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案例设计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观,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毛泽东的风采,激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板书课题)
[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
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解”,结合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品味语言,评点诗歌中的佳词妙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画面,体会其中意境。“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诵”,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评析: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注重学习诗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学诗歌。
(1)读通课文,感知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语手册、词典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学习心得,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质量高,讨论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全班交流。
生:我知道了“磅”是一个多音字,除了文中的读音外,还有一个读音是“bànɡ”。
生:我读懂了“逶迤”的意思是山势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生:我理解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
3.梳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同学们学懂了许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句总起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你能围绕这一总起句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1)红军长征会碰到哪些困难?
(2)红军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三、互动品味,体悟情感
1.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了万水千山,毛主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来进行描述,我们先来看看红军翻越了一些什么样的山。
(1)理解五岭山长,乌蒙山高。
师:读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山高路远。
师: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们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你从“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困难。
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师:现在你大体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请你用上比喻词“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评析:教师再一次把作者语言通过叙述、简笔画还原成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师:毛主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呢?
生:“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语调稍低一些,语速稍慢一些;“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语调要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快一些。
生:“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轻一些。
[评析:文章虽是逐句朗读,但轻重缓急应有不同。“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读有读点”,这两句诗的读点应该就是“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因为这些词语突出了山的特点,反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不怕险阻的精神。教师抓住这一点扎实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理解翻越雪山之难,体会乐观。
师:除了五岭和乌蒙山外,作者还写到了哪座山?
生:岷山。
师:这首诗写岷山的两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
生:“更喜”、“千里雪”、“尽开颜”,因为从千里雪可以看出翻越雪山之难,从“更喜”、“尽
开颜”感受到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后一片欢腾的景象。
2.理解感悟红军不怕涉水。
师:翻山,红军不怕;涉水,红军也不怕。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写涉水的。诗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这一对反义词是“暖”和“寒”。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为什么给人“暖”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给人“寒”的感觉?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质疑往往过于集中,本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抓关系词质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听故事,感受“暖”。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冲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的体会是什么?
生:红军太棒了,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
生:“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
[评析:叶圣陶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本环节抓住词语,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听故事,想画面,进入文本情境,领悟文本情感。]
(2)回忆课文,体会“寒”。
师: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险了,心惊胆战。
师:“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进一步突出了难。
3.指导朗读总起句,以读悟情。
师:学到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峰顶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现在,你想怎样把一、二句读好呢?
生:要读出豪迈、蔑视的语气。
四、诵读积累,升华情感
1.指导感情朗读。是啊,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细小的波浪,就像滚动着的小泥球;泸定桥虽险,却照样“飞夺”,你能通过朗诵把红军战士的这种豪迈气概表达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
2.练习背诵。《长征》一诗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请同学们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3.媒体播放歌曲,学唱《长征》。
[评析:朗诵着激扬的文字,使情感得到喷发。古人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学唱《长征》,更使如火的豪情,在歌声中沸腾澎湃。]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激情总结。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用多媒体出示,先
自读,然后师生齐读。)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同时也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失败;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革命的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2.课外延伸。课后,请大家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长征这一伟大事件。
[评析:这里的课外延伸,结合课文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征》教学设计与评析
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
1.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
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歌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教学挂图、《长征》影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诗句,简介背景
1.我们学过不少长征故事,像《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题目就是《长征》,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首《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对举世闻名的长征做的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2.检查预习。指生读全诗,注意正音。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汇报关于长征的资料。
3.教师介绍长征在我国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
【评析: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由于《长征》所揭示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诗句,感知韵律
1.1935年10月初,长征已经胜利在望了,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的历程,写下了这首诗篇,并在排以上的干部会议上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读一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请观看影视片段。
2.这首诗是七言律诗,读起来难度较大,让同学们自由读诗,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用“.”标出押韵的字。
3.默读全诗,思考诗中都提到了哪些地方,动笔标出来。
【评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学生看了影视片段,心中对红军长征有了真切感受后,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边朗读,边体会,边联想,读出情感,读中体验长征精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理解该诗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再读诗句,体会艰难
1.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发生在73年前那震撼人心的军事壮举——长征,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生边看边热烈议论。)
2.看完了影视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吗?
