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是屡教屡犯的错误,其原因是学生对一些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的理解不透,以及学生在计算、解题时审题不清、考虑问题不全面,从而导致错误。针对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当正确对待。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具体做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并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中的错误。例如: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 x + a2-a =0的解为0,则a的值是 0或1。题中忽略a≠0这一隐含条件,导致结果错误,多了a=0.其次,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根源,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错误。例如:的平方根是+3,而学生经常写成+9.审题不仔细从而导致结果错误。
最后,要帮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教师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灵活地处理学生在计算、解题时审题不清、考虑问题不全面等造成的错误。并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把错误作为他们的一种途径,引导他们自己走向正确,走向完善。让他们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就能够使他们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篇:如何对待美术课中的“特殊”学生
第六届“行知杯”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对待美术课中的“特殊”学生 作者姓名:汤小玉
学 校: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地 址: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莱茵达路299号 邮 编:211100
联系电话:***
如何对待美术课中的“特殊”学生
【内容摘要】
“特殊”是相对于普通而言,既是与众不同,也可以说是另类,与普通常规背道而驰。美术教学中“特殊”学生的画作富有个性和特色,对于他们的美术作品不是看他画的线条直不直,物体圆不圆,颜色好不好,而是要看他们的想像力,这样画出来的画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关键词】尊重鼓励 因材施教
“特殊”是不同一般的,不平常的,不同于同类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这在现实生活中大都表现在人的衣着打扮上,言行举止上。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却在绘画中的想法和做法上表现的“特殊”、“另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鼓励这类“特殊”学生,下面就是我对这些特别学生的所采取的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具体做法。
优秀天才型
1、情形描述 这些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天生就有绘画的本领:想象上天入地,穿越时空,行空万里,无拘无束;线条千变万化,自然流畅,夸张变形,得心应手;色彩涂抹,自由洒脱,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整个画面不修改,不做作,灵气逼人。我的愿望:这样的学生多多益善!
2、解决方法 老师最宠爱此类学生,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积累少等因素,他们会有骄傲自负的情绪,会有“江郎才尽”的尴尬,会有画面难以深入的卡壳。其实这些学生属于“会画”的学生,“会画”就是能用美术的理念和技法,用画面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天才们若遇到了难题,首先老师要以培养观察力为抓手,观察是美术绘画活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其在观察中收集素材,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为绘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会画”的培养要让学生勤画,任何学习都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联系才能成功。绘画更需要勤练,勤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能够使其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最后教师不要吝啬肯定的语言,“你是最棒的!”则是最好的鼓舞,及时巧妙地指点迷津,因为他们基础好,思维更敏捷,对事物的敏感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都要超出同龄人。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帮助他们茅塞顿开,走出困境。这样的鼓励让天才们一如既往的感受老师的支持,相信自己,学习更新,积累技巧,超越自己,帮助他们在绘画中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缺乏自信型
1、描述 这样的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胆小、害怕、心理脆弱,不能进行必要的想象,完成的画面单调,这与学生上课不专心,平时不注意观察,心中积累的绘画素材少有关系。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画画精彩、学习进步的,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在美术课中,经常可以见到学生有这样的表现:(1)迟迟不下笔类:学生画画时不敢下笔,束手束脚,想来想去,不敢画。(2)反复修改类:学生胆子小,每画一笔都不满意,涂来改去,橡皮擦个不停,反反复复的修改,没玩没了。(3)构图误区类:学生安排画画想当然,不管大小画完了事,构图大多很小,安排不合理,以为画好就可以了。(4)借助工具类:不管画什么,学生都会想办法借用辅助工具,画建筑用尺子,画圆圈用圆规,甚至各种形状的描绘都会借用工具,以致画面僵硬,毫无美感。
2、解决办法(1)为每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设定各自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学生通过努力以后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他们就会有成功感,有自信心,渐渐的就会变得敢画了。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对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你是最棒的!”,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和表达的勇气。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他们,再如何“进一步”,画面就能更美了。
(2)在无拘无束中,进行技法训练。儿童美术启蒙教学不需要过分的追求技法的掌握,但是反过来看,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绘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将技法训练在学生的绘画任务中,在其无拘无束的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轻松、自由的学习一些绘画技巧,增强自信心。
