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

时间:2019-05-13 22:2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

第一篇: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

绵延在黑暗中的狂躁

轻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欢乐而充满激情的画面,当你以为这是一部温暖的喜剧的时候,枪支出现了。虽然一群人追杀的只是一只鸡,但隐隐的,你是不是也感觉到了血腥的到来?好,贫民窟里的男孩火箭为我们引出这一段血雨腥风。

少年三侠是狂躁的,从阿毛用枪打破那个球开始,原本简单的孩童嬉戏就变成了象征暴力的热兵器肆意横行的前奏。在旅馆抢劫案里,且先不说小豆子扭曲的童性,最让人感慨的该是少年三侠不同的人生结点,尤其是阿毛被警察打死在追求新生活的开端里,影片在此时配上的音乐也甚是让人心酸,之前热情洋溢的拉美鼓点乐突然有些许悲慽涵着,音调下沉,节奏放缓,我们又岂能忽略这些警察对生命的轻视而一味苛责贫民窟的混乱与不堪?然而,很快地,在人们围观过阿毛惨死的状况后,音乐重新扬起,仿佛少年三侠的故事结束了,新的一个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影片始终以火箭为串连的线索,时期的转换依旧是以火箭的生活引出,然后很好地出现了李斯这个重要角色。

关于李斯,影片给出了一系列不同时段的特写。仍然是两个字“狂躁”,不论是外貌亦或是动作,又或者说是生活姿态。比如拍摄他的面部,乌黑的面庞,漆白交叠着的牙齿,从小豆子到李斯,镜头无数次地描准了这张邪恶恐怖又扭曲的笑脸。人物的这个局部特征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在几个切换的李斯不同成长时期的拿枪射人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他从小对生死就无畏惧感,拿生命当玩笑,对杀人充满着变态的快感。重复又重复的杀人游戏之后,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的反思。特写的镜头配以周围混乱的场面着实使我们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当然,影片所要表现的不止是这么几个人的人生,而是要给观众呈现一个我们不知道的里约热内卢,这里充满血腥,暴力与狂燥,但这里也有哭,也有笑,也有竞争,有着平常人生活中有的一切。如果说李斯是里约热内卢里的火药,那么宾尼就是看管着那根导火线的关键人物。我想大概宾尼这个角色是最受人欢迎的了,他就像一个激烈的化学反应里的缓冲剂,让一些一触即发的死亡事件变得可以商量,不再那么极端,让它们有了一些缓释点,让贫民窟里的人们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但这种状态下的平静毕竟是融入了太多的暴力因素,一旦出现某些偏颇,事情就会朝着原先通往极端的方向加速发展。很巧合地,更是悲哀地,宾尼也死在了将要开始新生活的时候,这样的安排,不知是编剧为了突显在这个恐怖的地方悲剧的重复性,还是为了让这些个“化学反应”的激烈性达到极致,我想两者都有。

《上帝之城》给人凌厉的视觉冲击,镜头快速的切换如同一把反复磨砺的匕首闪耀出夺目的寒光,干脆、直接地表现一切值得被表现的事物,绝不拖泥带水。它同时占有着动作片、纪实片、喜剧片的主要元素,令人叹为观止。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由一群孩子执枪狂笑结束,召示着新一轮的黑暗即将开始。黑社会一代一代人的更替仿佛是照应了生物界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定律,但是又有谁是不明白这狂燥的混乱里面充满着血的代价,向恶势力与命运低头的无奈?

第二篇:黑暗中的杀戮之城——关于《无主之城》

一句话评论

Fight and you'll never survive.....Run and you'll never escape.15 miles from paradise...one man will do anything to tell the world everything.Based on a true story.Drugs Guns Music Love

