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
一、危机后英国金融改革概况
在金融改革立法上,英国金融改革立法迅速,2009年2月21日《2009年银行法》(Banking Act2009)生效。与此前的各个银行法相比,这一法律具有以下特点:(1)赋予英格兰银行在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时以更大的责任和权限;(2)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会下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Committee)。其职责是判断金融风险的性质,关注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制定和实施金融稳定战略;(3)进一步强化英格兰银行对支付系统的监管;
(4)设立特别应对机制(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以便对陷入危机的银行进行快速的干预;(5)更加有力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2010年6月16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了更为彻底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
二、危机后英国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英国财政部《改革金融市场》的白皮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一是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Councilfor Financial Stability,CFS),以取代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在2006年3月设立的“三方常务委员会”(The Tripartite Standing Committee)。金融稳定理事会是一个法定委员会(statutorycommittee),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监管局三方组成,对议会负责,由财政大臣担任理事会主席。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宗旨主要包括:(1)通过定期磋商和讨论,及时发现金融市场上的风险;(2)协调三方制定的金融政策;(3)增加金融市场上各类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金融服务局的职能。
然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更为彻底,即FSA的职能将由三个机构取代,分别是: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下辖的金融政策委员会,主管宏观经济风险;央行下辖的风险管理局,负责监管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业等的风险。这一方案意味着英格兰银行将从FSA那里接管金融监管职责,成为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而英国财政部则保留最后时刻的否决权。
事实上,这也是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13年后“重回老路”。FSA是上轮英国金融改革的产物。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决定设立金融服务管理局。自此以后,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就呈现财政部、央行、FSA“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三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没人知道究竟是谁负责。”而按照最新的监管改革方案,央行的权威将被重新确立。
(二)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白皮书对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密切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规模非常大,它们的业务牵涉到方方面面,对广大的市场主体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型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危机,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重创。虽然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不鼓励政府限制金融企业的规模、不鼓励对金融企业具体业务的干涉,但向这些重量级企业提出适当的要求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向这些企业灌输关于社会责任、市场纪律、资本金要求、危机应对策略的知识。这些知识和理念部分带有约束性、部分只具有引导意义,但这确实可以更好地减少这些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二是完善防范管理系统性风险的制度,包括:(1)改进会计制度,增加金融体系的透明度;(2)提高金融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完善批发银行市场的基础设施。
(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笼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危害是普遍的和深远的,批发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都深受其害。但是不同于批发银行业务,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更依赖零售银行业务,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大,其利益受损的情况更为严重。白皮书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强调政府在实施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量减少他们的风险和
损失。
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则提出了成立独立的消费者保护局。无独有偶,美国的改革方案要求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为消费者提供简明清晰的资讯,防止“不公平和欺诈性交易”,并促进公平、有效率和创新性的金融市场服务。英美两国的改革说明了加强消费者保护已经称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中央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各国中央银行所具有的法定权限大小不一,这既取决于各国立法进程,也取决于各国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例如在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以往是没有中央银行的,充当央行的美联储其历史并不算悠久。但是金融危机的积累和频繁发生,会对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相应的立法产生刺激,迫使各国强化金融监管机制,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强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考虑到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先考虑到现代金融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叠特性,传统上仅仅关注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也显得不足,迫切需要理念和立法上的创新。再加上传统上央行的监管权限显得过小,受到的限制过多,显得束手束脚,可以调动的监管力量和监管资源有限,难以有效约束银行的行为,在频繁的金融运作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英国等国家的金融改革来看,中央银行的权限正在进一步扩大,其监管范围狭小的问题正在被克服。具体到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也同样存在着监管权限不大、监管范围狭小等问题,这就需要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立法,明确并扩大央行的监管权限,只有扩大央行的监管权限,才能增强央行的监管能力,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加强审慎监管
