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城市规划和建筑文化认知项目的安排表
重庆城市规划和建筑文化认知项目的安排表
10月到11月:
在网上进行对重庆市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和掌握。
之后,寻找对重庆市城市规划的调查方法,并对此进行掌握和熟悉。
在11月初,我们大家将进行讨论和总结出以上工作的成果。
11月到12月:
主要就是对关于剖析重庆市城市规划的文献进行了解。
在网上和图书馆里,不断地进行零次分析、一次分析、二次分析等等。大量的收集数据,大量的收集资料。为我们实地考察解决问题。
在12月初,我们将进行讨论和总结上述工作。
12月到2月:
我们将去一次重庆,对重庆市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此次的目的是分别对道路、地形、给水排水、和现代建筑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此期间,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典型调查。通过这三个步骤来完成本次的考察任务。
之后,我们将对在重庆市的以上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并在12月中旬,我们将积极地准备中期答辩。
3月到4月:
本月的工作繁重,主要是完成重庆市的建筑文化认知的任务。
首先,我们是对关于重庆市建筑文化文献的收集与分析。
之后,我们将在再次的去重庆市进行实地考察,主要是了解和认识重庆建筑文化。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普通调查。
通过以上的工作安排,我们在4月中旬左右,将对以上的工作进行总结。4月中旬到5月:
我们将对以上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再结合论文的格式和方式,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之下,成功的完成本次调查的论文。之后,我们项目将圆满的解题。
第二篇:建筑项目认知实习
建筑项目认知实习报告
在实习周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正在施工的校实验中心,并逐一为我们讲解了各种建筑结构、楼梯种类、保温层构造的方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实际的观察认知,了解了多种施工问题和材料结构等问题。
一.砖混结构
1.简介: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
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水泥、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砖混结构建筑迅速兴起。高强度砖和砂浆的应用,推动了高层砖承重建筑的发展。19世纪末叶美国芝加哥建成16层的砖承重墙大楼。1958年瑞士用600号多孔砖建造19层塔式公寓,墙厚仅为380毫米。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用来砌筑墙体的砌块材料的生产。砌块材料有砖、普通混凝土砌块、轻混凝土砌块等。当前,粘土砖仍是砌筑墙体的一种基本材料。2.建筑特点
框架结构住宅的承重结构是梁、板、柱,而砖混结构的住宅承重结构是楼板和墙体。
在牢固性上,理论上说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砖混结构,所以砖混结构在做建筑设计时,楼高不能超过6层,而框架结构可以做到几十层。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国家规定了建筑物要达到的抗震等级,无论是砖混还是框架,都要达到这个等级,而开发商即使用框架结构盖房子,也不会为了提高建筑坚固程度而增加投资,只要满足抗震等级就可以了。
在隔音效果上来说,砖混住宅的隔音效果是中等的,框架结构的隔音效果取决于隔断材料的选择,一些高级的隔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好,而普通的隔断材料,如水泥空心板之类的,隔音效果很差。
如果你要进行室内空间的改造,框架结构因为多数墙体不承重,所以改造起来比较简单,敲掉墙体就可以了,而砖混结构中很多墙体是承重结构,不允许拆除的,你只能在少数非承重墙体上做文章。区别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一个简单方法是看原始结构图,通常墙体厚度在240mm的墙体是承重的,120mm或者更薄的墙体是非承重的,但有时为了和梁或者承重墙齐平,非承重墙也会做到240mm的厚度。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
1.简介: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用钢筋和混凝土制成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及掺和材料、外加剂等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能力可以由四种途径得到: ①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附作用力,也称胶结力。②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
③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④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
2.特点
优点
1、就地取材。
2、耐久性、耐火性好(与钢结构比较)。
3、整体性好。
4、可模性好。
5、比钢结构节约钢材。
缺点
1、自重大。
2、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易裂。
3、费工、费模板周期长。
4、施工受季节影响。
5、补强修复困难。钢筋混凝土最主要当然与其材料:也就是钢筋和混凝土有关,其中钢筋的抗拉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重要。另外,施工之中还和天气的温度湿度等有关,因为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凝结速度。
三.钢结构
1.简介:钢结构是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钢结构今后应研究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其屈服点强度;此外要轧制新品种的型钢,例如H型钢(又称宽翼缘型钢)和T形钢以及压型钢板等以适应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需要。
另外还有无热桥轻钢结构体系,建筑本身是不节能的,本技术用巧妙的特种连接件解决了建筑的冷热桥问题;小桁架结构使电缆和上下水管道从墙里穿越,施工装修都方便;无比节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以冷弯薄壁型钢建7层住宅的建筑体系。
2.特点
抗震性:低层别墅的屋面大都为坡屋面,因此屋面结构基本上采用的是由冷弯型钢构件做成的三角型屋架体系,轻钢构件在封完结构性板材及石膏板之后,形成了非常坚固的“板肋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有着更强的抗震及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适用于抗震烈度为8度以上的地区。
抗风性:型钢结构建筑重量轻、强度高、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建筑物自重仅是砖混结构的五分之一,可抵抗每秒70米的飓风,使生命财产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耐久性:轻钢结构住宅结构全部采用冷弯薄壁钢构件体系组成,钢骨采用超级防腐高强冷轧镀锌板制造,有效避免钢板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锈蚀的影响,增加了轻钢构件的使用寿命。结构寿命可达100年。保温性:采用的保温隔热材料以玻纤棉为主,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用以外墙的保温板,有效的避免墙体的“冷桥”现象,达到了更好的保温效果。100mm左右厚的R15保温棉热阻值可相当于1m厚的砖墙。隔音性:隔音效果是评估住宅的一个重要指标,轻钢体系安装的窗均采用中空玻璃,隔音效果好,隔音达40分贝以上;由轻钢龙骨、保温材料石膏板组成的墙体,其隔音效果可高达60分贝。健康性:干作业施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房屋钢结构材料可100%回收,其他配套材料也可大部分回收,符合当前环保意识;所有材料为绿色建材,满足生态环境要求,有利于健康。?
