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宣传片的内容 以及环境与自然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针对不同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题2 观点阐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它覆盖面积广泛,拥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如 渔业资源、稀土资源、旅游资源、风能、水能、新能源产业、钢铁产能、炼油及化工基地等。将这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区建设的现行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势必要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它的能源资源的耗竭也将大大增加。在自然资源中,可耗竭资源如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将随着经济发展必将然快于其他资源,建议措施:
1、果将资源进行市场价格化,那么高价格会促进使用技术的进步或是寻找可替代能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2、源资源的存流量进行科学分析,包括资源是否探明量、蕴藏量、开采量、各种损失量等。将资源市场化运作,通过
市场调控资源价值,从而改变人们对这些资源的支付意愿。
3、区的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分析不同建设时期所需要的可
耗竭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即在不同时期对有限资源合理
利用。
鄱湖经济建设区内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稀土资源、风
能、农林业、各类物种等,这些均为可更新的资源,若合理
开发利用,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一至不断增长。在经济学中,财产权又将可更新资源分为商品性资源和公共物
品资源。,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将商品性资源分析出最佳生产期和收获期,在此期间遵循
最大可持续收获量,实现效益最优化。如渔业的捕渔期、禁
渔期,农林业的采伐期、收获量。
2对于公共物品资源,可通过实施鄱阳湖经济建设的各项政
策,控制资源的使用和获取。对其技术的进步进行鼓励,从
根本上实现工作量增加,收获量增加、净效益增加、资源浪
费减少、资源耗竭可减缓。
鄱阳湖湿地景色优美,环湖生态形成了良好的旅游
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舒适性服务,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
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
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生态旅游,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对旅游地进行科学的规划,2.、确定旅游客流量的最佳容量,严格控制旅客人数,保证自然环境的良性生态平衡不受破坏。
3、将旅游区进行功能、密度、资源重点规划,可借鉴福斯特提出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景区分为重点保护区、游憩疏散区、密集景观区等。使得旅游资源充分为人们所利用。
4、对资源进行保护,治理已污染,预防再污染。建立起保护的资金体系,如政府拨款、游客税收、门票、社会基金等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技术上的保护。
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提高自然的休养生息能力,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持鄱阳湖完善的生命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系统。鄱阳湖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分配各区域、个各部门的污染排放权,以使鄱阳湖保持“一湖清水”
题3 观点论述
鄱阳湖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做好将它的排污权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需要有政府的相关部门对鄱阳湖目前的环境质量目标进行合理预期的规划,避免环境标准偏低或偏高导致最终排污权的不合理规划
评估出鄱阳湖整体的环境容量,在总容量的和控制下推算出鄱阳湖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或是整体某个时间为单位,它所容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其次,确定出与鄱阳湖环境产生相关联系的企业、商家或各机能部门等参加单位的总体情况,如 排污参加单位的数量,参加单位的区域位置,参加单位排污量,生产规模,污染物性质排污单位的设备和处理设施
然后将 我们按照确定的参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部分合理的分配原则,对所得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权,政府可通过给参加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方式,授予其排污权。当然对于鄱阳湖一些特殊区域(如净化能力强,环境状况良好,或是容许排污量大的区域)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等,通过建立
排污权的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合法的买卖。在排污权的市场中,排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它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对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新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 向老企业购买它的剩余排污权,一些企业 由于生产发展的调整 可以将多于的排污指标有偿转让给那些排污指标不够的单位,政府也可以强制停掉部分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耗能多的落后企业,将排污权让出部分给经济效益好、工艺先进、污染轻的企业,达到排污权的优化。企业也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安装治理设备,达到利润最大化。
以上所有的措施,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维持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的合理化,排污权的交易也同样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场经济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在排污许可证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同时政府也应该对所有参与管理、规划排污权的行政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随着更多深入对鄱阳湖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相信“一湖清水”的画面即将呈现在我们的未来美好生活中
第二篇: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加之近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 中药资源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 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据报道[1],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所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 药用植物达 168 种, 占 42%。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 1
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一方面资源大量被破坏和浪费,一方面资源又严重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限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单纯的保护代价又太大,只有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着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满足需求。
第二,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自 1984 年以来, 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法规, 并且公布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等保护品种名录。但在已经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以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执行。例如,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某些法律法规对来自野生动植物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使用规定缺乏准确的可操作性,虽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品成分使用,但往往难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系统的建立上述体系及配套实施措施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第三,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惜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的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 构建中药资源专题数据库, 并初步形成珍稀、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系统,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 为国家合理管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 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长远发展。
第六,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稳定、良好的中药药材资源。我国急需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应该根据需要生产,并且规范中药材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持与利用,防止药用资源面临灭绝的可能。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做到在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总之, 及时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蕴藏量和变化趋势, 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 形成合理、切实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强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J].全国药材商情, 2007(6): 1-2.[ 3]余承文.中药资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浅析[ J].法制与经济, 2007(2):86.「4」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
第三篇:可持续利用下水资源论文