3.这首诗中提到许多山名和水名,你们都找到了吗?
4.(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学生汇报时,教师在地图上指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指明“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的位置。
5.过渡:红军一年中,翻山越岭,走了二万五千里路,路上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难哪!
【评析:长征与现实生活相距73年之久。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形象,初步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继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先辈创业的艰难。】
四、精读诗句,感悟精神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山”和“水”怎么成了困难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2.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态度如何?你从“不怕”、“等闲”中体会到什么?
3.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感受山的气势雄伟。
2.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长征开始不久,遇到的逶迤的五岭。解释“逶迤”(配简笔画)。
3.过了五岭,红军继续前进,大队人马又被乌蒙山给挡住了。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的?解释“磅礴”(配简笔画)。
4.五岭那么长,乌蒙又那么高,红军要翻越这些山岭,多难啊!
5.同学们,你们都登过哪些山?感觉如何?在红军眼里,乌蒙山成了什么?五岭又成了什么?解释“腾”、“走”。
6.这两句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的?你能用“……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吗?
7.这两句都写山,一句突出了长,一句突出了高,照应了“千山”。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结合查阅的资料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体会“暖”。
2.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理解“寒”。
3.一寒一暖两个对照,把自然现象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融为一体,中间四句诗除“寒”、“暖”的相对,还有哪些是两两相对的?
4.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对仗。
5.指导朗读。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更喜”、“尽开颜”,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评析:理解诗句意思,深入体会长征精神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用“画一画”、“讲一讲”、“想一想”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用不同的解决办法突破重难点。如:利用画一画,学生画出了五岭山与细浪,乌蒙山与泥丸的对比鲜明的两幅图。利用图,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讲一讲,学生把收集到的“巧渡金沙江”与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两个故事进行了生动讲述,不仅突破了一“寒”一“暖”两个难点词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利用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红军长征取得全面胜利,全军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情景,一起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来之不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收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朗读诗句,抒发情感
1.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2.面对经历千难万险英雄们,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拓宽诗句,积累阅读
1.毛泽东用诗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
2.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3.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起立背诵全诗(诵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不仅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受的艰难困苦,也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长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情的震撼,更重要的是红军战士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评析:教师以毛泽东评价长征的这段话为结语,不仅是对大气、豪迈的《长征》诗的形象、生动的补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二篇:《长征》教学案例
《长征》教学案例
杨林官渡小学李翠萍
教材说明:
《长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征的年代、原因、起点、终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古诗的体裁,简单认识七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大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电影《飞夺泸定桥》视频。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
3、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征背景介绍、长征路线图、原诗节奏图、山势逶迤五岭图、群峰叠嶂乌蒙图、水拍云崖金沙图、桥横铁索大渡图、千里雪盖岷山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过渡:“飞夺泸定桥”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片段,关于长征你知道些什么?
2、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长征的知识。
3、出示《长征背景介绍》,学生齐读后引导学生弄明白: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是那一年?
红军长征是那一年?距离现在多少年?
1934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4、出示《长征路线图》,弄清长征的起点和终点。
5、过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主席豪情万丈地把这震惊世界的壮举写成了一首诗。这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这首诗叫什么?
二、品读感悟。
(一)解读课题,认识七律。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件史实?“长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作用是概括诗的内容。)
2、为什么又叫“七律长征”呢,“七律”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讲解:“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的体裁还有“绝句”“五律”等,它规定了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
1、这首“长征”属于七律古诗,它共有几句,每句几字?
