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xx市以民为本实施“三个一”机制夯实社会稳定基石
地处首都南大门的xx市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超前化解、控制越级、减少群访、避免重访、严防激化为主要目标,探索推行了信访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了“护城河”工程的基础,为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自1999年以来,该市已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保定市越级集体上访。
一、构筑一个网络,打造亲民“阳光”窗口
为了给群众信访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减少和避免越级上访,xx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着力构筑立体交叉的信访接待网络。首先是将信访领导接待范围广泛延伸,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接待网络。该市在原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基础上,向乡镇、部门延伸,在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和30个市直部门全部建立了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四和周五,由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在本单位接待群众信访。其次是将信访接待内容广泛拓展延伸,构筑内容丰富、时间充足的信访接待网络。2004年以来,xx市将市级领导接待日,由每周的一天增加到每周二天,同时每周增加一天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即:每周二、周三为市级领导接待日,每周二为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由市政法委牵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的主要领导参加。截止目前,该市政法系统已集中接访40次,共处理涉法案件244件,彻底办结181件。
为保证立体接待网络的实际效果,该市从规范接待工作程序入手,以保证领导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首先是公开接待日程。通过电视台公布领导接待的总体日程安排,并在市信访局和各乡镇、市直部门门口公示每周接待领导的姓名、职务和分管工作。其次是严肃接待纪律。该市要求信访接待工作由市委书记、市长,各乡镇、市直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无论工作多忙,领导必须到岗接待,遇有开会和外出学习考察,要向单位主要领导请假,并由当日接待领导本人自行调整。第三是规范接待方法。为保证接待效果,该市专门制定了“五要五不要”的接待原则,即:对上访群众要满腔热忱,不要态度冷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决,不要敷衍应付;对群众的过高要求要阐明政策,不要动辄训斥;对能够当场拍板解决或明确答复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政策不允许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一推了之。第四是明确接访责任。为提高领导接访工作效率,减少交叉重复接访,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该市实行首接责任制,即:每一位接待领导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从接待、批办、立案、协调、调度、回访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不能按时办结或解决问题推诿扯皮,而导致集体访、越级访或重访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
为使接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该市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上到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2004年以来,该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信访接待从未出现空岗现象,已接待来访群众513户,943人次。特别是保定市委副书记、xx市委书记于群同志和市长黄恩桥同志,身先士卒,不但按期接访,遇有其他领导外出开会不能正常接访时,还主动替其他领导接访,把大量的苗头和隐患化解在了萌芽状态,把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在了当地。有一次,是保定市委副书记、xx市委书记于群同志从上午8:30分一直到下午4:30分连续接访8个小时,连午饭也没有顾上吃,先后接待来访群众46户。
通过实行信访接待微机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信访三联单制度和无理访确认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程序,维护了信访秩序,对有效防止无理缠访、闹访、重访、越级访发挥了效用。据该市信访局统计,自2004年8月份实行新的制度以来,信访量呈逐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访量明显下降,已由原来的65%下降到现在的25%,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访也在低位运行。领导接待首接责任制制度、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和信访工作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地发挥了市、乡两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越级访的发生。
三、前移一个关口,架起惠民“金色”桥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xx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的意见(试行)》,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实行领导干部“一线”接访。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架起群众和领导有效衔接的桥梁,该市要求领导干部下访前要做到“三明确一做好”。一是明确下访地点。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每月下访一次,到所分包乡镇、接待群众;各乡镇领导同志每月至少下访一次,到所包村街、社区接待群众。二是明确下访日期。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的10—15日之间,各乡镇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5—10日之间。在规定接访日,市乡领导要按时到所分包乡镇、村街接待群众来访。三是明确接待方式。市、乡两级领导下访,对群众敞开接待,同时和约访相结合,下访领导可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业务骨干共同参加接访。四是做好预前宣传。在每个下访活动日之前,通过广播、电视、公示等方式,提前一周向广大群众公布下访领导的姓名、职务、接待的具体场所和时间。
