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加之近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 中药资源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 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据报道[1],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所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 药用植物达 168 种, 占 42%。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 1
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一方面资源大量被破坏和浪费,一方面资源又严重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限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单纯的保护代价又太大,只有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着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满足需求。
第二,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自 1984 年以来, 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法规, 并且公布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等保护品种名录。但在已经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以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执行。例如,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某些法律法规对来自野生动植物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使用规定缺乏准确的可操作性,虽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品成分使用,但往往难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系统的建立上述体系及配套实施措施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第三,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惜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的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 构建中药资源专题数据库, 并初步形成珍稀、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系统,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 为国家合理管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 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长远发展。
第六,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稳定、良好的中药药材资源。我国急需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应该根据需要生产,并且规范中药材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持与利用,防止药用资源面临灭绝的可能。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做到在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总之, 及时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蕴藏量和变化趋势, 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 形成合理、切实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强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J].全国药材商情, 2007(6): 1-2.[ 3]余承文.中药资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浅析[ J].法制与经济, 2007(2):86.「4」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
第二篇: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保护与发展并重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好似一驾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人类与许多动物共处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我在百度中查找这次论文的模板及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一部电影——《地球公民》,是美国一部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影片描述了动物的残忍现状,我现在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知和残忍!保护动物迫在眉睫,人类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对动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野生动物的现状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现在,生物多样性正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有的濒临灭绝。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海上石油的开采,工业废油的漏海,飘浮在海面上的油脂鸟类羽毛粘着后,就会失去飞翔能力而死亡。
过度开发: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二、动物保护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们人和动物是生活在大自然这个有机联系的世界里面,人和动物相互影响,保护动物不仅仅不是为动物能更好的生存,更是为我们人类谋利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说来,保护动物的意义有一下几点。经济效益
人类猎取、饲养、宰杀动物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动物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保护和经营得法,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据统计,加拿大全国84%以上的人参加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国家因此每年收入8亿美元。
社会效益
所有的动物跟我们一样,能够感知痛苦,感知饥渴、酷热、寒冷,它们有自己开心的时候,也喜欢玩耍,当它们受阻的时候会感觉沮丧。当我们在动物园的时候看猴子,它在动物园笼子里来回不停地走的时候,你不要以为它是在锻炼身体,其实那个时候它是极度沮丧,因为它被关在笼子里,它很痛苦,但是它们又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称之为“呆板行为”来表达它们的愤怒。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动物保护的任务之一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在遗传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丰富的基因库,保护各种动物就是保护各种基因。了解各种基因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人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保护动物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保护森林的生态系统,会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当务之急。
三、动物保护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动物创造一个舒适且无干扰的生存环境。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四、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两者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是目的也是出路。
2.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未来人类将仍然依赖野生动物作为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任重道远。人们的共识是在保证物种生存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而只有持可续利用,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出路。
五、实例分析:
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1.分布于黑龙江省迎春森工国有林区拥有野生动物资源:6目15科50种兽类、17目42科198种鸟类、3目4科16种爬行类和2目6科12种两栖类
2.全林区仅12种主要经济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为1027.4万元。若考虑全林区各种野生动物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话,其总价值将会是这个数字的几千倍,甚至更高。
3.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利用是一个问题。其保护与利用对策为:
1、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加强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保护管理。
3、制定全林区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收获量,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有偿利用和补偿制度。
4、大力开展经济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
5、进一步提高全林区各级主管部门决策层和参谋层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并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
第三篇: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管系人资1221253080胥欣
一、内容提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在正确的管理下, 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 它会退化、耗竭。合理运用土地环境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土地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
二、关键词:
土地环境资源、统筹兼顾、双向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文: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 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 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 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①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②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生产力降低;
③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 后备资源不足;
④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①统筹兼顾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要从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阶层的利益,既要积极发挥国土管理工作职能作用,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增强发展土地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②发展循环经济;