舒适性:轻钢墙体采用高效节能体系,具有呼吸功能,可调节室内空气干湿度;屋顶具有通风功能,可以使屋内部上空形成流动的空气间,保证屋顶内部的通风及散热需求。dd
快捷:全部干作业施工,不受环境季节影响。一栋3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只需5个工人30个工作日可以完成从地基到装修的全过程。
环保:材料可100%回收,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
节能:全部采用高效节能墙体,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好,可达到50%的节能标准。
经过一周的认知实习,结合实地认知。充分了解了各种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施工方法,特别感谢老师这几天的教导。只有实习才能感受一个真实工作的需要,才能确定你是喜欢做研究还是喜欢去单位工作,选择考研还是工作就有实际的经验依据;
2、只有实习才能辨别你对于一个工作是虚拟的幻想还是真实的喜欢,便于帮助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也可以在几个实习体验之后选择相对比较喜欢的职业岗位;
3、只有实习才能模拟体会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其他人对于你做人做事的要求,才能培养基础的人情世故,才能得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行为矫正;
4、只有实习才能知道知识的用处与知识的缺乏,才能在学校选课、课程听讲与理解方面有了新的角度,学习的觉悟性会有相当的提高;
5、只有实习才能发展初具规模的校园以外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对于帮助你懂得社会知识、接触社会机会包括职业机会提供的帮助非同小可;
6、只有实习才能让你对于老师、同学提供的知识与其他书面的知识有了辨别与辩证的能力,才有了质疑的底气,也可能有了形成自己主见的依据,甚至直接帮助你比其他不实习的同学更快成熟。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对我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凡。我相信这次实习肯定会成为人生的宝贵回忆之一。
第三篇:青岛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论文题目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作者姓名
韩天成 3110105130
指导教师
陈秋晓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
所在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
2014年9月23日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摘要】
【关键字】
一、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伴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整合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的变化,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专家学者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观察视角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交通、经济、景观、居住、人文等多方面的要素入手,形成了各种学派。从大的尺度来讲,从城市群,城镇体系,到市域、镇域,各个层级的结构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从小的尺度来讲,街区、景观廊道、风景名胜区的珠联玉缀组成了一座城市的城市意象或者印象。青岛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因此笔者依据青岛的走访调研成果,希望从规划者、居住者、观光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的脉络中,从几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留下的珍贵规划图文中,从真实的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一个个街区的走访中,整理属于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变历程以及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难忘印象。
二、青岛城市地理环境优势与历史沿革特色 2.1区位与环境
青岛又被称为琴岛,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域陆地总面积约为11067平方千米,统辖海域面积为13800平方千米。山东省是青岛市的第一腹地,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其广阔的腹地和天然良港的地形地势,以及今天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国家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到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定位的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龙头,青岛由此获得了数不胜数的美誉。
图一:青岛市区位图与市域城镇体系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早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绝世在7次考察了中国之后,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后来德国人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作了重新的区域分析和城市选址方面的论证工作,最终决定派兵强占胶州湾,才有了近代青岛建市的开端。
在1897年正式入侵前夕,德国政府有专门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注明海河工程专家佛郎求斯对胶州湾重点调查。其详细调查了包括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放射、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虽然这些工作在当时是为了德国争霸远东,但是地理要素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从区域着眼,由宏观到微观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论证之后的决策,客观上决定了此后青岛的命运,而且对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地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日益丰富,从遥感影像、卫星云图到大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城市规划论证与实践工具,此处不做赘述。2.2气候与生态、经济与人文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这种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先决要素,更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的先天条件。文革之前的青岛建设在经济上举世瞩目,在环境生态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上也是有所专长。在近代青岛的经济产业与人文教育大事件中,我们看到:青岛啤酒闻名全国,近代全国的名人纷纷来到青岛购置别墅,民国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建成,还有沈鸿烈时期第一个中国人自己为青岛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青岛市实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以及后来青岛在城乡环境的整体性上一系列改革措施。
