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标准化之路 大力发展屏山品牌农业
走标准化之路 大力发展屏山品牌农业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冷远林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当前屏山既肩负着移民迁建任务,又面临着重构库区产业支撑,打破库区产业“空心化”的严峻挑战。为此,屏山县按照“做特农业固本”的思路,加快发展以水果、茶叶、烤烟、白魔芋等为重点的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品牌,为库区产业重构优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屏山农业品牌优势,引领带动屏山特色农产业发展方面浅谈一些看法。
一、品牌农业的基本要求
(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就是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迎合市场,满足现代人消费特点,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通过推进品牌农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品牌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实现屏山标准化道路及发展品牌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借库区水果带重建,推出川南优质水果品牌。一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二是推行质量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果品无公害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分级培训的方式,对果农实施培训,建立一支标准化水果产业科技推广技术队伍,培养一批技术、管理、经营标准化的乡村果技队伍和职业果农,发展标准化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培育壮大特色品牌;三是按照农村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要求,每年新发展特色优质水果0.8万亩,依托县果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金屏”品牌;四是以新发乡、书楼镇、锦屏镇、新安镇、新市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果园,倾力打造川南优质水果,叫响“屏山椪柑”这一特色水果品牌。
(二)以省茶叶检测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制定绿茶标准为平台,打造屏山“炒青”品牌。一是从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起,县上就从大局考虑,在新县城茶叶检测中心实验室用地供给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其建设需求,力争尽快实现屏山县茶叶配套结构升级;二是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以屏山绿茶标准为依据,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标准,提升产品档次、监控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食品工业产业链、打造“四川茶叶及制品深精加工基地”,提高主动权与话语权,引领茶叶产业发展;三是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屏山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2011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了
整合屏山茶叶资源,申报“屏山炒青”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筹建“屏山炒青集团”促进屏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三)以优质烟叶基地县建设为良机,走“企业+公司+农户”打造屏山优质烟叶品牌。一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预计“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二是高标准技术创新与推广,重点围绕影响特色标准烟叶的生态环境、特色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加强技术标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着力提高烟草质量。三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兴烟”“ 优质特色”作为烟叶工作的战略重心,加快推进烟叶品质特色化进程,紧紧围绕“优质”和“特色”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和特色为核心,狠抓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快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进程。四是加强与烟叶企业的协调,走“企业+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屏山质优新品牌。
(四)以白魔芋基地建设为契机,建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设规范化基地,新发展白魔芋种植基地10000亩,平均每年新发展2000亩。二是以白魔芋“三推八改”丰产栽培技术为推广重点,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将原有耕作模式进行技术改造每年5000亩,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积极引进投资商参与白魔芋生产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倡导高标准开发模式和管理理念,提高白魔芋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延伸产业链。三是指导芋农安全用药、用肥,严禁滥用化学肥料,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白魔芋无公害化生产,打造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
三、对策
(一)高标准发展与准确定位是实施好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老屏山到新屏山的这一个新时期的过渡、兼顾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农业方面经验积累,加上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等特产得到认可,种植基地、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致使新屏山成为一个为质量把关,手握各种主动权,高标准推进自身产业发展的理想地区。新的县城,新的气象,新的生活,新的方向决定了屏山优势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可将屏山定位为川南优质农产品集中区,四川乃至国内优质无污染农业示范基地,从侧面提升屏山各方面影响力,多方面促进新屏山的发展。
(二)超前标准化设计是迎合天然、绿色品牌化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借助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影响力,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力争形成技术超前、标准超前、质量有保障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同时,屏山县大力打造标准化绿色农产品品牌,集合自身地理优势条件与现有的水果、茶叶、烤烟、魔芋等产业条件,从产业基地建设上注重标准化,在生产管理上标准指导,在技术与质量上标准超前,抓住特色,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势打造绿色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
(三)扶持新屏山优质茶业发展是品牌发展政策预演。一是“屏山炒青”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茶业文化、工艺技术、企业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产业升级快,质量有保障的条件和基础,已被宜宾市列入重点扶持的产业品牌。二是宜宾市、屏山县一直将屏山茶业列入扶持
发展的主导产品之一,作为“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群集”重点项目之一,在产品开发、品牌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三是新县城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的支撑,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更大效益,实现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以品牌质量保证吸引更多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可以引领带动旭茗茶业、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在“促进工业发展集聚,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增强优势竞争能力和影响力”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移民迁建后的新屏山区位优势凸显、交通便捷、发展要素聚集,能辐射川南以及云南周边地区,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自身影响力,可以充分发挥旧品牌带动新屏山,以新屏山唱响旧品牌的作用。
(四)多角度、全方位发展是新屏山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一是利用新时期信息通达度等外在条件大力宣传屏山。新城市、新环境、新起点、新形象,利用“新”为突破点宣传点,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几个方面逐层推进,多方位发展。利用高铁、水路、空运等运输优势并依托现有工业区对外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发展;二是利用各种农业副产品低污染、纯天然优势,依托茶业提升的影响力知名度,结合“宜宾生态后花园城市“美誉,大力发展品牌农副产业,结合屏山自身水果、烤烟、白魔芋等优质产品,进一步推进屏山品牌战略;三是适时打出生态牌,推行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加强第三产业内容建设,多方面,层次化宣传新屏山,多方面打造屏山品牌,提升影响力,加快新屏山全面发展。
第二篇:关于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思考
随着大多数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品质、品牌好的,价格高而俏,品质、品牌一般的“大路货”,价格低而无人问津。这种反差说明,发展品牌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城郊结合部的乡镇,如何以改革的思路创优质、创名牌,实现农业生产由重量向重质、重效的转变,推进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推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品牌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以商品生产为前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单位为主体,使生产、科研、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上,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品位的经营性农业。其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1)以优质和特色求生存。品牌农业必须在充分利用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较高品质和生命力的特色产品,它的基础是多年来形成的“一镇一色、一村一品”。(2)系列化技术配套求发展。品牌农业要求农产品品种、生产、运输、贮藏、保鲜、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相衔接,配套成龙,形成系列化技术体系,发挥农产品的竞争优势。(3)以技术争优势。以更新换代技术做后盾,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拓展品牌产品的深度、精度加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位档次高的名、特、优、新产品,保证农产品经久不衰的优势;同时以严格的技术标准保信誉,不断开拓出广阔的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率。
