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
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其重点
一、镇雄县域概况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东接四川叙永, 南连贵州毕节、赫章, 西邻彝良, 北抵威信,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是云南滇东北的门户。
国土面积3696平方公里,人口140余万,地处边疆,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自然地貌是典型的山区特征,条件恶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全县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9.2%、43%和24.8%,气候日照少,阴雨多,凌冻大,气温低,春迟秋早,无灾不成年,土地产出率低,仅占全省0.94%的土地生存着全省2.9%的人口,人口负担重,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年收入只有816.3元,横向差距大,贫困面大,属于国家级特困县。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
1、水土资源
镇雄县域内有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河、罗甸河、翟底河等。全县年降水量33.65亿m³,地下水储量10.38亿m³,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kw,实际可开发量22万kw,现已开发3.69万kw。现有耕地124.3万亩,人均耕地0.98亩。
2、矿产资源
镇雄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煤炭远景储量74亿t,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t,占全省储量的17.1%。
3、生物资源
县域内有植物资源600多种,野生动物150多种。有银杏、珙桐等世界珍稀树种及价值极高的濒危古木“红豆杉”。有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享誉全国的苦丁茶。有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4、气候资源
镇雄大多数地方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日照1341h,无霜期218.6天,年平均降水量914.6mm。
(二)、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1、劳动力资源
镇雄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比较丰富,劳务输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直至2007年,五年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2万人次,实现劳务工资性收入72.4亿元,在外稳定就业人数达到23.5万人。
2、国家扶贫重点
镇雄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大雄古邦”。全县辖28个乡镇,其中有4个民族乡,244个村(社区)委会,5232个村民小组。人口基数大,人口负荷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三)、镇雄县经济发展特点
首先,农的成份大。镇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4%。改革开放以来,镇雄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成立了县乡领导机构,制订了一些鼓励政策,在涉农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八类农产品的农业产值有较大提高,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实力有所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
其次,整体经济相对落后。镇雄县长期以来,虽然县域内GDP总量有所上升,但是人均GDP在全省中都是名列末尾,不仅如此,作为云南第一人口大县,镇雄在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也呈不断靠后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形式相当严峻。
最后,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充分依托全县资源优势,由推动工业化进程带动经济增长。镇雄煤电并进,2012年全县煤电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5亿元,仅此一项,县财政增收3亿元以上。镇雄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 无烟煤首屈一指,开发潜力巨大, 农用和工业价值极高, 县境内无烟煤远景储量为74亿吨,分布全县28 个乡镇,可采储量约45.17亿吨,占云南省煤炭资源总储量的28.1%,已探明的工业储量为5.9亿吨, 煤碳开发现已是镇雄的支柱产业。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三、经济发展思路及其重点
镇雄长期以来,由于诸多的原因导致现在全县的经济发展仍然低下,人均GDP更是处于云南省全省各县市之末。针对这样的原因,我们对症下药,下面就上述所述理论提出镇雄县未来经济发展思路及其的发展重点。
(一)、镇雄县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
对于镇雄县域经济的发展,其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结合,打牢工业基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发展煤炭资源开发。
“三农”问题是制约镇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镇雄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并且,镇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在镇雄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镇雄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1、抓好城镇规化发展布局
围绕把镇雄县城建成新兴工业城市的目标, 引导相关产业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 增强县城和中心城镇的人口聚集, 形成城镇规模效应。大力发展
城镇二、三产业, 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向非农领域转移。
2、用煤炭产业带动大发展
依托镇雄丰富的煤炭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煤电产业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做强做大煤电产业,实施煤电结合战略,着力推进煤电转化,建设大型火电厂,着力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努力吸引更多资金参与镇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煤炭下游产品多元化、系列化,带动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
3、谋划大农业发展
用工业理念谋划和发展农业,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选准优势主导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群式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谋划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4、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着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开发以天麻为主的生物药产业,坚持走精品化道路,进一步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搞好木漆资源开发,着力打造“中国木漆之乡”优势品牌,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篇:卫生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县卫生局
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2011—2016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实现我县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将卫生规划编制好,将重点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发展状况的发展目标,确定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谋划好、制定好发展规划,使全县卫生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卫生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力争达到以下指标:
1、健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77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2、疾病控制指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3、医疗保障指标: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医药费用,提高报付比例;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卫生服务指标:儿童计划免疫“十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9%以上,0-6岁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达90%以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覆盖率100%。
三、部门功能定位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县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认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和中医事业发展,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照医改方案,在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医改任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近几年先后完成了县医院综合大楼一期工程、9所乡镇卫生院(包括分院)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和196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使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几年力争完成以下项目:
(1)县医院综合楼二期工程:该项目已于2010年6月份启动实施,预算总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能及时、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救治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县中医院迁建工程:该项目新址位于文化西路南侧,红柳路东侧,占地约63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200张,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改善该院的就医环境,推动我县
中医事业的发展。
(3)县妇保院迁建项目:该项目新址位于粮食储备库西侧空地,占地约19.5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100张,总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79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的改善妇幼保健环境,提升我县妇幼健康保健、保障水平。
(4)**中心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两个项目为扩大内需项目,规划建设规模均为新建9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万元,地方配套104万元。
(5)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在完成196个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做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管理的新制度,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小病不出村的问题。
3、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招聘引进,不断优化医疗队伍,同时加大卫生院院长、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高、中、初职称人员比例,大幅度提升我县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为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5、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坚绝杜绝开单提成、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我局将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做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县卫生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将卫生规划编制好,将重点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发展状况的发展目标,确定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十一五”期间预期目标,全县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引进、人才培养、农村民生发展、合作医疗
等均达到了省、市要求的标准和预期发展目标,其中:县医院已达到高标准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水平,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工作已圆满完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正按“三室分开”的标准有条不紊的进行,计划明年可完成三分之一,防疫灭病、健康保健均高于全市标准,县、乡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入突破了6000万元,到“十一五”末可突破8000万元大关。
二、“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谋划好、制定好发展规划,完成好“十一五”规划目标,力争将我县的卫生事业办成坝上地区最为先进、卫生资源规模最为强大的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医疗资源人人共享的目标,为我县成为坝上中心城市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发展目标
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健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
三、部门功能定位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县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认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和中医事业发展,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医改方案,在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医改任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1)县卫生交通检疫站。建筑面积840平方米,总投资95万元。建成后,有利于控制突发疫情蔓延,保障首都安全。
(2)中医院医技楼及消毒供应用房项目。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投资143万元。建成后,将改善中医院就医环境,突出中医专科特色,满足医疗需求。
(3)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对我县110个贫困村的卫生室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小病不出村的问题。
(4)卫生监督所综合业务楼项目。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总投资285万元。解决卫生监督所没有办公用房问题,强化我县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5)县妇幼保健院异地重建及设备装备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的改善妇幼保健环境,提升我县妇幼健康保健、保障水平。
(6)县急救中心基础建设及设备装备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建成后,能及时、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救治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7)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建设及设备装备项目。本着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方便群众,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建设镇、南关街、市场街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总投资288万元。项目完成后,可以解决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基层卫生服务。
3、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招聘引进,优化医疗队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高、中、初职称人员比例为:25:40:35,招聘引进卫技人员150名,实现卫技人员全部专业化的目标。
5、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坚绝杜绝开单提成、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第四篇: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共)
余劳动力转移,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到促进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变上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抓紧研究共性技术和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动事关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扩大教育供给,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的国家供给,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点发展设在县市、面向农家子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
5、实施城市化战略,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国情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别注意节约土地、解决好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框架。
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根本任务:一是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二是调整和充实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优化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重点地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中心城市(镇)。
6、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分布,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合理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分布、经济布局,重构我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据此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规划城市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跨区域调动;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按优化整合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保护区域确定空间功能区划。