一、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供需矛盾是目前榆林市水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由于长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榆林市在水资源的勘测和数据的管理分析上有较大不足,目前许多数据还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获取的。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演化,水资源数据势必会有了较大改变,这一现象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榆林地区水资源造成了巨大阻碍;其次,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榆林市各地水利工程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在实际利用中供水规模难以达到设计理论水平,大大影响了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改善已有的水利工程,夯实榆林市水利工程基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用水缺口巨大。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全市的供水缺口非常巨大,“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的供水缺口达到了4.5亿立方米,导致生产、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的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污染,特别是矿区污染。榆林市是一个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煤、气资源特别丰富。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对于矿产和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这也为榆林市的资源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多年来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效益,导致目前资源矿产区域的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直接影响了农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安全。目前,全市的水污染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达标排放量不到20%。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在榆林这样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全市内对于节水的宣传不强,市民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这不利于水资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许多水资源利用政策也难以普及;其次,缺乏执法。无论是从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还是基础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相关规定的落实,榆林市都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最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榆林市在水资源保护领域采取的还是相对落后的传统手段,主要依靠用水规划和水资源的外调来解决全市的用水问题,缺乏对于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榆林市范围内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二、虚拟水角度的榆林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虚拟水概念最早由以色列的农业研究人员提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所需的水资源的数量。虚拟水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榆林市实际的用水需求总量。此外,结合虚拟水概念,学者又提出了水足迹的概念,将人类消费和水资源系统联系起来,并直接反应一个地区实际的水资源消耗量。水足迹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环境用水。这三部分的水资源量之和为该年的总水足迹,其与人口的比值即为该年的人均水足迹。总水足迹与总可用水量之比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状况,正常情况下,水资源压力的数值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理论上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可以通过较为方便地手段缓解水资源压力。当该数字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处于缺水状态。利用算模型,我们对榆林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用水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调查
目前榆林市的水资源整体状况仍并不十分明确,许多数据亟待更新。因此,首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全面摸查全市的水资源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对水资源的存量、用量、可开发量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调查整理。此外,对于重点的水源地,要加大研究调查力度,并且编制长期的水资源数据调查规划方案,逐年逐步完成。这些数据可以为榆林市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也是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采用新技术,改善工农业用水现状
对于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榆林市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管理,在其生产中的用水量、采水方法和排水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不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律要求整改,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督、处罚。此外,还应该帮助这些工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引进相关的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由政府牵头,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方式,加大整改榆林全市的水资源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于未来开工建设的工农商业组织,应该有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准入门槛,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入更多地健康、绿色产业,改善榆林市整体的用水环境。
(三)虚拟水调配促成产业转型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应当把有限的水资源更多地利用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的部门和单位,减少耗水量多,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较低的产业发展。对于耗水量多的产品可以多从外地购买,充实本地市场,通过市场倒逼上游生产组织和个人改变生产经营策略,向节水型产业发展。
第四篇: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管系人资1221253080胥欣
一、内容提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在正确的管理下, 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 它会退化、耗竭。合理运用土地环境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土地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
二、关键词:
土地环境资源、统筹兼顾、双向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文: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 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 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 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①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②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生产力降低;
③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 后备资源不足;
④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①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阶层的利益,既要积极发挥国土管理工作职能作用,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增强发展土地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②发展循环经济;
土地管理资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功能出发,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统一但长期以来,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或狭义的经济价值(即物质供给功能)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其他的自然和社会价值。没有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土地协调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例如,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过分强调耕地面积,而忽视了耕地质量的问题。为了响应国家耕地动态平衡的政策,许多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展土地整理,但整理成果往往仅能抵消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同时也忽视了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没有注意到耕地利用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整理项目中缺乏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操作,土地的长远收益难以落实到耕地利用者和保持者身上,所以耕地利用的比较效益低下,难以避免耕地过多地转为它用,不仅损失的是当代人的粮食保障,也损失了环境质量和后代的衣食来源。因此,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土地的利用,加快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简历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心、实行一定的生态退耕以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③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 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 是难以搞好的。因此, 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 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解决人地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 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资源、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使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从宏观上控制,微观上管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参考文献: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马发生.关于我国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4
