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本站推荐)
黄奇帆: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新闻稿件)
市长黄奇帆昨天在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及民防工作会上指出,要结合重庆城市化发展的特征,适应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重庆城市化布局:一个大都市连绵带的城市群
黄奇帆说,重庆的城市化布局不同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几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它们是集中式的,而重庆作为省区构架,分三个层次:一是主城区建成1000多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的世界级特大城市,成为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二是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区县县城,这块也要集聚1000多万人口;三是几百个中心镇及其周边辐射地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大都市连绵带的城市群。而“五个重庆”建设则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纲领性的纽带。同时,大家要清楚,重庆的用地条件十分有限,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可用地并不多,我们必须珍惜城市建设的每一寸土地,将它用在投入产出效果最好的地方。上述三点,是推进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点,也是我们搞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必须掌握的第一要义。“三港两路”撑起重庆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的“脊梁骨”
黄奇帆说,城市化发展就像人体一样,要有脊梁骨、中枢神经、有血有肉。重庆建设世界级的大都市,就需匹配世界级的“脊梁骨”,那就是枢纽性的交通设施。我们说,城市因交通枢纽而起来,因商品贸易而起来,因人口积聚而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现在,重庆就必须把大都市所需要的枢纽、支架建起来,而这个枢纽、支架就是“三港两路”(空港、水港、信息港,铁路、高速公路)。空港,要从现在的基础上扩建成4个跑道、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形成年吞吐量6000万—7000万人次的全国第四大机场,目前全世界年吞吐量上5000万人次的机场就10来个,将来重庆机场将进入这个行列。水港,今后5年重庆要形成700万标箱的吞吐量。目前,11条铁路同时在重庆开建,5年后,重庆境内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000公里,另外还要建设三个西部最大的枢纽性车站。此外,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从现在的“二环八射”变成“三环十射六连线”,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成为通向全国的高速公路枢纽。并且还要进一步开发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航运能力。“三港两路”一旦起来,就把重庆撑起来了。我们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围绕这些重大项目来展开,加快推进。做好二环主城的布局,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要四位一体
黄奇帆说,主城已经进入了“二环时代”,今后五年将是二环主城的重要建设期,需要很好地布局。一环内的重点是搞好旧城改造,实现升级换代;而一环到二环之间将是今后5—10年,重庆开发发展的重大展开地。这里要做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布局:一是几百万居民的集聚区。重庆主城现在城市人口600多万,以后要变成1000多万,新增的就将布局在一环和二环之间。这几百万人不是平均分布,而是要集聚在20来个居民集聚区内,每个区域20多万人,这就要求城市建设管理者脑子里要有目标感。二是新的商务中心。主城现有6个商务中心,今后会发展到12—13个。对于主城各区来说,人口和商务中心是两个“兵家必争”的资源,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就是大区;哪里有商务积聚区,说明哪个地方附加值高。如果二者都不占,那这个地方就会相对冷落。三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的社会设施。比如超高层建筑,或者一些文化项目、绿化设施。四是交通设施,一方面要搞好地面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一方面要搞好地铁等轨道交通,目前,重庆每年建地铁等轨道交通的投资量和里程量在全国排第一,是全国建设轨道交通最快的地区。五是要搞好两江新区建设,目前这里已布局铁路、机场、港口等支撑性要件,江北嘴金融商务区、悦来会展中心、财富广场商务中心等商务集聚区,还有笔记本电脑、汽车、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今后,还要布局电影城、中央
1公园等重大社会设施。总之,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把两江新区搞活、搞好。
黄奇帆说,抓好城市建设,一靠规划,二靠建设,三靠管理,四还要靠体制。好的体制会带来积极的效应,差的体制会带来负面影响。建好“二环时代”的主城,也要做到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四位一体。
县城建设关乎重庆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关乎“三大差距”的缩小,也关乎区县自身的发展黄奇帆说,推进重庆的城市化,在抓好主城建设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要抓好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区县县城的建设。这块搞得好不好,关乎重庆特征的城市化进程,关乎“三大差距”的缩小,也关乎区县自身的发展。在县城的建设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几件事:一是用地规模、城市规模,这直接影响城市最终的人口规模。二是对人口集聚区和住宅、商品房、保障房、商业设施等房地产开发量,要有数。三是要考虑商业集聚区、文化集聚区、标志性建筑的布局问题。四是要做好各种商贸集市、要素市场、工业园区的规划。五是市政设施,除了搞好路灯,人行道,城市道路等地上的市政设施外,还要搞好各种地下管网以及园林绿化等。
黄奇帆说,“三大差距”中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集中体现在主城与县城的差距上,如果我们推动县城发展,使之成为每个区县发展的火车头,最终就会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缩小。
危旧房改造实际上是缩小“三大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
黄奇帆说,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改造问题。由于补偿政策比较合理,3年来,主城已经拆了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基本不会再出现像这样大规模的危旧房拆迁,重点做好剩余零星的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拆迁、改造。但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要拆过了头,什么该拆什么不该拆,要制定一个标准,避免随意性。此外,还要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过去几年,我市已经改造11.9万户,今年还要改造5万户。
黄奇帆说,危旧房改造实际上是缩小“三大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把农民的旧房改造了,让农民住上亮堂的房子,就缩小了农村与乡镇间的住房差距,乡镇基本就均衡了;同样,城市里危旧房改造,把城市间的住房差距缩小了。我们要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城市危旧房、棚户区,各区县城里的危旧房和农村的危旧房全部改造好。并且,今后,每个乡镇都要实现“五个一”,即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座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实现“六个有”,即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如果这样配备齐全了,每个乡镇的状况与中心镇的差距就不大了,也就缩小了与县城社区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好,真正缩小“三大差距”。年内完成二环区域内的20余个居民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
黄奇帆说,重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必须做好城市规划。过去几年,重庆规划工作基本适应了重庆的发展变化。今年,还要努力做好几件事:一是重庆城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争取今年上半年内通过。二是二环区域内的20余个居民集聚区,基本已经布局,但多数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尚未完成,要加快进度,力争今年全部完成,明年交付审查。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商圈内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的规划。四是加强对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25个县城的规划指导。五是加强历史性街区的保护,包括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等。六是做好城市测绘工作,重庆正在建设国家级的信息化测绘示范基地,要尽快完成现代测绘的基准改造,推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600个乡镇“一镇一图”制图工程,实现应急指挥一张图。
