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移民后期屏山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关于移民后期屏山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石 进
2012年,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在即,屏山库区移民工作即将由搬迁安置阶段进入后扶发展阶段,全县工作重心也将从移民迁建转移到库区及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对于屏山这样的山区农业县,如何发挥农业经济在移民可持续发展及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课题。
一、屏山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屏山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宜宾市西部。全县幅员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其中2个彝族乡),总人口30.98万(农业人口26.7万),有耕地17201公顷,林地79587公顷,森林覆盖率51.3%,三次产业结构为44.6:26.2:29.2,城镇化率为19%,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屏山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2.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二是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茶叶基地达到15万亩、烤烟面积达到2.2万亩、水果面积达到11.5万亩,成为“全省优质绿茶基地县”、“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和“水果产业基地培育县”。三是特色畜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生态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5个,畜牧产值占据农业产值半壁河山。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7亿元、林业产值1.45亿元、畜牧业产值7.5亿元。
二、屏山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投入、地理条件、资源匮乏和近十年封库停建等原因,屏山农业经济与市内外发达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较小,虽然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7亿元,但总量仍远远落后宜宾市其他区县。二是产业品牌不突出,虽有部分农产品自主品牌,但是品牌不响亮、效应不明显、知名度不高。三是农业经营粗放,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低,综合效益差,农民增收乏力。四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虽已建立近百个农业专合组织,但组织化水平较低,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五是农业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从总体上加大了对农业板块的政策扶持,但是屏山受多种政策条框及自身财力限制,项目储备量仍然较小。六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受移民迁建及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缺乏招商引资可比优势,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屏山农业经济发展。七是农民、农村观念落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发展农业产业和经济的思路和方法不多。
三、屏山农业经济发展定位
(一)特色农业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屏山在茶叶、魔芋、林竹、烤烟、水果、畜牧等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移民迁建后区位条件改变及市场需求量增加,以及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农业融资环境改善,屏山发展特色农业前景巨大。
(二)生态农业县。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后,库区将形成“高峡平湖”景观,加上老君山原始森林、龙华古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旅游等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生态农产品也将广受青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是屏山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四、屏山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展望
(一)发展思路。以“生态、特色”为主题,重点在“土”字上下工夫,抢抓移民后期扶持及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围绕一个目标(提速增效促农增收),加快两个建设(基地建设、体系建设),提高三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农机化作业和抗灾能力),推进农业四化(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强化五个支撑(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打造六大产业(茶叶、林竹、果蔬、畜牧、烤烟、白魔芋)。
(二)发展目标。到2016年底,力争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优质水果达到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15万亩,白魔芋达到10万亩,烤烟种植达到4万亩,建成产值达300万元以上的生态畜牧示范基地100个,确保建成产值超千万元的村100个,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其中:农业12亿元、林业2.5亿元、畜牧业10亿元、渔业0.5亿元)。
(三)产业布局。一是以构建库区第二产业带为重点,在书楼、锦屏、新安、新市、清平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优质茶叶和生态畜牧、库区水产养殖基地及生态观光旅游,推进金沙江产业带上品牌、增效益;二是以建设新县城及宜宾市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在新发、大乘、鸭池、富荣等乡镇大力发展早春茶、蔬菜、蚕桑、獭兔、肉羊等无公害种养殖业,推进岷江产业带成规模、上档次。三是以龙溪、龙华、中都、太平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林竹产品、优质烤烟、优质白魔芋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基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业快速发展。四是以夏溪、屏边、清平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山黑猪、高山羊及西宁河细鲢鱼等生态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具有彝族风味的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五、屏山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基地建设。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整合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移民迁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等政策和项目,结合屏山气候、地理条件的多样性,采取整村连片推进、集中打捆打造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借助库区高峡平湖景观和农业产业重构,重点打造库区第二优质水果带及书楼—锦屏—新安—新市—清平观光农业基地。二是抢抓农业综合县及烤烟基地单元县机遇,打造中都—太平万亩优质烤烟、魔芋基地、新发—大乘万亩优质早茶基地。三是利用山地气候多样性,打造龙华—龙溪林竹产业基地、夏溪—屏边生态绿茶基地及山区生态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将屏山打造为优质烤烟、茶叶、水果产业基地强县,促进农业产业提质扩面。
(二)突出特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突出“生态、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打响“屏山炒青”、“金屏水果”等本土品牌。一是打破“分散经营、各自为阵”的局面,积极推进茶叶品牌整合,使“屏山炒青”实质投入集团运营,提升“屏山炒青”等品牌知名度和商业价值;以无公害、生态为重点,扶持壮大1-2个本土绿茶品牌,改变屏山茶叶长期处于初级产品供应端的地位,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二是发挥“阳光、绿色”特点,以商标为主体、质量为核心,融入信用、文化等信息,形成统一的“屏”字头品牌,打造具有屏山特色的农业、畜牧品牌(水果、白魔芋、蔬菜及腊肉、山羊、生态土鸡、蜂蜜、彝胞鸡等)。
