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
鉴定人在诉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鉴定结论必须经过审查、质证后才能在庭审中加以运用,鉴定人出庭作证也是必要的, 然而,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甚少,相关制度应当加以完善, 以提高鉴定人的出庭率。
关键词: 鉴定人;出庭作证;鉴定结论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 侦查、起诉、审判机关为了查明案情, 就涉案的专门性问题委托具有专门知识、技能、技术手段的人员或机构,依照法定程序所作的鉴别、判断和评定。我国三大诉讼法及仲裁法都将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鉴定结论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作为出具鉴定结论的鉴定人, 出庭并接受法庭的质证对保障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诉讼公正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一)是现行司法制度的要求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以及仲裁法第四十四条都将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 同时, 我国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司法鉴定结论并不具备天然的证明力, 如果缺失了法庭质证这一程序, 就只能作为一种传闻证据, 因此, 鉴定结论应当经过法庭质证, 出具鉴定结论的鉴定人应当接受法庭的质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十一条规定: 在诉讼中,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鉴定人应当出庭。《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七条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由此看出,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是一项法定的义务, 是保障鉴定结论法律效力的正当程序和必要方式。司法鉴定工作既是一项科学技术实证工作, 也是参与诉讼的工作, 司法鉴定人不仅是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 也是诉讼活动的参与人。
(二)是公正与效率价值目标的要求
公正与效率是每一种司法制度追求的价值目标,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有助于法院公正、及时审理案件, 依法有效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凭借专门知识、科学技术、职业技能、从业经验对案件中的专业性问题进行分析、检验、鉴别、判断后提出的意见。鉴定人出庭接受各方的质证, 可以使审判人员及当事各方更为深入的了解鉴定过程、鉴定依据及相关鉴定方法, 使鉴定工作的分析论证更为直观、透彻,同时也使鉴定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如果鉴定工作存在瑕疵、缺陷, 甚至鉴定结论存在错误, 通过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 易于暴露出来, 从而得到弥补和纠正。因此, 鉴定人出庭作证, 一方面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使当事人了解鉴定工作及鉴定结论的依据, 使审判人员掌握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鉴定人进行监督, 提高了鉴定结论的科学性。由于种种原因,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 多头鉴定、无序鉴定、重复鉴定等现象屡屡出现, 增加了诉讼成本, 造成案件久拖不决, 占用、浪费了诉讼资源。通过鉴定人出庭接受各方的交叉询问,可以使当时各方认清鉴定中的有关问题, 满足了当事人认识证据的期待, 更为信服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庭审过程的公正性, 从而容易接受和服从裁判。因此, 鉴定人出庭作证, 可以节约司法成本, 提高司法效率。
二、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原因
(一)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当前, 鉴定人的出庭率非常低, 一般只是在重新鉴定后出现相互矛盾的结论, 才要求鉴定人出庭质证。在鉴定人出庭质证庭审中, 有时鉴定人只是论述自己的方法、观点, 没有接受各方的质询, 与念一遍鉴定书没有区别。应该说, 目前庭审中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数量质
量都亟待提高。
(二)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率低、质证质量不高的原因
1.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相关法律存在缺陷。《决定》与《通则》都对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 使鉴定人出庭作证从此有法可依, 但另一方面,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 “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 应当当庭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 “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传唤或通知未到庭, 不影响开庭审判的, 人民法院可以开庭审理。”可见, 我国法律中对鉴定人是否出庭作证问题有着自相矛盾的规定,一方面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并接受质证, 另一方面又允许未到庭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在当庭宣读后可以成为定案的依据;一方面要 求鉴定人必须出庭, 另一方面又宽容地对待不出庭现象。法律自身的矛盾、漏洞, 使鉴定人不出庭由“不影响开庭的”、“个别情况”发展到几乎所有的案件鉴定人都不出庭, 而是以鉴定结论宣读替代鉴定人出庭的义务。
