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访手记
走 访 手 记
梅川中学黄小平
课外访万家,要求老师访学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理,刘校长也要求我校领导访教师,这同样能拉近领导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通过走访,我感同身受。我走访的对象之一是周续权老师。
周老师今年43岁了,矮矮的,胖胖的,秃顶,短发,带着眼镜,有书生的斯文气。
他家上有老。老父已去世,仅存老母已66岁,年老力衰,且耳聋,因与脚下人交流不便,又无法习惯街上生活,便一人回到了乡下。儿子不放心,便三天两头跑,每次回去,带上肉,炖好,亲手递到母亲手上,看着娘吃完,他才放心离开。说到这里,周老师眼里闪着泪花。
他家下有小。女儿有12岁了,读初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手术,服药,先后已花五万之多,至今依然在服药。还有一个嗷嗷待乳的儿子,仅11个月大。他还有妻子,无业,因儿子需要人带,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只好自已在家带孩子。
试想,周老师一人工作,月薪不足两千,却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在如今物价飞涨的时代,他该怎样勒紧裤带生活。面对生活重压,工作重压,我想:常人也有不堪其累的时候,定会发牢骚,怨天尤人。可工作在我身边,我从未听到他的诉苦。他,家庭的中流柱,笑对每天,按时到校,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在家庭、学校间来回奔波,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跟他比,我是幸运的:我的双亲健全,不需我负担,还能为我效劳;我的妻子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我操心;我的儿子健康可爱,学习勤奋,不要我劳神;幸福的我,每天依然有着发不完的牢骚,诉不完的苦水,怨不尽的他人。跟他比,我感到惭愧,同时,我会珍惜幸福。
走访,让我认识了生活在我身边的人的坚强。我会学习他乐观生活,微笑着向前走。我也相信:梅川教育走向强盛,需要像周老师那样坚强的人,也需要像我这样珍重幸福的人。
第二篇:教师走访手记
教师走访手记
为了曾周敏的明天
荆州区八岭山中学周家贵
踏上三尺讲台二十余年,从事班主任工作近二十载,头一遭遇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女学生:胖胖的身体,同学们送其一个雅称“胖妞”;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居年级前十名左右,科任教师称她为全年级最最聪明的女生;小说瘾特大,进入九年级(初中毕业年级),能面对班主任连续没收她两次小说(魔幻小说)而我行我素,自习课上,又偷偷拿出了她的最爱。真无愧于她的姓名:曾周敏。
金秋十月,我决定探访她的家。
走进她的家,我才发现,这时一个完整而和睦的家庭:父亲周忠心,沙市东风饲料厂上班。母亲何银碧,在家经营副食品小超市。还有年近花甲、精神矍铄的爷爷、奶奶。当我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后,她的母亲格外热情,又是搬椅子,又是倒热水。第六感觉告诉我,这不是制造问题学生的家庭,单亲?留守?父母亲好逸恶劳?都不是。我把曾周敏在校的表现一五一十的转告给了她的母亲。虽然是走读生,每天第一个到校,为班级开、锁教师门,尽职尽责;上课读书的声音最大,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劳动积极,从不拈轻怕重……她的母亲静心聆听着,欣慰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可是,曾周敏有一个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喜欢看魔幻小说。她母亲的笑容一下子僵硬了,打开了话匣子:
“我这个女儿确实喜欢看小说。刚上初中时,我就发现她爱看小说。隔三差五整理她床铺的时候,都会在枕头下看见一本厚厚的小说。我给她藏起来一本,过几天又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本。有时我们督促她睡觉,明明睡着了,等我们推开房门,她用手电筒照着,躲在被窝里看。恼火的时候,我就打她几下。可她还是偷偷地看。七年级下学期,我收她的小说十二本,足足一米多高。我和她抱着一米多高的小说,来到中学的门前,要她一本一本的当街烧掉。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烧掉了惋惜,不如拿去卖掉。我说就是要当众出她的丑,让她吸取教训。可效果并不好。”
她的母亲显得有点神伤。继续向我诉苦:“后来,我想是不是家里开超市,她偷偷在抽屉里拿的钱去买的书。因为每星期我只给她五元的零花钱。所以,您看,我现在把卖的钱都放在随身的挎包里。在家里她不看了,就带到学校里看。肯定是平时她宁可不吃零食,把钱节约下来买的书。我和她爸爸都没有读好书,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没少她吃、少她穿。今天回来我不打死她。”她的母亲忿忿然。
我的心陡然阴沉起来,这样一个在常人眼中认为“优秀”的学生,染上了不良的嗜好,想要扭转尚且如此的艰难,还有那些本身就有问题的“问题学生”,还有更多的单亲、留守学生,靠着爷爷、奶奶生活,体会不到父爱、母爱,教育好他们,困难可想而知。曾周敏的父母可谓煞费苦心。
我接过话茬:“打孩子也不是办法。今天我可不是来告状的。像曾周敏这样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叛逆,爱幻想,想接触新鲜事物,出现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您单纯的以为,我没有少他吃的、少他喝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并不只是生活上的要求这么简单。在学生觉得孤独的时候,您要温暖他;在学生失意的时候,您要鼓励他;在学生迷茫的时候,您要给他指明方向……”
她的母亲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脸色由阴转晴:“我们受教育少,对教育孩子也没有什么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和学校联系,毕竟我们家长也有责任。”
是啊!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讲,就是家里的一片天。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教育好孩子,这是国家的大事。”它不是哪一位教师,哪一位家长单独能完成的,它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不正是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项特殊的使命吗?
