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手记
聆听来自最底层的呼唤
蹲点调研手记金柱学校访谈纪实
(县妇联主席武丽平)
自6月9日起,我在县教育局主管领导、乡镇妇联主席和村中心学校校长以及县妇联机关妇联干部的陪同下,深入金柱村学校和金柱村,对单亲儿童、孤困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入户,与孤困、单亲儿童面对面交流等形势,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吴家窑乡政府会议室6月9日
今天是我下基层蹲点调研的第一天,上午经过20分钟的车程,来到吴家窑乡政府。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县教育局主管领导、乡妇联主席和金柱中心学校的校长就县、乡、村学校的贫困儿童和单亲儿童现状分别做了情况说明。通过座谈,根据调查,全县中小学校达到98所,共有中、小学生4.3万人,贫困中、小学生4526名、其中孤儿及单亲儿童360人。
下午,在金柱中心学校召开了部分教师座谈会。了解到全校总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共有教师21名,11个教
学班,学生354人。多年来,在中心及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教师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成绩优异。多次受到中心领导的表扬。此外,学校在“珠心算”教学,少先队活动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被评为“海峡两岸珠心算比赛先进组织单位”、“文明楼道”、“红旗大队”。
金柱学校 6月10日
上午,与金柱学校的8名孤困儿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齐伟杰,女,四年级学生。98年11月生于白土坡村;贾冀伟,男,六年级学生。1996年1月生于苗峪村;刘迪一,男,2001年3月生于吴家窑乡石佛村;梁家铖,男,五年级学生,97年生于金柱村;张丽洁,女,四年级学生,97年生于苗峪村;梁巍,女,二年级学生,98年生于吴家窑村;贾秀杰,女,六年级学生,97年生于苗峪村;刘怡凯,男,四年级学生,98年生于石佛村。这些学生在校尊敬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母爱,就是缺乏父爱,严重者甚至两者都缺乏,给他们的心灵上带来严重创伤。当问及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贾冀伟穿没穿过新衣服时,她伤心的留下眼泪,自小到大都是穿着别人救济的衣服,从没有穿过新衣服。问“想不想穿新衣服?”他小声的嘟哝:“想”。我心里感到沉甸甸,倍
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金柱村、苗峪村、石佛村、白土坡村、吴家窑村
6月11——12日
今天,在金柱学校负责人、机关妇联干部陪同下,深入金柱村、苗峪村、石佛村、白土坡村四个村对8名孤困儿童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通过走访了解到:齐伟杰家中,奶奶患病在床,妈妈既要照顾奶奶,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全家人只靠爸爸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生活条件艰苦。贾冀伟父母双亡,现跟随祖母生活,因祖母年迈,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所以生活困苦。刘迪一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体弱多病,靠务农维持一家人生活,家庭条件十分困难。梁家铖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现跟随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拮据。张丽洁父亲去世,只靠母亲微薄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经济拮据,困难。梁巍母亲精神失常,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信。5岁便开始了流浪生活。9岁时姑母抚养。姑父身体不适,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有一年幼的小表妹上一年级。全家只靠姑母一人打小工艰难度日,生活条件艰苦。贾秀杰,母亲去世,父亲以务农为生,收入微薄,家庭条件十分贫困。刘怡凯母亲病故,全家只靠年迈的父亲务农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面临缀学。
在走访中我们看到,这些学生生活的现状主要是:
(一)家庭生活困难。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粗茶淡饭,缺乏正常、固定的生活来源是困扰这些家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居住环境较差。他们所住的房子普遍老旧、阴暗潮湿、有的家庭中家具、日常用品非常简陋。