(3)在模仿中鼓励创作。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模仿作画是常用的方式,但模仿的目的不是一模一样。不同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才有儿童画的童趣,才有儿童画丰富而独特的美。因此,当临摹作品与范画出现差异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画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赞扬,赞扬其中的某个闪光点,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表现。
(4)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画家,都是最棒的画家,因为每个孩子都经历过随手涂鸦的阶段。开始所表现的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外形,大都线条凌乱,形象稚拙,但如果能够正确引导,积极支持,学生笔下的形象就会生动起来,慢慢的表现出越来越完美的画面整体效果。教师就是学生画途中最好的引路人,要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了解情况,因材施教,多尝试改变启发的方式,多运用直观教具,尽量把实物摆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眼看手摸、鼻闻、耳听、嘴尝等方法,给学生全面的实实在在的感受。“你是最棒的!”多肯定学生,鼓励打开思路,相信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高高兴兴想象,开开心心画画。
固定模式型
1、描述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无论画什么内容,最后画面上总是有太阳一个,白云数朵,房子大树若干个,人物几个,一学期的教学下来,画面人就如此。老师若问起,他们的解释千奇百怪,东拉西扯的总能和自己的画面联系上,自我感受良好。这样的画面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遇到。其实这些学生的基本功不差,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都是不错的,但是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太公式化了,面对他们的振振有词的解释老师有点哭笑不得。
2、解决办法 绘画是儿童自己感受到的人和事物,通过绘画形式体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思维活动,也是儿童认知多少的一种展示。在同样的情况下,年龄大的孩子在想象力上要高于年龄小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分析能力及理性知识的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就会退化,一部分人的画面公式化、模式化,自我感觉还不错,另一部分学生缺乏画画技巧而对绘画逐渐失去兴趣。人的创造性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尝试,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活动。为此,当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探索时间,不要发现问题就迫不及待的询问学生;即使学生遇到了难题,教师也是首先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启发他们换一种方式试试,自己解决问题;即使学生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影响了当前的美术活动,教师也要告诉他们,老师提供的参考方法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他们自己思考,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这个时候,老师的点拨是很必要,可以联系其他学科进行教育:不同的作文题目却写出相同的内容,对不对?学生马上大声回答是错的,因势利导展示固定模式型学生的多次雷同作品,他们马上明白老师的用意,不好意思的笑了。接下来就可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情景入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结合故事、音乐、电教手段等,创设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还可以多给学生欣赏一些大师作品和优秀的儿童绘画作品,特别是同一主题而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和他们张张相似作品进行对比,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画画没有对错,只有美和更美的区别,教师要激发学生“能画”、“想画”,让其发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迸发出拿起画笔表现的欲望。
大智若愚型
1、情形描述 还有这样的个别学生,情况很特别,多数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表达的学生,画画默默无闻,但画面的构思、内容却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思维习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他们的解释可以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人恍然大悟,甚至拍案叫绝。
2、解决办法 学生不同的气质往往流露在画面上,教师可以从他们画面表现的情感、情节、造型特点和线条的运用等多方面去感受和分析。大智若愚型学生给人一种安静稳重、踏实认真的感觉,他们往往坚持力强,画面内容表现充分完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了便于管理,常常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用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去要求学生,使其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一步,容易造成学生自卑,缺少信心,依赖性增强。因此,尊重个性表现的原则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你是最棒的!”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因素,依据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使其在自身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很为一节课画什么发愁,其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可以入画,画的好坏并不取决于题材,关键是怎么画。没有不好的题材,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去发现。有这样的故事:问题“冰化了是什么?”多数学生答“是水”,老师批正确,个别学生答“是春天”,老师批错误。在美术课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夏天来了》,教师事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夏天的一些变化。结果学生作业大部分都概念性地出现了火红太阳、人物拿扇的内容,有的画面是市场水果和人物衣服的变化来表现夏天,还有画面是孩子吃冰激淋,游泳池里人满为患。很显然,同样表现夏天,前者的观察普通,流于一般;后面几种观察则更胜一筹。
