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大龙镇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以大龙镇为例
摘要
小城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它侧重于农村乡镇建设,对促进农村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大龙镇进行调查并走访村民,了解到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从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城镇建设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掉。小城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土地可持续利用 大龙镇
abstract
The small town is a produc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wnship, to a strong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industry driven agriculture,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e measures of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But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occup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land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resulting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change and other issues, these problem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use of urban land.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ragon Town as an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ustainable land use Dragon Town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更为广泛的被人类所利用,城镇建设、工业发展与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土地问题已然成为与人类紧密相连的社会经济问题,土地的价值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地球上所有现实存在的东西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存在和生产的载体。同时,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创造的,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口越来越多,社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也只会越来越多,所以,人类在使用土地资源的时候要进行合理分配,高效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执行,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人与土地的正确结合,才能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城镇化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是农民转移城镇的第一个环节,对于城乡共同进步来说,农民进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小城镇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但是因为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枢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更是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基础。所以关于小城镇的建设问题刻不容缓,但因为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例如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多,规模小,大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功能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此外,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破坏生态,大量占用耕地,工业发展污染环境,造成了土地浪费等问题。
2大龙镇基本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2.1大龙镇概况 2.1.1地理位置
大龙镇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大龙镇的地理位置优越,以位于铜仁市,在湘黔交界的贵州东部,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东南部,和新晃县接壤。交通便捷,2015年6月开通的沪昆高铁贯穿大龙镇全境,实现了大龙镇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省道、国道、高速并存的立体交通网络。
2.11 自然状况
大龙镇区域位于东经108°34′—109°09′,北纬27°08′—27°31分之间,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倾斜的过度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全境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以山地为主,舞阳河穿境而过,海拔在500至600m的范围内。大龙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
暖夏凉,年日照时间1032.7—1266.2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日均温差大于10℃,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2.12社会经济状况
大龙镇自1999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设立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大龙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工业、交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根据资料统计,到2015年底,大龙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企业610家,其中比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67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家。实现生产总值52.6亿元,同比增长21.08%;实现工业总产值208.8 亿元,同比增长58.16%;固定资产投资118.28亿元,同比增长 38.29%;进出口总额251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6.63%;财政总收入完成3.64亿元,增长12.3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亿元,增长7.59%。2.13产业支柱
2005年大龙镇被省发改委确认为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与优惠政策的帮助,大龙工业发展迅速,是贵州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示范区。大龙镇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周边矿石储量十分丰富,电力供应充沛,电网覆盖全境,是贵州“西电东送”工程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大龙镇形成了电力、化工、冶炼等多方面为支撑的工业格局,为全力打造成一座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而努力。2.2大龙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分析
一个区域想要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按规范利用土地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找准定位,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据资料统计,2015年大龙镇土地总面积为85.7km,耕地面积为8.9km,占总面积的10.39%;工业面积为53km,占总面积的61.84%;林地面积为9.3km,占总面积的10.85%;居民用地为7.6km,占总面积的8.87%;其他用地为6.9km,占总面积的8.05%。
表1 各类土地面积及所占比例
耕地(km)工业用地(km)林地(km)居民用地(km)其他用地(km)
222
2222
222 面积 8.9 53 9.3 7.6 6.9
所占比例 10.39% 61.84% 10.85% 8.87% 8.05%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龙镇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不齐全,主要以工业建设为主,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工业,导致大龙镇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居民用地与其他用地占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87%和8.05%,说明大龙镇的公共基础建设不完善,缺少合理的规划,这不利于大龙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大龙镇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十分注重工业发展建设,工业用地面积占了全镇总面积的百分之61.84%,大大超过了普通城镇工业占地的比例,这一特点,反映了工业是大龙镇的支柱产业。大龙镇高能耗企业较多,这对大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大龙开发区发展初期,大部分企业的设备陈旧,工艺生产落后,基本只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环保设施都没有正常的运行,加上当地部门的执法不当,导致了大龙的大气、水土污染比较严重。
