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金融危机
什么是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人在关注这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在追溯它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人对金融危机是什么意思存在不了解,下面带大家清楚的认识一下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类型又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
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第二篇:浅析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这段时期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这场危机,有人强调其并不表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机制出了问题,而只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正当此时,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人却认定,这场金融危机已证明“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了”。他们强调,目前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采用“国有化”手段,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政府掌控,这种手法与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论》“热”了,马克思“火”了。在西方许多地方,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资本论》,试图借助《资本论》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这说明马克思的“幽灵”再次在西方世界游荡,由《资本论》奠定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又“出场”了。
在我看来,把眼前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仅仅说成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只是窥豹一斑之言。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理所当然就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离开了美国的经济制度,单纯地谈论什么借钱的多少、借钱的方式妥当与否,是片面的。从哲学眼光观察这场美国金融危机,我更愿意把它视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危机,当然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危机。我们透过借债危机看到了经济制度的危机,同时也透过经济制度的危机看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危机。
一、“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广泛流行,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享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顺利地从“生产型资本主义”调整为“消费型资本主义”,无论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就单个的个体而言,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宗旨。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欲望的放大,是与人的风险意识的减弱成正比的。人们为了使自己有更多的钱去无节制地消费,走上了以下两条途径:其一是“赌”。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当代资本主义也就成了“赌场资本主义”。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这些人尽管并不具备可以赚到“明天的钱”的能力,但就是敢于花虚拟的“明天的钱”。当然,由于把生活的富裕寄托在借贷上,当今的许多美国人根本没有积蓄。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可以说,美国整个国家就是这样存在着,而单个的个人也是这样存在着。我们可以把这种存在方式简单地描述如下:通过“赌”和“借”去进行“超前的消费”、去满足永无止境的“物欲”。关键在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在助长这种存在方式,一直在说明这种存在方式是合理的、正当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已构成了当今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美国思想家弗洛姆曾经提出,当今人类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to be”(存在),另一种是“to have”(占有)。当今美国人把弗洛姆所说的“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我们可以在这种美国人的存在方式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间看到其内在的联系。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联想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且也联想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部批判,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之所以对资本主义不满,不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来使之得以实现;而主要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那种存在方式的强烈不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根到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他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否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看来,当代资本主义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带来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存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类存在异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规定了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就是对现代人类存在状态之基本架构的分析,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就是揭示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发展所具有的无法自我逾越的界限和片面性。马克思预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也将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当今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
三、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美国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社会危机,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其创造性就在于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一限制词。以前有人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将计划与市场相互对立的观点,摈弃了那种死水一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从而“拯救”了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拯救”了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也“拯救”了“市场经济”。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相互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市场性”与“计划性”的结合,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是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化”与“宏观调控”的结合,更体现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结合。英国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的理论家索尔·埃斯特林、尤利安·勒·格兰德等人编著的《市场社会主义》一书给“市场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简洁明了,广为流传:“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按照弗洛姆的说法,马克思建立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并达到那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不再是„畸形的‟,变成了充分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经济”这一手段运用于建立一种能使人充分发展的存在方式这一崇高目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而如果我们把如此加以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付之实践,那么我们一定既能由于把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而且又能由于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变成一种新的人的存在方式创建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
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我看来,这一段关于人的存在的经典表述,完全可以运用到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如何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改造自己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进一步倡导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平发展,引领整个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克服人的当代异化,扬弃资本原则规定的冲突型社会演进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篇:金融危机