学生自己数句数、字数,教师提示“逗号也算一句”。
讲解:七律古诗共有八句,每句七字。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二)引导读课文。
1、自己读,陌生的字词做上记号。
2、叫一名学生领读,伺机正音。
3、自己默读,用单竖线划出诗的节奏。
4、教师范读,校正学生划的节奏,强调“划节奏要依据词义的完整性,‘远征/难’不能划成‘远/征难’,‘只/等闲’不能划成‘只等/闲’。”
5、依据划的节奏自己读。
6、齐读。
7、你还想怎么读这首诗?试一试。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这一历史壮举浓缩成一首七律古诗的?诗中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
引导读首联。
1、自己读首联,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和同学交流你的收获或疑惑。
3、梳理“远征”“难”“只等闲”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
5、从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从首联中你体会到什么?
7、同桌交换背首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七律长征》首联的意思?
2、“远征难”“只等闲”各是什么意思?
3、过渡:红军长征都经历了那些“万水千山”呢?
二、抓住关键词,品读感悟。
(一)引读颔联。
1、学生齐读。
2、理解“五岭”“逶迤”“细浪”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理解“乌蒙”“磅礴”“泥丸”的意思。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说说颔联的意思。
7、颔联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二)引读颈联。
1、用学习首联和颔联的方法自己学习。
2、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指名说说诗意。
4、讨论:有人说“从‘暖’字可以推知桥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5、小结:“暖”暗示红军桥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引读尾联。
1、过渡:课文的配画画的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
2、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的意思。
3、说说诗意。
三、回顾全文。
1、这首诗读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
2、学生举手回答。
3、对着板书回答:“万水千山只等闲”作者描绘了哪些图画作为“万水千山”的代表?(五岭图、乌蒙图、金沙图、大渡图、岷山图)
4、引导学生把这五幅图画说具体。
5、体会:这些大山大河都是我国的天险,可在红军的眼里为什么只是“细浪”“泥丸”呢?(因为红军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指导背诵全诗。
反思:导入有点长,但是对学生了解历史、理解诗意、体会精神很有必要。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由朗读进入感知全诗,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最后又回到整体。问题难易适度,学生参与面广。
第三篇:长征教学案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长征》教学案例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全诗56个字,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在其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诗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前让学生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搜集了关于长征的资料,课堂上又充分利用视频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
一、收集资料 了解背景 感知长征(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谁知道这些红色的箭头代表什么? 生:代表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大家一块分享吗? 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长驱25000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评析: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认识长征,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动人情境 感受长征精神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发生在77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壮举——长征有所了解,我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
(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生边看边热烈议论着)师:看完了影视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吗? 生1:长征苦。生2;长征难。生3:长征累。
师:是呀,当年的长征路上困难重重,红军既要爬山涉水,又要对付国民党从空中到地面围追堵截,但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
生:不怕。
师:现在让我们去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诗人——毛泽东写的《长征》诗中去找答案吧。
(评析:长征,从时间看一年有余,从空间看纵横二万五千里,穿越十一个省,从跨度看与现实生活相距65年之久。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我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将红军长征经历的感人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形象,初步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继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先辈创业的艰难。)
三、熟读成诵 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在读中体验长征(评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在学生看了影视片段,心中对红军长征有了真切感受后,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边朗读,边体会,边联想,读出情感,读中体验长征精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此诗上升理性认识提供了必备条件。)
四、抓住总领 自主合作学习从内容上深入体验长征
师:刚才,我们已从影视片段中了解到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从诗中哪两句最能看出?
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最能看出。师:可见这两句是对全诗进行了-------生:概括。(板书:概括全诗)师:这两句在诗中起了总领全篇的作用。要想弄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认为关键是弄懂哪个词的意思?
