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23:5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第一篇: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吴丽萍

一、调查缘由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能力能否适应语文课程的新标准?面对新教材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的显著变化,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2、新课程昭示语文教师,要积极关注文学作品。翻开新时期各种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文质皆美的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原来在大学中的经典名篇,已加盟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缩短与学生的“阅读心理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从容不迫地走进新课程。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将课程资源的开发摆上重要的位置。可以设想,教师将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这不仅要求教师由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转型,更是对教师提出了应该具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一次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积累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鉴于上述的思考,笔者于2002年底和2003年初对嘉兴市部分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设计对语文教师“在读什么书”、“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地方性现当代文化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卷137份,有效率达91.3%;座谈共三次,参加者41人。调查对象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现当代文化精品缺乏关注。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在“读什么书”的调查重点,设计了对作者与作品的了解、优秀期刊的熟知、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现当代文化缺乏关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甚少。在问卷调查中,能了解《文化苦旅》(近几年畅销的散文集)作者余秋雨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只占43%左右;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更少,更毋庸说像史铁生的《我的地坛》、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王小波的杂文等当代那些积极探讨人生哲理的作品。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的渐渐陌生可能会导致人文素质的退化,以致难以回答爱好文学的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更难于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忽视眼下普遍存在的中学生被流行文化牵着走,良莠不辨,盲目跟风阅读的现象。

当今较为优秀的期刊留意不多。当今有不少期刊上短小精悍、含蓄镌永的文章是完全可以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惜我们语文教师留意甚少。例对《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期刊大部分语文教师是熟悉的,但选择其中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却少有人做。教师自身能经常阅读大型综合性刊物《新华文摘》的也只有10.4%,对读书杂志《读书》类期刊熟知的不到10%。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阅读投入时间或经费的不足,导致无法涉及较高层次期刊的阅读,难免会给人产生后劲不足之嫌,则难于实现对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指导。

其他学科的优秀读物缺乏了解。在问卷调查中,特意设计了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等有关学科的书籍名称和相对应的作者,拟了解一下关心程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弗伊洛德的《梦的解析》、史蒂芬·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等。能对上述作品的书名和作者排列正确的仅占9%。在座谈中问及通览这几部著作的绝无一人。再推问《苏菲的世界》,几乎无人知晓这本曾经在日本一个月即卖出50万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类著作。虽然不要求语文教师去通读和钻研其它学科的著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阅读频度最高的仍首推教参类书籍。在设计的十个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栏目选择中,有96.7%的语文

教师首选“教学参考”和“教育理论”栏目。这一现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学参考类书籍仍高居榜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对自身阅读的投入较为匮乏。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的调查重点,设计了个人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

读方式、阅读兴趣、每年阅读经费支出、藏书量等问题的问答,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阅读,从

时间、经费、数量上来看,其投入是明显不足的。

阅读时间的投入。调查显示: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在“能否坚持每天阅读”的自我评价

中,有78.6%的受访教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约24 %的教师能坚持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这

现象说明:大部分教师是爱阅读、在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投入阅读的时间是明显不够的,这虽然

有工作繁忙的因素,但也不排除缺乏对自身较高的要求。

阅读经费的投入。问卷调查得出:每年个人阅读经费的支出支持在100元左右的占56.3%,在100---200

元之间的占26.2%,在300元以上的只有13 %。个人藏书量大部分是在50--100册之间。如果没有公益图

书和网络作为支撑的话,这样的经费投入和藏书量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阅读数量的统计。从自身评价中获知,语文教师每年能认真阅读书籍的数量是相当稀少的,普遍是阅

读1—2本,列出阅读最多的是6本。当然这里有阅读质量和数量两者之间的效益问题,我们注重倡导的是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感悟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仍以书籍报刊阅读为主,获取信息的的主渠道仍是报刊、书店的广告,从网上搜寻信息的人不多,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这对照语文课

