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5篇)

时间:2019-05-13 23: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

第一篇: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

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

提要银行和保险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十分显著的趋势。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下,如何突破目前银行保险的松散合作模式,促进银行保险合作进一步深化,向更加一体化方向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银行保险;银保合作

一、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状况

我国银行保险的兴起是在1995年,华安财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三家公司率先迈出了我国银行保险探索的第一步,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这一时期银行和保险的合作是零星和局部的,银行仅是保险公司的业务代理机构,双方的合作以银行代收保费为主。1999年开始,我国金融业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第一个高潮,各大保险公司与银行纷纷签订合作协议,银行保险开始起步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银保合作规模逐步扩大,但银保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协议合作阶段。

2001年后,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更加频繁,银行保险业务量逐年上升。2001年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7亿元;2002年增长至388.4亿元;2003年达到816亿元;2004年达到888亿元。这一时期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大,纷纷建立了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下,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如平安、中信等金融控股公司,但都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分析

在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影响银行保险发展战略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银行保险的市场进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的深度。银保合作模式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监管力度、法制税收环境以及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等因素决定的,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银行保险模式。目前,我国银保之间的合作由于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大部分还是处于非股权合作阶段,真正深层次的股权关系的合作还没有充分展开。概括起来,银保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三种合作模式:

(一)协议代理模式。协议代理模式指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销售协议,银行作为兼业代理人,利用其经营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手续费。银行只进行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不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渠道是分开的。这种代理模式是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下,在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无法进行资本融合的情况下,一种最简单、最初级的合作模式,也是我国银行与保险目前合作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双方合作空间较大,对双方的约束力不大,成本较低。缺点在于正是因为这种合作的约束力不大,导致

缺乏捆绑双方长效合作的机制,双方都不愿意多投入,因此不容易产生丰厚的利润,继而缺乏进一步合作的热情。但这种合作模式符合我国银保合作发展阶段要求,因此被广泛采用。

(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相互收购、兼并及合并,或者通过保险公司设立银行、银行设立保险公司等新建方式,来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更高程度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金融控股集团是银保合作的最高阶段,也被认为是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制度下最合适的方式之一。金融控股集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这种方式使金融控股集团成立初期就拥有保险业和银行业经营所必需的专业性人才与经验,且使银行与保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对方的领域,较易推行各自的发展战略。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收购成本过高、较难寻求到合适的对象,还有成立后双方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过大,导致融合比较困难。在我国,虽然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济体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如以光大银行为核心的光大集团,以保险为核心的平安集团和中保集团,以及兼具实业和金融产业的中信集团等都为中国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发展做出了尝试。

(三)间接参股模式。间接参股模式是在我国特定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安排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在寻求双方合作中探索出的一条道路。这种模式是指由于在国内受到严格的监管,银行与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国外那样的交叉持股,于是纷纷选择绕道海外,通过下属的海外分支机构参股对方,从而间接进入对方领域。在我国,大多数实力较强的银行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持有保险公司的股份。例如,工商银行于2001年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工银亚洲参股中保国际和太平保险,不仅在财险、寿险领域均有资本合作尝试,在银行保险业务方面也开展得更为深入,对国内银行保险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

三、我国银行保险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对于银行保险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商业银行在银保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对银行保险发展的战略性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银行保险业的发展。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并且可以丰富客户的理财产品种类,稳定客源。但是,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真正能把银行保险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的还为数不多,大部分商业银行只把银行保险置于其主营业务“边缘”地位,把银保业务作为一种附带的收入。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也缺乏长远目光,只从其能提供的代理手续费的多少来决定合作者,很少有银行能从保险公司的经营潜力、人力和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策略出发慎重地进行选择。

(二)银行保险尚处于低层次合作阶段。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业务与发达国家较高程度的银行保险业务相比,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代理保险模式,银保关系较为松散,合作层次浅,融合程度相当有限,大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将保险销售仅仅放在代理的位置,且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都是一年期的代理协议,没有具体详细的长期合作规划,这种随意性很强的短期协议根本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银行保险合作流于形式而无实质。

