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计划
新学期,新计划,结合暑假学习情况,现将下学期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介绍与分析教材是将鉴赏的基础和鉴赏的内容两个模块合并为一册,共设了18个课题,其中前9课为课标规定的中国美术鉴赏,后9课作为外国美术鉴赏内容的模块,鉴赏基础以解决学生认知、理解、方法为宗旨。认知指的是以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为切入点,对美术的面貌有概括的认识。理解是指使学生能够理解再现写实、意向表现、抽象表现及当代观念艺术的不同的创作理念,把握其不同的外在的形式特征。方法是指通过形式、感受、意图探究、意义分析、评价判断等过程使学生能够知道怎样去鉴赏。每个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的一些情况来自定课时。
二、教学目的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下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
第二篇: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计划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计划
计划人——龚柯夫 万拔群 吴成军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材介绍与分析
教材是将鉴赏的基础和鉴赏的内容两个模块合并为一册,共设了20个课题,其中前8课为课标规定的鉴赏基础,后12课作为鉴赏内容的模块,鉴赏基础以解决学生认知、理解、方法为宗旨。认知指的是以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为切入点,对美术的面貌有概括的认识。理解是指使学生能够理解再现写实、意向表现、抽象表现及当代观念艺术的不同的创作理念,把握其不同的外在的形式特征。方法是指通过形式、感受、意图探究、意义分析、评价判断等过程使学生能够知道怎样去鉴赏。在这个20个课时当中大致是这样分的:也就是1—8课是美术理论的学习,这个美术理论的学习又称之为叫做美术鉴赏原则的学习和研究。那么在这里面主要是通过这8课,也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和学生最容易产生疑惑和不解的,老师通过这种课程的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这8课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和研究以及美术鉴赏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来完成这8课的。那么接下来9—16课是通过美术的不同门类,美术的一些事件,美术的作品及其艺术家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走进美术鉴赏的这所大门。那么通过美术鉴赏这些课的内容学习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对美术的门类,美术的不同门类所创造出来的不同的美术语言,和美术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艺术作品的一些艺术特征。17—20课主要是提供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作为研究性的课题,也可以作为选修的课题。每个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一些特点和当地的一些情况来自定课时。
二、教学目的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每周1课时)
美术欣赏基础知识、中外美术名作欣赏。
(第 2 周)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第 3 周)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第 4 周)第3课、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第 5 周)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第 7 周)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第 8 周)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第 9 周)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10周)第8课、所有的美术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判断
(第11周)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第12周)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第13周)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
宗教雕塑
(第14周)第12课、理想与现实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第15周)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
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艺术
(第16周)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第17周)第16课、美在人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第18周)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第18课、凝固的音乐 ---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第19周)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保护
四、教学要求
1.高中美术欣赏课,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
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下同
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
3.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
感受。
4.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
结合,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
五、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
2.提问法:就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同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六、考核内容: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分析。
七、成绩考查
1.美术欣赏课是考查学科。
2.美术欣赏课的考查方法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两类。考查内容以学生感
受分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为重点。
3.美术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2011年9月11日
第三篇: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计划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每周1课时)美术欣赏基础知识、中外美术名作欣赏。(第2周)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第3周)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第4周)第3课、如何地再现客观世界---
走进具象艺术(第5周)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走进意象艺术(第7周)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第8周)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第9周)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第10周)第8课、所有的美术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第11周)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第12周)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
外国古代绘画撷英(第13周)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第14周)第12课、理想与现实的凝结---
外国雕塑撷英(第15周)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
西方现代艺术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艺术(第16周)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
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第17周)第16课、美在人间永不朽---
中国民间美术(第18周)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第18课、凝固的音乐
---
漫步中外建筑艺术(第19周)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的保护
四、教学要求1.高中美术欣赏课,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第四篇: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案
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案
一、课题:第九章《连环画、漫画》
二、课型:欣赏课
三、课时安排:一节
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通过对漫画的学习与欣赏,是学生初步了解漫画的定义、起源、类型。
b.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对优秀的作品有细致的观察以及敏锐的感受。
c.情感目标: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a.教学重点:赏析作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疲劳过度症》、《大买主》,了解漫画作者与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
b.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漫画,以及画家在作品中情感的抒发及表达。
3、教学方法:欣赏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在与学生同时欣赏作品的同时,要提出一些能引发同学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添课堂的活力。
4、学法指导:漫画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要想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平时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积累。
5、教具与学具的准备:a.教具准备:教师在网上收集资料并打印图片,制作课件,阅读有关漫画的书籍。
