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Cpu介绍

时间:2019-05-13 22: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Cpu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Cpu介绍》。

第一篇:计算机Cpu介绍

计算机Cpu介绍

从计算机组成的观点来看,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Cpu(中央处理单元),以不同的Cpu类型划分计算机是否可行呢?生产Cpu的厂商非常多,不同Cpu厂商之间的产品逐步分化为两大阵容:Cisc(复杂指令系统)系列和Risc(简单指令系统)系列!

在Cisc系列产品中,主要包括Intel、Amd(超威)、Via(盛威)生产的X86系列Cpu产品,它们在硬件上虽然不完全兼容,但是在操作系统一级上是相互兼容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运行Microsoft的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微机,大部分是指这类微机。生产Risc系列的Cpu厂商有Ibm、Motorola(摩托罗拉)、Sun、(太阳)、Hp(惠普)等,它们之间的Cpu产品在硬件上互不兼容,在软件上也无法统一!因此,它们生产的计算机有些称为“微机”,如采用Powerpc芯片的苹果微机,它们的操作系统为苹果公司自己开发的Mac oxc;也有些称为“工作站”,如Sun公司采用Ultras ArcⅢ芯片生产的计算机,它们采用Sun公司设计的Solaris操作系统!

生产Cpu的厂商非常多,不同Cpu厂商之间的产品逐步分化为两大阵容:Cisc(复杂指令系统)系列和Risc(简单指令系统)系列!

无论是采用Cisc芯片,还是采用Risc芯片,都可以采用单元Cpu芯片组成微机系统,或采用多个Cpu芯片组成大型服务器计算系统,甚至采用成千上万个Cpu芯片组成超级计算机系统。因此很难从计算机组成的观点对计算机进行划分!

第二篇:CPU介绍

通的处理器定名规则都是msm,即mobile station modem,是包含基带的处理器,另外还要apq——application processor qualcomn,没有基带的处理器,还有mpq——media processor qualcomn,apq的大封装版。

只有msm,apq,mpq才能算手机cpu。

msm=apq+mdm,所谓的msm型号,其实就是在apq的基础上加多一个mdm基带芯片一起封装。

msm型号的第二个字就是代表基带,msm x2xx,其中2是代表支持wcdma,联通3g。msm x6xx中的6代表支持cdma,电信3g,msm x9xx,中的9表示支持lte,同时也是目前的全基带支持的意思。

而0是代表没基带,所以不能用msm表示,而是apq x0xx。

所以高通第二个数字不同,其他数字已经字母相同的处理器,实际性能一样,只有基带即网络制式的差异。如msm8255,msm8655,apq8055实际是同一个cpu,不同基带而已

第三篇:计算机组成CPU数据通路verilog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同 组 者: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2012 年 5 月 23 日

完成处理器的单周期cpu的设计。实验仪器:

PC机(安装Altebra 公司的开发软件 QuartusII)一台

实验原理:

控制器分为主控制器和局部ALU控制器两部分。主控制器的输入为指令操作码op,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并根据指令所涉及的ALU运算类型产生ALUop,同时,生成一个R-型指令的控制信号R-type,用它来控制选择将ALUop输出作为ALUctr信号,还是根据R-型指令中的func字段来产生ALUctr信号。

实验过程及实验记录: 1.设计过程:

第一步:分析每条指令的功能,并用RTL来表示。

第二步:根据指令的功能给出所需的元件,并考虑如何将它们互连。

第三步:确定每个元件所需控制信号的取值。

第四步:汇总各指令涉及的控制信号,生成所反映指令与控制信号之间的关系图。

第五步:根据关系表,得到每个控制信号的逻辑表达式,据此设计控制电路。

2.完成代码的编写,并调试运行。1)control module Control(op,func,Branch,Jump,RegDst,ALUSrc,ALUctr,MemtoReg,RegWr,MemWr,ExtOp);input [5:0] op,func;output reg Branch,Jump,RegDst,ALUSrc,MemtoReg,RegWr,MemWr,ExtOp;output reg [2:0] ALUctr;always @(op)case(op)6'b000000: begin Branch=0;Jump=0;RegDst=1;ALUSrc=0;MemtoReg=0;RegWr=1;MemWr=0;case(func)6'b100000:ALUctr=3'b001;6'b100010:ALUctr=3'b101;6'b100011:ALUctr=3'b100;6'b101010:ALUctr=3'b111;6'b101011:ALUctr=3'b110;endcase end 6'b001101: begin Branch=0;Jump=0;RegDst=0;ALUSrc=1;MemtoReg=0;RegWr=1;MemWr=0;ExtOp=0;ALUctr=3'b010;end 6'b001001: begin Branch=0;Jump=0;RegDst=0;ALUSrc=1;MemtoReg=0;RegWr=1;MemWr=0;ExtOp=1;ALUctr=3'b000;end

6'b100011: begin Branch=0;Jump=0;RegDst=0;ALUSrc=1;MemtoReg=1;RegWr=1;MemWr=0;ExtOp=1;ALUctr=3'b000;end 6'b101011: begin Branch=0;Jump=0;ALUSrc=1;RegWr=0;MemWr=1;ExtOp=1;ALUctr=3'b000;end 6'b000100: begin Branch=1;Jump=0;ALUSrc=0;RegWr=0;MemWr=0;ALUctr=3'b100;end 6'b000010: begin Branch=0;Jump=1;RegWr=0;MemWr=0;end endcase endmodule

2)数据通路DataRoad module DataRoad(Run,Clk,RegWr,MemWr,MemtoReg,RegDst,Branch,Jump,ExtOp,ALUctr,ALUSrc,busA,busB,busW,Instruction,Reg0,Reg1,Reg2,Reg3,Reg4,Mem1,Mem2,Mem3,Result,Im);input Run,Clk,RegWr,MemWr,MemtoReg,RegDst,Branch,Jump,ExtOp,ALUSrc;input [2:0] ALUctr;output [31:0] Instruction,busA,busB,busW,Reg0,Reg1,Reg2,Reg3,Reg4,Mem1,Mem2,Mem3,Result,Im;wire [31:0] busC,DataOut;

wire [15:0] im;wire [4:0] Rs,Rd,Rt;wire Overflow,Zero;QZL qzl(Clk,Branch,Jump,Zero,Instruction,Run);assign Rs=Instruction[25:21];assign Rt=Instruction[20:16];assign Rd=Instruction[15:11];assign im=Instruction[15:0];Register register(Run,RegWr,Overflow,RegDst,Rd,Rs,Rt,busW,busA,busB,Clk,Reg0,Reg1,Reg2,Reg3,Reg4);ALU alu(busA,busC,ALUctr,Zero,Overflow,Result);DataMem(Run,MemWr,Clk,busB,DataOut,Result,Mem1,Mem2,Mem3);MUX mux1(ALUSrc,busB,Im,busC);MUX mux2(MemtoReg,Result,DataOut,busW);Extender ext(im,Im,ExtOp);endmodule 3)取指令

module QZL(Clk,Branch,Jump,Zero,Instruction,Run);input Clk,Branch,Jump,Zero,Run;output [31:0] Instruction;wire [4:0] addmem;reg [29:0] PC;wire [29:0] Newpc,pc_1,pc_2,pc_3,pc_12,imm30;wire Branch_Zero;assign addmem={PC[2:0],2'b00};InsMem GetIns(addmem,Instruction);always @(negedge Clk)if(Run==1)begin PC<=Newpc;end else begin

PC<=0;end assign pc_1=PC+1;assign imm30={{14{Instruction[15]}},Instruction[15:0]};assign pc_2=pc_1+imm30;assign pc_3={PC[29:26],Instruction[25:0]};assign Branch_Zero=Branch&Zero;MUX m1(Branch_Zero,pc_1,pc_2,pc_12);MUX m2(Jump,pc_12,pc_3,Newpc);endmodule module InsMem(addmem,Instruction);input [4:0] addmem;output reg[31:0] Instruction;reg [31:0] Mem[31:0];always @(*)begin Mem[0]<={6'b100011,5'b00000,5'b00001,5'b00000,5'b00000,6'b000001};Mem[4]<={6'b100011,5'b00000,5'b00010,5'b00000,5'b00000,6'b000010};Mem[8]<={6'b000000,5'b00001,5'b00010,5'b00011,5'b00000,6'b100000};Mem[12]<={6'b101011,5'b00000,5'b00011,5'b00000,5'b00000,6'b000010};Mem[16]<={6'b001101,5'b00100,5'b00100,5'b11111,5'b11111,6'b111111};Mem[20]<={6'b000000,5'b00011,5'b00010,5'b00010,5'b00000,6'b100010};Mem[24]<={6'b000100,5'b00010,5'b00001,5'b00000,5'b00000,6'b001000};Mem[28]<={6'b000010,5'b00000,5'b00000,5'b00000,5'b00000,6'b000000};end always @(*)