(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银行保险创新严重滞后。目前,我国现有的银行保险产品比较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上主要产品为期限较短的趸缴型分红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被客户所接受,但缺乏持续增长潜力。国内保险公司大多选择现有的保险产品委托银行代理销售,而较少专门针对银行客户的特点设计开发真正的银行保险产品。而国外的银行保险产品往往都是与银行产品相结合,设计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保险产品,如国外比较常见的信用卡透支保险、个人消费贷款还款保险,目标存款保险等。

(四)银行保险存在恶性竞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多对多”的。即一个银行或保险公司可与多家保险公司或多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在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银行将大量保险资金定期存款和高额手续费作为合作的筹码,导致保险公司竞相提高手续费,经营成本剧增,却忽视了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一关键问题。这种银行分配网点的做法也未从银行与保险合作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综合的规划。

四、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发展路径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合作还是一种松散合作,也由于两者的位势差异,在合作中银行占有更为主动的位势,加上二者的多头合作模式,使双方都处在合作伙伴过多、变化太快的状态,导致合作流于表层,难以深入。今后,银保合作的发展方向将是在利益共享的机制下更加紧密地合作,包括资本相互渗透、文化产品相互融合等,推动我国银行保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相互融合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

第一阶段,银行和寿险公司在进一步协议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联盟。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两者业务合作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协议合作的基础上,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即拓展双方业务合作的范围,向更深层次合作发展。当双方关系的建立不基于短期利益,而关注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时,才能做到双赢。在“信任、协作、互利”的准则下,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对客户服务的附加值和客户的忠诚度。

现在国内一些银行与寿险公司已经开始进入战略联盟合作阶段。如2004年10月26日,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业务合作领域扩充至保险资产托管、合作模式探索等内容。2006年8月中国大地产险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银保合作协议,将在保险代理、投资理财业务、基金业务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第二阶段,允许股权合作,建立银保间的资本纽带,推动银保向更高层次合作。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资本联系,没有产权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合体,合作也不会长期稳定。银行保险的合作要真正升级,有赖于破除金融分业经营的藩篱,实现资本的融合。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积累了一定的业务基础和经验,具有一定实力,同时我国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机制趋于健全时,可逐步放宽对银行保险业发展的政策限制,允许两者进行股权合作。事实上,受金融发展规律的影响,我国以银行和保险为契入点的金融企业构造活动一直有所实践。例如,平安集团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收购福州银行的股份并更名为平安银行,实

际已经实现了保险和银行的资本纽带关系。2005年建行上市之时,保监会特批中国人寿购入建行2.5亿新股;2006年中行IPO、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机构纷纷获得一定的配售额。2006年7月底,平安保险获特批,投资49亿元获得深商行89.4%的股份,这也是国内保险公司首次控股一家中资商业银行。这些实践可以视作现有法律框架下构造产权纽带的途径。

第三阶段,建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也是实践中最具一体化特征的金融组织。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并购或投资控股独立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不仅有助于资本实力的扩大,构筑不同金融服务机构间的利益联系,使银行保险能真正从集团战略高度得到开展,且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之间没有控制关系,符合国际上银行和保险公司独立经营的原则,能有效地防止金融风险的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在欧洲国家和地区非常普遍,1997年日本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准备法》,1999年美国国会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世界各国银行业基本实现了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制度变革。我国“入世”之后,这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于一身综合经营的国外金融集团提供的多元化、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势必构成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与挑战。为适应开放和竞争的需要,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最终向混业经营迈进的较好形式。

