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有幸读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动不已。此卷在《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为“绢本,纵9寸6分,横2丈5尺4寸5分,画题相间,分14段”,“子居仿宋无名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14帧画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题行书,第5段另作补空题识,共有御题15段,钤御印34方,“鉴藏宝玺
8玺俱全”,实为清宫镇殿之宝。谁能料到,此宝自民国11年(1922年)7月13日遗佚,历时70余载,历经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统虽仅执政3年,但他久居清宫,对清代搜罗入宫的艺术珍品却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钟爱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视,深知其价值,亲自钤上“宣统御览之宝”。嗣清朝覆亡,溥仪为叛国成立伪满洲国,“于宣统十四年(民国11年)7月3日”(原偷运单记录的年月),将清宫中最有价值的宋元明版书籍200余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余件偷运出宫,移至长春,或变卖或赏赐,大多遗落民间,散失殆尽。时人称之为“东北货”,由商民等辗转运至平津沪一带贩卖。当时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为了“收回俾国有文物得以保存”,特将溥仪偷窃的文物清单,於民国35年12月,编辑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广为传布,《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被辑录到第23页。此手卷落人民间,正值战乱,物主深怕以此招至祸殃,将其密封瓷罐深埋地下,直至暴日倾覆才掘地取出。但因其在地下多年受潮破损,特别是卷之首、尾霉烂不堪,拿到市场廉价出售。适逢时任湖社画会理事、精於书画鉴别的惠均先生慧眼识宝,付资购藏,至1951年重新裱装时,忍痛舍弃画卷迎首和跋尾,并亲自题包首签“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文革十年”中,惠均老先生为此国宝的安全,多次转移,深储秘藏,历尽艰险,才使其得以永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战线从各个方面拨乱反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象文物局成立了以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进行鉴定。鉴定组一致认定,此卷即为《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的原件,以“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只限于当时待归还的私人藏品”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京1—039,并以佳作被选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3页~第15页。历代皇宫对书画的收藏,可以说清代最为丰富,乾隆皇帝缘何以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如此厚爱,御题15段,钤印32方。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乾隆皇帝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艺术家,他通诗文,精鉴别,诸练画史,游戏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技,深晓沈士充艺术技能和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明代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绘画方面出现了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等等。由于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手法创新,既把明代绘画推上中国书画艺术历史的重要阶段,又导引出清代的新安派、岭南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流派。流派间的相互对峙,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清代乃至清代以后的书画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纷繁昌盛的时期。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人,画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善于学习,博采众长,郡人能画者皆师之,刻意求精,画技深邃,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名噪于时,但其传世作品确是极少。据现今查考,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寒塘渔艇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松林草堂图》卷和《万壑千岩图》卷尔耳。其二是乾隆皇帝深知,自五代十国至两宋元朝近500年问、中国书画承袭唐朝余脉,走上成熟发展的时期,涌现了许多宗师巨匠。然因朝代更替,战争频仍,兵燹人毁,传世佳作难觅。沈士充是明代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尝为董其昌代笔,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特别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书画界名人点评,实际此卷即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怎不令这位嗜画如命的乾隆皇帝所倾倒。