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时间:2019-05-13 22:2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三日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 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 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 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 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第十条 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一条 重症医学科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第十二条 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第十三条 重症医学科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宜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第三章 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等管理部门应履行日常监管职能。

第十六条 重症医学科收治以下患者:

(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

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二)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三)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

(四)其他适合在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和治疗的患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第十七条 下列病理状态的患者应当转出重症医学科:

(一)急性器官或系统功能衰竭已基本纠正,需要其他专科进一步诊断治疗;

(二)病情转入慢性状态;

(三)病人不能从继续加强监护治疗中获益。

第十八条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重症医学科医师负责管理,患者病情治疗需要时,其他专科医师应及时提供会诊。

第十九条 医院应采取措施保证重症医学科医师和护士具备适宜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定期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 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进行疾病严重度评估,为评价重症医学科资源使用的适宜性与诊疗质量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科信息管理系统,保证重症医学科及时获得医技科室检查结果,以及质量管理与医院感染监控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 重症医学科的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应当有规范、有记录。

第二十三条重症医学科的仪器和设备必须保持随时启用状态,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由专人负责维护和消毒,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

第四章 医院感染管理

第二十四条 重症医学科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的各项措施,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第二十五条 重症医学科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六条 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

1.5)℃左右。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第二十七条 对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第二十八条 重症医学科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进出通道。

第二十九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严格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确需探访的,应穿隔离衣,并遵循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规定。

第三十条 重症医学科的建筑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原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置省级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对重症医学科的检查和指导,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设在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内开展本科重症患者治疗的科室和病房参照本指南管理。

第三十四条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附件:1.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

2.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

附件

1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

一、医师

(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三)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二、护士

(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三)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附件2

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

一、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个电路插座

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二、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四、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五、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六、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第二篇:卫办医政发〔2009〕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三条 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 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臵,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 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 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 重症医学科必须配臵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第十条 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第十一条 重症医学科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第十二条 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第十三条 重症医学科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宜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第三章 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等管理部门应履行日常监管职能。

第十六条 重症医学科收治以下患者:

(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二)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三)在慢性器官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

(四)其他适合在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和治疗的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第十七条 下列病理状态的患者应当转出重症医学科:

(一)急性器官或系统功能衰竭已基本纠正,需要其他专科进一步诊断治疗;

(二)病情转入慢性状态;

(三)病人不能从继续加强监护治疗中获益。

第十八条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重症医学科医师负责管理,患者病情治疗需要时,其他专科医师应及时提供会诊。

第十九条 医院应采取措施保证重症医学科医师和护士具备适宜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定期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 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进行疾病严重度评估,为评价重症医学科资源使用的适宜性与诊疗质量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科信息管理系统,保证重症医学科及时获得医技科室检查结果,以及质量管理与医院感染监控的信息。

第二十二条 重症医学科的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管理和使用应当有规范、有记录。

第二十三条 重症医学科的仪器和设备必须保持随时启用状态,定期进行质量控制,由专人负责维护和消毒,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

第四章 医院感染管理

第二十四条 重症医学科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臵导尿管所致感染的各项措施,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

第二十五条 重症医学科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臵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六条 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臵,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第二十七条 对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臵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第二十八条 重症医学科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臵不同的进出通道。

第二十九条 重症医学科应当严格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确需探访的,应穿隔离衣,并遵循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规定。

第三十条 重症医学科的建筑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原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设臵省级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有关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对重症医学科的检查和指导,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设在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内开展本科重症患者治疗的科室和病房参照本指南管理。

第三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附件:1.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 2.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 附件1 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

一、医师

(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三)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臵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二、护士

(一)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三)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附件2 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

一、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臵;每个电路插座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二、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四、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五、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六、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臵血液净化装臵、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第三篇:1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医院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和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当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第四条 二级以上(含二级,下同)综合医院应当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科室名称统一为康复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展心理康复咨询工作。

第五条 综合医院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诊疗场所、专业人员、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以保障康复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第六条 综合医院应当根据医院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协作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转入专业康复机构或回归社区、家庭作好准备。

第七条 综合医院应当与专业康复机构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使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条 综合医院应当采取适宜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一、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伤病诊断,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活动和参与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运动及步态分析、平衡测试、作业分析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心理测验、认知感知觉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二、临床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等。

