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鄱阳湖生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完整版)
鄱阳湖生态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从我所给的题目,可以清楚的发现,我演讲的重点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顾名思义就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兼顾生态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冠名“生态”的经济区,也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渔民悠荡彩云间,顿顿佳肴作便餐。游万水,赏千山,丝网一拉鱼满舟山。”这是对美丽鄱阳湖的描述。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总括鄱阳湖)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松门为界,分为南、北、西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南面为主湖体。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鄱阳湖积温高,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肥沃,农作一年两熟;地势平坦;农业灌溉用水充足。这些天然的自然条件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鄱阳人。(鄱湖自然条件)
“美丽鄱阳玉米乡,一年四季有风光;蟹爬鲤越河虾跳,麦翠禾青油菜黄。”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鄱阳人民的努力下,鄱阳的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较多,是我省水稻、棉花、水产、水禽的传统主产区,具有很好的生态农业发展
前景。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优选路径。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务实“政策促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战略:强化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市场优势扩大,农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力扶持农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显现成效,带动效应明显;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注重建设优势品牌,保证生态农业持续发展。这些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果。(鄱湖目前发展现状)
虽然政府的这些举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沿用,应该不断创新,借鉴他乡的成功案例,促进鄱阳湖生态农业不断发展。然而,华西村、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岗村、农民外出打工等发展模式并不适合鄱阳湖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华西村在短短几年内,被推崇为中国最富村,推崇为共同富裕的样板,成为了“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时改革的大环境,它的发展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工业,靠乡镇企业。因此,它是不可复制的。此外,它是利用低工资,低福利,高污染复制起来的,这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对自然的破坏非常严重。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道路,让绝大多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但这会导致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很多就业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问题。小岗村虽然依靠大包干跨过了“温饱线”,但却没有踏进“致富门”。如今的小岗村没有很多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没有学校,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由省里拨
款修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土地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此外,还有人说让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劳动力到大城市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在家务农,这更不可取。如果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了,老年和妇女儿童是没有能力搞好农业的。这会导致效益低下、土地荒芜。另一方面,大量人口涌进城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治安问题、社保问题等。(多种发展模式分析)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可以看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鄱阳湖的具体实际以及鄱阳湖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十八大深刻指出在没有科学管理制度的掌控下,市场会出现短期化、掠夺性、不公平性、无序、浪费、破坏生态等发展问题,依靠科技发展才是长足之计。因此,鄱阳湖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农村发展应该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借助农业高科技等发展适度规模的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生态建设。(鄱湖发展模式的确定)
我们根据当地特色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的战略构想,提出特色是生态农业,核心是发展农业,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农业规划。(鄱湖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然,要达到这一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并找出相关的 解决对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首先,鄱阳湖在自然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湿地植被退化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土地沙化日趋严重,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种类及数量也逐年减少。另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形势严峻,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亟待改善;农业效益与生态环保二者难以兼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农资产品价格猛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鄱湖发展问题及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为加快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下未来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重点,针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当地发展生态农业应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一是建设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高效畜牧、水产基地;三是建设绿色蔬菜和林果生产基地;四是建设重要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基地。(发展战略重点的确定)
其次,我们设计出以下具体战略步骤:
第一,完善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二是要制订科学开发治理的总体规划;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四是要强化资金保障。
第二,加强环鄱阳湖地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第三,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考虑经济效益之外,也应该考虑环境代价。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这值得我们借鉴。一,“猪——沼——菜”模式:猪粪入池,沼肥种菜,沼液作追肥,通过沼液叶面喷施来抑虫防病。二,“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三,“生物链”模式: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这些都是相当环保和实用的措施,而且鄱阳湖的条件也很适合,我们应把这种模式运用进去。(“三步走”的具体战略方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鄱阳湖的明天也会是这样欢乐的场景。“鄱区建设号声扬,低碳防污不可忘;护好湖乡天与水,宜居乐业万年长”。以科技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鄱阳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展望鄱湖未来)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二篇:农业文化发展战略探讨
农业文化发展战略探讨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人类自从劳动开始就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看,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淀积了浓厚的文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农产品鲜食为主型向农产品加工为主型转变,在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的今天,弘扬农业文化,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市场的先导,从文化层面提升对农业的认识,是现代农业调整和发展的重要理念,这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走向国际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粗粗一看,农业似乎与文化不沾边,但仔细一分析,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弘扬农业科技成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
