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读后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
读
后
感
班级:14人资一班 姓名:张靖超 学号:1410800409 指导老师:李太
(一)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从巴尼在1991年发表的企业资源于与持续竞争优势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初来自于swot分析中的优势分析。在最初曾经使用传统swot分析和资源基础模型和产业吸引力模型来说明这个关系。如果需要深入的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先明确其关键定义。巴尼在文中对企业资源以及竞争优势还有持续竞争优势做出了详细的定义。
企业资源是指由企业控制并能帮助企业设计和实施提升其效率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和信息资源等。也就是能够设计和实施相关战略的力量。而竞争优势是指企业能够实施一项其他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没有采用的价值创造战略。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是在时间维度上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
在文中巴尼先分析了同质完全可流动资源下的竞争。但是他在比较了资源同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企业发展不存在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先发优势,还有进入移动堡垒。各种分析得到的结论就是只有当资源是存在异质性又难以流动时,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先发优势,同时发挥进入移动壁垒的作用。这就为后续研究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奠定了一个大前提,研究是基于企业资源异质性和不流动性的。
在上述前提基础下,巴尼把企业资源分为了几类:价值资源,稀缺资源,不完全可模仿资源,独特的历史条件与不完全可模仿资源,还有因果模糊性与不完全可模仿资源。而要利用这些已拥有的企业资源,我们必须要明确,企业资源所拥有的几个特性。许多资源有其自身或与其他资源相互组合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尽管管理人员对于究竟哪些资源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有着各种假设,但是巴尼认为这些假设都必须进行严格检验。我们有必要必须认识到这些资源所拥有的一些特性既社会复杂性和替代性。
巴尼在下图中总结了资源一致性,不可流动性,价值稀缺性和替代性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他的这一框架能够用来分析一系列企业资源对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其中重点就是战略规划与持续竞争优势,信息处理系统与持续竞争优势,声誉与持续竞争优势。
在战略规划与企业竞争优势当中。正式的战略规划,正式的战略规划,能够为企业识别和利用其他类型的战略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为其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但是正式的战略规划,并非企业选择其战略的唯一方式。企业战略当中,还存在非正式的,涌现式的和自发形式的战略选择过程。现在通常认为信息处理系统是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仅仅依靠利用机械设备的战略,都是可模仿的,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进展。而良好的声誉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则更为复杂。我们现在暂时假定认为声誉如果是是稀缺和不完全可模仿的,就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研究企业战略资源与持续可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仅是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于其他管理学科有深刻意义。巴尼在这里简单讨论了竞争优势与社会福利,持续竞争优势与组织理论和行为,以及企业禀赋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部分研究及结论
本文在一种大结构上讨论了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国内外研究成果,古往今来,以及对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整合自身资源,制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学者也对可持续竞争优势做了研究。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沈灏教授,谢恩教授等人着重对于新产品开发战略选择与持续竞争优势做了研究,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市场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快速的产品技术更新和多样的市场需求变化使得中国企业不得不致力于通过产品创新来建立先行者优势并捕获市场需求,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新产品开发战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内容。在中国转型经济的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战略选择更多应该是预期决策和动态选择的战略过程,需要一个全新的“实物期权视角”整合环境变量、创新变量以及绩效变量来分析和识别新811产品开发战略选择和绩效提升路径问题。在可持续竞争优势角度下,他们认为持续竞争优势不仅包括高的短期财务回报,而且包括卓越的长期战略优势。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已经被认为是衡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方面。新产品开发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不同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施产生的绩效回报作用是具有明显差异的。最终得到了从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两个维度分析了新产品开发战略对不同绩效的影响差异和过程机理。研究结果有效识别了两种关键性的创新战略和竞争优势建立路径,即路径Ⅰ: 需求不确定性→新颖性新产品开发→战略绩效;路径Ⅱ: 技术不确定性→快速的新产品开发→财务绩效。这一路径的分析与识别是对当前不确定环境下新产品开发战略选择和竞争优势文献的扩展和丰富,有利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做出快速有效的新产品战略决策的结论。
而刘建秋 盛梦雅等人则从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内在战略特征出发,提出了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具体维度评估标准: 向心性、前瞻性、专用性和系统性。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索了具备这四个战略特征的 SCSR 与 CSCA 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具备向心性、前瞻性、专用性和组织性的 CSR 行为不仅能够对短期的企业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企业优于竞争对手的态势,并且能够形成符合 RBV 理论要求的企业无形资源和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从上述理论都可以看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研究重点。
(三)思考和延伸
巴尼在文中关注的是持续竞争优势而非竞争优势,我想这是正确的,因为战略本该关注长期的事情,解决短期的问题所采取的是策略,当然也要结合长期的战略。企业的最中目的是赢利,并且是长期赢利。要达到赢利的目的就要求顾客买其生产的产品,即要求顾客在众多产品中选择其生产的产品,企业要达到赢利的目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竞争,要获得竞争优势。而要长期赢利,就要有持续竞争优势。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是战略。巴尼认为持续竞争优势取决于满足一些条件的资源,那么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就取决于这些资源的持续性和其满足那些条件的持续性。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些资源满足那些条件的持续性也许会丧失,有时不只是丧失这么简单,可能变为阻碍因素。因此,巴尼似乎并没有解释清楚持续的竞争优势到底来自哪里。
而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们也可看到总之,企业和环境都是变化的,没有一样东西能使企业永远拥有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在动态发展中紧跟外界趋势,据此积累资源练就能力适时改革才有可能持续拥有竞争优势。当然,趋势不是那么容易跟上的,企业可以考虑建设自己的缓冲能力,这包括保持一定的组织松散度,控制企业文化的强度,建立一定规模的资源储备库以提升自身对外界快速变化的缓冲能力。包括前文中提出的战略社会责任,新产品开发战略等。也就是说,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在不同层面上都“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二篇:读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读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巴尼教授致力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企业能力复制成本的关系的研究。他在管理科学等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并在一些著名刊物中担任编辑。他在全世界40多所大学里进行过讲学,出版了三部书,现在Fisher
大学任教。
在这篇文章中,巴尼认为,具有下列四个特征的企业资源才是可持续竞争优势,即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它有助于判断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资源包括企业内部所有的资源,可以分成3类:
1、物质资源,是指企业的厂房、设备、机器、原材料等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可以看得见的资源。
2、人力资源,指员工、经验、培训、关系等与人有关的资源。