为此,乾隆皇帝观览此画劳神费力,题诗补空、钤章,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帧仿李成“寒林图”。李成,生于五代(919年),卒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年间,字咸熙。系出长安,唐之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遂为营丘人。他出身贵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山水师关仝,所画山水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而笔势颖脱,墨法精绝,称山水者,以为古今第一。特别是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发展,不但表现出山川气象形势的变化,还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创造了“寒林”的形象。李成的绘画北宋时代民间流传的就很少,一是因他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他的孙子李宥作了大官后,大量收购乃祖的遗作。现存许多署款或定名为李成的《寒林图》。大都为后人仿作,惟《读碑窠石图》为真迹,现为日本收藏。沈士充临摩的这幅“寒林图”,空旷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几株老树纠结盘曲,枝枯叶散,好像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通过画家对整个环境的刻画和外在形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赵宦光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融合篆书、草书笔法,创草篆体,著书颇丰,《寒山帚谈》、《说文长笺》等。他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图后,长跋赞颂:“山本林泉,畴不心赏,亦不免有夺之之恨。迹在市朝,神游八极,谷候花县,不能无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众美,一匹轻绡,千岩竞秀。昔关仝作尽,笔逾简,气逾壮,景弥小而意兴弥深。及门之徒李营丘,营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蓝,且入元矣。谷侯其十袭藏之。丙辰初夏,寒山赵宦光题。钤印有二:赵宦光印、凡夫氏。”乾隆皇帝御览了沈士充的画和赵宦光的跋,以兴奋的心情作七言律诗一首:“营邱真迹石渠藏,缩本临来翰墨香;茈*有声还泛籁,槎枒无色为经霜;诗情树杪神含淡,秋意吴中目满凉;几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属宦光。右仿李成寒林,钤御印一方:征观。”并钤:“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第二帧仿黄公望“秋山图”。黄公望元朝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平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改姓黄。其父90始得子,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等。幼聪敏,应神童科,通晓经、史、音律,能作散曲,工书法,多才多艺。中年做中台察院椽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50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上师董源,巨然,兼荆浩、关仝、李成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画入逸品,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并为之冠首。此秋山图描绘的是辽阔的秋江侧岸的群峰景色,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重峰叠岭,坡陀沙渚,高松层崖,起伏变化无穷。山石用董、巨披麻皴法,山顶作礬石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结构繁密而笔法简练,气势雄浑。特别是在山麓松间,隐约中有茅屋数座,使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观赏他丰富的笔墨所表现出的山川形貌,感受到大自然的意态,而且可以窥见画家所传达出的主观意境。与沈士充同时代的画家邹迪光就以画山水力追宋、元古人,在大米、小米及黄、倪间吸取营养而著名,一树一石,刻意求佳,秀逸出群,脱尽时格。但邹氏看了沈士充仿黄公望“秋山图”,仍然敬佩不已,为其跋语:“绘事至胜国而有神有韵,乃大痴神具而韵最远,得此中三昧,非可以寻常笔墨论者。未学后进,于皮毛面目求之,只优孟寿陵耳。不佞每与宋明之赵文度两君论及,深叹此老之难学。若子居此幅,有神与韵,不独皮毛面目间矣。梁溪邹迪光,钤印有二:彦吉氏,石语斋。”乾隆皇帝御览批阅:“春山几度吴中省,秋山每放塞外领;春于南而秋于北,化工位置机权秉。南岂元秋,北讵弗春,宜时即景,各得其神。是幅惨淡学公望,崇山峻岭都入状;不能同处乃能同,在简以该气以王。疏林之下,茅屋可探,问余契意,曰北匪南。右仿黄公望秋山,钤御印比德、朗润。”嘉庆皇帝览后补钤“嘉庆御览之宝”。第三帧仿郭忠恕“没骨山图”。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生于五代,早慧,7岁诵诗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951~953年),中召为中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宋太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为人不羁,玩世疾俗,纵酒肆言,遭际坎坷,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决杖后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途经临邑(今山东临沂)时死去。