Instruction=Mem[addmem];Endmodule

4)ALU module ALU(A,B,ALUctr,Zero,Overflow,Result);parameter n=32;input [n-1:0] A,B;input [2:0] ALUctr;output Zero,Overflow;output [n-1:0] Result;wire SUBctr,OVctr,SIGctr,SignA,SignB,Cin;wire [1:0] OPctr;wire [n-1:0] X,Y,Z,Less,M,N,Add_Result;wire Add_Carry,Add_Overflow,Add_Sign;assign M={n{1'b0}};assign N={n{1'b1}};assign SUBctr=ALUctr[2];assign OVctr=!ALUctr[1]&ALUctr[0];assign SIGctr=ALUctr[0];assign OPctr[1]=ALUctr[2]&ALUctr[1];assign OPctr[0]=!ALUctr[2]&ALUctr[1]&!ALUctr[0];assign Cin=SUBctr;assign X=B^{n{SUBctr}};assign Y=A|B;Adder ad(Cin,A,X,Add_Carry,Add_Overflow,Add_Sign,Add_Result,Zero);assign SignA=Cin^Add_Carry;assign SignB=Add_Overflow^Add_Sign;assign Overflow=Add_Overflow&OVctr;MUX m1(SIGctr,SignA,SignB,Less);defparam m1.k=1;MUX m2(Less,M,N,Z);MUX3_1 m3(Add_Result,Y,Z,Result,OPctr);

endmodule module MUX3_1(A,B,C,D,ctr);parameter k=32;input [k-1:0] A,B,C;output reg [k-1:0] D;input [1:0] ctr;always @(A or B or C or ctr)if(ctr==2'b00)D=A;else if(ctr==2'b01)D=B;else if(ctr==2'b10)D=C;endmodule module Adder(Cin,X,Y,Add_Carry,Add_Overflow,Add_Sign,Add_Result,Zero);parameter k=32;input [k-1:0] X,Y;input Cin;output reg [k-1:0] Add_Result;output Add_Carry,Add_Overflow,Add_Sign,Zero;reg Add_Carry;assign Zero=~|Add_Result;assign Add_Sign=Add_Result[k-1];assign Add_Overflow=(X[k-1]&Y[k-1]&~Add_Result[k-1])|(~X[k-1]&~Y[k-1]&Add_Result[k-1]);always @(X or Y or Cin){Add_Carry,Add_Result}=X+Y+Cin;Endmodule

5)数据存数 module DataMem(Run,MemWr,Clk,DataIn,DataOut,Adr,Mem1,Mem2,Mem3);

input Run,MemWr,Clk;input [31:0] DataIn,Adr;output [31:0] DataOut;output [31:0] Mem1,Mem2,Mem3;reg[31:0] Mem[31:0];assign Mem1=Mem[1];assign Mem2=Mem[2];assign Mem3=Mem[3];assign DataOut=Mem[Adr];always @(negedge Clk)if(Run==0)begin Mem[0]=0;Mem[1]=10;Mem[2]=20;Mem[3]=30;end else begin if(MemWr==1)Mem[Adr]=DataIn;end endmodule 6)寄存器 module Register(Run,Regwr,Overflow,RegDst,Rd,Rs,Rt,busW,busA,busB,Clk,Reg0,Reg1,Reg2,Reg3,Reg4);input Regwr,Clk,RegDst,Run,Overflow;input [31:0] busW;input [4:0] Rd,Rt,Rs;output reg [31:0] busA,busB;output [31:0] Reg0,Reg1,Reg2,Reg3,Reg4;reg [31:0] Mem[31:0];reg [4:0] Rw;