动工开建中央公园,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园林工程
黄奇帆说,这几年,在“森林重庆”推动下,我市森林、绿地大幅增加,成就有目共睹。今年,园林部门要不断优化城市的公共空间,高规格、高水平地办好第八届园博会。要动工
开建两江新区中央公园,并将之作为市级重点工程进行推进,如何设计布局,种什么树、怎么种树,要通过向国内外招标,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园林工程。还要搞好城市广场、主题雕塑建设,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攻坚任务。
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经营有关的整治工作,一方面要管理到位,一方面要考虑老百姓的生计
黄奇帆说,市政建设方面,要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突出户外广告、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占道经营等四大重点,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拓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朝令夕改,随心所欲,重复劳动。比如城市道路反复整修,既影响环境,又干扰老百姓出行,因此,各区县在市容环境整治时一定要考虑周全,系统设计。此外,不管是路灯还是灯饰,或是道路两侧的绿化,要注重设计水准,统一风格;在广告和各种书报亭的整治上,包括各种与老百姓生活经营有关的整治工作,要两条腿走路,辩证法思考,一方面要管理到位,一方面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生计,避免好心办坏事。
黄奇帆说,今年内,要推动主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实现属地化、责、权、利和人、财、物一起下放,适应“二环时代”的需要。
谈及民防工作,黄奇帆说,这几年,民防工作卓有成效,尤其是防空系统建设,较好实现了平战结合。下一步,民防系统要在体制性改革上动脑筋,考虑如何与我市的救灾、应急预警系统结合,把日常的应急和防空的指挥体系有机衔接起来。
预算内每年新增的一部分财政将用于城市建设
黄奇帆说,过去5年,重庆城市建设一日千里,为更好适应重庆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过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八大投”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是适应重庆发展需要的,今后这个体制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各区县也可仿效建这样的投资平台,但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因管理不善,变成了负担。同时,市政府将把预算内每年新增的一部分财政用于城市建设,各区县可参照执行。
此外,要完善预算外基金市区两级的分配,继续加大对贫困区县和六大中心区县的转移支付,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防治腐败,杜绝灰色交易。
市领导王洪华、凌月明、杨天怡参加会议。
第二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070310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山东滨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精细化工、氯碱、炼油、热电相配套的综合性的国有大型
(一)化工企业。公司现有员工2450人,拥有总资产9.8亿元。
近年来,公司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化工优秀企业”、““全国行业经济效益百强企业”、“山东省工交财贸系统进行经济效益排头兵企业”、“山东省AAA特级信誉企业”、全国信息工作先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2000年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34亿元,按销售额排序名列山东省同行业第1名。今年1-9月份,滨化又实现了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66亿元,实现利税2.06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企业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我公司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体会作一下汇报。
一、领导重视是企业信息化保证。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与应用MIS相适应的机构与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等,这些问题单靠信息技术部门推进信息化进程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公司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一把手原则”。所谓“一把手原则”,即在“一把手”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才等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专业角度围绕提高企业信息化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正是由于公司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才为滨化集团的信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总体规划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我们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确定了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市场营销售信息化以及建立决策支持系统(DSS)和战略信息系统SIS。确立了信息化的目标是以效益为中心,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同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一步:计算机接入国际互联网,打开滨化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窗口。滨化集团公司地处欠发达的滨州,经济的落后导至企业所处的环境信息比较闭塞。97年6月,滨化总经办信息室的计算机率先全部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了网上查寻、网上信息发布,打破了地域偏辟的限制,企业化信息建设从此开始起步。
第二步:建设企业内部四大网络系统。
(一)面向Internet,构建滨化Internet/Intanet信息系统。
在97年接入Internet的基础上,滨化于1998年建立了企业Internet/Intanet系统,以128KDDN专线与滨州电信局相连,服务器安装Unix操作系统作为主DNS服务器,采用Linux系统作为辅DNS服务器,Sun服务器含有内存清理的纠错系统和高速缓存,具有高稳定性。
滨化网站同时配备了拨号用户接入服务器,TACACS认证软件和用户计费、用户E-mail管理软件,实现了滨化内部无话费拨号上网,实现了滨化内部与Internet的高速互连,同时开通了滨化综合信息窗口——滨化网站(.cn)。
山东滨化集团公司网站(http://.cn)作为与外界高速连接的窗口,内容涉及整个公司的各个方面,栏目有:关于滨化、销售热线、产品简介、新闻传真、创业历程、前景展望等。目前,滨化网站正在建立以氯碱、石油化工、油田化学品和精细化工四大系列产品的大型在线数据库系统,提供售后服务或动态服务状态查询或者直接进行销售,并将在线数据库与企业内部网络上的数据库关联起来,进入售后级和知识级网络应用阶段,为将来实现电子商务打下基础。
(二)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建设滨化财务信息系统。
滨化于2000年成功应用了浪潮国强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业务流程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分析、设计,采用组件技术构建软件,结构更加严谨合理,并于2001年3月16日通过会计电算化验收,成为滨州市第一家通过会计电算化验收的企业。这标志着滨化的财务核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财务核算的电算化管理。
1、通过应用滨化财务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报表格式定义功能和方便直观的计算公式定义,使会计人员根据要求任意进行报表公式定义,使滨化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会计核算速度加快,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2、为全面分析财务状况提供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中提供的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可以较为全面的分析出整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各种情况,在财务预算的控制中,管理软件系统提供的预算管理,可将实际核算发生的财务指标和计划、定额、标准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不断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领导提出纠正方案提供依据,从而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管理系统后台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系统设置的“权限组”和“操作员”组,具有严格的授权管理和权限管理控制,有利于把现行财务收支活动的事后核算监督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核算监督,防止侵吞、挪用、私存公款和乱收乱支等不良现象。
4、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节约支出,对各部门的费用支出严格按照预算的规定进行管理。在帐务系统中,对各部门按不同的支出水平设定了相关的预算预警水平线,因而对超过预警水平线的部门能够及时进行控制,仅第一季度就节约资金200万元。
(三)建立工控系统,提高企业生产控制水平