标要求快速搜集所需信息的阅读能力有相当的距离。

(三)对地方性文化资源较为淡漠。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地方性现当代文化情况了解程度”的调查,设计了“列举嘉兴藉作家、诗人、科学家、画家的作品和成果”的开放性题目,结果显示:有86%的语文教师熟悉嘉兴籍现代文学大家茅盾、丰子凯、徐志摩、金庸及其作品,但对走出嘉兴的当代著名文人余华、黄亚洲,数学家陈省身,翻译家朱

生豪、宋清如,画家岳石尘等少有人知。对现代的王国维、李叔同、李缮兰、钱君陶等著名人物无人提及,对于古代的更是遗忘者甚多。对流传在嘉兴的许多民间传说、文人逸事、民俗歌谣知之甚少。如此丰厚、悠久的嘉兴地方性文化资源,语文教师了解是如此的稀少,很难设想将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

活”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起“首席”作用。这里虽然有众多客观的原因,但我认为:对地方性文化资源缺乏

应有的热情与关注,是问题之所在。它将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不能不引

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四、调查后的思考

究其上述三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工作繁忙、教学任务繁重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认识和自身要求方面

问题的存在。此类现象若长期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语文教师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稀

薄与缺乏,学生阅读的无序和低效,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必将陷入滞后和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

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加强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同时,能让语文教师从容地走进新课程,坦然地迎

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新的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自身阅读的必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

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的过程,是一

个变被动接受客观知识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努力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不应是一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种社会化和终身化的进步行为。其次要谨记:为人师者,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应该

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都在学习的人。而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以崭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充分意识新课程对自身阅读的全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阅读呢?虽然教材与新课

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

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其次,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

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语文

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仅是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迎接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

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因此,信息社会要求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

不断地获取各种信息,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将信息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地方性文化资源,也是一种信息源,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关注和收集,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教

学内容,以亲切、翔实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营造良好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坐拥书城铸内秀。在市场经济中,更需要我们教师克服浮躁不安

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力求培养自身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平时要善于学会挤时间阅读,既要专心于古代文化经典,更要熟知当代文化精品;既要熟知当代文

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既要自身阅读,更要与学生同读,做课外阅读研究的首席,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早日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杂务,还教师自身阅读的时间。呼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意义上

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积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切实减轻教师杂务,给教师一个民

主、宽松、和谐并能充分施展个人教学才能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进行自身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愿望;倡导与学生同读的新理念,研究引导教师阅读的各种策略,探索教师阅读的新的交流形式,为教师营造交

流读后感悟和体验的氛围;加大教师自身阅读的物质投入和时间保证。

总之,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师不失为一种新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自身阅读,将使语文教师走进一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从容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发表于嘉兴市《新课程实验》第2期

第二篇: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语文教师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缘由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能力能否适应语文课程的新标准?面对新教材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的显著变化,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2、新课程昭示语文教师,要积极关注文学作品。翻开新时期各种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文质皆美的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原来在大学中的经典名篇,已加盟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缩短与学生的“阅读心理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从容不迫地走进新课程。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将课程资源的开发摆上重要的位置。可以设想,教师将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这不仅要求教师由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转型,更是对教师提出了应该具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一次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积累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鉴于上述的思考,我于2011年1月20日到2月15日对昌邑市南隅小学、昌邑市新村中学、昌邑市文山中学初中部等部分中小学的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对语文教师“在读什么书”、“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采用走访和座谈的形式,调查了解30余人次。调查对象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现当代文化精品缺乏关注。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在“读什么书”的调查重点,设计了对作者与作品的了解、优秀期刊的熟知、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现当代文化缺乏关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甚少。在问卷调查中,能了解《文化苦旅》(近几年畅销的散文集)作者余秋雨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只占43%左右;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更少,更毋庸说像史铁生的《我的地坛》、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王小波的杂文等当代那些积极探讨人生哲理的作品。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的渐渐陌生可能会导致人文素质的退化,以致难以回答爱好文学的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更难于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忽视眼下普遍存在的中学生被流行文化牵着走,良莠不辨,盲目跟风阅读的现象。