(3)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土地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大龙作为一个工业聚集的开发区,工业用地是一个相当多的份额,虽然依靠地理优势同时发展了其他产业,为城镇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因为宝贵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导致我们国家的城镇建设。
3大龙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阻碍因素
3.1环保意识薄弱造成土地污染
大龙镇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大,造成土地污染现象,而且后续的治理工作没做好。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解决土地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关系,必须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发展小城镇的时候,做到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节约用地,尽量不要占用耕地。这样才能保证土地不被污染,为小城镇的土地持续利用提供足够的土地。
政府部门只顾片面的追求生产总值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和居民健康为代价,违法违规审批建立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准则。大龙镇居民环保观念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甚为忽视,一些领导干部与环保工作者亦是如此,目光短浅,为了一些短期利益,错误的扩大了区域环境容量,机械的制定开发政策。大龙镇居民由于多是有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加上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缺少环境保护的观念,虽然生活空间有所变化,但他们的生活中还是没有意识到文明的理念,使他们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基本都是沿街倾倒,土地污染的线性严重。就算大龙镇具有独
特山水田园风景和浓厚的乡土文化,这些行为都严重污染大龙镇的环境,阻碍了大龙镇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所以大龙镇的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谐发展也成了必然趋势。
3.2工业、建设用地效率低下造成土地闲置 3.2.1征用土地流程过长,征用土地手续复杂
因为大龙镇的支柱产业是工业,2005年大龙镇被省发改委确认为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与优惠政策的帮助,大龙工业发展迅速,是贵州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示范区。但是这样的惠民政策,大龙镇的发展速度并不高,办证流程太慢,经过调查显示,从办理手续到拿证,之间需要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项目周期手续的报批时间更久,不但对于征地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和机会损失,而且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2.2大龙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调研发现,大龙镇乡镇企业由于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清晰、盲目扩张等问题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布局分散,土地浪费严重,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亟待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方式。
刚开始大龙镇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来促进经济发展,工业用地的规模过度膨胀,造成城镇土地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根据大龙镇政府的年终报道显示,截止2015年底,大龙镇的土地总面积为85.7km,工业面积为53km,占总面积的61.84%。其中限制的工业面积占总面积的17%。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大龙镇的经济收入,和城镇发展。
大龙镇和其他小城镇一样,前几年没有定位自身是否具备发展工业的有利隐私,盲目的为了得到利润跟风建设工业园区,因为没有计划好发展策略,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前期投入过大,后期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再继续更换新的技术设备,导致旧的工业区设备因为落后而淘汰,从而造成了建设土地的闲置现象,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阻碍了小镇的经济发展。3.3土地开发整理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3.3.1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严重不足
经济建设和上层基础有着重要的联系。自从户籍政策取消以后,大龙镇的发展只能依靠从镇财政中挤出少量资金用于开发建设,市里每年拨付的扶持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政府投入远远不能达到土地开发整理对资金的需求
【1】
22。村政府的资金有限,不能给予大力的支持,所以大龙镇的新建工场或者旧场房改造都有了影响,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3.3.2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上市交易问题,居民点整理所形成的耕地与存量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置换问题,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等。国家的相关条文也只是准条例,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在用地规模上,表现为总量失控,扩展过快,使得社会资金和农民自主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无法获得有效补偿,直接影响到社会力量和农民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2】
。这种现象造成了土地市场的一片混乱,没有秩序的进行必然会出错,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3.3.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不够规范
现在大龙镇的相关部门对土地开发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管是从项目的类型还是位置的选择不明确它的目的,很容易因为所选的地方不正确,在用地结构上,表现为各类用地布局不合理、产值低,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项目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形成良好的规模效益。此外,因为关于土地开发的整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各个部门各个组织,自身的管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方说,工场的规划设计、造价成本及竣工验收没有安排稳妥,虽然工程措施不难,造成新增耕地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项目完成后土地利用现状图未能及时进行更改,没有建立统一的项目库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的实施效果【3】。
3.4缺乏完整的农地流转制度
3.4.1土地流转中政府错位行为严重
土地交易的时候,一些乡村组织直接充当了土地流转的主体,只为了突出自身的业绩,自身的利益,不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考虑农民利益,违背的土地政策,随意改变土地的承包关系,这种以权谋私的强制行为是不对的。因为管理部门的环节出了问题,没有做到管理到位,导致了土地流转不公平的问题严重。
3.4.2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健全
大龙镇的土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想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有些人想购买土地,可以是因为中介机构并不多,买卖双方没有连接桥梁,造成土地流转速度过慢,所以导致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受到了制约,到了一定的范围就不能在扩大了,对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另外,由于流转市场缺乏土地的定级及评价机构,使得农村土地可能受到个人的干扰而影响它的发展。
3.4.3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土地流转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虽然目前大量劳动人民都涌入城市,进入了二三产业,在小城镇用地的建筑容纳能力上
也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但是土地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也是我国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设置的供给量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量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的覆盖面窄、保护水平低,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遭受社会保障体系实质上的排斥等。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滞后,基地得不到有效处理,例如土地置换、腾退制度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农民很难放下包袱,安心的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4.大龙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土地开发越来越大家的受到重视,成为一个新闻报道的热们话题。为了能为了能让大龙镇的发展越来越好,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尽量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4.1缺乏规划控制和指导