wire [4:0] Ra,Rb;wire RegWr;assign RegWr=Regwr&~Overflow;assign Ra=Rs;assign Rb=Rt;assign Reg0=Mem[0];assign Reg1=Mem[1];assign Reg2=Mem[2];assign Reg3=Mem[3];assign Reg4=Mem[4];always @(Rd or Rt or RegDst)if(RegDst==1'b1)Rw=Rd;else Rw=Rt;always @(negedge Clk)if(Run==1'b1)begin if(RegWr==1'b1)Mem[Rw]=busW;end else begin Mem[0]<=0;Mem[1]<=2;Mem[2]<=4;Mem[3]<=6;Mem[4]<=8;end always @(Ra or Rb)if(Run==1'b1)begin busA=Mem[Ra];busB=Mem[Rb];

end else begin busA=0;busB=0;end endmodule

7)数据选择

module MUX(ctr,X,Y,Z);parameter k=32;input [k-1:0] X,Y;output reg [k-1:0] Z;input ctr;always @(X or Y or ctr)if(ctr==1'b0)Z<=X;else Z<=Y;endmodule 3.进行仿真并验证其正确性:

第四篇:CPU名词解释

英特尔® 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VT-d)

英特尔® 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VT-d)在现有对 IA-32(VT-x)和安腾® 处理器(VT-i)虚拟化支持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对 I/O 设备虚拟化的支持。英特尔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能帮助最终用户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改善 I/O 设备在虚拟化环境中的性能。英特尔® 可信执行技术

英特尔® 可信执行技术是一组针对英特尔® 处理器和芯片组的通用硬件扩展,可增强数字办公平台的安全性(如测量启动与保护执行)。此项技术实现这样一种环境:应用可以在其各自的空间中运行,而不受系统中所有其它软件的影响。AES 新指令

英特尔® 高级加密标准新指令(AES-NI)是一组用于快速而安全地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的指令。高级加密标准新指令对各种加密应用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执行批量加密/解密、身份验证、随机数字生成和验证加密的应用。英特尔® 64

英特尔® 64 架构在与支持软件结合使用时,能实现在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和移动式平台上进行 64 位计算。¹ 英特尔 64 架构通过允许系统处理 4 GB 以上的虚拟和物理内存提高性能。英特尔® 防盗技术

英特尔® 防盗技术(英特尔® AT)可在笔记本电脑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帮助保护其安全。英特尔® 防盗技术需要从支持英特尔® 防盗技术的服务提供商订阅服务 空闲状态

当处理器空闲时,使用“空闲状态”(C 状态)实现节能。C0 为操作状态,表示 CPU 正在处理有用工作。C1 为第一空闲状态,C2 为第二空闲状态,依次类推,C 状态的数字越大,采取的节能措施越多。

增强型 Intel SpeedStep® 动态节能技术

增强型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是一种先进方法,它既能实现高性能,又能满足移动式系统的节能需求。传统的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依据对处理器负荷响应的高低程度在两种电压和频率之间切换。增强型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在该架构基础上构建,使用电压与频率更改分离以及时钟分区和恢复等设计策略。温度监视技术

温度监视技术通过几项散热管理功能防止处理器封装和系统出现散热故障。片内数字温度传感器(DTS)检测内核的温度,散热管理功能则降低封装功耗,从而在需要时降低温度,以保持在正常操作限制以内 英特尔® 快速内存访问

英特尔® 快速内存访问是图形和内存控制器中枢(GMCH)骨干架构的更新;它通过优化对可用内存带宽的使用和降低内存访问延迟而提高系统性能。英特尔® 灵活内存访问

英特尔® 灵活内存访问使不同大小的内存均可填充,且保持在双通道模式中,从而使用户的升级变得更加轻松。执行禁用位

英特尔病毒防护技术是一项基于硬件的安全特性,它能减少受病毒和恶意代码攻击的机会,并防止有害软件在服务器或网络上执行和扩散。

有扩展页表(EPT)的英特尔® VT-x 带有扩展页表(EPT)的英特尔® VT-x,也称为二级地址转换(SLAT),可为需要大内存的虚拟化应用提供加速。英特尔® 虚拟化技术平台中的扩展页表可减少内存和电源开销成本,并通过页表管理的硬件优化而增加电池寿命。要辨认当前 BIOS 版本,查看 BIOS 版本字符串:

启动时,按 F2 进入 BIOS 设置程序,查看主菜单,BIOS 版本字符串86A后面的4 位数就是当前 BIOS 版本。

英特尔固态硬盘工具箱

英特尔® 固态硬盘工具箱(英特尔® SSD 工具箱)是一个硬盘管理软件,它让您能: * 查看英特尔® 固态硬盘(英特尔® SSD)的当前硬盘信息,包括:

硬盘健康状况-预计硬盘的剩余寿命-SMART 属性(对硬盘驱动器和非英特尔 SSD 也可用)

-识别设备信息(对硬盘驱动器和非英特尔 SSD 也可用)

* 使用 Trim 功能(删除档案时会使固态硬盘立刻将磁盘区块清空,而不是等待下一次再次写入档案时才将区块清空,避免集中写

入同一区块,以增强耐用性及写入时的性能。这会大幅提高硬盘的性能。)优化英特尔 SSD 的性能 * 支持的英特尔 SSD 更新固件 * 运行快速全面的诊断扫描以测试英特尔 SSD 的读写功能 * 检查并调节系统设置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英特尔 SSD 性能,功效和持久性

* 查看系统信息和硬件配置,如中央处理单元(CPU)、芯片组、控制器名称和驱动程序版本 * 在辅助英特尔 SSD 上运行安全擦除

第五篇:CPU讲稿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

代表CPU:intel 4004、8008 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

代表CPU:intel 8086、8088 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

代表CPU: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 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80286 采用PGA封装,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可使用的工作方式包括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两种。在这之前,INTEL也发布过80186 CPU,这是一颗性能介于8088,80286之间的的CPU,但因为某种原因,80186从来都没有在PC中应用过。

四、CPU发展的幼儿期(1985~1993)

代表CPU:intel 80386、80486 1985年10月,intel推出了386DX,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最高频率为40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为32位,可以寻址4GB内存,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并且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而且在386时代,英特尔为了解决内存的速度瓶颈,采取了用预读内存的方法来缓解,并为386设计了高速缓存(Cache)这一方案。intel的这一设想无疑是伟大的,不仅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intel发布386的时候,同时也有其他的几家CPU制造商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性能也不错,比如Motorola 68000、AMD Am386SX/DX和IBM 386SLC。

1989年,英特尔乘胜追击推出486芯片,该芯片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50MHz。在当时,486所采用的技术是最先进的,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性能比80386 DX提高了近4倍。

在intel推出486的同时,其他几家CPU制造商也不甘寂寞,也都发布了自己的同性能CPU,其中以TI 486 DX、Cyrix 486DLC和AMD 5x86为代表。

五、CPU发展的儿童期(1993~1999)

代表CPU:Intel Pentium/Pentium2/Celeron、AMD K5/K6 1993年,intel的Pentium(奔腾)CPU面世,这一全面超越486的性能优良的产品为intel赢得了巨大的声誉,Intel?inside 深入人心,同时也把其他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一举奠定了市场的霸主的地位。早期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制造工艺,后期120MHz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

97年~98年,这两年对于CPU业界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两年,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两年里,各大CPU厂商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宝,也是因为在这两年里,不少CPU制造商因产品性能问题被兼并或倒闭。

97年初intel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发布了Pentium MMX(多能奔腾),同时许多新指令集也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ntel的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SSE和AMD的3D NOW!。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得到最佳的性能。

97年中Pentium II和AMD K6上市,年末Cyrix 6x86MX面市。AMD是一个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公司,在与intel的竞争中,一直是屡败屡战,精神可嘉。在Pentium呼风唤雨的年代,AMD在1996年发布了自己第一块独立生产的x86级CPU——K5,但性能一般。永不服输的AMD在1997年又卷土重来,推出了拥有全新的MMX指令,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接近同主频PⅡ的水平K6。