(三)汇聚内力倾力发展专合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大力发展以协会为主的农村专合组织,建立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要重点扶持、培育、壮大现有茶叶、果品、魔芋、生猪、肉牛羊和土鸡等协会,发挥其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提高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要重点规范专合组织,在种植业专合组织内选一批明白人,分工协作引领专合组织发展;在畜牧业专合组织内实施“六统一分”的养殖模式(统一章程、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分户分区饲养等)。三是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种养殖业,专业加工、专业营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让农民更多地直接获得收益。
(四)借助外力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一是精心包装招商项目。根据屏山特色优势,着重包装并推出优质茶叶、魔芋、水果、林竹、药材、畜产品等产业化开发项目,积极组织产品和企业参加“中国宜宾早茶节”、“中国西部农交会”等展销活动,向外展示屏山优质产品和潜力。二是完善招商政策。坚持“先予、做大、后取”的原则,在土地、融资上完善现有招商引资政策,营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良环境,以最大的优惠吸引企业来屏投资开发,发挥借鉴外来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上的先进经验。三是建立加工园区和专业市场。利用好新县城区位交通条件,力争建立宜宾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
(五)强化引领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彻底改变对龙头企业只扶持不管理的现状,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方式转变。一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培育管理。坚持育、管并举,研究、制定、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科学确定龙头企业进入和退出条件,建立以奖代补激励制度和以退代惩约束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形成以政府培育为载体、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为主体的良性发展机制。二是抓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引进。重点抓好农业特色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争引进“雨润”、“新希望”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屏山开展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强化公司牵引,发挥协会和专合组织助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务求建设成川南优质绿茶基地和宜宾无公害优质干水果基地,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生态养殖基地。
(六)科学发展致力优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开阔思路,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山区农业观念,促进屏山农业经济由“粮猪型”向“特色产业型”转变,由单一产业向产业链条转变。一是在发展模式上重点将种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的发展模式,体现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种植上着力推广现有的“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种植模式,养殖上重点推广“公司+农户”或“专合组织+农户”的养殖模式,科学运用“借猪还猪”、“借羊还羊”的模式加快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坚持科技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培养一批农业骨干型人才。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和水务部门与相关科研院校建立“校县”合作关系,通过进校培训和到场示范培训的方式培训一批农业骨干人才。
第二篇:大足神农发展战略定位
大足神农战略规划
第一部分:大足神农的宏观环境分析
早在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就预言: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从中国来看,健康休闲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方式。足浴作为一种典型的健康休闲产业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全社会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足浴独特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使其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从而获得了迅速增长。
一. 国家政策方面
1.国家倡导引起关注。
2005年,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蓝皮书中,足浴被确定为最具投资操作性行业之一,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同时,消费者对足浴行业的认同度也逐渐提高。
2.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立。
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函
[2008] 125号)批准,由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组织筹建。全保委组织筹建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保健按摩、健康理疗、洗浴桑拿、健身美体、母婴保健、视力保健等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和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包括管理、人员配备、综合技术、环境、设备设施等在内的以及按摩器材和相关产品的服务国家标准。
2009年7月,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部、中消协等相关部门及百余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并针对保健服务行业夸大宣传、资质不达标等问题进行首次讨论。
3.相关法规的出台。
目前,上海、杭州、南京等市已经相继发布了有关对足浴行业的各项规定,各地政府也希望借此规范该行业,以便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决心在保健服务行业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按标准对行业进行管理,成立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管理保健服务行业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组织来管理,这个行业就会一团糟,鱼龙混杂,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甚至将整个行业都堕落异化成色情业的代名词。同时也说明公众对国家整治保健服务行业的殷切期望,让整个社会风气净化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百姓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愿望。
二.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使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43%。1980年至2000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普遍达到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达到50%到60%。
2.残酷现实的客观要求
2005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0.2%,就业人口比重仅为31.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面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加快足浴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而出。