政府内的部门之间相互勾结,导致土地分配,利用,流通,交换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百姓的利益,违背了政策和党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力度,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使大龙镇全面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政府在制定大龙镇规划建设中,考虑不全面,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城镇的指导方针。往往盲目的扩大了城镇规模,只考虑建设发展的需求,没有把保护耕地作为重中之重。4.2环境破坏
随着城市化大步前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筑拆旧建新,并且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因为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导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由于在农村地区,接受教育的人不是很多,人们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导致人们对环境的不爱护,如乱砍乱伐,浪费资源,随地吐痰丢垃圾等。乱砍乱伐随之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水土流失严重,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农民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使用大量农药,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环境遭到破坏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4.3建筑用地不够
大量闲置废弃的工业厂房得不到有效处理,土地置换制度不健全。而且,人越来越多,尽管国家制定了晚婚晚育限制二胎的政策,增长速度减慢,人口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这种人多地少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导致人们需要大量房屋居住,不得不迫使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就导致农业用地越来越少,粮食减少,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5.小城镇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5.1处理好小镇建设和环境的关系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大龙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为核心,根据大龙镇的地势优势,走一条符合大龙镇发展的道路。大龙镇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入河道,加大对乱排行为整治力度。综合考虑舒适因素,建成人在田园中生活的山地特色小城镇,争取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效应。5.2建立全面的发展方针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想发展小镇建设,需要对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要求政府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出一条适合大龙镇发展的道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制定小城镇发展规模和布局。应该客观分析小城镇当前的综合承载力,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状况把小城镇放到区域发展整体规划综合考量。
5.3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国家对土地的政策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我们要按照它的规程来执行,这样才能做到相对规范,整体把握才不会出错。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必须杜绝滥用征地权和商业盈利投机行为。(1)明确公共目的是行驶土地征用权的唯一标准。(2)禁止不按要求滥用土地,审批程序要公开透明等问题。(3)依次按照国家有关条例,使土地征收更加规范,与土地市场有机的的结合在一起。百姓要做到监督的作用,为自己维权,如果遇到影响自己利益的事情,可以依靠法律来得到保护。5.4科学公平的分配土地
通过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收回大龙镇的落后不用的闲置工业厂房。制定公平,合理,统一,全面,权威的分配制度。根据我国法律条文我们得知,里面关于农村用地的分配规范很少,很模糊。要想让闲置土地得到公平的分配,我们必须要做到按照法律法规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做到人生活舒适,工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减少。
6结论与展望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利用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又存在粗放经营的情况。大龙镇在发展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盲目扩张造成了土地浪费,政府贪污腐败,管理不到位,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环境破坏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严重、土地利
用不合理、建筑垃圾占用大面积土地、环境污染等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正因为大龙镇独有的地形气候条件,独特山水田园风景和浓厚的乡土文化,大龙镇的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谐发展也成了必然趋势,相信只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大龙镇一定会有更好更持续地发展,建设好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开发技术区。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陈佳骆.李国凡.朱霞卜.小城镇建设管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论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6]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7]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施以正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威廉佩蒂.政治算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许善达.马克思.主义与报酬递减.北京农业出版社.2010 [10]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纲要.2006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
摘 要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发展 合理 土地
abstract
the small town occupies predominance position in the village th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mall town to tur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ize progress to the village city of the push our country, speed village surplus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 resolving to appear in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of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aste of resources, farmland construction's etc.'s problem have aggressive meaning.key words: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develops a reasonable land
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
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四)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六)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2林增杰,城镇土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城镇环境卫生规划规范》编制组,部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调研综合报告[r],2000
(10)
免费文档网http://wendang.freekaoyan.com
第三篇: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土地可持续利用论文能源利用论文
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鄂西南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经验,以鄂西南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鄂西南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石漠化的分布与发育特征,进而对石漠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山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漠化 山区 鄂西南 土地 可持续