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实时的工控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采集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数据,及时监测现场情况,并可以对取得的实时数据进行优化、分析,从而为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转、降低生产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滨化在工控系统建设中,实施完成了三大子系统的建设。
一是Smar公司的FF(现场总线)系统,它是应用于各种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双向、多站、全数字化数据通信系统,其监控软件采用TA公司的AIMDX软件。二是浙大中控Supcon TX-300XDCS系统,网络通信采用现今通用的Ethernet方式。三是北京和利时公司opcs系统,它把一台站号较小的操作站为MIS(管理信息网)通信,把实时信息广播到MIS网上共享,针对企业中的不同控制系统,分别连通控制系统与管理网,起到数据桥梁作用。
工控系统的建立,保证了生产计划的及时、合理制订,生产部门能根据销售需求及企业资源情况自动生成计划及物料需求、设备需求、质量检验计划,并进行成本模拟,随时进行计划的修改和重排。同时在质量管理与监控方面,企业可随时查询采购的原料、库存物资、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检验记录、生产记录、留样记录。可对原材料、在产品、产品进行批量跟踪。
(四)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高综合设计水平
PCCAD软件是一个集设计、计算、绘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软件,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各种模板、线形,标注方便,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明细表,进行各种几何计算,可以对图纸进行项目综合管理,它是设计工作走向标准化,设计走向正规化的基本途径,经过调研比较,滨化于1996年5月引进了清华天河公司的PCCAD绘图软件,配备了HPDJ600大型绘图仪、大型扫描仪等设备用于滨化设计室。同时将设计室所有的微机作为工作站,设计人员设计好图纸之后,可经绘图仪输出,也可经网络实现共享,供其他相关设计人员调用或查看。
随着发展的需要,1999年又增上了压力容器计算设计软件和建筑结构计算设计软件PKPM。以上软件的使用,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误差,提高了效率。
第三步,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打破部门分割、信息分散管理的状态,建立全公司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把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ERP联为一体,实现企业变封闭闭信息系统为开放型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由传统的事后走向适时处理。目前,这一步骤正在启动当中。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公司领导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换脑工程。从建厂投产伊始到现在,滨化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企业个别领导和不少老员工,由于他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开始,他们对信息化不理解,也不明白,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不仅在他们眼前打开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管理手段、营销手段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让企业得到了实惠,让公司领导及员工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二)企业信息化推动了企业对外开放和横向联合。滨化集团以网络为纽带,不断与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和国内著名院校的携手合作,大大加快了以信息高科技启动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融合以实现更快发展的步伐。
2000年6月,作为国内知名的同行业权威网站,中国化工决策信息网(http://.cn)访问量不断提高,滨化内部网页——滨化网络社区也即将开通。滨化信息网络发展中心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 和信息交流窗口,通过Internet向世界宣传滨化,使我公司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并在欧美等地与一些商业伙伴,建立了联系。由滨化抢先注册的国际顶级域名(中国沥青),更是抢占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为下一步滨化产品36-1重交沥青的推广创造了难是的优势。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成了企业与清华大学联姻,成立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滨州站,为企业建立了培养高层人才的基地。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滨化集团利用企业网络及人才优势,于2001年投资近100万元建立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滨州站。目前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滨州站已采用卫星数字广播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互补的现代远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VAST、ISDN视频会议系统、可视电话等实时交互手段,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E-mail、BBS等非实时交互手段完成课堂讨论、答疑。在2001的春季学期滨州站已招生160多人,其中研究生进修人员90多名,专升本学历教育人员70多名。
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滨州站的建立,为滨化向学习型企业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将为滨化创造出更多的人才储备。
四、面向新世纪,实施“三大提高”工程。
进入新的世纪,全球信息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政策推动转向机制接轨。加入WTO之后,国家将实施全国统一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外经贸政策,地区和行业之间将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滨化集团着手实施“三大提高”工程。
(一)提高“网速”,实施宽带网工程
公司主管领导高瞻无瞩,决定于2001年上半年采用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以使滨化的上网速度有一个质的飞跃。
宽带接入完成后,滨化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努力将滨化住宅小区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智能小区,届时,滨化职工在家中就可接受网络教育、浏览信息、远程炒股、进入VOD视频点播等宽带网服务,这将大大改善职工们网络生活的质量,使滨化职工紧随时代步伐,走在信息社会的前列。
(二)提高业务流程效率,精心实施ERP项目。
滨化将在宽带接入完成的基础上,于2001年下半年实施ERP项目一期工程。滨化集团ERP系统,是在对业务流程全面重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流程速度,使管理流程、生产流程更加科学化、先进化、快速化。新系统不仅面向供需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JIT)以尽最大限度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TOC)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滨化供需链的有效产出。
滨化ERP同时是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除了传统MRPII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在功能上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供需链上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都有运输和仓储的管理问题);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实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汇合了离散型生产、流水作业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特点;支持远程通信、Web/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电子数据交换(EDI);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变化与信息处理程序命令的集成。此外,还支持企业资本运行和投资管理、各种法规及标准管理等。滨化ERP系统的目标是超出制造业的应用范围,成为一种适应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滨化ERP系统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滨化ERP系统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
滨化ERP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现有滨化集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它的导入,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厂房、生产线、加工设备、检测设备、运输工具等硬件资源和人力、管理、信誉、融资能力、组织结构、员工的劳动热情等软件资源的作用。同时,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更直接地与网络时代的经济紧紧结合。