2.对鉴定人规避出庭作证义务的制裁措施不完善。《决定》规定, 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拒绝出庭作证的, 由司法行政机关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而司法行政机关所做出的行政处罚也只有责令其暂停执业或撤销登记, 由于缺乏刑事强制制裁措施, 使现阶段法官对不出庭或虽出庭但拒不陈述鉴定意见和拒绝回答控辩双方询问的鉴定人无可奈何, 因而强制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措施不够, 使鉴定人敢于漠视法律义务而不出庭作证。3.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措施缺失。我国法律法规中缺乏对于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人身安全等配套的制度性问题的规定。仅强调出庭作证是鉴定人的法定义务是不够的,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鉴定人因出庭作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当得到补偿;同时, 鉴定人出庭作证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有可能因出庭作证面临威胁,甚至是打击报复。漠视鉴定人的经济补偿权与司法保护权也使相当的鉴定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
4.鉴定人自身的因素。当前, 我国大多数从事鉴定工作的鉴定人是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的,但现实中, 各省对于鉴定人资质取得标准不是完全一致, 使我国鉴定人队伍的素质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 实践中, 部分承担鉴定工作的鉴定人的业务素质、能力值得怀疑。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可能会暴露出鉴定工作中的一些漏洞, 导致鉴定结论被否决, 这是鉴定人不希望看到的。同时, 出庭作证的过程中, 不仅鉴定本身的科学性、合法性要接受质证, 鉴定人还要具备法庭辩论的一些基本技巧, 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防止钻入法庭辩论的陷阱, 这对鉴定人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也成为鉴定人不愿出庭质证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为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实现诉讼公正, 从根本上解决鉴定人出庭难的问题,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立法上应明确, 鉴定人应当出庭又无故不出庭, 没有接受控辩各方的交叉询问, 不对鉴定的过程及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当庭陈述的情况下, 该鉴定结论不应具有证据能力, 法庭应启动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二)明确鉴定人不出庭对鉴定主体的不利后果。
首先, 法院应当享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可以考虑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鉴定应由法庭视情节采取罚款、警告、拘传等措施。其次, 对因鉴定人无故不出庭导致拖延诉讼, 而给当事人造成不当的诉讼成本的, 有必要规定鉴定人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给予必要的补偿。
(三)建立鉴定人出庭的权利保障措施。
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或只承担义务而不能享受权利, 都不是法律生活的常态。在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同时, 应赋予鉴定人相应的权利, 并有保障权利得以实现的相应制度。一方面, 鉴定人是根据个人的专业知识作出鉴定, 并且其出庭作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诉讼的公平性, 法院应当考虑鉴定人的个人权益, 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 鼓励其出庭作证, 如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交通费、误工费、食宿费和其他经济损失应当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 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中败诉的一方因对不利于本方的鉴定结论不满, 某些情况下, 在庭上对鉴定人进行威胁、侮辱等人身攻击, 庭下对鉴定人甚至其亲属实施恐吓、诽谤、殴打及其他报复手段, 为保障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利, 应当建立相应的人身保护制度。
(四)严把鉴定人准入关, 重视鉴定人出庭能力培训。
司法行政机关是主管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登记管理的唯一国家机构, 应进一步完善、执行鉴定人执业资格的准入制度, 监管鉴定人的执业范围,对鉴定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进行严格审查。鉴定人出庭能力是多方面的, 当前比较缺乏对于鉴定人的相关培训, 尤其是对于鉴定人出庭作证工作的培训更是匮乏, 因此, 司法行政机关应强化组织对鉴定人出庭能力的培训, 不仅是对鉴定人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的培训, 还要注重对鉴定人的法律知识、法庭质证技巧、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等的培训,由此不断加强鉴定人出庭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鉴定人出庭作证
鉴定人出庭作证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对于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有明确规定,但在目前的审判实践中,鉴定人出庭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了法庭庭审功能的发挥和诉讼任务的实现,鉴定人出庭作证。而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都较为完善,这在立法和实践中均有体现。应该借鉴国外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并结合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在深入分鉴定人不出庭原因的前提下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一、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出庭作证难的原因