考虑到现代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和连锁性,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将监管关口前移,多做一些前瞻性的监测工作,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免金融危机出现时疲于应付。从英国北岩银行危机来看,监管部门的疏于防范和玩忽职守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正是监管部门的失职使北岩银行的风险一步不累积直到爆发。这一案例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也有重要启示。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大多是从央行分离出来的,其分离设置的理念不可谓不明确。但在监管工作中,仍然存在监管资源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金融业在入世冲击下更是显现出竞争力的不足和安全性的不足。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向西方国家学习金融监管经验,让更多具备胜任能力的人走上监管岗位,而不是滥竽充数。同时应在实际工作中将监管关口前移,及早发现隐患、解决隐患,而不是只是在事后寻找补救措施。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审慎监管以后,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就能够得到更好地控制。
(三)加大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力度
由于现代金融知识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具有专业性,普通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和专业人士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双方的信息也很不对称,这就导致普通消费者在金融专业人士面前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在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上,只有建立了严密规范的保护机制,让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切实可靠的保护,金融市场才能向纵深和长远发展,而不至于被瓶颈束缚。保护主体利益原则是金融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强调必须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规范,加大力度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金融运作程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发展出多层次的、健全的金融市场,构建规范的金融市场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第二篇:汇小贷分析农信社如何提高经营效益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我国的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企业的日趋增多,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面对强手如林的金融竞争,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在同业竞争中抢占市场,防范风险,提高效益。本文就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的表现及原因,相应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的表现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效益都有不错的表现,然而也存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欠佳,有的甚至难以维计的现象。这部分信用社要么是资金紧张,收息率低下,信贷风险比较严峻,要么就是资产质量不高,盈利每况愈下。旧的亏损尚未弥补,新的亏损又在增加,亏损额不断递增;再有就是管理模式不尽合理,形成巨额的费用支出。
造成以上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管理。表现为经营规模上超负荷运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大量拆借资金,不讲成本效益,既不利于分散风险,又不利于提高效益。二是有的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受不正之风等的影响,促成了信贷质量不高,风险加大。在信用社投放贷款的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贷户效益不好,因而就存在着有意赖帐、逃债的现象,缺乏还款意识,使信用社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有的企业借兼并、破产之机转移,使信用社债务悬空,大量资产流失,风险不断加大。三是人为上的管理因素漏洞,是信用社费用成本加大、引起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
农村信用社要想提高经营效益,就要发挥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社为家,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
2.1 搞好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搞好农村信用社的培训工作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是抓好岗前培训,无论是何种渠道招收的人员,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做到持证上岗;二是人教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同时培训;三是选送骨干和优秀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四是鼓励职工自学或函授学习。与此同时要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信念、企业精神、工作作风、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展露农村信用社全新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健康发展的保障。
