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长垣县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长垣县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6日 08:5
5来源:《求是》期号:2009.7作者:徐光春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河南发展的两大战略布局,中心城市带动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支柱,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如何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结合长垣县调研情况,我形成了一些新认识。
一、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长垣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80万,60%的耕地和人口在黄河滩区、背河洼地区。过去长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无基础、无资源、无资金,自然灾害频繁。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30年迈出“四大步”。一是创业起步期,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形成10万大军出长垣的生动局面,一大批人在闯市场、搞营销、做生意中掌握了一技之长、积累了原始资本、走上了创业之路,为长垣发展打下基础。二是内引外联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积极实施“回归工程”,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回归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回转、钱回流、厂回迁、业回创”的新局面,形成了回归投资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态势。三是加快发展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年前后,民营经济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蓬勃兴起,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四是优化提升期,2002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较快速度的同时,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呈现出特色经济集群化、集群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发展态势。
如今的长垣,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步伐,初步实现了五个转变,被誉为“长垣现象”。一是农变工,进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2007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9.9%,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农业县转变为生机勃勃的工业大县。二是低变高,进入了产业升级的新阶段。75%以上的规模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设立了研发机构,开发了200多项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13项,填补国内空白17项,实现了从组装加工到设计制造的跃升。三是散变聚,进入了集约经营的新阶段。建成起重工业园、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产业聚集区、新城工业聚集区和商贸轻工业聚集区等一批园区,集
聚了全县约78.3%的企业和82.8%的产值。四是内变外,进入了开放主导的新阶段。长垣人在外创办各类企业达330多家,总投资近百亿元,仅长年在外从事防腐、建筑和厨师工作的就达18万人之多。五是小变大,进入了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小生产变成了大产业,起重机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00亿元,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年实现产值35亿元。
二、谋划科学发展之举
长垣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在于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个目标不动摇,善于把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自立自强、敢闯敢干,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坚定不移地把全民创业作为主战略。长垣历史上有重商传统,发展民营经济有深厚土壤。立足这一现实,县委、县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民营立县”战略,明确提出全民创业。一是解除束缚,使群众放手创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不重比例重发展,不重属性重作用”,在全县大力倡导敢富、争富的新观念,使群众解除顾虑,放胆、放手创业。二是典型带动,使群众竞相创业。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创业实践,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创业模范和名牌企业,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在县城主要街道免费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做广告宣传、“树碑立传”,使广大群众创业路上学有榜样、赶有标兵。三是强化扶持,使群众便于创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具体措施,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信贷、土地、财税等方面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优惠则优惠。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创业群众选择项目、协调资金,近几年仅县主要领导就协调创业资金20多亿元;加强创业培训,建成各类培训机构41个。
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主途径。为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长垣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县乡主要领导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定期汇报制,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针对产业发展早期普遍存在的企业无序散布,庭院经济、前
店后厂等粗放现象,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思路,一手抓硬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一手抓软件,成立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科技研发基金,建设孵化基地,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了集约发展的高效平台。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塑造知名品牌。深入开展“质量兴县、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管理年”、“诚信年”等活动。四是强化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发展。关停淘汰22家技术落后、消耗高的企业,全县没有一家污染超标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培育绿色组织。
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平台。城乡一体化是县域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长垣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和发展要求,确立了“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滩区群众向县城集中、新上项目向聚集区集中”的思路,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一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县、乡、村都成立了专门的规划机构或由专人负责,实现了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目前所有乡镇和67%的村庄都已完成了规划。三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提前实现了全县村村通,村庄主要街道硬化率达到98%,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全饮水等项目相继建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主目标。民生改善程度是衡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尺。长垣坚持富民优先,通过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是抓创业促就业,让群众富裕。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群众满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成了县医院病房大楼建设和中医院搬迁工程,建成乡镇中心卫生院18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保障低等问题。三是着力解决热点问题,让群众顺心。在城中村改造、村庄整合、城镇拆迁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
中,从政策制定、拆迁实施到群众安置,请群众参与决策,处处为群众考虑,真正实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
坚定不移地把优化环境作为主抓手。良好的环境是聚集和激活发展资源要素的关键。长垣坚持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努力打造投资成本最低、环境最优、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一是提供温情化服务,营造爱商“家园”。叫响“书记、县长是长垣最大的服务员”,全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建设公平化市场,打造安商“沃土”。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多次开展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在媒体上公布主要领导固定电话、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受理群众举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经常开展评议活动,挑刺拔刺,设置曝光台。三是树立开明形象,塑造聚商“磁场”。每年都举办大型对外宣传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各种展销展示会、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等,拍摄了《大长垣》电视连续剧,提升了长垣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三、推进科学发展之悟
通过在长垣的调研,就如何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解放思想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先导。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长垣之所以能够实现大幅度跨越和赶超,最根本的就是靠思想的解放,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拼搏、勇争一流。没有小农意识的破除,就不可能出现一支庞大的外出创业队伍;没有条条框框的打破,就不可能有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没有创新创造的思维,就不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顺应规律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科学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规律是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破解“三农”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长垣的经验,归根结底就是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农区加快工业化的路子。