从青岛市早期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气候决定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而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等资源在人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下创造出了发展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形成了青岛特殊的人文精神。3.3历史沿革
那么今天青岛的城市意象,城市经济现状、城市人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这其中城市空间形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自1891年建制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发展至今天国际化大都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四次质的飞越。
首先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战结束后,日本殖民者依据原德国的城市规划,让青岛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当然我们要意识到青岛市的建市其实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部分。
再者是1931年~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想去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
第三阶段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都市创造了前提。
第四阶段是2008至今,青岛不仅成功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分会场的角色,而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之后,被定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在2013年成为了中国的新一线城市之后,青岛也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高潮。
三、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 3.1城市性质与空间形态形成
3.1.1带状城市特征明显(1891年~1988年)
青岛是一个处在铁路尽端的城市,早期的青岛就是将铁路直接建设到码头,由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形成。1900年德国人制定城市规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是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在拥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区位的同时,青岛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1910年扩大规划滞后,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青岛市一直到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1988年都具备了这样带状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
产业与功能布局方面,胶州湾东岸凭借交通优势,平坦的用地,为各类产业用地的布局创造条件;而青岛南部海滨地区则由于曲折蜿蜒、风景优美的海岸线,绮丽多变的山体景观,形成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两者结合构成了青岛“南宿北工”的“L”型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性质也从贸易港口城市,或者说侵略者的殖民基地,演变成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
图二:1915年青岛市区地图
3.1.2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1989年~2002年)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胶州湾台式的大青岛结构出行,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的形成以老师去、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此后,中心城区实现了有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转变。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3.1.3从“∠”型扩展向“Ω”型扩展
在一定历史时期下,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任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
因此,青岛新一轮规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首先是城市西进,完成青岛、黄岛、红岛形成“三岛一湾”布局,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海滨海交通大道,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其次是北扩,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区域绿化和生态网络的形成,形成“一湾两翼三极”的城市发展构想。“一湾”指环胶州湾城市圈,“两翼”指以前海景区、崂山景区、仰口-鳌山卫-田横岛度假区构成的东部旅游岸线为东翼,以薛家岛旅游渡假区、琅琊台风景区等构成的西部海滨旅游度假区。“三极”是城阳-即墨-莱西发展极、胶州-平度发展极、黄岛-胶南发展极。此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也成为新时期青岛发展的一个重要口号。
图四: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青岛的城市性质也被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图五:青岛市市域范围与景观结构规划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3.2 基于城市建设现状与产业分析的青岛核心区功能布局解读
当我们的目光回到中心城区,这里是积淀了青岛100余年历史人文的核心城区。也是商业、地产、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旅游等支柱产业集聚的区域,是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人口密集达到了213万人。那么该区域的现状是怎样的功能划分,以突出核心区的优势呢?它又是如何辐射周边这么大的环湾城市群呢?