实际运作中,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和中保集团已形成了金融集团的初步架构。尤其是平安集团,经过10余年的努力,现阶段旗下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个金融领域。另外,兼具实业和金融产业的中信集团和招商局集团都在实践中探索着综合经营的道路,这对于我国在21世纪跟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实现金融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金融集团内部并没有实现银行与保险业的业务融合,在银行保险的整合、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方面才刚刚起步,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来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肯定的是,我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会向更加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我国银行保险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国家日益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例如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这是国际上早已盛行,且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银行保险合作形式。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泰康、新华和华安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开始尝试联手开拓市场,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近几年,我国的银行保险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银行保险业务量在寿险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3.5%,到2002年,银行保险已经夺取了寿险总收入20%的份额,2002年国内寿险总保费收入增长16.56%,同期银行保险增长则达到400%,截止到2003年银行代理寿险业务收入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1%,成为人身险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2003年1月1日后,国家放开银行保险代理中“1+1”模式的限制,一个银行的网点开始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同一网点代理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由险种的竞争转向手续费的竞争。除去向银行交纳的3%-5%的手续费,在银保业务方面保险公司几乎是没有利润的,难怪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银保部门十个有九个都说赔本赚吆喝。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银行保险市场激烈的恶性竞争使保费和利润同步减少,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

银保关系尚未理顺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

这种状况,在“1+1”的兼业代理模式下如此,在取消“1+1”模式后,这种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代理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银行保险双方的利益很难统一,各保险公司开发的银行保险产品很类似,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并没有形成相互融合、补充的态势,导致双方存在较大的猜忌和互不信任。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

针对银行代理费用不断攀升的情况,曾有人对取消“1+1”模式提出质疑,但是为避免手续费的正面交锋而退求独家代理的方式并不能治本,保险监管部门应给予寿险公司更为明确的操作规程,最好能统一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如果银行能积极介入的话,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更具可行性。比如各家保险公司统一向银行支付相同标准的手续费,再由银行拨出其中一部分统一对临柜人员进行奖励,而不是像现在由保险公司直接支付。

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

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

营销宣传片面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导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

一项对银行代理分红保险投保人的回访表明,有48%的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可见近一半的投保人为红利购买分红险,他们把购买分红保险当作了投资理财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看作是储蓄的良好替代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代理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

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其根本立足点还应该是保障性,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性本来就不强,加上多数投保人并不看重,红利就成了投保人的惟一理由。保险公司把主业放在理财而非保障,偏离了主业,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自然是要吃亏的,保险业又一次自食了经营中短视行为带来的恶果。投保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势必引起一场信用危机。投保人在潜意识中将银行代理保险产品与银行信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银行保险的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以自己的信誉对保险产品进行了“保证”。因而这场危机不仅会危及保险公司,还会席卷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高大的银行,有可能导致银行保险合作出现裂痕。

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保险公司之间竞相提高约定的收益率,并且由于客户的需要,公司都争相开发短期分红储蓄产品,目前多为五年期产品。另外,现有的产品中缺乏与银行业务密切结合的产品,这样,合作双方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制约了银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代理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和银行大部分没有实现电脑联网,各银行机构代理保险全是手工操作,银行网点受理客户业务后,给客户出具临时单据,在保险公司签署保单后,再转交给客户,保单流转缓慢,导致投保到承保的周期较长,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

人民银行监管存在真空

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法规政策较少。《商业银行法》仅对代理保险业务这项范围进行了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作为普通的中间业务并进行参考分类及定义,没有针对性地具体管理规定,缺乏操作性,有些方面甚至无章可循,出现监管真空。比如,对保险代理手续费的支付,收取方式缺少规定,若保险公司用现金或存单等形式支付,容易造成银行私设小金库或公款私存而人民银行难以查处。同时,目前我国现行分业监管,而代理保险涉及到了混业经营的范畴,人民银行对保险公司无法进行监管,对保险公司在代理过程中 的不规范行为,如保险公司的单独不正当对外宣传,难以做到有效约束。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的对策