三.社会影响方面
1.拉动经济的发展。足浴业的发展将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另外,足浴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将对GDP的增长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2.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原陕西咸阳市市委书记张立勇大力支持足
浴业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被称为“足疗书记”。2007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认为,足浴行业已经在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口问题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足部保健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国足部按摩师平均月收入都在1000员
以上,发达地区在3000~5000元以上,收入高而稳定,足部按摩完全能够成为终身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足浴这个行业,慢慢地也接受这种保健服务。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势必让人们的消费观念及生活追求发生变化,其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追求身体上的轻松愉悦,追求更健康的体魄。大足神农为帮助员工改变命运,启动员工模式改革后,使许多员工在城市落户,过上富裕的生活。大足神农组织使命的确立,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明确了企业的奋斗目标。
四. 专业技术方面
1.行业现状。
足浴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影响该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足部按摩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足部按摩师一定要懂得医学知识,能摸准人体穴位,经过培训取得资格才能上岗。目前500万足浴从业人员中,只有不到5%的从业者持有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顾客在接受不正规的足部按摩而造成身体不适甚至引发疾病、损害健康的实例屡见不鲜。
2.大足神农组织优势
早期设立的“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作为一个培训平台,在源源不断的为大足神农输送着优秀的员工。大足神农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着技术、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时刻保持自己技术的先进性,将创新作为发展之源。
第二部分:企业分析
A.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是指在传递客户价值中生产消费的物理因素,它包括企业的财力资产和实物资源。
好像没有提及
B.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是指那些在传递客户价值中,没有发生损耗的、隐性的产品因素;它是根植于企业历史中的,对企业经营发生长期作用的资源,它包括技术资产、商誉等。
(一)“大足神农”无形资源的历史演变
1999年2月15日“华宇良子”1店的“五良精神”既:良家子女,用良药,凭精良技术、靠优良服务,挣良心钱。
在“华宇良子”的经营中,何勇、容学文已经发现,影响足浴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店铺环境。首先,装修要上档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室内光线的设置。如果室内光线昏暗,从外面很难看到里面,就会使顾客产生顾虑,甚至怀疑店内是否在进行正当经营,严重影响上客量。因此,千子莲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全面“CI”设计,取“莲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店铺风格清澈、透明、整洁、健康,环境明亮,没有暗锁、反锁,门上都有透明玻璃,同时在店铺装修中融入了敦煌文化元素。
2001 年3 月,以“千子莲”为品牌、何勇为法定代表人的“兰州千子莲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正式登记注册。同年,千子莲公司在股东会上提出了“千子莲,千家店”的口号。
2001 年10 月30 日,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给千子莲公司核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批准设立“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
2002 年2 月20 日,以“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为承建单位的“甘肃省第四十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获得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从华宇良子时期开始,何勇就在员工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编写了《企业文化培训手册》,大足神农创办公司报刊、谱写企业歌曲、编写“企业文化三字经”、“店长三字经”“员工四字真言”等企业文化口诀,重新整合了原有的企业文化。
(二)“大足神农”的组织使命
大足神农是健康休闲产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以引领健康生活、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运用中华保健养生技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健康休闲服务与产品。公司秉承仁爱和谐的经营理念,以创新求发展,助员工自我实现,与股东分享财富,为缔造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三部分:足浴行业的竞争强度分析
1、同行竞争不厉害。表现在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强。
2、进入门槛低、新进入者威胁较大。
3、替代性产品或服务较多。如spr 桑拿 等等
4、属于服务行业几乎没有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压力
5、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弱。能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人群一般都认可现行的价格体系。
第四部分公司发展战略
一.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就是确定公司发展之路的目的地。“大足神农”企业的整体战略定位就应该是以中医文化为基础的高附加值健康休闲产业链
根据“大足神农”目前所处于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内部经营情况来看,该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足疗项目得市场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依托企业当下在技术,经验,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
“大足神农”第一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将自身发展目标定位在全行业的领先者。“大足神农”将自身的品牌建设目标定位在:成为中国足道行业内“最具文化品味、最具人文关怀、最具专业水准”的品牌。这很好的将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阐述。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各国有着广泛的认可度。第二阶段国内市场发展基本完善,企业要将目标市场向外扩张。以“神农文化”为发起点的大足神农必须把握这一发展优势积极开拓在海外的市场,并以此为前站将足浴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从而完成企业性质由劳动型企业向文化型企业的转变。
第三段企业的战略发展将是由单纯的足疗服务向“健康休闲产业”过度。整合足疗、按摩、药浴等一系列健康休闲服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竞争战略的制定
根据调查,目前国内有超过2000家的足疗企业。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而且恶性竞争威胁着足浴产业的发展。一些足浴店既不消毒又不培训就开业迎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就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造成足浴市场的混乱。另外,由于个别足浴企业仍然存在色情服务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严重败坏了足浴行业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形成了足浴行业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与色情行业无异的观念。这导致许多消费者至今难以接受足浴服务,使足浴行业的市场拓展障碍重重。面对以上竞争者企业要以文化品位的塑造为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服务的品味和价值,使顾客感受到企业文化和高档次的服务。