赵烨,王黎明,刘海鹏.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研究.北京土地,2004
第五篇: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和不断的补充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但是水资源的储量的有限及分布的不均匀又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处于缺水状态,中国就是世界缺水国之一。首先,在水资源总量上,中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190㎞3,折合降水深度648㎜,居世界第六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水资源较为丰裕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3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在世界149个参加统计的国家中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中国有15个省份人均水量低于严重缺水线(1700 m3),其中有10个省份甚至低于生存起码线(1000 m3)。远观未来,中国人口持续增多,工业更加发展,而水资源反向减少,情景不容乐观,中国缺水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大,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25%;○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我国受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雨量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年内变化大。而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再次,降雨量分布呈带状分布
我国径流带、径流深区域分布表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配不匹配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在水资源日渐匮乏的前提下,中国水资源开发力度渐大速度渐急,许多江河出现从未有过的断流或者断流时间变长或者供水不足,湿地、草原等退化,导致工农业损失惨重,水土流失等恶性循环,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因经济发展较快、劳动了需求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持续入驻,而这些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加上工农业更加发展,而城郊地区或者是农村人口连年减少,导致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大幅上涨,城市用水紧张,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北方城市年降雨量贫乏,居民用水、工业用水都很大程度上依赖地下水供给,近几年,一些城市甚至城乡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地下水开采量渐大,过量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盐度过高、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工农业的直接损失以及它是对未来的城市建设的埋下的一颗炸弹。
4、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沿河沿江沿海的工厂、居民的三废肆意排放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到位是导致江河湖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如水葫芦等因在中国无天敌在江河湖库中大肆繁殖,水中氧气不足,生物大群死亡也导致水质受到污染,而这些水质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一些地方的水质型缺水。
5、水资源利用率低,循环利用能力差,浪费严重
有资料显示,以色列等国的沙漠降雨量利用率高达90%,而中国沙漠区降雨量利用率仅为10%,以此为例可见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循环利用一向是中国的软肋,一些工厂如何进行二次利用冷却水都不懂,更谈不上其他更高难度的水的循环利用了,这就直接俄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6、公民节水意识薄弱
主要是南方的丰水带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因为水资源相对丰富,水价较为低廉,民众刷牙不关水龙头、洗澡需要1小时等现象比比皆是,而城市的居民用水较为节省,主要归功于水价的调控。但节水意识应该是排除水价高这个因素,而真正是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的从而进行节水的一种观念。所以相对来说公民的节水意识是薄弱的。
总体来说,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我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这种需求与水资源的供给矛盾很尖锐,循环利用还没有得到重视,污染也尚未解决,开发新的水源如海水淡化技术上我们还没有完善,公民的节水意识,城市的节水氛围还没有形成。
应对措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既然水资源形势日渐严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对这有限的、不可替代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综合、经济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即实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必经之路。
一、建立多途径的水资源供给体系
实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供给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调配、保护水源以解决工农业及居民用水的需求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Ⅰ、开源——科学利用河川径流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发海洋水、重视处理污水废水:河川径流水向来是我们淡水利用的主题水源,在这一块,我们应该本着不影响河流枯水期的生态用水、环境容量、水生动物保护等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取水、分水,同时,因我国南方地区是洪灾高发区,应该研究如何利用洪水资源;地下水不仅在北方地区被广泛采用,在南方的农村、城乡一带很大部分地方至今还是采用井水的。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对地下水开采不合理、过量开采等问题,导致局部地区发生很多地质环境问题,所以今后的地下水开采一定要合理、有限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确定开采地点和允许的稳定开采量,并严格把控,从而使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永久持续的利用;我国的海岸线很长,达到了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由此可知我国的海水资源是很丰富的,但是沿海许多地方却出现了淡水资源匮乏的现象。积极开发海水资源可避免舍近求远,沿海地区可以直接受惠,但是开发海水方面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还需要向外国借鉴发达的海水淡化技术。可是即使海水没有淡化,它的可利用价值还是很高的,工业所需的大量的冷却水、游泳池的水、消防用水、洗车场的用水这些都是可以依靠海水的,这只需要铺设一定的管道;同样的可以变废为宝的还有污水和废水,这些污水和废水的直接排放显然是最不理想的做法,因为这样既浪费又污染水资源,应该大力发展污水处理厂,把处理过的清水再次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即使成本高些但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Ⅱ、调配水源——增建蓄水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季节性调配、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区域性调配:蓄水工程在建国以来就一直备受领导班子的重视,我国拥有很多大型的水库、水坝、水电站用于蓄水及发电,最新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库已经建成,它的蓄水量目标为175m,最近几天也冲刺到了173m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形势可见我国季节性缺水的情况将有所改善;另外,跨流域调水工程最为著名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了,拥有东线、西线、中线工程,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缺水问题,还有一系列的东水西调等工程,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Ⅲ、涵养水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地措施: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涵养水源,以保持整片流域的水量。主要的措施是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集中力量搞好植被建设,以达到拦沙、保水、固土、涵养水源的目的。
二、形成节约水资源的利用方式
在农业用水方面应最为重视,只因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占了总用水量的80%以上,这不仅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更因为我国的农业用水利用率低,许多地方都使用粗犷经营的方法使得水资源消耗过大,应该借鉴农业节水大国以色列的滴灌及喷灌的方法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比重虽不大,但是用水集中,应该因地制宜,比如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发展钢铁等需水量大的工业,并且改进工业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呈上升的趋势,现许多用水紧张的城市纷纷采取提高水价的方法控制居民用水量,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一些节水型的用水设备也不断的更新出炉,相信在这一块我们会越做越好。
三、加强保护与治理
在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之后,对我们的水资源加强保护和治理,首先从源头看我们应建立更过的水资源保护区;再有应抓好水污染的控制、加强污水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及处理后的重复利用;另外还要重视江河湖泊及湿地的保护。
四、营造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
1、加强法制建设: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力度;
2、造就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广泛开展各项节水爱水活动,使新一代树立一种全新的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