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持续建筑论文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1] 邹明生.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科技,2008.02:59-61 [2] 刘肇宁,图书馆目录[M].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9 [3] 漾澳县志,云南省漾濞县志编篆委员会,1995年12月
第二篇:可持续
大家好,我是环境143班黄明城。站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说我对《穹顶之下》的观后感。柴进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拍这段这么有价值的记录片 很可贵。她用自己的双眼发现问题,身体力行寻觅问题的根源 试图解决问题 或者警醒那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期待这把人们从监狱的房子解放到大自然。
记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没有见过星星以及蓝蓝的天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需要被爱。可我们就这样残忍的夺走他们爱的星星和蓝天。
或者觉得环境恶化跟当下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又不烧煤 又不开污染工厂 我们不破环环境不污染环境 这跟我们没关系 但真的是这样吗?就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吗?
当我们看着工厂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径流到江河,我们会在心里抱怨 责骂。但我们曾找过工厂的负责人吗?如果不行试过去相关部门检举吗?就算这都没用,试过再向上面投诉举报吗?如果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而柴静做了还一直做着 这正是我敬佩她的原因之一。
当你踱步于河边,看一个少年随手将一个几百年都无法降解得塑料瓶抛向河中 你想过去阻止吗?或者这没什么,但日积月累这样的污染带来的是什么?
当我们看着五颜六色的河水流淌 鼓鼓恶臭随风扑鼻而来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这未知的化学元素 孩子出世便饱受疟疾的折磨。我们才去觉醒吗?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这样说道:中国人太自私了。只要你拿着刀跑到他的床前去夺取他的生命,他宁愿闭着眼假寐也不愿意站出来说话。难道真的要等到环境已经危及我们的存在才去关注它吗?
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 这而是从后辈那里借来的。我们没有任何由理、借口去损坏它。
中国不缺少看到问题的人,缺少的正是像柴静那样看到问题敢于履行责任 去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有责任跟义务去保护环境 不去玷污它。同时我们更应该行驶我们的监督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去破环它。明确环境的重要性 共同去保护它。过往十余载,孩子们还可以好奇的问我们:爸爸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白云是什么做的。给他们原本该有的童真快乐而不是死锁在窄窄的房子里。
为我们的未来,后代的未来,抛弃自私,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第三篇:可持续民族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可持续景观设计中的一些缺陷
相同模式导致地方特色缺失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到一个城市、一个景点、一个广场或公园都会感觉每个景观都大致相同,没有太大区别。盲目追求现代化,追求景观设计的高水平导致了景观设计的千篇一律。广场设计更是明显,无论在布局形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亦或是雕塑小品上,都存在着雷同性。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之后再进行设计。在少数民族的景观设计中就要考虑到民族文化和当地的地理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分析、重构,再进行设计,将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尽可能地运用到民族景观设计中,使其景观的设计充满“人情味”,充满本民族特色,真正成为文化可持续的一个既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又展现发扬民族特色的场所空间。
二、策略及措施
(一)生态性
民族景观中应尽可能重视其可持续生态性,保护原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二)经济性
针对经济性,则要注重当地材料和废弃材料的使用。例如,沿海城市可利用贝壳做装饰,或将贝壳进行粉碎性处理,作为铺装或拼贴作为景观墙。可利用工业上的废弃材料进行设计和改造,例如对废弃的铁路进行景观加工、轮胎做成休闲座椅或秋千等。利用废弃的钢板进行再利用做成的景观墙不仅满足美观效果,而且达到了其分割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利用本民族特色、价格低廉的材料随意搭建,使人们感受自然景观的轻松与随意。
(三)再生性
在许多民族景观中都存在废弃的土地或者废弃的场所,通过设计把他变成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场所。这种景观再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长公园的设计同样是采用了公园设计的形式,但是它的设计利用了原有废弃的煤气厂中的许多工业机械和金属材料,使之为整个公园的设计服务。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原有的金属材料,许多景观小品都是煤气厂留下的机械器材,在公园中有一个空间是利用废弃的金属片组合排列成的“金属广场”,提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设计降低了新材料的使用,不但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废弃材料的价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再生景观公园。
(四)节能性
在节能性方面,要充分利用植物配置来达到遮光、降低暴晒从而减少夏天制冷设备的使用。利用植物的高差、背向等属性起到遮阳、通风的作用,减少大面积硬质铺装的产生。在民族景观设计中水资源的使用上也可充分利用废弃的雨水,例如波特兰的“雨水花园”利用收集来的雨水倾入水池做成水景。
第四篇: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鄂西南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经验,以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鄂西南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石漠化的分布与发育特征,进而对石漠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山区 鄂西南 土地 可持续
1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根据1999年至2002年统计,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53%。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2石漠化分布与发育特征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正地形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土层厚度多在0.3m~1.2m之间,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m~0.5m之间;轻度区大于0.5m。当地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见有少量灌木,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区内经解译与调查验证的石漠化分布与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石漠化发生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其值被覆盖率仅有31.72%,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乔木稀少。