国内外众多的银行保险合作的成功范例说明,银行保险具有互通互利性和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水平的特点。鉴于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战略组合框架,在资金、业务、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制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如规定费率波动范围、规定银行佣金的比例及合作协议签订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各方面宣传和教育,加强客户的保险理念和保障意识。以法律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宣导,使银行保险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真正接受。这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银行保险合作的成功模式。各寿险总公司和各代理银行总行层面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制订合作计划,规范、管理双方的合作关系。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通过参股太平人寿姐妹公司、同属中国保险控股集团成员的太平保险,与后者形成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一例有间接股权关系的银行-保险同盟。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在太平人寿内地复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02年),太平人寿揽进了11亿多的保费收入,这相当于先前中资寿险公司开业五六年的战绩。其中,银行保险几乎占接近80%。工商银行与太平人寿合作的成功,可以为其它保险公司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也为银行保险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银行保险人才的缺乏,是限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对此,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技术、业务上培训出合格的银行保险销售人才。也可考虑保险公司人员直接进驻银行分支,可以担任理财顾问的角色。这是解决银行柜员保险知识欠缺、销售产品不积极的有效办法,并对促进保险机构和银行业务融合起一定的催化作用,并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单位负责人评语:银行保险合作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已成为银行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实现联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效率,这是银保合作的基础和保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保险公司的信息部门要针对银行的特点开发出适合银行代理工作需要的操作系统,实现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工作的电子化操作和同银行的电子商务合作。同时,要使银行的电脑网络与保险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连接,双方的客户能直接从网上获得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人理财服务。

第三篇: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发展

2008-6-7 11:30 刘华军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银行保险始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并快速在欧洲发展起来,随后在美国、亚洲得到了推广和发展,现在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银行保险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增长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实际措施,促进我国银行保险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银行保险内涵及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阶段

一、银行保险及合作方式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狭义上是指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即通常说的“借助银行卖保险”;广义上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国际银行保险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确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二是合资公司。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经营银行保险业务;三是兼并收购。将两个独立的保险公司和银行合并而成,发行和销售保险产品;四是直接进入。银行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设立自己的银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主要是通过协议合作方式开展。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阶段

与世界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国起步相对较晚,从1995年引进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银行的分支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这一时期的合作以银行代收保费为主,产品单一,合作形式简单松散,银行保险市场没有真正启动起来。第二阶段:高速成长阶段(1999年至2005年)。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开始出现“银保合作”的热潮,合作范围逐步扩大,产品逐渐增多,业务呈现跳跃式递增,从2000年的不足5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4年末的795亿元。但发展中显露出疲态和弊端,合作仍建立在业务发展基础上,处于浅层次的阶段。

第三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特别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以后,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呈现出混业融合的趋势,合作模式正在深化和发展,产品、服务进一步整合,由简单合作逐步转变为更高、更深层次资本合作上的合作。

三、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主要特点

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银行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真正意义的银行保险仍有很大差距,发展深度还有待时日,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拥有巨大合作潜力和空间。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营销理念、策略和手段上都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和供给脱节,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扩大。二是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策略还处于彼此独立的初级运用阶段,业务融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整体优势。三是在实践中,银行保险协议合作的内容尽管相当丰富,甚至比欧洲的银行保险还广泛,但主要是围绕某一具体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互为代理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四是受产品和业务经营的特性所致,相对于寿险银行保险热火朝天的形势而言,非寿险银行保险发展相对不足,发展不均衡,呈现一冷一热的状况。

目前银行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合作不稳定

协议合作均在不违背分业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业务品种的整合,但银行尚未将银行保险业务纳入银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保险公司也只是将银行保险作为一种销售方式,在各公司产品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对银行代理网点资源的争夺就成为保险公司发展银行代理业务的重要手段,而这种争夺又主要体现在代理手续费的竞争上,手续费逐年攀升提高了销售成本,缩小了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经营风险。同时,银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双方在承担的风险、销售网点的划分和节节攀升的代理费等关系上不对等,合作不稳定。

二、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缺乏吸引力

一方面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导致在保险公司之间存在明显的同质性,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缺乏与银行业务密切结合的产品,与银行产品也存在同质问题,多数属于储蓄替代型产品,保险期限短,保障程度低,合作双方不能充分发挥优势,制约了银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信息技术落后,影响合作推进