优化整合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的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区域。这类区域要成为我国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必须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指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较好、具备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主要指各省级行政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区域。此类区域要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引导人口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整合区域。
自然保护区域:主要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此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7、开源节流与利用境外资源并重,缓解资源约束。缓解矿产资源约束,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国内国际并重的方针,一手抓资源供给和保障,一手抓资源节约,逐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十一五”期间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二是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四是精简行政层级。
财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一是合理界定并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二是根据区域功能和客观因素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强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城镇社保覆盖到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由政府控制转到社会选择。培育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加强社区建设。健全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军民结合的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调整经济和社会政策
产业政策。竞争充分的产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主。成长类产业的政策重点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垄断性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盲目投资产业和污染产业要加强引导、严格限制。
区域政策。土地、财政、人口和环境政策要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别制定和实施。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并作为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的依据。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医疗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引进来”向注重“走出去”转变,从注重实行行政优惠向鼓励公平竞争转变。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环保执法。
3、加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
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推荐]
第五篇: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10-08-2
4来源:大荔县政府信息办公室
阅读次数:1197次
“十二五”时期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赶超进位、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将突破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3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计为26:20:54。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城“西扩北进”加快发展,“一
体两翼”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大西铁路、罗韦高速公路、国道升等改造等提升区位优势的交通大通道争取和建设顺利推进,省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大荔建设取得新成就。“十大民生工程”有效实施,“三城联创”起步良好,全民创业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45元、446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20%。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工作项目化”机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
二、发展新环境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落实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经济创新发展、城乡创新建设、改革创新推进、民生创新改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
1、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政策倾斜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强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作、谋划策划重大项目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3、陕西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新机遇。陕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我省进入内需型经济发展新时期,市场环境明显改善,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持续较旺,为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4、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对于我县培育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5、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增强带来新机遇。“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增加了发展后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十二五”期间创新发展思路、创优发展环境、创造发展优势。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竞争压力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县小经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项目少、好项目少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2、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带来的财政压力大。由我县经济结构和资源现状决定的吃饭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课题与财政保障能力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
3、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与沙苑、黄河湿地、洛河沿岸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任务较重,保持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努力建设环保模范县任务艰巨。
三、发展新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加速新型工业化为重点,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瓜果富县、商贸活县、城镇靓县),打响瓜果之乡、食品新城、物流之都三大城市品牌,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努力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跃升、由富民向富县的跃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赶超进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33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2亿元,年均增长24%。
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达到42亿元,占GDP32%以上。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构筑“两区一带”城市空间布局,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环境跃上新台阶。2015年建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环保园林城市。城市绿化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清洁生产基本普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富饶美丽的生态县目标基本实现。
四、发展新任务