生:我认为应该先弄懂“只等闲”这个词的意思。(解词“只等闲”)生:我认为还应该弄懂“万水千山”的意思。(解词“万水千山”)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生说诗意)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红军不怕种种困难,把困难看成平常小事的英雄气概。
生:我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不放在眼里的豪迈气概。
师:到底红军是怎样不怕难,把翻越千山万水当作特平常的事呢?诗歌的后六句向我们具体说明了这一点。好!检验你们阅读能力是否强的时候到了,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要求:请你们根据以下三项要求,自由组合,任选一项自学:
一、自学诗歌三、四句(1)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你能根据诗歌的三四句,画出形成鲜明对比的简洁画吗?
二、自学诗歌五、六句(3)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你能根据课外收集的资料,讲一讲有关五六句中提到的两次战斗的小故事吗?
三、自学诗歌七、八句(5)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6)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你能根据诗歌的七八句展开想象,说一说红军翻过雪山后的情景吗?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后,每组派一人或几人上台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师相机给予一定的指导。)
(评析:理解诗句意思,深入体验长征精神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1、抓住总领全篇的诗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抓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为自主学习后文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三组自学题目的设计各有特色,在(1)(2)题基本题理解的基础上,用“画一画”“讲一讲”“想一想”三个提高题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用不同的解决办法突破重难点。如:利用画一画,学生画出了五岭山与细浪,乌蒙山与泥丸的对比鲜明的两幅图,利用图,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讲一讲,学生把收集到的“巧渡金沙江”与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两个小故事进行了生动讲述,不仅突破了一“寒”一“暖”两个难点词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利用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红军长征取得全面胜利,全军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情景,一起感受胜利的喜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收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合作意识、处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而且也获得了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
五、总结全诗 深化主题 深刻感悟
(出示课件:毛主席评价长征的一段话,生齐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评析:我以毛泽东评价长征的这段话为结语,不仅是对大气、豪迈的《长征》诗的形象、生动的补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学生对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四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却活活地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略)。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
片断设计:
“情感升华”
(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画面)
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师:啊,毛泽东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
生:伟人!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读读评评,最后播放《长征》这首歌曲的音乐和所配的画面,学生齐读)
第五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汪兴正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让学生再次读诗,找出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第一句
师: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生:我抓住了“难”和“只等闲”。意思是── 师: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可以表现红军走了很多路。生:我觉得写出了红军不怕种种困难。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3.学习第二句
师: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生默读用横线勾画。)
生: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生:第一幅是五岭。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山峰连绵起伏看出来的。师:书上说五岭逶迤,换个词怎么说? 生1:五岭连绵。生2:五岭蜿蜒。
师:乌蒙山高4200多米,书上怎么写?(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生:雄伟。生:高耸入云。师:这个词我很喜欢。师: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生:因为红军很勇敢!生:因为红军无所畏惧!生:因为红军“只等闲”!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生读。)师:我觉得还是走高山,不像走泥丸。(师范读,生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指名读。)
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平常)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1)深入感悟“暖”
师: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师:确切些。
生:寒、暖。师:上句写什么暖? 师:能读出这种暖吗?(生读。)
师:有些暖,但是没暖到心坎里去。(生再读。)师:怎么样?你们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老师试一试(师读)暖到心坎里去了吗?一起读。孩子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生:不知道!(师介绍故事。)
师: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生读。)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们红军胜利了,我很高兴。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2)深入感悟“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师: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生:心惊胆战。生:魂飞魄散。生:惊心动魄。生:望而生畏。
师:这个词很准确,谁能用你的读,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生读。)师:稍有一丝凉意!(又一生读。)
师:真的是望而生畏,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生:惊险悲壮。师:高度概括!生:心惊肉跳。师:真实感受!
生: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
师: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平常)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师: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生:尽开颜。生:喜。师:喜从何来?
生:我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啦!
师:对!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生齐读。)
师: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生面带微笑读。)
师: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无畏!师:说得好!生:不怕困难!生:勇往直前!
生:豪迈、乐观的精神!(板书:豪迈、乐观)
师: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