b.学具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漫画的资料与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千与千寻》的图片,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这幅作品叫《千与千寻》出自亚洲漫画家宫崎骏之手。然后详细介绍这幅作品以及作者宫崎骏。(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家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被激发。)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漫画的定义;漫画的起源;漫画的类型。放映课件与学生一起赏析《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疲劳过度症》、《大买主》这三幅作品,老师分别讲解这三幅作品的作者、属于什么类型,以及寓意。教师引导学生以欣赏感受、评论交流为主线,逐步展开欣赏学习活动。最后展示一张最近老师在网上看见的一幅漫画,现在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提问:这幅画画的是谁?属于什么类型的漫画?这幅画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教师详细讲解这幅漫画。
3.课堂训练:让学生以自己的同桌为原型创作一幅简单的肖像漫画。创作完毕后,先是学生互评,再是教师点评。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漫画。
4.课堂小结: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一篇关于学习漫画的心得体会500字左右。
第五篇: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案
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案
一、课题: 第八章 版画 第一节 《木刻》
二、教材: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 2002年6月第三版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版画,主体是对版画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版画的含义。
五、教学目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版画的种类、风格特点以及意义;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对优秀历史画作品有细致的观察以及敏锐的感受;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六、教学重点:
1、赏析作品,《方志敏烈士》、《歌德故居》、《春潮》、《秋天的会津安座》。
2、了解作品表现的韵味及创作风格。
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在版画中自己情感的抒发及表达。
八、教学准备:在网上搜集素材并打印图片,阅读有关版画的书籍。
九、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引入:展示图片(《鲁迅像》、《方志敏烈士》、《歌德故居》、《春潮》)(问?)同学们知道这几幅作品的名称吗?(同学回答:鲁迅„„)
(问?)看来所有同学都知道鲁迅这幅作品,而另外几幅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知道,那么我们请同学来描述一下《鲁迅像》这幅作品,说一下它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并谈一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教师归纳:)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鲁迅像》这幅作品,描述的很好,证明他很注意观察作品,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约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
同样这几幅著名的作品也是版画,同样描绘了特定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风韵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些不同风韵的版画,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讲解中注意一下画家们的不同表现手法。〈二〉、讲授新课(30分钟)(教师讲解):
1、木刻的定义:木刻是用刻刀根据画面的需要,将木板上画面多余的空白部分铲掉,让形象的部分(凸起的部分)留下来,然后在凸起的比分滚上油墨,再覆盖上纸、压印成画。故木刻又称凸版画。
2、木刻的起源:木刻起源于中国的唐代,形成于两宋,盛行于明清,并于16世纪传至欧洲。但这时期的木刻尚停留在复制木刻的阶段,其特点是画稿、刻板、和印刷分别由三个人来完成。之后,欧洲率先于19世纪完成了由复制木刻向创作木刻的过渡,中国则直到1931年才有鲁迅先生倡导和引进创作木刻,将画、刻、印三道工序集中到一个艺术家身上来完成,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
3、木刻的特点:讲究 “刀味”、“木味”,讲究以刀代笔、放刀直干和不描刻画稿的创作方法,最求黑白分明、单纯朴素、刚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1、赵延年的《鲁迅像》(板书)
提问:大家都认出这幅作品的图像是鲁迅像,那么在座的哪位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创作情况和作者呢? 同学回答„„
a.画家简介: 赵延年,版画家、美术教育家。选材严肃、造型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独特的画家。
b.画的来源: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请当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赵延年先生创作了一幅单幅木刻作品─《鲁迅像》。
c.作品分析: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道道横线显露出肃杀的时代氛围;鲁迅昂然的头颅在呈十字状的围巾支撑下,连同他顶上不屈的头发,同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虽然只有黑白两色,却已让人看到了一个直面人生的鲁迅。
2、德拉克洛瓦与《自由引导人民》(板书)
a.画家简介:德拉克罗瓦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曾参加过法国大革命,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马赛度过的,那里的充足阳光与强烈色彩,也许是这位画家的天赋得以孕育的养分。
b.历史事件介绍: 本画取材于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巴黎市民起义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在这次起义中,一位名叫莱辛的姑娘首先在战斗中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
c.作品分析: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图面中间是一位青年姑娘,她半裸着上身,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正在召唤群众前进。她旁边是一位正挥动着手枪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绅士注视着前方。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青年姑娘手中的三色旗。画面中硝烟弥漫,画面中人物神态坚定,动作充满激情。画面色彩丰富而炽烈,强烈的光影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画面中的绅士、少年和受伤倒地的工人是这次革命的主力军的代表。高举三色旗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美丽而朴素,领导着革命队伍奋勇前进,象征着自由女神。
3、戈雅与《枪杀马德里市民》(板书)
a.画家简介:戈雅,西班牙画家,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b.历史事件介绍: 1808年5月法军进攻马德里,对于抗击的西班牙人民大肆屠杀,戈雅亲眼看到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夜间被行刑的惨状,法军撤走之后,他创作了《枪杀马德里市民》这幅作品。
c.作品分析:黑沉沉的夜空下,一排法国士兵正在枪杀一群起义者。一个对 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把高举双臂,怒目而视,情绪激动,在灯光的照耀下成为画面的中心。被枪杀的市民他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表现出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而他们的对方,则是一排看不见人脸的“杀人机器”。天色黑暗而且环境的阴冷。画家用奔放而简练的笔法,有力地表现出反抗暴力压迫的百姓黎民在临终前的丰富的人性。表达出了画家对受害者深厚的同情和对侩子手的强烈愤怒,忠实地再现厂暗无天日的年代里那场骇人的暴行。
4、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板书)
a.画家简介: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立体主义画派的开拓者。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b.历史事件介绍: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毕加索闻讯后极为愤慨,画了《格尔尼卡》这幅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c.作品分析:画面上只有黑白灰三种色调,画面支离破碎,构图随意并且有些杂乱,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木然的公牛头,嘶鸣的马头,奔跑的脚,许多张大嘴巴的头颅,眼神惊恐无助。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些支离破碎的形象都是战争造成的。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十、课堂训练(时间安排:5分钟)
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思考如果自己来画,如何表达?(选取这件历史事件的哪一个瞬间,在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方面有什么设想)。提问并加以分析。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历史画。
十一、课后回顾
相信通过对这几幅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历史画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十二、课后作业:结合教材,运用本节课所讲授的历史画欣赏方法,尝试欣赏教材中的另外三幅历史画的艺术特点,并用文字分析表述。
十三、板书设计:
第四节 油画——历史画 欣赏方法:(1)、描述(2)、感受(3)、理解(4)、评价
历史画的定义: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开国大典》——董希文——现实主义 历史画的渊源:西方、中国。《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 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枪杀马德里市民》——戈雅——现实主义 画家表现手段:构图、色彩、明暗关系、人物比例等。《格尔尼卡》——毕加索——立体主义
十四、其它:在课堂剩余几分钟时间内欣赏其它历史画名作。本课结束,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