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
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
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
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浅谈
第二篇:课外指导阅读教案
课外指导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学生了解《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并能从鲁宾逊的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他的顽强与乐观精神。
2、学会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精读和泛读等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的确,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熏陶等诸多因素外,还必须从阅读中吸纳精神营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老师在与你们聊天时发现,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有部分同学却只喜爱读图而排斥阅读文字,有些同学虽然喜爱读书,却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迷失了方向;还有些同学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因为读书方法不当而收效甚微。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学习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收获。
二、好书推荐
师:在我校的书香节里,给同学们推荐的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课件出示)《爱的教育》、《唐诗三百首》、《东周列国故事》、《资治通鉴故事》、《岳飞传》、《杨家将演义》、《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匹克威克外传》、《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希腊神话故事》、《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十万个为什么》、《简爱》、《智慧背囊》、《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五(3)班的“坏小子”》、《夏洛的网》、《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爱心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柳林风声》、《读者》杂志、《世界名人传记》(少年版)„„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经典的好书,很适合我们阅读,我们可以从这些书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写作的方法。所以在玲琅满目的书店或者图书馆,我们就可以挑选这些书来阅读,而不要去选择那些充斥着暴力和黄色的书。(板书:读书有选择)在这些推荐的书目中,几乎都是小说,而且篇幅都不短,我们把它们叫做长篇小说。
据我所知,这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是男孩子都迷上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我们今天就选《鲁滨逊漂流记》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阅读长篇小说。
三、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指导读书方法
1、同学们,老师手上有几个版本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些都能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找到,那究竟我们要选择哪种版本呢?(简单说)
2、大家拿起这本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书的什么?(生答:封面)对了,一本书,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封面,那从封面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对理解故事是有帮助的。有同学去了解过作者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你们已经读完了书,结合这个介绍说说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故事内容有什么关系吗?
3、读了书名,你想知道什么?
师:这是一部近十七万字的大部头的书,读完整本书再回答这些问题,同学们肯定等不及。现在,就有一个初步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就是读“译者前言”或者说“导读”和“目录”
4、(拿书示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前言和目录,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5、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都了解了什么?
6、对了,通过读前言和目录,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谁来说说呢?(生说)
7、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一本长篇小说前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对故事有个大致了解。下面我们共同走近这本书,跟随鲁滨逊去漂流,去探险,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板书:读)
8、在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阅读了这本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读完的呢?我看到有些同学还在书上做了批注。一些喜欢的句段还用不同的符号划下来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同学已经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很不错!我们要向这些同学学习,读书时要边读边做批注,摘抄好词佳句,做笔记。(板书:记)下面,我们就选择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
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些都可以用专门的摘录本记下来。
9、讨论之后,我们对这本书就有了深入的理解。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我们就可以写写读后感。老师这里有一份我们最喜欢的杨红樱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看看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学生看)(师: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接着说说自己对书中某部分最有感触部分写写体会,可以是对书中人物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可以说说自己受到的教育)
四、总结阅读方法,激励广泛阅读
1.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的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照这节课的阅读,回忆以前的阅读方法,你认为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应该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呢?请用这些方法阅读其他关于探险的书籍:(课件出示)(世界名著青少年版)
《汤姆索亚历险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
《绿野仙踪》
3.结束语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特别是文学名著,充实自己。
板书
有选择
读书
讲方法读——记——写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考试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考试策略
摘要: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其内容、形式和结果的处理都要进行改革,以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 评价 策略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它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现行语文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语文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现行语文考试的形式及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们对所有课程的评价方式都是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中期、期末考试成绩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只能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机械的、重复的训练,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的评价方法:
一、试题内容方面
1、重视知识的积累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①。因此,语文考试应该重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情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考查学生对字、词(特别是成语)、句(名言、歇后语、俗语等)、段(名家名段)、篇(诗、词、歌、赋、名家名篇)的积累。
如五年级题目:本学期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成语,请你把它们归类写下来吧!
①形容情况危急的成语,如:千钧一发。②形容人物品质的成语,如:舍己为人。
二是考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一年级试题: 本学期你一定认识了很多的生字,那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区分“末”和“未”、“土”和“士”的,好吗?相信你一定行的!
三是考查学生灵活创新语言的能力(包括字、词、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等方面)。如六年级试题:
照样子写一句话: 桌子说:“做人要脚踏实地。” 粉笔说:“做人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尺子说:“
。”
2、今天,学校举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你平时一定读了不少的好书吧,在读这些书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深刻的体会,那请你写一段话一展你能说会道的巧嘴吧!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来源与生活又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语文考试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如三年级试题:
小明买了一只文具盒,回家后发现太小了,于是他马上回商店,想换一只大一些的,接待他的还是那个四十多岁的女营业员。假如你是小明,你将怎样说?把你说的话写下来,要写得简明、得体。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从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相信你一定在大街上看到过类似于“衣衣不舍”之类的广告词吧,请把它写下来,注明它的来源,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
像这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型,既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考查,不仅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且考查过程本身教育了学生怎样去做人做事。
3、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②,“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人健康发展”③,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是存在的。因此,在命题时一定要出一些能让学生发表 自己看法,能有个人情感体验的题目,答案要留有余地,注意考查不同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如五年级试题:
学习了《田忌赛马》之后,你也一定会像孙膑那样开动脑筋,用其他的方法帮助田忌获得比赛的胜利,那把你的办法也写出来吧!