(三)存在失学现象。尽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让他们上学,但是,由于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有可能在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辍学回家。
调查结束后,我们开始奔走,呼吁爱心企业和人士共同关注孤困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由于困境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仅靠某一个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第二篇:调研手记
神木的乡土之行
8月1日的中午,在人潮拥挤的北京西站,我、XX和XXX坐上了火车,10个小时的车程也仅仅只是到达榆林市,并未到达此行的目的地——神木。凌晨的榆林火车站冷冷清清,那些过客转眼间就消逝在火车站,也有一些候车的群众在小憩。夜的等待是漫长的,纵使只有6个小时,那种似睡非睡的感觉恐怕很少有机会来体验。清晨6点18分,开往神木的火车发动了,虽然只有2个小时,但在我看来依然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在火车站外的早点铺,我们几个很随意的吃了一点东西,尽管已经两顿没怎么吃饭了。就这样一直等到9点半,神木小分队5人组在神木火车站外面成功汇合,一脸疲倦但是满心高兴。
在简短的互相问候后,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去沙峁镇王家庄。询问旁边派出所的民警后,因为到沙峁镇的距离有点远,所以决定包车前往。就近在火车站旁边与一位司机师傅商量好后,我们坐上了一辆面包车。行程之余,我们和司机师傅聊天聊了一下关于神木的情况,关于环境,经济等方面。从他口中我们得知,虽然神木整体上算一个富县,经济也算比较发达,但是南北差距比较大,因为神木的GDP产值主要靠的是煤矿产业,但是煤矿一般都集中于北部地区,所以县城以北的地区都很富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相对而言,南部稍欠发展,没有什么重工业,但因此环境好一点。而且城中的窟野河,从前很干净,但是现在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污染。眨眼间,我们就来到了沙峁镇镇政府的门口。我们走了进去,找到一件开着门的办公室,很礼貌的询问要见办公人员,那个叔叔就告诉我们先去便民服务中心问一下。我们提着自己的行李来到便民服务中心,发现只有一个人值班。我们说明我们的来意后,值班的高叔叔说这个他拿不了注意,只能联系镇上的书记,而我们恰好来的不是时候,现在是周六,大家都不上班,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值班。他让我们先等一下,他打电话先联系一下镇书记。很快就联系好了,镇书记也让他暂时协助我们的工作。此时已经是中午12点,这位高叔叔便安排我们在镇政府的食堂就餐,经历了一天多的困顿生活,那顿饭简直好像拯救了我们的生命。饭后,我们一起在镇政府门口合影,见证我们千人百村神木小分队调研活动的正式开始。随后,高叔叔找了一辆车,亲自开车吧我们送了过去。尽管道路是柏油路,但经常是上上下下的坡路,而且路边都是山沟,确实不好走。过了差不多30分钟,我们来到了王家庄。
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但是村子并没有想象中的绿化不足,相反,漫山遍野是绿色的海洋,尽管是陕北一个很普通的村庄,但是通过村子的主干道路确实柏油路,道路的两边种的是枣树,树上已经挂满了绿色的未成熟的枣子,摘下一个尝一下,还略带涩味。我们先到的是一所废弃的村小学,现在正在施工,将要改建成村委会。昔日的村小见证了村子人口的变化,见证了村子的演变,尽管略显凌乱但是依然透出了辉煌的过去。因为村子确实离镇上很远,所以我们就决定住在老乡家里。男女分开,一共住两家,但是这两家距离不算近。接着我们展开了调研。整个村子分布于附近的山上,显得有些分散,村子里联通的道路不同于主干道,仍是土路,而我们正好赶上了下雨,所以道路有点泥泞。但是下雨也为我们带来了好处,老乡不用下地干活,他们都待在家里或者串门去了,我们更容易和方便去寻找访问。为期两天的调研,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过山,也通过几乎没踪迹的小道下过山谷,颇有上山下乡的感觉。踏遍两个三个山头,一户一户的拜访,即使暂时不在家,我们就一次又一次的拜访,直到把户主等到为止。村子里的村民仍然保留了淳朴的风情,对我们也是有问必答,在他们的印象里,依稀记得去年有一队人马来做过调研,但是忘记了是哪个学校的人,又忘了做了哪些事,不知道今年我们这个调研队伍是否会给村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山顶山腰山谷,该去的地方我们一个不拉,就连山沟里面的一家都被我和XX给挖到了。两天的走访,我们一共访问了30户人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们对这个城市,这个山村有了更深的了解。村子里的年青一代都出去了,没有留在家里的,现在土地几乎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来种,村里劳动力匮乏,孤寡老人留守没人照顾,就连村里的小孩,玩伴也只有那么几个。村里的土地也因为劳动力不够而大片荒芜,老人们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打理这些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家里但凡有个学生的,开销都比较大,尽管免除了书本费与学费。家里种地仍然是靠天吃饭,没有能应急的水利灌溉设施,而且最近几年还是有一点干旱,收成没有那么好,而且农民的经济来源除了种地外,几乎没有,所以一旦天公不作美,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希望。
