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时间:2019-05-13 10:2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篇: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管系人资1221253080胥欣

一、内容提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在正确的管理下, 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 它会退化、耗竭。合理运用土地环境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土地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

二、关键词:

土地环境资源、统筹兼顾、双向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文: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 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 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 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①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②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生产力降低;

③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 后备资源不足;

④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①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阶层的利益,既要积极发挥国土管理工作职能作用,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增强发展土地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②发展循环经济;

土地管理资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功能出发,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统一但长期以来,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或狭义的经济价值(即物质供给功能)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其他的自然和社会价值。没有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土地协调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例如,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过分强调耕地面积,而忽视了耕地质量的问题。为了响应国家耕地动态平衡的政策,许多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展土地整理,但整理成果往往仅能抵消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同时也忽视了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没有注意到耕地利用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整理项目中缺乏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操作,土地的长远收益难以落实到耕地利用者和保持者身上,所以耕地利用的比较效益低下,难以避免耕地过多地转为它用,不仅损失的是当代人的粮食保障,也损失了环境质量和后代的衣食来源。因此,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土地的利用,加快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简历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心、实行一定的生态退耕以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③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 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 是难以搞好的。因此, 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 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解决人地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 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资源、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使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从宏观上控制,微观上管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参考文献: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马发生.关于我国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4

赵烨,王黎明,刘海鹏.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研究.北京土地,2004

第二篇: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鄂西南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经验,以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鄂西南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石漠化的分布与发育特征,进而对石漠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山区 鄂西南 土地 可持续

1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根据1999年至2002年统计,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53%。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2石漠化分布与发育特征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正地形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土层厚度多在0.3m~1.2m之间,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m~0.5m之间;轻度区大于0.5m。当地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见有少量灌木,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区内经解译与调查验证的石漠化分布与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石漠化发生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其值被覆盖率仅有31.72%,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乔木稀少。

(2)受本区地层走向控制,石漠化常呈NE-NNE向的条带状分布,表明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层形成缓慢,地形支离破碎,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碎屑岩区,特别是砂、页、泥岩分布区,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弱,土壤层易形成,地表面相对较平缓,植被覆盖较好,石漠化难以形成。

(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于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层出露区。这些岩层出露区在地貌上往往形成背、向斜山脊,山岭或山麓斜坡,表层土壤易被降水冲刷流失形成石漠化。

(4)这些年来采矿、筑路、水利水电、桥梁及工民建筑等工程活动,形成不少因工程侵蚀所造成的石漠化。如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由于土法炼磺提硫,大气污染与酸雨导致植物病变、坏死,形成一片秃山,石漠化反映明显。

(5)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这是由于那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所致。

综上所述,本区石漠化在平面上集中发育在中西部地区,呈零星点状分布或与构造线同向呈窄条状展布,在高程与地貌上主要发育于三级岩溶台面分布区的山脊、山岭、山顶、山麓斜坡及构造残山地带,在岩性上多分布于T、0系地层出露区的植被稀疏地区。

3石漠化成因分析

由于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最终结果,它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因此,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岩土体的性状、植被发育覆盖程度、所处地形地貌部位及其坡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及降雨强度、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影响与控制。所以,现就上述几方面分析论述如下。

3.1 表层松散土体的流失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内因

从前述可知,本区石漠化多分布发育于山脊、山岭、山顶和山麓斜坡地带,这些地带的表部常由残坡积碎石土构成,结构疏松、透水性强、土石比一般在3∶7~4∶6之间,土层分布较薄,多数不超过0.5m。同时,由于土壤与其母质、母岩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光滑的岩层层面,较薄的心土层与其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面,在上述地形条件和久雨、暴雨的溅蚀冲刷下,一方面导致碎石土直接顺坡,顺沟流失;另一方面降雨渗入土层后,很快沿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形成侧向通流,将整个土层冲走导致基岩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