国内较为知名的足疗企业有良子足浴、足来足往、千子莲等。这些企业都是大足神农的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
因此制定差异化战略将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企业文化差异作为基础,在室内环境设计、员工着装、音效设计等细节方面来细化服务差异给顾客带来不一样的按摩服务体验,让顾客对企业文化产生共鸣。统一的员工培训统一的环境设计统一的服务技巧催生属于“大足神农”品牌的独特服务。
三.职能战略的制定
(一)市场营销战略:
(1)市场细分化:在进入一个区域之前做好市场调研和文化调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有的文化环境在设计服务环境时进行区别,使顾客产生亲切感。类似的市场细化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为顾客带来舒适的体验。
(2)市场营销:将服务的差异化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宣传独特的服务优势即中医文化。
二 人力资源战略:
(1)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完善企业内部晋升制度。
(2)统一的技术培训,服务培训。通过企业“使命”的确立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好软基础,建立健全完善的奖励,福利机制。(3)员工入股企业,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激发员工潜力。
(4)鼓励创新,涉及制度,技术等各方面。
(5)从企业内部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三 研究开发:
(1)创新技术,自主研发药剂。
(2)完善从药材种植、药剂配置到药物使用一系列产业压缩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第三篇:浅析屏山县后移民时代城市管理
浅析屏山县后移民时代城市经营
随着2012年向家坝水电站一期蓄水目标完成,屏山县“一城五镇”移民整体搬迁也尘埃落定,后续发展新舞台幕布已经拉开。搬迁新城之后,全县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受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功能不完善,城镇集约化程度不高,辐射能力和带动力不强,管理水平较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屏山县 “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和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的农业县的现状仍未能全面扭转。要改变屏山县财力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镇基础设施欠账多,融资难度大,县城建设土地储备少。经营好新城市,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县城基本概况
屏山新县城北倚凤凰山,南傍岷江水,至宜宾市及机场约37公里、至老县城50公里、至向家坝电站坝址46公里。2012年规划总人口约6万人,面积约为5.4平方公里,根据“十二五”规划展望,新县城即将成为宜宾市二级中心城市之一;新县城按照“一城、两片、三组团”的布局结构形态规划(“一城”即屏山新县城,“两片”即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三组团”即丁发组团、石盘组团和凉坝组团),上、下台地市政道路由一条主干道、8条次干道和17条支路组成,交通网络布局合理,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和生活空间。新县城融合地理优势、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建筑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身,有望成为错落有致的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二、屏山城市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推动着城市发展,而城市则是各种资源要素载体。屏山历经十年封库停建,老县城城市规模小,城镇化率低,政府乃至居民城市理念不强,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各种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潜在资本没有概念,经营城市理念尚未形成,自身及周边资源要素挖掘不到位,搬迁后面临重大的维稳压力,同时,财政负担重,无法支撑城市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公益性事业,经营城市理念未被广大民众接受。
(二)支撑城市中心产业不强
2011年,屏山县三产业的结构为37.73:36.6:25.67,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96万元,其中亏损企业6个,亏损额达158.40万元。工业实力上存在产业集群不明显现象。目前,屏山仅有2个工业集中区,石盘工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企业为主,宋家坝工业园区以移民迁建企业为主。工业产品主要为纸业、茶叶、电石等,对地方财政贡献率极小,带动力不强、影响力较弱。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屏山新县城对外交通主要依靠S307省道,但该路段车流量大,经常造成通行不畅;由于新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完善,县城道路路况较差,县城内交通状况不佳,需进一步完善;文化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未建设,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无处开展。
(四)城市建设投资渠道单一
近年来,屏山县虽克服常规工作与移民工作相互交织的困境,在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主要依赖政府投资建设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融资办法目前仅有理论方案,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政府单方面投融资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由于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往往使政府这个单一投资主体背上的包袱越来越重,城市建设这条路越走越窄。
三、经营城市的对策
(一)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经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全体居民共同努力。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导力量,企业是经营城市的中坚力量,居民是经营城市的决定因素。县政府必须明确经营城市目的和内容并加以宣传以期取得全体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在全县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1.明确经营城市概念。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城市中可以用于经营的公共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凡城市所拥有的除纯公益事业外,可以资本化、资产化的资源,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它有利于筹集城市发展资本,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和运营,使其增加效益,并将经营收益再投入城市建设新项目,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明确经营城市目的。从长远看,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能保持城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社会和谐进步。
3、明确经营城市具体内容。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房产、山水、旅游、空间等。二是人力作用资源。如,电力、道路、桥梁、宾馆、市政公用设施。三是人文资源。如,人力、文化、科技和政府资源。四是延伸性派生资源。如,城市冠名权、无形资产、信息、品牌等。
(二)建立科学机制
