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和
文书的通知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冀人社办[2009]148号
各省直统筹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统一文书式样,提高工作效能,推进“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依据标准化、鉴定人员专业化和鉴定服务人性化”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省直统筹单位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事项和手续
(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与确认。
1、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事项: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事项分为:(1)伤残等级鉴定;(2)护理依赖等级鉴定;(3)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4)配置辅助器具确认;(5)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确认;(6)工伤康复鉴定确认;(7)旧伤复发确认;(8)复查鉴定;(9)医疗依赖鉴定;(10)其他委托事项。
2、停工留薪期确认申请手续。职工发生工伤后要办理停工留薪期手续,即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收到《工伤认定决定书》后,应及时填写申报《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确认表》(见附件1)一式四份;停工留薪期满如需延长,须填写申报《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表》(见附件2)一式四份。并同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确认表》、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及治疗建议和相关病历材料等。
3、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手续。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填写《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申请表》(见附件3)一份;其用人单位集体申请的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意见表》(见附件5)一份。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
(2)停工留薪期确认表;
(3)被鉴定人《身份证》复印件或其他有效证明;
(4)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医疗终结或停工留薪期满时);
(5)住院(门诊)治疗病历复印件、检查检验报告;
(6)《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人员花名册》(见附件4)一式三份;
(7)其他相关材料。
(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申请提前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申请提前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鉴定,须填写申报《职工因病(非因工负伤)提前退休(职)劳动能力鉴定表》(见附件6)一式四份;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提前退休(职)职工本人书面申请;
(2)《身份证》复印件;
(3)近3年(精神病近5年)的住院、门诊病历材料;
(4)近期医疗机构诊断书;
(5)《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人员花名册》(见附件7)一式三份;
(6)其他相关材料。
(三)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申请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和供养亲属申请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须填写《职工及供养亲属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见附件8)一份;其用人单位集体申请的附《职工及供养亲属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表》(见附件9)一份,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1)鉴定人书面申请书和申请人与被鉴定人关系有效证明;
(2)《身份证》复印件;
(3)近期医疗机构诊断书;
(4)近3年(精神病近5年)的住院、门诊病历材料;
(5)属于供养亲属的,须有职工与供养亲属关系的有效证明;
(6)《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人员花名册》(见附件7)一式三份;
(7)其他有关材料。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基本程序
(一)申请鉴定。对属于省直统筹单位受理范围并符合申请条件的用人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的手续和要求,及时向省直鉴定中心提出鉴定申请。
(二)受理申请。省直鉴定中心对鉴定申请资料进行预审,凡符合上述要求的,应及时受理并出具《劳动能力鉴定(确认)受理通知书》(见附件10)。
(三)组建专家组。省直劳鉴办根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申报情况,及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5名专家,组成医务专家组。
(四)专家审阅材料。医务专家组要对被鉴定人伤情病例和工伤认定等资料进行审阅,作出初步分析诊断,凡发现材料不全、不实等情况的,及时作出反馈意见。
(五)专家面检伤情。专家组在审阅材料的基础上,对被鉴定人伤情进行系统的全面检查,对伤情现状进行记录,与病例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六)专家组集体评议。在审阅材料和面检的基础上,专家组进行集体讨论作出鉴定意见,并分别在《劳动能力鉴定(确认)意见表》上签字,以此作为鉴定结论的依据。
(七)鉴定结论。省直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依据有关规定作出相应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见附件
2、附件
11、附件12)。
(八)结论送达。省直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自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送达鉴定结论,送达时填写《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送达回证》(见附件13),由收件人签字确认;邮寄送达的,应将邮寄凭据留存。
用人单位收取到的三份《鉴定结论通知书》,分别属于被鉴定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应将其中一份原件及时送达给职工本人,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属于经办机构的另一份原件是核付职工伤残待遇的依据,应在核销职工伤残待遇时交给经办机构。
(九)归档管理。劳动能力鉴定材料实行档案式分级管理,即省直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和用人单位分别对劳动能力鉴定材料定期进行整理,以每人例鉴定资料作为单元组合材料,装订建档并建立台帐,纳入档案库系统管理。