我国银行的电子结算网络不但要求保险公司建立起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及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业务处理系统,还要求保险网络能够与银行结算网络融通。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信息系统尚未实现联网操作,无法提供银行网点的保单自动查询、保单更改和保单自动贷款等服务项目,也无法实现银保联网和实时管理,降低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速度,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和风险防范。

四、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银行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经营复杂,产品开发、推销及售后服务等都需要大量专门人才,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培训,难以应付各种技术和专业问题。同时,目前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基本上靠银行的封闭式柜台,所以产品销售还处于“等客上门”的状态,受考核、激励、资源分配上的影响,业绩起伏较大,加强银保业务专业队伍建设成为目前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瓶颈之一。

五、法律滞后,存在监管真空

随着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范围的进一步加深和扩大,银行保险面临越来越大的法律政策风险。一方面银行保险受国家政策,如税收、资金运用、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银行代理保险关系的成文的法令和政策出台。另一方面,现行的分业监管,既存在重复管理的问题,也存在脱节现象,在具体工作中降低了效率,影响合作的紧密度。

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欧洲无论在经验、管理、技术还是银行保险的市场成熟度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大多数欧洲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的比重为20%~35%,在法国等国,这一比例高达60%.在亚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银行保险分别占整个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25%、20%,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分别达到了15%、8%和8%.虽然占比情况与国内不相上下,但内涵价值比较高,银行保险带来的协同效应比较显著。由于经营环境类同性强,亚洲经验比欧美对我国更具借鉴价值。

一、经营方式:以合作协议为主导,多种方式同时并存

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法律框架,因此银行保险在制造环节的一体化并没有出现,成功案例主要表现为销售环节的一体化。香港地区、新加坡的银行保险市场是最为开放的,对国外保险公司不限制管道及所有权;韩国、日本及菲律宾已从原先的管制过渡到了现在的比较开放的状态。这样的法律环境,决定了亚洲发展银行保险主要采用合作协议模式,2004年末该模式占比为69%,与此同时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分别占比17%和14%.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成为合作协议模式的代表,香港地区是控股模式的典型代表,印度则是多种合作模式并存。

二、销售渠道:银行柜面为主要渠道,多元化营销模式并存

在销售渠道方面,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通过银行职员来进行销售,成为了亚洲各国和地区主要的渠道策略。在此基础上,银行保险商们还积极探索利用职业经纪人、银保雇员代理人、关联的代理或经纪公司以及互联网及电话等多种渠道销售保险。目前,由于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只能是一些简单的险种,并未获得突破性的增长。与此相反,在新加坡、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近几年利用电话进行保险销售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电话销售的保险产品在这三个地区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接近10%,逐步成为了这些地区的银保主流渠道之一。

三、协同发展:银行的销售习惯是关键因素

银行的态度和销售习惯是决定银行保险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旦银行习惯了将保险产品的销售纳入整体运营体系,银行保险的协同效应就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保险也就容易取得成功。在银行保险竞争比较激烈的香港地区,有两种兼业代理模式下的融合方式,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是这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简言之,汇丰的模式是“汇丰人寿+汇丰银行”,银行将保险纳入自己的银行产品链中,将保险产品完全视同于银行主业的经营和运作,在销售银行产品和提供银行服务的过程中协同销售保险产品。渣打银行与英国保诚保险签订了独家分销协议,即“渣打银行+保诚保险”,要求银行人员向有潜在保险需求的银行客户推荐保诚保险产品,并由保诚派驻银行的销售人员最终达成保单。

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银行保险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银行、保险和客户三方面的利益,实现三赢。即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扩大产品销售,降低经营成本;银行则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加了利润来源。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税收优惠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于我国来讲,在金融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金融监管的力量和技术也有待加强和提高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合作,创新产品服务,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大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法律,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发展。