从上图青岛市市域范围图示可以了解到,青岛的核心区域包括了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以及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各自的一部分。也正是上图中景观结构图中的这个绿色圆圈范围。即一个城市综合主中心,三个城市综合副中心。通过环湾公路、铁路,两座胶州湾大桥的联系,将整个城市群从这个核心区点轴式地串联了起来,这个半径在40-50Km之间。同时,海洋经济的强力势头,综合旅游业的持续走好,以及房地产行业、教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让这个核心更加富有活力,令人憧憬。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指示了很好的规划方向,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支撑。
四、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意象思考
青岛市重要的城市规划遗产不仅仅是德国与日本两国在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文,也包括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首先是德占时期青岛的政治、经济核心区——馆陶街-中山路-总督府-亨利王子饭店一线。按1900年的城市规划,在观海山南麓的坡地,设置了青岛区中心广场,它的中轴线北端坐落着租借地最高行政中心——总督府。广场四角开场,南面有一条200余米的大道直抵青岛湾,至海边扩大为一半圆小广场,其上竖立着首任总督叶世克纪念塔(现塔已拆)。广场以南的纪念塔为轴线起点,至总督府后面的观海山丁,以1927年胶澳商埠局修建的观海台结束。同时还有胶澳法院、德华银行、胶澳警察局办公楼,胶澳邮政局,皇家青岛观象台,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西北边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区域性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图六:英国领事馆
图七:总督府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八:近代青岛历史建筑分布
图九:基督教堂
再者是八大关-小鱼山-滨海步行道建筑与景观旅游区。八大关景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等建筑都是备受游人喜爱的建筑。置身于八大关,犹如徜徉在欧洲风情小城的街道上,匠心独运的建筑,地形的高差,道路的迂回设计,林荫道的舒适宜人,也成为了婚纱摄影者的天堂。即使我们心中知道这是有心堆砌的建筑文化氛围,但我们也被这种异域的文化风情所打动。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旅游规划师最渴望看到的吧。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九:花石楼与八大关景区模型
当然,除此之外,最令人们向往的还是青岛的海水浴场了。夏季时节可谓是人山人海。
如果说以上两条线路是青岛历史人文的景观写照,代表着青岛原本的城市意象与标签,那么今天奥帆中心的帆船与商业氛围,五四广场的历史雕塑,黄岛沙滩的优质景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就构成了属于青岛的新时期城市意象。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五、结语
从宏观角度,我们认知了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学习了一座滨海城市的规划精髓。我们的足迹印在青岛的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街头小巷里,这些建筑、街道和树木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成长足迹。城市空间形态正是由这大小的港口,悠长的铁路,耸立的建筑,别致的街道和大量的市政设施,由点成线,由线织网,网实成面一步一步形成的。
当然,在一些方面青岛市还有待提高。比如地铁建设较为迟缓,在未来城市圈的形成之后交通问题明显;在万达广场同类的许多繁华地带,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在文革后期遗留的环境问题也时刻在向青岛提出新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规划学科日益完善,科技力量逐渐强大的局面之下,变的更加完善和美丽。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可持续发展小词典
【2】工业区规划 陈友华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
【3】华益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 【4】刘云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
对外经贸大学
2006 【5】时匡 张应鹏 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1999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6】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四篇: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名: *** 学号: *********** 年级: ****级 专业: 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 ***、** 时间: 2015年9月6日
目录
前言篇............................................................................................................................1 行程篇............................................................................................................................1 杭州篇............................................................................................................................2
一、BRT..................................................................................................................2
二、钱江新城........................................................................................................2
三、西湖................................................................................................................4 苏州篇............................................................................................................................5
一、乌镇................................................................................................................5
二、苏州博物馆....................................................................................................6
三、拙政园............................................................................................................7
四、苏州古城保护................................................................................................8 上海篇............................................................................................................................9
一、虹桥................................................................................................................9