If you run it will get you.If you stay it will eat you.相关影评

黑暗中的杀戮之城——关于《无主之城》

《无主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手提摄影机追着一只鸡跑,接连的快速剪接和刺眼的高反差街景,以及随后冒出的两大帮派,不远处有些警察,而被这群人围堵在画面中央的阿炮,则不知该往哪逃。镜 头绕着他转了360度,好了我们看出他情势危急,接着镜头转回60年代。就有这种讲故事的高手,明知你 已为阿炮心焦,竟然开始细说从头,这下你不专心也不行。这其实也该是部史诗巨片,因为故事横跨了30年和一成串角色,还让一个名叫“天主之城”的巴西贫 民窟活灵活现起来。但这位导演不仅不自溺、甚至自律甚严地硬是把所有会沉缓下脚步的片段全都剪掉,所以镜头动得快速,人物一上场可能不久就中枪阵亡,没有怜悯,甚至让你连培养怜悯情绪的时间都没有。街头恶少一批批不断出现,他们争地盘,抢着当老大,每出现一个8岁小孩,你还在怀疑他怎能无心无 肝地枪杀别人面不改色时,他已经被另一个7岁小孩杀了。小朋友们拿着可能比他们手臂还粗的枪,他们 还不太认识字,但是知道毒品和枪枝,他们谁也不怕的横行街头,烧杀掳掠。虽然故事时序漫长,角色众多纷杂,但导演就有办法把这些人的篇幅都浓缩的恰到好处,每一个静止 画面和字幕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每一个镜头都工于心计到让我怀疑他到底来回梭寻地剪过多少次,去芜存 菁外加风格统整,从头到尾的青少年械斗暴力,就连偶有的谈情说爱也被一群新兴的小鬼头破坏,而导演 竟还不忘幽默的点缀了几个笑话,黑暗中我们一起见证这座杀戮之城,它反讽地被命名为“天主”,我们 为这些青少年心惊,觉得不能想像的残酷生活,对他们而言竟是别无选择,但我们又忍不住这些笑点,竟 还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最后,片头那只奔命的鸡又出现了,想不到它是本片活的最长久的生物,镜头又转了360度,阿炮还 在帮派对峙的中央,大火拼于焉上演,南美洲热情的骚萨音乐也跟着响起„你以为这是一个无可言说混乱 复杂到不行的地狱,但我确定编导对这地狱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寸土地,甚至空中飞扬的每一粒尘土都经 过计算,结构完整到令人惊叹。英国卫报的影评人说:“用跑的,别用走的去戏院,这就是我能说的。” 幕后制作影片给人凌厉的视觉冲击,镜头快速的切换如同一把反复磨砺的匕首闪耀出夺目的寒光。干脆、直接地表现一切值得被表现的事物,绝不拖泥带水。影片借用了在纪实片中很少涉及的拍摄手法,如MTV式的迷幻色彩、高速闪现和突然定格等。比视觉形象更触目惊心的,是影片对犯罪场景的直接刻画。杀人在此片中不具有夸张的批判效果,也没有遮掩的含蓄,它让你相信,这座城市原本就是罪犯和刽子手的天堂。无休无止的掠夺、屠杀不仅是他们的乐趣所在,甚至构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全部内涵。影片所要表述的并不只是布斯卡和Dadinho的心路历程,片中真正的主角是:神之城。在这个贫困的地方,发生了几十个纠缠不清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从未有人