一、加强银行和保险公司深层次合作,建立长期利益共享机制。一是保险公司与银行应立足长远,加深银行保险合作的紧密程度,积极拓展银保合作新领域,进一步加强业务合作,推动深层次的资本合作;二是要站在战略高度,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树立稳健、持续发展的观念,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三是重视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挖掘有潜力的合作点,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避免短期行为。

二、提高研发能力,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一方面,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探索银行保险联手开发产品,以增加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调动银行代理的积极性,达到银行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如开发捆绑式混合型产品,与信贷存储、信用卡等银行金融工具相关的保险等,丰富可供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内涵价值。一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联合培养专业的个人理财顾问,向客户提供财务规划,产品推介、条款解释和制单等服务;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培养银行员工的销售习惯,即将银行产品、保险产品的被动销售变为主动销售,由客户主动上门来“买”变为走出去向客户去“卖”;三是联手建立银行保险售后跟踪服务系统,使客户在一家银行就能获得方便、快捷、准确、多元的超市式服务,享受到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的多种优惠附加值服务。

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银行保险的客户管理系统。银行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实现保险公司数据库系统和银行业务处理与结算系统的联网,加强保险公司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同时,加大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相匹配的客户管理系统,共同利用客户资源,提高续保率。

五、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对银行保险、网络保险等创新产品建立起明确的法律法规或监管标准,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防止出现“制度陷阱”和“制度真空”。另一方面,要加强保监会与银监会的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密切合作机制,以填补“模糊地带”的监管真空。在制度上对银保业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市场准入、对外宣传、手续费收取等方面加以规范,规避和控制银行保险的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保险健康、稳健、持续发展。

第四篇:银行保险战略合作协议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甲 方: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乙 方: 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

为推动双方的业务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协商,就全面业务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业务合作原则

甲乙双方自愿选择对方作为合作伙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甲乙双方相互支持为对方业务发展提供相应资源和优质服务,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甲乙双方就有关业务合作形式及具体合作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二)双方在《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并各自下发分支机构执行。甲方授权其分行及直属分支机构,乙方授权其分/支公司就本协议所指合作范围进行具体内容洽谈。双方分支机构在具体推进业务合作时,均应根据本协议条款和合作计划的有关约定,在本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签订具体的实施协议,推进全面业务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双方要强化分支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完善双方员工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共同加强对银行、保险业务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双方银保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及相关规章制度,确保银行、保险业务的长远、健康、稳健发展。

第二条 业务合作范围(一)保险业务合作;(二)银行存款业务;(三)投资理财业务;(四)融资业务;(五)银行卡业务;(六)电子商务;(七)经双方确认的其他方面合作。第三条

银行保险合作关系的管理

为确保双方合作目标的实现,甲乙双方协调各自内部相关部门对双方的全方位合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定期沟通业务合作情况、交流相关信息。xx地区银保代理业务由乙方xx中心支公司负责落实,其它地区银保代理业务由乙方对应分/支公司负责对接落地。

具体的银保合作业务将由甲乙双方及其授权分支机构另行

专门签署针对具体业务的专项合作协议,以具体合作协议为准。

第四条 履约保证保险业务

针对甲方正在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艺术品金融服务、小微金融服务、创业金融服务等金融创新方面的风控需求,乙方积极推进履约保证保险服务创新,推出适合金融市场拓展和银行避险需求的创新履约保证保险产品。

第五条 银保代理业务

甲乙双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开展保险兼业代理业务。在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并经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甲乙双方可签订代理保险产品协议,在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理收取保险费和代理支付保险金等银保代理业务领域进行合作。除常规保险产品外,乙方可根据甲方市场拓展和发展的差异化需求,研发适合甲方所在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第六条 银行存款业务

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及其分支机构应优先在甲方分支机构 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存款账户和支出账户,在资金结算、协议存款等领域对甲方进行倾斜;具体业务合作协议中甲乙双方应约定按保险业务量配比的乙方向甲方存放的协议存款额度;甲方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为乙方积极做好各项资金结算服务工作。