能文章,工书法,善绘画,在发展我国界画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山水树石亦皆入妙。古籍记载:“安陆郡守求其画,莫能得,因此缣属所馆寺僧,时俟其饮酣请之,乃令浓为墨法,悉以泼渍其上,亟携就涧水涤之,徐以笔随其浓淡为山水之势。”可惜郭忠恕的绘画作品世为罕见,至清乾隆时期,仅一件《雪弄江行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残画可资研究,宋徽宗赵佶题为“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清乾隆也在其上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无人牵;江行应识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沈土充仿郭忠恕“没骨山图”,与古籍所载郭忠恕为安陆郡守所绘山水极似,随山水树木之势,设彩着墨,更显风华秀润,如临其间。书法家陆岑观后,题跋:“昔人品绘事,僧繇居上,然一无流传人间者。子居此图,谓抚其遗意,览之风华秀润,神彩奕奕,扑人眉睫间,良可宝也。想子居胸中富丘壑固尔尔,惟得谷侯使君赏鉴,益珍矣。陆岑,钤印一方:陆岑之印。”乾隆皇帝通晓中国绘画历史,对陆岑的评论当然心领神会,欣然命笔诗日:“忠恕曾传没骨山,棱棱却自矗孱颜;陆岑谓抚僧繇法,考订应知得实艰。右仿郭忠恕没骨山。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溥仪览后补钤“宣统御览之宝”。第四帧仿倪瓒“树石图”。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锡人,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来往。元末社会动荡,去田庐,散家资,而得福,浪游五湖,寄居寺观,故有“倪迂”之称。喜写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萧散简远,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很受人们喜爱,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元倪画判断雅俗。此幅“树石图”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了两段式章法,中下方一简约草亭兀立,连接上下方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因故陆应阳观后题曰:“子居是作,定仿云林点缀耶。神采奇秀,恐元镇先生未能过此。谷侯故善赏鉴,何俟不佞丰干,但展卷忘倦耳。七十叟陆应阳书。钤印二:伯生氏、陆应阳印。“乾隆皇帝览后也题五言律诗一直:“一亭枕江皋,对岸绕峰翠;峰旁却空阔,极目驰天际;懒瓒胜人处,是幅得其意。右仿倪瓒树石。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五帧仿董源“春山图”。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升元初即奉命写山水,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人们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风格。此“春山图”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峦绝壁,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山麓林间,草榭掩映,雅者对坐,咸有生意。董源曾绘过一幅《龙袖骄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题为《龙宿郊民图》,所绘内容为山岗圆深,草木丰茂,杂树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张灯于树,连舟歌舞,似描写节日嬉娱情景。乾隆御览沈士充仿董源“春山图”时,恰逢清宫又收得《龙袖骄民图》,真可谓是龙颜大悦,因而乘兴题诗又作跋:“春山如佳人,秀涩而含冶;妙处难形容,北苑其工者;欲吐犹未吐,淑气峰顶惹;旋鸣旋弗鸣,泉声涧脚泻;溪亭乔树下,对坐客闲雅;疑是裴与王,从游深趣写;董迹子居摹,契要无少假;独缺名流题,斯复因何也。右仿董源春山。钤御印一方:征观”。乾隆御识行书作跋:“人多云北苑工画江南山,独米元章谓其峰峦皆得天真,枝干咸有生意,推许极至。近得其龙宿郊民图,高格信莫与京子居摹此,亦曾问津于彼否耶。御题补空,钤宝二:乾、隆。”第六帧仿李公麟“松石图”。李公麟,生于1049年,卒于1106年,字怕时,号龙眠居上,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官至朝奉郎。能属文,工绘画,《宣和画谱》赞,能“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其鞍马逾韩干,佛像过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可谓绘画全才。特别是在线描上极具工力,把过去仅只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尤大。此幅松石图,远景为悬崖峭壁耸过云天,气势磅礴,近景为古松挺立,孤傲不羁,中景为桥湍溪,奇松巨石,苍劲矫健,构图奇特,布局合理,笔格遭劲,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勾勒山石,略有皴斫,技巧娴熟如一气呵成。与沈士充同时代的书画名家陆万言观此图后倍加赞誉:“绝壁过云开锦绣,孤松隔水奏笙篁。此帧酷肖诗意,至吸龙眠灵气,又当在笔墨外矣。陆万言题,钤印二方:陆万言印、君策。”乾隆赋诗一首:“杜家诗意李家法,沈氏兼为陆氏拈;云开锦色壁特立,松奏簧声水沉潜;此情此景不可说,至香宜向参华岩。右仿李公麟松石,钤御印二方:比德、朗润。”第七帧仿王蒙“烟峦霜树图”。王蒙,生于1308年,卒于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浙江湖州)人,赵盂頫外孙,强记力学,曾做过闲散小官。元朝未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兴起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北)。