3.2 植被扭盖率低是石澳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植被可以减缓坡面地表水逸流速度,控制坡面流量,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植被越发育,水土流失越轻,反之越重。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森林覆盖率越大,郁闭度就越高,水土流失就越轻。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在50年前为65%左右,大跃进及其以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使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并导致局部石漠化的形成。如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面积108.8km2,山高坡陡,表层为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森林覆盖率仅为24.5%,且以灌木为主,郁闭度仅有0.15,水土流失严重,达到6458.7t/km2·a,流失面积达87.8km2。

1982年开始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到1992年止,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林草覆盖率高达67%,形成以乔、灌、草为复层的森林系统,郁闭度提高到0.45左右,水土流失输沙量由原来的每年56.7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2.1万吨,流失面积下降为58km2。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3.3 地形坡度是造成石漠化发育形成的重要外因

由于沟谷溪流切割深度大,斜坡坡度陡,降雨时坡面上水流速度也很快,携带泥沙多,水流对坡面的侵蚀和冲刷强烈。研究表明:雨量相同时,水流侵蚀强度最大的是坡度在20°~60°之间的斜坡。同时斜坡越长,接受的雨量就越多,水流势能也越大,侵蚀和冲刷作用更强。因此,水流对直线坡比对折线坡的冲刷和侵蚀作用要强,这是因为直线坡坡面逞流畅通无阻所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的坡耕地,由于坡耕地的结构松软,在久雨或暴雨的侵蚀和冲刷下,极易形成中度-强度级水土流失,进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3.4 久雨或暴雨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诱发因素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在1100mm~1600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分析,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本段时间内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雨量大,强度高,日雨量大于200mm时常常形成山洪暴发,对坡面土体形成强烈冲刷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即形成石漠化。

3.5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促进了石漠化的发育形成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导致石漠化的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毁林开荒,导致区内森林植被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进而导致局部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大量坡耕地正在不断促进水土流失的加剧;修路与采矿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形成,一方面因修路采矿等开挖直接导致岩石裸露地表;另一方面因其弃渣随意堆放形成间接石漠化。

4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全区石漠化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防治区划,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石漠化发育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 石漠化恢复保护措施

为了遏制已有石漠化的日益恶化趋势,首先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由各级政府负责,在保护石漠化工程中、做好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的协同配合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建立健全石漠化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唤起全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建设石漠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订、实施防治石漠化的规划与措施,动员当地政府和居民参加石漠化恢复与保护的积极和主动性。

其次利用不同时段的ETM遥感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对典型重点地段,以IKONOS为主要数据源进行1/l万精度的石漠化动态监测,其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石漠化发展趋势与动态数据,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由于目前还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恢复与保护石漠化的可行措施,因此,应选择3~5处石漠化强烈发育的不同地段,进行1/5万以石漠化恢复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调查,在查清环境地质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石漠化防治、恢复与保护措施,方法的研究示范。并总结其经验,推广于全区。

4.2 石漠化恢复建设工程措施

石漠化的建设与恢复,“水”是根本,因此,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以建设与恢复为主,根据各区、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

(1)供水工程措施。

由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土壤分布少而贫瘠,植被不发育,降雨时易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但雨停后又形成干旱,植被难以成活,为了恢复该区植被,则应依据各区的环境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取水工程(蓄、引、挖、堵、护、钻等)措施,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为恢复植被与缓解该区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2)植树造林措施。

植物措施是防治石漠化的根本,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恢复石漠化的关键。植树造林时要遵循多种合理布局、多种树合理配置的原则,采取封森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护林的方法,并根据各区段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育适宜的树种、果木、药材等进行间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果。

(3)水土保持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强度大且又集中,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坡面开挖截流沟,沉砂池等工程,防治地表经流对斜坡的冲刷,在沟道部位修建拦砂坝工程及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的工程,从而减缓坡面,增厚土层,减小地表径流,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5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导致石漠化形成的各因素相关促进,相互作用,在现已形成的石漠化区由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尤

其是中等和严重石漠化区,若任其发展,不加以防治,必将越演越烈,因此,针对区内发育分布的石漠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提出了恢复保护措施和工程防治措施建议,供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阳兵,王世杰.关于鄂西南山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J].科技资讯,2005(2).[2] 刘照光,包维楷.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1(6).[3] 吴应科,毕于远,郭纯青.鄂西南山区基本特征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综述[J].阿科技资讯,1998(2).[4]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宁,等.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J].科技资讯,2004(3).