(2)受本区地层走向控制,石漠化常呈NE-NNE向的条带状分布,表明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层形成缓慢,地形支离破碎,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碎屑岩区,特别是砂、页、泥岩分布区,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弱,土壤层易形成,地表面相对较平缓,植被覆盖较好,石漠化难以形成。
(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于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层出露区。这些岩层出露区在地貌上往往形成背、向斜山脊,山岭或山麓斜坡,表层土壤易被降水冲刷流失形成石漠化。
(4)这些年来采矿、筑路、水利水电、桥梁及工民建筑等工程活动,形成不少因工程侵蚀所造成的石漠化。如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由于土法炼磺提硫,大气污染与酸雨导致植物病变、坏死,形成一片秃山,石漠化反映明显。
(5)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这是由于那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所致。
综上所述,本区石漠化在平面上集中发育在中西部地区,呈零星点状分布或与构造线同向呈窄条状展布,在高程与地貌上主要发育于三级岩溶台面分布区的山脊、山岭、山顶、山麓斜坡及构造残山地带,在岩性上多分布于T、0系地层出露区的植被稀疏地区。
3石漠化成因分析
由于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最终结果,它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因此,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岩土体的性状、植被发育覆盖程度、所处地形地貌部位及其坡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及降雨强度、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影响与控制。所以,现就上述几方面分析论述如下。
3.1 表层松散土体的流失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内因
从前述可知,本区石漠化多分布发育于山脊、山岭、山顶和山麓斜坡地带,这些地带的表部常由残坡积碎石土构成,结构疏松、透水性强、土石比一般在3∶7~4∶6之间,土层分布较薄,多数不超过0.5m。同时,由于土壤与其母质、母岩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光滑的岩层层面,较薄的心土层与其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面,在上述地形条件和久雨、暴雨的溅蚀冲刷下,一方面导致碎石土直接顺坡,顺沟流失;另一方面降雨渗入土层后,很快沿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形成侧向通流,将整个土层冲走导致基岩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
3.2 植被扭盖率低是石澳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植被可以减缓坡面地表水逸流速度,控制坡面流量,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植被越发育,水土流失越轻,反之越重。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森林覆盖率越大,郁闭度就越高,水土流失就越轻。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在50年前为65%左右,大跃进及其以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使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并导致局部石漠化的形成。如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面积108.8km2,山高坡陡,表层为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森林覆盖率仅为24.5%,且以灌木为主,郁闭度仅有0.15,水土流失严重,达到6458.7t/km2·a,流失面积达87.8km2。
1982年开始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到1992年止,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林草覆盖率高达67%,形成以乔、灌、草为复层的森林系统,郁闭度提高到0.45左右,水土流失输沙量由原来的每年56.7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2.1万吨,流失面积下降为58km2。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3.3 地形坡度是造成石漠化发育形成的重要外因
由于沟谷溪流切割深度大,斜坡坡度陡,降雨时坡面上水流速度也很快,携带泥沙多,水流对坡面的侵蚀和冲刷强烈。研究表明:雨量相同时,水流侵蚀强度最大的是坡度在20°~60°之间的斜坡。同时斜坡越长,接受的雨量就越多,水流势能也越大,侵蚀和冲刷作用更强。因此,水流对直线坡比对折线坡的冲刷和侵蚀作用要强,这是因为直线坡坡面逞流畅通无阻所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的坡耕地,由于坡耕地的结构松软,在久雨或暴雨的侵蚀和冲刷下,极易形成中度-强度级水土流失,进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3.4 久雨或暴雨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诱发因素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在1100mm~1600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分析,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本段时间内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雨量大,强度高,日雨量大于200mm时常常形成山洪暴发,对坡面土体形成强烈冲刷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即形成石漠化。
3.5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促进了石漠化的发育形成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导致石漠化的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毁林开荒,导致区内森林植被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进而导致局部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大量坡耕地正在不断促进水土流失的加剧;修路与采矿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形成,一方面因修路采矿等开挖直接导致岩石裸露地表;另一方面因其弃渣随意堆放形成间接石漠化。
4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全区石漠化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防治区划,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石漠化发育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 石漠化恢复保护措施
为了遏制已有石漠化的日益恶化趋势,首先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由各级政府负责,在保护石漠化工程中、做好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的协同配合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建立健全石漠化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唤起全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建设石漠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订、实施防治石漠化的规划与措施,动员当地政府和居民参加石漠化恢复与保护的积极和主动性。