三、劳动能力鉴定的基本要求
(一)申报手续要齐全、真实。申报劳动能力鉴定,不论用人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表格内容和有关规定如实详细填写,所提供材料必须齐全清晰、真实可靠。不得出现虚假手续和
材料,一经发现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由其承担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职工个人、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提供的复印件材料,由用人单位负责核对无误后,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并加盖单位公章。
(二)申报材料要签字盖章。申报劳动能力鉴定手续,其申请人、医疗机构主治(任)医生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必须按照表格要求作出真实意见并签字盖章。凡未签字和盖章的均不予受理。
对大型以上企业(或单位)要求其所属内部基层单位签字盖章的,须报经主管部门审查和签字盖章后方可向省中心申报,否则不予受理。
(三)申请事项要具体明确。
1、属于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要按照本通知第(一)条1项规定项目,在《申请表》“申请事项”栏内详实填写申请事项。特别是申请配置辅助器具的,应明确辅助器具的项目名称;申请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应明确疾病的科类名称;
2、属于因病和非因工负伤鉴定的,其“申请事项'统称为劳动能力鉴定,被鉴定人一般为提前退休退职或职工供养亲属等。
(四)承办程序要规范准确。要切实做到:“一准确”即鉴定依据要准确使用国家标准条款;“二对应”即鉴定部位必须与工伤认定部位相对应,伤情范围必须与医疗机构诊断、病历资料相对应,不能出现错(超)位或虚假;“三规范”即结论的表述内容要全面系统、条项明确,表述伤情的专业术语要规范无误,鉴定结论要客观、公正;“四及时'即及时申报、及时受理、及时鉴定、及时送达鉴定结论。
四、其他事项及说明
(一)对职工再次发生工伤申请劳动能力鉴定,要在《申请表》备注栏内(或另附说明材料)写明以前发生工伤的时间、伤残部位和鉴定结论等情况。
(二)对因病提前退休退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厅下达的控制指标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工非因公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劳社部发[2002]8号)及有关规定办理,不得超指标和虚假申报,否则不予受理。
(三)对申请委托鉴定的,必须是统筹范围内的单位和职工,并以双方的名义提出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四)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申请再次鉴定的,则按照省厅和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文书资料及要求办理。
附件:
1、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确认表
2、工伤职工延长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表
3、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申请表
4、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人员花名册
5、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意见表
6、职工因病(非因工负伤)提前退休(职)劳动能 力鉴定表
7、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人员花名册
8、职工及供养亲属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9、职工及供养亲属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意见表
10、劳动能力鉴定(确认)受理通知书
11、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
12、因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通知书
13、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确认)结论送达回证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日
第二篇: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1、提出申请
凡因工、因病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书面形式向劳动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劳动鉴定申请表》。企业不提出申请的,职工及其亲属可以申请,劳动鉴定委员会不得拒绝。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所提交的材料不因申请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
应提供的材料[1]主要包括:工伤认定决定书(或工伤证),工伤诊断证明,以及医院记载的有关负伤职工的病情、病志、治疗情况等资料(包括有关的放射材料)。
2、进行审查: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劳动鉴定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到劳动鉴定申报后,应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1)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劳动鉴定的内容;
(2)申请的劳动鉴定是否属于本鉴定委员会受理;
(3)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对申请书不明确,有关材料不齐备的,应指导申请人予以补充。
3、鉴定程序: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经审查决定受理的申请,可以根据鉴定情况,选择以下程序:
(1)将申请书及报送材料分类、分科整理、登记;
(2)通知用人单位和被鉴定人有关鉴定事宜。(如:鉴定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并组织协调鉴定工作;
(3)指定劳动鉴定医院、聘用劳动鉴定专家组成技术鉴定组;
(4)劳动鉴定医院指定合格的医生根据被鉴定人受伤的部位或病情进行检查,写出诊断报告;鉴定专家组对被鉴定人及材料进行技术鉴定并写出鉴定意见;
(5)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国家标准、劳动法规及鉴定意见作出鉴定结论。
4、鉴定回避: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及劳动鉴定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及被鉴定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1)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人、被鉴定人的近亲属;
(2)与被鉴定人及用人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3)与被鉴定人及用人单位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作出鉴定结论的。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决定;劳动鉴定专家的回避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决定。
