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整理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精)
地政管理
土地整理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郑凌志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北京 100035 摘 要:指出解决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质量数量并重;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专款专用;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法规、配套政策;规范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加强基础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99(200302-0027-02 土地是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基础保障。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下,只有通过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不断调整优化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对土地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实现土地资源在代内、代际之间,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持续利用。
进入21世纪,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即耕地减少,后备资源不足;利用方式粗放,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土地退化严重,生态质量下降。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求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承载经济活动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措施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是调整和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土地整理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耕地减少,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要达到未来人口增加对粮食安全的要求,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上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补充减少的耕地。长期以来,耕地补充主要依靠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数十年几度大规模的开发,我国宜耕未利用土地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现有宜耕未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受水热条件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限制,开发难度大。因此,仅仅依靠开发宜耕未利用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全国补充耕地任务的需求。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低。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用地超标,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分割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等粗放利用的状况;在城镇,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大量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在工矿区,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和压占废弃的土地不仅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也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据测算,仅农村地区通过对农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补充耕地的潜力约有9000万亩。工矿废弃地复垦成耕地潜力约2000多万亩,而且这些具有整理潜力的土地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自然条件限制少。实践证明,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可以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从长远看,土地整理必将成为今年我国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土地整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我国现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受技术经济条件所限,目前,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开发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严格控制过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减少开发在补充耕地中的比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十分重要。
而我国待整理复垦资源具有分布广、自然条件好、便于普遍开展等优势,也是一项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手段和措施。特别是重点工矿区的废弃地复垦工作,更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的重要基础措施。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坚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转32页
第5卷第2期
资源・产业Vol15No12 2003年4月
RESOURCES&INDUSTRIES Apr12003 收稿日期:2002-11-17;作者简介:郑凌志,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面应有科学的分工和有机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土地行政的公共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必须进一步丰富和提高。首先,土地调查的内容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行补充,增加满足公共需要的新项目。其次,要改变现行标准规程体系不配套、不规范的落后状况,采用国家统一的基础标准。健全配套的技术规程,建立对财产安全具有影响的技术法规。最后更值得强调的是要使土地行政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公共产品中土地信息的事实性、可靠性和现实性。
(3土地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加速。公共行政的根基在于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目前,土地法律体系不完整、不系统、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比较多,部门法律冲突带来的地政分割管理的现象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土地依法行政的基础应当是由根本法(宪法、基本法(如行政法、民法等、普通法或部门法(如土地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条例等组成的法律体系,现在土地行政立法的质量和速度仍然难以满足土地行政的需要。特别是与实体法配套的程序法不足,下位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反映了公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的现实状况。
LAN D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BASE D ON THE PUB L IC ADMINISTRATION
CHEN G Y e(Chi na Instit ute of L and S urvey and Plan,Beiji ng100029,Chi na Abstract:The paper proposes the three sub-system in l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same level,namely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of law, public services,and public products,and clarifies further perfection and arrangement to the overall system of land administrative service.And it als o puts forward s ome important problems such as numerical quality of public products,acceleration of legality construction and etc.K ey w 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land management;management system(上接27页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我国人多地少,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资源的集约利用放在首位。土地整理的重要功能是对已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土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结构更趋合理。近几年来,各地的土地整理实践表明,在农村通过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土地整理模式,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农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同时,土地整理也为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创造了条件。
土地整理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事业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是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加大,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的任务更加繁重;土地粗放利用的观念在短期内还难以转变,“重开发、轻整顿和复垦”,“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问题比较普遍,引导土地开发整理向内涵挖潜、集约利用转变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生态环境建设对土地整理的要求
不断提高,使土地整理的成本增加,在投入机制尚不完善,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土地整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坚持始终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任务。坚持集约挖潜,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兼顾生态”,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正确处理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坚持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建设促保护。二是要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完善土地整理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加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收缴到位,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率。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土地整理,推进土地整理的产业化。三是要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土地整理条例》,修订《土地复垦规定》。完善土地置换、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专项法律法规体系。四是要完善制度,规范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逐步形成土地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五是要加强基础建设,全面开展土地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完善土地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FUNCTION OF LAN D ARRANGEMENT IN SUSTAINAB L E USAGE OF LAN D RESOURCES ZHEN G Ling2zhi(L and A rrangement Center of the Mi nist ry of L and and Resources,Beiji ng100035,Chi na Abstract:S olving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land arrangement can adopt the methods of increasing the area of arable land and its quality and quantity,stabilize and broaden the conduits of investments,increase the fees of com pensated land application
for new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fees of land’s cultivation.The law and regulation related to land arrangement should be perfected;the management of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s should be standardized;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K ey w ords:land arrangement;land resources;sustainable usage 23资源・产业2003年
第二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班级:土管101 姓名:施田力 学号:20210131 联系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经过了专题课的学习,让我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工业新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新城的土地利用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持生态”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控制目标约束下,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和谐发展。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从总体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Shaxon,1998)。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不过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
差。(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3)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4)土地开垦过渡、后备资源严重不足。(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我就主要讲一下第二点。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
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
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