美术作为艺术创作具有鲜明个性,并没有统一答案,学生的绘画创作更无“对”“错”而言,因此,评价美术作业、评价学生有自身特殊的方式和标准。作为一名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能吝啬鼓励的语言,不能轻易的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否则会在无意中扼杀他们的潜能。“你是最棒的!”,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画出各自不同的作品。
第三篇:学生如何对待爱情
学生如何对待爱情!-
(一)中学生接受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从2004下学期开始,上海市50所中学在初中三年级语言课本里,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爱情如歌”的单元,集中选收了几篇描绘爱情的文学名作,有意识地将爱情教育引入了中学课堂。爱情,对处于情感萌动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正面的爱情教育,对处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犹如一场“及时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前不久国内第一本中学生爱情教育读本《当情窦初开的时候-中外文学名著情爱百景》问世了,此书从61部世界文学名著中精选了61个描写情爱的片段,目的是让中学生通过阅读,借鉴经典精华,领悟情爱百态中“善”与“恶”、“美”与“丑”的交锋搏斗,领受思想艺术的薰陶,促进正确恋爱观的树立。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身体发育加快;青春期的来临,他们在心理上渴望独立自主,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则会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学接触机会增多,而在交往过程中,不免互相爱慕;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大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描写恋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愿望;理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情教育的缺乏,造成不少同学不求上进,道德观念薄弱和恋爱问题上的无知.很多同学把异性之间的好感、友谊当作爱情来对待,更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异性友谊无立足之地,异性同学之间接触多一些,就会被人哄成“恋爱”。
爱情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情的教育,我今天不是去教你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你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情感,去获得幸福的人生。爱就像奔腾的潮水一样,我们应该在爱未萌发之前使它化做涓涓溪流,在爱情迸发之后来个“大禹治水”,变“堵”为“输”。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的朦胧情感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种美丽,虽然她美得幼稚,但她是属于这个生命阶段特别的美丽。我们没有理由制止她的发生,需要我们做的是,通过我们的正确认知使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美丽和纯洁的最佳方式。
(二)什么是爱情
一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问了他一个问题:“父亲,什么叫爱情?”和所有的父亲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陷入了忐忑不安之中。但他没有回避,而是用信书的方式和女儿一起探讨爱情,并通过自己儿时的经历以及几个神话故事为女儿解释爱情。他在《给女儿的信》中把自己的祖母当年讲给他听的关于爱情的一个童话故事说给女儿听:
在祖母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童话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曾三次来到人间。第一次上帝在那对青年男女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他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第二次“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又增加了新的东西”,他读到了“忠诚”;第三次他从男人“非常忧虑”的神色中读到了“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那是“心头的记忆”,是对永不会逝去的爱情的追念。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是五十年彼此的忠诚、扶持、依赖与追怀,造就了这相濡以沫、刻骨铭心的爱情,虽然“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这话不由得不让人细细地品尝、深深地回味。爱情也是人类所独有的,文章借童话故事和祖母的话语叫人咀嚼一番:“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的确,只有人才能够爱,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无比,苏霍姆林斯基用充满诗意的童话故事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人类生存繁衍,相互忠诚,永远怀念,这就是爱情,人类所特有的爱情。
中学生恋情的特征及负面影响
《被爱打扰的日子》是一部全面描写中学生早恋的青春小说。吴一舟把笔触伸向被人有意忽略的中学生爱情领域,讲述了一群高中生在青春萌动期所发生的一个个朦胧的爱情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口号:“毕业了,再相爱!”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先来看看中学生情感的特征。
1、朦胧性:首先,正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使得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具有着独特的朦胧性。之所以说它朦胧,是因为畅游在青春小河里的青少年,还没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辈子的承诺和关怀。她还包括宽容,牺牲。而此时的你们有能力承担起这份爱的重任吗?有的青少年只是把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当成了爱,也许你只是喜欢那个他(她)的外貌,你只是忘不了他的声音,他打球的动作,他走路的样子,甚至是他穿在身上的那一件外套:你只是钟情于她的笑容,她的眼神,她的舞姿,甚至是她飘逸的长发。很中学生的恋情由外貌的吸引开始的,往往因为新的更吸引人的外貌出现而结束的。
2、单纯性:认为爱至高无上,认为爱就是一切,往往把爱神圣起来,纯粹起来,根本不管其他因素。一旦发现有谁把爱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相联系,就认为爱不纯洁了。这种只讲爱不讲其他的单纯性的恋爱观,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行不通的。“物资决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对于成年人来说,谈恋爱、找对象,爱情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经济、地位。但是青少年在发生恋情时却对这一切毫不考虑。这是你们的优点,但同时这也是你们的缺点,因为你们还缺乏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面前,你们天真的幻想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很多人因为过早的恋情纠葛而不学无术,荒废了学业,如果将来一事无成,你所爱的人愿意和你一起喝西北风吗?