经营城市经济运行机制就是市场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法制机制的综合运用。经营城市中的所有资源,应通过公开信息、公开竞争、公开招标和拍卖等市场办法来引导流通和配置。经营城市行政运作机制,重要是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经营城市的积极性。通过明确政府与企业、市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从制度上,利益上保证形成经营城市的合力;工作运行机制便是指要制订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办法以及阶段目标、考核体系等,使经营城市有序推进。为健全新屏山科学可行的行政运作机制,必须下决心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坚持城区一体化,包括规划、土地、房产、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和资金收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二是成立城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对城建资金进行归集和管理 ,通过参与城建项目投资、管理和开发经营 ,滚动发展。三是四是制订驱动机制与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利益分配以及公司的目标和部门机关的工作职责。
(三)确定经营项目
1.土地经营。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之本,也是城建资金的主要来源。屏山县虽无法同大城市相提并论,但规划城区用地大,有待开发利用,盘活江北片剩余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好江南片土地,舞活土地有偿使用是屏山县当前经营城市优势所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方式运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一是要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收购储备制度,实行土地价格垄断,牢牢掌握土地原始升值;二是放开土地二、三级市场,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大力推行经营性建设项目用地的招标拍卖制度,严格实行一口拍卖价,防止国有土地收益的流失;三是运用规划调控手段,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对土地市场实行不饱和供应,使土地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提高土地增值;四是利用土地级差原理涵养级差收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把“生地”养成“熟地”,优化开发环境,提高土地收益。
2.房产经营。经营城市势必繁荣城市,加快城市化高速发展。当下,屏山县人口虽不足4万,但是随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人口流入量必定大幅度提升,伴随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等良好条件形成,新县城必定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入住,城市住房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开发商带来大量的商机,使城市运营商出现成为必然。此外,屏山新县城房产经营交通建设与江南片房产开发商机并存,可以借势构建开放型园林新城框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江北片移民安置剩余房源与移民闲置房同新县城人气上涨带来房价提升并存,可以改善并完善房产交易各项措施。
3.公共设施经营。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市场化经营,使过去的产品变为商品,使公共设施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为资产运营乃至资本运营的过程,以推动城市建设的产业化发展。一是盘活现有资产。对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营 ,实行公开向社会招标 ,中标者成为投资主体 ,对项目的策划、资产筹措、建设实施、管理运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行全过程负责 ,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二是管活地下资产。地下管线应统一规划有偿使用,包括电力、邮电、燃气、有线电视等,既克服现行各自为战破坏市容市貌,又能将地下资源有偿使用升值,体现城市资源的价值;三是用活延伸资源。对城市设施的冠名权和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拍租。包括城市空间、街道两旁、路灯电杆、纯公益性场所的建筑物和珍贵树种、夜景等。
4.环境经营。环境是经营城市关键,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不仅能提高城市的身价,提高招商引资能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更能促使整座城市资源增值。屏山县移民搬迁后,立足“三年再造一个新屏山”的构想,提出“美丽屏山”目标,打造可经营的城市环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纲要。制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纲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并通过城市经营来实现;二是在详规的基础上,在对各建筑物和场地的审批时,要求外貌以及成片区域有不同风格,各建筑物又有特色;绿化、美化城区。进一步加大对“沿路、沿江、沿沟”的绿化力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五是下力气抓好软环境。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一诺千金”的信用环境。
5.文化经营。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城市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越有历史的品位,就越有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要加强屏山后移民时代城市管理,实现屏山跨越式发展应着力抓好四件事:一是结合移民新城挖掘人文历史,体现新屏山的人文景观、历史风貌,以增强城市的魅力。二是盘活现有场地。如,对图书馆、体育馆、生活广场等,可以投资合伙扩建,减少政府负担。三是激活乡土民族文化,活跃于旅游景点,把文化气氛搞浓。四是推介冠名式文化项目,既宣传企业单位文化又组织创收。
6.经营企业。任何城市都必须有支柱产业作支撑,否则城市再美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据屏山新县城现状,应从五方面经营好企业。一是做大做强现有工业,特别是发展势头好的酒类、茶叶加工等企业,要促使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扩大工业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扩大场地的同时,一定要按城市规划,注意环境保护;三是培植发展商贸走廊。在交通便捷地段设立物业配置中心,包括工农业深度加工产品和农副业土产品,分类设若干市场;四是发展物流业。随着交通便利和物业的振兴,应规划引导发展运输业和相关的服务业。五是要下力气盘活现有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的闲置资产。同时,搞活优质股资产,筹措资金扩大产业。
第四篇:农业文化发展战略探讨
农业文化发展战略探讨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人类自从劳动开始就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看,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淀积了浓厚的文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农产品鲜食为主型向农产品加工为主型转变,在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的今天,弘扬农业文化,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市场的先导,从文化层面提升对农业的认识,是现代农业调整和发展的重要理念,这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农业应对入世挑战,走向国际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粗粗一看,农业似乎与文化不沾边,但仔细一分析,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弘扬农业科技成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