在现代诉讼制度,尤其是诉讼双方当事人向法庭举证的诉讼情景中,鉴定人出庭作证才能具备基本的诉讼条件。因为只有鉴定人到庭,才能实现当事人对鉴定人的询问和反询问权,才能有效地对鉴定证据进行质证,并防止因角色限制以及在诉讼对抗中取胜愿望的驱动,造成鉴定证据客观性的失真。但根据我国各地提供的资料估计,鉴定人的出庭率不会高过目前刑事案件中证人的出庭率5%。作为鉴定主体,出庭都是其应尽的义务,鉴定人不出庭将会导致鉴定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等一系列后果。我国目前鉴定人不出庭,法庭仅仅通过宣读书面鉴定结论,对这一极为重要的证据进行法庭调查,不仅使鉴定证据的客观性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对庭审的公正性,包括程序的公正性和实体的公正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上的缺陷是鉴定人出庭难的主要原因。我国没有制定关于鉴定人应当出庭的法律法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义务不清。我国目前一方面作出鉴定人应当出庭的规定,另一方面又规定鉴定人经法院传唤或通知未到庭,“不影响开庭审理”,法院可以开庭审理,宣读未到庭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直接对鉴定结论的效力进行书面审查,这无疑为鉴定人不出庭大开方便之门。对未到庭的鉴定人的鉴定结论不加限制性条件地使用,这是实行现代诉讼制度的各国所没有的。不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普遍对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鉴定人所作的鉴定报告的证据能力持怀疑态度。鉴定人不出庭的后果规定不明确。我国法律虽然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但却无不出庭的具体责任规定,鉴定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不致受到法律的处罚,因此,鉴定人缺乏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感,使得鉴定人出庭作证难以落实。而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鉴定人会受到一定的处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
(二)能力上的不足是鉴定人出庭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对法院和当事人而言,存在支付能力的不足的问题,使鉴定人的一些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就法院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并不宽裕,很多地方一般的办公、办案经费都不能充分保障,如果要求鉴定人出庭,尤其是地域较远的鉴定人,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在民事案件中,对当事人而言,不论是胜诉还是败诉,都会可能因要求鉴定人出庭而增加额外支出。鉴定人出庭,除宣读书面的鉴定报告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接受对立和冲突的当事人交叉询问,特别不利一方当事人的反询问,这需要具有能够接受质询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因为鉴定人出庭作证,不仅是要求对专业知识心知肚明,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常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让法官的当事人心悦诚服。对鉴定人而言,目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出庭作证经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不足,使其难以胜任出庭作证的活动。
二、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几点建议
(一)规定鉴定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同时对鉴定人出庭例外的情况作出明确规定。
现行法律在强调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义务的同时,并没有明确鉴定人不出庭的条件,也没有就违反该项义务的法律责任和后果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为鉴定人逃避出庭义务提供了方便。为兼顾实际需要和可能的诉讼公正,应明确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询,未能质询的鉴定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但为了降低诉讼成本,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在司法公正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应该规定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况,即经鉴定证据出示,双方当事人对其无异议的,或虽然有异议,但经鉴定人作出合理解释后,被双方当事人认同的,鉴定人不需要出庭;在法庭宣读鉴定报告后,双方当事人对鉴定证据无异议的,鉴定人不需要出庭;因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无法出庭的,鉴定人不需出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鉴定人不需出庭;经合议庭认可的其他特殊原因,鉴定人不需出庭,在适用过程中,应对“特殊原因”加以谨慎对待,不宜作出过于宽泛的裁量,鉴定材料《鉴定人出庭作证》。