三、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

(一)物理治疗(含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

(二)作业治疗 ;

(三)言语吞咽治疗 ;

(四)认知治疗;

(五)传统康复治疗 ;

(六)康复工程;

(七)心理治疗。

第九条 综合医院应当鼓励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康复服务。

第十条 综合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南要求切实加强对康复医学科的管理,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满足患者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第十一条 综合医院应当认真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诊疗护理指南、常规,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制度,制定康复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并认真有效地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康复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 综合医院应当保证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层次、结构合理,岗位责任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特征鲜明,服务流程科学、规范,病历书写符合要求,信息资料保存完整。

第十三条 综合医院应当科学制订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第十四条 综合医院应当重视和加强住院患者的医疗安全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预防并发症,防止发生二次残疾。

第十五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就医环境应当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便利、舒适、整洁、温馨。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规定的相关标准,医务人员应当善于了解和体察患者心理,服务热情、礼貌、耐心、细致。

第十六条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活动应当达到以下 指标:

(一)康复治疗有效率≥90%;

(二)年技术差错率≤1%;

(三)病历和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90%;

(四)住院患者康复功能评定率>98%;

(五)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30天,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平均住院日不超过40天。

第十七条 综合医院应当保证各类康复设备维护良好,每3个月检查1次,并有相关记录,设备完好率>90%。

第十八条 综合医院应当提供统一、规范的康复医疗服务,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康复医疗专业设备应当由康复医学科归口管理,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康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省级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康复医学科设置和康复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质量控制。综合医院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康复医疗质控中心开展的检查和质控工作。

第二十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卫医发„1996‟13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重症医学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重症医学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4-9-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4-9-1-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C】1.重症医学科布局流程合理,洁污区域分开,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病房配置设备设施符合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设备要求。

说明:重症医学科设立两个通道,实行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分流,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通

道分流。医疗区域与医疗辅助区分隔,处置室同治疗室分隔。材料目录

1.科室平面图和病区结构图。

【C】2.信息系统有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的及时传递。

说明:科内每台电脑均安装有对检验结果信息查询的联众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CLIMS),有对影像结果信息查询的GE HeAlthC Are C entriC ity RIS CE系统。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B】1.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跪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隔离间。

说明: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约15平方米,床间距约1米,重症医学科有三个隔离间。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B】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

说明:设备由专人负责维护,确保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材料目录

1.科室医疗设备一览表。

【B】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

说明:科室医生办公室内每台电脑上均安装有医疗质量管理的TP-EMR天鹏电子病历系统,监控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的联众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CLIMS)。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A】1.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输血科、影像科等紧密相关科室距离半径短,为患者诊疗提供及时 支持。

说明: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相距约3米,与输血科相距2米,与影像科相距约30米,与B超室相距约50米。能及时行床边B超、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4-9-1-2重症医学床位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C】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2%~5%。

说明: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22张,医院床位数为1208张。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C】2.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0.8: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2.5~3:1。

说明:重症医学科固定人数15人,轮转人数3人,医师人数与床位数比为0.8:1。护士人数与 床位数之比。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医师人员一览表。2.重症医学科护士人员一览表。

【C】3.保持适宜的床位使用率,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说明:床位使用率为95%左右,每天有预留1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C】4.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技能要求,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说明:我科医师在2009年12月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继续教育部共同承

办的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项目中培训考核合格。我科医师在2010年由江苏省卫生厅医学会举办,苏州医学会承办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治疗指南》中考核合格。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合格证书。2.《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合格证书。3.《临床治疗指南》合格证书。

【C】5.设有净化病房和隔离病床。

说明:找科设有4张隔离病床。其中重症监护室2张,术后监护病房2张。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C】6.人员配置专业化,固定医师床位比≥50%,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符合要求,抢救成功 率≥85%。

说明:我科固定医师床位比为50%。每月抢救成功率)85%。详见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信息报表。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

【C】7.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说明: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制定了重症医学科收治与转出标准。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收治与转出标准。

【B】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大于5%且小于8%。

说明:重症医学床位数为,医院总床位数为1208张床,占比例为。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B】2.科主任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说明:江苏省卫生专业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于2003年评审,刘龙己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材料目录

1.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B】3.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说明:2007年5月朱小英护士长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材料目录

1.护士长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A】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达到8%。