告别了曾周敏的母亲,走在回学校的路上。雨后的天空一碧如洗。明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为了曾周敏的明天,为了千千万万个或像曾周敏一样,或不一样的学生的明天,我大步流星向学校走去。
第三篇:养老院调查走访手记
养老院调查走访手记(续)
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1-04-17 阅读(120)评论(0)
这个养老院距市区大概有50多公里吧,大巴开得很快,不到一个小时就抵达目的地了,放眼
望去,绿色坡地上一幢白色的楼房格外引人注目,门口有几个老人在晒太阳。因为事先打电话联系过,修女玛利亚热情的接待了我,这个建筑面积近3000米的养老院,可容纳60多养员,由韩国天主教投资兴办。据玛利亚介绍,买地和建楼的投资约400万,楼内的设施和筹办费用大概也要近百万,由于地处离城市较远的农村,2000年投资建造的当时,地价很便宜。跟随玛利亚,逐一的参观了各个房间,活动室,餐厅和厨房,这里给我的印象虽然设施简单,但是环境非常之好,楼里每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房间也是清清爽爽,一尘不染,仅就这一点就值得赞扬、值得加分。玛利亚还带我去了他们的菜地和果园,夏天他们吃自己种的菜,那是没有化肥农药没有污染的菜,真正的绿色。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的老人们看上去很平静,平时,老人们每天都会去小教堂默想诵经,到了礼拜就会由神父带领做祈祷,信仰是庄严圣神的,因为有信仰,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庞,眉宇之间举手投足无不展示着一份淡淡的平和,因为他们相信一定能得到万能天主的救赎,相信自己一定会跟随万能的天主一步一步迈向“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的美好天堂。人生即将到终点,一切归于平淡,一切归于平静。
我问玛利亚,如果老人们病了该怎么办,她带我参观这里简易的医疗室,平时有一个保健护士负责老人的健康,如果有急症,那只好送市内医院或者是临近乡镇的医院。我问她医疗费怎么处理,她说,医疗住院费和丧葬费都由个人负担,院里负责承担在院期间的吃、住以及护理。
这类养老院的优势;
1、有教会和慈善机构的支持,资金比较
充裕;
2、有信仰和制度的保证,管理规范;
3、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服务日常养老工作;
4、有自有菜地果园,能保证部分季节果蔬自给自足。
劣势与不足:
1、距离城市太远,对患病养员恐施救不及;
2、附后记】对我们这个群体养老问题的一点想法
几天的走访调查,使我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未来养老问题,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请鱼儿妈妈参考,也请大家拍砖。
我认为社会上传统意义的养老机制对我们来说,不尽合适,为什么这样说,因
为我们这个群体,年龄上还不是太老,还没到要脱离家庭去养老的份上。特殊的境遇,让我们成为这个社会最悲伤的群体,哀大莫过心死,心死了,我们自闭,我们颓废,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倾
诉,这是群体最普遍的心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迈过这道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我们要组织起来,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搀扶着走完后人生之路。
曾经参观过美国的一个老人社区,这个社区是专门为50岁以上老人打造的,社区的一切设施无不彰显人性化的精心设计,宽大的会所,安静的图书馆,清澈的游泳池,现代的健身房,社区医院、康复中心、超级市场,以及社区服务人员的笑脸,每一处细节都堪称完美,每一个环节都令人感叹,美国的老人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我们无法达到,至少在这个设计完美的形式上。美国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从不指望孩子来给自己养老送终,他们一切靠自己。所以,房屋开发商也就迎合老人的心理,搞出这种噱头的房子,虽然是噱头,虽然在城郊,虽然房价不
菲,但是卖的非常好,很受大家欢迎。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这样的社区具备居家养老所
有的功能。
由此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参照这种社区模式,向国家计划生育部门诉求,向政
府反映我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向政府要政策,为我们这样的家庭建造自助养老形式的廉租房社区,把我们这样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样做既解决了我们经济养老问题,也关怀了我们精神养老问题,大家组织在一起,可以开展好多适合我们的活动,可以继续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于国于
己都好处多多的事情,我们应该争取。
有了这样的社区,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呢?