界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方法与技术,从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了详细的记载。现代农业科技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农作物育种、耕作和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以及到农产品的贮藏加工,都具有庞大的理论系统和实践经验。此外,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灌溉,河道疏浚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种种方式方法,更与农业生产活动不可分离。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成就,弘扬农业文化,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是农业文化的最新体现,要积极加以推广和利用,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二)打造农业名牌产品。品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凝结,是农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市场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活动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效益农业产业带,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培育农业品牌,以产业开发品牌,以品牌促产业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格局。要注意农业品牌的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品牌农产品的规模优势。要提升品牌功能,完善品牌的科技支撑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服务,积累品牌的文化内涵,要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打造一批具有
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
(三)制订农业生产标准。从粗放型生产到精耕细作再到标准化是农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实行农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要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切实搞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验检疫方法等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实行生产标准与生产过程的多环节有机衔接。要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订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以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要运用先进生产设备和种养、加工、保鲜、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模式图,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
(四)建设农业数字平台。现代农业越来越注重数字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价格、成本、效益等等越来越被农业经营者所重视,农业的数字平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它对于农业生产的决策,对于指导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或缺。要通过农业的数字平台,建立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应用系统,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农业市场信息反馈系统,使数字农
业在现代社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还要积极运用数字的形式,通过产地调查,开展农产品产地编码工作,开展农产品直接进超市的条形码设计试点工作,开展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等科技实践活动。使传统的农业文化能与数字系统有机嫁接,也使农业产业获得质的飞跃。
二、农业文化全方位攻略
(一)在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上。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种文化的凝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农业生产成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并十分重视高产品种的选育,重视“三热制”的推广,普通实行“大小麦——早稻——晚稻”的耕作形式。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农耕制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粮食统派购制度的取消,农民不再把种粮当成唯一的生产目的,除了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以外,他们把更多的季节用于发展特色产业上,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粮价的低贱,有的农民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使产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调整。目前实行的一些耕作方式,如“菜——稻——菜”、“茭白——水稻”、“蕃茄——小黄瓜”、“菜——甘蔗”等形式,是农民实践经验的正确选择,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有什么样的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在耕作制度、产业结构上的反映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设施
农业悄然兴起,农民们在田里架起了大棚,或者覆盖一层地膜,充分利用阳光、地热、调节温度和田间小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优越的条件,因而反季节栽培也成了一种现实。反季节瓜果与时令瓜果争抢风头,成了当今农产品市场的一道风景线。
(二)在栽培模式和标准化生产上。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辅之以一定的栽培措施,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是现代农业区别于粗放型传统农业的又一特色。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效益农业,更是一种文化农业。通过科技专家的研究和综合,农作物栽培模式把该作物的栽培季节,各阶段生长规律、农作措施、防病治虫、除草施肥、疏花疏果,直到采收,各阶段的农艺作业绘制成一张图表,使人一自了然,可以说模式栽培,既推动了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使造就新一代农民变得相对容易,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功能!
(三)在新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上。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是现代农业的热点,也是提高农业自身生产力的亮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田被征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何选育优质良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根据现代人的喜好特点在水稻品种选育、瓜果蔬菜品种选育、畜牧业和禽类品种选育等方面把握好不同的育种方向,确定不同的育种目标。要根据农产品属于鲜食还是属于加工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然后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划要求,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技术要求加以推广,以期发挥品种效益的最大化。
(四)在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上。要把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品牌建设放在农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首先要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的要求,切实抓好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让人们普遍吃到放心菜、放心肉,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要根据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要注重品牌的包装,注重商标图案的设计,使优质农产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五)在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上。要着力构筑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配送到各大企业的食堂、超市、酒店、学校,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掀起“绿色旋风”行动,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配送绿色精品。还要掀起农业文化进超市、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行动。