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
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
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
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针对与这些情况,政府应该做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 :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以上就是我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以及评价。
第三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第四篇: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和影响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学概论作业
3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和影响及土
地的可持续利用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XXX
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和影响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作者】
曲舒悦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需求逐渐增大,各种土地资源不断缩减,人均土地不断减少,极大地威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我国、土地资源、缩减、可持续利用
【正文】
威廉·配第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土地特有的自然资源载负性、生物资源载负性以及土地本身强大的投资空间,使得它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强度增大;人口急速膨胀,为满足人类生活、发展所需,食物、住宅需求不断扩大;加以人们投资意识的增长及各种不合理开发,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不容乐观。
一、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到1998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损失土地中的养分相当于我国1984年的化肥产量。
2.土地荒漠化加剧。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环境的头号问题。到1998年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3%;50年来,全国已有150万亩耕地、529万亩草地、1463万亩林地变成了沙漠,遍及18个省市的471个县,直接受沙漠危害的有200多个县。
3.耕地面积锐减。1996年底我国的耕地数量为13003.85万hm,截止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变为123339.22万hm2,净减少664.63万hm2,平均每年净减少94.95万hm2,累计净减少率为5.1%,年净减少率为0.74%,且年净减少率呈递增趋势。
4.土壤盐渍化加剧了耕地退化。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与此同时,土壤盐渍化发展突出,现已形成的盐渍化土地近37万km2,加上原生的盐渍化土地,面积达80多万km2。土壤盐渍化加剧了耕地退化趋势,优质耕地数目急剧减少。
5.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土地占用及闲置浪费严重。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数目激增,从1985年的324个增加到1997年的668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相应地从1985年的9386 hm,增加到1998年的23000 hm。由于建设用地具有特殊的升值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把土地作为不动产投资,闲置现象明显。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仅为0.3,有40%为低效利用,5%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农村,耕地闲置现象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废弃沟塘、乡间道路占地过多;
二、住宅改建扩建布局分散、用地超标,一户多宅、空心村现象大量存在。
二、土地缩减造成的影响
1.人均土地不足,土地生产压力增大,人地矛盾突出。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在1980到2000年20年间,中国人均土地减少23%,其中人均林地减少了11.7%人均草地23.6%,人均耕地22.9%,人均未利用土地31.2%。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发展需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明显,耕地资源退化加剧
土地资源减少,人类由于自身发展组要,不得不大量开垦土地。因此,围湖造田、砍伐森林、破坏沼泽现象屡见不鲜。22
2而土地缩减及耕地退化极大地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影响更为深远。土地退化使他们农业生产投入增加,产出降低,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农民收入降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困。据统计,1995年居住在土地退化农村的人均产值仅1014元,为全国水平的1/3,东部地区的1/5。
3.土地的资源负载功能受影响,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率下降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大量非生物资源也都蕴藏在土地之中。土地的资源负载功能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土地资源减少,就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生产设备以及各种物质产品的需求。而蕴藏在土地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由于开采成本等因素,其利用率也有下降趋势。
4.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受到影响
景观就是地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是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载体的土地。由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和舒适性的不断追求,土地的景观功能需求日益显著。但现实却是,土地资源减少,城市生态用地不足,园林不足。这种形势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与健康需求。
5.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在1980到2000年20年间,中国人均土地减少23%,其中人均林地减少了11.7%,人均草地23.6%,生物栖息地明显减少,极大地威胁到生物的生存,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三、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土地资源的的永续利用,来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1.加强立法和制度改革。
当前我国对于滥砍滥伐等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惩处力度还不够。不可否认,我国当前有一部分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在土地利用上钻了政策的漏洞。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具体说来,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改革土地管理机制。○增加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2建立调控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土地收益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建立一种促进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经济约束体制,使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
3建立和完善法律约束机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农地转用许可制度、土地利用○
规划公示制度。
2.加强各种监督,保证政策落实。
制度的落实离不开合理有效地监督。我们要加强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政府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执法监督,完善行政监察、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监督管理。
同时,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要加强社会忧患意识,对不合理用地现象要及时举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
继续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执行政策的力度;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人口和土地资源的长期平衡与协调创造条件。
4加强土地资源状况调查力度,严格做好土地规划。
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重中之重。它保证了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各级土地规划局必须及时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在综合考虑本地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策。
5.整顿开发区,减少闲置用地
现在我国开发区遍地开花,闲置现象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开发区管理力度,目前已初见成效:2004年,有关部门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10hm,占规划面积的65%。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104 hm2。
6.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安全
我们要对优质耕地实行重点保护,加强对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和巡查,确保不被擅自占用。对粮食主产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加保护区内耕地面积,逐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土地质量退化
增加土地长期投入,治理土壤退化,改造中低产田。引导农户对现有的25度以上坡度耕地有计划进行坡改梯或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实施小流域治理,防止土壤侵蚀。对荒漠化、沙化草原进行科学改良,提高单位土地载蓄能力和产出率。
8.推进公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
土地资源并不是某个人或某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每个人的生活、生活都与土地息息相关。所以在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时,必须听取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意见,做出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决定。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公开征询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公示公告等。
9.提高占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土地资源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目前土地评估只强调土地的经济价值,占用土地的补偿也是以经济价值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土地真实价值核算体系,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内化”与经济效益一起作为土地的价值标准,进而保护各种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
【结语】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土地资源急速缩减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遏止这种缩减趋势。
【参考资料】
(1)黄润华,人口、资源与环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良悦,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与农地保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5)吴斌等,土地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2
第五篇: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号:105121052姓名:冯昊宇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实际耕地面积约1.33亿公顷,位居世界
活15.48亿人;以人均500kg粮食计,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的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将成为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2、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立法;划定耕地保护区;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二)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三)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加大管道系统和大棚温室等固定设施在农田装备中的比重。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一)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4]。(二)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三)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7、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
(一)、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改变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现状,另一方面要确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合法地位,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贵权利关系。
(二)、要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不论城市土地还是农业用地,都要在用途管制约束下合理流转和交易。
(三)、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及时处理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并且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
(四)、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总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人多,地少,耕地更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人地矛盾,所以,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愈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2]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
[3]黄天元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划》
[4]李贻学等.《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