当今较为优秀的期刊留意不多。当今有不少期刊上短小精悍、含蓄镌永的文章是完全可以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惜我们语文教师留意甚少。例对《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期刊大部分语文教师是熟悉的,但选择其中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却少有人做。教师自身能经常阅读大型综合性刊物《新华文摘》的也只有10.4%,对读书杂志《读书》类期刊熟知的不到10%。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阅读投入时间或经费的不足,导致无法涉及较高层次期刊的阅读,难免会给人产生后劲不足之嫌,则难于实现对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指导。

其他学科的优秀读物缺乏了解。在问卷调查中,特意设计了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等有关学科的书籍名称和相对应的作者,拟了解一下关心程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弗伊洛德的《梦的解析》、史蒂芬•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等。能对上述作品的书名和作者排列正确的仅占9%。在座谈中问及通览这几部著作的绝无一人。再推问《苏菲的世界》,几乎无人知晓这本曾经在日本一个月即卖出50万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类著作。虽然不要求语文教师去通读和钻研其它学科的著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阅读频度最高的仍首推教参类书籍。在设计的十个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栏目选择中,有96.7%的语文教师首选“教学参考”和“教育理论”栏目。这一现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学参考类书籍仍高居榜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对自身阅读的投入较为匮乏。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的调查重点,设计了个人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兴趣、每年阅读经费支出、藏书量等问题的问答,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阅读,从时间、经费、数量上来看,其投入是明显不足的。

阅读时间的投入。调查显示: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在“能否坚持每天阅读”的自我评价中,有78.6 %的受访教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约24 %的教师能坚持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这现象说明:大部分教师是爱阅读、在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投入阅读的时间是明显不够的,这虽然有工作繁忙的因素,但也不排除缺乏对自身较高的要求。

阅读经费的投入。问卷调查得出:每年个人阅读经费的支出支持在100元左右的占56.3%,在100---200元之间的占26.2%,在300元以上的只有13 %。个人藏书量大部分是在50--100册之间。如果没有公益图书和网络作为支撑的话,这样的经费投入和藏书量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阅读数量的统计。从自身评价中获知,语文教师每年能认真阅读书籍的数量是相当稀少的,普遍是阅读1—2本,列出阅读最多的是6本。当然这里有阅读质量和数量两者之间的效益问题,我们注重倡导的是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感悟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仍以书籍报刊阅读为主,获取信息的的主渠道仍是报刊、书店的广告,从网上搜寻信息的人不多,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这对照语文课标要求快速搜集所需信息的阅读能力有相当的距离。

四、调查后的思考

究其上述三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工作繁忙、教学任务繁重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认识和自身要求方面问题的存在。此类现象若长期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语文教师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稀薄与缺乏,学生阅读的无序和低效,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必将陷入滞后和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加强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同时,能让语文教师从容地走进新课程,坦然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新的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自身阅读的必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变被动接受客观知识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努力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不应是一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种社会化和终身化的进步行为。其次要谨记:为人师者,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都在学习的人。而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以崭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充分意识新课程对自身阅读的全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阅读呢?虽然教材与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其次,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

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仅是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迎接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因此,信息社会要求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获取各种信息,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将信息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地方性文化资源,也是一种信息源,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关注和收集,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以亲切、翔实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营造良好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坐拥书城铸内秀。在市场经济中,更需要我们教师克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力求培养自身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平时要善于学会挤时间阅读,既要专心于古代文化经典,更要熟知当代文化精品;既要熟知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既要自身阅读,更要与学生同读,做课外阅读研究的首席,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早日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杂务,还教师自身阅读的时间。呼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意义上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积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切实减轻教师杂务,给教师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并能充分施展个人教学才能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进行自身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愿望;倡导与学生同读的新理念,研究引导教师阅读的各种策略,探索教师阅读的新的交流形式,为教师营造交流读后感悟和体验的氛围;加大教师自身阅读的物质投入和时间保证。

总之,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师不失为一种新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自身阅读,将使语文教师走进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从容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第三篇:关于“教师工作评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教师工作评价”的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目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纲要》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可见,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确切地了解和鉴别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实事求是地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活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教师评价”的状况又是如何呢?于是,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寻找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子,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法,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