其次利用不同时段的ETM遥感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对典型重点地段,以IKONOS为主要数据源进行1/l万精度的石漠化动态监测,其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石漠化发展趋势与动态数据,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由于目前还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恢复与保护石漠化的可行措施,因此,应选择3~5处石漠化强烈发育的不同地段,进行1/5万以石漠化恢复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调查,在查清环境地质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石漠化防治、恢复与保护措施,方法的研究示范。并总结其经验,推广于全区。
4.2 石漠化恢复建设工程措施
石漠化的建设与恢复,“水”是根本,因此,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以建设与恢复为主,根据各区、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
(1)供水工程措施。
由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土壤分布少而贫瘠,植被不发育,降雨时易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但雨停后又形成干旱,植被难以成活,为了恢复该区植被,则应依据各区的环境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取水工程(蓄、引、挖、堵、护、钻等)措施,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为恢复植被与缓解该区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2)植树造林措施。
植物措施是防治石漠化的根本,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恢复石漠化的关键。植树造林时要遵循多种合理布局、多种树合理配置的原则,采取封森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护林的方法,并根据各区段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育适宜的树种、果木、药材等进行间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果。
(3)水土保持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强度大且又集中,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坡面开挖截流沟,沉砂池等工程,防治地表经流对斜坡的冲刷,在沟道部位修建拦砂坝工程及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的工程,从而减缓坡面,增厚土层,减小地表径流,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5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导致石漠化形成的各因素相关促进,相互作用,在现已形成的石漠化区由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尤
其是中等和严重石漠化区,若任其发展,不加以防治,必将越演越烈,因此,针对区内发育分布的石漠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提出了恢复保护措施和工程防治措施建议,供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阳兵,王世杰.关于鄂西南山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J].科技资讯,2005(2).[2] 刘照光,包维楷.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1(6).[3] 吴应科,毕于远,郭纯青.鄂西南山区基本特征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综述[J].阿科技资讯,1998(2).[4]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宁,等.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J].科技资讯,2004(3).
第五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论文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
正文
产品名称:手机
第一章
主要零部件
手机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液晶屏、机壳、按键、电池、主板、天线、音响、话筒、排线等。
第二章
各零部件的常用材料及该材料的加工过程
1.液晶屏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ITO导电玻璃、液晶、偏光片、封接材料(边框胶)、导电胶、取向层、衬垫料等组成。2.机壳
手机外壳主要有塑料,工程塑料,金属,金属与塑料,金属铝,金属铁,不锈钢,镁合金等。3.按键
手机按键的塑胶材料经常是PC或者ABS等。
4.电池
手机电池由三部分组成:电芯、保护电路和外壳。主要材料都是钴酸锂,锰酸锂,三元的。5.主板 PCB纤维板,电容,电阻,IC,BGA,IO等等。6.天线
手机天线是带阻值的,每款手机也不一样的,材质主要是铜和合金。7.音响
音频功率放大器及音频信号线、音箱线,就可以组成最基本的音响器材。
8.排线
排线,也叫软性电路板(FPC)。它按照所属行业规范规定排线规则、线序、线色、线号等,用于活动部件及活动区域内的数据传输,如电脑内部主板连接硬盘、光驱的数据线,手机主板连接显示屏的数据线,还有连接设备之间的数据线都统称排线。
第三章主要零部件的加工过程或主要工艺流程,所使用主要加工设备及主要辅助材料 1.液晶显示器
1)工艺上可以大体分成清洗与干燥、光刻、取向排列、制
盒、切割、灌注液晶、目测、电测、贴片、上引线、包装等工序
2)清洗与干燥工艺该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超声波清洗
机、等离子清洗机及干燥炉的干燥设备 3)光刻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涂布机曝光机等 4)取向排列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摩擦机等 5)丝印制盒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丝网印刷机、喷粉机、贴合机、热压机等
6)切割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切割机和裂片机等 7)液晶灌注及封口工艺要用到的设备有液晶灌注机和整
平封口机等
8)光台检测及电测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光台和电测机
等
9)贴片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切片机、贴片机、偏光片除
泡机等
10)LCD金属引线的连接和加工工艺主要用到的设备有插
PIN涂胶机
2.手机外壳
1)大都是使用冲压机床进行工程塑料压制而成
3.机按键
1)喷漆、印刷、电镀、烫金等
4.电池
1)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离材料、正
负极材料等
5.主板
1)在电路板下面,是错落有致的电路布线;在上面,则为
棱角分明的各个部件:插槽、芯片、电阻、电容。CPU、南北桥芯片、内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
口以及主板边缘的串口、并口、PS/2接口等。加工工艺主要为流水线生产等。
第四章装配过程
装配过程包括:零件的生产、组装、加工、包装等。
第五章
主要失效方式
1、手机零件的疲劳损伤
2、手机人物损坏。如摔打、浸水等。
3、手机硬件软件的发展,用户的更新手机。
第六章
手机的回收利用现状
我国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现状受观念、经济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废旧手机回收系统,废旧手机回收和利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为: 产品级
1)不规范的二手回收市场
在国内的大城市,街头小贩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回收废旧手机,他们或者对还能使用的手机进行翻新,重新卖到市场。2)当做垃圾直接丢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手机被淘汰后,如果没有多少商业价值即没有卖钱的价值后,就会被人们当做一种垃圾丢弃。
3)生产商和移动运营商的自发回收
零件级
1)二手市场的工人将手机拆解,只利用一些零部件,其余的当作垃圾扔掉。
2)其他不好回收以及回收利润不大的零件都将作为垃圾回收处置。例如手机电池的寿命较短,产品更新较快,我国废旧手机电池的数量十分巨大,并且这些手机电池绝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3)简单的拆解作坊式回收
材料级