此外,政府部门还要为农产品的营销搭建良好的平台,举办诸如“柑桔节”、“杨梅节”、“西瓜节”、“茶文化节”等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节”促销宣传活动,使农业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第三篇: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越来越注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要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需要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有机农业 产业化PTDFLE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必然性。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传统的自耕农业已经不能满足巨大的食品需求。于是现代农业随之产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食品需求,但现代农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引起了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似的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于是人们要求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食品需求,又能保护坏境,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发展模式,那么有机农业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有机农业也差不多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了,但在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仍然相对缓慢,其所占比例还比较小。我国有机农业用地只有30129h平方米,我国的有机产品还大多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为了解决困境,实现基本自给,有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已经迫在眉睫。实现有机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一系列服务为手段没通过实行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接起来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主题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
其中PTD(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有机农业发展推广模式,强调农民和农业研究、推广机构之间的创造性的相互作用,将农民的知识与经验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寻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当地资源的最佳利用的方法。基本方法包括: 对某一特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达成共识;
确定当地问题的重点;
在当地农民或其他地区所具有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当地的实验方案,因地制宜,提高农民的试验能力和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
PTD工作程序如下图:
PTD的工作程序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一浓密为中心的技术推广模式,PLE系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在外界推广和研究人员的帮助下,成为计划、设计和执行推广活动的主要角色。讲究的是农民的积极参与,外界知识与农民实践经验相结合,倡导平等精神没通过小规模验证将酒宴成果和推广相结合。加强外界推广人员与农民的交流,充分发挥房地农业技术员的作用,推广人员要和农民一起制定有机生产转换计划和技术方案。
在这些模式下,能极大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加快推广有机农业的发展步伐。
中国农业明显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意识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二是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所以只有做好有机农业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针对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如有机农业生产的效率低,风险较大,成本和效益外泄现象严重,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公共认识与诚信体系的缺乏等问题,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比较好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消除的是概念上的和认识上的某些误区,防止急功近利。重物轻人等思想,有机农农业是只是经济的产物,必须发挥知识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德重要作用。其次需要制定、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还要加强对有哦及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加强监管,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运作,共同把有机农业发展下去。参考文献:吴大付胡国安 《有机农业》 9787802333895钦佩 《有机农业生态工程》学号:20107972姓名:牟建祥
第四篇: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为例
党十七大精神提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38个县(市、区)之一,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是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乐港镇位于乐平市西南郊,西邻波阳县,南靠万年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280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30元。乐港镇是国家定点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常年反季节各类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随着蔬菜基地的建成和钢架式大棚的普及,蔬菜年总量达22万吨,总产值2.8亿元;铁路皖赣线及公路田乐线、老206国道、乐安江河流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海泡石、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展对乐平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乐平市乐港镇里汪、余家、大路边等村,深入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
1、蔬菜品种多、产量大、销路广。谢家村人口约1780人,谢家村地少人多,耕地面积约600亩,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品种优良,其中大量培植特色蔬菜,如:辣椒,茄子(图1)。谢家村所产蔬菜商品率高达90%以上,除市内供求,远销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及鄱阳、德兴、九江等周边地区。2005年至2009年全村蔬菜平均年产量为约2200吨,以 4.3%的年增长率飙升。
2、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基础好,政府支持力度大。蔬菜种植过程中,以家庭经营为主,使用少量农药,大量有机肥、农家肥。以传统经验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种植经验属时代累积型,代代相传。2008年下旬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区之一,政府出台大量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种植大棚蔬菜,支助配套设施,钢架式大棚建设开始普及,抗旱井在原来5口的基础上新增2口。
3、农业合作化初具规模,打造品牌蔬菜。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社,2008年5月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经营为社员和周边菜农提供产前、产
中、和产后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技术科、植保科和营销科。并主动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积极搭建产销研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专题讲座,得到社员和周边菜农的大力支持。社员共有496户,种植蔬菜1800余亩,并带动周边菜农1120户,年产销蔬菜一万多吨,在国内外蔬菜市场小于名气,复种指数高达400%,为“寒冬辣椒红,阳春地瓜白,炎夏香芹翠,金秋莴笋绿”增添色彩,一年四季菜地都摇曳生姿。并在今年4月28日,成功注册了“引擎牌”蔬菜商标。
二、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抗风险能力低。当地地蔬菜种植方式为粗放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谢家村在亚热带季风区,复种指数高,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频频发生,对蔬菜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90%以上的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谢家村人均土地少,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务农且不及全村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图2、3)。谢家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重视教育,蔬菜种植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不断增加,加之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且出现局部污染和沙化。
