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院简介
河南金马电脑数控学院、郑州炎黄科技中等学校(统招代码:330)成立于1995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我省首家电脑专修学院,弥补了我省无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白,自有校园400亩,是国家省市三级先进、全国诚信单位,目前已设置半年制、一年制全能班、三年制中专班、二年制大专班的教学体制和模式,在校学生达到10000多人,开设的专业涵盖了现代信息业、现代制造业等20个专业体系,专业设置均为现代高新技术专业,师资均为双师型导师,确保教学质量,学员毕业后就业率高达98%,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实行半封闭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纪,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以炎黄文化为主线,大力加强学员素质教育,以德树人,各专业都增设了中华炎黄文化德育课程,使学员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金马学院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各界享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几年来,有几十万名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热爱计算机的人士走进了金马的课堂,接受金马学院系统、专业、正规的计算机教育,经过几年不断完善和发展,金马学院锤炼了一支以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体,以及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掌握计算机前沿尖端技术的年轻高级讲师、导师为有利补充的专业素养深厚、敬业精神良好的教师队伍。金马的教学模式先进而又独特,拥有完善的教学方案,可为学员提供全面的、正规的专业计算机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完全结合,保证学员在系统掌握高层次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拥有实践操作的技能。学院学业完成,可参加由学院组织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和国际IT权威机构的认证考试,获取IT专业认证证书,证书全国、全球通用。
学院教学基地:位于美丽的黄帝故里郑州市龙湖南107国道西侧,总占地面积400多亩,周围高校林立,交通便利、设施先进,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计算机中心、实训中心、食堂、运动场、大学生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与现代建筑错落有致、相互融合,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学府。
陇海路校区:位于陇海路中段,周边云集几十所大中专院校、交通便利,自然人文环境优越,七层综合教学大楼,集学习、生活一体。多媒体教室、电教室、机房、食堂、宿舍等设施应有尽有,为学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科技市场校区:位于科技一条街东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科技氛围浓厚,多媒体投影教室、机房等设施齐全。
学院宗旨:弘扬炎黄传统文化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学院目标:五年内升本科院校十年内创一流名校
第二篇:学院简介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陕西第一化工学校,先后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4年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国家级重点,1999年划转到陕西省,再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200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制为高职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共占地面积1003亩、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7大类43个专业,在校生11000余人。建校55年来,为国防工业培育五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十大军工行业。
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为己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职业教育事业、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继荣获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优秀院校、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等荣誉。
一、坚持先进办学理念,准确把握学校定位。
在长期服务军工的过程中,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和关中-天水经济特区发展等历史机遇,不断总结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结合实际,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学院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 — 1 —
质量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国防科技工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理念:以育人为中心,教学为主体,就业为导向,服务社会求生存;
治学理念:人才目标、能力本位、模式创新;
育人理念:以人为本、个性凸显、全面发展。
同时,大力加强军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国防特色。
二、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优化办学条件
学院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000余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陕西省文明校园”;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设施完善,是“陕西省信息化示范院校”
学院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改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06个、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40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校内教学设备仪器数达到 5825 台(套),总值 8197 万元。校外拥有142个相对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
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通过实施校企“1+1”工程、青年教师“达标”工程、中级职称教师“提升”工程、优秀人才“引进”工程、双师素质“培养”工程等,目前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1人获得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获得省级劳模称号、4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4人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50项,(三)专业建设特色鲜明,较好地适应了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学院以职教富民为己任,坚持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加强专业建设,全力打造以支持陕西国防工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且顺应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适用、实用的专业格局。现设机械工程、汽车工程、化学工程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土建等7大类43个专业,其中 4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1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四)“校企联动、工学耦合”军工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
践行了“校企联动、工学偶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3210”、“虚实交替、订单培养”、“递进交互”、“三阶段、两融合”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建设了13门省级精品课程,53门院级精品课程;54 部工学结合教材;建成了四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主干课
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一致,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相一致,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
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6项,二等奖42项;11名选手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学生的技术创新成果荣获2011年陕西省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二等奖。
三、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引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学院依托军工行业,组建了以陕西国防科工办任理事长单位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69家。集团内校企共同投资建成6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基于集团化办学的“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模式入选《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四、立足行业,辐射地方,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求生存,主动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设立了4个研究所、10个技术工作室,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构建了职教集团、学院、专业“三级推进、相互衔接”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外培训,为企业量身定
制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乡村青年带头人培养工程等,完成社会培训171040人日,各类技术服务项目110项,学院成为促进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基地。同时,积极带动中职教育发展,对口支援了12 所职业院校和职教中心。与5所中职院校在6个专业中实施“3+2”、“ 2+3 ”分段式培养模式,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弘扬“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学生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秉承“厚德重能,励学敦行”校训,提炼出“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并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学院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扶持和促进学生社团发展,成立社团组织36个,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50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200名学生获得院级优秀毕业生称号,30名学生荣获省级三好学生、1565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院化学工程学院石化3104班邢庚同学在泸州市实习期间勇救三名落水少女、机械工程学院焊接3091班董清涛等7名同学在九华