1)国内现有手机的拆解方式基本处于手工作业阶段,而且大多数拆解作业都是家庭作坊式,没有形成规模化和机械化操作,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2)由于手机中含有金、银、铂、钯等贵金属,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一些私人或小企业将回收的手机等电子产品投入硫酸池,以腐蚀掉电路板的金属成分,或是采用直接火烧等落后技术来提取贵金属,在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这些有害物质未经任何处理源源不断地排入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第七章 手机现行的主要废弃处置方式
1.对使用的手机进行翻新,重新卖到市场;或者将手机拆解,只利用一些零部件。
2.3.手机电池绝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
一些私人或小企业将回收的手机等电子产品投入硫酸池,以腐蚀掉电路板的金属成分,或是采用直接火烧等落后技术来提取贵金属
第八章 生命周期主要阶段(原材料制备、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产品废弃)中的主要环境影响(耗能、资源消耗、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
生产过程中
1)在手机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等。同时产生了大量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如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对大自然和人类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
废弃过程中
分基本保持一致。成为固体垃圾。1)手机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在废弃前后成2)手机的结构材料主要是塑料,极难自然降解,散落于环境中会造成污染并能够长期存在,如果对其进行焚烧处理,就会造成大气污染,焚烧产生的气体还会使人中毒,严重时会导致癌症、神经系统失调等疾病。
3)手机电路板含有铅、锌、锡、金等有害金属元素。手机废弃后若回收处置不当,或未经无害化处理而直接填埋,将导致手机中有害金属物质渗漏从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并有可能渗入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
4)此外,手机电池及配件中还含有汞、砷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也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废旧手机等电子垃圾已成为当今人类和环境的“无形杀手
第九章 改善该产品环境影响的意见
废旧手机的回收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生产商、经销商、运营商到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在手机回收利用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已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回收系统,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环境、经济效益。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电子污染,使电子行业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1.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回收工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废旧手机等电子废弃物规范化回收利用的前提和保障。我国尚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的重点防治目录,这些也都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延伸生产者责任正在作为一个新的废弃物管理范例而被广范宣传,该制度要求生产者承担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置的义务。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力度取缔非法手机回收,建立规范的二手手机市场,防止超过设计寿命的废旧手机流入农村市场而导致回收困难及回收成本的升高。基于手机回收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国家可通过立法对从事废旧手机无害化处置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手机回收技术的发展。
2.发展试点项目我国目前尚处于手机规范化回收和利用的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技术、市场体系都尚待完善。因此,在我国推行废旧手机回收的试点工作,积极发展试点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试点项目应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和程序,实施回收成本分析,发展相关技术标准。通过试点摸索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解决建立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体系的立法问题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3.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废旧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拆解、回收工作专业性较强,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在手机回收利用的过程中,要兼得环境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要坚决取缔沿海地区严重污染环境的手工拆解作坊,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保证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进入废旧手机回收市场。
4.清洁生产
积极推行“绿色手机”概念,推出以“无污染、低辐射、可回收”为理念的“绿色手机”产品,大力发展CDMA等先进技术,通过对手机的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的可回收率。
5.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参与
通过对国外手机回收计划的研究发现,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手机回收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参与废旧手机的回收
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尚待提高,需要相关部门和手机生产厂商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消费者选用“绿色”产品;提高消费者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主动交回废弃手机,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应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注意点
(1)消费者均认为废旧手机有一定的价值,一般都不愿意主动交到回收点,这就要求我国的废旧手机必须作价回收。但手机作价回收的成本,再加上进行环境友好处理的成本,使得废旧手机的正规回收无法与现存的未获许可的作坊式回收竞争,因此这些回收成本应如何分摊,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2)我国大多居民尚未意识到废旧手机存在的潜在危害,公民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因此我国废旧手机的回收利用也不能照搬国外模式。(3)如何将从事手机回收的作坊式企业纳入规范管理的废旧手机回收体系,如何转化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并成功地将它们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也应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我国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现状与解决方案(2)主板的材料及工艺(3)手机生产的工艺流程(4)LCD生产线工艺及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