3、组织资源,是指正式的结构,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协调系统、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非正式关系等与组织有关的资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战略性资源。有一些资源可能会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而有的资源会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因为这些资源是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关于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有两个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即当企业执行的战略与当前竞争对手不同时,能获得竞争优势,而当这种与众不同的战略不能被竞争对手模仿时,企业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竞争对手并不仅仅指现实中存在的正在进行面对面竞争的对手,也包括未来将会进入该领域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能带来竞争优势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不能被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所模仿。
其次,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是意味看获得竞争优势是经历一段时间的意思,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均衡的概念,它取决于战略的可模仿性。只有当竞争对手模仿意图消失后,企业仍然能获得竞争优势才是可持续的。
从理论上讲,可持续竞争优势避免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可持续竞争优势常常表现为在时间上的延续,但时间并不是决定是否可持续的因素。比如,战略没有引起竞争对手的模仿,因而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虽然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但也并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只有竞争对手的不可模仿性才是决定是否可持续的关键。
最后,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竞争优势,它只表示经过竞争对手的模仿也不会消失。由于不可预料的变化发生,被称为“熊彼得冲击”,即重新定义企业哪些资源是战略性的,哪些资源不具有战略性的事件。可见,战略性资源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它因行业不同而异,它会随时间而变。只有那种竞争对手模仿以后依然有效的资源才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资源是与同类企业没有区别,而且可以在企业之间流动,那么它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这观点表明,寻找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着眼于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上。
1、资源异质性、不可流动性和可持续竞争优势。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资源完全相同,即与战略相关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各种资源都相同。那么,这些企业的战略也会相同,它们改善效率、管理模式等都会相同,这些企业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这样的产业也是不可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地。
2、资源异质性、不可流动性和先发优势。先发优势是指在有的情况下,首先执行战略的企业能比其它企业获得更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它们往往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客户良好的关系等途径来实现。但是,如果竞争对手的资源与它相同,获得先发优势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一个所有企业具有相同资源的产业内,一个企业的资源及战略与其他企业相同,那么其它企业也可以具有这样的资源和战略,寻拭相同的机会以及用相同的方式实现战略,结果是导致没有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持续。所以,要产生先发优势,必须拥有异质的资源。
3、资源异质性、不可流动性和流动障碍。如果企业之间的资源完全同质,只要有流动障碍,也有可能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但是,只有当资源是异质并且不是完全流动时,流动障碍才能产生。当存在流动障碍时,潜在竞争对手由于不能具有相同的资源而无法进入该产业。明显地,为了使存在流动障碍,就要求企业资源不可流动。如果企业资源可以流动,那么被流动障碍保护的资源会被那些想进入该产业的企业获得。一旦被它们获得,这些原来拥有的企业就不可能再保持它的优势。
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资源,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具有下列4个特征:
1、有价值。能作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而当资源有利于企业产生或执行战略,改善企业效率时才是有价值的。
2、稀缺性。这与高价值是有联系的。正因为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别的企业是不易获得的,才显出它的价值。
3、不可模仿性。指资源深深打上特定企业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复制。不可模仿性的形成往往由于模仿壁垒或叫做隔离机制。它们包括:(1)历史时间的唯一性。有些资源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形成。而这样的历史事件是不会重复的。(2)社会复杂性。有的资源与另一种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双方或多方是不可分割的,这样,要模仿就更加困难了。(3)因果模糊性。有的资源是否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能确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何处,即使是高层管理者,也是不清楚的。这样,潜在竞争对手不知该模仿什么。由于这些原因或现象,使企业有可能获得不可模仿的资源。
4、不易被替代。资源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可替代物,否则,稀缺性也不能保证。可替代性可以以两种形式出现:第一,虽然一个企业不能确切地模仿另一企业,但它可以用相似的资源来代替,同样达到实现战略的目标。第二,几个企业具有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对企业的远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与战略相关。虽然这些资源不能模仿和流动,但由于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因而不会给任何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两种形式都是可替代性的表现。
巴尼还考察了信息技术等是否可以认为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只要能具备以上的四个特征,就能够成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杰伊·巴尼提出战略资源的概念,标志着基于资源的战略学派正式形成,战略学也从传统经济学的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向注重公司的内部能力和内部资源的分析。它作为与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相对应的一个学派,成功地从经济学中引入了不同于波特的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提出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巴尼的思路主要是如何从一般的资源概念入手,最终分解出导致竞争力差异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巴尼的分析是一个存量分析、静态分析,强调的是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持续的竞争优势界定为均衡的概念(Barney,1991)”。巴尼的这篇文章被后人大量的引用,为后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加之近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 中药资源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 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据报道[1],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所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 药用植物达 168 种, 占 42%。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 1
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一方面资源大量被破坏和浪费,一方面资源又严重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限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单纯的保护代价又太大,只有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着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满足需求。
第二,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自 1984 年以来, 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法规, 并且公布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等保护品种名录。但在已经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以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执行。例如,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某些法律法规对来自野生动植物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使用规定缺乏准确的可操作性,虽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品成分使用,但往往难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系统的建立上述体系及配套实施措施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第三,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惜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的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 构建中药资源专题数据库, 并初步形成珍稀、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系统,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 为国家合理管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 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长远发展。