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鉴定人强制出庭制度的规定,明确鉴定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对于鉴定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或拒绝出庭的,可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并责令其到庭质证;经训诫后仍不到庭或仍不质证者,法庭可以采取传唤、拘传等措施,强制其出庭作证;对仍不质证的鉴定人或被拘传到庭的鉴定人仍拒不质证者,应视具体情节追究其行政责任,并建议取消其司法鉴定人资格或从司法鉴定人名册中删除;鉴定人作虚假咨询,或因严重过失或故意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实际的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对于经过法庭多次传唤仍不出庭参与质证的鉴定人,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健全与完善鉴定人出庭的权利保障措施。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健全与完善鉴定人出庭的经济补贴制度。在规定鉴定人出庭义务的同时,应赋予鉴定人相应的权利,权利与义务应是对等的,并有保障权利得以落实的相应制度。鉴定人对于因出庭而支付的费用以及因作证而影响的正常收入有权要求司法机关给予或通过司法机关要求当事人给予适当补偿。我国法律对有关鉴定人因出庭作证而受到的经济损失如何补偿问题,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5条有相应规定外,尚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鼓励鉴定人出庭作证,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补偿费用,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5条的规定,鉴定人同普通证人一样,由提供鉴定人或申请鉴定人出庭质证的一方先行支付,最终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请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有关费用先由法院支付,最终由败诉一方承担。
在刑事诉讼中,鉴定人的出庭补偿费用应由国家支付。国家应当设立刑事诉讼案件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基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法院统一负责管理,用于对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补偿。在刑事自诉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可参照民事诉讼案件及行政诉讼案件中鉴定人出庭质证费用的规定处理。
2、完善鉴定人出庭的司法保护制度。对鉴定人出庭作证而言,司法保护措施可以认为是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基本条件。鉴定人不出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缺乏有效的司法保护措施,面对威胁、侮辱、恐吓鉴定人的行为,难以为鉴定人提供有效的保障,使他们出庭的心理障碍难以消除。有鉴于此,许多国家或通过专门的立法规定鉴定人权益保护制度,或在诉讼法典中设专章规定,并把对鉴定人的保护视为诉讼法制度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在立法上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对鉴定人及其近-亲属的法律保护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追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保护鉴定人及近-亲属方面的渎职行为,以强化其保护鉴定人的司法意识。
在制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护制度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工作:(1)在保护对象上,不仅要保护鉴定人本人,还要保护鉴定人的近-亲属。(2)在保护范围上,不仅要保护鉴定人的身体及其财产权不受侵犯,而且还要保护鉴定人的名誉权、荣誉权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应明确实施保护的司法机关,在侦查阶段由侦查机关负责保护;在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负责保护;在审判阶段由法院负责保护;终审后,若需继续保护,由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所在的辖区的公安机关负责保护。
(三)建立和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程序规则设置,重视鉴定人出庭能力培训。我国法律法规对鉴定人出庭作证设置的程序规则比较缺乏而且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规则设置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鉴定人应作好出庭作证的预备工作;鉴定人必须准时到庭,遵守法庭纪律,如实回答各方的质询;核实鉴定人与当事人及案件之间是否存在厉害关系;鉴定人应当履行宣誓义务;质证应遵循发问的先后次序和讲究发问的方式,发问的先后顺序应当遵循交叉询问规则。
我国在鉴定人培训问题,历来偏重于鉴定人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鉴定人出庭能力的培训。然而,鉴定人除撰写书面报告外,还需要出庭对鉴定方法、鉴定过程等进行说明,并接受双方当事人及他们的专家顾问的质询。鉴定人出庭除需充分作好与鉴定工作直接相关的准备而外,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应具有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等,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和了解相关的知识才能胜任出庭的义务。因此,我国今后在对鉴定人进行培训时,注重鉴定人专业知识培养提高的同时,要强化鉴定人出庭能力的培训,对鉴定人出庭能力的培训方式可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经常进行实战演练。