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及办公室负责人对回避申请应七日内作出决定,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通知用人单位和被鉴定人。
5、鉴定结论
(1)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国家标准、劳动法规及鉴定意见作出鉴定结论。
(2)用人单位或被鉴定人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复查鉴定的最终结论由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
(3)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经作出的鉴定结论,发现确有错误,需重新鉴定的,应提交鉴定委员会决定是否重新鉴定。决定重新鉴定的,由鉴定委员会决定撤销原鉴定结论。鉴定决定书由鉴定委员会主任署名,加盖鉴定委员会印章。鉴定委员会宣布原鉴定结论无效后,应从宣布无效之日起七日内另行组成专家组重新进行鉴定,新鉴定结论自专
家组组成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鉴定结论作出后,应按规定送达,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
产检假的规定如下,这是国家规定的怀孕第1—6个月,可享受1天假期,用于妊娠确认,申请生育指标,以及生产培训等。怀孕第6和第7个月,每个月可享受1天假期。
怀孕第8个月,可享受2天假期。
怀孕9个月以上,可享受4天假期,但其中2天已包括在预产假中。
但也要结合自身身体情况和公司现状。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第六十二条还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对此做了进一步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凡是符合以上这些关于产假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女职工,应享受自己的工资待遇。同时,任何单位也不得以产假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产假期间享受工资待遇,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企业女职工,如果单位给上了生育保险的,产假期间的工资,由生育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没有给女职工上生育保险的企业,由企业支付工资。这里说的是基本工资。其他附加工资因各企业经营状况不同,规定不同,是否计发由企业定。
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根据《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1994年2月24日)规定,女职工在国家规定的产假期间,其工资按下列各项之和计发:1.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度的人员,为本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与工龄工资;2.机关技术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奖金;3.机关普通工人,为本人岗位工资与按国家比例计算的奖金;4.事业单位职工,为本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与按国家规定比例计算的津贴(其中,体育运动员,为本人体育基础津贴与成绩津贴)。
第三篇: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如何进行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程序
此文章帮助了51人 | 法邦网
本文系法邦网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当劳动者因工伤要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该从何入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鉴定程序。
1.先进行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前提。当职工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则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而劳动能力鉴定必须提交一定的资料,其中就包括工伤认定的决定。可见只有在被确认为工伤或者视为工伤的前提下,才会启动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2.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
按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延长30日。
3.提交资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除了应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外,还要提交相关的工伤医疗资料,其中包括工伤诊断证明,医院记载的有关工伤职工的病情、病志、治疗情况等资料。
4.对鉴定不服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另外,如果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1年后,工伤职工的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也有权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四篇: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1、什么是劳动能力等级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按残情可将劳动能力分为一至十级
一至三级生活不能自理,四级以下包括四级生活可以自理,五六级属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小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四级以上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2、申请劳动能力时间限制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3、办理条件
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为工伤的职⑦⑧⑨工⑤
4、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材料
①、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②、申请人身份证明;
③、工伤认定书
④、医疗诊断证明(复印病历应加盖医疗机构的证明印章)包括: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疾病诊断书、单位陪同人员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及单位介绍信或工作证
5、办理程序
(1)、凡被确认为工伤的职工,其用人单位须在受伤职工工伤医疗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市劳动鉴定机构申请鉴定伤残等级,鉴定材料《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2)、申请鉴定伤残等级由用人单位填写《鉴定表》一式四份,用人单位医务室有关医师(士)或劳鉴会负责人应在表中填写受伤职工病伤情况及医疗经过,并签名及加盖公章。表上须贴工伤者小一寸免冠正面半身近照,并加盖用人单位劳动或人事部门的骑缝公章。
(3)、工伤职工持《鉴定表》到工伤鉴定的指定诊断医院作检查诊断。