领导干部在下访过程中,做到接待、批办、交办、督办、调度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协调解决重大信访问题,在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及时掌握了基层信访动态和群众所想、所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依据。
第二篇: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X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超前化解、控制越级、减少群访、避免重访、严防激化为主要目标,探索推行信访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了创建“平安XX、和谐XX”的基础,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
一、构筑一个网络,打造亲民“阳光”窗口
为了给群众信访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减少和避免越级上访,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书记、镇长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着力构筑立体交叉的信访接待网络。首先是将信访接待范围广泛延伸,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接待网络。在接待群众来访的基础上,向其他兄弟乡镇延伸,建立了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四和周五,由书记、镇长亲自接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不定期在本单位接待群众信访。其次是将信访接待内容广泛拓展延伸,构筑内容丰富、时间充足的信访接待网络。
为保证接待网络的实际效果,XX从规范接待工作程序入手,以保证领导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首先是公开接待日程。通过张榜公布领导接待的总体日程安排,并在群众工作办公室公示每周接待领导的姓名、职务和分管工作。其次是严肃接待纪律。要求信访接待工作由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挂帅,无论工作多忙,领导必须到岗接待,遇有开会和外出学习考察,要向单位主要领导请假,并由当日接待领导本人自行调整。第三是规范接待方法。为保证接待效果,专门制定
了“五要五不要”的接待原则,对上访群众要满腔热忱,不要态度冷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决,不要敷衍应付;对群众的过高要求要阐明政策,不要动辄训斥;对能够当场拍板解决或明确答复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政策不允许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一推了之。第四是明确接访责任。为提高领导接访工作效率,减少交叉重复接访,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XX实行首接责任制,每一位接待领导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从接待、批办、立案、协调、调度、回访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不能按时办结或解决问题推诿扯皮,而导致集体访、越级访或重访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为使接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XX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上到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创新一套程序,畅通爱民“绿色”通道
为从根源上解决推访、拖访、压访、堵访、瞒访等现象,化解缠访、无理访、重复访、越级访等问题,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自2008年以来XX积极探索建立六项制度,努力做到有访必接,接访及时,有信必办,办理及时。一是实行信访接待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二是探索信访制度。三是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为提高信访工作效率,XX推行谁接待谁负责到底的办法。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要按照“四明确”的要求,从接待、批办、协调、调度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推行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为使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解决,按照
领导接访首接责任制的要求,实行谁接待谁调度,从领导接待之日起计算,一个月后两个月内,由相关领导组织信访案件调度会,遇有突发信访案件随时召开调度会。被调度单位要随时把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向有关接待领导汇报、反馈,集体分析案情,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五是无理访确认制度。就是一个信访案件是不是无理访,经认定为无理访的,首先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要向信访人下达《无理访通知书》,要求其认识错误,息诉罢访,如不听劝阻,依然无理缠访、闹访的,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达到依法有序信访的目的。六是信访工作通报制度。为达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讨信访工作新思路的目的。XX把每月领导接访情况、领导主持召开的调度会情况、每月信访情况及县委、县府关于解决信访问题采取的举措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向全镇各村(社区)、镇属各单位每月一通报,对年终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对评定为末位档次的,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单位不得评先。
通过实行信访接待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信访制度和无理访确认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程序,维护了信访秩序,对有效防止无理缠访、闹访、重访、越级访发挥了效用。自2008年实行新的制度以来,信访量呈逐月下降趋势,特别是重访量明显下降,已由原来的65%下降到现在的25%,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访也在低位运行。领导接待首接责任制制度、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和信访工作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