1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根据1999年至2002年统计,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53%。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2石漠化分布与发育特征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正地形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土层厚度多在0.3m~1.2m之间,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m~0.5m之间;轻度区大于0.5m。当地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见有少量灌木,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区内经解译与调查验证的石漠化分布与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石漠化发生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其值被覆盖率仅有31.72%,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乔木稀少。
(2)受本区地层走向控制,石漠化常呈NE-NNE向的条带状分布,表明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生态环境脆弱,土壤层形成缓慢,地形支离破碎,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碎屑岩区,特别是砂、页、泥岩分布区,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弱,土壤层易形成,地表面相对较平缓,植被覆盖较好,石漠化难以形成。
(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于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层出露区。这些岩层出露区在地貌上往往形成背、向斜山脊,山岭或山麓斜坡,表层土壤易被降水冲刷流失形成石漠化。
(4)这些年来采矿、筑路、水利水电、桥梁及工民建筑等工程活动,形成不少因工程侵蚀所造成的石漠化。如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由于土法炼磺提硫,大气污染与酸雨导致植物病变、坏死,形成一片秃山,石漠化反映明显。
(5)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这是由于那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所致。
综上所述,本区石漠化在平面上集中发育在中西部地区,呈零星点状分布或与构造线同向呈窄条状展布,在高程与地貌上主要发育于三级岩溶台面分布区的山脊、山岭、山顶、山麓斜坡及构造残山地带,在岩性上多分布于T、0系地层出露区的植被稀疏地区。
3石漠化成因分析
由于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最终结果,它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因此,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岩土体的性状、植被发育覆盖程度、所处地形地貌部位及其坡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及降雨强度、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影响与控制。所以,现就上述几方面分析论述如下。
3.1 表层松散土体的流失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内因
从前述可知,本区石漠化多分布发育于山脊、山岭、山顶和山麓斜坡地带,这些地带的表部常由残坡积碎石土构成,结构疏松、透水性强、土石比一般在3∶7~4∶6之间,土层分布较薄,多数不超过0.5m。同时,由于土壤与其母质、母岩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光滑的岩层层面,较薄的心土层与其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面,在上述地形条件和久雨、暴雨的溅蚀冲刷下,一方面导致碎石土直接顺坡,顺沟流失;另一方面降雨渗入土层后,很快沿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形成侧向通流,将整个土层冲走导致基岩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
3.2 植被扭盖率低是石澳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植被可以减缓坡面地表水逸流速度,控制坡面流量,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植被越发育,水土流失越轻,反之越重。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森林覆盖率越大,郁闭度就越高,水土流失就越轻。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在50年前为65%左右,大跃进及其以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使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并导致局部石漠化的形成。如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面积108.8km2,山高坡陡,表层为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森林覆盖率仅为24.5%,且以灌木为主,郁闭度仅有0.15,水土流失严重,达到6458.7t/km2·a,流失面积达87.8km2。
1982年开始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到1992年止,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林草覆盖率高达67%,形成以乔、灌、草为复层的森林系统,郁闭度提高到0.45左右,水土流失输沙量由原来的每年56.7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2.1万吨,流失面积下降为58km2。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3.3 地形坡度是造成石漠化发育形成的重要外因
由于沟谷溪流切割深度大,斜坡坡度陡,降雨时坡面上水流速度也很快,携带泥沙多,水流对坡面的侵蚀和冲刷强烈。研究表明:雨量相同时,水流侵蚀强度最大的是坡度在20°~60°之间的斜坡。同时斜坡越长,接受的雨量就越多,水流势能也越大,侵蚀和冲刷作用更强。因此,水流对直线坡比对折线坡的冲刷和侵蚀作用要强,这是因为直线坡坡面逞流畅通无阻所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的坡耕地,由于坡耕地的结构松软,在久雨或暴雨的侵蚀和冲刷下,极易形成中度-强度级水土流失,进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3.4 久雨或暴雨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诱发因素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在1100mm~1600mm,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分析,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本段时间内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雨量大,强度高,日雨量大于200mm时常常形成山洪暴发,对坡面土体形成强烈冲刷侵蚀,造成水土流失,久而久之,即形成石漠化。
3.5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促进了石漠化的发育形成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导致石漠化的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毁林开荒,导致区内森林植被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进而导致局部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大量坡耕地正在不断促进水土流失的加剧;修路与采矿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形成,一方面因修路采矿等开挖直接导致岩石裸露地表;另一方面因其弃渣随意堆放形成间接石漠化。
4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全区石漠化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防治区划,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石漠化发育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1 石漠化恢复保护措施
为了遏制已有石漠化的日益恶化趋势,首先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由各级政府负责,在保护石漠化工程中、做好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的协同配合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建立健全石漠化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唤起全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建设石漠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订、实施防治石漠化的规划与措施,动员当地政府和居民参加石漠化恢复与保护的积极和主动性。
其次利用不同时段的ETM遥感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对典型重点地段,以IKONOS为主要数据源进行1/l万精度的石漠化动态监测,其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石漠化发展趋势与动态数据,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由于目前还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恢复与保护石漠化的可行措施,因此,应选择3~5处石漠化强烈发育的不同地段,进行1/5万以石漠化恢复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调查,在查清环境地质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石漠化防治、恢复与保护措施,方法的研究示范。并总结其经验,推广于全区。
4.2 石漠化恢复建设工程措施
石漠化的建设与恢复,“水”是根本,因此,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以建设与恢复为主,根据各区、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
(1)供水工程措施。