3、冲动性: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凭自己的情感来左右自己的行为,经常感情用事,不太考虑自己应注意什么,应遵守什么,应承担什么责任或义务。往往只顾眼前不管以后。只要对方在某些方面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很投入,甚至不顾一切,而一旦出现矛盾,便很快翻脸,甚至分手。这种缺乏理智、太情感化的恋爱必然面临很多矛盾,使双方的关系不时出现裂痕。他和她曾经都是很优秀的学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以后,他们的名字在校园文化长廊的光荣榜上相遇了,互相倾慕使他们走到一起,一开始就不可收拾,写情书,送礼物,私自出去约会,成绩一落千丈。高考中,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女孩觉得无脸见人,寻死觅活,女孩的家长找到男生要他负责,男孩的父亲一气之下把儿子毒打了一顿,男孩离家出走,两个学生耽搁了自己的前途不说,两个家庭视为仇人,爱情无果,前途无望,致使他们终生悔恨!
4、盲目性:他们往往是只凭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某些感觉或某些看法而开始恋爱的,几乎没考虑自己应找哪一种人,不该找哪一种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闷与孤独,有的是为了面子(如认为别人都在谈恋爱而自己没谈就很没面子),还也有的同学甚至只是为了好玩和探奇谈恋爱。还有的甚至就是一种性欺骗,一旦达到目的就见异思迁,草草收场,根本不是为了真正的恋爱甚至婚姻。这种盲目性常常使他们的恋爱没有方向,甚至走入许多误区。2004年上海某中学一个高一男生与就读某职校的一个16岁女生结识,不久开始谈“恋爱”。两个多月后,男孩提出分手。然而,此时女生已怀孕,女孩提出三条解决的办法:把这事告诉男生的父母;继续和她谈恋爱;给她10万元损失费。这三条男生都无法接受,他只是一个劲儿的催促去医院做人流,女孩很害怕,坚持不去。男生思来想去,觉得无路可走,于是找来初中同学做帮手杀掉了女生。两个花季少年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
5、不稳定性: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青少年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等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引起爱情的变化。假如你在15岁时开始谈恋爱,那么离法定的结婚年龄也还有近1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这10年左右的时间里,将会发生多少不可预知的变化啊,而每一种变化都可能影响到爱情的巩固和发展。很多的事实也表明,早恋的人往往并不能永结同心,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那个人往往并不是你青春期爱慕的对象,“永远爱你”只不过是早恋时的天真幻想和一句难以实现的空话罢了。
曾有一个读高二的男生,很认真地和一个他喜欢的女孩谈上了恋爱。这个男孩有一个被他称为“哥儿们”的父亲,因此,男孩并不犹豫,就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对儿子说:“爸爸最讨厌朝三暮四的人,你如果真爱这个女孩,你就要对她一辈子负责。但你说今后你还要读大学、研究生,如果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你认为比她更好更优秀的女孩,怎么办?”男孩说:“可是要让我离开她,我会感到很痛苦。”父亲说:“初三时我给你买的随身听呢:?”男孩回答说:“你不是给我买了一个更高级的吗?我早把它送给别人了。”但聪明的男孩马上反应过来,爸爸这番话是什么意思。最后他说:“爸爸,什么都别说,我懂了。”这个男孩从父亲的话里,明白了爱是需要等待的。因为只有等待,才会找到心智真正成熟后的幸福爱情。这就像树上的苹果,性急的人不等成熟就去采摘,结果只能尝到青涩苹果的苦味;如果耐心等待,当它成为又红又大的苹果时,就能品尝到它的甘甜。伊甸园的爱情之果,是精神之果,幸福之果,更不是随意能采摘的。因此,每一个准备步入爱情殿堂的人,都需要认真地问自己:“爱,我准备好了吗?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学生不要过早开启爱情之门。当然谈恋爱的年龄早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是否早恋要以下面两个特点来划定:其一是生活上的自立程度。一些少年,稚气十足,他们在经济上尚未独立,他们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立,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生活,还是一个100%的消费者,还处在学习文化技能的紧张阶段,就迫不及待地谈恋爱,可谓为时过早;其二他们的年龄还离法定的最低婚龄相差很远,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这样一个身心都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过早的恋爱常常会酿出苦果,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影响学习,磨灭理想。每个中学生都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都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甚至是栋梁之材;任何理想、抱负的实现都离不开勤奋努力,学习知识。中学阶段,正是为各方面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于新生事物极为敏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全力以赴 ,专心致志的刻苦学习,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 努力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美好的心灵,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一切准备。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而不顾。这种所谓的爱情 , 极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业和前途,待到以后追悔莫及。