两天的调研结束了,但是王家庄村民那质朴的笑容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而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是神木县神木镇后坡村。依旧是来到镇政府,很幸运的碰到了驻村干部XXX,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下后坡村,了解了一下后坡村的基本情况。后坡村是一个发展比较晚的城中村,前几年神木由于资源开发而财富增长的时候,后坡村也跟着富裕了起来,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耕地也被村集体回收用作建设用地。由于农民手中突然有了钱,加之非法集资活动盛行及蔓延,许多农民都将自己的钱用作集资活动来赚取利息,最终在前年小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许多人的钱都赔在了非法集资里面,一部分村民便到政府上访讨生活。这时候政府重视起这个问题,也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尖端人才,扩大福利广度和深度,减轻农民负担,并在各个方面补贴和救济农民,这段时间经济情况才渐渐转好。村子是那种典型的城中村,仍然保持村子的摸样,但是小卖部商店卫生所都有,而且房子也不是独户居住,多都被村民用来租给许多外来人口,因此村子人口众多。
亲自来到后坡村,感觉到了整个村子的繁华,村子里几乎都是水泥路,尽管没有路灯,但是晚上道路两旁小商铺透出的光芒已足够。村子分布很集中,所以为我们的访问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村子里的外来租户比较多,尽管我们是一家一户的敲门访问,仍然很难找到本地村民。相比淳朴的王家庄村民,后坡村因为更早的向城镇化迈进,所以村民少了一份纯朴,多了一份城市的心计。但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是这样,就在XXX找不到人家,坐在路边稍显沮丧的休息时,一位本村的大叔就热心的帮了她一把。在访问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位并不快乐的叔叔。虽然家里的院子挺大的,但是这位贺大叔却不怎么高兴。细聊起来才知道,家里没什么收入,靠的的自己在10里外的一片土地种地,还有一点房租收入。之前还有父辈房子所产生的煤矿分红收入,但近几年由于煤矿经营不善,分红也就没有了。更可气的是前几年借给别人30多万至今未还,而且要不回来(是指非法投资)。遭遇确实不幸,但还好最近几年家里没什么大的变故,所以生活还凑合。贺大叔和妻子对此总是愤愤不平,认为这个不公平,但是生活得继续。从贺大叔家里出来,我意识到非法集资对一个家庭的打击程度确实很大,国家对非法集资的惩治很有必要。村子虽然比较富裕,但是据村民反映,村子的饮用水是村集体自己打的地下井水,并不是自来水公司通的水,所以水质并不好。
相比王家庄,后坡更加城镇化,步子迈得更远,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福气。后坡村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外来人口流量大带来的治安困扰(主要是偷盗现象)、宅基地的分配较混乱、户口迁入困难以及户口迁移带来的土地宅基地分配问题,还有对后坡村而言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村土地被规划为建筑用地后由于神木经济滑坡导致政府短期内无法兑现当初对村民们的承诺。王家庄虽然偏僻,离县镇远了一点,但是山青树多,环境相对好一点,王家庄的邻里关系看起来更和睦一点。而后坡村,现在村子里的百姓大部分都把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别看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人,但大多是外来租户,所以现在村子并不好管理。尽管后坡村富裕了,但是村民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如何搞好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提升他们的素质也是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是两个村子的共同点。王家庄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人生病,并不能很快的得到救治,因为村子里并没有卫生所,而后坡村,村子里有两个卫生所,而且本身离县城就很近。