明朝建立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受累被捕,死于狱中。他善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绘画从赵孟頫韵中来,以泛滥唐宋各家,自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被列入“元季四大家”,倪瓒称赞他“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元代以后,他的山水画被奉为范本,广为传模,影响至今不绝。沈士充所仿“烟峦霜树图”,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潭水、茅亭、水谢、草舍,构图繁复,笔法灵活生动,设色鲜艳明快,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反映了画家王蒙当时弃官避世隐居的思想。所以,即便是当时官居太仆寺少卿、书法绘画时与董其昌方驾的李日华,见此幅沈士充仿王蒙“烟峦霜树图”亦只得赞不绝口:“烟峦含姿,霜树堆锦,每天高气清,放杖铜墨诸山之下,与天目双径间,辄有此物色。豪锋墨彩,亦恍见黄鹤老樵面目,奇作也。竹懒李日华,钤印二方:君实、李日华印。”乾隆皇帝览后,亦赞日:“霜落万峰苍,泉飞一谷凉;烟容聚还散,林色绿兼黄;旅客愁云栈,幽人做草堂;眼前劳逸境,所托自商量。右仿王蒙烟峦霜树,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八帧仿米友仁“云山图”。米友仁,生于1086年,卒于1165年,字元晖,小字虎儿,晚自称懒拙老人,米芾之长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在中国画史上,米芾父子称“大米”,“小米”,盖子承父业,创造了“米家山水”新画法,因“大米”(米芾)画迹早已不存,“小米”(米友仁)自居官显贵后,其画甚自秘重,不肯与人,传世虽亦稀贵,但清宫有藏,收录石渠宝笈。沈士充所仿此幅“云山图”不像传统的水墨山水那样以勾皴来表现树石山峰,而是以笔饱蘸水墨,横落纸面,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的模糊效果,使用“米点皴”、“落茄皴”表现烟云迷漫、雨雾溟濛的江南山水,丰富了中国山水的形式和表现力,扩大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范围,寓丰富于单纯之中,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与沈士充同时名人章台鼎观后赞曰:“润州陈氏有小米画,余尝一见之。董太史亦为余作小幅,极淋漓之致。此独萧闲简远,其一种清润之气,殆复过之。章台鼎题,钤印二:章台鼎印、吉父。”乾隆皇帝读沈士充仿“云山图”赞曰:“宿雨初收,晓烟欲泮;小米游戏,石渠清玩;士充仿为,尽其神变;董家真本,岂伊经见;墨气淋漓。山容汗漫,抚之手湿,迟之景换;夺目移情,熟能为赞。右仿米友仁云山,钤御印一方:征观。”第九帧仿郭熙“关山行旅图”。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86年)奉诏进入宫廷画院,初为“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他学画初无师承,自学成材,后来见到李成的画,临摩学习,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把中国山水画创作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推向更加真实细腻表现大自然微妙变化的境地。郭熙还是山水画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美术史重要文献,对后代山水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沈士充所仿的此幅“关山行旅图”,高山雄起,回溪断崖,岩岫巉绝,长松虬枝,驿道艰险,一队行旅,跨越溪涧长桥,沿两山间峡谷,匆匆赶路。透过峡谷,隐约间显现出一关城,旗杆高立,雄旗飘扬,一派生机景象。与一沈士充同时代的名人,文征明曾孙。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为此图题长跋:“余家世有笔砚缘,至今群从中能吮毫和墨者,尚不下十余人。独余材质钝,百无一解。惟是山栖有年,烟云丘壑之态,颇能领略一二。展卷而见有得泉石之神者,以为真能尽画之变者也。黄叶连斜,西风古道,恍然如身在此图中。不知为诗中景,景中人,又无论古法云何矣。壬子初夏,文震孟题,钤印二:文起之印、竺坞生。”乾隆皇帝览后题诗:“架空栈道萦纡,问路行人迤逦:试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尽矣。右仿郭熙关山行旅。钤御印两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帧仿赵孟頫“青山红树图”,赵孟頫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11世孙。14岁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出仕元朝,累官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溢号敏。他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造诣均深,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对明、清两代都有极大的影响。此幅“青山红树图”近景湖岸树木,远景彼岸沙渚群山,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水草、沙渚则精描细点,后又以青、赭、红、绿等多色调加以渲染,整个画面结构颇富节奏感,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风格古雅俊秀,近景、中景和远景,布局合理,意境清旷深远,表现出文人画秀逸的笔墨风韵。当时名人李应征跋曰:“余山水趣颇不乏,所居多水少山,每恨不得兼。迩偶寄临水,曾于深秋从青山放船至禹林,与渚莎岸草,便娟映带,秋色在在逐人,真令应接不暇。今观此图,恍然如昔游也。李应征题,钤印二方:自远父,李应征印。”乾隆皇帝览后赞日:“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御印二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一帧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巨然,僧,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北宋时期仍在活动,江宁(今南京)人。