(2)影响身心,有害健康。由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一方面如果早恋,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长此下去,影响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同时,他们的思想上会产生很多负担,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本来活泼、天真的学生,也可能会变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现超年龄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感情胜过理智。因此,在辨别人和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草率行事,一时感情冲动,压过理智,与异性确立了爱情关系,以后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成熟 , 可能会对对方产生不满 , 进而冷却或是中断彼此间的感情。这种情况,会引起青少年失望的情绪,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3)影响他人,亵渎爱情。中学生的恋情大多是由于感情的冲动或是出于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引起的。这种神秘感、好奇心使他们盲目地效仿成人。当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合力时 , 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就会被冲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越轨过火行为,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 造成自己或者对方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你要知道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伤害,就像我们喜欢一朵花儿,因为爱她,就会产生一种占有的欲望,把花儿从树上摘下来,促使她过早的凋零,枯萎,这时候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
爱情之花是圣洁的 , 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她,懂得珍惜她的人,才能栽培并使之永远盛开。对于青少年来说 , 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拒绝接受和传播爱情的种子。
(四)中学生如何对待爱情(1)用理智战胜情感。
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天平,一边装着感情,一边装着理智,当我们用心所爱之时,也要用心所思。爱和被爱都没有错,错在时间和空间上。你现在是读书的黄金时间,你从走进高中的那天开始,就在一步一步向高考靠近,你已经没有退路,你要对自己负责,对明天负责,同时也是对爱情负责。一个8岁的小男孩对自己的母亲说:“我好喜欢我们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我要娶她做我的新娘!”这个母亲告诉孩子:“你喜欢她就要给她幸福,你就要买带花园的房子,买小汽车,送给她钻石项链和玫瑰花,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到时候才可以赚钱买这些东西,你才有资格去爱她。”这位母亲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她)幸福,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能力给他(她)幸福,就要努力地去创造给他(她)幸福的条件。作为中学生你只有把爱的种子珍藏在心底,把精力用在自己的学业和个性的完善上。你将来才可以赢得甜蜜的爱情!有的同学暗恋一个人,我想提醒你:你现在千万不要去打扰他(她),不要去破坏他(她)平静的生活!爱一个人就是对他好。对他好就是给他自由、尊重,以及配合他的喜好,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行你认为善意的好!不管他(她)现在是不是也喜欢你,你都不要去惊动这份唯美而圣洁的感情,你可以把他(她)拥在记忆深处,默默的把他(她)的名字呼唤成一首美丽的小诗,悠悠的把他(她)的肖像倾诉成一曲清丽的小调,甚至把与他(她)的点点滴滴精致成一串串回味无穷的故事!请你把他(她)当成一幅画,远远的,悄悄的去观赏吧!(2)把爱情变成动力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网上问我:“老师,我收到了一个异性同学的书信,心里很不安,早恋可怕吗?可耻吗?您收到异性朋友的信是什么时候,您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我很感谢这个同学把我当成了朋友,我告诉他:“早恋不可怕,更不可耻,但你们都还太小,正是读书长身体的年龄,而不是恋爱的季节„„记得那年当一张高考分数单把我的大学梦撕得粉碎的时候,比我低一年级的一个男生给我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朦朦胧胧的爱情,说真的他喜欢我,我也喜欢他,和他在一起,我真的很开心!