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台一中又好又快发展掠影
—— 灵台一中又好又快发展掠影
这是一片文明的土地,“经始灵台”,《诗经》记录了它灿烂的文化,留芳后世。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文王伐密,《史记》记载了它光辉的历史,彪炳史册。
这里山清水秀,古迹名胜,不胜枚举;这里人杰地灵,贤能俊才,代不乏人。
这就是地处于甘肃东部边陲的历史文化名城——灵台。沿泾灵公路驱车南下,映入眼帘的是离山如缎,溪河似练,依苍林,望虎秋,傍达溪,灵台二十三万人民心中的明珠——灵台一中就赫然挺立在县城城南工业园区。门迎青山绿水,耳濡青衣书生,磅礴大气的楼房,宽阔平坦的大道,其这座陇上名校既蕴藉着古朴典雅的学府风范,又彰显出青春靓丽的现代气息。
栉风沐雨历沧桑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共和国阳光下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崛起。至今,灵台一中已走过了六十八个春秋,六十八年江河平地、薪火相传,期间十八位校长,千余名老师,上万名学子在这里挥洒着青春,成就着梦想,几经磨难又几度辉煌,自强不息的一中人,为灵台的教育事业书写了一页又一页动人的篇章。一九四零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在中华大地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兴学育人,时势所迫。从北平华北大学毕业的灵台人张国栋先生怀着振兴民族,造福桑梓的壮志雄心,毅然返乡,将集仁人志士十余人创办了(灵台一中前身)甘肃省立灵台初级中学。创业维艰,饱尝苦辛,张国栋先生为灵台教育事业,为子孙后代燃起了希望火种。
1963年、1964年、1965年灵台一中收获了它的第一段黄金时期,连续三年高考成绩卓著,有57人被高校录取,一时间,灵台一中光耀千里,名满陇原。改革开放以后,灵台一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正本清源,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全面育人,教育教学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84届学生刘兴华、86届学生杨小成、2002届学生曹敏华、2008届学生王丹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灵台一中又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步履匆匆,岁月如歌。跨过二十一世纪的灵台一中,已是一所拥有二百多名教师,50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的市级示范性高中。,传承鼎新,锐意进取,今天,灵台一中又为全县教育事业书写着浓墨重彩的华章。
六十八年风雨,六十八年坎坷,经历过筚路蓝缕的艰辛,经历过栉风沐雨的磨炼,如今,一个靓丽的一中,和谐的一中,人文的一中,发展的一中正在灵台大地上崛起。
伟略妙笔起宏图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科教兴国已成共识。教育,被提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世纪,新形势、新时代、新机遇,灵台一中必须做出选择。2003年之前,灵台一中占地仅二十几亩,一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一栋宿办楼,这既不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求学的需求,也不适应全市大办教育的形势。灵台一中岂能停滞不前、错失机遇。2003年1月时任县委书记毛文平走进了灵台一中,经过深入调研,决定改扩建灵台一中,从03年到05年的三年时间,灵台一中抢抓机遇,提质扩容,扩展校园面积到45亩,新建五千三百平方米2号教学楼,一千六百平方米餐饮楼,五千九百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亮化、美化、绿化学校主要活动场所,建成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终端,实现教育教学手段信息化,师生的教学条件、办公条件、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2002年8月在全市率先改办独立高中,2003年10月被确定为市级示范性高中,2006年1月时任县委书记毛文平、县长苏克俭又一次把他们高瞻远瞩的目光投向了灵台一中,根据灵台一中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城南征用土地120亩,合并原职教中心、城关中学、城区变电站等单位,重建搬迁灵台一中。
2006年4月25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灵台一中新校区建设工程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历时仅一年四个月,一个占地一百三十亩亩、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规划合理、设计超前、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新的灵台一中拔地而起,图书、阅览、实验、信息技术、和电化教育手段的设施齐备、高规模、高标准设施一步安装到位,所有实验及图书、阅览、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学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教学标准,灵台一中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广阔平整,具备400米标准跑道的校内塑胶田径场,为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溪河滔滔抒深情,荆山巍巍铭党恩。
仅用四年灵台一中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历史性飞越,这正是“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生动诠释。这里涌动着县委、县政府兴办教育的魄力,高瞻远瞩的胆气;涌动着全县人民尊师重教的热情、捐资助学的血气;涌动着工程建设者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合力攻坚的豪气。灵台一中不会忘记省、市、县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关心和对新校区建设做出的努力。灵台一中不会忘记,时任县委书记毛文平、县委书记苏克俭、县长吕鹏举多次到工地现场办公,救困解难,督查指导。灵台一中也不会忘记,全县三千多名干部职工在工程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的那一双双援助之手,上海范氏集团总裁范臻先生出巨资惠及一中学子的义举。
明德树人谱华章
当一幢幢漂亮的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灵台一中人并没有停下思索的步伐,面对一批批走进来又一批批跨出去的莘莘学子,用美德装扮他们的灵魂,用知识充实着他们的大脑,用能力丰满他们的羽翼,这才是一个学校的生命。
2004年4月,阳春三月,惠风和畅。新任灵台一中校长张士才在国旗下发表了《让校园充满爱》的演讲,热情洋溢,饱含爱心。从此“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典型的榜样引导人,用丰富的活动陶冶人。”这是灵台一中四年来一直坚持的育人之路。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法规法纪教育,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加强前途理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是灵台一中四年来一以贯之的德育目标。