二、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1、主导产业的兴起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县(市)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所长”的方针,面向大市场,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规模生产、专业经营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使一些当地有优势、市场有潜力、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从多种经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主导产业群,为创品牌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2、迫切要求农业增效成了发展品牌农业的推动力。
随着小康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品牌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等优势,无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农业产业化历程中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为发展品牌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各地在创造经济优势过程中,在特色上做文章,使“一色一品”的特色农业、家庭经济与大市场实现了迅速的对接,使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副产品走出了田园,走进了市场,有的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加上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本身不完善、不配套,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品牌农业,应借“名”求“利”,以“特”生财,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那些名、特、优、稀、野的新项目、新产品和深度开发的资源性项目。以此为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推动品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市场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市场经济规律表明,经济发展趋同性和产品的趋同性是创建品牌农业的大忌,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劳力和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面向市场用战略眼光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按照“开拓市场——壮大龙头——建设基地——辐射农户”的产业链进行理顺、改组、连接,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努力使其成为市场的霸主。对资源丰厚、经济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明显的项目,集中力量培植,提高其规模生产能力,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名特稀野农副产品的开发,在创新、创名贵品牌上下功夫。
2、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一体化程度。
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引发发展的拉动力,培育购买力,扩大内需力,增强内驱力,提高产业化支撑力。我们应当以国内外大中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集贸市场为基础,构建多门类、多层次、多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市场设施、组织、法规和信息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规范性、竞争的平等性和运行的有序性。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放管结合”的原则和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现货批发市场,同时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熨平作用,以减缓价格波动而产生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四面八方摸信息、海外华人找关系、合资外商牵红线以及开通国际互联网等形式,在海外设立直销窗口,聘请外商做代理,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拓展农副产品的销售空间。
3、多渠道培植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酵母”,是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重视培植、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应利用多种场合,为合作流通组织和经纪人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对实绩突出的,要给以表彰奖励,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放手发展、放活经营、放宽政策和规范管理的方针,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资金投放、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用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他们增投入、扩规模、上水平。要加强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市场意识和经营水平。
4、全方位主动出击,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
与工业品相比,农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靠一家一户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实非易事,除依靠农民的自我联合,通过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将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外,还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市县乡(镇)可成立实施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创牌规划,并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到具体产品。注意加强对商标注册和申报省、市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应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组织各地参加广交会、农博会,提高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可通过举办名优产品展销会、“产品促销万里行”等活动,变“坐销”为“行销”,吸引外地客商来本地开展农产品贸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农业的发展进程。
第三篇: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我们不再放心,我们以前大量出口的茶叶也不能出口。还有曾经的碧波蓝天在农村也不在出现,甚至连有水的小坑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成山的垃圾,还有农药积累的“绿油油”的青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而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就是走生态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与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种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①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三大任务的,即a.保证增加人民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b.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c.保证未来人口增长的资源承受力。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
②基本内涵的统一性。我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重视农业与环境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从而确保目前几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国已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如下:
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的分别利用等。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桑基鱼塘,农——牧——渔循环互利等。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蚌共生,水禽——鱼——蚌共生,稻——鱼——萍共生,稻——鸭共生等。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水面立体养殖,湿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开发利用等。
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物相克避害及天敌除害,轮作倒茬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⑦山地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
⑧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巧接食物链、设计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流程等。⑨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家庭沼气,利用闲散土地种养经济动植物等。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农场、生态林场、生态工厂等。安阳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安阳市农业局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安阳县大力推广地上式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在林州市进行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目前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4处,沼气发电5处;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取得成功,已具备下步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据初步测算,24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一年可有效处理秸秆10800吨,可产生沼渣21600余吨。