(一)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农副产品深加工。立足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内外并举、大小并举、建管并举原则,加速培育壮大以食品工业为主,食品工业、棉纺工业和纸业板材三大产业并存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升级产业层次。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工业基地”的思路,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以粮油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营养保健食品、矿泉水及乳制品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的食品工业,实现食品工业由传统型逐步向高技术型转变,打造全省知名、全国有名的食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棉纺服装产业,引导棉纺产业重点发展高档粗支纱和精梳高支纱,鼓励服装产业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省棉纺服装聚集区;推动纸业板材向精深加工、高新化发展,建设全省最大、西部领先的林纸一体化造纸龙头企业,建设无醛型生态板材和纸制包装企业集聚区,打造陕西纸业板材生产基地。力争“十二五”末,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使农副产品深加工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加速产业园区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加快产业聚集为重点,全面提升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集聚,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倾力打造食品工业、机械电子、棉纺工业、纸业板材、精细化工五大产品系列。加紧实施“3050”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重点企业30户,到2015年科技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国家级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省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加大许庄棉纺产业园建设力度,建设以棉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工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链深度招商,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引导食品加工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生物产业,重点发展以功能糖为主的功能食品、生物类食品添加剂、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三大产品系列,加快玉米、棉籽、花生等综合利用五大产业链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省级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及大型沼气。到2015年,力争使全县高新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科技服务和政策服务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潜力型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培育计划,按销售收入、纳税额等指标,确定30户规模以上企业重点支持培育。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扶持3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改、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完善企业家激励、发现、培养机制,催生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打响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的要求,培育壮大区域支柱产业,重点抓好红枣、西瓜、黄花菜、花生、红萝卜、中早熟苹果、高石脆瓜、设施瓜果菜等八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型高标准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认证,强化品牌营销,打响“大荔瓜果菜、绿色无公害”、“大荔瓜果甲天下”、“西部设施农业第一县”品牌;大力扩张以秦川牛和猪为主的畜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和落实扶持鼓励政策,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打响“百万生猪十万牛”品牌。到2015年以瓜果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比重占农产品70%以上,绿色农产品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有机产品规模得到较大提升,建成西安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基地。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冷藏储运、加工销售、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特色产业规模扩张。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农民增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村镇道路、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社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粮食、瓜果菜生产等为主的农业机械化项目;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担保和再担保等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三农”信贷难题;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和粪便污水净化沼气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十二五”期间实现转移农民5万人目标。
(三)建设宜商宜居名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思路,以“三城联创”为载体,加快构筑以城市中心区、大荔科技园区和两区之间工商业聚集带为骨架的“两区一带”城市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5%。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建设宜商宜居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修订《大荔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秦东商贸名城为目标,完善商贸产业园发展规划。继续实施西拓北进,实现由拓城区、拉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转变。借力“三城联创”,明确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城市特色。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截污管网、垃圾资源化处理、城市集中供暖和天然气、排水系统改造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构建城市生态环网,建设环城绿化带、洛河公园、商贸广场等生态休闲场所;新建名人雕塑、主题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加速商贸产业园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商贸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生产总值35亿元。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把城市中心区建成20KM2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商贸产业聚集区和绿色生态居住区,把大荔科技产业园建成20KM2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把两区之间连接辐射带建成10KM2的工商业聚集带。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宜商宜居宜业中等城市格局。
全力建设城市骨干路网。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入,高质量建设好沙苑大道、洛滨大道西延、商贸大道北延至大荔火车站、东环路北延、西四环等道路建设,形成“三纵一环多横”城市路网。
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城乡七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编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列入关中百镇的许庄、韦林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朝邑、官池、羌白、安仁、韦林等建制镇列入省上投资计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提高建制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各建制镇的历史文化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新格局。
(四)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特色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八大领域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打造现代农业服务聚集区。大力扶持荔民模式农资农技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集农产品交易、品种推广、仓储、配送、初加工、会展等和酒店、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特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打造黄河金三角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大荔车城”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汽贸城。规范提升义乌小商品城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产业聚集区。
做靓餐饮打响“吃在大荔”品牌。依托我县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优势,强化餐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宾馆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建设5家以上三星级酒店、两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巩固提升我县现存名优食品、菜品、小吃,挖掘创新失传本土名特食品和小吃,引进吸纳西府及川晋地方名吃,培育名店名厨、名菜、名小吃品牌,加强策划营销,高品位建设“大荔名吃城”,打响“吃在大荔”品牌,带动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经过5-10年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著名的美食之都。