每年一次的新生入学前的军训,威武严肃、场面壮观,让学生接受意志的淬炼。每学期一次的法制讲座,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一件件振聋发聩的故事,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每两周一次的班会课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活活泼,给学生深刻的思想启迪。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提倡“真善美”,贬义“假恶丑”,给学生向上的精神动力。
学校多次邀请校友现身说法,李栓科的北极探险,冯忠科的奋斗历程,杨双红的追梦之旅,郭文霞的求学之路,使学生深受启发和激励。注重人文关怀情感教育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灵台一中领导班子精心构想和关注的焦点。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搭建一个用激情可以触摸的舞台,让学生走进一个用文化编制的世界,让他们生命中焕发出真正的人文关爱的光辉。
四年来,灵台一中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颇费心血,立校训、树校风、明校风、倡学风、名楼名、谱校歌、制校标、绘校旗,建造音乐喷泉,张贴名人字画,创办《校园之声》、《溪河心声》、《探索与思考》等“一报两刊”,编辑出版《读书·作文·做人》和《二十四孝故事》两本校本读物,编印文学社学生作品集《倾听花开的声音》营造了浓烈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学校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沙龙活动: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热情洋溢的演讲比赛、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自由奔放的卡拉OK大奖赛,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艺术节里朵朵奇葩异彩纷呈;科技节里奇思妙想精彩飞扬;体育节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艺术团、文学社、记者站、广播站、篮球队等已成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践的最佳阵地和探索频道。让学生释放了潜能,发挥了才能,提高了智能。
2005年10月,灵台一中的“一报两刊”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评为校园报刊一等奖。2006年2月,学校编导的大型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选送赴深圳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2007年4月,学生刘强、王家辉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科幻画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10月,甘肃新闻专题报道“灵台一中建设发展的成就”。2008年3月,《甘肃教育》杂志专门报道灵台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一种文明、健康、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一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已在灵台一中悄然形成。让学生的生命激动起来,爱已经扎下了深深的根。
求新致和铸辉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才能锻造出一支师德好、业务精、乐奉献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是灵台一中领导班子的共识。
2004年8月,灵台一中首推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激活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06年5月27日,灵台一中一届一次教代会隆重开幕,调动教师参与管理,标志着一中民主化管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2008年4月,经过四年的实验总结,完善出台的《灵台一中管理手册》,建立健全一百二十多种规章制度,学校管理真正迈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轨道。
学校积极实行四项工程,即继续教育工程、名师锻造工程、青年成才工程和科研兴校工程。加强校本培训,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强化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扩展知识广度和深度。每两年举行一次全校教师赛教活动,力推名师。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赛教活动,筑起成长。出台了《灵台一中青年教师培养办法》,连续四年培养青年教师八十余人,成效显著。多年来,灵台一中广大教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联系校本实际,潜行钻研,始终站在全县教研、教改的最前沿。2006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项目校。先后承担省级实验课题两项、市级实验课题五项、县级实验课题十项。
科学地管理,历炼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里有师德高尚、德艺双馨的全国优秀教师于学军、李克峰;有经验丰富,勤奋踏实的省园丁奖获得者罗伟、胡永忠、李德兴、王宏科;有一大批敬业爱岗,满怀激情与爱心的省、市、县优秀教师。老年教师老当益壮,勤耕不辍;中年教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青年教师意气奋发,热情向上。黎明起,他们已经步履匆匆;夜阑静,他们仍然伏案疾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不愧是灵台一中的精英,他们才是灵台一中的脊梁。
辛勤地耕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于小强、田永红、郭文霞、王蓓、王丹„„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园了自己的成才之梦,为学校争了光,为灵台添了彩。多少饱学之士,朝气蓬勃,他们的人生从这里起航,驶向五湖四海;多少栋梁之才,意气奋发,他们的梦想从这里放飞,翱翔天南地北。
“人梯巧搭攀登路,心血勤浇栋梁才。”连续几年,灵台一中的高考持续攀升。2005年二本以上上线153人,2006年二本以上上线224人,2007年二本以上上线255人。2008年二本以上上线272人。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灵台一中先后荣膺平凉市高考先进单位、平凉市普通高校(中专)招生考试优秀考点、灵台县文明标兵单位、灵台县高考质量先进单位,灵台县诚信单位„„
