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进一步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秩序
为进一步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今年以来,我局按照上级商务主管部门、以及绵竹市委、市府对商务工作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通知》(商运字〔2009〕5号)精神,和省、市有关酒内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酒内流通管理及整治工作,取得了实效。
一、绵竹酒内流通市场的基本情况:
全市有酒类生产企业(含小作坊)71家,其中:办理了酒类产销许可证的企业有58家,未办理工商登记,卫生许可证,质量监测相关证照,产销许可证的小作坊有13家(这只是各镇乡统计上报的数据,还有各镇乡没有统计上报无证生产白酒的小作坊);酒类零售兼批发企业1337家,其中:办理了流通备案的676家,使用酒类随附单的企业106家。
二、酒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年初,为了摸清震后酒类流通企业管理工作的情况,做到工作有的放矢。首先,制定了竹商务(2009)40号文件,《关于震后酒类企业情况统计的通知》,要求各镇乡对本辖区内的酒类生产、销售企业进行全面统计。
2、根据各镇乡统计上报的情况,分别对上报的酒类生产企业逐个进行了核实、检查。
3、为了推动酒类流通领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散装白酒,制定了竹商务(2009)57号文件,关于转发《川商酒管 [2009]3号<关于严格加强散装白酒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的通知,代市政府草拟了《关于加强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向市目标办提出了对镇乡《2009年度商务局酒类管理工作考核意见》,要求各镇乡加强对当地散装白酒市场监督检查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目前没有出现一例销售、饮用散装白酒引起的不安全事故。
4、到部分镇乡实地了解酒类管理工作。听取镇乡和酒类企业对酒类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及需要的服务,了解企业有没有成立市酒类管理协会的愿望,同时也对生产企业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持证合法生产、经营;第二,不能生产、销售劣质曲白酒;第三,不能制造、销售假冒名白酒;第四,严格遵守《酒类随附单》制度和正确使用《酒类随附单》;第五:按时年审、更换相关证照。
5、方便群众及时为他们办理酒类产销许可证(年审或更换法人的换证)16件、办理新增酒类流通备案35件,办理酒类随附单17件,共68件.6、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净化酒类市场环境
我局严格按照《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绵竹酒管实际,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开展市场检查工作。一是整合执法资源、注重协调配合。取得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镇乡自查和重点抽查工作,从而形成了酒类执法监管和市场打假合力。开展辖区内酒类流通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查处了假冒国家名优酒等违法活动;开展散装白酒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该市散装白酒市场秩序。坚持执法与宣传相结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酒类执法打假,收到良好成效。二是加强节日检查、确保消费安全。在酒类流通市场监管中,我局十分重视节日市场酒类商品检查工作,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节日饮酒安全。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对所辖内酒类批发部、名酒专卖店和宾馆、酒楼、商场、超市等卖场的酒类商品和酒类流通随附单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消费者喝上放心酒。三是严守终端环节、加大源头治理。以流通终端环节酒类商品进货渠道、购销台帐和“随附单”的检查为抓手,对货源不清、渠道不明、并进行溯源追踪调查。2009年1-12月,共出动酒类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执法车辆30台次;检查酒类批发企业58个,零售门市(含宾馆饭店、酒楼)6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工作认真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三、存在的问题
1.酒类管理工作没有考核奖励机制。
2、酒类生产企业71家中有13家无证生产经营(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税务登记证、无酒类产销许可证、无流通备案、无酒类随附单等);就我们商务局要管理好这些无照经营的酒类企业生产经营
是很困难的,而且小作坊生产的白酒基本上都进入了散装白酒流通市场,不能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3、工作开展深度不够。销售企业面广,全市目前不完全统计约1337家(各镇乡没有统计小型餐饮店、小副食店、歌厅、酒吧,有个别镇乡根本就没有上报酒类零售业,如果全面统计估有近3000家),这些商家中,有部分商家是无证经营(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酒类备案登记),特别是小的餐饮店、小的副食店,很多商家不愿意办理相关证照;因为人力不够和权力所限,无法进行全面管理。
4、宣传力度应加大。大多数商家对《四川酒类管理条例》、《四川酒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学习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5、乡镇对酒类生产企业零售企业监督管理不够。镇乡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不确定,此项工作没有常抓;
6、执法力度不够。执法队伍不健全(无执法队伍),日常性酒类执法工作无法独立开;
四、下一步酒类管理工作几点建议和工作思路:
1、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考核奖励机制;
2、镇乡要高度重视,落实人员具体抓商务工作;
3、相关部门要各施其职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对无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加强管理;
4、建好执法队伍;开展常年性执法工作。
5、重大节日前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打假工作;
6、各镇乡要加强酒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特别是要管理好散装白酒的生产销售市场;
6、各级要加强《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宣传,商家要加强酒类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增强商家的法律意识;
7、认真作好酒类许可证发放和年审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
8、开展“放心酒”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酒类安全消费。
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执行好酒类管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酒类生产流通行业监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加强酒类执法管理 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加强酒类执法管理
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在市酒类专卖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区商务和旅游局的直接领导下,新洲区酒类专卖管理办公室依法对区辖的15个街镇和开发区范围内的153家大型经营食品企业,2700家个体副食经营户进行备案登记及行政执法管理工作,不断规范酒类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酒类市场监管体系,营造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酒类市场环境;繁荣发展了我区酒类市场,让消费者喝上了“放心酒”。2010年我区认真组织实施酒类流通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其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了酒类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区商务和旅游局分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了酒类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工作。制定了《新洲区酒类专卖管理办公室基本职能》、《酒类管理人员工作职责》、《酒类管理人员具体分工》等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了我区酒类零售许可证的发放等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我区酒类专卖管理执法行为,保证我区酒类专卖管理工作依法高效有序的进行,实现我区酒类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全面核查,建立档案,确保酒类监督管理工作程序化。2010年,我区酒类专卖管理办公室对全区各市场、各街、镇、自然村酒类经营商店进行了全面的核查摸底,历时三个月,造册
登记各店的店名、法人、地址、电话号码。对有证经营的商店发放备案登记证,对无证经营商店的发放办证指南,并告知及时办证时间。2010年,共发证958家,其中备案证:零售821家、餐饮122家、批发商13家;酒类随附单已发12本。通过建立好各店的详细档案,为酒管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资料,确保了酒管工作程序规范化。