土地管理资源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功能出发,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统一但长期以来,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或狭义的经济价值(即物质供给功能)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其他的自然和社会价值。没有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土地协调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例如,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过分强调耕地面积,而忽视了耕地质量的问题。为了响应国家耕地动态平衡的政策,许多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展土地整理,但整理成果往往仅能抵消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同时也忽视了中低产田的改造工作。没有注意到耕地利用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整理项目中缺乏市场机制,主要是政府操作,土地的长远收益难以落实到耕地利用者和保持者身上,所以耕地利用的比较效益低下,难以避免耕地过多地转为它用,不仅损失的是当代人的粮食保障,也损失了环境质量和后代的衣食来源。因此, 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土地的利用,加快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简历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心、实行一定的生态退耕以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③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 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 是难以搞好的。因此, 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 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解决人地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 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资源、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使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从宏观上控制,微观上管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参考文献: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马发生.关于我国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4
赵烨,王黎明,刘海鹏.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研究.北京土地,2004
第四篇: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利用策划书
12电信二班团支部
策 划 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通控系电信二班2013/3/26
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利用
活动背景:近代人类社会,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 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 使得自然界的财富被索取得越来越多, 随之投向周围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活动目的:对废品资源进行充分的回收再利用,是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资源循环再利用。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调动班级同学们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这次班会以后能利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废物,加以回收和循环利用,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活动主题“资源回收,可持续发展”
活动主办:通控系电信二班
活动地址:待定
活动主持人:待定
活动策划:彭利达
活动时间:3月27日
会场纪律:彭利达冉钰
活动准备:
1、会场布置(由班委会负责)
2、班会开始前由欧阳群平同学安排同学搞好会场卫生
3、在班会开始前由各寝室的寝室长负责联系未到的室友
4、由组织委员准备好班会的布置材料和相关奖品
5、由团支书强调班会纪律
活动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白,引入班会主题,阐述班会的意义和目的2、齐唱班歌(最美的太阳)
3、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宣传片
4、PPT 解读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世界的环保和可持续潮
流。
5、现场版视频演讲---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和资源可回收利用
6、开心一笑——有奖绕口令
7、梦乡瓶——我对这一年的期待和理想
8、我想对你说——将前几期的书面问答改为口头叙述,将减少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纸张的使用。
9、活动总结
附表:
会场纪律:彭利达冉钰
黑板布置:宋文泽
会场布置:严启超易盼赵小圣
活动用品采购:廖艳芬
卫生安排:欧阳群平
注意事项:
1、会场的布置简单美观,大方和谐
2、同学们积极参与,积极发言
3、既要热情又要保持纪律,不得玩手机,吃东西,看书,睡觉等
4、在班会开始之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5、全员参与,不得缺席和中途离场
6、班会结束后班干部清理会场
经费预算:
第五篇:5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二零一一年六月
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水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六.国际经验
一.水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老子)
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们赞美水,是因为水的重要。没有水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适宜的气候需要水
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生命离不开水
成人体重的60-70%,儿童体重的80%是水,以便保持生理代谢并维持体温。所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是支撑一个地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乃至政治文明等各种文明的基础。
水必须有合格的质量和足够的数量才能满足要求。基本水质:
饮用水水质、灌溉水质、工艺水质、生态水质 基本水量:
饮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态需水量
基本水质是合格的,基本水量是足够的,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中国的水问题总体上体现为:
水质不合格
∞
水污染
水量不足
∞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 水资源紧缺 → 水危机
(一)中国的水污染
全国水资源分为10个一级片区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2009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一)中国的水污染(河流)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55.0%、24.2%和20.8%。
珠江、长江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09为轻度)、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海河水系63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28.6%;Ⅳ类水质断面占14.3%、Ⅴ类水质断面占6.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8%。
(一)中国的水污染(湖库)
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Ⅳ类占21.4%;Ⅴ类占17.9%;劣Ⅴ类占39.3%。太湖、滇池、巢湖三大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南四湖、镜泊湖和鄱阳湖为Ⅳ类,洞庭湖为Ⅴ类,达赉湖、洪泽湖和白洋淀为劣Ⅴ类。
昆明湖为Ⅳ类水质,西湖、东湖、玄武湖、大明湖为劣Ⅴ类。
(一)中国的水污染(海域)
近岸海域四类、劣四类总面积为37665平方千米。渤海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为中度污染。在渤海和东海海域,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低于60%; 其它海湾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 其中杭州湾最差,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一)中国的水污染(地下水)
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
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全国约有7000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一)中国的水污染(污水排放)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72.0(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
氨氮排放量为127.0万吨,比上年下降4.0%。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水资源量)
年降水量654.8毫米,降水总量为62000亿,44.2%形成水资源 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 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矿化度≤2g/L)北方6区占16.8%,南方4区占83.2%
境外流入233亿;流出6057亿,入国界河647亿;入海16100亿 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083亿
中国水资源量总体良好?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供水量)总供水量5910亿,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 地表水源占81.2%,地下水源占18.3%,其他水源占0.5% 北方6区占44.4%;南方4区占55.6% 南方地表水源占90%以上;北方地下水源占有较大比例
华北的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80%利用浅层地下水;20%为深层承压地下水
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地直接利用海水411亿,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用水量)
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占2.0%(人工措施补水)
与2007年比较,增加91亿,生活用水增加19亿,工业用水减少7亿,农业用水增加65亿,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单位用水量)
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升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升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93立方米
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
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三)中国的水危机(水少但需求大)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
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
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2%
然而,中国需要养育世界20%的人口(人-粮食-水)
维持世界的经济总量的6.5%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8%
单位耕地的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70%
(三)中国的水危机(分布高度不均)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45%,耕地面积65%,水资源仅占19%
水资源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全年约60%-80%的径流量都集中在汛期的3-4个月内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困难
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水资源总量的30%左右(?)
(三)中国的水危机(用水量大可用量小)
农业灌溉效率低、单位工业耗水量大,加之人口多
中国成为世界用水第一大国
总量已近枯竭:
总可用量 27000 × 30%(?)= 8000
已用量
6000
用水量还在增加!2025年人口16亿,用水量8000亿
时空分布不均 + 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 严重水危机!