涉猎过的领域。其中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有爱,有笑,也有争斗。《神之城》是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个原因才是它成为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影片。一些尝试描写巴西现状的小说并没有体现其真正的动荡局面。日益加速的社会分裂使暴力犯罪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几位作者在书中详尽的描述了如今巴西的政局(巴西的种族隔离政策和发生在贫民区的暴力犯罪)。作者保罗·林斯出生于巴西的贫民区,在《神之城》中他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存在于巴西的政治问题。贫民区中不但毒品交易泛滥,追逐权力的争斗也充斥其中。影片中的年青演员几乎都来自里约热内卢周边的贫民区,导演梅里拉斯和卡蒂拉与这些孩子相处了六个月。《神之城》复兴了巴西的电影界,同时让观众对巴西混乱形势的社会根源有了一定的认知。关于原著“20年里,每当我的儿子问我:爸爸,里约热内卢或其他巴西的大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我告诉他:你为什么不读一读《神之城》,那里就有关于它们的描述,懂我的意思吗?”——马莱拉·萨力斯(记录片演员)《神之城》改编自小说《God's Town》,作者保罗·林斯花了八年的时间采访和收集相关毒品交易的资料。小说由Cia.Das Letras 出版后,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推崇,很快成为巴西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它将被翻译为6种语言在12个国家上市,其中包括:法国(Gallimard出版社),美国(Strauss & Giroux出版社),意大利(Einaudi出版社),英格兰(Bloomsbury出版社)。作者保罗·林斯与《神之城》1982年,人类学家艾尔巴·莎拉组织了一次关于神之城犯罪的讨论,这次讨论叫做“社会底层的犯罪”。那次讨论,保罗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采访了一些人。艾尔巴·莎拉要他写一篇研究人类学的文章,保罗告诉她自己对文学更感兴趣。于是,保罗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通过罗伯托·施瓦兹在Novos Estudos Cebrap杂志上刊登了出来。而罗伯托·施瓦兹也一直希望他写一部小说。1986年,保罗开始创作《神之城》,并于十年后完成了这部反映巴西社会底层暴力的作品。这本书于1997年出版。保罗说:“我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经常在想也许有一天这部小说将被改编成一部电影搬上银幕。我喜欢电影,1980到1987我一直是神之城电影俱乐部的成员。这个电影俱乐部常常放映一些政治题材的影片,如:《Crossed Arms》,《Maquinas Paradas》和《They don't used Tuxedos》。我常想,如果将神之城搬上银幕,很多人都会参与进来。”当弗里南多·梅里勒斯有些狂热的告诉保罗他想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激动极了。在1997年保罗将原著版权卖给了路易斯·施瓦兹。弗里南多和布劳里奥·曼托芬尼开始着手改编剧本。“我和布劳里奥的第一次接触是讨论影片的背景年代和所用的语言,那时他正在写开始的三份手稿。2年后,我又当了一次顾问,但这次是为了卡蒂拉·朗德。她开始加盟剧本的制作并希望更深层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影片已经在里约热内卢开拍了。早在拍摄记录片《News from a Private War》和”O Rappa“乐队的短片A Minha Alma(My Soul)时我和卡蒂拉就合作过,所以我可以肯定演员的人选将遵循现实主义风格来选择。”拍摄工作开始于2001年6月,保罗被邀请协助探讨影片中的一些问题,如:历史背景,服装和音乐。保罗也试着参与到拍摄当中。在片场,弗里南多和卡蒂拉也经常采纳他的一些建议。保罗对影片十分满意,他对演员们那种自然的演绎风格十分吃惊。保罗说:“我很高兴《神之城》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瑞典语和丹麦语,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被翻译成英语。令我更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神之城》,他们会对发生在巴西这块土地上的暴力、遗弃、教育和贫困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导演弗里南多·梅里拉斯谈《神之城》读《神之城》就像是在读一部启示录,一部关于我祖国另一面的启示录。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对存在于巴西社会的种族隔离有很深的了解。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些来自中等阶级的人有时看不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所谓的国家、法律、公民、教育、前途和未来等等一切都是抽象的概念。我决定拍摄一部忠实于原著的电影,一部反映贫民区生活而且毫无演技可言的电影。片中没有固定的情节,甚至没有职业演员的加盟。有的只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孩子。我很幸运每一个演员都像我一样对影片有着极大的热情。

《神之城》中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巴西,也存在于整个世界。暴力滋生于我们这个文明的世界。第一世界的富足,却无法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中出现。也可以这么说,他们挣扎于痛苦的边缘。摄影师恺撒·卡隆“„„Pequeno毫无怜悯的毒打九岁的Bigolinha,直到他昏了过去。Pequeno认为他是在装死,所以他并没有停手。之后,Pequeno狂笑着将子弹射入Bigolinha停止抽搐的身体„„”“„„他加快了脚步,拐进一个街角,屏住呼吸看着他的伤口。他将脸颊靠在墙上,想确定是否有人尾随。却在瞬间被一颗子弹击中了眉心,Pequeno出现了„„”摄影师恺撒·卡隆将上述段落从原著中抄了下来贴到了门上,这样每次看到它我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人物形象。我和弗里南多谈论有关电影的定位及总体的大方向,他希望忠实于原著来拍摄这部影片。保罗书中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的观察视角很独特,但是我们还是试着尽可能的将影片拍的原汁原味。当恺撒着手设计拍摄进程时,弗里南多已经决定采用真正生活在贫民区环境下的群众演员代替职业演员拍摄此片。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使影片看起来更为“真实”,但这也给摄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容易将片子拍成一部记录片。演员们对光线等基本要素没有概念,有些人(尤其时一些孩子)甚至无法区分小说和现实。拍摄伊始,恺撒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动作戏。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可供利用的暴力电影素材,可以轻易的从“素材库”中找到数之不尽的“梦幻”素材,制造出一部很炫的动作影片。但当恺撒和他的助手们仔细读完《神之城》之后,在摄制组成员眼中,所有的素材都化为虚无。小说将他们拉回到现实当中,所有花哨的情节都不可能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一切的一切对恺撒 影片改编自巴西作家帕洛林(Paolo lins)长达600页的同名小说,精彩呈现了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于巴西城市里约(Rio)卫星市镇天主之城(City of God)贫民区的黑街帮派犯罪实录,帕洛林从小生长在天主之城(City of God)的大街上,书里面的每个鲜活角色,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