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意义层面的养老院,同样适合对我们的临终关怀。也就是说,把我们的养老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居家自助,第二阶段关怀陪护。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
请求政府建造自助养老廉租社区,一方面凭借自己的力量,筹资、买地、建造临终关怀模式的终
极养老院。
画了一个大饼,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心里没谱,我想应该取决于我们的努力
程度吧,目前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像重庆,武汉那样成立各地的自救组织,在开展行之有效活动的同时,向国家计生委请求帮助。
近几乎没有可游玩之地,老人们住在这里,略显孤单。
【调查手记】
采访了几对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是他们强烈的两种诉求,也是现实之需。如何满足老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子女难兼顾 不少人一年只能回一趟家
很多子女迫于工作压力,虽然心里牵挂,却很难兼顾照料父母。就职于市里一家金融机构的张海坤就是一个例子。张海坤来烟台打拼已经5个年头,年迈的父母还在黑龙江老家生活,虽然平时电话不断,但是却很难在生活上照料老人。
“我一年只能回一趟家。”张海坤说,只有过年放假,他才能有一周的假期,回家看看老人,给老人送些钱,也只有通过这样方式来尽尽孝心。看到空巢老人病死家中的消息后,张海坤很震惊,作为独子,联想到自己父母,他很后怕。“是不是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制度?”张海坤提出疑问,养老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子女、社区、政府都应该积极想办法,探讨出一种完善的养老制度。
【调查手记】
关爱空巢老人,首先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或是常打电话,这有助于随时掌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情况,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和意外发生。其次,有条件的子女在购房选择时,最好做到和老人分而不离。居住空间上的“一碗汤”距离,对照料老年人最有利。
调查:机构养老不受待见
来自市老龄办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市自1987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口由60万增至116万,翻了将近一番;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突破20万。
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谁来关注?怎样解决?
“烟台养老模式主要还是以机构养老为主。”市老龄办主任巴信崇说,目前,“敬老院+老年公寓”模式已经形成,敬老院正由单一的五保集中服务向集中供养和社会代养服务转型。
为了给老年人打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办和民办养老入住机构达65家,床位达7068张,敬老院总数达133处,总床位数达15478张,达到了五保对象总数的108.4%。“敬老院为社会代养老人达4000多人。”巴信崇坦言,虽然能够保证想进就进,但机构养老还是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需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我市不断完善机构养老建设,但机构养老不受子女和老人待见。专家指出,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子女即便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也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害怕被外人指责“不孝顺”。其次,即便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些老年人也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在老人的思想里,去养老院不是无儿无女就是子女不孝。就算是思想开放的老人,也不愿意放弃周围熟悉的社区环境,跑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去,增加孤独感。养老机构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老年人的行动会得到一定限制,很多老人被迫改变生活习惯,难免挫伤老人尊严,带来精神压力。
【调查手记】
老人不愿进敬老院、老年公寓,情感上可以理解。尽管社会养老机构能够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服务,但很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
解决之道:加入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
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更为青睐。市老龄办抽样调查统计显示,89.1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最中意的养老方式,其中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口占34.87%,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呼声渐起。
如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巴信崇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正在打造以“培训、认证加虚拟养老院”为主要内容的“烟台居家养老模式”。
虚拟养老院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重要一步。它以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搭建的网络通信平台为支撑,成立市级养老服务呼叫指挥中心,建立老年人和服务企业信息库,汇总老年人服务需求,组织企业为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通过注册纳入虚拟养老院,由加盟企业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物业维修、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多项服务。
“计划用3-5年时间,逐步在城市中心区建立起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广覆盖、宽领域、多元化服务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巴信崇说,今后,老年人在家中,只要有需求,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全方位服务。
【调查手记】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之所以得到老年人的认可,是因为它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又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慰藉。
第四篇:大走访活动教师手记
大走访活动教师手记
富官庄初级中学 鞠兰杰