(三)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化人员的水平和信息应用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广大职工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加工只有信息源点人员最清楚,信息流动终点的使用者主要还是各级职工。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没有人参加是不可能完成的。滨化下一步将配合ERP项目的实施,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使信息技术为更多的员工所掌握,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对员工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终达到提高应用效果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对滨化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工程,也是一次机遇,实践证明,滨化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结合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不断夯实信息基础建设,增进了企业内部的协作,改进了顾客服务,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创新水平。相信滨化随着在信息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的加强,滨化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支撑能力都一定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企业的未来竞争中,会赢得更多的优势。
第三篇:发挥规划建设作用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城市运行是城市管理的关键。只有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才能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规划管理是龙头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和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规划总揽城市建设和发展全局,它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抓住了城市规划,也就是抓住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管理。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就是组织编制和依法审批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要遵循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部署;要科学确定城市和村镇的性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原则和以上一层次依法制定的城乡规划,要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项规划的有机衔接,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城乡规划审批要依据法律、法规,按前置程序、上报程序、批准程序和公布程序审批。城市规划的审批应以书面批复,经批准后的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通过政府网站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城乡规划修改主要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如只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须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如对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有重大变更的修改,须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应严格遵守修改程序,包括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专题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向原控规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修改,修改后应按法定程序审查报批。控规修改涉及总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规。
二、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计划、用地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规划管理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必须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出让和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做到城乡建设项目都依法依规审批和建设。
三、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和检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的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发现违法建筑要及时处理,把违法建筑消灭在萌芽中。对违法占用土地和违法建筑等乱搭乱建行为,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查处的坚决依法查处。对发现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改变城乡规划、改变土地
用途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擅自调整容积率和建好后擅自改变用途(如把地下停车场改变为超市的)的违法行为,要从严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杜绝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建设管理是基础
一、城市建设要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履行法定程序。要坚持建设工程的论证审批制度,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相关规定,根据建设工程的项目性质、资金来源、投资规模等因素,把建设项目划分为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并按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的规定审批建设工程。凡是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都要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杜绝越权审批、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
二、城市建设要遵循建设工程的建设程序。要遵循建设工程的建设程序,就是要遵循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应遵循的先后顺序,既要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竣工验收后投产运营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政府投资项目先评估后决策、先审批后建设的主观调控程序。
三、城市建设要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城市建设要分缓慢紧急,要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开发程序和部署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项目,优先建设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重要的主次干道路网、供气管网、污水处理、给排水、信息化等设施,把城市的框架结构先建起来。对城市的各类公园、体育馆、学校、医院、博物馆和重点旅游项目等设施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
四、城市建设要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要根据项目建成后是否有收入来划分建设工程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两种。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便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运行管理是关键
现代城市管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通过对城市运行指标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修正规划和建设中的不妥之处,做到规划、建设和运行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互动发展,实现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循环式城市管理。
一、城市运行管理要依法行政。要推行城市运行管理法制化,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结合《城乡规划法》、《土地法》、《城建监察规定》和《道路交通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地方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章,做到城市运行管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城市管理要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改变过去仅依靠几次运动或整治的做法。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