第三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篇二: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对女性和女权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主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作为“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将一个盲眼的女舞蹈爱好者作为主角,以她为核心,再度挖掘和展示了关于导演的奇特观点与思想。这部极度压抑和扭曲的作品,一如以往和后来,从诞生就毁誉参半,爱的人捧上天,恨的人踩稀烂,但是,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拉斯冯提尔的名字终于和金棕榈联系在了一起,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黑暗中的舞者》在一片惊讶与争议中捧走了金棕榈的最高荣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莎曼的女子,由于有先天家族遗传的罕见眼病,当到达一定年龄的时候,视力会逐渐失去,直至失明。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家族的悲剧,她毅然带着孩子远涉重洋,从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美国,一边趁着眼睛还能看见拼命打工存钱给孩子治疗,一边也为了更加靠近自己的梦想:舞蹈。

莎曼是一个先天就对音乐充满了痴迷的人,她热衷舞蹈胜过其他一切。每天,她都会去一个剧团排舞,即使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她也常常沉浸到舞蹈的幻想和白日梦里。但是,莎曼也是一个十分单纯的人,或者说幼稚的人,并且拙于表达和与人沟通。当最亲近的邻居和租房给她的警官一家因为缺钱时,警察污蔑并且偷走了她的钱。追要中,杀死了警察,最终入狱。因为自己的无知,终于被判死刑。当选择给孩子治病还是请律师给自己减刑的时候,她选择了死。

也许看完这部略显冗长的充满黑暗元素的电影之后,许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片中风格特殊的歌舞。作为一部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显得过于另类了。不同于其他歌舞片那样华丽的舞姿与绚丽的节奏和韵律。本片中所有的舞蹈和配乐,都是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冰岛的着名女歌手比约克所作。与拉斯冯提尔的合作,是她银幕的处女秀,为此,她做足了功夫,专门写了本片的诸多配乐并且编排歌舞。惊艳的演出和才华,让她也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奖杯。颁奖词里,戛纳评委会这样评价她:

“有着‘冰岛女神’之称的歌手比约克的表演令人叹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是一种随意妄为,可是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其无穷的韵味自然天成,加上举世无双的‘鬼声’,独树一帜,超然出众。”

确实如次,电影里的歌舞极富现代韵味,并不以整齐的舞步和繁复的音乐为亮点,而是一种自然随意来洒脱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工厂里、火车上、法庭上等多场舞蹈,导演刻意切换为一种粗糙画质的胶片机来拍摄,为的就是和这种粗糙淳朴自然的舞步相融合和适应。电影里出现过的“音乐之声”里那样的热闹欢快的舞蹈,也有严谨古典的芭蕾都从不同角度来反衬出比约克生活化和随意化的洒脱。这种风格,正合了电影里女主角对舞蹈的那种随性天然而成的爱。这种爱,没有理由,没有修饰。

舞蹈是影片的最直接的看点,而影片最重的看点,却是导演深藏在这一切后面的主题和内涵。

作为一部带有浓烈女性主义和女权色彩的影片,导演依然在强调女性的问题。电影的主角莎曼就是一个弱势女性群体的最好代言人。电影对这个角色的设定就是一个弱势中的弱势,莎曼一方面是一个从共产主义国家来打工求医的孤独女性,没有男人陪伴;另一方面又似乎有轻微的弱智与天真。