2013年1月31日,积雪未溶,又添几重雾霾,我们一行5人在学校孙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高家石岭和宝山坡两个村庄走访调查了解学生。重点是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单亲家庭学生、学困学生等等。
一、明确走访调查的主要任务
1、了解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家访前,我们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因为,家庭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
3、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下面具体描述我负责的宝山坡的几名同学的调查情况:
第一名家访对象是韩丽丽同学。该同学在校学习成绩较好,但她平日沉默寡言,总是心事重重,没有自信心,经常流露出不想继续念
书的想法。通过家访得知,赵爽的学费、生活费全靠在外打工的父母负担。这名学生是我下期重点关注的对象。
第二名家访对象是我班的韩国强同学。韩国强同学在校学习成绩较差,书写不规范,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一些厌学的情绪,通过这次家访希望家长能在家中多对他进行一些辅导。
第三名家访对象是韩敬龙同学。韩敬龙在校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中等,缺乏主动性,从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在与该同学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其家长本身对孩子的学习就不重视,不关心。家长的理由是没有太多精力来管教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将来能识几个字、能算账就可以了。在家访过程中给其父亲交流很多意见和建议,让家长从思想上改变其错误的观念。
同时,我也一个没落下的对我所承担的该村20名同学进行了逐一家访,下面谈一下体会。
三、家访体会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
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什么家务都不干。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在家访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治理。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老师管得严一点没事的。”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在本次家访中,我向学生家长点对点地宣传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宣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就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家访,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3年2月
第五篇:四棵小学 张燕 走访手记 走访手记
静听花开的声音
四棵小学
张燕 《走访手记》一则
低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细琐而又忙碌,每一个学生都来自不一样的生活成长环境,在这一个学期,我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来对待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在短短的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孩子,我只能很片面的了解到一部分孩子,并且不能更好的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更为真实生动的一面。暑假期间我走访了班里的学生,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次走访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胡一凡家,胡一凡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可是也正是这一双眼睛让我又爱又气。上课时,她那眼睛总是不停的在转动,就是不转到老师这儿,哪儿都吸引她,可是就是黑板不吸引她。点名提醒她时,看着她那自知错了的眼神又不忍心责备她。下课找她谈话,她总能甜甜的告诉你他错了,会努力改正的,可是下一次又是如此。这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安静的坐会,怎么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呢?带着想了解他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心情,我走进了她的家庭。
走进胡一凡家,第一感觉就是温馨,一个不大的屋子,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点也不觉的屋子空间的狭小和拥挤。接待我们的是胡一凡的外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老人对我的到来很开心,很快和我聊了起来。我了解到,胡一凡的父母在外工作,长年不在家,没时间管孩子,这么个重担就落到了外公和外婆的身上,两位老人不识字,只能在生活上对她多照顾,平时学习上的难题,她都是问和他们同住的舅舅和舅妈。舅舅和舅妈忙的时候就只能让她自己自觉学习了。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她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一年级时,在家也没有人教她学习习惯,导致她现在二年级了,学习习惯还是很差,学习成绩很不稳定,但是她在家很听话,也很懂事。有时候也帮外公、外婆做点小家务。
老人亲切地拉我来到沙发上坐着,和我进行交流。我们双方认真的态度和真诚的心让我们的交流很愉快。我们分别交流了胡一凡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在家的学习情况,并且对以后我们的如何改变她的学习态度,集中她的注意力,提高她的学习积极性谈了一些想法。老人也和我们交流了以后如何在家更好的辅导她,如何使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更加阳光的成长。在这次的走访交流中,我们的谈话时轻松愉悦的,没有任何的私心和不和谐。正是我们都有着一颗真诚的心交流,在离别时,老人和孩子很热情地送我出来,并极力地邀请我下次有时间一定要再来家里坐坐。
我想,我这次走进胡一凡的家庭,就像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老人们的心田。我的一句问候,一句关心,让老人们感觉到,这样一个缺少父母关心,有少许缺点的孩子,并没有被老师遗忘在角落。老人家的热心,让我感觉到,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仅仅只是左脚和右脚的距离,通过我们的努力,总能和谐前进。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自己的优点、养成了一些缺点。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她们成长,才能在教学知识上、在道德修养上等方面因材施教。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位家长的需求,不因“省心”而省掉关心,不因“无言”而不去沟通,只有静听花开的声音,我们才能拥有教育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