他师承董源,工画山水,风格比董源雄秀奇逸。此幅“夏山欲雨图”峰峦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矗立,飞瀑直泻,烟岚、深谷、云林,中藏大寺,行人急归。山下坂垅、柴关、茅店,烟林掩映,自近及远,盘礴而上,好一幅山雨欲来的夏山景象。沈士充的恩师宋懋晋看到此幅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大加称赞沈士充画技高超,胜出己门:“子居14帧,大都出入营丘中立大年小米子久松雪元镇笔法。子居虽出余门,而自能直造古人,即欲寻其为蓝水,不可得矣。宋懋晋题,钤印二方:宋懋晋、明之父。”乾隆皇帝题诗日:“夏山本如滴,欲雨滴犹含;渐吐高低霭,难分朝暮岚;日韬字迥暗,风奏谷空*;游客寻归路,高僧闭静庵;画惟巨然契,诗是许浑谙;合撰得神处,讵宁气韵堪。右仿巨然夏山欲雨。钤御印一方:征观。”第十二帧仿赵令穰“水村图”。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活动于神宗至哲宗时代(1067~1100年),官至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喜弄笔墨,尤善丹青,山水多作小景,于平凡景象中发现不平凡景色,开阔了山水画的审美视野,对中国山水画做出新的贡献。此幅“水村图”,一改赵令穰多以京(汴京)洛(洛阳)一带平原地区为背影的构图,近景为坡坂,茅屋、汀渚、小桥,垂柳桃花繁茂,越过宽阔的湖面,遥岸山峦迷蒙,为江南水乡景色。沈士充的老师赵左观后跋曰:“庚戌秋,余过盐官署中,见乔明府讼庭如水,幽然有少文之怀,曾许写卧游长卷,未就,而子居已为作桃源图,山川委蛇,草木华畅。又为仿宋元诸家14册,种种皆得其致,时流易趋,古意难学,子居何咄咄逼人也。辛亥春仲,赵左题,钤印二方:赵左之印、文度氏。”乾隆皇帝观览了此幅“水村图”以后,因想起宋朝之人曾戏笑赵令穰不能出远门,作画必为京洛平原景色,每创作出一幅新画,就笑谈他“此必朝陵一番回矣”。而此“水村图”实为南方水乡景色,于是乾隆赋长诗赞曰:“东风融融万汇受,先得者谁桃与柳;试云谁又属先知,请看水材溪畔有;彼白屋下宁无人,俯仰天地韶光新;或命巾车或棹舟,向荣与物同欣欣;分明一段江南意,却忆其间度巡辔;偶然因沈以见赵,何云不离京洛地。右仿赵令穰水村。钤御印一方:比德。”第十三帧仿许道宁“小寒林图”。许道宁,河北河间人,一说长安人,活动于北宋初期。原卖药为生,以画画招揽生意,后成名。所长者三:一林木,二平远,三野水皆选其妙,相国张文懿歌赠:“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此幅“小寒林图”,近景绘树四株,奇古婀娜,枝叶萧疏,平远峦峰数座,一带湖水相隔,行笔简易,风度益著。时与董其昌同名的陈继儒观后作跋:“子居深心画学,自五代宋元皆掇其精华,即马夏子昭辈,比吐弃之。此14幅,为乔谷侯作于官署,过庭谓徇知是一合,信哉,吴门有石田翁,今吾松有子居矣。陈继儒题,钤印二方:眉、公。”乾隆览后跋曰:“四柯古木撑寒枝,半存半落叶参差;一川寒水带岸侧,远山那畔如修眉;不教飞鸦乱绕树,为嫌聒噪非所宜;春风秋月亦无意,秦颠汉踬付不知;设问古人寻姓氏,东用夏绮夫何疑。右仿许道宁小寒林,钤御印一方:乾隆辰翰”。第十四帧仿范宽“雪景图”。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当在世。他的山水画,初学李成,后深入到终南山、太华山一带的深山里,坐卧其间,对自然山水进行细心观察体会,终于创造了自己的风貌,成为独立一家,为天下所重,尤其是雪山的形象,是他的创造。此幅“雪景图”,天际阴霾,白雪皑皑,雪山飞瀑)冰梁挂柱,千岩万壑,深谷云林,中藏城垣。万物萧疏,山路上一队行旅匆匆,好一派北方山川雪景的壮丽浩莽景象。明代画坛巨擘董其昌观此图后提笔作跋:“沈子居为谷侯明府,作桃源图工绝。余谓盐官种花满县,何事问桃源哉。子居又仿宋元各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迩来画手,大自不易。明府成卧理,又堪卧游,只欠米家海天落照一幅,余当勉为明府倚玉也。董其昌题,钤印三方:元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遗憾的是,董其昌此跋连同赵宦光篆书引首“沈子居仿十四名家彩笔”,因手卷埋藏地下霉烂舍弃,今不得见,文字内容,石渠宝笈尚好记录在案。最为万幸的是,乾隆皇帝为作跋语仍在:“佳作集一卷,卧游资公堂;由来乔明府,颇亦效龚黄、右仿范宽雪景,癸已新正月下浣,御题。钤御印三方:征观、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沈士充款识。“庚戌仲冬,仿宋元诸家笔意,写小景凡十有四,沈士充,钤印二方:子居、沈士充印。”也完好无损,可说是不伤大局。此幅明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己为众多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和收藏家看好。
第二篇:读《家》有感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鸣凤还有许多的丫鬟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失去他们美妙的人生。这样的家还温馨、美好吗?《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家还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松江一中原高一(6)班第三篇: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是什么?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马致远《秋思》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点盏灯在这黄昏的屋里,为夜就要来临。让满室温柔的光芒,迎我到它宽大的怀里。厨房飘来一阵阵的饭香,还有那悦耳的歌唱。炉火映上母亲的脸,回眸时如明灯的光。让我拥抱这些光芒,像拥抱我的世界,尽管是那么耀眼,只有家抚慰我心。” 这是一首听后让人觉得温暖的歌,这种温暖来源于家。家,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心灵停泊港。