由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土壤分布少而贫瘠,植被不发育,降雨时易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但雨停后又形成干旱,植被难以成活,为了恢复该区植被,则应依据各区的环境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取水工程(蓄、引、挖、堵、护、钻等)措施,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为恢复植被与缓解该区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2)植树造林措施。
植物措施是防治石漠化的根本,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恢复石漠化的关键。植树造林时要遵循多种合理布局、多种树合理配置的原则,采取封森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护林的方法,并根据各区段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育适宜的树种、果木、药材等进行间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果。
(3)水土保持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强度大且又集中,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坡面开挖截流沟,沉砂池等工程,防治地表经流对斜坡的冲刷,在沟道部位修建拦砂坝工程及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的工程,从而减缓坡面,增厚土层,减小地表径流,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5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导致石漠化形成的各因素相关促进,相互作用,在现已形成的石漠化区由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尤
其是中等和严重石漠化区,若任其发展,不加以防治,必将越演越烈,因此,针对区内发育分布的石漠化特征及其成因,初步提出了恢复保护措施和工程防治措施建议,供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阳兵,王世杰.关于鄂西南山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J].科技资讯,2005(2).[2] 刘照光,包维楷.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J].科技创新导报,2001(6).[3] 吴应科,毕于远,郭纯青.鄂西南山区基本特征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综述[J].阿科技资讯,1998(2).[4] 梅再美,王代懿,熊康宁,等.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J].科技资讯,2004(3).
第四篇: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进入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第五篇: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范文模版]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7.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可持续型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
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3)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单元所构成的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可以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考虑作物和植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
(1)是具有多层次等级的大系统
(2)是开放的系统,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和演化特性
(3)其功能是由构成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的整体决定的,而并非是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4)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环境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分析;
(7)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
7.2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
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①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②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 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 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 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质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
★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可表述为:
A、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B、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FAO《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
① 确定评价目标;
② 分析土地自身因素的可持续性;
③ 分析生物因素的可持续性;
④ 分析经济因素的可持续性;
⑤ 分析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
⑥ 环境效应评价;
⑦ 综合上面的分析,判断可持续性;
⑧ 结论
★若是可持续性的,判断可能保持持续性的年份; ★若是不可持续性的,则提出改进的办法。
7.3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一、土地利用规划 概念
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21
二、土地规划分类:土地利用总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
★内容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B、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C、确定各部门用地规模;
D、提出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方向;
E、土地利用分区;
F、确定骨干工程规划与布局;
G、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生态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2)协调土地利用矛盾
协调人地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系统分析原则
(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
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城镇规划、开发规划等,是对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特点(1)针对性;(2)局部性;(3)具体性;(4)选择性。
任务: 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类型: 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又称土地景观生态设计。
是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园地内部规划、林地内部规划、牧草地内部规划、居民 点内部规划、渔业用地内部规划
三、土地规划的作用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环保用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有利于促进土地宏观布局和利用结构的平衡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既应该解决社会化生产和改善环境对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更需要宏观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7.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进行监测。
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一)监测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数量等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二)监测分析
1.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征),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一)监测内容
(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如土壤pH、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污染等。
(2)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包括大气污染、大气组成、水体污染等。
(二)监测程序
一般需要通过建立基准点来进行检测,其主要步骤为:
1)选择基准点
选择农用地基准点时要考虑六个因素:
(1)主要土壤带或农业区或两者兼顾
(2)典型的地貌类型或广泛的土壤质地组合或两者兼顾
(3)本区内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系统
(4)政府和农民关心的焦点问题
(5)已经出现土壤退化或潜伏着土壤退化
(6)面积为5—15公顷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目的是为了观测随时间而变化的土壤性质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采样分析)
监测的目的是对土地管理实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稳定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