后坡村的调研也是圆满完成,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就要离开煤都——神木了。每天踏着晨曦走近老乡,披着星光赶回住所,一天一天的时光是那么充实。这只是华夏大地上两个很小的村庄,他们就反映了一些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祖国仍需加大对农村的支持,让基层百姓更幸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傍晚的神木,夕阳西下,飞鸟回家,天空的白云也有了倦怠的惬意。当我们踏上火车,回头望去,心里默念:神木,终究一天我们再相见。火车上的我们相顾无言,但大家都知道,大家该分别回家了,此去一别,再相遇也就只能等到开学了,脸上有一种淡淡的心痛。扭头而别,不是永别,只是暂时的分离,大家经过这个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永远是一群朋友。火车上的夜晚睡不着,回味着这样的经历,一幕幕场景现身于眼前,总觉得就像是刚刚发生的,这将成为我这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第三篇:蹲点调研手记
蹲点调研手记--走进黄下村
2008-04-29 进村入户访民情
(4月21日夜,记于松阳县竹源乡黄下村)
按照县委的要求,我与随行的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的程建中、办公室的小储一行三人,自带铺盖,到所联系的竹源乡黄庄下村进行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今天,是我们蹲点调研的第一天。上午,我们来到乡政府,听取了乡党委政府工作情况汇报后,并与已在乡里等候的黄下村书记王延利接上了头。
下午,我们直奔黄下村。一到村,马上召集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在村会议室召开蹲点调研见面会,我介绍了此次蹲点调研的背景、目的和任务,并与村两委干部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了村里的情况。黄下村有6个村民小组,190户602人口,全村拥有山林面积5654亩(其中公益林2370亩、笋竹两用林1529亩),耕地285亩,全村有347人外出经商、打工。全村人均收入2406元,人均收入在1500—2500元之间的有66户217人,1500元以下的9户10人。山林全部分到户,村集体经济极为困难。
晚上,我们一行走访了王显根等贫困户以及一些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示范户等,每到一户,都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种植结构、年收入、子女就业等情况。
夜晚,我躺在床上,对今天所了解到的黄下村情况,进行了梳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问题。黄下村的人均收入2406元,远远低于全县的人均收入,村里的集体经济又那么困难。该如何让这样一个村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感到了作为一名驻村调研领导身上的责任。
倾听民声查实情
(4月22日夜,记于松阳县竹源乡黄下村)
四月的黄下村,风景秀丽,翠竹壁绿,春意盎然。今天是我蹲点黄下村的第二天。上午,安排理论宣讲。下午,召开民情倾听会。上午9点,在家的村民已陆陆续续的都赶到了村会议室来听理论宣讲。村民们都感得很新鲜,也很想听听省里、市里、县里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报告。我主要宣讲了党的十七大精神、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创新等有关内容,从中央、省、市、县等各个层面阐释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发动村民要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谋发展的新实践中。村民们听的很认真,从他们关注的表情可以看出,农民也很需要来自上面的声音,关注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下午,在前一天的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召开乡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民情倾听会。会议围绕创业创新、农民增收的主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大家的发言中,我进一步的掌握了黄下村的实情。黄下村的不少村民一直以来靠采松脂、外出务工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但去年以来,由于松香市场行情疲软、自然灾害等原因,有不少村民未外出打工,一直呆在家中,想致富,却又苦于致富无门。还有部分长期在外采松脂、年龄较大的村民,考虑到身体等原因,不适合再外出打工,也想在本村谋发展。有些村民想发展茶叶种植,希望上面能提供扶持贷款;有些村民下山移民愿望强烈,要求县里尽快启动竹溪点下山脱贫点的项目等等。对村民们反映的情况,我都一一记在了笔记本上。
晚上,我整理了一天的思绪。听着窗外潺潺的流水声,久久难以入睡。
调查研究明思路
(4月23日夜,记于松阳县竹源乡黄下村)
通过几天来的走访、座谈,对黄下村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我们邀请了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县农业局村庄整治办、县能源办等同志到村实地察看,就黄下村的山地整理、村庄整治、沼气等项目,开展调查研究与可行性分析。毛竹、香榧等的种植,想邀请林业局的同志到村指导,因他们工作忙来不了,但也通过电话进行了一些咨询。
山地整理,因为地势坡度太大,不可行,但可结合下山脱贫、村庄整治进行宅基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应尽量争取。