(4)、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根据医院对工伤职工作出的诊断结论提出鉴定意见后,连同有关病历、检验结果送区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以及患病后,劳动鉴定机构根据国家鉴定标准,运用有关政策和医学科学技术的方法、手段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它是给予受伤害职工保险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劳动能力鉴定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是由政府提供的统一平台上得出的第三方较为公平的结论;也是批准因工、因病和非因工负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退休、退职的科学依据;第二是劳动能力鉴定所提供的正确结论也是合理调换因工受伤、造成劳动能力不同程度损害的劳动者工作岗位和恢复工作的科学依据。劳动者因工负伤,劳动能力不同程度丧失,会有三种后果:一是使劳动者可能永远不能再从事任何工作,二是使劳动者不能再从事原本适合他的正常工作岗位或职业,三是使劳动者本人恢复适合他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到底会导致哪种后果,要依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而定;第三是通过劳动能力鉴定,确定职工因工致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为保障受伤害职工享受其合法的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和劳动就业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依据;第四是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对职工是否能认定为工伤或职业病提供了政策、标准依据,也保护了受工伤的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及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包括:
一、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二、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三、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盛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盛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四、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期限,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五篇: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1、提出申请
凡因工、因病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组织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书面形式向劳动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劳动鉴定申请表》。企业不提出申请的,职工及其亲属可以申请,劳动鉴定委员会不得拒绝。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所提交的材料不因申请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
应提供的材料[1]主要包括:工伤认定决定书(或工伤证),工伤诊断证明,以及医院记载的有关负伤职工的病情、病志、治疗情况等资料(包括有关的放射材料)。
2、进行审查: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劳动鉴定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到劳动鉴定申报后,应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1)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劳动鉴定的内容;(2)申请的劳动鉴定是否属于本鉴定委员会受理;(3)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对申请书不明确,有关材料不齐备的,应指导申请人予以补充。
3、鉴定程序: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经审查决定受理的申请,可以根据鉴定情况,选择以下程序:
(1)将申请书及报送材料分类、分科整理、登记;
(2)通知用人单位和被鉴定人有关鉴定事宜。(如:鉴定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并组织协调鉴定工作;
(3)指定劳动鉴定医院、聘用劳动鉴定专家组成技术鉴定组;
(4)劳动鉴定医院指定合格的医生根据被鉴定人受伤的部位或病情进行检查,写出诊断报告;鉴定专家组对被鉴定人及材料进行技术鉴定并写出鉴定意见;(5)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国家标准、劳动法规及鉴定意见作出鉴定结论。
4、鉴定回避: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及劳动鉴定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及被鉴定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1)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人、被鉴定人的近亲属;(2)与被鉴定人及用人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3)与被鉴定人及用人单位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作出鉴定结论的。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回避由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决定;劳动鉴定专家的回避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决定。
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及办公室负责人对回避申请应七日内作出决定,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通知用人单位和被鉴定人。
5、鉴定结论
(1)劳动鉴定委员会依据国家标准、劳动法规及鉴定意见作出鉴定结论。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2)用人单位或被鉴定人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复查鉴定的最终结论由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
(3)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员会已经作出的鉴定结论,发现确有错误,需重新鉴定的,应提交鉴定委员会决定是否重新鉴定。决定重新鉴定的,由鉴定委员会决定撤销原鉴定结论。鉴定决定书由鉴定委员会主任署名,加盖鉴定委员会印章。鉴定委员会宣布原鉴定结论无效后,应从宣布无效之日起七日内另行组成专家组重新进行鉴定,新鉴定结论自专家组组成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鉴定结论作出后,应按规定送达,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注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