之前在工厂的工作里,虽然经常做白日梦,而且眼睛视力太差经常出乱子,但是有周围友好的工友以及自己的好友的照顾与帮忙,也算平安。白人警察,这个高大的男人,本来处处照顾着莎曼一家,但是当他面对债务危机和自己深爱妻子无法弥补的物欲时,他却出卖和欺骗了单纯无知的莎曼。

我们注意到,影片里的男性,几乎都是呈负面形象的。警察一方面是一个负责人的好人,另一方面又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在矛盾与自责中滑入死亡的深渊。警察漂亮的老婆,作为唯一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女性,本来也是十分同情莎曼的,但是她的物欲的无尽间接催生了丈夫的犯罪,这一点和宗教故事里伊甸园的一段很相似。只是,这里挑唆男人犯罪的女性,并不是故意和直接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她本身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法庭上的男人们,监狱里的男人们,或者工厂里的男人们,除了追求莎曼的杰夫,都是一种冰冷和缺乏情感的存在。所有对莎曼一家照顾和同情的人,几乎都是女性。作为社会的脊梁,男性们在这样一个弱势的女性面前,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绅士风度和男人应有的担当。这也是冯提尔电影里一贯的特点——男人都是缺失话语权和灵魂的存在。

我在观看电影个过程中,对于莎曼这样一个形象,确实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她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自由自在跳舞的激情以及对儿子默默沉重的爱。恨的则是这样一个女子,在社会面前居然用自己的无知杀死了自己。她的逻辑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难以理解。警官是她的朋友,警官叫她杀死自己才能拿钱,也帮助警官自己解脱,她居然就真的“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杀人之后,她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与幻想中,直到被捕。法庭上,面对诸多的指控,她除了发呆就是漠然,完全没有任何的抵抗。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活在理想与幻觉里,而对现实生活毫无所感呢?“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

一个孱弱的妇女,冤死在了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冤死在了阳光照耀的美利坚法律之下,何尝不是对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以及社会的一次辛辣讽刺——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老话题“反社会”。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公正以及对待个人的尊重和判刑的慎重一直以来是全世界效仿的典范。但是,在莎曼从审判到处死的过程中,只有冰冷的程序在威逼一个无知的妇女,除了那个女看守的一点关怀,可以说毫无温度。法庭取证和审判的武断,许多重要证据都是不准确和失真的;律师的失职,完全无视自己代理人的生死;陪审团的偏见,“东欧社会主义的女子本来就该死”;最后处死的过程,在犯人害怕与胆寒中,用木板将其挂起,在那首为唱完的歌声中,猛然勒断了莎曼的脖子。和许多观众一样,我们都觉得最后在所有人都证实了莎曼确实是瞎子的时候,以为美国繁琐的司法程序可以终于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那突如其来的歌声的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打碎了所有人最后一点希望。

都是死,都是冤死,一开始就被屈打成招如同许多不开明国家一样和经历重重过程被最终“慎重”的冤死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冰冷冷的程序,无非后者看起来更漂亮罢了。处死的一场戏,场景和节奏的把握,冷酷到心寒,绝望到悲伤,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以“道德焦虑”为作品色彩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来,他的《杀人短片》最终的行刑所表现的制度的冷酷和残忍,似乎在后来者拉斯冯提尔的作品里,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复生。

篇三: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每当歌舞剧快要结束时,你总是会听完倒数第二首歌,然后离开,不想让它结束,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黑暗中舞者》我差一点就没有看完,不是因为没意思,而是看不下去,看到了人类太多的罪恶,看到了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一时的贪念而害死了自己,也看到了一个 善良的人类,因为一时的脆弱而犯下了罪行,也看到了,人们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一个无辜的人送上了107级绞架,也看到了,一个母亲为了自己孩子的眼睛而放弃 了生命。