2.2 建立科学的用人管理机制,树立“两大理念”。一是树立新型人才理念。树立“以特长、业绩、贡献取向论人才”的务实人才观念;二是树立人才经营理念。采取有力措施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给员工灌输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激发全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和愿望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进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的发展。三是优化“增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要特别重视高级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信用,有些高级人才很难在内部培养,应及时引进业务急需人才,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一是严把进人关,克服迁就照顾,根据需要招聘大专以上的青年到农村信用社;二是提高员工素质。对那些素质不高,工作上不思进取,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提高;对那些屡教不改,经常给信用社造成损失的人,要毫不留情地按待岗、辞退处理、直至开除公职。通过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透明的决策机制,严格的内控机制,才能解决经营效益不佳,竞争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实现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和经营效益的明显提高。
2.3 建好“两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人才队伍。
严把入口关,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凭能力、凭业绩和思想道德水准选用干部;二是严把使用关,鼓励后备干部到一线去锻炼、去提高、去创造业绩。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同时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源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经营机制。首先要在如何用人上下功夫。人是生产经营好坏的首要因素。因此,人事行政部门要对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实行严格的审定,并建立日常经营行为跟踪档案。
同时对信用社经营风险实行领导终身连带责任制,促使其一心扑在经营上。真正使信用社在能人手上操作运转,而对于平庸者坚决实行下岗,从管理层上杜绝人为因素的风险。其次,要抓好基层队伍的建设,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选用一批精湛能干、训练有素、技术过硬者上岗,淘汰一批光吃饭不干活的员工,以此达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严格财经纪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现象,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在这一方面,监察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腐败行为造成经营效益低下的现象还存在,就是因为监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因此,监察部门要提高案件查处力度,给腐败行为以强有力的震慑,这是监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强有力武器。
2.4 努力增收节支,降低经营成本增收节支,要从每个细节、每个人做起,要从水电费、车辆使用修配、房屋修建与装璜、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上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费用管理办法,并逐一落在实处,坚决执行,切实堵住大小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以收定支,量体裁衣,严禁不必要的购置和开支。另一方面,要加强经营核算,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要彻底改变目前部分社不讲效益的局面,合理划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开办业务要精打细算,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社要下决心动手术,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发展良好的金融企业。
2.5 完善信贷管理,提高资产盈利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方式,强化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审贷分离、贷款评估制度,对企业、贷户进行全面评估,并以此作为放贷依据,要在信贷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做到严格管理,不流于形式,从而提高放贷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要强化贷款监管,对贷款的政策、原则、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信贷风险。另外,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改变信贷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资产占用,选择多种贷款项目,控制合理投放规模,从而加速资金周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结语。
农村信用社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讲效益、谋效益的思想,把金融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益上来。任何时侯,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能否给单位带来效益,全体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努力工作,为单位提高经营效益尽力尽力。唯有如此,农村信用社才能快速提高经营效益,唯有如此,农村信用社企业才能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汇小贷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大目标
(一)生存目标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公司法人,获取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持续经营却是根本。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不断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信贷产品和管理咨询服务,才能换回自己所需的各项资源,而资源的价格化就是货币。只有获得的货币大于或等于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花费的货币,小额贷款公司才能持续经营下去,也就是不断地生存下去。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命力在于,庄服从政策监管和遵循合规经营的前提下不断提供优质的并且符合贷款市场 需要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并能持续地将该等产品和服务以高于成本和费用的阶格卖出去,以最终实现和维系生存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小额贷款公司如果不能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符合贷款申青人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其业务市场就会慢慢萎缩,从而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此外,如果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活动当中,因故意、过失等行为出现损害借款人、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共利益等情形的,则很可能会损害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形象与声誉,甚至有可能面临重大的民事赔偿、行政与邢事处罚等后果。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声省一旦受损或需要支付大量的 赔偿金、罚款以及面临停业整顿等处罚,则将会对其发展带来严重不利的后果。