第七条 投资理财业务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双方加强在理财产品联合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应优先选择甲方提供及推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专项或综合理财计划等本外币投资理财产品,以及由甲方设计、推荐的低风险本外币投资产品。在确保双方利益和同等条件下,在甲方代理销售开放式基金时,乙方优先选择甲方代销的基金品种。

第八条 融资业务

甲方与乙方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融出资金和进行债券交易时,在确保各自利益的前提下优先购买对方发行的债券。甲方在自身流动性安排框架下,同等条件下优先为乙方提供融资便利。

第九条 银行卡业务

(一)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应优先选择甲方提供的公务用卡解决方案,选择甲方公司卡产品作为代发工资专用卡;将甲方的公司卡产品指定为商务活动支出专用卡;甲方为乙方安装财务POS设备或提供网上银行等工具,为乙方提供公司卡对账单,并根据乙方需要提供详细的层级报表,协助乙方提高商务支出管理水平。

(二)甲乙双方利用各自优势资源,联合开发针对双方客户共

同需求的联名卡产品,共同拓展联名卡的各项增值及优惠服务,以联名卡为载体为双方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三)乙方在同等条件之下应优先选择甲方作为信用卡业务合作伙伴,通过甲方信用卡办理财险批发和零售类结算收单业务,开展分期付款、见费出单、特惠商户等收单业务合作。

第十条 电子商务

甲乙双方共同进行银行、保险业务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研究,合作开发有关项目。

甲乙双方加强网上保险业务合作。甲方在同等条件之下优 先与乙方开展网上保险合作,在甲方网站上代理销售乙方的保 险产品,共同发展网上保险业务。在甲方网站代销的乙方保险产品,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设计要求提供相应产品展示、介绍、购买等页面,并应每年不少于两次针对甲方网站代销的保险产品举办优惠活动。

第十一条 反洗钱与客户身份识别

甲方与乙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要求,相互提供必要的协助,采取有效地客户身份识别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

措施,乙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积极、认真地对甲方开展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律、业务知识培训、保险单证管理培训反洗钱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双方共同推进反洗钱方面的合作,履行反洗钱义务。

第十二条 商业贿赂的禁止

(一)甲乙双方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甲方或乙方均不得向对方或对方经办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索要、收受、提供、给予协议约定外的任何个人利益,包括但不限于明扣、暗扣、现金、购物卡、实物、有价证券、旅游或其他非物质性利益等,但如该等利益属于行业惯例或通常做法,则须在协议中明示。而且在协议中明示之利益必须以转账方式划至协议对方之对公账户,不得以现金或转账或其他任何方式支付予个人。

(二)甲乙双方均有义务严格禁止己方经办人员的任何商业贿赂行为。任何一方或一方经办人员发生前款所列示的任何一种行为,该等行为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并将受到国家法律的惩处。构成犯罪的,任何一方有义务依法向国家司法机关举报犯罪行为,使有商业贿赂行为的一方或一方经办人员受到刑事法律惩处。

(三)如因一方或一方经办人违反上述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本条所称“其他相关人员”是指甲乙方经办人以外的与协议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协议经办人的亲友。

第十三条 保险欺诈的禁止

(一)甲方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串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事件受益人伪造或编造文件、资料、单证、收据等欺骗乙方。

(二)凡违反上述规定,一经发现,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赔偿乙方经济损失,并要求甲方支付涉案金额2倍的违约金;涉嫌犯罪的,乙方有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由于乙方原因导致的,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如给甲方造成损失,应赔偿甲方的全部损失。

第十四条 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均有义务为对方严守商业秘密,未经对方许可,不得对外提供任何有关双方业务经营的资料和信息,以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开发编制的成果、资料信息或其他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获取的对方的商业秘密。法律法规、金融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争议的解决

有关履行本协议的一切争议,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妥善

处理和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解决。

第十六条 协议的变更与解除

本协议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得单方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协议。协议执行中如一方需要变更或终止,应提前30天通知对方,经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后,方能变更或终止;未达成书面协议前,本协议依然有效,本协议另有规定的除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若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另一方有权要求单方解除本协议,并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 协议的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为两年,协议到期后双方如无异议,自动延长两年。