抱歉,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太多的罪恶,太多的误会,太多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魔力就在这,它总是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给你希望,用一首简单的歌,用一曲朴实的舞蹈唤醒你,告诉你人间还是有爱的。就这样,你看见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你看见了,一个追求者对恋人的爱,你看见了,一名警察对一 名即将死去囚犯的爱。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为了给孩子攒看眼睛的钱,你不顾自己眼睛,努力工作,彻夜加班,给别人打工挣外快,你知道,这是很累的,但你总是微笑着接受它,把机器的轰鸣声当成音乐来 跳舞。你总是微笑着,即使自己即将双目失明,你在铁道上翩翩起舞,为了不让爱你的人看出你快要失明了。你总是微笑着,即使你错手杀了人,你知道那不该发 生,你知那是为了帮他解脱。你总是微笑着,即使在法庭上律师对你恶意相加,你幻想着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跳舞,你知道这是你最后一次以自由身条的最后一只舞。你总是微笑着,当踏上那通往绞架最后107步时,女警为你打着拍子,你再一次翩翩起舞,因为安静是你不能承受的,即使是走路的步伐声,也会让你陶醉其中。你总是微笑着,当你得知你孩子的眼睛治好时,你轻轻的唱着,你为孩子和关心着你爱护着你的人祈祷。

你知道,这不是最后一首歌。

第四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 》影评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因为没有把这个观后感当做一个论文来看,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思想上的表达,对于格式上的不如人意还请老师见谅。

这部影片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强烈的对比。从片名开始,“黑暗”压抑而沉郁,“舞者”理想而充满激情。黑暗绝对不仅仅是指女主角的失明,更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如果把客体仅仅对应为社会未免有点有失偏颇。更应该说是对人性的一种集合,人性绝对不是只有善恶之分,我一直都相信。如果说比尔是造成这个影片悲剧的源泉,那么比尔在接小俊放学的时候,在给小俊买单车的时候,在拼命的爱着忠诚于自己妻子的时候,他不是善良的吗?

这个影片的背后有一个不知道真假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里有面包,口袋里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件给予周围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剩下,一贫如洗。可她说:“我一切都会顺心如意,一切都将完好如初。说导演是根据这个童话的小女孩来塑造了女主角的性格。萨曼做的一切就是和小女孩一样的自我牺牲,这也是萨曼的可爱之处。她为了“沉默是金”的承诺,放弃了澄清自我的机会,她为了儿子的眼睛放弃了翻案的可能。可让我思考的是这种自我牺牲究竟能带来什么,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罪名,不明真相的人的恨意和爱她的人痛苦。归根到底,一个善良的人活在这个世上为什么得不到她本应该得到的?

这就是本就是一种社会的错误,他不给善良的人以机会。当律师在法庭上尽力的的保护自己当事人的利益时,他有没有在乎事实的真

相。当社会舆论被愤怒绑架时,所作出的错误决定又凭什么左右司法程序。就像李天一的案子,李天一是强奸还是嫖娼因为什么来界定。就因为社会对李天一本人的偏见,就可以让媒体来强迫司法的判断吗?萨曼因为失明而丢掉了工作,无法得到任何医疗的救助。它甚至保障不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权,这就是社会给予善良的人最好的报答。让我更震撼的是,萨曼对于死亡最简单,最真实的恐惧。就是生命最基本,最有力的本能。活着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不明白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希望的人淡然的赴死。当女狱警抱住萨曼,说“别怕”的时候,当萨曼用歌声和小俊的名字让自己镇定下来的时候。这个女子身上有的就不仅是善良了,更是勇敢。舍得,舍得。能让她赴死,舍掉的必是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她至亲的骨肉,和对朋友的承诺。我幻想有一天,付出的和得到的是成正比的。我幻想有一天,我以善良之心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报以我微笑。大地的苍茫,人世的灾殃,愿一世安好。

篇二:我们与灵魂间的距离------《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我们与灵魂间的距离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林晨风(孟铂林)

有人说这是一部描绘母爱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压抑、沉郁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天真、单纯的电影。当我呆呆地望着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殒,电影落下帷幕时,我的眼角是湿润的,我所感触到的不仅仅是电影,亦或是艺术这么简单,而是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与灵魂究竟距离有多远。

