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心木》教学叙事
《桃花心木》教学叙事
龙江县景星镇小学 李春峰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所写的一篇极富哲理又意韵深远的散文。作者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本课时的两件事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现将点滴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件事:
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分小组朗读的环节,即: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段朗读,然后在全班展示。因为展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组与组的较量,所以同学们对这种在合作中竞争的读书方式很有兴趣。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地分工,进入演练,只有张欣宇小组还在争执,因为他们小组的郭蕊前不久刚从辽宁转来,说话时明显带着锦州音。这可把大家难住了,安排他上吧,会影响小组整体朗读的水平;不安排他上吧,一样会因为违背了合作的宗旨而被老师“一票否决”。
看到他们因为认真而为难的样子,我想帮他们一把,可是怎么帮呢?规矩是我定的,不能出尔反尔;就算在评价中我有意对他们放松要求,他们会开心,其他同学会心悦诚服吗?思考中,我想到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普通话夹杂方言”的现象,心里有了主意──《桃花心木》的最后一部分正好有一段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道白,如果让郭蕊同学用方言来表现这位种树老人的淳朴与忠厚,应该不失为一种创意。我把想法悄悄告诉了组长张欣宇,他们很快地投入了演练。
后来的展示中,张欣宇小组的表现获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掌声中,郭蕊和他的同学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的笑容。我相信那掌声与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是孩子对别出心裁的天性追求,是他们身心愉悦的自然表达。
在这里,我无意通过案例的比较去判断对错,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只想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表达我的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用他的体验形象地告戒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对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也许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需要的是更为智慧的关注,或许更多时候是一视同仁,而不是无微不至。
第二件事: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有的说:“我在家里什么事都依赖父母,不能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张。”还有的说:“由于家长的疼爱我们是只知享乐,不知艰苦的孩子”„„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读《桃花心木》有感的文章,薛智同学写到:“人生就像一艘船,人人都要有掌舵的本领。你的成功,失败都在自己的手中。一个人要经的起任何挫折,经的起生活的考验。只有经的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张萌同学写的读《桃红心木》一文的读后也感特别出色。我从阅读的延伸让学生从中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积极重视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充分的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思维,学表达,学生活,学做人,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
这种阅读的延伸在于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境界。
以上是我通过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的点滴感悟,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第二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前置作业
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生活的考验”?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
3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4、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5、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拓展提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教学反思:
教《桃花心木》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通过讨论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2.介绍本文作者林清玄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
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一)、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问: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二)、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第四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1、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是啊,他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成长,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在30岁时就获得过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这个人叫林清玄,(PP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板书课题)
(一)初步感知“桃花心木”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导向桃花心木的样子: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PPT)以及高度:几丈高,屋顶一般高)
(二)整体感悟 “种树”
带着刚才的疑问,打开书4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
(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1、实际上,这篇文章就写了一件事?什么事?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种树)
2、可是这个人种树和别人不一样,让我感到奇怪,这个人的那些做法让我奇怪呢? 默读课文,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PPT出示。)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你看,他来的间隔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什么时间来,也“不确定”。
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
是啊!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问他,它问了什么?(读11段)
可是这个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PPT出示)
(三)精读 “不确定”
种树人认为:
1、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结果会怎样?
生长过程:养成依赖心,根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生长结果:自然枯萎,遇到狂风暴雨也会被吹倒。
2、在不确定的环境是生长又会怎样?
生长过程: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汲取水源。
生长结果: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3、你觉得一棵树会有哪些不确定?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板书:不确定)
4、现在说一说:种树人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
(种树人采用了正反对比来说明道理。)
由此可见,种树人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但懂得种树的道理,还懂得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引导学生朗读)
自读——一生读
3、“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由种树过渡到了人的成长。作者想到了什么了?
(生读第14自然段)
为什么“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说人的成长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因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作者只说了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继续说下去?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
我们由树在确定中生活推出了人在确定中生活的情况。把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了出来。说说为什么人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林清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一个是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一个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四)升华“不确定“
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事例准备:PPT1魏永康PPT2刘伟
2008年4月30日,参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
2010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同年10月,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11月,获奖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生活给刘伟的养分很少,但他却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的确了不起!实际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要借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我们,要成就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你仅仅看到的是树吗?
(五)因文悟法,“借物喻人”
作者借种树来写育人,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会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板书:借物喻人)
作业: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1、推荐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板书设计
11、桃花心木
(借)种树(喻)育人
不确定不确定
百年大树独立自主 努力生长
第五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桃花心木》这一课,我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理解。
首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
岗赵小学冉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