二、人民广场......................................................................................................10
三、外滩与陆家嘴..............................................................................................11
四、历史街区保护..............................................................................................12 感悟篇..........................................................................................................................13
前言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来到南华城市规划专业已是三年,对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5年9月6日至9月20日为期两周的城市认知实习给了我们一个走进大城市的机会。在王志远老师、糜毅老师的带领下,采用讲解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杭州、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古城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行程篇
9月6日衡阳:从学校出发。
7-10日杭州:西溪湿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钱江新城、西湖和浙大的紫金港校区。
11日乌镇: 到达江南水乡乌镇。
12-14日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博物馆、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苏州新区。
15-19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田子坊、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万国建筑博览和外滩绿地、陆家嘴浦东新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同济等大学(18日自由活动)、上海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日 衡阳: 返回学校。
杭州篇
一、BRT
如今,杭州拥有4条快速公交线,4条快速公交区间线,6条快速公交支线,杭州真正跨入了快速公交的时代。
优点:专用车道、智能调度、站台售票、水平登降、大开门车辆使其营运速度远超普通公交。站台采用封闭式扶栏隔离,既能遮风挡雨,又与城市和道路景观相协调。杭州城市结构一主三副六组团,主城与组团、副城距离均在30公里以内,通过快速公交方式基本可以满足1小时通勤圈要求,能够形成“同城效应”。
缺点:站台上的屏蔽门过小,司机停车不便。占用车道,浪费了道路资源。BRT需要独立站台,占用地面,无法与普通公交对接,与地铁对接又没有意义。BRT注定是孤独的路线,无法融入公交网络。
BRT站台 BRT专用车道
二、钱江新城
杭州以主城为中心,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快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布局。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向以钱塘江为中轴的“钱塘江时代”,城市格局也将实现由“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重大转变。
城市空间布局 钱江新城功能布局
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 向江形成中轴线, 两侧建设杭州大剧院和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新城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 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 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钱江新城坐落在江面宽阔的钱塘江畔,新城也因此修建的开放、大气、豪迈。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等要与钱塘江相呼应。
以下两个方面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1、城市空间应该重视非均质性和多样性的研究, 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加强商业区界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研究。低密度和大间距容易造成街道界面的断裂, 可能不利于人气的聚集和宜人空间的塑造。
2、整体建筑的轮廓线应该综合西湖方向和钱塘江两个方向考虑, 应形成大气、优美、生动的中央商务区的城市印象;重视建筑的色彩、形态、材质的研究和运用, 避免统一与钢和玻璃的简单表皮之下, 要鼓励多元化和多样性,催生时代精品。
三、西湖
欲 淡 把 妆 西 浓 湖 抹 比 总 西 相 子 宜
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其发展始终围绕着西湖进行,杭州城和西湖相辅相依,百姓生活与西湖密不可分,城湖关系的密切程度远非中国其他城市所及。当代杭州城的发展,也大体承袭着古人的思路。杭州与西湖共同营建了一个理想的山水城市,将历史、景观与现代和谐地融于一体,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法则:既尊重自然山水格局的本来面目,在改造建设西湖自然山水的同时,注入建设者特定的人文理念,使之成为自然与文化相结合,具有本民族本地区典型特色,适宜人们休闲、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保护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自然景观资源必须坚持 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详细规划的控制之下,通过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来促进合理开发,通过开发来增进有效保护,实现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山水城市”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城市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苏州篇
一、乌镇
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西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有着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河道纵横,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二、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他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将传统艺术升华,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
② 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③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④ 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四、苏州古城保护
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大城市之一。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城至今,2500多年,城址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保护古城风貌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两个保持、一个保护、两个继承与发扬”,即:①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②保持路、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③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④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⑤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苏州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主要在四个方面:①苏州古城水系的整理;②路河并行双棋盘格局的调整;③道路格局的控制;④建筑高度的控制。