塞尔玛的悲剧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苍生中悲剧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突出的、强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剧,有太多的苦闷,有太多的压抑,有太多的黑暗,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灵魂在哪?我特别注意电影中的音乐意象,塞尔玛是一个迷恋舞蹈,迷恋音乐的人,那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换一种方式来解读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发现,塞尔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代表,她是那么单纯、愉悦、渴望幸福、拥有爱,但周遭的社会可以说是显示的缩影,周遭的人们可以说是目前人类的一种缩影,他们给了这样一种灵魂什么样的待遇,对她做了什么?世界上有太多的虚伪,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这些都是对真、善、美的阻碍。人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但人偏偏想极力融入社会,从中去获取幸福,却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人们极力的想丰富自己的灵魂,却会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灵魂越来越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终究该静静地看一看这尘烟浮悬的社会,当剥离开世俗功利等等外层包裹的皮囊后,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最初的灵魂,透明的、澄澈的、闪着微微迷人的光泽的。当然我知道世界远不会如此纯净,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因为完美不仅不存在,其实完美本身也是一种残缺、一种不完美不是么?电影中的塞尔玛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别无所求,也没有招惹别人,但她太过于单纯地相信了比尔,相信了灵魂外的躯壳。塞尔玛是充满爱的灵魂的象征,是单纯的可爱的灵魂的象征,却最终在现实的逼迫、欺骗、背叛等等中灰飞烟灭。

电影中提及她不喜欢美好的终结,这实际也是一种灵魂的象征,灵魂的美好是永恒的,是不会结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临终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种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许认为这是对美好的扼杀吧,诚然如此,但同时也正应了塞尔玛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结束之词,她的歌声尚未结束便香消玉殒,使得美好没有到达其尾声,这便是永恒啊。我并不是很喜欢二十世纪的很多文学家对于死亡的追寻,但在这部影片中,我有种感觉,塞尔玛的生命终结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永恒的存在,是的,永恒是存在的,灵魂是永恒的,美好是本质的,只是我们在俗世上走了这么多年后,距离灵魂到底有多远了呢?

篇三:黑暗中的舞者_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初看电影的名字,我立刻就联想到了两个词:孤独、浪漫,认定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然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我慢慢地融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中。

当西玛的尖叫、歌声、哭声戛然而止后,我突然有点茫然,因为我不知道我到底是感受到了孤独的绝望,还是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也许两者都不是。其实电影进行到后半段时,我有些许诧异,但她微弱地举起枪时,谁都没有到接下来的真的会是一场悲剧的发生。那个对她细心照顾,愿意和他倾诉一切的房东查理可能只是为了逼她让她把属于她自己的钱放下才设计出貌似诈骗的闹剧,其实他早已察觉到她是个盲人,所以利用这一点他也就顺水推舟的制造了这么一种“贼喊捉贼”的假象。每个人都有另外一个自己,再凶狠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再善良的人也有阴暗的一面,当一个人不想失去自己生活的寄托时,他便一切都不奋不顾身了,这一句话不仅适合查理,同时也适合西玛,一边是不想失去自己心爱的妻子,一边是为了挽救儿子一生的幸福,左手爱情,右手亲情,是的,也许你认为他们都没有错,但是那个孱弱的西玛,那个在黑暗中舞动的西玛,她是一个生活的不幸者,她是一个需要怜悯的女人,查理往昔的关心与照顾假定是真诚的,但是关键时刻的背叛与威胁足已粉碎一切,他用一种异常强势的口吻和强盗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弱者,让西玛心中的信任与依赖瞬间崩塌。西玛永远都是那么有原则的女人,虽然等待她的将会是死亡,但是她还是坚守着查理的夺走她生命的秘密,不为自己辩护,抛开了死去的查

理对自己的背叛,也许善良的西玛只是为了给死去的查理及证据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一个交待,但是她一点也不想死,因为在经历过这突入其来的劫难的前前后后,她有关心她的朋友和来不及说爱你的男友,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生挚爱、相依为命的儿子,从一个单身母亲的角度,西玛宁愿自己下地狱也要坚持让儿子成功做完手术,失明症像是一个毒瘤,像是一颗随时摧毁她的定时炸弹,儿子一生的幸福就是西玛的唯一生活下去的信念,是的,这个信念将会永恒的坚守了,但是西玛却戏剧性的离开了,再也回不来了。

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这种颓然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在很轻松的状态下突然被人用枪打死,在舒缓的前奏后突然紧接着一连串令人恐慌的重音。然而不管是在舒缓的前奏中,还是在一连串的重音处,都渗透着西玛由衷的歌声,西玛是很喜爱音乐的,尤其是好莱坞的音乐剧,从剧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不管工厂的工作有多累,不管自己失明后有多悲伤,不管生活的压力有多大,她的内心总有一部属于自己的音乐剧在支撑着她,这也许就是她生活信念的表现形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她,她也不会就此倒下,她心中唱着歌,她知道自己还有事情没有做完,她还有信念没有坚守到最后,就算是你逼她,她也不会退却,等她拿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她会唱着歌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补偿你微薄直至被撕破的人性。