到了98年,经过一年混战,CPU市场正式开始洗牌。Intel的Pentium 2发布,它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最高频率为400MHZ。但是因为转用了Slot 1架构,所以很多消费者并买帐。AMD的K6-2乘机而入,凭借低廉的价格一度占得近30%的市场份额,这也给AMD一个喘息的机会。所以到了99年,面对Intel的猛烈反扑,AMD没有步Cyrix的后尘,落得被收购的下场。

而在低端市场,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于98年4月推出了最高频率为300MHz的Celeron(赛扬),但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性能甚为低下,于是intel紧接着又发布了内建32KB L1 Cache、128KB L2 Cache的Celeron300A、333、366,在市场中挽回了一点颜面。

六、CPU发展的少年期(1999~2001)

代表CPU:Intel Pentium3、AMD Athlon 99年伊始,intel就忙不迭的发布了采用Katmai核心的Pentium3 CPU,该CPU的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起始主频为450MHz,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采用Slot 1架构。

反观AMD方面,为了抵抗来势汹汹的P3,AMD于99年6月推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K7微处理器,并将其正式命名为Athlon。K7也不负众望,在时钟频率上率先进入到了G时代,并给intel的处理器在市场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此,CPU市场真正步入intel、AMD两强争霸的时代。

七、CPU发展的青年期(2000~2003)

代表CPU:intel Pentium4/Celeron4、AMD Athlon xp/Duron 面对市场的压力,intel于2000年发布了Pentium4处理器。但接下来的一切都不是很顺利,光是接口就改了2次。第一次是因为刚开始的423接口的Willamette 核心 P4 所搭配的 RDRAM(i850芯片组)价格太高,市场反应冷淡,于是又改成NORTHWOOD核心的478接口P4。再后来为了提升频率,intel又将核心改换为 Prescott 核心,接口也换为LGA775,虽然经过这么一折腾,频率是上去了,最高的达到了4G,但是发热量也高的惊人,而且如此频繁的改换接口,也令消费者不厌其烦。

在低端市场,intel则一律把CPU的二级缓存消减3/4,从512K到128K(后期的 Prescott 核心赛扬为256K),使性能大大削弱了。

而AMD公司则在2000年6月份推出了Athlon xp处理器,再次向英特尔发出了挑战,并在DIY市场取得重大成功,可以这么说,在进入到Pentium4时代以来,在AMD的紧逼下,intel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也为AMD后来的K8处理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Palomino核心Athlon XP为0.18微米制造工艺,发热量较大。但在AMD采用了新的Thoroughbred核心后,发热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两者除了在发热量及DIE尺寸上有所不同外,外形几乎一样,都是462针的接口、128K的一级缓存和256K的二级缓存和3750万的晶体管数。

八、CPU发展的壮年期(2003~至今)

代表CPU:AMD Athlon 64

下载计算机Cpu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Cpu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PU学习心得

    CPU学习感想 今天终于测试成功了! 清楚得记得,3周前自己把所有线路都接好时的兴奋和小小的成就感。可是,我并没有在第一次测试时就成功,甚至当第一次接上电源时,连可爱的保护电路......

    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

    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 《数据库系统原理》 课程简介: 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应用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本课程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

    计算机专业介绍

    计算机专业介绍 计算机专业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重点建设专业,龙山县第一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始建于1993年,现为我校骨干专业,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的计算机技能......

    计算机相关专业介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物联网,新兴产业,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国家高度重视,未来重庆支柱产业,物联网技术相关工作将是未来最热门和最......

    计算机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与技术(中职升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并以“就业升学并重”为原则,一方面为我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部分想继续深造奠定基础。报......

    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范文

    基础方面:(应该无需解释啦) ⒈高等数学 ⒉线性代数 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⒊概率统计硬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看懂并分析电路图;可以设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度) ⒈电路分析基础......

    计算机专业介绍

    计算机专业介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专科起点)------------------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一般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注册后8......

    计算机专业介绍

    本专业创建于1994年,是我校的主干专业之一。现有平面设计和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校学生7个班350余人,本专业已培养学生3000余人,就业率达97%以上。本专业现有教师24人,其中专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