方法、步骤:

1.调查对象:抽取辖区内来自公办幼儿园、街道办幼儿园、合作办幼儿园教师300名教师,其中,有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

调查方法:问卷法(随机取样)、访谈法。(收回的问卷是257份)

调查内容:①在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有哪些问题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②在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有哪些措施和做法不利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的专业成长;③幼儿园“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结果与分析:

从257份问卷中,教师们提了76个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方法陈旧。通常由园长一人主持这项工作。管理者采用的是管理性教师评价模式。管理者重在加强管理意识,强调干劲、成就,频繁使用奖励、表扬、处罚

等手段,控制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经常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如:每月对教师评价一次,每学期、每学年(这是综合评价),还有单项评价评价,那就更多了。这种评价方法,滋生了教师的功利主义和虚伪行为,有的人因评价问题,产生与领导之间矛盾,与教师之间矛盾,同时,也削弱了整个群体的凝聚力。因此,这样的评价方法必须改革。评价缺乏动态性。在评价方式上应多样化、科学化,把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成绩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常规评价结合起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结合起来,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从不同侧面来描述教师的工作质量。

2.参与者的态度被动。257份的问卷中,有157位教师认为目前在评

价中,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对“教师评价”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普遍持有三种心态:一是无所谓。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反正,我们永远是被评者,评价是管理者的事。二是害怕。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评价给了园长更多的权利,为难的是我们老师。有的幼儿园虽然也让老师对园长进行评价,但老师认为,园长只要一次,而我们要很多次,要接受教师评、领导评、家长评,每次遇到评价,心理总要难受一次,要将人与人拿出来比一次,而每个人的特点又不一样;三是讨厌。有的老师说,评价指标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工作的状况,我们很讨厌评价。这说明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评价的双边活动尽量公开,尽可能多地让教师主动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广泛讨论,客观求实,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工作热情和专业发展动机,从而使评价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评价的目的不明。主要以奖惩为目的考核,还有经常用到“优性劣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能者上、庸者下”等等,而不是以未来发展为目的。如:通过评价,给教师排队,分数达几分的,奖金多些,而且作为评选先进、评优的条件;相反,分数低的,什么都没有,成了末尾被淘汰的对象,也许有落聘的可

能。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引起全体对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视,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传统的评价制度已不适应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难以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

结论

1.开展“教师评价”的目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多是奖惩性的,着眼于教师在评估前的工作业绩,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工作职责,是否符合幼儿园的期望,并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做出晋级、加薪、奖励或降级、解聘等决策。这样的评价体系虽能够对教师中的佼佼者给予及时的嘉奖,给较差者以警醒,但教师对这样的评价更多的是担心和惧怕,因为在具体实施中,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关于教师的评价当作是对教师的测量和鉴定、是对教师进行比较、把教师分出等级或排个顺序。这样,人际关系欠稳定,同事之间竞争加剧后对他们的环境容易产生负面影响,而他们对自我的期望往往又较高,在较高的角色期望中焦虑与困惑接踵而来。幼儿园对他们的评价,给他们的工作定位、工作方式带来的震动很大,使他们在对自我和外界的肯定与否定中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我们进行“教师评价”改革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性,这就需要评价者想方设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评价指标的建立应放在“教师发展”上。因此,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的目标确定,方法的选择就不能简单化,必须有的放矢。要在大多数教师现有水平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又能使多数教师在努力达标中获得成就感,要督促教师关心工作的全过程,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管理者应是把教师评价重在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改进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促进教师发展。

做好“教师评价”要注意三点:①注意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可信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的第二点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