二、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手段。要创新城市运行管理的手段,采用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建立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等,提高城市空间和资源配置效能,找准城市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三、转变城市运行管理理念。过去,我们管理城市的理念是“为城市管理人民”,这个理念体现的是人民是城市附庸,是管理的客体,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甚至为了维护“城市形象”而损伤人民的利益,如暴力拆迁、追打摊贩等。城市管理要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新理念。“为人民管理城市”体现的是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管理的主体,要靠人民管理城市,要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城市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城市管理时紧时松、时好是坏的问题。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城市运行的行为。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城市管理问题不但反映一个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民生意识,而且反映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发挥规划建设的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第四篇:1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2017年11月 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9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17‟13号)精神,全面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内陆地区人才集聚高地和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为抓手,聚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
— 1 — 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站位全局、服务发展。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速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高标定位、开放创新。坚持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刻把握变革趋势,对标一线城市,持续推进人才制度的精准创新、系统创新、协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市场主导、注重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人才加速集聚、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实现人才能力最大化和人才效益最优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深化改革、务求实效。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专业部门履行专业职责,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确保人才政策落地生效。
— 2 — 3.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到2020年,引进培育5—1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3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社会事业领域领军和专业骨干人才,新增40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全市人才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的局面更加生动,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人才城市发展共同体。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分类体系 4.制定全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
按照人才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分为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四类。
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人选;•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入选国内人才引进计划、符合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外国高端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顶尖人才。
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不含“千人计
— 3 — 划”青年项目)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完成人;国家外国专家局“首席外国专家项目”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世界综合排名前100位大学中担任助理教授以上、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理工科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
地方级领军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人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地方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人选;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银牌获得者;中原学者;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原百人计划”)人选;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地方级领军人才。
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包括:省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省级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级特聘教授;省级特聘研究员;省级“国际人才合作项目计划”外国专家主要人选;中原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铜牌获得者;入选“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以及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地方突出贡献人才。
建立人才分类认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对郑州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
— 4 — 标准难以界定的“专才”,经认定后,享受相应类别的人才政策。
三、全面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5.实施顶尖人才(团队)引领计划
加大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力度。3年内重点引进培育5—10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和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等,采用参股投资或跟进投资等运作方式对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扶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助推高端人才集聚。到2020年,集聚100名左右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实现顶尖人才倍增。对全职引进或新当选两院院士以及同等层次顶尖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5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对全职引进或新培养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以及同等层次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除国家和省政府奖励外,给予200万元奖励和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在郑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无偿获赠免租住房。支持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建立高标准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根据科研成果转化前景和发展需求,协调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跟进,服务支持共建经营管理团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对新培养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领军人才,— 5 — 分别给予培养单位100万元、50万元奖励。