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苏州是国内比较重视古城部分保护的城市。苏州建设发展的概念规划是“一体两翼”的模式,即古城居中,苏州工业园区(早年是和新加坡合作的工业园区,现在看看,基本都在朝住宅区转化了)、苏州高新技术区分列东西。这个两翼的做法,比较好的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尽管这些年已经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高层建筑,但是古城的空间还是变得非常拥挤,楼群已经淹到了宝塔们的脖子口,苏州文化在空中的脉络也正在消失。好多历史中苏州的精华,因为城市的扩张和改造,现在已完全面目全非了。古城的保护和持续是城市建设必须要做的,否则断了香火,城就不城了。等将来失去了再来补救,那时悔之晚矣,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上海篇
一、虹桥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推动周边区域城市功能的发展,形成枢纽都市区。为了未来更好地承接全球总部经济空间的转移,对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功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宁区编制完成了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产业、功能、形态一体化规划。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告诉我们规划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局限于当前的现状,要能预测到未来的发展状况,未雨绸缪。目光不能短小,但也不能好高骛远。高架林立,纵横交错,看着我就晕了,不熟悉的感觉要迷路啊。
二、人民广场
上海市人民广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区, 是上海市的十大新景观之一, 上海市又一重要的旅游景点。这一区域内集中了市府大厦、人民公园、博物馆、大剧院、市民广场、地铁出入口, 以及由香港名店街、迪美购物中心构成的地下商业中心。
从人民广场的规划总图可以发现,这一区域似一绿肺,使上海拥挤的城市空间在这一地段得以舒缓, 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开合有序、疏密有致。人民广场有着高品位的文化建筑设施上海市政大厦、上海博物馆以及上海大剧院。
人民广场设计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这里,商业文化,市民文化以及高雅文化各得其所,并融为一体,构成海派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定氛围。处于地下的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以其宽松舒适的购物环境及颇具特色的地下空间吸引了大量游客。而草坪、花坛、广场鸽、音乐喷泉等一些 休闲娱乐设施则产生了壮大的市民文化。与之相对应的博物馆、大剧院则给人们带来了高雅的文化享受。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使不同层次的市民产生了精神认同感和参与的欲望。因此为广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来源。人民广场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中轴线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馆,整个广场及环境由轴线展开。人民广场的市政配套设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长600米、宽32米的花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风貌依然。在大道两侧,辟出了5.5米宽的绿化隔离岛和6.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上彩色的人行道。武胜路上为原来的八个公交线路建造了起迄站点,勾勒出一个弧线型的“月亮岛”。
三、外滩与陆家嘴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景观,它东起中山一路,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面的江滩,长提,以及绿化带乃至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富有个性,街廓天际线渐趋起伏,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现在外滩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基本风格不变。
陆家嘴金融中心与浦西外滩隔岸相望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地名之一。是目前我国内地规模最大、资本最密集的CBD。有着美丽的天际线,夜景非常好看。这得益于城市规划的功劳,对天际线的严格控制。不过高楼大 厦,站在楼下很是压抑。各种玻璃,光污染严重。
四、历史街区保护
去了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田子坊和上海新天地,发现都大同小异,挂着古街的噱头,卖着吃的喝的纪念品什么的。现在的古街太过于商业化、利益化,空气中充满了铜臭味,少了历史文化气息。
古街应该是具有悠久文化形态的有机体,古街的“形”无疑是她的街道结构和布局、建筑样式和体量;古街的“态”则是居住生活在这个空间里面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是构成古街文化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因为有了这些人,才有了古城的魂。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古街区原住民大量外迁,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古街的文化构成。古街保护不仅仅是“形”的问题,也不是恢复几座古建筑,造几座石桥,修几段古城墙就能够解决的,古街保护更为重要的她的“态”。如果只从“形”上落实,最后保护下来的也只是“文化遗迹”,至多也就是一处“旅游景点”,要保护古街,还是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保护,也即从活着的构成古街文化的动态人文入手,保护的不应仅仅是“城”,而应该是这构成这座古街风貌的文化。
感悟篇
这场不一样的“旅行”,让我看到了文明有理的杭州,“车让行人”震撼了我,值得学习。西湖美景名副其实啊,如诗如画,只有好的规划才能留下如此好的美景。大隐隐于市,苏州的园林让人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远离闹市喧嚣,让我留在这里静静。苏州古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建保护的典范啊。浮华上海,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华灯璀璨的外滩,人声鼎沸的街道,不愧为大都市啊。
通过这两周的参观实习,我对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城市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要对布局、环境、交通等方面规划设计,还要对古建筑进行规划保护修复城区旧房改造。古建旧房这都是人们的财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记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去啦。我们规划的时候不能忽略了精神上的东西,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拓了视野,天外有天,城外有城,原来外面还有那么多美丽的城市。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掌握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将来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将来有一天能把自己的家乡也规划一番,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大城市!