推广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小麦留高茬和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特色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替代木材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进一步加快小麦、棉籽壳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现在已有乡域、村域、场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1200个,其中也有一批县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我们应该持续走下去,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中国。。
第四篇:创一流文化品牌 走内涵发展之路
创一流文化品牌
走内涵发展之路
——张掖市第四中学评选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一、近几年主要工作
(一)践行全纳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学校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切实关爱“问题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班级内实现学生受表彰全覆盖,为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平台;取消各种借读费、插班费,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地随迁子女上学提供均等机会;彻底取消快慢班,消除班级差别,均衡师资配备,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学校严格执行区教育局“八不准”“八表率”的有关规定,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决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坚决杜绝有偿家教,坚决杜绝乱收费,乱定教辅读物,坚决扭转接受家长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校长信箱,不定期开展网络测评活动,主动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近三年,教师中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构建了以“全纳”为核心的理念文化体系,以“规范、和谐、发展”为办学思想,着力打造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教育三大品牌,已初步建立起发展为先的理念文化,厚德博学的教师文化,笃学践行的学生文化,高雅怡人的环境文化,文明儒雅的行为文化,启智养德的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四)开展阳光体育,建立长效机制。学校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狠抓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创设一流环境、改革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构筑阳光体育保障体系,将阳光体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计入教师绩效考核,把体育教学与文化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评选“阳光体育优秀教练、指导教师”“阳光体育示范班、活动标兵”,提高师生自觉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形成了纵有“二三五”模式为主线的常规活动(标准餐)、横有“7+7+2”体育俱乐部和班级特色活动(自助餐)为主体的活动体系,定期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安全自救演练,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葫芦丝、巴乌音乐特色班,充实体育课程内涵,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多层次、立体式活动模式,初步建立起实施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
(五)创新德育模式,突出育人功能。学校构建了“双十”“百杰”“五好”“四家”“一活动”的德育工作体系,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渗透,大力实施“忠心献给祖国、恭心献给自然、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六心”教育,坚持唱响“每周一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科学考察活动,丰富德育载体,建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为学生排名,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促进“人”的发展。
(六)加强教学研究,建设高效课堂。学校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能力提高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雄厚智力支持;成功举办首届科研大会,推行课堂观察;继续提高讲学稿编校质量,确保正确、规范、科学、实用,完善优化“四三二”模式,使之更靠近课堂教学的本质;加强教研组建设,凸显学科群体优势;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降低教研重心,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抓手,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的目标。
(七)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实验室装备水平和图书、体育器材、卫生设施的配备质量,充实心理健康实验室的必备器材。2012年,学校一次性投入近80万元,为全校40个教学班配备100英寸交互式电子白板。
(八)加强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手抄报、图片展览、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着力抓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安全教育常态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近三年来,师生中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学校以“规范、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秉持“至诚至勤,至善至美”的校训,以“四三二”生态高效课堂和阳光体艺活动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形成了以“全纳”为核心的理念文化体系和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教育三大品牌。教育教学质量长期稳居张掖市前茅,已成为区域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管理规范、教育质量一流的优质初级中学。学校荣获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先进集体、甘州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州区2012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张掖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甘州赛区)初中组第一名、2012全省校园足球优秀布点学校、甘肃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甘州区三人篮球挑战赛第一名等荣誉。2010年以来,29名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奖,28项课题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奖励,130余篇学术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校将以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全力破解发展难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张掖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实施农业标准化 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近年来,XX市坚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年来,XX市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设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处46.13万亩。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1
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带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着力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带动能力。共有26处37.95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4个产品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保障能力
在提升品牌农业建设中,XX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目前,XX市已拥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畜产品质检中心和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质检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级中心为龙头,以市场、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品牌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畜牧、蔬菜、林果、花生四大主导产业,以培育、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
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目前,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农产品,1家企业的1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5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名牌,2家企业的2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4家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著名商标。
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及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了政府重视、企
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品牌农业输出,扩大了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近年来,在XX市南部重点发展了蔬菜批发市场,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3亿元,在北部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果蔬批发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南菜北果”的区域化种植业布局。
完善要素保障机制,营造品牌农业发展良好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进步等项目安排实施中,积极扶持鼓励品牌农业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