当是既熟悉业务知识又熟悉经营管理、既熟悉传统审计方法又擅长计算机操作、既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准入门槛,实行资格认证,考试、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实行强制培训和终身培训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拓宽审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交流渠道,每年审计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的交流量不低于5%。同时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高端人才。
(八)审计制度的创新。要健全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充分发挥内审部门作用的同时,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牵头,积极引入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农行审计工作。除了财务会计报告审计等项目外,还要开展对农行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审计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由董事会对内审部门人员进行奖惩,对在防范风险与案件和开展增值审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应查未查、应报未报、应处未处而形成风险、损失和案件的,对审计人员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从而实现对审计监督人员的再审计监督,促进农行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达到防范风险,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四篇: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全面认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才能科学认识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科学的应对方法。
一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就不断出现,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使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程度有所缓和而已。
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按照流通领域中的事件,如交易所的恐慌、银行倒闭等来确定危机的开始,回避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分析原因。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看来,生产领域中的事件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周期性重复的危机和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必然崩溃的本质原因,都是生产的社会性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使生产者享受不到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资本主义市场便不可能按照资本增殖其价值的需求来扩大容量。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社会中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但他们更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不是不经波折的持续增长,而会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揭示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本质原因,又重视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机器大工业下诸如固定资本更新等体制、技术层面的一般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整个经济结构中某些部分对其余部分的影响,并意识到了局部或部门的危机、波动对于整个经济的影响。马克思深刻阐明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要实现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涉及的两大部类平衡问题。这种平衡既包括使用价值的方面,也包括价值的方面;既有相对稳定的简单再生产分析,也有比较复杂的动态的扩大再生产分析。
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在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间若不能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就无法在扩大的规模上顺利进行,就会产生大的波动和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
晚期和90年代,美国金融资本的力量日益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正是凭借于此,美国在国内事务和世界事务中的获利能力和支配地位日益提高。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弱点和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它像一柄双刃剑,在推进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使这一经济体和世界经济产生新的薄弱环节,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平衡关系变得不可持续。
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研究金融危机基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不研究体制、技术层面问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把有关国际金融危机体制、技术层面原因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可以更紧密地把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联系起来,更清楚地说明实体经济对于虚拟经济的基础作用。
虚拟资本积累对于实体资本积累的效率有着巨大影响,它在适应实体资本积累时,可以使市场交易更加方便,从而加速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但它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是不能脱离实体资本积累而单独发展的。否则,不仅不能促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工具创新,使虚拟资本的积累服务于实体资本的积累,保持社会再生产各产业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前提。
三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年多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只有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发展规律的结果,从中暴露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端。我国能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减到最小,得益于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势头,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受到的冲击也说明,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方法,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复苏还将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既切实
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解决眼前的难题;又着眼长远,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生命活力。
第五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季度GDP增速从1季度的6.1%及2季度的7.9%进一步加速至
8.9%,全年GDP增速保8已无太多悬念。
回顾2009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在外需疲弱不振、消费作用仍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投资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投资的高增长成为我国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导的投资贡献了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7.7%之中的7.3个百分点。
而推动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已先后下达了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政府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2009年1-11月我国新增信贷投放9.21万亿,超过2007年和2008年的新增信贷投放之和),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综合而言,2009年经济的企稳回升,政策刺激性的反弹起到主要作用,其持续性成为一大问题。那么,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会如何?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幅会高于2009年,估计为9-9.5%,但增长后劲不足,呈现“倒V”型的走势。至于经济政策方面,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但是我们认为保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调整,以避免明年经济过热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
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
2010年,相关投资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使相关项目投资显著增加,促进投资增长。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中,2010年还有将近6000亿元的中央政府财政投资,将带动另一轮的全社会投资。其次,钢铁、石化、轻工、装备制造和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新能源发展规划等先后出台和实施,将对相关产业投资起到刺激作用。再次,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等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
2.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
2009年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一年,而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2009年1-11月,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4.7%。为确保经济刺激计划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供给,我们预计2010年信贷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即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贴现融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扩张,全年信贷总量增长虽会趋缓,但仍保持高位。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3.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
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非国有经济投资加快表明企业投资信心在恢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投资信心恢复突出表现在房地产投资上,2009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投资增长速度平均每月加快1.6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仍有待观察。首先,明年出口虽然会出现反弹,但力度不大,我们估计有5-10%的增幅,这不足以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新一轮大的投资;其次,2009 年1-11 月,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53%,但开发投资仅为17.8%,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严重。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
2010年中国外需将轻微改善,2010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5%-10%,进口增长10%左右。外贸对GDP的影响也将由负转正,预计出口将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分月度数据看,考虑到季节性和基数的因素,2010年各月的进出口增长率将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状况,但波动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外贸形势的持续回暖有赖于全球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步伐,2010年的外贸总额难以达到2008年的水平,外贸仍将处在低水平复苏的状态。
1.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
据IMF的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向好,其11月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1%后,2010年将增长3.1%。报告预计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2010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0.3%、0.9%和1.7%。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复苏的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能面临刺激政策作用效果边际递减以及高失业率的威胁。并且,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整失衡的全球经济模式和体系需要时间。因此,尽管明年我国的出口会出现一定的增长,但与过去的高速增长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全球经济没有新的发展动力之前,我国出口的增长仍是低水平恢复性的增长,2010年的出口总额很难回到2008年的高峰水平。
2.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贸易政策的调整方面,我国针对出口增速放缓而采取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很小,我们认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只是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产品的需求。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如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基本上使中国的轮胎难以进入美国市场、欧盟继续对中国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人民币汇率方面,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我国的汇率基本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制度。由于美元的持续走软贬值,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如欧元)则出现贬值的情形,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抗议,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但我们认为,政府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将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升值的时间和力度取决于外贸复苏的状况。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我国出口的现状,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升值在下半年的可能性较大,但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预计不会超过5%。
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
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当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今后几年中国城市化将会进一步加快,将带动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这将促进部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2.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
2010年,消费刺激政策将持续,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等,并且,2010年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将继续深化。在初次分配上,明年政府将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上,有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完善个税制度等。同时,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均高于2008年;国民经济逐步回暖,消费信心逐步增强;以及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因素也有利于促进消费。
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1.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裕,2010年我国的M2 增速为18%-20%,M1的增速为17%左右。2.银行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将会从今年异乎寻常的高位上有所减缓,从而使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将收缩至5-7万亿元;3.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0年
上半年实施更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可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
4.首次加息在明年年中前不会出现,下半年基准利率可能上调25个基点左右,但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先于加息。5.通胀温和可控,2010年我国CPI增速在3%左右,但资产价格上涨将成为调控重点。
五、财政收支矛盾仍突出,赤字保持较高水平
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明确了以保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支出仍保持着重要地位,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支出压力不会有明显的缓解,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可能将重点从促进投资转移至扩大消费上。而财政收入方面,在2009年的低基数、宏观经济环境好转的正面影响下,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可能有所回升,但受减收政策因素持续至2010年、消费税改革增量调整(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效应的减弱、非税收收入增幅趋稳的作用下,幅度不会太高。
总体来看,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赤字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仍可能维持在9500亿左右,占GDP比重为2.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