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第二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班级:土管101 姓名:施田力 学号:20210131 联系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经过了专题课的学习,让我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工业新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新城的土地利用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持生态”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控制目标约束下,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和谐发展。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总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Shaxon,1998)。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不过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
差。(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3)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4)土地开垦过渡、后备资源严重不足。(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我就主要讲一下第二点。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
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
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
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
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
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
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针对与这些情况,政府应该做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 :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以上就是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以及评价。
第三篇: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号:105121052姓名:冯昊宇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
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2、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二)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三)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一)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4]。(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三)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7、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一)、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二)、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
(四)、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总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多,地少,耕地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所以,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2]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
[3]黄天元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
[4]李贻学等.《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第四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研究对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探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
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 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 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 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由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面临的土地问题不同, 所以,土地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侧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强调资源利
用的环保效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保持生态平衡, 这正符合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准则。
1989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opold 持续农业研究中心首先提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 持续性”,即运用合适的作物和畜牧体系、农业投入支持来保证社会经济效用性, 同时保持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质量。90年代以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继在各国逐步展开。随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 土地可持续性”含义的认识也有了变化, 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土地的生产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 而且进行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它们展开。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 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 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 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2.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 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据统计, 我国的耕地总量从1957 年1.12×108hm2 减少到1996 年的9.59×107hm2, 每年以近4.67×105hm2的速度锐减, 使我国原本就较少的土地资源更显紧张。再者,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尽完善, 乱搭、乱建、乱占或占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闲置土地为6.5×105hm2, 其中, 耕地约6.28×104hm2, 相当于1996 年占用耕地的1/ 3。国家建设闲置土地的总面积、废耕地、可耕地分别占闲置土地的79.13%、69.04%、79.92%,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 因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等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的数量之大,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2 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生产力降低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长期是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人的掠夺式利用方式, 导致土壤中大量元素缺乏;再者, 由于保护力度不够, 每年流失的水土面积达4×107hm2, 流失的土壤带走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 使耕地质量迅速下降,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变弱。另一方面, 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各种污染源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威胁不容忽视, 如酸雾、酸雨、水质污染等, 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又一主要原因。
2.3 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 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 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 3, 且耕地总量每年还在以
6.67×105hm2 的速度递减。据测算, 到2030 年我国耕地将减少2.07×107hm2, 即减少近1/ 6,而人口将达到16 亿, 人地矛盾将更加严峻。我国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2%, 有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 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40%。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根据1993 年全国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现有农业后备资源1.97×108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0.6%,但是,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水资源的短缺,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要受到严格限制。
2.4 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在我国土地资源中, 约2/ 3 是丘陵山地, 中低产田占耕地的60%以上, 耕地障碍因素多, 分布不均匀, 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而未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同样大, 占全国总土地的25.3%, 达2.43×108hm2, 据1996 年调查, 全国未利用土地中, 沙漠、戈壁、石质山地和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约为1.74×106km2, 占了70%以上, 尚可开发利用的(包括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仅7.06×105km2, 不足30%。
3.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3.1 控制建设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
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及抓紧编制各项专题规划, 并根据规划划定不同级别的“耕地保护区”, 将耕地面积和区域相对固定下来。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培养节约用地观念, 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3.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建设农田水利。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 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 提高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 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 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 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 培肥地力, 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机械化进程, 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置换等措施, 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 将闲置的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高的用途上去。②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商品粮、棉、畜产品基地建设, 增加这些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提高商品率, 并以此为契机, 逐
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大分工格局。
3.4 开展土地整治, 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 主要包括有: ①“四荒”地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要根据其个体特征, 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 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 以便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②水土保持。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治理工作, 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 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③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 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其次要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 则要采取生态技术手段加以消除。
3.5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 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对于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预计2030年前后将达到16 亿左右的人口高峰。同时关于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 在高投入水平下, 以人均500kg 粮食计,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为16.6 亿人, 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 我们必须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3.6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首先,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 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 是难以搞好的。因此, 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 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解决人地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 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华平王佳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热点聚焦2006 201: 34-35
[2] 邵晓梅 刘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85-93
第五篇: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数量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并且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储备使新疆成为西北省市中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新疆逐步成为全国粮棉生产基地,新疆的城镇化水平也在稳步推进,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越来越成为新疆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由新疆农业科学出版,作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对本文的研读,我将分别从文章的优劣以及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针对本文的优势提出两点看法。
新疆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新疆的人口分布也发生巨大的差异,95%的人口和99%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占新疆面积的3.54%的绿洲上,由此得出,新疆同样也存在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随着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巨大的土地需求构成饿了未来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对主要矛盾。
本文结构框架分明,条理清晰。通过对新疆土地资源稀缺状况的初步概况,分别从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三个主要方面并分析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矛盾。其中,在对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中反映出水土不平衡,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土地资源总量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客观分析出了新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直接原因。从数据来源看,论文数据出自《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反映出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文在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探讨时,能从新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矛盾出现的实时性和客观性。尊重实际情况,结合新疆特有的典型气候类型和生产实践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出了解决对策。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开发土地资源的建议,不仅保持了水土资源不被流失,同时也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效率,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针对本文的劣势提出两点看法。
本文虽然针对问题总结出解决措施,但措施中缺乏相应具体的办法,只提出了大框架,缺乏针对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过于宽泛,没有举出典型案例加以补充说明,缺乏实证性。
文章虽然在解决措施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但是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或者模型支持,只是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因此,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依据,使文章理论过于单薄,缺乏厚度。并且缺少一项重要的总结结语。
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思路是:首先是主体框架按照本文的逻辑进行整体布局,在主体布局上,会更加细化,例如会举出一些典型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对其加以分析;其次,在提出解决对策上,我同样也会选择典型地区加以对比分析,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应对策方案;最后,我会利用相关模型理论对我的数据加以分析,使我的论文理论具有支撑力。综上所述,对论文做最后的陈述性总结,对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