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十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他们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平静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这样的家,还是家吗?面对这样的家庭,是妥协?还是挣扎? 初读巴金先生的这部小说,我为这样一个大家族里的腐败而愤恨,为一代新潮思想的崛起而心潮澎湃,当然,也感慨小说最后不知是喜是悲的结局。《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高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是高家的长房子孙,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在高家他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弟弟的面前,他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觉新虽然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他又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的迫害。他的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性格却害了当时的二位女性。一个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梅芬,一个是老太爷替他选择的妻子——瑞钰。梅芬为他郁郁而死,瑞钰最终难产而死。虽然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井井有条。但是在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是失败的,因此他宁愿自己痛苦,也要让自己的弟弟们快乐。他渴望新生活,但是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重担。其实,我觉得觉新的痛苦来自于他的“孝与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感,才驱使他不得不听老太爷的话,娶了瑞钰。同时把高家的一切都打理好。但我是同情他的,他是封建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与冲突,就毁灭了他与梅的婚姻,又因为愚昧的封建迷信,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就因为陈姨太的“血光之灾”之说,便要把瑞钰这个产妇迁出公馆,封建迷信最终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觉新也终于明白了,夺走他妻子的生命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一生最爱的两位女子永远地离开了,仅剩的抱负也泯灭了,他的青春与幸福渐渐消逝在这个冷酷的黑暗社会中。读毕此书,我为他的悲惨经历而痛心。因为他的责任感,更因为整个社会的腐朽,使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勇于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对整个社会呐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会改变。更甚者,不会使那两位女性受到伤害。觉新是巴金独特描述的一个人物,利用觉新作为被整个封建制度伤害的“缩影”,呼吁人们,不要迷信腐朽,勇于反抗,在五四新思潮的带领下,要做一位不受伦理纲常迫害的新人类,主张相信科学,相信科学才是社会进步的条件。而觉新,则是这个腐败社会的牺牲者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胆、有知识的新青年的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他是当时社会里典型的叛逆者。他大胆地冲破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观念。他大胆地爱上了婢女鸣凤,并不顾一切地和鸣凤在一起。虽然后来鸣凤惨死,但是觉慧的爱却是鸣凤得到的唯一的爱。他离开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撒反对军阀的传单;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他是当时社会的一位反抗军阀的青年,并把实际付诸行动。他反对大哥的逆来顺受,看不惯大哥觉新怯懦的表现。他更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但却也救不了大嫂瑞钰的生命,改变不了大哥觉新的命运。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到最后愤然离家出走。可是在他离家之前,大哥觉新也给了他盘缠。由此看来他大哥也支持他的做法,因为觉新并不希望他的弟弟跟他同一个命运。觉慧大胆地呐喊,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族,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的反抗还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他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人们提了一个警,告诉他们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婚姻以及爱情。他是唯一一个能走出高家的人,是一个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他反对封建腐朽的门第观念。他恨家中的老太爷,因为老太爷的顽固,大哥觉新痛着,累着;二哥觉民也深陷其中,唯有他敢在老太爷面前因不满而冲撞他。我了解到觉慧的想法,并且我也支持他的做法。但不足的是,盲目地反抗使他失去了爱情。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我应该向觉慧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现实生活存在着许多不完美,小说里的世界亦是如此。