在引领与顺应之间,灵台一中活力迸发;在聚合与吞吐之间,灵台一中魅力彰显;在发奋与昂扬之间,灵台一中势力提升。为灵台一中教育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过去,灵台一中沧海桑田。放眼现在,灵台一中形势喜人。展望未来,灵台一中豪情满怀。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精神之花姹紫嫣红,永开不败;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栋梁之才茁壮成长,层出不穷。今天的灵台一中,正承载着新的希望,驾驭着历史的机遇。向建设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陇上名校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第二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三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属于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求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第四篇: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上不松劲,在优化环境提升形象上出实招,在解民忧办实事上动真情,推动了全街道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项目,再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
抓好新上技改,把工业结构调优。华盛江泉天地磁砖改造项目投资1亿元,9月份投产后可年增加产量三分之一以上,年增产值过亿元。冠龙管业油气钢管生产线投资4500万元,已于5月上旬投产。森森集团大众石油管线项目总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近4000万元,年底可望投产。上半年,全街道新上技改项目13个,到位资金4亿元,钢管、铝型材等高附加值项目6个,占46,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1-6月份全街道完成工业产值131.2亿元,利税10.1亿元,工业增加值36.7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8.2、52.1、42.1、42.7。二是打造发展平台,把第三产业调强。华盛江泉集团总投资8亿元的江泉大厦为超五星级商贸服务大厦,目前已进入装饰阶段,预计2008年10月可竣工投入使用。万泉商城改造方案已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下半年即可实施。罗庄陶瓷商城、朱陈建材批发市场、沂罗园改造等工程都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这些工程的实施,营造了第三产业发展新的热点,搭建起广阔的平台。三是抓好企业上市,把招商引资放大。华盛江泉集团烨华焦化于3月份在马来西亚成功上市,一次融资6.6亿元。罗欣药业计划于下半年增资扩股2亿元,新光毛毯年底在英国上市,届时全街道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实现了招商引资、企业融资和外经外贸工作的新突破,推动了全街道经济建设的跨跃发展,上半年,全街道实现税收入库42355.7万元,其中国税37998万元,占年计划的61,地税4284.7万元,占年计划的55.4。
二、抓基础,再添新农村建设新动力。一是大力实施旧村改造。于泉庄金昊小区建设已完成,湖南崖、韦姜屯、王庄三个村的旧村改造正在施工,闫泉庄、朱陈西、朱陈东南、朱张桥河北、沟东五个村的旧村改造方案已经区城建领导小组研究通过,朱陈西南、山南头、西山等正在进行旧村改造手续报批工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南路西段改造工程总投资150万元,硬化路面2.2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路面垫层施工,9月中旬竣工通车;投资500万元新建中心中学综合实验楼一栋,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10月上旬可投入使用;较好地完成了南环路拆迁工作,完成拆迁265户,拆迁面积4.6万平方米,清运建筑垃圾10万方,兑付补偿资金12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污水管网建设拆迁,共拆迁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兑付补偿资金208.2万元,同时支管网建设工作已顺利开展,有4家企业已开始施工。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了罗四路集中治理工程,目前金川瓷厂沿街楼和振兴广场改造已开始施工,小黑河两侧砌石渠30余米,整治任务已完成,叶家岭路垃圾清理已全部完成,其他6个重点整治项目的改造规划方案已上报有关部门。
三、抓和谐,再续协调发展新篇章。一是社会秩序的和谐。严格落实信访工作“一岗双责”、“首问责任制”和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接访等制度,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在全区率先推行了安全生产工作微机化管理,开展了六次大规模安全生产大检查,保持了安全生产稳定形势,上半年未发生一起重伤或死亡事故,街道安监中队被省安监局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监察示范中队”;扎实开展了“治安保险”工作,完成25个社区警务室建设,筹集保费57万元,聘用治安人员203人。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狠抓污染治理,巩固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成果,拆除废弃烟囱35根,拆除关停土小企业25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强了城市绿化工作,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治绿等措施,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坚持优质服务与保持高压态势并举,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活动,较彻底地清理了各类尾子,为圆满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利益关系的和谐。统筹兼顾社会不同群体的得益,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农村合作医疗今年筹集保费205万元,上半年报销医疗费用60多万元,受益群众10814人次。社会保险扩面上半年完成企业养老保险扩面313人,医疗保险扩面561人。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困难群体更多地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上半年救助困难户333户,发放救济款12万元,深入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捐款30多万元。
《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经验材料。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