第三篇: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进入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第四篇: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范文模版]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7.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可持续型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

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3)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单元所构成的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可以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考虑作物和植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

(1)是具有多层次等级的大系统

(2)是开放的系统,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和演化特性

(3)其功能是由构成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的整体决定的,而并非是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4)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环境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分析;

(7)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

7.2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

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①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②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 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 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 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质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

★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可表述为:

A、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B、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FAO《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

① 确定评价目标;

② 分析土地自身因素的可持续性;

③ 分析生物因素的可持续性;

④ 分析经济因素的可持续性;

⑤ 分析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

⑥ 环境效应评价;

⑦ 综合上面的分析,判断可持续性;

⑧ 结论

★若是可持续性的,判断可能保持持续性的年份; ★若是不可持续性的,则提出改进的办法。

7.3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一、土地利用规划 概念

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21

二、土地规划分类:土地利用总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

★内容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B、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C、确定各部门用地规模;

D、提出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方向;

E、土地利用分区;

F、确定骨干工程规划与布局;

G、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生态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2)协调土地利用矛盾

协调人地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系统分析原则

(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

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城镇规划、开发规划等,是对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特点(1)针对性;(2)局部性;(3)具体性;(4)选择性。

任务: 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类型: 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又称土地景观生态设计。

是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园地内部规划、林地内部规划、牧草地内部规划、居民 点内部规划、渔业用地内部规划

三、土地规划的作用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环保用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有利于促进土地宏观布局和利用结构的平衡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既应该解决社会化生产和改善环境对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更需要宏观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7.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进行监测。

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一)监测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数量等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二)监测分析

1.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征),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一)监测内容

(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如土壤pH、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污染等。

(2)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包括大气污染、大气组成、水体污染等。

(二)监测程序

一般需要通过建立基准点来进行检测,其主要步骤为:

1)选择基准点

选择农用地基准点时要考虑六个因素:

(1)主要土壤带或农业区或两者兼顾

(2)典型的地貌类型或广泛的土壤质地组合或两者兼顾

(3)本区内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系统

(4)政府和农民关心的焦点问题

(5)已经出现土壤退化或潜伏着土壤退化

(6)面积为5—15公顷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目的是为了观测随时间而变化的土壤性质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采样分析)

监测的目的是对土地管理实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稳定性方面。

第五篇: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加之近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 中药资源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 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据报道[1],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所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 药用植物达 168 种, 占 42%。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 1

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一方面资源大量被破坏和浪费,一方面资源又严重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限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单纯的保护代价又太大,只有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着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满足需求。

第二,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自 1984 年以来, 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法规, 并且公布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等保护品种名录。但在已经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以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执行。例如,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某些法律法规对来自野生动植物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使用规定缺乏准确的可操作性,虽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品成分使用,但往往难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系统的建立上述体系及配套实施措施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第三,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惜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的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 构建中药资源专题数据库, 并初步形成珍稀、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系统,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 为国家合理管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 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长远发展。

第六,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稳定、良好的中药药材资源。我国急需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应该根据需要生产,并且规范中药材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持与利用,防止药用资源面临灭绝的可能。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做到在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总之, 及时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蕴藏量和变化趋势, 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 形成合理、切实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强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J].全国药材商情, 2007(6): 1-2.[ 3]余承文.中药资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浅析[ J].法制与经济, 2007(2):86.「4」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

下载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利用下水资源论文5篇范文

    一、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是目前榆林市水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

    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精选5篇)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宣传片的内容 以及环境与自然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针对不同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1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题......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要件。所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土......

    关于促进博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博兴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2公顷。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对我国经济......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文范文合集

    1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1.1提高承载力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班级:土管101 姓名:施田力 学号:20210131 联系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摘要: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1 国外研究进展 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为了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研究,国际水资源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