提升“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建立“财政资助+基金投资”的支持机制,实行人才与项目双向扶持。对入选人才,按类别给予奖励;对入选项目,政府给予项目启动资金。同时,坚持市场导向,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郑州市创新创业基金,按照“政府母基金+专项子基金”架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给予扶持。
6.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
围绕产业链谋划人才链,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增材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现代农业等战略主导、新兴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到2020年,引进培养3000名科技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经认定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项目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5万—10万元奖励。制定发布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
7.实施社会事业人才荟萃计划
推进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开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社科等领域,大力引进培养一批知名教育学者、医疗专家、文化名家和艺术大师等,繁荣社会事业,提升城市品位,打造
— 6 — 文化郑州、健康郑州、幸福郑州。到2020年,在社会事业领域引进培养1000名具有国内外专业领域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行业影响的地方级领军人才、在专业领域成绩较为显著、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加快培育1000名左右网络传媒、城市规划设计、市政管理、环境工程、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骨干人才,形成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8.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
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组织管理作用,在全市培养200名有战略眼光、锐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和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的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具有行业(区域)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开展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开设“智汇郑州〃企业家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介绍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管理者驾驭市场和管理企业的能力,着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企业家出国(境)培训力度,定期选派企业家到国(境)外学习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和创新素养。实行企业家培养导师制度,选择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对成长型企业家提供指导、咨询和建议。开展郑州市杰出贡献企业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家评选活动。
— 7 — 9.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聚焦郑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计划,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到2020年,新增高技能人才40000名。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支持高校、职业(技工)院校、企事业单位选派技能人才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原技能大奖”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大力开展郑州市百万职工技能比武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平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0.实施青年人才储备计划
着眼培养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后备人才队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出台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落户后暂未就业或创业的,按上述标准发放6个月的生活补贴;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1万元一
— 8 — 次性创业补贴;初创企业可申请参加我市举办的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可获得2万—10万元创业奖励。实施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每年资助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境)外学习进修,根据培养时间和层次给予3万—10万元资助。
11.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依托我市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载体作用,吸引归国留学生来郑创新创业。依托欧美同学会、中国创客领袖大会、美中药协年会等主题峰会,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学术论坛落户郑州。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外籍人才融入郑州培训计划,对长期在郑外籍人才进行社会融入学习培训。
四、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育模式 12.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坚持以用为本,鼓励用人单位通过技术指导、培训咨询、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到2020年,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对批准建立的院士工作站,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加大博士后工作扶持力度,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可分别享受最高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资助。到2020年,各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达到100家。
— 9 — 13.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引才途径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组织,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将人才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充分发挥猎头公司等人才中介组织引才聚才作用,有针对性地寻访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市全职引进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的中介组织,经认定考核后,每引进1人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
14.注重“乡情”引才
立足河南人口大省资源优势,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开展“豫才聚郑”行动。建立海内外豫籍重点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强与在外豫籍人才对接,吸引来郑创新创业。对在相关领域有重大影响力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豫籍人才授予“郑州人才特使”,宣传推介郑州发展优势和引才政策。开展“智汇郑州”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等人才对接活动,组织园区、用人单位到境内外人才集中城市开展专项引才。依托留学生组织、华人华侨社团、企业驻外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等,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郑创新创业渠道。对经过考核成效显著的人才工作站,给予5万—10万元奖励。
15.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
— 10 — 创业载体,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市级财政补贴。对入驻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的创客或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按照不超过50%、最高10万元的标准,对入驻创新创业载体产生的场租进行补贴。鼓励综合体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引进专业化、高层次运营商及运营团队。每年对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进行公共服务能力和孵化绩效考核,经评审认定,给予优秀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30万—50万元的市级财政补贴。对认定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市、开发区、县(市)区每年按其税收贡献给予奖励支持。