第五篇: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xx老师、xx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树木和水面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树木和水给人宁静之感,更能让人思考生命与和平的寓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征集方案中,获得第二名的英国david chipperfielc设计的方案中个地面部分全是有树木和水面构成,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地下的主体部分中。
在整个纪念区中,从大部分的游览者身上看,纪念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纪念和震撼效果。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过于夸大建筑的体量和过于明显的彰显纪念意义反而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忽视感与回避感。
三、传统居住游憩空间
1.园林——拙政园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隅,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5.2公顷。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以及南部由住宅改建后的园林博物馆。园林布局以水为主,环以林木,西部由一曲形水池以及依水而建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构成。东部布局则以平冈草地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视野相对开阔。
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18亩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厅堂楼榭。原来供园主享乐生活用的建筑物,如远香堂、玉兰堂、香洲、小沧浪、等,集中分布在园南靠近住宅一侧,是住宅的延伸。园北部则山池树木并重,以建筑辅之。远香堂是中部的活动中心,回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
总结之,拙政园有以下几个特点:
a、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山大多采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皱瘦漏透。水以曲见长,灵石点缀。尽可能多的采用曲线,与西方园林的规整严谨大大不同。进门用一黄石假山抑景,以求豁然开朗之感;回廊曲折,采用对景,以求步移景异;众多建筑在窗户上采用框景、漏景、增加径深与光影的变化。
b、绿树荷香、色调天成。植物众多,自成一景,采用植物四季的颜色变化增加了丰富性。
c、庭院错落、疏朗有致。采用多种建筑形式,厅、堂、桥、亭、台、楼、阁、榭,置于水体、植物掩映之中,自然分割,相映成趣。
d、文者仁心、妙手成章。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园中主人附庸风雅之地,匾额、楹联、石刻、题字都是文化与智慧的表现。
2.甘熙故居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甘熙故居包括南京城南的南捕厅15、17、19号以及大板巷42、46号,是南京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这篇古建筑群有四条明显的中轴线形成四组多进穿堂式建筑,各组建筑间有备弄与腰门相连,同时所有后门均与后花园相通,充分体现主人居家理念,并表现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个建筑严格遵守儒家的封建等级观念,典型的表现是窄小而高墙耸立的备弄,它既有防火功能,同时也是供下人通行的通道。坐南朝北的朝向也是取商家风水的吉祥寓意。
住宅中有很多细节表现了传统民居的科学与智慧,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例如,大厅对面墙上的小孔可以在夏天架竹竿搭芦席乘凉;室内有隐蔽的水井在夏天纳凉,保存瓜果蔬菜;跑马楼的天井通透,又可收集雨水;屋外墙角留白处栽一株芭蕉,即填补了色彩,又有了“雨打芭蕉”的妙处。
笔者认为,甘熙故居经过好好的打造是有可能成为南京的“第二个夫子庙”的。但是,又有保护与开发缺乏合理性,公共配套设施不够,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断层,使其成为一个淹没在庸庸市井中的“城中村”。
3.忠王府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忠王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是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旧址。它接近拙政园,紧邻苏州博物馆,由苏博的出口可以直接进入王府,衔接自然。基本格局保持中、东、西三路。可以看出,王府在开间布局、色彩运用上比普通民居要更上一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次,王府的院墙要比民居高几许,回廊也构造的横平竖直,体现了王府的尊严与霸气。但是,夹在开发完善的拙政园和设计细致的苏博之间,忠王府无疑成了一个附庸,处境及其尴尬。没有力度的开发与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多扇关闭的大门成了它的软肋。
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它的利用潜力。比如,拙政园的主题花卉节、园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梦回童年、民俗博物馆等等,这也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途径之一。另外,这些建筑内的配套公共设施也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无障碍通道的布局。
四、老城新貌与创意产业
1.上海新天地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以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它是国际知名的旧房改造项目,以“传统与现代结合”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老建筑。现在,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休闲聚会场所,并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