天长地久的爱情人人都想要,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人们也只能去寻求“曾经拥有”的安慰了。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见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便要高老太爷将丫头鸣凤嫁给他。鸣凤知道自己要嫁给冯乐山做小,但她爱着觉慧,不同意嫁给冯老头。在周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鸣凤希望她深爱的觉慧可以救她,实现他以前的承诺,给自己幸福。她来到觉慧兄弟的寝室,好不容易等到了只有觉慧一个人在房间的机会,得到的却是“鸣凤,你没看见我这样忙”的责怪。鸣凤死前,想到的是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记忆的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再有就是她将要身殉的爱。她记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誓言:“我向你赌咒,我决不去跟别人。”对她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觉慧了,但觉慧那样冷淡地对待她,甚至觉得鸣凤还没有自己的工作重要,真让人心酸,更让鸣凤心痛。结果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唯一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暂的幸福。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应该放弃他。”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天性里,或许女人总是感性大于理性,在爱情里奋不顾身。也许鸣凤的命运是悲哀的,但是她那份对爱情的忠诚,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当然,故事并非全然为悲剧,还是有让人值得欣慰的地方的。高老太爷的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摆宴唱戏,大为庆祝,冯乐山又为觉民说媒,高老爷一口应承,遭到觉民与琴的反对。觉新左右为难,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将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祖父大发脾气。在这紧急过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与家庭斗争,结果觉民下了决心,高老太爷也没办法。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太爷偷偷摸摸的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旗号借债,过着荒淫无耻到的生活,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太先请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婚约,觉民的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他是属于比较幸福的人。由于他上过学堂,思维比较前进。觉民能与志趣相投的琴交往。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同时,琴也不顾大家长的反对,敢于积极为自己争取求学的机会。另外,他、三弟、琴及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同办报,宣扬自由平等的精神。虽然,他也被祖父安排另一门亲事,但是他并没有像觉新那样,任由祖父摆布。反之,在三弟的"教唆"之下,觉民敢于反抗,向祖父说不,离家出走。我想,在那个环境中,他能这样着实不易,至少,他在精神上早已胜过了他的哥哥。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朝大地洒下银白色的光,它永远都不知道人间的悲欢离合,缺装出一副阴晴圆缺的脸。当一个兴盛的大家庭逐步走向败落,谁也没想到当初的繁荣会落到最终的支离破碎。故事的最后三弟觉慧感到不能在这个吃人的家中呆下去了。他要做一个旧有家庭的叛逆,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
悲哀,但他知道是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结果,三弟还是远走高飞了,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是啊,悲剧故事总是催人泪下,但是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第四篇: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九年六班马宇鸿
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在巴金先生的笔下,《家》俨然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缩影,它控拆着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及传统道德。
小说中描写的高家是一个典型中国旧式大家庭: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家长专制的家庭制度以及一整套陈旧迂腐的道德规范,高老太爷高居在这大家庭之上,以自己的意愿来支配着高家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下,便滋生了反抗的萌芽,觉慧反对这封建制度,他大胆与丫头鸣凤恋爱,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公然揭穿捉鬼的丑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尽力反抗着这吃人的礼教,最后,他眼见一人的力量太渺小,毅然决然地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虽然这次出走的目标并不明确,但他却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