界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方法与技术,从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到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了详细的记载。现代农业科技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农作物育种、耕作和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以及到农产品的贮藏加工,都具有庞大的理论系统和实践经验。此外,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灌溉,河道疏浚以及抗御自然灾害的种种方式方法,更与农业生产活动不可分离。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成就,弘扬农业文化,就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是农业文化的最新体现,要积极加以推广和利用,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二)打造农业名牌产品。品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凝结,是农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市场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活动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效益农业产业带,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培育农业品牌,以产业开发品牌,以品牌促产业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格局。要注意农业品牌的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品牌农产品的规模优势。要提升品牌功能,完善品牌的科技支撑体系,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服务,积累品牌的文化内涵,要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打造一批具有
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
(三)制订农业生产标准。从粗放型生产到精耕细作再到标准化是农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实行农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要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切实搞好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验检疫方法等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实行生产标准与生产过程的多环节有机衔接。要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订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以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要运用先进生产设备和种养、加工、保鲜、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模式图,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
(四)建设农业数字平台。现代农业越来越注重数字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价格、成本、效益等等越来越被农业经营者所重视,农业的数字平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它对于农业生产的决策,对于指导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或缺。要通过农业的数字平台,建立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应用系统,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农业市场信息反馈系统,使数字农
业在现代社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还要积极运用数字的形式,通过产地调查,开展农产品产地编码工作,开展农产品直接进超市的条形码设计试点工作,开展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等科技实践活动。使传统的农业文化能与数字系统有机嫁接,也使农业产业获得质的飞跃。
二、农业文化全方位攻略
(一)在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上。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种文化的凝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农业生产成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并十分重视高产品种的选育,重视“三热制”的推广,普通实行“大小麦——早稻——晚稻”的耕作形式。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农耕制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粮食统派购制度的取消,农民不再把种粮当成唯一的生产目的,除了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以外,他们把更多的季节用于发展特色产业上,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粮价的低贱,有的农民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使产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调整。目前实行的一些耕作方式,如“菜——稻——菜”、“茭白——水稻”、“蕃茄——小黄瓜”、“菜——甘蔗”等形式,是农民实践经验的正确选择,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有什么样的耕作制度和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在耕作制度、产业结构上的反映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设施
农业悄然兴起,农民们在田里架起了大棚,或者覆盖一层地膜,充分利用阳光、地热、调节温度和田间小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优越的条件,因而反季节栽培也成了一种现实。反季节瓜果与时令瓜果争抢风头,成了当今农产品市场的一道风景线。
(二)在栽培模式和标准化生产上。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在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辅之以一定的栽培措施,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是现代农业区别于粗放型传统农业的又一特色。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效益农业,更是一种文化农业。通过科技专家的研究和综合,农作物栽培模式把该作物的栽培季节,各阶段生长规律、农作措施、防病治虫、除草施肥、疏花疏果,直到采收,各阶段的农艺作业绘制成一张图表,使人一自了然,可以说模式栽培,既推动了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使造就新一代农民变得相对容易,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功能!
(三)在新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上。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是现代农业的热点,也是提高农业自身生产力的亮点,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田被征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何选育优质良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根据现代人的喜好特点在水稻品种选育、瓜果蔬菜品种选育、畜牧业和禽类品种选育等方面把握好不同的育种方向,确定不同的育种目标。要根据农产品属于鲜食还是属于加工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然后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划要求,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技术要求加以推广,以期发挥品种效益的最大化。