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鉴定人出庭作证是直接言辞规则的体现,是裁判活动的必备程序。而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率很低,这严重损害了司法鉴定的权威,给司法公正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削弱了鉴定人出庭制度在诉讼中的作用。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已成为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鉴定人出庭作证申请书_
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询申请书
申请人:XXX 申请请求:
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准许并通知鉴定人员XXX、XXX出庭接受质询。
事实和理由:
XXX诉XXX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已由贵院立案受理。因本案原告XXX伤后向XX司法鉴定中心提出鉴定申请,XXX司法鉴定中心对XXX作出的鉴定意见是伤残等级评定为五级,后期医疗费用评估为XXX元。XXX认为此份司法鉴定意见书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是原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否由于2013年5月受伤是造成的,是否排除了其他的相关因素和原告自身的体质问题;其次是XXX司法鉴定中心并未对原告后期医疗费用XXX元给出明确的评估依据和数据,后期医疗费用评估明显偏高且与案件事实不符。
因此,为了正确认定原告XXX的损失,方便院正确审理本案,依法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依法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申请人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及相关法律规定,特申请鉴定人员XXXXXX出庭接受质询。
望人民法院予以准许为谢!此致 XXXX人民法院
申请人:
二0一五年 月 日
第四篇:鉴定人出庭作证申请书
鉴定人出庭作证申请书
旌阳区人民法院:
关于贵院受理的郑开凤等诉德阳市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赔偿一案,本案关键是被告德阳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行为,已由贵院委托四川西南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其出具的川西南鉴(2011)临鉴字第1117号《司法鉴定意见书》以及贵院(2011)旌民初字第1049号《通知》申请人已收悉,现申请人认为川西南鉴(2011)临鉴字第1117号《司法鉴定意见书》有以下明显错误,其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
(一)歪曲患方陈述。鉴定书称患方意见“血糖控制上存在不足”“患者入院时肝功检查无异常”。事实上,血糖控制不是不足,而是高的离谱;患者本来就是因为右上腹疼痛,肝功异常前来该院治疗,却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肠梗阻”、“结肠癌”,到10月4日,病人临死前10来小时,其会诊记录单上依然是“消化性溃疡”、“腹部包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而尸检报告的结果是死者既没有“消化性溃疡”、也没有“不完全性肠梗阻”、更没有“腹部包块”、“结肠癌”。
(二)对分析说明的质疑
1、分析称院方对采集病史、查体、X片检查,符合诊疗常规。事实上经治医师责任心极差,根本未能采集出真实的病史,左右不分。病人明明是右上腹疼痛,被当做左上腹疼痛;并把病人陈述的肝脏损害问题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还告诉患者院外考虑肝脏损害是错误的,必须按照溃疡病治疗!同时,陈科未能认真对患者进行查体,由此造成没有大问题的左上腹出现了左上腹压痛;而有明显病理改变的右上腹却被“肝区无叩痛”;而右上腹有无压痛这一重要的体征却被各级医生所忽略!作为医生,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同时也是非常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是致命的错误。正因为这一个细节的遗漏导致了一系列的诊疗失误:①9月4日血生化提示GGT、ALP明显升高,CHE明显降低;9月6日,彩超检查提示“肝大,肝脏实质弥漫性异常”,而陈科却在9月8日给病人下达了可以导致GGT、ALP升高的“莫沙必利”处方;并于9月10日违规给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头孢米诺”和“限制性使用类”抗菌素“奥硝唑”。②9月6日,胃镜检查已经排除“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可是,患者从入院至死亡一直使用“泮托拉唑”!加重了肝脏的损害。③转外科后张小为换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并给糖尿病患者输入包括“卡文”在内的大量高浓度葡萄糖,却不给够足以对抗的胰岛素。如此等等,均是严重不符合诊疗常规的行为。
2、鉴定书分析黄疸的成因基本排除了病毒所致,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就是应该是药物所致!这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司法鉴定所的尸检报告中已有明确分析,即“急性重症肝炎多由病毒或药物因素引起”。而本例患者本来就因为肝功异常前来就医,又被院方使用了13种有损肝脏的药物,其中的“卡文”、“头孢米诺”对肝功受损的病人是明令禁止使用的!而川西南鉴[2011]临鉴字第1117号《司法鉴定意见书》故意模糊概念,不对药物因素进行任何分析,因此,其结论没有公信力!
3、鉴定书称胆红素升高,ALT、AST没有同步明显升高,所以不能判明病因,这是非常荒唐的逻辑!依据多次生化检查结果提示ALP、GGT、TBA明显升高,而CHE却明显降低,结合尸检时的淤疸表现,这些都强烈提示存在药物性的肝实质性损害。鉴定人为何对明显的客观事实视而不见,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4、用药明显不符合正确的临床诊疗思路。患者因肝功受损前来就医,院方不是采取积极的护肝治疗措施,同时注意控制血糖,停用所有可能加重肝脏损害的药物,而是违犯规定滥用抗菌素,乱用制酸剂、且大量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这也符合规定?
5、鉴定报告称治疗中曾发生两次血糖升高,测定血糖14.72 mmol/L,还不能排除输液时采血。事实上,9月3日,患者入院当日血糖仅5.26 mmol/L,转外科后,自9月18日才出现明显的血糖升高,至9月29日,患者测定血糖值14 mmol/L以上者高达30次!其中,9月19日21:00更是高达22.8mmol/L!且排除了输液的干扰,如此血糖水平与患者病情恶化没有关系吗?