三、加大宣传力度,确保酒类监督管理工作家喻户晓。2010年,我办印发了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资料15000多套,发到各街、镇、酒类经营者:还利用新洲电视台综合频道酒类流通表和随附单随同企业名单,检查执法情况,以宣传形式多样,营造依法治酒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我区酒类专卖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了酒类经营人员的依法经营意识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确保酒类监督管理工作法制化。酒品安全是食品安全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影响面之广,牵涉面之多,酒类管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作为酒管人员,丝毫不能松懈,半点不能马虎,一点不能徇私。为此,我区对酒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发动社会群众齐监督,公布举报投诉电话(027—86910611),起到了很好的监管效果。二是规范办证程序,依法办证。办理酒类备案登记证,必须具备相关的办证条件、资料,经申请审批后,颁发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发证。三是加强巡查,规范市场。采取白天与晚上相结合,闹市区与边
远死角区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并把随附单的使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检查。对违法售假或无证经营分子形成高压态势,使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无立足的市场,进一步规范了辖区的酒类市场。四是严格执法,净化市场。对假冒伪劣酒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经营户发现一家,查处一家。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节日期间酒类市场执法检查,特别是重点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实施联合执法行动。每次执法检查,经摸底掌握情况后,制定好执法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每步工作有条不紊,方法恰当,效果较好。
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酒类监督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1、加强酒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增强酒管人员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培养自身素质。我办提高酒管人员业务水平的方式是:1通过自学、集体讨论等形式学习;2通过跟市局联合执法等形式学习;3通过向兄弟单位取经学习;4通过自学参加省市举办的酒类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学习。使酒类管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得到提升,也有效地提高了酒管工作的质量及形象。
2、加强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及诚信培训,提高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诚信形象。印发武汉市《酒类专卖管理制度》及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下发到各单位,组织经营人员自学后考试,并请酒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讲座业务知识,指导商家诚信经营、科学管理台帐,提高酒类经营人员的业务素质。
2010年,酒类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酒类经营者法制观念正在加强,但酒类监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街镇酒类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经营酒类不用办证,特别是边缘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较为严重。
二是散装酒,加工配制酒难以监管。
三是一些酒类经营商店未能向供货方索取盖有印章的随附单或没有实行台帐登记。
四是市场流通领域仍存在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现象。二○一一年酒管工作计划:
(一)调查摸底,整理汇编《新洲区酒类批发零售企业名录》,我们已发动各级经发办及工商部门对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和个体副食经营户进行摸底,共计2853家,并正在拟印《新洲区酒类批发零售企业名录》,为全区档案管理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证酒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大《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酒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增强酒类经营人员依法经营意识,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强化酒类零售许可证发证及换证的有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为酒类经营户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五)严格规范《随附单》的使用和管理,走访酒类生产企业和批发商,把好流通渠道关。建立和完善酒类流通溯源制度,严格规范《酒类流通随附单》的填制、使用行为,建立健全的酒类流通台帐管理制度,确保酒品单货相符,单货同行,真实反映酒类购销动态,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酒类产品流入市场。
(六)加强对散装酒的管理,抓实薄弱环节。对散装酒的质量及购、销、运、存实行严格监管,严禁装酒流动销售,做到固定门店、贴标销售,以确保散装酒的饮酒消费安全。
(七)加大对酒类市场监管、执法检查力度,营造强势监管氛围,抓住重点地区、重点品牌、重点时段,切实抓出成效。
(八)对酒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酒类经营者业务及诚信的培训工作。
2、进一步规范酒类零售许可证有效期限,明确过期未年检或未换证的如何处理等。
3、确保酒类执法经营,以促进酒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为新洲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第三篇:加强酒类执法管理规范酒类市场秩序上传
加强酒类执法管理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接到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县商务局领导高度重视,由县商务局酒类管理办公室牵头,5月20日起,联合经信、工商、质监、税务、综合执法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对我县酒类流通市场进行了全面集中清理整顿。
联合执法人员认真检查了酒类专卖店、超市、副食店等经营场所,排查是否依法办理了酒类流通备案表、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证照与牌匾、字号、经营范围是否相符,经营活动是否超范围、食品经营一本通、销售台账是否完善等情况。主要检查是否有装潢、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傍名牌”、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制酒等违法行为;接货时是否认真查验了供货商的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并索要酒类流通随附单,按要求规范记录了进销货台帐情况。在酒类检查中,特别注重检查了散装酒的销售。对未标明名称、原料、酒度、价格、出厂日期,生产企业,厂址等散装酒经营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下发了整改通知。总之,对发现存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的问题依法及时处理,确保市场主体资格合法有效。
联合执法人员还主要检查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酒类产品;伪造酒类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及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酒类产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
生产、销售酒类产品的行为。在检查中发现,对不符合规定的酒类商品予以现场封存、查封或现场销毁。
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了假冒伪劣白酒的流通,规范了酒类市场经营秩序,有效促进了本地酒的经营发展,切实维护了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着的合法权益。
县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联合执法体制将形成长效机制,专项整治活动将持续进行,下一步,我们将更加严格对全县白酒经营场所进行彻底检查整治,对违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给销售者一个规范的酒类经营市场,还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
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
2013年6月6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xiexiebang推荐)