16.打造研发型聚才平台
实施郑州市产学研合作计划,积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科研资源,主动对接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央企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采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企业、郑州大学等驻郑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内外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吸引集聚国内外理工类杰出人才来郑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各类研发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补贴。
五、营造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17.增加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
— 11 — 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建立专利技术成果应用长效机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务的事业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比例不低于70%、最高可达100%,事前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允许国有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盈利后,连续5年,每年提取不高于30%的转化利润,用于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团队成员及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
18.支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推广
对列入我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的人才研发生产的,经国家、省认定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在实现首台(套)销售后,按首台(套)产品销售价格的最高30%给予奖励,单个产品奖励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其研发生产的终端新产品,优先推荐纳入省、市创新产品目录。
19.完善人才荣誉制度
对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重大科研突破、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培育、社会事业领域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颁发“商都英才奖”,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劳动模范等荣誉,推荐和协商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候选人。对
— 12 — 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颁发“商都友谊奖”。对引才工作成效显著的人才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市有关部门,颁发“商都伯乐奖”。
六、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服务体系 20.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根据人才类别分别确定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和责任人。在相关职能单位指定服务专员,为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规范化服务。对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实行人才专员服务制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21.实行更为开放的人才落户政策
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的落户限制。专科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凭毕业证来郑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22.为外籍人才来郑提供停居留和往来便利
积极争取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R字签证(人才签证)范围,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无签证来我市的,允许其在抵达口岸后申请R字签证和Z字签证(工作签证),入境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办理居留许可。完善永久居留证申报渠道,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中原百人计划”等重点引才计划备案项目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直
— 13 — 接通过有关部门向国家部委推荐申报永久居留证。在华高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中国(河南)自贸区创新创业的,可申请2至5年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进行毕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
23.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自主选择”的原则,通过政府统建、单位自建、出让国有用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安臵房资源和公租房建设等方式,筹集建设人才公寓,供在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租住。对在郑工作并拥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以上的非郑户籍人才,在郑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
24.搭建人才服务平台
成立郑州人才发展促进会,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服务等职能,组织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项目推介和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开展高层次人才日常沟通联谊、座谈交流和建言献策等,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组建郑州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咨询论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建立300名由各行业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信息库。
七、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 25.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
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
— 14 — 用。积极探索并推行在事业单位设立人才编制。高校、科研院所和公立医院公开招聘纳入总量管理的博士研究生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不再进行前臵备案和审批,实行自主招聘,人才到岗后进行备案。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和事业单位设臵特设岗位,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或聘用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所需薪酬不受单位工资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建立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人事关系办理绿色通道,优化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
26.深化人才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探索建立由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多元主体参与的,符合人才岗位特点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完善现有职称制度,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进高校全面开展自主评审。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可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通过特设岗位方式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加快职称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职称网上申报评审。
27.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