于泰山”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地发挥了镇、村两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越级访的发生。
三、前移一个关口,架起惠民“金色”桥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XX制定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活动实施方案》,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实行领导干部“一线”接访。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架起群众和领导有效衔接的桥梁,要求领导干部下访前要做到“三明确一做好”。一是明确下访地点;二是明确下访日期;三是明确接待方式;四是做好下访活动,切实解决信访人的合理诉求。
领导干部在下访过程中,做到接待、批办、交办、督办、调度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协调解决重大信访问题,在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及时掌握了基层信访动态和群众所想、所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依据。
XX镇综治办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共)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可持续稳定从何而来
——市以民为本实施“三个一”机制夯实社会稳定基石
地处首都南大门的市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超前化解、控制越级、减少群访、避免重访、严防激化为主要目标,探索推行了信访稳定“三个一”工作机制那一世范文网,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夯实了“护城河”工程的基础,为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自1999年以来,该市已连续5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保定市越级集体上访。
一、构筑一个网络,打造亲民“阳光”
窗口
为了给群众信访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减少和避免越级上访,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着力构筑立体交叉的信访接待网络。首先是将信访领导接待范围广泛延伸,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接待网络。该市在原市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基础上,向乡镇、部门延伸,在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和30个市直部门全部建立了信访接待日制度,每周四和周五,由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在本单位接待群众信访。其次是将信访接待内容广泛拓展延伸,构筑内容丰富、时间充足的信访接待网络。以来,市将市级领导接待日,由每周的一天增加到每周二天,同时每周增加一天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即:每周二、周三为市级领导接待日,每周二为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由市政法委牵头,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的主要领导参加。截止目前,该市政法系统已集中接访40次,共处理涉法案件244件,彻底办结181件。为保证立体接待网络的实际效果,该市从规范接待工作程序入手,以保证领导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首先是公开接待日程。通过电视台公布领导接待的总体日程安排,并在市信访局和各乡镇、市直部门门口公示每周接待领导的姓名、职务和分管工作。其次是严肃接待纪律。该市要求信访接待工作由市委书记、市长,各乡镇、市直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无论工作多忙,领导必须到岗接待,遇有开会和外出学习考察,要向单位主要领导请假,并由当日接待领导本人自行调整。第三是规范接待方法。为保证接待效果,该市专门制定了“五要五不要”的接待原则,即:对上访群众要满腔热忱,不要态度冷漠;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决,不要敷衍应付;对群众的过高要求要阐明政策,不要动辄训斥;对能够当场拍板解决或明确答复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对
一时不能解决或政策不允许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要一推了之。第四是明确接访责任。为提高领导接访工作效率,减少交叉重复接访,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该市实行首接责任制,即:每一位接待领导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从接待、批办、立案、协调、调度、回访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对不能按时办结或解决问题推诿扯皮,而导致集体访、越级访或重访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列入年终考核。
为使接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该市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上到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以来,该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信访接待从未出现空岗现象,已接待来访群众513户,943人次。特别是保定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于群同志和市长黄恩桥同志,身先士卒,不但按期接访,遇有其他领导外出开会不能正常接访时,还主动替其他领导接访,把大量的苗头和隐患化解在了萌芽状态,把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在了当地。有一次,是保定市委副书记、市委书记于群同志从上午8:30分一直到下午4:30分连续接访8个小时,连午饭也没有顾上吃,先后接待来访群众46户。
二、创新一套程序,畅通爱民“绿色”通道
为从根源上解决推访、拖访、压访、堵访、瞒访等现象,化解缠访、无理访、重复访、越级访等问题,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市自8月份探索建立六项制度,努力做到有访必接,接访及时,有信必办,办理及时。
一是实行信访接待微机登记、备案、告示制度。该市规定信访人到相关部门信访,接访部门首先把信访人的相关情况,如:时间、单位、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反映的问题、要求等按乡镇和单位全部输入微机登记备查。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接待领导和答复解决意见也同时输入微机登记备查。二是探索信访三联