(四)在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上。要把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品牌建设放在农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首先要根据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的要求,切实抓好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让人们普遍吃到放心菜、放心肉,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要根据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要注重品牌的包装,注重商标图案的设计,使优质农产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五)在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上。要着力构筑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配送到各大企业的食堂、超市、酒店、学校,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掀起“绿色旋风”行动,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配送绿色精品。还要掀起农业文化进超市、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行动。此外,政府部门还要为农产品的营销搭建良好的平台,举办诸如“柑桔节”、“杨梅节”、“西瓜节”、“茶文化节”等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节”促销宣传活动,使农业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第五篇: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林乃宏
屏山县属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经过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茶叶、烤烟、水果、白魔芋、林竹等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如何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扎实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如下粗略的见解。
一、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屏山县界于东经103°37'--104°23',北纬28°26'--28°51',全县幅员面积1523平方公里,有耕地15677公顷、林地72000公顷。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30.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8万人。2009年底,全县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林竹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2.3万亩、10.5万亩、1.6万亩、4.12万亩、110万亩。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03个,百万元以上专业村达93个,专合经济组织达到100个,市、县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较快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实现农业总产值126331万元,增长6.33%,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增加402元,达到3578元,增长18.73%。
二、屏山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一是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农特产业发展。屏山县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日照975.4小时左右,年均气温18.4℃左右,降水量909-1097.6mm。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和紫色土壤为主,土壤PH值5.5—7.0,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和氯含量均有利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历史种植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屏山种植茶叶、水果、白魔芋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生产技术、科技推广等方面易于普及。另外,近年来,由于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价格看好,大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广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三是优势农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通过近年来整合各类产业发展项目和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基地稳步发展壮大,产业区基础实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一车间”造血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四是龙头带动作用逐步舞活。柯瑞马林竹加工、旭茗茶业、龙湖翠、兴隆魔芋、凯丰核桃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与农户间利益连接机制更加紧密,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屏山农特产品独特的内质,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培育,已打造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金屏牌”水果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彰显。一支懂经营、会管理,能引领发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影响,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二是经营分散,规模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经营权过度分散,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需要。三是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重发展轻市场的观念,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走入大而不壮,企业多而不强的误区,导致销售市场空间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还相对滞后、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农产品附加值增值空间未能得到真正释放。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虽然优质良种、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机制名茶、白魔芋“三推八改”等技术推广成效明显,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技术研发薄弱,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五是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库区优质水果产业带将被全部淹没,急需培植以沿江第二优质水果产业带为主的农村移民接安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内安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压力异常艰巨。
三、加快推进屏山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一)理清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最终实现目标,理清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科技支撑、政策保障等各个领域着手,通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分析,合理确定产业的规划布局、资源的综合配置和利用、市场综合开发、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配套政策的落实等,打破以往规划中只注重产业发展,而忽略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制定详尽的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各类因素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