加快开发旅游产业。编制实施《大荔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先期加快沙苑景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沙地足球、沙滩排球等体育综合培训产业集群和沙漠汽车越野、自行车极限挑战赛等健身竞技运动产业集群。加快盐池洼开发利用,建成东湖生态农业旅游区。依托镰山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花果山观光农业旅游区。积极实施黄河湿地生态旅游、朝邑古建人文旅游等项目,逐步培育以大众休闲和个性体验为特色的大荔旅游品牌,使我县尽快融入秦东大旅游环线。
(五)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构建提升区位优势的大交通。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公路环网,新建高沙、双西、段苏三条县道;配合建设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大荔段,努力促成榆商高速罗夫-韦庄段、108国道大荔段升级改造、朝蒲二级公路、大凤高速公路提前开工建设,全力构建“六纵六横两斜一环”大交通运输大通道。“十二五”期,新建县道160公里,完成干线公路升等改造72公里、新增干线公路98公里、高速铁路56公里。
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苑抽水灌区节水改造、朝邑内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加快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改造、铁镰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苑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广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
“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许庄110KV变电站、埝桥110KV变电站、沙底35KV变电站、范家35KV变电站;改造南乌牛110KV输变电、朝邑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输变电工程;实施汉村、安仁、张家35KV变电站改造增容工程。完成2条50公里110KV输电线路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搬迁等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抓好职教中心、文体中心及县医院、中医院、县计生服务站迁建等文体卫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乡镇文化站、卫生院、区域性敬老院、劳动力培训、公检法司等民生工程建设。
(六)着力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大荔。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段教育标准化建设,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幼儿教育纳入政府职责。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实现高中办学进县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延伸渭南职教城品牌,把大荔建成规模化中等职业教育基地。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对大荔人遗址、朝邑古建、大荔碗碗腔、面花、丰图义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好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改善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能力。
积极提升生态环境。大力争取和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沿黄防护林带、渭、洛河防汛生态林带,恢复扩大沙苑刺槐生态防风林带、黄河滩速生林带、道路风貌控制林带;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黄河湿地保护公园、段家育红水源地资源保护公园、沙苑关中民俗风情园。挖掘过境三河在提升生态环境中的潜力,适度超前建设渭河沿岸灌溉工程和洛河沿岸小型水库,保护和恢复沙苑地区原生态自然风貌,提升洛河沿岸生态水平。推广节能灯、节能电器的使用,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申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为契机,编制实施《大荔县“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方式、多渠道支持。推广农业三级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链条,引进培育低碳经济项目,着力打造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在纸业板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上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发展新举措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策划和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精心研究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策划包装大项目,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规划和计划。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围绕园区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法,推行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支持项目建设”的创业氛围,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按时建设、如期建成,力争“十二五”期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0亿元。按照产业项目1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5000万元以上、社会事业项目3000万元以上、跨区域项目5亿元以上的标准,“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额300亿元。
(二)坚持开放办县,构建开放型经济。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范围、广深度推进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省内和中东部县情相似、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县区之间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或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与省内及中东部发展理念先进、发展模式成熟、经济人才实力雄厚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园区,做好与其理念对接、规划衔接、项目承接,借助其品牌效应引进大企业、大品牌;积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合作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联合开发生态农业,联手发展以文体培训、健康健身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积极探索与陕西东部省份商会的战略协作,借助商会财力、人脉和影响,为我县引进知名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物流配送和仓储、会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业。
(三)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县域。
创新政学研战略合作机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农大、省社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经常开展发展战略、发展思路、重要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争取等方面合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协助县委政府决策和加强与中省的沟通衔接。
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传统产业切入产业高端创造科技条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项目承接合作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适应性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先现实生产力;大力扶持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开发环境。每年确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经管科技人员,以项目引进、技术开发、科技咨询、领办企业,兼职、定期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我县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同时鼓励支持我县企业经营和科技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逐步成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引进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或设立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创新投融资环境。大力争取中省对我县基础设施、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支持和项目布局,在项目审核备案、土地、环保、建设等方面为投资商和民间资本放开领域、放宽政策、高效服务。积极探索县域金融改革试点,引导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在我县布点和扩大规模,支持创投、担保、风投基金在我县发展。培育支持优势企业多渠道、多形式融资。
(四)坚持“三位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坚持“学习、实践,考核”三位一体持续推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狠抓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各类干部的交流轮岗,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