毛竹生产是黄下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应做大做强,现有的1529亩笋竹两用林,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培育,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茶叶,黄下村山地、山垄田较多,土壤、气候条件都适宜种植,销路好,价格较高,适合在家妇女采摘管理。可作为黄下村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香榧,投入成本不大,效益不差,适合山区种植。每株诸暨香榧产值千元,一亩30株计,亩产值可达3万元。据了解农民对种植诸暨香榧也有一定的积极性,可广泛宣传发动。,今天,我们还走访了燕庄、可重旺村。一来了解一下这些村的村情村貌,二来看看对黄下村的发展是否有借鉴之处。
围绕增收谋发展
(4月24日夜,记于松阳县竹源乡黄下村)
今天是蹲点调研的第四天。上午,我们调研组的几个同志碰了一下头,对这几天来的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梳理,对黄下村的自然资源、人口资源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黄下村的农民增收问题再次展开讨论,统一思路。
下午,举行民情分析会。与乡里领导、村班子成员、村老党员、村民代表一起,共同研究分析加快黄下村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听取了他们对劳动力转移、发展特色产业、下山脱贫等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发挥优势,长短结合,发展特色种植业。①短期:培育壮大笋竹林。②中期:发展白茶规模种植。③长期:发展诸暨香榧种植。
二、加强培训,拓宽渠道,继续做好劳动力转移。
三、整合资源,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扶持。
四、积极引导,争取政策,做好下山移民工作。
五、结对帮扶,分类指导,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六、精心选择,引导投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晚上,我们调研组几个人一起在草拟黄下村创业创新建议书(农民增收计划书)和新农村建设方案,一直到深夜。
民主听证促和谐
(4月25日夜,记于松阳县竹源乡黄下村)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星期五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因驻村蹲点而显得忙碌充实。上午,根据一个星期的调研情况,我们调研组对黄下村创业创新建议书(农民增收计划书)、新农村建设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并根据本村实情,逐一进行修改充实。
下午,召集乡主要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村党员、老干部召开民主听证会。我在会上提交了调研组草拟的黄下村创业创新建议书(农民增收计划书)、新农村建设方案。村民们对建议书展开了讨论与论证。大多数的村民都对发展香榧、白茶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不少村民顾虑重重,对资金、技术、气候、土壤、市场等因素担心较多。我根据从农业部门、林业部门走访了解到的情况,一一作了解答。为了进一步明确香榧、白茶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将专门邀请农业、林业技术人员到村给予辅导讲座或开现场会,争取
把这项长远的惠民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经过听证论证,乡领导、村两委成员对创业创新建议书(农民增收计划书)和新农村建设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两个方案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为黄下村今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村两委今后将按照这两个方案逐一进行落实。完成本次驻村蹲点调研任务后,与村民辞别返回县城。这为期一周的蹲点,让我听到了许多听不到的声音,了解了许多原本不甚了解的实情,感慨良多。感受最深的是:其一,深刻感受到这次驻村蹲点调研是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一种有效方式,只要我们领导干部沉下身、静下心,深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情况,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其二,深刻感受到乡干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乡党委、政府班子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村干部在没有误工补贴的情况下,贴功夫、贴精力,还经常为公共事业出钱垫资,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农村的面貌肯定会得到改观。