可是我觉得高考落选的我根本就没有资格谈及“爱情”,再说他很快也要面临高考,我不能去打扰他。我便装聋买傻没有理睬,那时候我已经回到家乡,在一个山村小学当了教师。于是我们相约“明年高考场上见!”为了人生的理想,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我每天都要工作学习到深夜1点多,我用理想激励自己,用更勤奋的学习转移兴趣,我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有时候为了一道难题我要跑很远的山路去请教,我们严格遵守“高考前不写信,不见面”的承诺,每当我精疲力竭的时候,只要一想到那个美丽的约定,我就觉得有无穷的力量。我没有功夫去梳妆打扮,舍不得花一点时间去玩耍嬉戏,时间过得真快,第二年我们双双走进了高考,我们都如愿以偿的实现了理想!”很多年过去了,尽管我的初恋有花无果,但是我们当初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正确的。每当回忆的小舟划过这段港湾时,我依然觉得很温馨,很甜蜜!把爱情变成动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里,也一定有这样的同学“相约在大学”!我愿意诚心诚意的为这样的同学祝福!(3)把爱恋变成友谊,这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异性交往方式。有人问:异性间有纯洁的友谊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同学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情感的:
第一对,他们平时都是自顾自地学习,他们在大家面前也就是和一般的同学一样,如果不是有人透露,还没有人知道。但因为是真正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说,都是从容面对。这是事实,他们也不反对。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去,我们走着我们的路。他们都是城里的同学,每天也就是放学后才会一块走,其他都很平常。成绩是很正常地起起落落,后来分班他们不在同一班,慢慢地,就走远了,成为很关心对方的好友。不知道他们的心路历程,但相信他们走得很理智,很明白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因为自己的喜欢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所以开始;因为自己的清醒而冷静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所以正常;因为自己的平静而恬然地作出放弃,所以结束。真的很佩服他们,一切都处理得很好。女孩说:“我最终还是选择我的学习。毕竟那是一生都不会离开我的。”男孩说:“什么也没多想,她愿意就行。”
第二对,他和她都是活跃分子,在班上本来就很耀眼,是大家注目的。两人实在是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无论什么都见识过,知识面很广,两人被说成一对很正常。他们俩依旧很要好,依然活跃在各个场合。他们还拿自己开玩笑,就像自己不是大家的谈论对象一样。他们的结局是:两人一直是好朋友,很铁很铁的那种。一方有难另一方绝对帮忙到底,只要一句话:咱是不是朋友?他说:“她是个可爱的女孩。我能帮她为什么不帮?她也帮我许多。”她说:“我一直把他当弟弟看。”
第三对,他和她是同桌。学习成绩差不多,各有天赋,性格上极为投缘,相互探讨是经常的事,还能相互开玩笑。本来是什么也没有的。可有一天突然间,全班哄传着他们的“绯闻”。他她都莫名其妙。很凑巧老师换位子,就把他换走了。自此两人没有再说过话,没有再交往,就连最基本的同学之间有可能的联系都被互相避免了。两人见面就互相避开,在听到谈论对方时就离开,就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立在他们中间。“逃开”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似乎是他们应付舆论的共同选择。他们的结局呢?他她的成绩都很好,现在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只不过还是没有联系,坚冰依旧未碎。他沉默,对过去的这段回忆。她说:“这是我一生的遗憾。为什么当初我不勇敢一点去面对?如果能的话,我就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了。可是,已经无法从头再来„„”
我不知道你们会欣赏那一对,但是同学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都很有分寸,都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喜欢和爱不是让对方难过,不是让自己痛苦。喜欢为什么不做个无话不谈的好友,知己?那样才能无私地为朋友分担忧愁,才能轻松地为朋友付出。为什么要把那份沉重的责任揽到自己稚嫩的肩膀上?把异性当成一个和你一样的平常的人,忘记他的性别,从精神的层面去欣赏,你会发现,那里有一片更自由更坦荡的天空任你遨游,你将拥有更多能够理解你,欣赏你,喜欢你的异性好友。那时,你就会明白,喜欢并不一定要以恋人的形式表达。把事情想得简单想得单纯一点,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宽阔放得高远一点,就能好好地处理和异性的交往问题。
爱,是个厚重而圣洁的话题。爱的内涵包括太多太多,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爱是用行动来表示。爱的外延很广,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有朋友之间的爱,有恋人的爱,等等。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为爱负责!青春期朦朦胧胧的爱情不是洪水猛兽,是一串甜甜酸酸的葡萄,是一个青苹果,我希望同学们用理性去对待她、呵护她,只有这样,你将来才可以赢得人世间美好的爱情!