第六,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稳定、良好的中药药材资源。我国急需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应该根据需要生产,并且规范中药材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持与利用,防止药用资源面临灭绝的可能。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做到在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总之, 及时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蕴藏量和变化趋势, 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 形成合理、切实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强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J].全国药材商情, 2007(6): 1-2.[ 3]余承文.中药资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浅析[ J].法制与经济, 2007(2):86.「4」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资源、生态与社会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资源、生态与社会可持续
——第四届行知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
一、背景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今日,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2012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此活动旨在围绕“新型城镇化:资源、生态与社会可持续”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拟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激励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
二、主题
新型城镇化:资源、生态与社会可持续
三、活动形式
论文征集、专家报告、青年学者交流报告
四、征文主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一)新型城镇化与土地管理创新
1.土地征地制度改革
2.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化进程研究
3.城乡土地要素合理配置研究
(二)新型城镇化与行政管理创新
4.政府行为与制度创新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6.公共参与与基层民主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
7.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8.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9.新型城镇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四)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
10.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机制研究
11.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12.城乡资源流动与资源集约节约研究
(五)其他与主题相关内容(自选)
五、征文对象
全国高校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优秀本科生
六、征文要求
1、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内容新颖,符合征文内容要求;应为参加者本人所写,如已被期刊杂志录用请注明;
2、来稿请在邮件标题及稿件命名中注明稿件所属专业及方向(征稿范围中列出)等相关信息,以便稿件分类及评审,用半角[]符号注明(具体格式如下:[第四届行知学术研讨会投稿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征地制度改革][作者][题目])。
3、为保证审稿工作顺利进行,请作者投稿时将第1页设置为“作者信息页”(见附件一),论文请参照《行知学术论坛》论文格式要求(见附件二),正文中除了第一页其他页不要包括其他作者个人信息,正文5000~8000字,word文档,A4纸型。
4、征文截稿前,请作者将电子稿件投至电子邮箱(ggyxsb12@163.com)。
5、论文征集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6日。
七、会务安排
1、会议时间、地点
研讨会暂定时间:2013年4月下旬
研讨会地点: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待定)
2、本次论坛征文统一由论坛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遴选论坛主题专场报告人。入围论文邀请将在2013年4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站通知等形式发出。
3、入围论文现场汇报经学术委员会评定,设立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颁发荣誉证书及物质奖励,优秀论文可推荐至相关刊物发表。此外,为积极参与本研讨会的协办单位设立最佳组织奖等奖项。
进一步会议信息,请关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站。
网址:,1998-08-16/1998-10-04.[4]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然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伟.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第五篇:浅谈林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目录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1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1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1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1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3
(一)增加林业资源„„„„„„„„„„„„„„„„„„„„„„„„„3
(二)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3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3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4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4
六、结束语„„„„„„„„„„„„„„„„„„„„„„„„„„„„„5 参考文献„„„„„„„„„„„„„„„„„„„„„„„„„„„„„„7
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内容摘要】森林资源保护是新时期促进林业发展的最新标志和特征,是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植入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已是当前我们所迫切需要做的任务。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利用
森林资源是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并能产生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即森林生态系统中一切为人们认识,并具有一定效益的物质,均属于森林资源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从这一规定可以理解为森林资源主要是指各种林木、林地以及野生植物、动物资源。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工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林木资源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国的森林资源总体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并且近年来,由于无节制砍伐现象的存在,森林资源在逐年的减少,这对人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森林资源保护的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明确提出 1 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还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很多,保护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定统一的保护措施。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法规都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要求,但是具体的执行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不够健全。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执行难度大,在一些偏远的林区,森林年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林区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所以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林木上,从而超限额、违规采伐限额较为严重,林区面积较大,在监管上又存在着漏洞,所以一部分林农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法规,做到以法治林。
(2)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
(3)林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专业人才,在众多员工中,大多员工的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