单制度。为避免和减少越级访的发生,该市规定凡信访人越级上访至市一级,如属初访由信访局向有关责任单位下达《越级信访通知单》,限期解决。信访人如向有关乡镇、部门反映问题,责任单位要和其签订《双向责任书》,办结后出具《信访答复意见书》,两个材料一式三份,上访人、责任归属单位、信访局三方各持一份。信访人到市信访局或市直有关部门申请复查,须出示《双向责任书》和《信访答复意见书》,否则不予接待。三是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为提高信访工作效率,该市推行谁接待谁负责到底的办法。市级领导到市信访局接待群众来访实行首接责任制,即:谁接待谁负责,对所接待的信访案件要按照“四明确”的要求,从接待、批办、协调、调度等一直负责到底,直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推行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为使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解决,该市按照领导接访首接责任制的要求,实行谁接待谁调度,从领
导接待之日起计算,一个月后两个月内,由相关领导组织信访案件调度会,遇有突发信访案件随时召开调度会。被调度单位要随时把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向有关接待领导汇报、反馈,集体分析案情,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信访工作经验交流。截止目前,该市已召开协调调度会36次,协调解决疑难问题38件。五是无理访确认制度。就是一个信访案件是不是无理访,先由市信访局提出意见,再由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定,经会议认定为无理访的,首先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要向信访人下达《无理访通知书》,要求其认识错误,息诉罢访,如不听劝阻,依然无理缠访、闹访的,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旨在收到打击少数,教育群众,依法有序信访的目的。六是信访工作通报制度。为达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讨信访工作新思路的目的。市信访局把每月市领导接访情况、市领导主持召开的调度会情况、每月信访情况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解决信访问题采取的举措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并向全市乡镇、部门每月一通报;市委办、政府办负责将每季度信访情况进行通报;半年和全年信访情况由市委、市政府通报。而且专门出台了《市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对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市直各部门信访工作实行量化动态管理,并严格考核。对年终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对评定为末位档次的,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单位不得评先,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通过实行信访接待微机登记、备案、告示制度、信访三联单制度和无理访确认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程序,维护了信访秩序,对有效防止无理缠访、闹访、重访、越级访发挥了效用。据该市信访局统计,自8月份实行新的制度以来,信访量呈逐月下降
趋势,特别是重访量明显下降,已由原来的65%下降到现在的25%,信访秩序明显好转,越级访也在低位运行。领导接待首接责任制制度、信访案件调度会制度和信访工作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有效地发挥了市、乡两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越级访的发生。
三、前移一个关口,架起惠民“金色”桥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的意见》,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实行领导干部“一线”接访。
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架起群众和领导有效衔接的桥梁,该市要求领导干部下访前要做到“三明确一做好”。一是明
确下访地点。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每月下访一次,到所分包乡镇、接待群众;各乡镇领导同志每月至少下访一次,到所包村街、社区接待群众。二是明确下访日期。市四大班子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的10—15日之间,各乡镇领导同志下访日定在每月5—10日之间。在规定接访日,市乡领导要按时到所分包乡镇、村街接待群众来访。三是明确接待方式。市、乡两级领导下访,对群众敞开接待,同时和约访相结合,下访领导可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或业务骨干共同参加接访。四是做好预前宣传。在每个下访活动日之前,通过广播、电视、公示等方式,提前一周向广大群众公布下访领导的姓名、职务、接待的具体场所和时间。
领导干部在下访过程中,做到接待、批办、交办、督办、调度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协调解决重大信访问题,在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同
时,及时掌握了基层信访动态和群众所想、所盼,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依据。
第四篇:可持续
大家好,我是环境143班黄明城。站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说我对《穹顶之下》的观后感。柴进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拍这段这么有价值的记录片 很可贵。她用自己的双眼发现问题,身体力行寻觅问题的根源 试图解决问题 或者警醒那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期待这把人们从监狱的房子解放到大自然。
记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没有见过星星以及蓝蓝的天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需要被爱。可我们就这样残忍的夺走他们爱的星星和蓝天。
或者觉得环境恶化跟当下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又不烧煤 又不开污染工厂 我们不破环环境不污染环境 这跟我们没关系 但真的是这样吗?就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吗?
当我们看着工厂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径流到江河,我们会在心里抱怨 责骂。但我们曾找过工厂的负责人吗?如果不行试过去相关部门检举吗?就算这都没用,试过再向上面投诉举报吗?如果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而柴静做了还一直做着 这正是我敬佩她的原因之一。
当你踱步于河边,看一个少年随手将一个几百年都无法降解得塑料瓶抛向河中 你想过去阻止吗?或者这没什么,但日积月累这样的污染带来的是什么?