在结构上《家》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与鸣凤的恋爱及觉新与瑞珏和梅芬的感情纠纷为主线,展示了高公馆由衰败到灭亡的全过程,本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但其围绕主要线索展开,使得故事有条不紊,波澜起伏,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如鸣凤生前的痛苦,内心的怨愤独白,瑞珏与梅芬谈心时的无限追悔与怜爱,都深刻地抓住了人物 1
当时复杂多变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为了散发人物悲苦气愤的情绪,巴金常常通过他的人物或直接以热情的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觉慧是叛逆者的典型,他是“五·四”之后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是封建大家庭中的第一个叛逆者,是从封建阶级阵营里分化出来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很大胆,具有叛逆精神,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撒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怒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血光之灾的说法,他藐视封建制度,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愤然出走,但他的反抗性也带有局限性和盲目性,他在将死的祖父床前,被祖父的言辞软化不能自已地痛哭,他对丫头鸣凤投湖致死的悲惨命运的无能为力,都表现出他叛逆性格的局限性。觉慧就是这样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这个形象很深刻地反映出“五·四”新思潮所唤醒的年轻一代的特点。
提到了《家》,就不能不说说高老太爷,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小说中,他是高家的统治者,他专横、冷酷和残忍,他为了抱重孙而草草用抓阄的方法为觉新择偶,强迫觉民与淑英的亲事而导致觉民逃婚,他把觉慧软禁在家中,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还不顾觉慧的感受把丫头鸣凤当做礼物送给冯乐山当小老婆,最终逼迫鸣凤投湖自杀,读者正是从他的行为中读出了封建专制主义者的残酷与暴虐。他的另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他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却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家》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没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更应努力学习,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第五篇: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
家是一只船,在漂泊中有了亲爱。穿过漫长的岁月,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却永远载不走那份情。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三种挣扎,三种方式,三种目标,都是对旧制度的控诉。家原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港湾,但高老太爷因极力支撑旧制度,这个家就成为了罪恶的渊薮。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旧制度的受害者,尽管高老太爷、克明、克安等都道貌岸然地维护他,但最终还是与它一道毁灭。
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遇到危险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所要做的是迎刃而解。。对于价值观,每个人对他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人觉得每天啃一块面包已是满足,有些人家财万贯,却还是整天想着如何害人利己。
以前,有封建制度的压迫,家时常是支离破碎的;如今,走进21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老人家常说现在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不经摔,不经打,当接受了狂风暴雨的洗礼,也就枯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些时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可是他们忘了,8090后的孩子是勇敢的,他们敢冲,他们敢拼,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永远支持他的家,背后默默的支持也给他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家对我来说是温馨的。虽然每天的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绊绊,小拌嘴的时候,但爸妈对我的宽容,我对爸妈的理解,让我们共同撑起一个三口之家。
你是天黑了匆匆的脚步,你是树跟上盖着的泥土,因为你留在我身后的退路,让我变的如此义无返顾,我的路途刚刚迈了半步,我的前方却是一片拥堵,你总是站在我生命的难处,伸出手来将我紧紧搀扶,不管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怎么也走不出你的版图。这就是家,家所释放的能量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