4、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参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④。语文本身也是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扯不断的关系。语文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而其他学科知识也相应的渗透到了语文课程中来。因此,语文考试中我们不光要考语文知识,也可以考查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五年级试题:
学习了《田忌赛马》后,你一定也学到了孙膑那样独特的思维方式了吧,那试试解下面的题吧!
三棵桃树上分别有桃子100个、160个、200个,两位同学比赛摘桃子,规则是:先摘完一棵树上的桃子才可以摘下一棵树上的桃子,别人先摘的那一棵树上的桃子你不能摘。那要想摘的多,你先摘那棵树上的桃子?
二、注意评价方式多元化
如试卷、自考、辩论、制作、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考试中不及格,其实这类学生多是由于发挥不良、马虎大意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学生没有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考试的权利,一次考不好,可以再考,直到考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因为学生参与多次考试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通过多次考试,学生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
2、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因为参加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不断提高的过程,而闭卷考试对这一点体现甚少,并且闭卷考试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结果的,学生会做的就做,本来能通过查阅资料做出来的题,在这种考试形式下也只能是无可奈何。闭卷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考查甚少。而开卷考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不恰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
3、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日常语文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⑤,口语交际考查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⑥,而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无法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这就要求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必须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承 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在实际的交际表现中考查学生的口语水平。
三、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结果应该加强分析,为学生提供改进意见。无论如何处理考试结果,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处境和发展的需要,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激励学生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的反馈,要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自己和自己比较,关注自己的进步情况,如这次考试成绩和上次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哪怕是比上次高一分,也是进步。其次,在期末评价时,可以这样进行:平时成绩30分,由科任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表现打分(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作业的书写与保存等多个方面),这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中期考试30分(中期考试成绩的30%),期末考试40分(期末考试成绩的40%)。
总之,语文课程考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一种方法,无论其内容与形式,还是结果的处理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日益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四篇:小学语文备课策略
小学语文备课策略
备课: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具体策略如下:
一、钻研教材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读好。
第四步是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二)“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
读熟背会。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
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和教学特点个***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四、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那麽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小学语文的的备课应该把这个生命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得以调动。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阅读顺序有以下三种:循序阅读;变序阅读;以点带面。根据课文特点和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
(一)循序阅读
所谓循序阅读,指的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要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二)变序阅读
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写作顺序,而是先抓住结尾句或文中的重点句、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篇末点题(或篇末有深刻内涵的语句)或文中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的文章,可以先抓住结尾句或过渡句,然后串联全篇,这就是变序阅读。变序阅读,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如,《一夜的工作》可以抓住篇末点题的句子“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串联全文: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什么感受?《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语句加以领会。
(三)以点带面
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拎起全文的关键词句,然后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以后让学生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老天爷下雨“不确定”,给树苗浇水也应该没有规律;遇到生活“不确定”,要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使阅读重点更加突出。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一)朗读涵泳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书声琅琅的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一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成功的不容易,而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作者激情潮水般的倾泻。
(二)疑问思辨
疑问思辨,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通过分析比较解决问题。首先是从疑入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由题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见相反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作者有什么感受?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读书,找到答案。
(三)比较阅读
比较是认识一切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味文章的表达之妙的方法。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遣词造句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的比较。如,《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这句话,表达的效果就差得多。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地写的话(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毛泽东的咏梅词可以同陆游的咏梅词比较,体会毛泽东的伟大胸襟。
(四)表达阅读
表达阅读,是进行精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将阅读内容、阅读所得等表达出来,以促进阅读、深化阅读、增强阅读效果。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可以是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如,学习《林海》,可以模拟导游,介绍林海风光;学习《凡卡》,可以模拟采访,采访凡卡的学徒经历;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进行模拟辩论:是“赞赏的爱”好呢,还是“严厉的爱”好。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如,缩写《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是扩写,如,扩写《放风筝》的第二自然段,把想象的风筝写出来;可以是续写,如,根据《穷人》的结尾续写;可以是仿写,如,仿写《匆匆》文中写时间的排比句;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手记,还可以是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
(五)学科融合
情节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借助表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形象性强充满画意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画画,可以进一步激活形象。例如,《少年闰土》对话多,适合演一演;《燕子》则画意浓,可以画一画。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一)把别人当别人
所谓把别人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尽量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如,阅读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了解每一部分的意思;最后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究竟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这就是“把别人当别人”,这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基本的训练。
(二)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自己,就是阅读的时候,要把自己摆进去,想象文中的一个人(或作者)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什么感受。如,《小抄写员》,可以把自己摆进去:假如这位小抄写员是“我”,蒙受那么多的委屈,还能坚持下去吗?通过移情比较,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小抄写员对父亲有多深沉的爱,对家庭有多么强烈的责任感。
(三)把自己当别人
把自己当别人,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想象我自己就是作者,根据作者的描述,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去体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一段话描写经一个孔隙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感受。在阅读这段文字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你就是“作者”,船就要拉动了,请凭借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验作者的感受。又如《荷花》一文,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池塘里的一条鱼,小荷上的一只蜻蜓,想象它们看到的情景。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的一个人物,然后凭借文字描述去体会,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四)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假想在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中,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如《古井》,学完课文以后,可以“乡亲们,我想对你说”为题谈谈学习体会;《登山》一文,可以“假如你和列宁一起去登山,你会怎么做”为题,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阅读的多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阅读顺序、方法与阅读角色变化的交叉,可以使阅读的角度多达几十种。但是,多角度的阅读不是目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阅读能力才是目的。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