第四篇:乡镇调研手记
在乡镇做过调研的人大多有一个感受,乡镇的检查评比特别多,大凡上面部署一项工作,后面就必跟着一项检查,更不要说诸多的日常事务也少不得例行的考核评比。检查多,说明上级对基层工作重视,但也给一些乡镇领导以启发,即工作做得好很重要,但应对好各类检查评比就更加重要。因为工作是否好,不能凭自己说,得由上级来评判,评判的标准就是这些检查评
比。这样,问题就转换成了工作如何,得由检查评比的结果如何来确定。这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不检查,上级如何评判断基层工作?所以,上级的检查不仅要搞,还越搞越多,越搞越细,越搞越精明。
检查评比多还因为政出多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最后都集中到乡镇,由乡镇来贯彻,所以,最后也都要检查到乡镇。在平行分工,各司其责的部门化体制下,各个部门都会强调自己那一份工作的意义,更有那些涉及检查评比一票否决的规定,例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就更是不得轻慢。于是,乡镇也总是隔三差五地迎接检查,往往一个检查刚结束,下一个又来了。结果,一年到头,光是应对这些检查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我曾经在一个乡镇做过一年半以上的调研,我注意到,这里一年光计划生育检查就有五到六次,其中区里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市里也如是,再加上省里再安排一到两次。这样,可以说大的检查每季有,小的检查月月有,难怪有研究者会将乡镇的迎检称作是基层“应酬政治”的重要内容。
这“应酬”二字甚为准确,因为要迎检就得花时间,费精力,出人力,耗物力,损心力。下级对上级的“应酬”是不敢怠慢的,因为这涉及到评先和排名,涉及到领导的帽子与位子。现在的政府管理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上级的检查要抓数据,于是,迎检也要与时俱进,将应酬提升到数字化水平。数字化管理本身有一个特点,即层层加码、越做越细、愈益繁复,例如,上级部门确定一个检查指标,设计一张考核表格,任务到了下一个层级,为政者为了显示重视,细化和落实上级部署,往往就会多出一组数据和表格,这样,到了乡镇,就可能已经是好几十个数据指标和多张表格。而电脑普及所带来的数字化管理的方便,无疑又可能会加剧这种数字化泛滥的趋势,结果,每一次检查,乡镇干部都要为对付和琢磨各类的账、表、卡、册,填报数不清的数据而费尽心力。
那么,这话是不是在暗示上级有意为难基层?似乎不能这么说。上级对下级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依靠表格和数据又靠什么?难道还真的要领导们像古代官员那样来一个微服私访?乡镇干部倒是这样在发牢骚,可话说得容易,真要做起来并不现实,不要说随着现代媒体的发达,领导长什么样下边的人都清楚,已无微服可言,仅从管理的内容来看,现代管理较之于古代,也不知繁复了多少,将其制度化根本就不可行(即使在古代,微服私访也并不普遍,不然何以为民间所津津乐道?)。所以,数字化的管理和检查还得继续,乡镇也只能不知疲倦地备检,想尽一切办法去打理这些表格和数据。
乡镇管理的草根性很强,所谓草根性,也就是非制度、非文本特性,许多工作,做就做了,却未必有时间、有精力去文本化和数据化。这种状况势必在实际的工作方式与制度性规定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本来,领导也多半有过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下面的工作是怎样做的,他们自己亲历过,心里面应该有数。可是,到了检查的时候,这种知情不顶用了,一切还得按规定动作玩。这可真难为了下面的人,因为哪儿来那么多的规则和数据,哪里又有那么多的记载呢?但这个时候不做还不行了,既然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只能去适应。于是,上级有什么标准,定什么数据,下面就只能给你准备什么材料,填报什么数据。以计划生育检查为例,计生办的干部说:目前计划生育工作所要求的优质服务指标如此复杂和精确,在农村几乎没有可操作性,不要说许多农民不在家,统计从何而来?就是在家,人家也未必配合你。但上级既然要,下级就只能去找,下发的各类账、表、卡、册,要求填报的项目多,要求完成的时间短,于是,为了完成这些报表,下面除了对人口、孕妇数量、出生率等这类最为紧要的数据不敢凭空想象之外,其他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便只能由你自己去揣度了。再以我自己亲历过的一次税费改革检查为例,按照考核评比的要求,农户手中必须备齐的资料就包括:土地经营权证、年纳税通知书、年农民负担监督卡、省委、省政府致全省农民的减负公开信、交税退税票据等;村里必备的材料则包括:任务测算表、村到组、组到户农业税任务清册、征收清册、村级债务清册、转移支付到村凭据、农业税附加返还凭据、农业税减免到户清册、结算清退清册、军烈属优抚款及五保户统筹款到户清册、村组干部工资清册,报刊征订收据、化债凭据、接待处理政策咨询及农户来访情况登记、村税费改革方案及工作总结、推进税费改革的会议记录、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近两个各种数据的公示牌、标语等,大大小小总共好几十件。凭心而论,上述资料以前可能也发过或做过一些,但乡村不像上级机关,以前下发过的资料不等于现在还有,更无法确保已经发到农民手里的资料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农民手里,所以,保险的办法就是重新准备,重新发放。于是,检查任务一宣布,全体干部就都投入到了各种考评资料的准备之中。因此,所谓迎检,往往就是一个重新准备与制作资料的过程。这也真苦了我们的干部,但不这样做就通不过检查,通不过检查就