石库门是老上海的特色。当年设计者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了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居民。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现在新天地建筑的外观还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为现代都市人度身定做,成为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原先的一户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
新天地为何如此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a.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
新天地的定位分为三个阶段:综合性 历史旅游景点 国际交流聚会地点
b.选址----以高档住宅支撑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紧邻淮海南路,处于“市中心的中心”。而淮海路是上海高档消费的成熟商业区。其目标群体是上海小资一族、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以及中外游客,这与上海淮海路的消费群体实况相吻合。而且新天地是太平桥地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与新天地一湖之隔就是高档物业“翠湖天地”,具有足够购买力。
c.模式----管理者与经营者分离
新天地只租不卖,管理与经营分离,这样的模式与国际mall 运营模式同步,也被国内大部分专家认可。
d.盈利----以房地产来带动
表面上看来,上海新天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但实际并非如此计算。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翠湖天地可以说一分钱广告都没有投,现在还有xx 多人在排队买第二期,且平均房价业是最高的。(同理,当初投资方是以公益性质的人工湖以及绿地为代价从政府拿到了太平桥地区的52公顷土地。看似这片公共绿地浪费在市中心地段浪费了不少资金,但是对由此而房价上涨的翠湖天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买卖。因此,这对房地产的开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在垂涎上海新天地的火爆。但是克隆上海新天地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不是将其原样搬过去就会成功。上海新天地的原版只能在上海,别的城市的“新天地”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时尚也是具有厚度的。
2、南京191
2时间:7月1日地点:南京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特征的南京长江路文化街的新亮点,是南京人精彩的“******”。
1912平面图
在空间和功能组织方面,l形广场以4个广场作为功能组团。西南端主要用于相对比较高档的餐饮和休闲。东北端的太平广场则主用用于酒吧业,把在传统观念里比较嘈杂的酒吧置于环境较隐蔽的总统府北侧,避免和长江路的文化气息起冲突,这样的布局也起到分流的作用。
17幢建筑,其中5幢是原有的民国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在建筑外观上,大多数新建筑中,毫无修饰与浮华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尽量做到简约无粉饰,尊重当时的风格。街面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为1:1.5,适合漫步其中没有压迫感,临街建筑界面有所进退,绿色小品以及台阶、灯杆等都在统一中求变化。
当初规划1912时是有争议的。按照最初的规划,这一片地区都纳入总统府内,做成展馆的形式。但最后还是把它作为“总统府”的一个配套设施,总统府通过院墙的通透式窗户与1912相互融合。在这个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商那里,1912的目标被表达成了“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将“南京1912”打造成一个“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尽管都是用于商业用途,我们可以看出1912对商家的定位和要求还是很严格的,避免和总统府的民国气息相去甚远。
可以说,1912是对新天地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不同。1912的消费人群还是市民为主,在白天的人气远不如晚上。这与两个城市的性质是相关的,南京相对保守,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新天地这块时尚地标更易达到它的预定目标。
3、建国中路八号桥
时间:7月6日地点:上海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10号,临近淮海中路商圈,交通方便。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
八号桥是由1~9号9座楼组成,它保留了老厂房原有斑驳的砖墙、管道和地面等工业特征,并且注入了新的元素。每栋楼内部分割成一件件小的工作空间,供不同租户入驻,保证其私密性,同时又预留出会议室等共享空间,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每座建筑都有天桥相连,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现代感,整体风格延续,合理通畅。现在,8号桥已经成为了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服装设计单位,还举办众多的时尚派对、艺术展、商业交流等。
八号桥对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除了拆掉新建外,还是有另外的利用方法的。旧物利用,节约了成本,又体现了工业与创意的所在。但是,需要主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与其区位有关,而且对建筑内排水、消防、通风等也有要求。
4、田子坊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田子坊位于上海泰康路,仅420 米。它原先的建筑形态是典型江南乡村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建筑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在上海工业转型时,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成为旧厂房改造成的“国际艺术家工厂”,被称为上海的视觉创意的硅谷,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其都市工业楼宇被称为“上海的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