说明:重症医学床位数为22张,医院总床位数为1208张床。材料目录 详见现场。

【A】2.科主任具有主任医师资格。材料目录

1.科主任主任医师证书。

4-9-2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 性。

4-9-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C】1.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说明:根据卫生部制度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制定了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范 围、收治与转出标准。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收治与转出标准。2.重症医学科转出流程。

【C】2.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说明:目前世界上应用晟广泛的危重病评分方法为1985年美国学者KnAus提出的APA CHE II 评分系统,APA CHE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风险越大。材料目录

1.详见现行病例中危重病人APACHE II评分表。【C】3.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

说明:根据卫生部2012年制定的第84号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华医学会、中华

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第285号令《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苏卫办医K2012习iso号),制定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材料目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2014年版)。4.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012年修订)。【C】4.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说明:依据《药品管理法>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储备药品管理制度。材料目录

1.储备药品管理和使用的流程。

2.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流程。

【C】5.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科室工作管理制度。2.重症医学科各岗位职责。3.重症医学科技术操作规范。【B】1.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说明:详见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评价。【B】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材料目录见职能科室台帐

【A】1.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0/。

说明:转入转出患者指征符合率95%左右,详见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A】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A】3.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说明:每份运行病历均有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具体详见重症医学 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

4-9-3有分级查房制度与执行程序,医院对医师与护理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管理,达到“重

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剃度;

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

4-9-3-1医护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

【C】1.有医护人员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说明:根据卫生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与程序。材料目录

1.有医护人员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C】2.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说明:我科医师在2010年由江苏省卫生厅医学会举办,苏州医学会承办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治疗指南》中考核合格。

【C】3.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上岗。材料目录

1.医师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培训合格证书。2.医师重症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

【B】1.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

说明:对高风险技术操作根据医师的职称、工作能力授予权限。并于每一季度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授权。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诊疗操作权限一览表。【A】1.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

说明:每一季度进行一次考核与再培训。材料目录

1.定期考核表。

【A】2.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说明:根据定期考核培训后,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诊疗操作权限一览表。

4-9-3-2执行核心制度,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C】1.有落实核心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措施。

说明:

在落实核心制度方面,一是以《医院规章制度汇编>为重点,注重对医务人员进行核

心制度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同时对制度的相关内容定期组织抽查,使医务人员人人熟悉和掌握

这些制度;二是加强督导检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分成多个小组,每周二下午定期进行

医疗质量和核心制度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总,并反馈给各科室;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背

核心制度的医务人员根据情节给予通报、罚款等严肃处理。材料目录

1.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C】2.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

说明:每位患者均由一名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的医疗组长全面负责该病人的治疗活动。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医疗组长一览表。

【B】1.有多学科协作与支掎机制通过重症医学科与相关学科医师联合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提 供专科诊疗支持。

说明:有重症医学科与相关学科医师联合查房病程记录,有多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材料目录

1.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机制。2.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

【B】2.职能部门对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有监管,有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材料目录见职能科室台帐

【A】1.有符合转出标准患者及时转到相应科室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流程,无推诿现象。材料目录

1.符合转出标准患者转到相应科室的相关规定和流程。

4-9-4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泌

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4-9-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

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C】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

说明:在进入重症医学科两个通道口处,在每个病房门口及每个床边均配置一瓶一次性使用免洗速 干手消毒剂。材料目录

1.手卫生SOP。

【C】2.有消毒隔离制度,消毒药械使用规范,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置正确。材料目录

1.消毒隔离制度。2.消毒药械使用规范。

3.医疗器械使用后处置正确。

【C】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并落实。材料目录

1.江苏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定。2.医疗废物管理SOP。

【C】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并执行。

说明:每份运行病历中均由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评估表一份、留置导尿管评估表一份、呼吸机评估表一份。材料目录

1.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措施。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 187号)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 187号)【C】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说明:根据卫生部令2012年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卫生厅修订的《江

苏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处罚权限管理规定和抗菌药物处 方权限授权公告。材料目录

1.抗菌药物处罚权限管理规定。2.抗菌药物处方权限授权公告。

【B】1.科室有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B】2.有主管部门履行监管,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材料目录

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月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A】1.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有持续改进案例。材料目录

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月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

4-9-5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

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4-9-5-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 理。

【C】1.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材料目录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2.质量与安全管理记录本。