第十八条 协议的生效

本协议壹式肆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各执贰份,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以下无正文)甲方法定授权代表:(签字)

乙方法定授权代表:(签字)

第五篇: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银行保险合作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已成为银行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关键词:银行保险 存在问题 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国家日益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例如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这是国际上早已盛行,且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银行保险合作形式。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泰康、新华和华安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开始尝试联手开拓市场,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近几年,我国的银行保险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银行保险业务量在寿险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3.5%,到2002年,银行保险已经夺取了寿险总收入20%的份额,2002年国内寿险总保费收入增长16.56%,同期银行保险增长则达到400%,截止到2003年银行代理寿险业务收入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1%,成为人身险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2003年1月1日后,国家放开银行保险代理中“1+1”模式的限制,一个银行的网点开始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同一网点代理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由险种的竞争转向手续费的竞争。除去向银行交纳的3%-5%的手续费,在银保业务方面保险公司几乎是没有利润的,难怪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银保部门十个有九个都说赔本赚吆喝。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银行保险市场激烈的恶性竞争使保费和利润同步减少,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银保关系尚未理顺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种状况,在“1+1”的兼业代理模式下如此,在取消“1+1”模式后,这种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代理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银行保险双方的利益很难统一,各保险公司开发的银行保险产品很类似,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并没有形成相互融合、补充的态势,导致双方存在较大的猜忌和互不信任。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针对银行代理费用不断攀升的情况,曾有人对取消“1+1”模式提出质疑,但是为避免手续费的正面交锋而退求独家代理的方式并不能治本,保险监管部门应给予寿险公司更为明确的操作规程,最好能统一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如果银行能积极介入的话,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更具可行性。比如各家保险公司统一向银行支付相同标准的手续费,再由银行拨出其中一部分统一对临柜人员进行奖励,而不是像现在由保险公司直接支付。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 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营销宣传片面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导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一项对银行代理分红保险投保人的回访表明,有48%的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可见近一半的投保人为红利购买分红险,他们把购买分红保险当作了投资理财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看作是储蓄的良好替代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代理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其根本立足点还应该是保障性,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性本来就不强,加上多数投保人并不看重,红利就成了投保人的惟一理由。保险公司把主业放在理财而非保障,偏离了主业,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自然是要吃亏的,保险业又一次自食了经营中短视行为带来的恶果。投保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势必引起一场信用危机。投保人在潜意识中将银行代理保险产品与银行信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银行保险的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以自己的信誉对保险产品进行了“保证”。因而这场危机不仅会危及保险公司,还会席卷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高大的银行,有可能导致银行保险合作出现裂痕。

下载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探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在金融领域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国际社会中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我国的银行保险......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论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银保合作银保产品 【论文摘要】银行保险是 金融 合作的产物,是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由于银保双方利益难以统一、销......

    银行保险

    银行和保险公司如何在现有环境下携手合作| 内容提要:银保合作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双赢的金融创新举措,在发达国家已十分盛行。但是,我国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作者在回顾国内......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1、中央重视、政府扶持作为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近两年有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2、......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合集五篇]

    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要]开展银保合作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保险公司展业和扩大规模的需要,并且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潜力巨大。但是银行保险业务现阶段仍......

    银行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摘 要] 中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已成为目前中国保险业的第三大主要销售渠道。但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 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巨大......

    保险合作协议

    保险业务合作协议书甲方: 地址: 机构负责人: 乙方: 地址: 机构负责人:为更好向机动车投保客户提供便捷的保险业务服务,甲方与乙方经友好协商,乙方在甲方设立机动车保险服务点,现就相......

    保险合作建议书

    篇一:保险合作建议书 xx保险—xx合作建议书 甲方: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 -----------支公司 乙方:xx代理有限公司 目的 为实现持续的共同发展,提高乙方的市场占有率,改......