而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稳健、发展良好,则根据相关文件就可以发展成为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比如,银监发[2008] 2s号文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无不良信用记录,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相关政策文件转为村镇银行。银监发【2009」48号文件则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的相关条件。
(三)获利目标
每一个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都希望通过该投资获得其期望的投资回报;小额贷款公司的员工则希望通过公司不断获利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较好的待遇;政府监管部门希望小额贷款公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规经营持续获取利润,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市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小额贷款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银行)则希望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持续获利,从而降低与其合作的风险等等。因此,无论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员工的角度、政府的角度还是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都希望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持续保持一定的获利能力。我们从基本的会计等式“收人一费用二利润”中也可以看出,在经营当中,只有持续地获得利润,也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大于经营活动所需的费用,才不至于人不敷出,也才能持续地夯实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第四篇:汇小贷分析担保公司近期的发展方向
汇小贷分析担保公司近期的发展方向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大问题。一方面,企业在发展亟需足够资金给力,拓展规模;另一方面,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济,能用以向金融机构担保抵押的物权不多,求贷困难,在发展的轨道上举步维艰。与一般的加工业、商贸型中小企业相比,农业企业的融资难度,又高出许多。
能否迈过融资的门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近年来,为了扶持“势单力薄”的广大农业中小企业发展,南昌采取成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给农业企业贷款担保的方式,极大缓解了全市近百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成功路子。
赣达牧业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饲料生产企业。从起家时的家禽饲料到现在的禽畜饲料并举,赣达牧业用18年的时间,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员工230人、年产值4.5亿元的规模,产品远销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可即便如今身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赣达牧业财务总监朱旭辉仍感叹农业企业融资不易。
作为饲料原料的小麦、玉米,还是饲料成品,储存期都很短。而小麦、玉米原粮收购的季节性很强,错过夏粮、秋粮两个收购旺季,企业很有可能要付出更高昂的收购代价。朱旭辉说,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差、利润薄弱,一般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解决收购旺季的巨大资金缺口,赣达牧业每年不得不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采取向下游企业借钱、向上游企业赊购等办法度过难关。
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原料采购,进而波及生产线的运转。朱旭辉说,因为缺钱,企业无原料可进,赣达牧业在2008年前一直都以低产能形式维持运转。2010年,受资金紧缺影响,赣达牧业的年产能只有7万吨,而生产线的设计年产能力为15万吨,一半多的产能常年“晒太阳”。
南昌银行科技支行工作人员分析说,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泛农业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权不多、企业实力不够等缺陷,往往贷不到款。
从银行贷不到款,那就只好走别的融资途径。朱旭辉说,农业企业的原料采购都是农产品,而面向千家万户的农民收购农产品,必须用真金白银“付现”。只有跟常年合作伙伴、而且彼此建立了深度互信的上游企业,才能以赊购的方式,解决一部分生产原料。可这对于一个月设计产能1.5万吨的饲料企业而言,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江西国鸿集团常务副总裁谷强甫说,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泛农业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很多农业企业主在遇到资金困难,找银行融资或别的渠道不行后,就紧盯政府项目资金。虽然有的企业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但盲目地为了追求政府的资金而上项目,不利于企业沿着既有的目标发展。到最后,什么项目都上了,却没一个做强做优的。
缓解涉农业企业融资难,政府、银行在积极努力。2008年2月,旨在解决全市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南昌市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担保公司)设立,这也是我市唯一一家专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其他配套中介服务的专业性机构。据悉,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煌上煌集团等20家企业各出资250万元。有人“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银行贷款,就有底气了。
朱旭辉说,担保公司对赣达牧业融资带来的帮助立竿见影。通过入资担保公司,赣达牧业近年来依靠银行的资金支持,实现了翻番发展。2011年,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赣达牧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在秋粮收购旺季以2100元/吨的价格收购了2万吨玉米。而在今年春节后一直到3月份,市场上的玉米价已经涨到了2300-2400元/吨。也就是说,借助担保公司的贷款,赣达牧业去年就“净挣”了400-600万元。资金宽裕、原料充足,企业的产能也从之前的年产7万吨,增长到了15万吨。
赣达牧业只是受担保公司助力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之惠的其中一个企业。据了解,自担保公司成立至今年8月,担保公司已累计为98家企业提供担保,担保总额超11亿元。四年来,市担保公司担保金额一路上扬,从2008年的5474万元,到2009年的1.2万元、2010年的1.8亿元,再到2011年的4.3亿元,预计今年担保金额将达5亿元。担保金额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全市数十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迅猛壮大。