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也就是说,过去以园行政的评价为主,现在是多方的共同参与。这应该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教师评价制度。因此,它应该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赞同,而不应该引起教师的怀疑、担心或惧怕;应该发挥团结的作用,而不应该制造人际之间的隔阂,相互信任和合作应是教师评价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评价要使教师畅所欲言。评价者与老师的交流应该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在做好教师评价时,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在评价中倾听教师的声音,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②注意对评价对象的信息采集。这一信息的采集应是全面的、广泛的,应包括: 教师教育教学方面信息、师德方面的信息、教师专业成长的信息、工作绩效信息。采集信息的方法:可以有:口头形式,也就是与评价对象面谈;书面形式。阐明自己的优缺点,供园领导讨论、分析;设置调查表:多项选择问卷表;家长工作、幼儿发展。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保教质量等,③选择合适的反馈方式。注意评估对象的心理反应。评估结果必须与评估对象见面,这是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估者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评估结论和评估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估对象,同时,要注意评估对象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调控工作,使评估对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接受或认同评估结果,起码要让对象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这里,园长要引导教师端正评估思想,这是做好教师评估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评估者确立正确的评估思想,才可能科学地设计和操作实施评估,才可能合理地处理和应用评估结果,从而充分发挥评估功能。通过评价中的交流,评价双方还可以探讨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3.教师应做好自我评价。

首先,教师要明确参与评价的目的。目的有二个:①教师评价师与园长共同的任务与责任。评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他人评价做准备的自我评价;另一种是评

价者依据评价原则、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目的主动评价自己工作的过程或结果。我们现在提倡后者。②通过自评,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自评内容可以是:①在近阶段的工作中,你最满意的是哪几方面,不满意的是哪些?②你在工作时受到哪些条件和困难?③你采取何种措施提高你的专业水平和获得工作经验?④今后,你希望用何种方法来提高你的专业水平和加强你的工作经验?第三,寻找自我提高的途径。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可引导教师开展“四自活动”:即:①自己选择参加研讨课的内容(可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难点或优势或不足);②自请听课者(为了锻炼自己或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请家长到幼儿园听放心课、为了提高自己,任意请园内的教师和领导到班级给自己听课;③自看录象(园内的活动有时你没有时间参加或外面的研讨活动没有参加,园内有录象,你可以自己找时间看录象);④自己评课(自己评价自己教学中是否符合《纲要》精神,写出评课要求)。这种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鼓励、自我控制的过程,能使教师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比教师互评或领导评价更能使教师心悦诚服,促使教师在完全自愿中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让每一位教师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过程,形成和谐的发展氛围,加速教师的发展。教师自主发展是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

4.采用多元式评价方式:我们对教师要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幼儿的素质水平是否提高等等方面,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讲究过程、讲究实效,好处多。①自然的评价。所谓的自然评价,就是了解教师是怎样工作的。管理者要注意:下班或跟班的目的:不是去评价谁好谁坏,而在于参与研究、共同探讨;②参与式评价方式。要让教师做到两个参与:一是要参与制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让老师清楚、明白;二是参与评价过程。不要在评价中,某个环节老师参与,某个环节就让老师退场。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机遇与挑战

文殊二小张其军

近几天,因为外出培训学习,把国培任务耽误了。打开页面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站在讲台的一线教师,在学习、接受、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转变了教书育人的理念,教师不单单要传授知识,还要从过程方法上、情感价值上渗透和熏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合格的。现在的课堂,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甚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也屡见不鲜了。我个人认为,这才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取得的最明显的成效。

但仅仅是这,并不是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知道理念并不一定懂得理念。新课标理念各位教师都学习了,知道了,有的也在运用着,但真正懂得其实质含义的能有多少?又有多少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而实际情况是,课堂上为理念而理念的多的是,对学生来说并没有改变什么;对教师来说,我们正积极实践着,并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2、教师的地位问题。从原先的独裁者、强压者的位置开始向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转变。这是新课程所考量的关键。广大教师也积极努力着,实践着,并取得了实效。在课堂中也存在教师对自己的位置身份搞不清辩不明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往往出现越疱代俎,教师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受众,一个人在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质疑、反馈交流,等等,这都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

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理想的情形是,当教师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那是教师自己的事,只要它是合格的教师就行。现实却是摒弃教师个人的创新,纯粹为学教法而搞统一的模式。俗话说教无定法,这种大家都学的教法真的能在一个地区一个模式的推广吗?我们有许多教师在实践中自创的教法,都很有针对性,都因与大环境不相合而放弃了。多么可惜!这背后,打压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抹煞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