就以上质疑,申请人已有明确的事实及证据证明,同时,申请人已于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向贵院提出重新鉴定申请并提交重新鉴定申请书,请求对被告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疗行为做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申请人认为,司法鉴定在实质上是鉴定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和得出的判断性意见,其本身仍然是鉴定人对鉴定对象的主观认识
(更何况申请人已对该鉴定意见书提出若干有充分事实及证据的质疑),为了确定其有无证明力或者证明力大小、强弱,因此,应当为鉴定结论进行法庭质证,故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一款“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十一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管理通则》第七条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等,以上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四川西南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出具的川西南鉴(2011)临鉴字第1117号《司法鉴定意见书》虽为贵院委托鉴定,但为确认其证明力,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民事审判公正,故特向贵院申请川西南鉴(2011)临鉴字第1117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五篇:鉴定人出庭作证申请书
鉴定人出庭作证申请书
xx区人民法院:
关于贵院受理的xx等诉xx市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赔偿一案,本案关键是被告xx市人民医院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行为,已由贵院委托四xx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其出具的xx鉴(2011)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以及贵院(2011)旌民初字第1049号《通知》申请人已收悉,现申请人认为xx鉴(2011)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有以下明显错误,其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
(一)歪曲患方陈述。鉴定书称患方意见“血糖控制上存在不足”“患者入院时肝功检查无异常”。事实上,血糖控制不是不足,而是高的离谱;患者本来就是因为右上腹疼痛,肝功异常前来该院治疗,却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肠梗阻”、“结肠癌”,到10月4日,病人临死前10来小时,其会诊记录单上依然是“消化性溃疡”、“腹部包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而尸检报告的结果是死者既没有“消化性溃疡”、也没有“不完全性肠梗阻”、更没有“腹部包块”、“结肠癌”。
(二)对分析说明的质疑
1、分析称院方对采集病史、查体、X片检查,符合诊疗常规。事实上经治医师责任心极差,根本未能采集出真实的病史,左右不分。病人明明是右上腹疼痛,被当做左上腹疼痛;并把病人陈述的肝脏损害问题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还告诉患者院外考虑肝脏损害是错误的,必须按照溃疡病治疗!同时,xx未能认真对患者进行查体,由此造成没有大问题的左上腹出现了左上腹压痛;而有明显病理改变的右上腹却被“肝区无叩痛”;而右上腹有无压痛这一重要的体征却被各级医生所忽略!作为医生,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同时也是非常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是致命的错误。正因为这一个细节的遗漏导致了一系列的诊疗失误:
①9月4日血生化提示GGT、ALp明显升高,CHE明显降低;9月6日,彩超检查提示“肝大,肝脏实质弥漫性异常”,而xx却在9月8日给病人下达了可以导致GGT、ALp升高的“莫沙必利”处方;并于9月10日违规给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头孢米诺”和“限制性使用类”抗菌素“奥硝唑”。
②9月6日,胃镜检查已经排除“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可是,患者从入院至死亡一直使用“泮托拉唑”!加重了肝脏的损害。
③转外科后xx换用“特殊使用类”抗菌素“哌拉西林舒巴坦”,并给糖尿病患者输入包括“卡文”在内的大量高浓度葡萄糖,却不给够足以对抗的胰岛素。如此等等,均是严重不符合诊疗常规的行为。
2、鉴定书分析黄疸的成因基本排除了病毒所致,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因素就是应该是药物所致!这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司法鉴定所的尸检报告中已有明确分析,即“急性重症肝炎多由病毒或药物因素引起”。而本例患者本来就因为肝功异常前来就医,又被院方使用了13种有损肝脏的药物,其中的“卡文”、“头孢米诺”对肝功受损的病人是明令禁止使用的!而xx鉴[2011]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故意模糊概念,不对药物因素进行任何分析,因此,其结论没有公信力!
3、鉴定书称胆红素升高,ALT、AST没有同步明显升高,所以不能判明病因,这是非常荒唐的逻辑!依据多次生化检查结果提示ALp、GGT、TBA明显升高,而CHE却明显降低,结合尸检时的淤疸表现,这些都强烈提示存在药物性的肝实质性损害。鉴定人为何对明显的客观事实视而不见,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4、用药明显不符合正确的临床诊疗思路。患者因肝功受损前来就医,院方不是采取积极的护肝治疗措施,同时注意控制血糖,停用所有可能加重肝脏损害的药物,而是违犯规定滥用抗菌素,乱用制酸剂、且大量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这也符合规定?
5、鉴定报告称治疗中曾发生两次血糖升高,测定血糖14.72 mmol/L,还不能排除输液时采血。事实上,9月3日,患者入院当日血糖仅5.26 mmol/L,转外科后,自9月18日才出现明显的血糖升高,至9月29日,患者测定血糖值14 mmol/L以上者高达30次!其中,9月19日21:00更是高达22.8mmol/L!且排除了输液的干扰,如此血糖水平与患者病情恶化没有关系吗?
就以上质疑,申请人已有明确的事实及证据证明,同时,申请人已于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向贵院提出重新鉴定申请并提交重新鉴定申请书,请求对被告xx市人民医院的医疗行为做医疗过错司法鉴定。
申请人认为,司法鉴定在实质上是鉴定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和得出的判断性意见,其本身仍然是鉴定人对鉴定对象的主观认识(更何况申请人已对该鉴定意见书提出若干有充分事实及证据的质疑),为了确定其有无证明力或者证明力大小、强弱,因此,应当为鉴定结论进行法庭质证,故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第一款“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十一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管理通则》第七条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等,以上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质询。四xx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出具的xx鉴(2011)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虽为贵院委托鉴定,但为确认其证明力,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民事审判公正,故特向贵院申请xx鉴(2011)临鉴字第1xxxx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请予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