第五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Dancer in the dark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观《黑暗中的舞者》有感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关于付出的童话故事。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一开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来一段音乐剧的排练,慢慢地不经意地引入主人公视力极差的故事。那一段比尔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剧情,在剧情上简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铺垫。

至于完全不用脚架,而一直用手持,很显然,这也是刻意为之,故意让画面不停地抖动,而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色调也是如此。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我一直有一种这是纪录片的感觉。只是反复地插入的主人公的关于音乐剧的幻想,才让我明白这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一直都还记得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刑场的幕布缓缓地拉上,塞尔玛手中的黑框眼镜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离,宛如了断的生命和终究可以隐去的哀伤与恐惧。而随着黑框眼镜“咯噔”落地的同时嘎然而止的是塞尔玛的歌声,那本来激昂但却是绝望的歌声也一同停滞了,于是压抑很久的泪水很顺畅地流下来,始终郁结的压抑、悲怆的情绪也得以在影像趋黑之后一点点地释放……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并不独特,同样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它的特殊主要在于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用一般的电影叙事来展现现实,而用热闹的歌舞剧来表现幻想,这样的话就使得主题昭然若揭。从车间、铁路旁、火车上,到排练场、法庭、监狱直到最后的刑场,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尔玛七次对生活、对生命的幻想,不仅承担了叙述部分情节的任务,还将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一一展现。就这样,影片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跳跃,每一次幻想与现实的切换,由沉闷、阴郁、舒缓的现实跳入急促、明亮、欢快的幻想,颜色由灰暗转到明艳,光线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为现实和幻想是如此鲜明地对立着,也就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个世界。塞尔玛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生活,却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乐,她是个“黑暗的舞者”。压抑的情感与幻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出一种光明的、天堂里流光异彩的颜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可她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她因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处处可见塞尔玛对生命的热爱,犹如舞者爱着她的舞步、她的音乐,换句话说,塞尔玛近乎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她总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总是善解人意,心系他人:得知比尔秘密时,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好点吗?”尽管生活拮据,她主动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将死亡之际考虑到的还是他人,她对杰夫说“如果你认为你受得了的话,我很欢迎你到时在场。”这既是她留恋美好生命,渴望友情爱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时刻关怀他人,祈愿让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体现。她总是赋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厂里机器的声音都变成了音乐。就如她在狱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点、小猫咪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绳子扎好的棕白色纸包装,这些都属于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她对生活纯粹真诚的喜爱与满足。

“我只想有个孩子”当你疑惑塞尔玛明知道她的孩子也会遗传她的眼疾时却还坚持要这个孩子时,她是这样说的。只为了将自己的母爱施展,她将一个孩子带到了注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则受到了辛苦操劳大半辈子并付出了生命的惩罚。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电影片的观众都会被塞尔玛这种伟大的母爱所动容。影片始终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情节并不离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以及手提式的摄影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简单中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萨尔玛,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便尤为敏锐,只要有声音,只要有一丝细微的声音,便会激起舞者心中的节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旋转踢踏。而不确定的,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歌声,终于在最后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渐渐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后,在最高点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静,可怕的寂静。

下载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帝之城观后感-绵延在黑暗中的狂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兴中中学:谭倩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大全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宁愿自己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失去光明。一......

    黑暗中的舞者 观后感

    从莎曼之不幸看生活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不知从何下笔,于是开始不停的看影评。 看之前,老师说:“这真是一部很催泪的电影,十分好看。”于是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却越看......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

    黑暗中的舞者 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邓姣 2013506032 刑事司法学院 在如果在《活着》中,承受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承受自身,那么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承受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承受......

    黑暗中的舞者_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初看电影的名字,我立刻就联想到了两个词:孤独、浪漫,认定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然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我慢慢地融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中。当西玛......

    高中生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5篇可选)

    《黑暗中的舞者》讲述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美国小镇,一位在工厂打工的单亲母亲的悲惨故事。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希望您喜欢!欢迎查阅。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向大地时,你是否感动过,那是多么迷人的光束啊!它给我们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