山全力抢救突发心脏疾病女游客的事迹,展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
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办学条件,过硬的学生素质,一流的教学质量,国防职院品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许,学院的招生与就业呈现两旺局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院多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介绍学院的办学成就,对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今后,作为西北五省首批骨干建设院校中唯一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的高职学校。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以6000万元投资启动后示范建设,全力实施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为实现学院举办高层次国防职教梦奠定坚实基础,为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华东交大土木建筑学院前身(工业与民用建筑教学小组)创建于1971年。在以著名学者杨曜乾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土木建筑学院由创建初期的单一工民建专业发展到今天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主、以交通土建为特色,并拓展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测绘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及高工66人,研究生导师44人,特聘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5人享受政府津贴、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面人选、5人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面人选,江西省学科带头人8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下设4个系,即土木工程与力学系、环境工程系、建筑系、工程管理与交通工程系;8个本科专业,即土木工程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城市轨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2个专业方向:工程造价管理、土木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2005年招生)。11个硕士点: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校学生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3096名,各类研究生近400名。
学院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个实验室被评为省实验示范中心。省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实验室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道路与岩土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研究所、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所、学院设有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结构工程实验室、环境工程与给排水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工程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测量工程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等7个专业实验室和学院计算机中心。为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学院成立了江西华大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毕业生4400余人。近十年,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37项;有2人获得铁道部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青年奖;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18项;省级优秀课程3门;发表论文二千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的有3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的有1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2部。
第四篇:学院简介
主题:学院简介(这是从官网上复制过来的)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创建于1985年,1987年更名为传播系,2000年升格为传播学院。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较完备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是我省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决策与业务咨询服务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江西乃至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咨询服务和师资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设有教育技术学、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六个本科专业,建有传播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传播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广告学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开设于1995年,早于省内其他高校。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教育硕士和高校教师硕士招收权。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00余人,各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讲师21 人,博士20人,教师中9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名,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二级博士点博导一名,一批教师具有在国(境)外学习经历或传播业界工作经验。
学院图书资料中心拥有中外文期刊117种,各类专业图书资料6万余册。学院实验中心下设平面设计实验室、视音频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实验室,拥有高性能计算机250 余台,数码摄影、摄像机30余台;此外中心还拥有非线性编辑系统、报刊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灯光室、录音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数码艺术设计室等一批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系统),能充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五篇: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
2010年以前,传媒学院原与文学院同为一个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2010年,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学科门类划分原则,经院系调整后新组建成的一级教学单位,以新闻学和传播学为主干,整合了贵州民族学院的相关专业以及省重点实验基地——“现代传播和教育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的资源优势,是贵州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独立设立新闻传播类的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专业学院,是西南民族地区高级传媒人才培养和民族新闻、民族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之一。传媒学院以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规律、谙识传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并具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为传媒业界发展和民族文化事业传承、民族文化传播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传媒学院原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4个专业,独立后加入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两个专业,后又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共有7个专业,是贵州民族学院最大的一个子学院。
这7个专业中,广告学创立于1995年,是传媒学院专业创建历史最久的专业。广告胜在创意,因此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强烈,该专业学生作品常让人耳目一新。广告专业学子在近期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表现出色,几度获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我学可谓是风光无限。它是贵州省第一个艺术类编导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个个身怀特长,能歌善舞,能说会道,在学校的许多学生部门与活动中不乏他们的身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代表学院、学校参加无数比赛,拿到不少奖励,为学校添加了许多荣誉。
此外,新闻学专业可以说是传媒学院实力较强的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新闻学专业直到今天,走出了一大批知名记者,贵州多家媒体(贵州日报、贵阳晚报、贵州民族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均有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子。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新生将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师兄、师姐们,并与他们交流与学习。还值得一提的是传媒学院新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目前贵州省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特色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是传媒学院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其就业前景是不可小觑的。
如今的传媒学院下属的“现代传播和教育技术实训教学中心”是贵州省传媒类的省级重点实验中心。还建有“虚拟演播室”、“非线编性编辑实验”等13个实验室。此外,传媒学院还设有“苹果工程师中国西南区培训中心”。传媒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实验设施,与省内新闻业界及传媒文化产业紧密互动,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实力最强、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朝阳学科和重点学科,并进一步打造成为全国民族院校当中新闻传播学科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