(二)合理布局,继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根据屏山特色产业适宜区域,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好特色产业基地。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特产业,坚持合理扩大规模,高标准推进建设,发挥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作用。一是在茶叶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龙溪河流域和宜屏公路干线3大片区为重点,每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到2015年,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面积新增1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16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建成无公害标准化安全优质高效茶园10万亩以上。茶叶产量达到1万吨,实现茶叶产值3.5亿元,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二是在魔芋基地建设上,以西宁河流域、中都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3大片区为重点,用5年时间,魔芋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白魔芋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成为全国“白魔芋之乡”。三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在海拔381-550米之间,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水果面积达到13万亩,产值达到1.8亿元,成为全省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四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五是在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二江、二河、二路”周边为重点发展区域,即在岷江和金沙江流域发展獭兔、生猪和土鸡,在龙溪河和中都河流域发展蛋鸡、杂交肉鸭和肉兔,在宜屏路和国道213沿线发展山羊、生猪等,确保畜牧产业值每年在6%以上递增。六是在林业基地建设上,每年新发展林竹3万亩以上,巩固9.6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全县有林地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与此同时,依托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每年保证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次以上,打造了向家坝水电站蔬菜后勤保障基地。
(三)舞活龙头,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市场营销和建设龙头企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而龙头企业建设则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为此,应立足屏山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牢固树立扶持龙头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采取谁有能力就支持谁、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措施,围绕龙头发展产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好县城新址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新县城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载体,新引进3—4家引领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导扶持旭茗茶业、柯瑞马、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间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切实发挥好龙头企业主力军的作用。
(四)拓展渠道,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培植。农业增效是通过市场这个环节来实现的,应围绕市场来做活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一是研究开拓销售市场。认真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及各类流通队伍在带领农户闯市场的同时,巩固好现有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有效与整个农产品销售市场接轨,稳步开拓大、中城市和国际销售市场,逐步建立稳固的市场渠道,确保全县农产品产得下、销得出、卖得好。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队伍。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拓展市场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是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引导、统分结合、利益联结、风险防范和内部运行“五大机制”,大力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其信息员和推销员作用,巩固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提升品牌效益。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区域品牌的引领。大力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积极鼓励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商标创品牌。保护和利用好“屏山炒青”、“龙湖翠”、“水中韵”、“旭芽”、“玉屏春晓”、“雁羽”等屏山炒青系列绿茶品牌,依托茶叶协会培育“屏山炒青”品牌。利用好“金屏牌”水果、“兴隆魔芋”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优势,逐步建立以名优品牌为引领、以知名商标为依托、以特色包装为载体的精品农业体系,推动特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效益。
(五)突出示范,以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示范带动是抓好农村工作重要力量源泉。一是以“百村春风工程”、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春风村”示范村建设,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下功夫,以此辐射带动屏山特色产业大发展、农业结构大调整、综合效益大提升。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探索城乡统筹新模式做好样板。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坚持把科技直接指导到户,把良种良法、实用新技术直接推广到田间地头,真正把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带到农村,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四是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好“县校合作”,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利用好机改契机,用活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好农村“土专家”、“土秀才”作用,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夯实基础,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基本思路,突出“围绕产业建设施、建好设施促产业”,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移民接安产业培植有机结合,突出工程质量、建设规模、工程亮点,抓点连片整体推进,大力兴建一批民生工程。以“百村春风工程”示范村为建设重点,实施好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千万元扶贫连片开发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础设施工程”、“烟基工程”等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七)深化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好信贷担保公司等职能,有效利用农业小额信贷和民间资本,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完善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激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发展;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租赁、入股等融资新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宣传、动员、引导农民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有效提高农业抗风险抗灾能力;继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成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屏山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