当我们看着五颜六色的河水流淌 鼓鼓恶臭随风扑鼻而来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这未知的化学元素 孩子出世便饱受疟疾的折磨。我们才去觉醒吗?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这样说道:中国人太自私了。只要你拿着刀跑到他的床前去夺取他的生命,他宁愿闭着眼假寐也不愿意站出来说话。难道真的要等到环境已经危及我们的存在才去关注它吗?
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 这而是从后辈那里借来的。我们没有任何由理、借口去损坏它。
中国不缺少看到问题的人,缺少的正是像柴静那样看到问题敢于履行责任 去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有责任跟义务去保护环境 不去玷污它。同时我们更应该行驶我们的监督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去破环它。明确环境的重要性 共同去保护它。过往十余载,孩子们还可以好奇的问我们:爸爸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白云是什么做的。给他们原本该有的童真快乐而不是死锁在窄窄的房子里。
为我们的未来,后代的未来,抛弃自私,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第五篇:生态旅游可持续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它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形式。近20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据统计,在已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有24%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受到了损害;11%的保护区出现了旅游资源的退化问题;3%的保护区存在大气污染。可见,某些“生态旅游”实质上并没有起到保护环境的生态作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并探讨实现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H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来的,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后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生态旅游做出过定义或解释,如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把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鉴赏和保护的有利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而澳大利亚旅游局下的定义更为简洁,即: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环境教育、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我国的王献溥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研究、洞悉和不允许破坏自然的旅行,主要以保护区为其观光对象。”林永发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进入原始地区,实际体验大自然奥秘的这样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张和平提出:“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其摆脱传统走马观花、行程紧凑的旅游形态,而强调‘体验自然’、‘亲近生态环境’、‘定点式’、‘主题式’、‘知性的’、‘感性的’旅游形态”。吴长文认为“生态旅游是指人们在人工或天然的生态环境里从事的旅游活动。它与近代旅游业产生以来的各种类型的自然山水旅游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对自然观赏态度的转变。过去的自然山水旅游强调参与、索取和享受,而现在的生态旅游则应该主张对自然生态‘有所不为’和‘静心倾听’,尊重自然的异质性,不要按人的意愿强行对自然施加影响。人们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重大意义”。
1.1 生态旅游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喧闹、污染、住房狭小等,于是人们迫切要求到大自然中去领略那份宝贵的清新、广袤和宁静,去感受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真诚、朴素和超脱,从而使肌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和调节。
1.2 生态旅游是一种进行生态教育的知识性之旅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环境质量。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人们渴望了解自然界的各种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变迁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旅游正是以旅游的形势对人们进行各种生态知识的教育,寓教于乐,使人们更加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1.3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承担义务的旅游活动
不适当的旅游活动容易使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1.4 生态旅游能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旅游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分享其经济利益,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生态旅游在森林公园规划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数量和经营面积达到了相当规模,森林旅游也形成了一定气候,丰富和多样化的森林资源,优美和谐的森林环境和森林景观,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 100多处,公园经营总面积1 127万hm2,成为世界上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03年中国走进森林旅游的人数达到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
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会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遭到迫害问题。因此,提出生态旅游来缓解环境压力,以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实践探讨
为了切实把握好生态旅游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
管理上应以省为管理单位,建立一套纵向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上下级之间、行政与业务之间建立一套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以保证各项决策和规划能得以连贯顺利地执行。旅游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罗伯特·斯坦顿在1998年来华考察时,把美国国家公园成功的关键归结为两点:具备很有责任心的好员工,这些员工要有不同的丰富学识和经验;不仅仅是管理者知道国家公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游客也知道国家公园的重要性,让游客懂得应该尊重国家公园,而不是破坏它。应加强对公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业务培养,通过在职培训、短期进修、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提升其专业素质和绿色生态意识。特别应培养或引进几位高素质的生态导游员,并借以影响和引导游客,形成良性互动。
3.2 合理适度的生态开发
开发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政策。其次是须