要进“笼子”管理,一旦进了“笼子”,不要说大大小小的检查考评跑不了你,所有的评先、评优、提职、提薪、晋级等也都没有份,直到出“笼子”为止。所以,再苦再累,工作量再大,也要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事实往往就是这样的,有稍多调查经历者都知道,一些乡、村的档案,与其说是对日常工作的整理和记录,不如说都是这样在迎检之前的突击中制作出来的。对之,与其去苛求,不如一笑置之,将其正解为一种有特色的运动化管理模式。而用时髦的学术话语来表达,这大概可以归入某种“新传统”一类的范畴,只不过,若是想用这些材料来做研究,就得多长个心眼。
如果这种迎检的游戏仅仅是政府内部的运作,也就罢了,花再多的人力和物力也只是体制内的资源损耗。但乡镇工作是面向农村的,各种档案材料和数据的指向物皆为村庄和农民,于是,乡镇要备检,就不得不将村干部和农民也拉出来陪练。以准备村级档案为例,村干部也得上阵参与这种“数学作业”。但村干部和乡干部不同,后者是公务员,饭碗捏在领导手里,一声令下,一般干部就是有什么看法,发发牢骚,过过嘴瘾也就罢了,该干什么还得照样干。现在可正闹机构改革,要是不怕下岗走人,就一边儿歇着去。可村干部不吃皇粮,光凭乡镇的命令就要村里配合,可能会有些问题。所以,为了确保村里合作,乡镇就要出血,往往是乡镇一把手向各主职村干部许诺,检查评了先,政府奖励村里多少钱,村里拿去怎么分,政府不管。这样一来,村干部的积极性上来了,跟着乡镇做起了数学作业。
不过,这一招不可能用来对农民,农民不处于乡村权力与利益的网络中,更没有什么东西攥在政府手里,用干部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农民是“有吃有穿不求你,种啥做啥不干你,有了问题却找你。”所以,要他们陪干部玩“迎检的游戏”并不那么容易。但现在上面的检查越搞越细,不仅要检查文字性的东西,还要进村入户询问情况。这本是为了杜绝形式主义和基层作假,可这样一来,乡镇就不仅得做好迎检之前的案头准备,还得想办法将这些“作业”的内容和答案让受访农户知晓与熟悉。例如,每年的计划生育例行检查,检查组总是会向对象户询问诸如计生干部是否上门,来过几次,什么时间来的,都交待了什么事情等问题,如果对象户一问三不知,检查者就可能由此反推乡村工作的真实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对象户掌握这些必问的信息呢?我们知道,村落日常生活本来以散漫与无规则为特点,偶发性的事件–过程、不经意的询问与对话,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强化灌输,你能肯定对象户一定记得住?假如计生干部做了工作,对象户在接受问询时却答不上来,就有可能形成对已做工作的否定。再假如有的对象户与干部有矛盾,故意乱说,也可能会出问题。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在既没有办法向农民做强制性灌输——这样做会引起对象户的反感,起反作用,又没有办法确保农民一定会主动配合工作的情况下,计生干部想出了一套不“扰民”、不求民,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农民“上套”的办法。即通过特别安排的自检自查,将上级检查时可能涉及的内容预先操演,以让对象户将干部们平日里做过的工作反复地“印象化”和“程式化”。
基层干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级的检查到来之前,计生办的干部便三天两头进村入户,以检查者的身份反复向农户询问上级检查时可能会涉及的问题,如有不知者,再来一个现场的解释和提示。整个过程搞得跟真检查一样,并不告诉农民这只是一场预习和“背书”,这样,对象户便在不知不觉的仿真环境中习得了应对检查所需要的知识。于是,未经被检查者察知,也不需要给任何劳务报酬,却达到了向他们灌输检查信息的效果。
乡镇干部用这一套办法来操练农户,村计生专干有时也会以同样的办法先将对象户操练几遍。所以,往往是乡镇还没有动作,计生专干就以自检自查的形式先将这套游戏玩起来了,结果,等乡镇干部下户,发现对象户竟然能够对答如流。“这真是奇了?!”计生办的人颇感惊诧,但惊诧之余,他们也很快就反应过来,既然你能这样来应对上面,下面又为何不会以此来应对于你?于是,彼此相视一笑,也算是找到了几分战友的同情。
一切都万事俱备,就盼着上级来检查。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想办法打听到有关检查的信息,如检查的时间、线路,甚至于检查组的车牌号等。这样,不待检查者上路,一切就早已经在迎检者的掌控之中了。
基层的匠心独运不能说上级就不能领会,他们不同样要经受更上一级的检查,做同样精心的准备?所以,有朋友就说过,在应对自上而下的检查中,地方上存在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如果是省里来检查,那么,市、县、乡、村都会动员起来,共同应付;如果是市里来检查,县、乡、村则都动员起来,共同应付。比如省里检查时,市里有关部门就会提前探明情况,向下面的县提供某些检查信息与应对方法的“公共服务”,当市里来检查时,县里也如法炮制。结果,检查者永远处于被孤立状态,而被检查者则利益一致,共同对“上”,布下天罗地网,将检查活动消解于无形(参见赵树凯:《乡镇政府的应酬政治——10省(区)20乡镇调查》,三农中国网2005年8月15日)。有备如此,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拿下?