关于进一步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 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商务、财政、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税务、发展改革主管部门: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各地二手车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对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协调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的二手车市场经营场地和经营行为不规范,不正当竞争、欺诈消费者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二手车市场经营秩序。为贯彻落实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积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拉动汽车消费,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商务部、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进一步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手车流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手车市场有序发展对维护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力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领导,统一部署;依法行政,协调配合;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通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大力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升消费信心,拉动消费增长,提高监管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规范经营主体,严把市场准入关。一是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办主体监管,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二是指导、督促市场开办主体制定和落实市场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明确市场开办主体市场管理职责;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在二手车经营企业(指从事二手车经销、拍卖、经纪、鉴定评估的企业,下同)登记、税收、车辆转移登记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四是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二手车违法行为。
(二)加强监督检查,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营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规范使用《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如实提供车辆在使用、维修、事故、保险,以及行驶公里数、报废期限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和信息。
二手车经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车辆的索证索票制度,亮照、亮证经营,依法纳税,明码标价。二手车买卖流程要规范化、制度化。
(三)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依法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确保车辆来源合法、质量合格。重点查处非法销售应报废车辆、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偷逃税收,以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恶意串通、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严防走私、非法拼装、盗抢的车辆上市销售。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
(四)构建诚信体系,立足长效监管。将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二手车经营企业纳入政府部门的诚信建设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行业风尚。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和机制,创造条件,方便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强化责任追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努力提高长效监管效能。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畅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构筑消费维权体系。
三、职责分工
(一)商务主管部门加强二手车流通行业管理,会同工商、财政、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税务、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做好行业发展统筹规划,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清理和取消限制二手车经营的不合理规定。大力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设立的准入条件和二手车鉴定评估的技术标准。按照《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二手车交易市场设立条件,市场开办主体应当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经营场地应当符合所在地城市发展及城市商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具有固定场所和设施,并能够为二手车交易提供相应服务。
(二)公安部门严格把好二手车转移登记关,维护市场治安秩序,依法查处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税务部门加强二手车交易税款征收和发票的监督管理。监督企业依法纳税,查处偷逃税款违法行为。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二手车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无照经营、商业贿赂、虚假广告、不正当有奖销售、欺诈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作用,依法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价格部门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收费的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实效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对二手车市场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密切协作配合,狠抓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分工,突出重点,上下联动,强化督查指导,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二)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制,加强实地检查、抽查和分类指导。对发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问题,要做好协调、协查工作,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和责任落空。
(三)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二手车市场监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通报,相互配合,适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齐抓共管。
(四)加强法制建设,实施长效监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交流经验,针对二手车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二手车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
(五)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工作成效。发挥多种媒体和载体的作用,积极宣传二手车市场监管工作要求和工作成效,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听取行业协会、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地各有关部门对整顿和规范二手车市场秩序工作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工 商 总 局 商
务
部 财
政
部 公
安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税 务 总 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经济 二手车△ 市场 意见
第五篇: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国家;
1、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2、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企业、个人;
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