对各具体建设项目,如对游乐设施、酒店、餐馆、厕所等的建设不能污染环境。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森林公园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一个适度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应坚决制止。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生态旅游开发要重视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并将其开发为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其内涵和文化品位,切不可像泰国北部少数山区,由于旅游者带来的文化渗透而使其失去本身的特色。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有序地分层次合理开发,这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在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尤其是划为重点保护区,绝对保护的地带)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
3.3 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化管理
为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景区实行全面的生态管理,主要包括对公园内的环境资源、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的生态化管理。
3.3.1 对环境资源的生态化管理
加大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不得以任何借口滥伐林木、破坏植被。对于一些生态脆弱带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工程;并结合一些保护措施,如在一些特殊植被区(如草甸区、沼泽区、观花区等)铺设木地板,要求游客沿着木地板道观光游览。保护森林山体,不得从事采矿、采石、挖沙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如人工设置鸟巢,禁止在夜间给动物拍照,建立并管护好 动物迁徙的绿色走廊,保护动物食源等。
3.3.2 对旅游设施的生态化管理
公园内旅游设施的建设和选址要符合环保和生态学原理,尽可能和环境融为一体,贴近自然,力求简朴实用,并尽量少地影响动植物的生境。不大量建设人造景观,人造景观应处于从属地位,并且人造景观的形式、位置应与环境相协调。做好垃圾的收集、转运、分解工作,做好厕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采用节能设备,所有能源及物质不要给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向游客提供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最好是绿色食品)及旅游纪念品。
3.3.3 对游客的生态化管理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讲解说明生态旅游的含义和方式,提倡绿色环保旅游。方式可多种多样,建立环境教育中心,动植物标本馆,建立各种标志牌及宣传画册等均可,并注重导游的解说和身教。确定公园合理的环境容量,防止
旅游发展后过量游客的涌入对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
3.3.4 对居民的生态化管理
对当地居民的管理,一方面要进行不间断的长期宣传,并辅以严厉的惩罚手段,扭转当地居民的不良习俗,与现代文明接轨;另一方面,开设生态农家乐旅游景点、旅舍等,使其在公园旅游发展过程中受益,增强其对环境保护管理的认同感。
3.4 提高导游质量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必须有训练有素的导游人员。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游客对大自然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山川是如何形成的,大瀑布形成于什么时候,地形地貌有何特色,有哪些植物种群,属哪种气候环境等等生态常识成为游客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只有高素质的导游才能把生态知识、生态理念传授与旅游者,才能体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所特有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特征。因此,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离不开导游的高质量服务,导游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是否健康发展,导游在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公园的导游有以下要求:参加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理解生态旅游的理念;要有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的观念,适时地对游客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避开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以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熟悉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并尽量向游客进行介绍;建议游客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
3.5 研究森林公园的自然承载容量,并建立生态环境检测体系
目前常用的自然承载容量测算方法如线路法、面积法、瓶颈法等都是笼统的对整个公园提供一个承载容量的测算值,而事实上一个公园中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自然承载力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分别区域、景观类型、旅游季节等来确定承载容量;建立环境检测体系。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成功最终需要通过环境质量指标来检验,应该建立大气质量、土壤质量、水质等有关指标的检测档案,并确定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警戒值,就必须采取控制措施;通过限制游客量或调节景点开放时间等措施来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
3.6 森林公园要注重促进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社区与居民的利益不可忽视。森林公园的建设离不开当地社区和居民,二者唇齿相依,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能否使当地社区与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直接关系到在那里开展的旅游能否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持续发展下去。
首先,鼓励和支持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森林公园各项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必须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建筑、经营、管理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供给当地居民优先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态旅游和实际发展中受益,并感到满足,如此才能说服他们放弃放牧、砍伐、农作、打猎等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否则,当地居民为谋生存,难免会重操旧业,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其次,让社区与居民参与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吸收当地居民作为森林公园的管理与服务人员,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应避免森林公园附近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的经营被外地企业所垄断。应从立法方面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比如明确规定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比率,以此缔造双赢,促进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并同时对旅游、生态、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生态旅游社区环境。结语
有人认为,生态旅游业的悄然兴起,印证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使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许多旅游学家认为,生态旅游标志着世界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3S(Sea,Sun,Sand)大众旅游模式,向着21世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其理论与实践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