激发民力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创造活跃的地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就越强。长垣之所以创造出“无中生有”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让群众干,全力支持群众干,顺应了百姓求发展求致富的迫切愿望,选准了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结合点,使发展活力和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突出特色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向。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长垣人善于寻求市场空隙、把握市场走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拿起重机产业来讲,一提到起重机,人们就会想到长垣;一提到长垣,人们就会想到起重机,起重机成了长垣的一张名片,长垣成了起重机之都,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扩张力和区域竞争力。
以人为本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端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干群同心、上下协力促发展。长垣这些年发展很快,根本就在于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群众期盼,体现了群众利益,让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群众真心拥护,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第二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三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 静
2009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的做法是:
——强力推进“工业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总量做大。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领导责任,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二是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把工业龙头做强。我们抓住白云边、飞利浦、大水泥等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采取领导和专班包厂、税收增长比例返还、贷款融资担保、品牌创建重奖等措施进行扶持,促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裂变。例如,白云边公司在此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实施产能、效益翻番发展计划,新征用地近700亩,计划总投资4.2亿元,新上白云边工业园和华林创业园项目,预计“两园”项目建成后,白云边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入库税金可超过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白云边”。飞利浦公司计划将国外8条生产线转移到松滋,新增投入1.5亿元。这些投资到位后,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6.6亿元,入库税金可达5000万元以上。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我们依托骨干企业——双七水泥公司,投资新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目前投资2.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入库税金4000万元。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链条拉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光源产业、水泥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并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搞好工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打造板块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等措施,力争使6大产业的产能形成倍增效应。其中白酒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电光源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两大特色产业。松滋多年来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123”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种猪繁育、饲料生产3大龙头企业;培育1万户以上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2008年生猪出栏突破120万头。松滋是全国优势水果生产带,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以“两线一流域”(沙刘线、红东线,洈河流域)为重点,以新上水果精深加工项目为引领,突破性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二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重点是实施以“一建三清五改”(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城镇向农村、由公路沿线向纵深腹地全面推进。三是以“两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两整”(整治当家渠堰、整修当家泵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75%的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我们以提高城市的“两个能力”(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和改善城市的“两个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狠抓中心城区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万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去年,我们启动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额1.8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狠抓中心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乡村联络的重要节点。目前已选择了刘家场、洈水、沙道观、陈店等4个重点门户镇,并拟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镇,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办公会,研究出台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这4个城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副中心。
——强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可用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一是有效解决就学、就业、就医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义务教育、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2008年,全市共拿出1204万元资金进行配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97万人,参合率达到85.1%;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2008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277.4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办了“十件实事”。三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去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赴省进京滋事事件,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治安、刑事案件、恶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四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
第四篇: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整理资源 优化服务 创新管理
奋力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着力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大力实施产业性、造血型扶贫开发,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借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市**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移民来自宁夏条件最艰苦的南部山区,残疾人口比例高,社会救助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作为宁夏黄河善谷战略确定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区以倾力打造宁夏弘德工业园区为抓手,以慈善为特色,积极引进福利企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社会友好型等产业,通过有效聚合社会慈善资源,着力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新模式,实现福利事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提升双赢,慈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初步凸显。弘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也为宁夏全力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搭建平台,整合社会慈善资源
宁夏黄河善谷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区针对经济基础薄弱、残疾人比例高的实际,坚决不把残疾人当包袱,主打慈善牌,发展光彩事业,宁夏弘德工业园区的开建,为整合慈善资源、培育慈善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弘德工业园是纳入宁夏黄河善谷总体构架,创新实施慈善事业和企业投资更佳组合模式,以慈善产业化为主导的省级慈善工业创业园区。远期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七纵七横的道路、给排水以及20.4公里的道路亮化、35KV和110KV供电、鲁家窑380万方蓄水池工程;铺设通讯光纤15.6公里,建成通讯基站2座;平整土方1.2万亩;植树1840亩14万株。,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需要。按照边建设、便招商的要求,园区协议建设项目55个总投资183.48亿元,已投产达效项目12个,开工建设项目38个。园区的建设,为慈善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集聚全国个地的慈善企业和客商到园区投资兴业,切实将园区建设成**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宁夏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位经贸窗口。