4、我们面对的学生。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这是大家一致的感觉。这些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又多是留守儿童,许多教育问题一股脑儿只推向学校,推给教师。这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当我们按照新课程理念来对待孩子时,才发现不是那回事儿。学生课堂不听讲的有之,说话开小差的有之,作业不认真做抄袭的有之,甚至不听教师管教的更有之。可我们的教师,一个个的开导,劝教,找家长座谈,可谓耐心细致。结果呢,并没有想要的出现:“我的孩子我在家就管不了!”“这孩子打小就不听话,不用管他了!”“我孙子,我疼都来不及,你管他干嘛?”“她父母都外出打工,我一老头子怎么管?”“再找我孩子的事,我就照你老师的事!”呵呵,这种情况你见到了吗?你该怎门办?现实里这样的事,老师们都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5、教师个人的业务成长。这个问题就更现实了,当一个学校还在聘请教师时,谁来解决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学习?不少校长认为,培训教师多花钱,学习时间与教学实践冲突,没人上课等等,还担心培训好了、素质高了的教师跳槽,这是个多么尴尬的问题!因此基层教师们一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方面应对着上级的各类检查评比,哪有时间安心学习?教师个人的素质没有实质的改观,教育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在新课程标准日渐深入人心的情形下,我们教师仍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主管部门要重视一些现实问题,积极应对解决,为教师、为学生,更为教育大业;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自己要认清形势,善于学习,敢于实践,为做新时期合格的教师不懈的努力!

第五篇:新课程下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垫江县第一中学校孙建

【摘要】 目前,全国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行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直面新课改,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素质,把握这次机遇,应对新挑战。

【关键词】 新课改 应对 新挑战

今秋,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化学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课程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很多教师无所适从,最后选择逃避、怨天尤人,甚至放弃,这些消极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其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认真领会教育理念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将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表明,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只有教师主动的专业发展,才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只有教师的业务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教师角色转变的成功,才能取得课程改革的成功。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也将孕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的历史重任,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舞台。因此,化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不断地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去迎接挑战。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拓宽知识面

新课程需要的不是“死死板板”的“教书匠”,而是“博学多才”的“教育家”。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具备和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所以教师不仅应有专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新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既没学过也没教过,所以更应该继续学习。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等。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故这种改革和深化,正标志着教师在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所以,“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三、融合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个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三维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等。

四、改变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这对于老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在使用新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而且,在多数情况时,在一堂课中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结合或交替使用。

五、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钻研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知识难度。例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生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而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不要引入利用“双线桥”来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也仅限于教科书的例子;不必引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和较复杂的计算以及“单线桥”等内容。这里所提及的某些问题在以后的章节中及化学2中还会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能一下子达到的。

六、加强实验探究能力

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要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程实验不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去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对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不仅要做、会做,还应该十分有把握。并从中挑选实验室条件已具备、学生能在课内完成、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比较安全的实验尽可能都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努力去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功率更高。

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以多种形式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紧密联系的内容,并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其中。高中学生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关注化学科学的发展,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勇于探索,积极创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努力转变自已旧的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课程改革中所需的真正人才,与新课程同行。

下载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课堂教学调查与思考(5篇)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南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建华电话:*** 邮编:408409 ncsjkswl@163.com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

    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新观念

    《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新观念》 我国的课程改革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教师自身发展规划[合集]

    自我提高计划一、指导思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促进......

    教师自身发展计划

    教师自身发展计划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知道怎么样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老师自身发展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老师个人发展规划【1】“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师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如何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过去,人们总把教师比做“红烛”、“春蚕”,这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仅要......

    浅谈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范文模版]

    浅谈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首要基......

    教师的挑战

    读《教师的挑战》有感 岳王学校徐汪彬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的基础教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堂以听为主,缺乏讨论;考试第一,讲究“学而优则仕”;学生有好的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一、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