必要时还有绝杀的一招,那就是给每一个到访的检查人员适时地“上菜”。
可以预料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上级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数据,乡镇在检查中创造了优异的成绩,由此,乡村工作上了一个台阶,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现在,新农村建设正在红红火火地展开,不知道是否又多出若干需要考核的指标,多出多少个重要和不那么重要的检查评比。
不过,基层政府打心眼儿里却并不愿意这样做,甚至于还很烦,但他们能不继续这种游戏吗?
而令我个人所惶惑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我不知道本文的写作究竟是在提供一面反思的镜子,抑或是某种迎检的“教材”。
第五篇:蹲点调研手记
蹲点调研手记
在根据县委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树风范”主题实践活动统一部署要求,乡党委、政府决定4月9日至13日蹲点调研周。从4月9开始为期一周在黄桥乡**村蹲点调研,这次蹲点调研深入农村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实情,切实解决了一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蹲点调研期间,既当党的政策宣传员,又当村情民意调查员,蹲点期间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访了村困难群众和困难老党员实地察看了村里的情况,共走访农户12户、并发放调查问卷30份,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村发展的意见建议。
基本情况:**村是我乡的一个贫困村,人口612人159户,18户低保户,24名党员,3名老党员。
这次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和召开座谈会进行调研。日程安排:
1、4月9日召开**支部成员会议,听取支部对本村的发展思路、存在的问题情况汇报,晚上走访农户征求意见。
2、4月10日召开征求意见会,有党代表、人大代表、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加,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设。晚上和乡党委书记一起慰问了困难党员群众。
3、4月11日考察康庄工程、村毛竹基地、甜柿基地等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并走访灾民重建户。
4、4月12日研究征求的群众意见解决方案。
5、4月13日召开党支部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现场民情答复会。
存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村康庄公路筹资问题,2、村庄整治资金缺口,3、水果基地建设扶持,、4、毛竹基地建设,5、林区道路建设,6、党员活动室维修等需资金60万元。
成效:在民情答复会上,乡党委书记就针对该村问题作出答复,林区道路建设要量力而行,效益农业建设乡党委、政府将给予重点扶持,这次蹲点走访困难党员、群众12户,落实慰问金3600元,解决纠纷12起,维护了农村稳定。
几点体会:这次蹲点使我了解了很多真实情况,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体会很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干部必须转变作风。在**村,领导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换取了农民的真心话、真感情。这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掏心窝、交朋友,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掌握农村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二是农业必须走高效、生态、集约之路。**村通过开发山林资源,利用荒山荒地大面积种植甜柿等水果,开辟了农民的致富之路,使昔日的穷山村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这告诉我们: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走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三是村干部必须选好用好。**村无论从发展基础来看,还是从区位条件来看都无优势可言,能发展到今天,与村干部勤于思考、善于谋事、勇于开拓密不可分。这告诉我们:区位条件再好,支农力度再大,“输血”数额再多,没有一位好干部、没有一支团结的村班子
队伍,一切都将无济于事,必须把选好用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