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扶持力度,资金相对短缺,技术含量低,2008年谢家村被列为新农村以来,政府投资20万元,协助成立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课,提供种植技术交流平台。开通减税免税渠道,鼓励小型团体主要负责蔬菜外输,扩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目前为止,乐港镇只有两个小型的蔬菜产销合作社,菜农参与率不高,且带有宗族色彩,合作社的管理层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老年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文盲。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旱季,灌溉设备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上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4、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惠农政策的落实还处在计划阶段。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改革。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目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近年来,乐平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谢家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2007年后,菜农纷纷把自家蔬菜运往批发市场,收入可观。02年-08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4%。08年-09年,菜民收入增长45%(图4)。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楼房栋栋突起,75%的家庭有机动车,青年常年外出务工,年头年尾回家的局势没有改变,实质幸福指数处于停滞状态。受资金短缺和村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工程,修水泥公路,公交到家,专门负责门前卫生三包“脏、乱、差”的等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断断续续,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虽然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高达98%,但只限于医疗,对于投资财产等方面的保险还在规划中,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曾形成专门的娱乐群体,如:腰鼓队,也由于组织不善,大多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
三、对当地农业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试点,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中部崛起的目的。
总体上看,谢家村自然条件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商品率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然而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业高端设备紧缺,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所以扩大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需要重视,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别在化肥农药污染这一块要下大气力。只有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科学合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进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谢家村的蔬菜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长期不合理耕种、使用化肥,土地沙化的现象不断增加。对此,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在创新迫在眉睫。
2、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除靠国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之外,应该积极鼓励富农投资,现在多数富裕农民将手中余钱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盖房、购置电器等等,或者存入银行,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扩大。扩大农民农业投资,组织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投入。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突出“江南菜乡”品牌效应,继续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引进外资,加大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乐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谢家村壮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队伍提供可能。据瓷都晚报报道,乐平工信委声称:绿色食品及蔬菜加工产业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的八大产业之一。形成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势在必行。到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对蔬菜、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利税逾1亿元。
4、受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影响,农民工二次回流的现象趋于普遍化,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对此,积极搞好外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帮扶上下功夫,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相关农业活动,缓解回城务工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5、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才能扩大农村合作社规模,使菜农积极主动向合作社组织靠拢。政府要加大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 力。
撰 写 人:徐秋慧指导教师:曹蓉玫时间:2010-11-9
第五篇:鄱阳湖演讲稿
携手青春 奉献鄱湖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是来自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园丁。今天很高兴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放飞青春 奉献鄱湖》。
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雪山哨所;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广袤原野;有的人把青春奉献在无影灯下;而我的青春,则奉献在美丽的菁警校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园丁,我愿将我青春年华中最绚烂的一笔,为美丽的鄱阳湖建设增添一分别样的色彩。
鄱阳湖,美丽的湖,神话的湖,充满诗情画意的湖。你看那湖面上白帆点点,你看那夕阳下渔舟唱晚,她象一个淡妆素抹的少女,含情脉脉地笑迎每一位八方来客。她是我们心中的净土,也是梦想中的天堂……
2009年12月12日,是一个全省人民都铭记于心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经济区规划》,将学习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赣鄱大地从此获得加速崛起的“国家动力”。4400万江西儿女为之欢欣鼓舞、积极实践、努力奋斗。以此为契机,兴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新热潮。四个多月来,从鄱阳湖之滨到赣江两岸;从繁华的都市到美丽乡村;从党政机关到企业、社区。目之所及,到处是说鄱湖、谋崛起的喜人景象;耳之所闻,到处是谈鄱湖、议发展的欢声笑语,江西由此踏上了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征程。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载着江西人民的崛起之梦,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鼓劲加力,是江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这个上连湘楚、下通皖江的重要地域,这个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这个美丽的生态经济圈,在我们4400万江西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在鄱湖建设者的忘我工作的生动实践下,必将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富饶!
朋友们,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母亲湖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用青春守护江西这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护我们美丽的母亲湖。因为年轻,我们在改革面前有“闯劲”,困难面前有“韧劲”,学习面前有“钻劲”;因为年轻,我们认真而不敷衍,奉献而不索取,真实而不虚伪;更因为年轻,我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工作不推脱。挺一挺青春的身躯,露一露青春的微笑,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就是一堵火墙;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星空,就是一轮金色的太阳!这太阳........就是青春的力量!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仅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美丽的家乡,我还要培养我的学生们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我要让他们知道,美丽的母亲湖是家乡的骄傲,是祖国的瑰宝,是红土地上一双顾盼生姿的明眸。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江西的未来着想,为崇高的事业拼搏,为人民的福祉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满怀澎湃的激情,鼓舞激扬的斗志,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人生的更新更美的春天。
我骄傲,我是鄱阳湖建设战线上的一棵小草;我骄傲,我平凡的生命中拥有奉献者的伟大。我为我可爱的母亲湖而骄傲,我为我火热的红土地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