— 15 — 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为依托,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金水区建立各具特色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核心区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示范区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在自贸区探索建立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负面清单,争取政府支持,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设计、会计、教育和医疗等专业人才,在备案后直接为区域内的企业和居民提供专业服务,条件成熟时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全市。试点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探索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海外人才在自贸区创新创业,逐步建立多层次离岸创业服务支持系统,为海外人才营造开放便利的创业营商环境。
八、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8.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党组)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臵,发挥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
— 16 — 工作责任制述职重要内容。健全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在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设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各县(市)区人才工作力量。
29.推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建立各级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综合工作考核,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发布人才发展统计报告,将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0.营造人才工作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和服务工作。完善市领导直接联系高端人才制度。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重点建设郑州人才数据库、“智汇郑州”人才网、“智汇郑州”微平台、咨询服务热线,打造人才服务“一库一网一平台一热线”,实现人才政策发布、项目申报、问题咨询、人才交流、服务保障等事项线上推送、实时对接、及时办结。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对典型人才和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成功的浓厚社会氛围。
现行政策与本文件不一致的,按照“从新、从高、奖励补贴不重复”的原则执行。市直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
— 17 — 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兑现落实。
第五篇:生态优先 产业优化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次中心建设
生态优先产业优化
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市次中心建设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全面拉开序幕,新密市市作为郑州重要组团,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郑州的发展将直接辐射、带动新密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上级各项决策,持续深化“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格局,扎实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奋力建设“四区两城”,一系列谋划部署,契合了郑州的发展要求、发展方向。在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我市产业质态持续向好、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民生福祉明显增强、政治生态不断优化,新密市跃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73位,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我们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蓄积了新的能量、增添了新的动力。站位全局,展望未来,全市上下一定要主动顺应时代特征、国内外发展趋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持续深入谋划、完善思路举措,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敢担当、有作为、走前列,不断开创新密市发展新的局面。
新密市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有优势,也有基础,关键在于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好三大着力点:一是挖掘新密市市的区位优势,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全面提升新密市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筑产业新体系,夯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河美”的生态新密市。
新密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先要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让新密市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为河南和中原城市群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其次,新密市最大的优势是紧邻郑州,郑州是我国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要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理念,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因此,新密市可以借着郑州发展交通的机遇,大力开发交通路网建设与完善。未来,新密市将成为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
要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大势,瞄准前沿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扶持引导,优化要素保障,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积极培育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坚持把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培育发展新优势结合起来,坚持把产业开放和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因此,在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加入创新的力量,帮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利进行。为新密市未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发展动力。
近年来,新密市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新密市建设。先后建设山村道路60多条、300多公里,道路两旁栽树种花,使整个山村公路变成了条条彩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49个贫困村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吸引了四方八方的游人。农家院带动当地发展是一大特色,采摘园拉动是脱贫的重要形式,旅游帮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发展旅游是新密市“生态+”扶贫的重头戏。在省级贫困区尖山,4年多来,先后建成伏羲大峡谷、三泉湖2个4A级景区,神仙洞、羲皇圣地等森林公园,各地游客不断,年接待超3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尖山有500多户农民由此走上富裕路。在该市南部,山区苟堂镇的湖水游,西南平陌镇的水乡游、西部牛店镇的玉石山风光游,都直接或间接帮助了当地困难农民致富。发展旅游让脱贫攻坚插上了翅膀,让贫困农民迅速实现了小康。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与经济发展道路并不相悖,未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密市次中心的建设,同样要坚持这样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郑州重要组团之一的新密市,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近年来,新密市市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我们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蓄积了新的能量、增添了新的动力。站位全局,展望未来,全市上下一定要主动顺应时代特征、国内外发展趋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持续深入谋划、完善思路举措,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敢担当、有作为、走前列,不断开创新密市发展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