第五篇:汇小贷分析高校贷款风险问题以及风险防控
当前,我国公办高校大规模贷款的风险已日益凸显,关于公办高校贷款风险的讨论也一浪高过一浪。这对高校大规模盲目贷款起到了一定的遏制及警示作用,但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舆论的大肆渲染,使人们看到了大规模举债的危害却忽略了适度贷款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影响了金融机构对高校贷款的态度,导致高校很难从银行获得合理贷款,从而制约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贷款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贷款规模过大就会产生风险,不积极拓展渠道融资又会制约教育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贷款风险就全盘否认适度贷款的积极作用,那无异于“因噎废食”。笔者认为,要利用贷款为高校教育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即贷款要适度。我国公办高校贷款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在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均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以解决扩大办学规模带来的经费短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适度贷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贷款增长幅度和速度过大过快,则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影响学校的日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高校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向银行大量举债,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到20余亿,贷款规模大大超出学校自身偿债能力,出现了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借新债还旧债、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不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等情况。高校贷款风险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大规模贷款的原因
2.1 财政拨款不足
在财政拨款及其它融资不够的情况下,高校寻求银行贷款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2.2 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
为了能顺利通过教育部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赢得国家在资金上的扶持和扩招时得到政策倾斜,被评高校多采取向银行贷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以求达到评估要求。
2.3 政府与金融机构互动的结果
由于受《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的限制,多数金融机构不敢直接向地方高校放贷,政府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于是与金融机构互动,帮助协调与担保,从而使高校获得巨额贷款。
2.4 金融机构趋利避害的自我选择
高校扩招后,金融机构看到为高校提供贷款既有经营收益,又有社会效益,从而对高校在贷款额度、利率、材料的准备与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均给予了极大的优惠和便利。3 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
3.1 高校所有者缺位导致随意贷款
公立高校财产的公有性质决定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事实上由于国家是虚拟参与方而非实际参与方,决定贷款的运作及管理者事实上并不需要承担偿还贷款的风险,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很容易导致管理者还贷责任意识淡薄,搞政绩工程而随意贷款。
3.2 对贷款缺乏科学论证
一些高校在对贷款项目进行论证时,只凭主观分析或少数人的意见而盲目举债,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
3.3 贷款管理不严和使用效率低
许多高校在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不当或效率太低,造成严重的资金流失或浪费。
3.4 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许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未设立贷款资金的专项审计组织,资金使用过程中未建立全程定
期审计制度,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控制贷款额度,防范贷款风险
高校如何规避风险,合理利用贷款资金促进学校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把握一个“度”,即贷款要“适度”。而如何才能达到“适度”呢?笔者试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方面对“适度贷款”问题进行探讨。
4.1 宏观控制
是根据“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对高校贷款额度进行测算,以贷款风险指数0.6作为上限,从宏观上控制贷款风险。
2004年7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该文制定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对高校银行贷款额度从宏观上进行了控制和管理:(1)凡贷款风险指数大于0.6的高校,新增贷款实行审批制度;(2)凡贷款风险指数小于0.6而大于0.4的高校,新增贷款实行备案制度;(3)凡贷款风险指数小于等于0.4的高校,新增贷款可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办理。这从宏观上控制了高校贷款风险。
4.2 微观控制
即具体化测算控制。是运用“预计现金流量测算法”来测算适度贷款的具体规模和还贷能力,以测算出的具体数值和指标为参照,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提供了宏观的量化指引,但缺乏具体化的约束手段和测算方法。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如:雄筱燕等提出了基于费歇尔多元判别分析的高校财务风险评判模型;祝红霞提出了预计现金流量测算法;黄祥林建立的高校恰当举债的数学模型等等。本文采用祝红霞提出的“预计现金流量测算法”来测算适度贷款的具体规模和还贷能力,以提供较详细的量化参考。其方法为:第一,根据学校的长期规划确定未来在校学生人数,按照建设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规定和教育部关于本科评估对师生比、图书、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要求,测算出学校达标所应达到的最低硬件条件指标,并计算出未来各年学校达到该指标要求所需的资金数额;第二,根据各年计划在校生规模预测学校的资金来源;第三,测算出每年资金注入量与流出量,以确定每年需要的贷款总额和可以偿还贷款的数额;第四,计算出学校需要贷款总额和建设期后每年可以偿还贷款金额和还款年限,从而可以分析出学校贷款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情况;第五,在学校能够承担的负债范围之内安排学校的建设项目和贷款数额。通过此方法将各指标具体化,提供给高校决策者较详细的参考数据,从而使贷款趋于适度,降低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