二、转变观念,创新慈善发展理念
黄河善谷建设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地处承接宁夏南北、东西的核心,拥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条件的区位优势,初具规模的葡萄、黄牛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丰富的国有土地、风光资源和煤炭资源优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我们要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以全力打造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和企业商客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为目标,以有效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为重点,以弘德工业园区为加快发展的新载体,着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为福利企业落地发展夯实基础。围绕弘德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要扎实做好政策衔接,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慈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切实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贤纳才工作,全力推进战略调整转型,进一步发掘慈善产业的内生动力,拓**乡居民就业渠道,真正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减压阀和黏合剂的作用,实现慈善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特色,打造慈善产业体系
随着黄河善谷强磁效应的不断增强,慈善事业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必须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挖掘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慈善产业体系。以慈善为特色,要通过抢抓宁夏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新机遇,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载大企业,积极完善弘德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效解决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充分运用政策推动等手段,扶持慈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实力,切实助推慈善产业布局升级。以民生为特色,要坚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努力营造慈善盆地效应。加速解决民生问题。在招商引资上,要积极引进对经济和就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的竞争力。为民解困方面,要围绕社会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慈善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抓好一批慈善实体建设项目,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要启动实施文化英才工程,以解决残疾和贫困人口就业为根本,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乡土人才,使更多的慈善从业人员走向社会。
四、优化环境,推动慈善产业发展
在慈善产业发展上,**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储府为目标,以慈善企业引进与培育为重点,继续推行一站式办理、跟踪服务的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土地出让金全部奖励给企业用于发展,地方政府根据企业规模按照比例配套扶持发展资金,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部奖励企业,政府负责园区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市内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等优惠政策,一切为了客商、一切围绕客商,一切服务于客商,真正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享受到最优惠的投资创业政策。要实现慈善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园区管委会必须积极发挥协调联络作用,加快入驻企业有关手续办理的协调、督促等工作的落实,推动已开工企业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未开工企业及早开工建设。要切实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切实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班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五、宣传推介,营造慈善发展氛围
慈善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以开放、交流、发展,创新为主题,借助**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积极实施慈善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借助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会,中国清真美食文化节、中国企业家回乡(**)行暨经贸合作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展示宁夏打造黄河善谷,**建设福利企业创业园所取得的成效,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慈善家来**投资。要通过各级媒体,加大对慈善产业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和客商投资热情。同时加大已经引进项目的宣传力度,起到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向往**,要积极抓住东部产业西移时机,主动参与东部沿海招商、项目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吸引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房**,发展壮大慈善产业。
第五篇:“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汇总
终南中学
“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汇总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阶段,我校按照县局工作部署,在全校开展了“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响应,认真思考,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为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现从四个方面汇总如下:
一、教育教学与管理:
1、加强学生的规范化训练,创新作业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王元英、段佳庆等老师提出,目前学校的作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学校对教师作业的布置、批阅的要求以及学生作业的管理有严格的规定,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科学分配文、理和各学科作业时数,确保学科平衡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备课组建设,提高备课组活动质量
周芬、潘伟老师提出,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凡是活动开展得好、时间和内容得到充分保证的备课组,中考质量提高得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也迅速。建议学校制订科学的备课组活动评价方案,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提高备课组活动待遇,以备课组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团队建设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队伍建设
1、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毛娟、黄燕飞代表提出,青年教师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尽力提高其业务水平。
2、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讲普通话
唐振林代表提出,要营造雅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议校长室号召师生在校园内都讲普通话。
3、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教师电脑操作技术
唐仁强老师提出,大部分教师还不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电脑技术的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后勤服务
1、提高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
严若军、吴世忠表提出,要加强安全排查与治理力度,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对全校用电设备和线路进行一次彻底的检修,线路老化的部位要及时整改。
2、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率
王松柏老师提出要加强学校小工用工的管理,建议除水电、基建、大件运输及部分突击性事件用工外,对所有办公用品、公用物质等实行到班到人管理,大的损坏照价赔偿,小的维修人人负责,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自己完成;建议老师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建设节约型校园,减少有意的破坏和浪费,开源节流,增项增资。
3、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王钦平、张顺代表提出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的提案,建议建设相对集中的教师办公室,便于教师集中办公和研讨,同时建议成立老师办公室的电子备课系统;
4、学校建设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划
谢爱田、程炎代表学校建设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建议各项建设要不重复、不浪费。建议急需改造田径场,建议新建或迅速改造田径场、风雨棚及其它场地附属设施。
四、校园文化建设
1、关爱学生,提高升国旗和晨跑质量
高林强代表提出关爱学生,提高升国旗和晨跑质量的提案:认为学校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应是非常庄重和隆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全体学生都应无条件参与,都能感受到出旗、升旗活动的庄重。建议升国旗活动的地点应改为新篮球场,升旗台应选在办公楼前的适当位置,升国旗时学生应面对北方站立。
2、狠抓学生养成教育,让校园干净起来
喻安森、吴时焕代表提出关于狠抓学生养成教育,让校园干净
起来的提案,建议学校以营造高雅的学习环境为目标,对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3、健全家长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管理
罗明代表提出健全家长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管理的提案,建议学校完善 “家长学校”管理机制,并按章程落实相关教学内容与措施,学校及班级双管齐下,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