第四篇:公平对待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学校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出现,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不平等上。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存在偏差
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上都有不同的体现。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通常是民主的肯定的而对低期望的学生主要是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
2、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同一行为的评价不同 教师对有好感的学生容易忽略其缺点,就算犯错了也很容易被谅解。而对印象不好的学生即使其答对了也会认为是瞎猫碰上死老鼠,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
3、让部分学生享受不正当的“特权”
如在班级中编排座位就是班级中身份地位的特征重要表现,一般教师会把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有好感的学生排在讲台附近,而期望不高的学生则排在后面。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与核心,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对待学生不公平就是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同时公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一视同仁 正视差异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关心爱护,不偏见,不偏袒,不以私利和个人的好恶作为标准。当然一视同仁也不能机械的理解和实行一视同仁,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视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2、体谅差别和宽容不足
公平对待学生当然包括有缺点和不足的学生,能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能否体谅和宽容有缺点和不足的学生正是考验一个老师能否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时期,容易出错也是在所难免的,同时也应切身体会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不尽人意的地方要能够宽容。
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加德纳的智能多元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强项和弱项,这些强项和弱项不是高低好坏,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差异,顺应差异,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尽可能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公平的机会,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平等待人、公平公正。
第五篇:如何对待“三不学生”
如何对待“三不学生”
我工作已三十年了,当班主任十多年了。也是一个老班主任。班级中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好。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学生时,其重点落在优秀学生及表现较差的学生中,他们是班主任常关注的对象。但是作为班主任应关这样一类学生,“三不学生”:成绩不突出;平时不违纪;兴趣不广泛。他们常常是我们班主任忽视的对象,对他们也是不表扬;不批评;不谈心的,把他们冷落着。这些学生对我们班主任来说,是工作上很大的失误。
我们老师对学习成绩一般不突出要理解,但他们大多数都尽心尽力,踏踏实实,成绩为什么上不来?是基础问题,方法问题?还是思想问题?他们比成绩好的同学更需要帮助与指导。
他们平时很少违纪,大多都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他们为集体没少做贡献。但总是默默地。他们一般用不着老师批评,但他们值得表扬,肯定。
他们爱好不广泛。学校,班级活动,很难能到他们抛头露面,但他们会为班级活动呐喊助威,为他们鼓掌叫好,他们也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对待“三不学生”,班主任,老师们,我们应该这样:
1,多关心诱导,“三不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茫然的,对错位的人际关系往往无所适从,班主任在他们心目中还是有地位的,他们希望与班主任交朋友,希望与班主任交心,(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希望从班主任身上得到一些不解的问题的答案,对他们热心一点,有利于做好深层次工作,否则,产生心理距离,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隔膜,不利于学生吐露心声,从而无法有效进行心理教育。
2,多肯定与交流,肯定有激励作用,学生总希望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优点进步。交流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增强信任,有利于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培养学生。“三不学生”也希望老师和家长时常联系,肯定他们的优点,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提高自己的学习信心,增强自信,可以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4,多组织一些有益活动,邀请“三不学生”参入。
平时开展一些大大小小的课堂与课外活动时,利用优秀学生帮助和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三不学生”大胆投入到活动中来,如,唱歌,演讲,发言,体育活动等,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提高他们活动兴趣,加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开朗他们的性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也锻炼了他们,帮助他们。
处理好班级中“三不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班级活动会开展得更有声有色,使他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会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