(三)中国的水危机(严重的后果)
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确保7亿吨粮食底线是政治,需增加1500亿农业用水
经济发展难以维持
经济发展是政绩,也是政治,会继续用水
当用水量接近可用水量时,为了生存,生态水量将为零
没有基流,生态环境趋于崩溃(不是政治?)
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质沉陷、海水在河口入侵、……
水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 ?政治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导致中国水问题的原因很多:
根本原因是水少,用水多。
家大、业大、人多,必然用水多。
我们要成为大国,成为强国,成为强大的国,用水还得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话是:发展是第一要务。
因此,研究水问题的对策,不只是为保护环境,主要为了发展。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开源?
没有源了,基本开完了。
节流?
工业单位产值耗水量已降低到10年前的三分之一,进一步降低需要巨大的技改投资和技术进步,或者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生活用水总体不能再少了,少了不卫生;
农业用水降低1000亿,需投入4万亿(?)提高灌溉效率,维持产量
生态用水已经基本为零了,也就不用减了。杀富济贫,资源再分配?西藏之水救中国?贝加尔湖?
原来富的也开始变贫了,且投资巨大,进展缓慢,生态后果未知 海水淡化?
淡化成本高,每立方米8元,需远距离输配。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在哪里? 根本对策是实现水的 循环利用!
而循环利用的的关键节点是 污水处理。
温总理号召:污水要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水资源总量
27000 亿 可用水资源总量
8000 亿 现在用水量
6000 亿
未来用水量
8000 亿(2025年)
现在污水量
570
亿(水利部数据758亿)未来污水量
800 亿(2025年)
27000
8000
800 800亿污水将污染27000亿水资源,从而无法保证8000亿的用水量
建设现代排水系统,将800亿立方米污水全部收集,全部处理,全部深度处理再生,恢复使用功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
现代排水系统: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参与水资源配置,是水循环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排放标准将直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
传统排水系统一般被理解为:将污水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到2009年底,中国建成,70000 公里排水干线 ;
1998 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1立方米/日。正在建设着,2010年将建成,95000公里排水管线;
197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5522万立方米/日。到时,污水处理率将超过85%,虽然还需建设15000-20000座
村镇小型处理设施,但总量不大,传统排水系统的建设将趋于结束。
随着发展,排水系统不再是单纯控制水污染,内涵多了:
雨污收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污泥处置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对排水系统的要求高了:
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可理解为:
通过对雨污水的收集实现对污染物的全收集;
通过处理实现对水和水中所有物质的全回用。我们说,传统排水系统已经转变为
现代排水系统。
现代排水系统的任务:
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
排水服务、公共卫生、排涝、水污染控制、再生利用… …
协助水的正常水文循环
将社会循环融入自然循环
协助物质的正常生态循环
碳、氮、磷、硫… …
在中国构建现代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解决
雨污水完全收集、污水深度及超深度处理、污泥处置及正确地资源化等问题。
雨污水的完全收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基于初期雨水处理的排水体制问题
合流制系统的控制问题
渗入/入流(I/I)及渗泄漏问题
河湖倒灌问题
管理手段不足
污水变成了新水,雨水将变成新污水
有机污染物达标率尚可,基于一级A或一级B的氮磷无机营养物质达标率低;
即使达标后排放,水环境质量仍不能改善,致使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处于改造中;
污水经再生处理后,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实际为“半再生”。
本质上,排放标准应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才能
维持正常的水文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
二级标准
一级B
传统生物处理技术
一级A
CODcr
≤ 30
mg/L
NH4+-N ≤ 0.5
mg/L
TN
≤ 5(8)
mg/L
深度处理技术
TP
≤ 0.2
mg/L
CODcr
≤ 20
mg/L
NH4+-N ≤ 0.1
mg/L
TN
≤ 1.0
mg/L
极限去除技术
TP
≤ 0.05
mg/L
传统生物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在实践中研究)
传统有机污染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传统无机营养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深度处理技术(需要技术进步中减低能耗与物耗)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高级物化处理技术
深度生物处理技术(如曝气生物滤池、反硝化滤池等)
极限处理技术(需要研发)
TDS的降低?
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
碳循环技术(避免CO2)磷循环技术(磷回收)
氮循环技术(避免N2O)硫循环技术(硫回收)
中国年产污泥3000万吨(80%),处理处置刚开始
环境问题
卫生问题
需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基于物质的生态循环
需要正确地资源化:回到土地
污泥传统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
高效厌氧消化技术
(缩短停留时间!)
高效生物发酵技术
(降低能耗、物耗及土地消耗!)
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去除技术
重金属去除与钝化
持久性有机物的破解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北京
昆明
合肥
等地已经开始了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其他措施的碰壁,全国必将全面开始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北京市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
全部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或超深度处理改造
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建设水循环系统
雨污收集系统的改造
污泥处理处置与正确地资源化
总投资60-80亿人民币
现代排水系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控制水污染,还将成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六.国际经验
(一)澳大利亚
澳洲的水资源量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严重不均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正在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26% 成立了国家污水处理后做为饮用水的技术联盟
提出了7步技术策略
(二)新加坡
水资源完全依赖马来西亚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50% 提出了新水-NEWATER 概念
(三)以色列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
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75%,农业节水技术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