【C】2.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材料目录

1.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 2.重症医学科各岗位职责 3.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4.重症医学科操作规范

【B】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B】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材料目录

1.质量与安全管理记录本。

【A】1.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

【A】2.持续改进有成效。

说明:经过改进,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未再发生。材料目录

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月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

4-9-5-2重症医学科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预案、制度与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C】1.有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材料目录 1.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的应急预案。2.住院患者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

3.病人发生冲动伤人或毁物行为时的预案。4.触电的应急预案。

5.动、静脉置管脱出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6.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应急预案。7.护患争议应急处理预案。

8.患者发生精神症状的应急预案。9.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程序。10.患者发生误吸的应急预案。11.监护室突遇断屯的应急预案。

12.气管插管脱出的应急议案及处理措施。

13.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14.输液过程中出现水肿的应急预案。15.烫伤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16.体位性低血压的应急预案。17.吞食异物的应急预案。

18.脱机后非计划拔管的应急预案。19.胃管脱出的应急预案。

20.胸腔引流管脱出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21.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应急预案。22.药物过敏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23.医疗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24.重症监护室气管套管脱落的应急预案。25.重症监护坠床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26.自缢的应急预案。

【C】2.落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的制度。材料目录

1.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C】3.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

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 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材料目录

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月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

【B】1.有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材料目录 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月质量控制指标信息报表。【B】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A】1.持续改进有成效。

说明:通过改进,现在重症医学科转出转入指征符合率达100%。现在己无非预期48h重返ICU 病人数,己无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 材料目录见职能科室台帐

第五篇:卫医政发〔2009〕50号《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医政发„2009‟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

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第十六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

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七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

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十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

第二十一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

第四章

科室管理

第二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第二十四条

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第二十五条

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的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第二十六条

急诊科内常备的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二十七条

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

第二十八条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

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

第三十条

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

第三十一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三十二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

第三十三条

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

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第三十五条

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

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

第三十七条

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三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置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急诊科进行检查指导与质量评估。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开展的对急诊科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第四十条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四十一条

承担核辐射及化学中毒等患者救治任务的急诊科,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防护设备和物品。

第四十二条

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并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急诊科,还应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人员、车辆、设备和装置,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管理。

第四十三条

设置急诊科的专科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2、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附件1:

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基本标准

一、仪器设备

心电图机、心脏起搏/除颤仪、心脏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有中心负压吸引可不配备)、给氧设备(中心供氧的急诊科可配备便携式氧气瓶)、洗胃机。三级综合医院还应配备便携式超声仪和床旁X线机。有需求的医院还可以配备血液净化设备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

二、急救器械

一般急救搬动、转运器械,各种基本手术器械。

三、抢救室急救药品

心脏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痛、解热药;止血药;常见中毒的解毒药、平喘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类药、各种静脉补液液体、局部麻醉药、激素类药物等。

附件2:

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一、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独立处理各种急症(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休克、急腹症、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血尿、抽搐、晕厥、头痛等)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

(二)掌握下列心脏病和心率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

(三)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

(四)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

(五)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技能;

(六)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等;

(七)熟练使用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快速床旁检验(POCT)技术、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等。

二、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

(一)掌握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二)掌握急诊科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三)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四)掌握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五)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六)掌握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七)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八)掌握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

下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XX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XX年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提高我科医疗质量和安全、保证病历书写的质量及医疗指标的完成,拟定本年度医疗质量与......

    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doc

    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华航校发〔2010〕74号,2010年7月29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是高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03-18 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 建设与管理 指南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

    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ICU 版 次:JSGF/01 生效日期:2016/*/* 修改日期: / / XXXX 医 院 技 术重 症 医 学 科 规 范 与 操作 规程 ICU 版 次:JSGF/01 生效日期:2016/*/* 修改日期: / / 目录 一、......

    重症医学科管理标准学习与文件准备

    重症医学科管理标准学习与文件准备——重症医学科、呼吸二科、心内一科、心内二科、心内三科、神经外科、新生儿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二科、儿科、急诊外科 《ICU/CCU收治转......

    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规章制度 枝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版本第 2 版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并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上探视衣服及鞋套入内。二......

    重症医学科规划(合集)

    重症医学科规划结合"二甲复评"情况,拟《重症医学科》规划:按照《2011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