一、这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五大冲击。
1、对出口经济的冲击。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三驾马车有些失衡,基本是靠出口拉动为主,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外向经济比重太高。出口的马车太大是大洋马,投资马车国有投资太多是枣红马,消费这驾马车是瘦毛驴,三驾马车不匹配,拉起车来跑的既不顺又不快。实践证明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研究发展必须注重结构。黑龙江近些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太大,大而不强;二产太大,大而不优;三产太小,拉动力太弱。只有真正调整到位,才能为经济发展积聚后劲积聚潜能,所以结构决定发展。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为68.3%。黑龙江为24%,过去靠出口拉动经济,现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在萎缩,订单在减少。所以第一波受影响的是出口企业,江浙大量出口企业倒闭,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二是国内劳动力涨价,特别是新《劳动法》的推出,使企业用工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21%,使企业制造出口产品的活劳动成本大幅度增高;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2008年国家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开始紧缩银根,控制货币发行量,首先紧的就是出口的中小企业,没有渠道融资。相比而言,银行更愿意给国有大企业贷款,安全系数较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提供贷款,逼得中小企业到民间通过地
下钱庄、高利贷融资,最后换不起债,老板跑了,企业倒了。所以这次北京两会着重的研究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因为出口企业倒闭,其需要的原材料和设备是改造靠国内制造业来提供,这样一来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即就波及到实体经济。所以中国的钢铁价格下跌,汽车卖不动,价格下跌,利润变薄,企业经营困难,库存增加。所以这次救助十大产业更加关注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救助问题。
3、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虚拟经济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冲击更大。所以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感冒,中国股市应声下跌,从过去6124点一直跌倒1648点,我们1亿3000万的股民,资产损失了20万亿,很多股民被套的痛不欲生,这就是资本市场的变化、损失。
4、对就业的冲击。这次北京两会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首就是就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现在就业形势很难,2000万的农民工在出口企业下岗,提前返乡,春运潮一票难求。返城没有工作,在家无法安置。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15万,去年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还有115万,两者相加共计730万。社会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源。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本来存在的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5、对消费的冲击。中国的消费市场萎缩,购买力不足,既有群众收入水平下降带来的,还有群众消费信心不足带来的。消费者没有强烈的购买欲,不去参与消费,造成企业库存增加,库存增加就点减产,减产就得减员,减员会造成消费水平更加低下,消费更加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次的消费不足是全方位的,穷人和富人的消费心里都出现了问题。富人认为金融危机是原有的数字化的财富缩水了,资产蒸发了,就不能在无所禁忌的消费了,所以富人在保守消费。穷人看到现在工作难找了,钱难挣了,就更加小心谨慎的消费了。现在的消费疲软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能用消费拉动经济。所以各地组织家电下乡,发放消费券等措施都意在刺激消费,用消费拉动经济。
二、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四大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危急中有转机、商机、生机,我们要抓住机遇,放大效应。
一是调整结构的机遇。经济低迷的时候是调整结构的最佳时期,因为经济发展顺畅的时候,注重的是GDP、财政收入和总量的扩张。现在要静下心来,从浮躁走向务实,扎扎实实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危是旧经济增长方式之危,机是调整结构之机。
二是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机。我国的大路货的产品出口受阻了,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自主创新有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拉动。国内的传统制造业受到挑战,需要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要自主研发,扩大自己无形资产,塑造自己的高科技高品牌,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企业洗牌重组的机遇。经济困难时期,企业往往要洗牌,优胜劣汰,淘汰落后的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生态产业,要在洗牌中调整自己的结构和产业定向,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实现优胜劣汰。现在譬如平安保险、工商银行等很多企业在境外并购。从世界上看经济危机中企业重组是必然的,抓住机会,瞄准方向,选好伙伴加快重组,把自己做大做强。
四是深化改革的机遇。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下滑,压力增大,这正是深化改革的好机会,静下心来抓体制、机制改革。燃油税的改革刚刚推出来,这是因为交通部多年作梗,现在才刚刚理顺出台。国家大部门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现在各个省份都在进行,将部门整合,精简职能,放宽经济发展环境,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央代发地方债是财政制度的改革,按照预算法地方财政不能有赤字,不允许发地方债,这次金融危机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是柄双刃剑,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机遇。利用这次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四个倒逼机制,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我们才能尽快走出低谷,实现复兴!
第四篇: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1)
2008年是一个起伏不平的一年,北京2008奥运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但是2008年引发的金融危机却让中国人民重新了解了这个世界!美国政客为自身的利益对金融行业滥用美元价值的黑暗操作然当无实,从而愈演愈烈直至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其说是金融危机还不如称之为“金融海啸”更贴近事实。
全球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濒临“灭绝”较有说服力的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美国三大汽车巨头,AIG。冰岛。东莞合俊.....。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残酷现实,谁想的到他们会倒下了?但他们真的倒下了,全球风暴来了。
在中国有第二个香港之称的东莞樟木头首先倒在中国人的最前列。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国人所面对的是什么?接下来又会是怎么样?人民无法去预测也不敢去想象。接受下来眼看一个个工厂倒闭一个个老板跳楼,一个个企业拖欠工资,中国人才真正意识到“它”来了。在12月份广东,浙江两个工业大省先后出现返工潮也就意识著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企业已经在接应“它”的到来。消费力开始削弱。股票开始大幅度下跌。楼价下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暴涨.....。
国家濒濒出台救市计划效果可显一般,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只能向天上叹息:“它”何进能结束.....
第五篇: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交往甚密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美国市场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美国经济衰退,引起了美国消费疲软,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要影响到我国对美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情况。
1.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出口依存度每年高于20%,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2001-2007年)七年平均为6.72%,已经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美国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减速,产出和需求下降,由此引起的私人消费、公司开支以及产出的下降导致美国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目前美国消费者对就业市场以及薪酬的预期都比较悲观,而信贷紧缩和就业市场的恶化使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据2008年3月25日美国经济咨询商会报告显示,2008年3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008年2月份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预计未来就业机会减少的人数,由28%增至29%;而消费者对于收入水平的预测,同样并不乐观,认为收入会增长的人数,从18%下降到14.9%。而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消费品,美国政府的一些数据已经表明,美国消费者在购买必需品方面已经紧缩开支。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对我国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出口233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增速回落了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