(5)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6)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林地保护和绿化祖国不能只靠几个部门、靠少数人来实现。必须进行全民动员,对群众的宣传应该广泛利用电视、粘贴标语、广播、村规民约、召开村民大会和报纸等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宣传绿化的意义和我国的林地保护政策,特别是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进行一周集中宣传,让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森林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7)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8)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9)提高森林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签订《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及《森林资源管护合同》。认真贯彻落实“六定、两落实”制度(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对每个村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组长进行包片划分管护区域,护林员对林业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是加强森林保护的有效对策。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
(一)增加林业资源
要不断提高森林的质量,增加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森林资源的内涵。采用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与技术,根据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来保证目的树种的更新,并提高林地的利用率;通过及时抚育和对不符合经营目的的林分进行改造,以调整树种成分、改善林相结构和促进林木生长,从而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在树种安排上以培育短轮伐期和生产中小径材的树种为主,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做到短、中、长期兼顾。
(二)打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护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护林员的聘用要经过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开会集思广益后选出有责任敢担当的人员来管理全村的林区,根据各村实际如实增加护林员的数量,聘用后,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村委要强化监督和管理护林员,建立健全各项约束护林员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护林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 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经业务、懂法律、敢管理的队伍,不仅要熟悉林业的基础法律法规,还要强化林业执法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提高执法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充分了解各项政策法规。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1)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机制,落实人员。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根本、农户为关键,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着力将责任落实到农户和山头地块。
(2)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利用标语、倡议书、巡逻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等的宣传,使护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严格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在森林防火期间要坚持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4)完善应急预案。乡镇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乡镇要建立一支30人以上、村级要建立一支20人以上、组要建立一支1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应急分队;积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5)强化火源管理。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制度,重点林区设卡把关,加强巡山护林,杜绝违规用火,定期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深入林区明察暗访森林防火工作,促使各项森林防火措施落到实处。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1)、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达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其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多层次的,包括原木和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它不仅可提高木材价值,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且又是对森林的直接保护。
(2)、开发非木质森林资源。
非木质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非木质林产主要包括纤维产品、食用产品、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以及非食用性动物及其产 品。
(3)、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按照经济和生态效益优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林木、林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对林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实行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经结合。由于岗前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满足生态需求,在这些供需关系中,供给不足是突出的、主要的。应破除传统林业经营思想,按照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双重功能和社会结构性需求,根据“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采取分类经营的策略重新构造森林经营新格局,是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对策。“分而治之”,就是对森林资源采取划区分片经营,靠少量林业用地集中进行木材培育,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木材的生产任务,从而把大片森林从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下解放出来,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解决了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又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并为林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基地。
(4)、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和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景色、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文化特征为目的的、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生态旅游是强调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密切结合的产物。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又为其他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建立将森林培育、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部门。因而要理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搞活。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经营,走林、工、商、特、农、草等多种组合型经营体的道路,解脱林区人口超负荷压力,把利润反馈给林业以扩大再生产。为此林业生产应针对原来单一生产及林木培育与加工之间产业分割的弊端,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束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龙头,建立林工副贸结合和经营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结束语
我国林业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供需矛盾在总量和结构上日益突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环境服务功能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森林资源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改革森林资源保护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已经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总而言之,自觉的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以及生态消费观,自觉争当保护森林资源的卫士,积极踊跃举报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 为。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森林、呵护绿色、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创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绿的美好家园,为共建和谐新林区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刘安:最新林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与违法行为认定查处工作标准实施依据 及案例分析[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年7月64-65 2.郭林.秦可东:生态型林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实务全书[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年10月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